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注者
2
被浏览
995

2 个回答

清末民初文化怪杰辜鸿铭
55 播放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发布于 2023-01-23 08:49· 3 次播放

他曾在坚定地拥护纳妾制度时说,“如果你是个女人,控制丈夫的最好办法就是和另一女人合力,把他压在石榴裙下,咱们中国的纳妾制度,乃社会祥和、家庭幸福之压底绝技。”

你能想象得出这是学贯中西,一肚子洋墨水留洋十几年的新知识分子说出的话吗?这如此荒诞不羁,可笑的封建陋习观念居然出自一个拥有十三个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

他是谁?

他就是清末怪杰:辜鸿铭






天赋异禀,获得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他的祖辈由中国的福建迁移到南洋,他的父亲是英国洋人橡胶园的总管,会讲流利闽南语,马来语,英语;母亲是金发碧眼的洋人,讲葡萄牙语和英语。

这种环境下出生的辜鸿铭有天生的优势,得益于父母的优秀遗传基因与环境,他的语言天赋很高。






种植园的主人布朗夫妇膝下没有子女,于是就把辜鸿铭收为养子。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顺带把十岁的辜鸿铭带上了,他们要让孩子见识一下强大的西方世界。

临别之际,父亲把辜鸿铭带到祖宗的牌位面前,对他说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是华夏子孙。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又前往德国,学习科学,哲学,神学等学科,期间有辗转英国等地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文化。

1880年,在西洋求学将近14年的辜鸿铭学成返回故乡槟城,他以超强的天赋与努力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

保守落后的婚姻观,娶妻纳妾

辜鸿铭在学术上的成就在此就不过多地阐述了,网上关于他的个人功绩比比皆是,本文仅从他的婚姻观点,家庭观入手作文。



中西混血的辜鸿铭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加上留洋的经历,他的谈吐不凡,出口成章,老街坊邻居看到这个有颜值有实力的小鲜肉,巴不得把自己的闺女许配给他,上门提请的人络绎不绝。

可是辜鸿铭一个都没有看上,父母被儿子的做法搞得一愣一愣的,介绍过来的都是妙龄女子,落落大方,长得可是标致又入眼,为啥自己的儿子就没有看上一个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辜鸿铭已经到了28岁了,在当时这个年龄可是高龄青年了,父母急坏了,问儿子究竟娶什么条件的妻子?

没想到这个留洋十几年的儿子居然说自己只对:三寸金莲的小脚媳妇有兴趣。

这是什么胡言乱语,辜鸿铭的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和儿子求证了几次,得到都是相同的答案。

好吧,对于这个唯一的儿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找这:三寸金莲了。

没多久,就找到了一个名为淑姑的中国人,她是一个旧社会文化熏陶的古典妇女,从小就是受到三纲五常和妇功,妇德,妇容的影响。

妻子的条件符合辜鸿铭的要求,所以婚后他们两个过着琴瑟和鸣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内,成婚多年,妻子为丈夫诞下两个女儿。辜鸿铭起了纳小妾的想法。





妻子淑姑不但没有反对,她还自责的认为没有为丈夫诞下儿子实在对不住他,于是她自告奋勇的为丈夫寻觅了一名小妾,那是一名日本女子名为吉田贞子,因为战争与父母走散,背后被卖入青楼。

辜鸿铭与她婚后共育有一儿一女,她与正妻相处得十分融洽,两个人都唯丈夫马首是瞻,而辜鸿铭也对自己的两个妻妾很宠爱。

与其说是宠爱,还不如说这是一种以爱之名义的霸占与控制,辜鸿铭特有的大男子主义是但是那个社会已经逐开化的新时代女性所不能容忍的。

偷换概念,诡辩天才

辜鸿铭的语言天赋十分高超,他懂得很多种西方语言,很多中国传统名著都是经他手翻译流传至西方,可以说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很多。

但是在个人生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争议。

堂堂一个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居然还留着清朝标志性发型鼠尾辫。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辜鸿铭在给大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对他的鼠尾辫提出质疑,他直接怒怼学生: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他内心的婚姻观是男尊女卑,他崇尚一夫多妻制度的原因,辜鸿铭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他将男人比作茶壶,女人比作茶杯,因此一个茶壶应该多配几个茶杯,这样才有面子。在他看来,女子天生就是男子的附庸,每当有人因此要跟他辩论的时候,都会因为不敌他的丰厚学识而败下阵来,因此也没有人能将他怎么样。

他还是一个实打实的保皇派,虽然是保皇派,但对他并不畏惧权威,多次取笑慈禧,袁世凯等当权人物。

孰是孰非,由后人评价

辜鸿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以自身丰富的学识,多次撰稿翻译传统著作的文章,使得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翻开华夏文明辉煌璀璨的篇章。

但是其生活,家庭以及非工作方面的行为,又十分怪诞滑稽,我们在佩服这个怪杰学富五车的同时也对他的私人生活有所诟病。

无论如何,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严于律人,宽以律己,我们应当看到他优秀的一面,同时反思历史人物有争议的一面,有借鉴有反思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