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状态”这个命题是如何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的,又是如何淡出西方政治哲学的?

“自然状态”是一个很有趣的假想题,但它和理想政治的联系不是特别明确,假如没有先人提到和思考过这个问题,哲学家也许不会这么重视这个命题。这样说来,第一个…
关注者
145
被浏览
8,431

6 个回答

在家,手边没资料。

淡出的说法个人觉得不准确,而是被更精致的理论所代替。按照罗尔斯的话叫,提升到更抽象的层次。

显然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是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上发展和抽象出来的。

实际上,即使在非社会契约理论传统中的当代政治哲学家也有类似的刻画。在德沃金的《至上的美德》中,有一个小岛试验的理论。在诺齐克的《国家、无政府与乌托邦》中,开篇直接就是对自然状态的讨论。

「自然狀態」對應到哲學上,應該是類似「我從何處來」這樣思考動機,因此肯定有不少人想過這個問題。

不過說實在的,個人認為應該把介紹「自然狀態」到政治哲學這個名利場的功勞送給亞里士多德,不僅是因為他考察政治制度起源的創意,而且因著他的哲學主張——「恆性說」,使「自然狀態」得以與歷史與現實脫離,成為一個哲學的話題。

自亞里士多德以後,這一問題不斷的有人談到,畫風轉變最大的一次,是以阿奎納為代表的經院主義,在他的眼中「自然狀態」就是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不穿衣服的狀態,這是基於他的哲學思想——「神性說」。

之後,我們的歷史步入近代,資產階級在歐洲大陸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教反封建的運動,這個時代大家都很叛逆,都想搞一套大新聞把前人批判一番,於是這才有了霍布斯的《利維坦》——一本看上去像是宗教題材的政治博文。霍布斯可是見多識廣了,他不僅見識過護國公克倫威爾的厲害,還跟荷蘭哲學家葛老休斯談笑風生。之後的英才輩出,洛克和盧梭是其中的榜樣,這些人的思想樓上的同學說的已經很好了,唯一要補充的是,這段時間大家的主張大都基於人性說和理性主義的立場。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自然法」和「自然狀態」是個很時髦的學問,葛老休斯,虎克(Hooker)都曾談過,莫蘭在他批評盧梭的專著《盧梭》中甚至說:「盧梭的想和講自然社會,因為當世的人都想和講自然社會⋯⋯盧梭有自然社會的思想,因為這是在他印象之中,他把他和個人的志趣調合,引申之,繪刻之,更加以哲理的色彩,雜以激人之熱情。如是而後,自然社會乃得開花結果,然而究其原因,則不過當時所流行之乾燥乏味的空談而已。」,雖然他的評論有些偏頗,但我們可以看出,其時,「自然狀態」已經成為一個演繹個人政治主張的工具,換句話說,就是快被玩壞了,這就為其後來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因為「自然狀態」是一個基於哲學理論的產物,導致它消沈的原因也來源哲學思想的進步。經驗主義的大師休謨就在這個時候登場了,他先是發展了經驗主義的思想取消了理性的作用,使自然狀態失去了立身根本,隨後又從財產權入手開發了一套了正義的進化論,從而徹底的消滅了人們對「自然狀態」的期許。歷史的車輪很快步入十九世紀,這個時期功利主義者、歷史主義者和實證主義者紛紛登場,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照准前人開炮,這可能就是答主所問的「淡出」。

~~~~~~~~~~~~~~~~~~没有復活篇了,不好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笔者还有一个公众号「若昧若退」,主要发一些哲学和历史的随笔,有兴趣欢迎关注:

或者可以来本人的小站:晏如齋隨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