【知多啲】食物敏感戒口真係得? 專家教預防過敏12式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11113

【知多啲】食物敏感戒口真係得? 專家教預防過敏12式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1/11/13 15:00

最後更新: 2021/11/16 19:07

分享:

分享:

食物敏感戒口真係得? 專家教預防過敏12式

食物敏感到底因甚麼而產生?BB飲配方奶粉後出現敏感,轉飲豆奶粉或羊奶粉就可一了百了?一旦對該類食物出現肚瀉、紅腫、痕癢等狀況,是否一世與它無緣?大家腦海或者會出現種種對食物敏感的疑問。就以上問題,香港營養學會副會長張智良一一細心分析。

食物敏感是人體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所致,免疫系統會對一些外來物質作出反應,如消滅細菌。惟有時免疫系統失調,會錯誤地對本身的組織出現一些免疫反應,導致過敏現象,好像會流鼻水、皮膚紅腫發炎、蕁麻疹(俗稱風癩)甚至血管水腫等。

張智良指出,食物敏感存在遺傳因素,但現在很多小朋友有食物過敏,也不能單憑遺傳一個高危因素解釋所有成因,原因可以是環境因素、小時候的營養攝取等。

過敏食物逐個數

最常見的致敏原有雞蛋、花生、牛奶、海產、小麥類、豆類、果仁類及水果,皆屬日常食物。張智良指香港法例上食物標籤需列上的常見致敏食物,以上大部分有包含其中,海產更會細分甲殼類(蝦、蟹和龍蝦等)、介貝類(如蠔、蜆和扇貝)。易致敏的尚有麩質,他說香港人較少有麩質過敏,水果致敏也不多,僅極少數人會對奇異果或菠蘿等過敏。

外出用膳挑戰大

傳統上,食物敏感者對單一食物敏感佔多數,近年則多了對多種食物過敏的個案出現,在飲食安排確添了挑戰。張智良曾接觸一患者,幾乎對所有含蛋白質的食物都產生敏感,豬肉、雞肉、海鮮、魚類、豆類、黃豆和奶類都致敏,在飲食上面對一定困難,慶幸類似個案不多。

對某些食物敏感,先要避免進食。如小朋友對雞蛋敏感,家長外購包裝食物大多已特別留意並細閱標籤,日常煮食會懂得「走蛋」或以其他食材代替。惟要留意一些隱藏或不為意的食物,如麵包面髹上一層薄薄的蛋漿,對雞蛋致敏人士就算極小量,也有可能造成過敏反應。

又例如對小麥敏感,豉油除以黃豆釀造,也會從中加入小麥,宜選無小麥一類,但外出用膳,肉類都經醃製,當中不少會加入豉油,這些對小麥敏感的人來說,形成頗大限制。

過敏者補充營養所需

此外,也要留意食物過敏者的營養攝取,有些個案是對多種食物敏感,或對日常營養素的攝取量不足,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劑。很多敏感情況皆由兒時已開始,成長中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因此在戒除某些敏感以外,要有其他替代品,補充所需營養。「如不能飲用奶製品的,鈣質攝取或減少,可以高鈣質的芝麻、深綠色蔬菜、可連骨食的魚來補充。對雞蛋敏感者,相對沒那麼困難,蛋白質可從肉類補充。」

戒口無助預防嬰幼兒過敏

香港營養學會引述近年研究,指出一般母親在懷孕和餵哺母乳期間毋須戒口,因戒口無助預防嬰幼兒過敏。如未能餵哺母乳,豆奶粉或羊奶粉亦沒有幫助。建議加強醫護人員專業培訓及公眾教育,推廣預防過敏十二式,釐清家長的誤解及加強支援母乳餵哺。張智良說:「餵哺母乳不只能預防過敏症,對BB的抵抗力、智力發展等都有好處,頭6個月以全母乳餵哺是最理想,可持續餵至兩歲。」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於2016年推出以下「預防過敏12式」:

預防過敏12式

  • 1. 懷孕和餵哺母乳期間,不應在沒有醫生指示下隨便戒口。
     
  • 2. 用母乳餵哺初生嬰至6個月大。
     
  • 3. 按照指引接種疫苗。
     
  • 4. 過敏風險高的嬰幼兒(指有過敏家族病史或有多項過敏相關因素的嬰幼兒,如母乳餵哺少於6個月、母親在懷孕期間吸煙或吸入二手煙、剖腹生產等),若不用全母乳餵哺,可以選擇水解配方奶粉。
     
  • 5. 幼兒在4至6個月期間,若發展成熟便可以開始進食半固體食物。
     
  • 6. 避免吸煙或吸入二手煙。
     
  • 7. 控制環境及空氣污染。
     
  • 8. 改善室內空氣質素。
     
  • 9. 保持理想體重及避免肥胖。
     
  • 10. 避免承受過多的心理壓力。
     
  • 11. 慎用抗生素。
     
  • 12. 及早治療過敏症。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節錄)

【原文:戒口未必有用 解開食物敏感的疑惑

=====

把握ESG投資機遇,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掌握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知多啲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