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text of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2" Skip to main content

Full text of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2"

See other formats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画 t 长姊卿戰她 

画^篋 fH 囉 





■PI 



蠼 -hH 裡+|瑩 





中 ■* 術名 著提 要•宗教卷 

宗教卷編 • 會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上 海國 •** 七九虢> 

南京理 H 大學激光照排公司照排 

新華# 店上海 9 行 所發行 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印刷廠印刷 
閑本•■八五 0 X 二六人 三士一 " 

印張:三十八•三七五 字數<九九二千宇 
一九九七年™月第一版 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次印刷 
ISBN 7l3SIGill /B • 73 
定價;伍拾肆圍 印败 •• I — 五 ooo 



本書爲中國歷代宗教類學術名著的提要。全 * 分爲五大類:佛教編、道教編、基督教编、伊斯蘭教編、 
其他,共收録古代至現代的相關 名著一 - 百零五部(篇:>。其中有各教重要的有影饗的 * 書、類書、史傅、文集、 
論著、注疏、游記、地志、譜錄、雜紀、辭書、目錄等,内容叙及各教的教理、修持、歷史、流派、人物、事件、規 
制、儀式、經典、術語、寺觀教堂、聖地古迹,以及朝廷的宗教法敕 I 各教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外宗教文化的交 
流等。爲中國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和天主教史、伊斯藺教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僙值的資料。 



出版說明 

中國學術名著是中國文化的璀璨瑰寳,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人民學識和智慧 
的結晶。爲了弘揚祖國文化,給炎黄 子孫齓 外國友人學習並研究中華典籍提供方便,我們组 
織專家編蓽了《中國學術名著提要》這套大型叢書。 

本叢書共收錄商周至現代(截止一九四九年)的著名學術著作(篇)約三千種,分爲文學、 
藝術•語言文字、歷史、哲學、宗教、經學、經濟、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卷。每一卷又分細類。 
解説的内容包括:書名(異名、略稱 ); 正文;版本(擇舉有影響的常見的版本 ' 作者(姓名、字 
號、生卒年'籍貫、主要經歷和學説'著述、生平史料 ' 寫作經過及成 9 年代;内容大意(總説、 
序跋、章節篇目、要點特色)"#術影響;研究情况等。待各卷出齊以後,還將作合成增補工作, 
使之成爲一部類似於《四庫全書總自提要》的大型 H 具書。 

後旦大學出版社 

I 九九二年十月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編委會 

生 編:周谷城 
编委 C 以姓氏睪畫為序〕: 

朱維錚吳德潤胡裕樹姜義華徐餘麟 
高若海葉孝信蘖世昌章培恒陳士强 
張瑞潘蔣孔陽潘富恩 
執行 * 委:吳德厲 



宗教卷編委會 

主 编:陳士强 
副主编:王雷泉郭建慶 
主要撰稿人 t 以姓氏 ** 岛 ♦■. 

r 常雲王雷泉田文戴朱鋒 
李俊«宋道發何康怡周夢江 
夏金華徐 以驊 郭建慶郭曉東 
陳兵陳耀庭賀塑迪張牛皋 
葉露華鄭偉宏鄧子美劉仲宇 
盧聖强«土全羅晉輝顧衛民 
印根克蓮空影定慧 
聖緣遠航寬净慧雲 
慧證德育濟明 
責任编輯 .■沈法良 
責任校對 ••馬 金寶 


慧常月劉曾陳姚來 
i 士龠可 
蓮靜澄麗奕强强泓 



宗教,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和文化現象。翻開千百年以來流傳於 
世的中國古代典籍,人們會不約而同地發現..中國古代的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 >,與古代文化的各個領 
域,如哲學、文學,史學、教育、倫理、心理、語 -- 邏辑•數學、物理、化學、醫學 ,天文 、地理 * 曆算、風俗、建築、 
雕塑、繪畫、音樂等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解。從這個意義上説,若不了解宗教,也就 s 法了解中國的歷史文 
化。舆其他學科的學術名著一様,宗教類學術名著同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寶藏= 

本»分爲五人類,共收錄古代至埂代的宗教頰洛著 I :一百零五部(内含單篇) 。(一 ) 佛教編。始東晉道安 
的《人丰欲生經注 ' 终現代印順的 《佛 法概論》,凡一自六十三部。0 1)道教编。始先秦佚名的《山海經-,终 
現代王明的《黄庭經考 r 凡一百十五部。 C - 一)基督教編。始明代徐光啓的»增訂徐文定公文集'終現代吳 
耀宗的《没 有人看見過 上帝 • 凡十一 r 部。 <») 伊斯蘭教編。姶元代吳鑒的《清涼寺記 • 終現 代白# 彝的 •*■ 中 
國伊斯蘭史存稿'凡十一部。(五)其他。始近代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終現代丁山的《中國古 
代宗教與神話考 • 凡 -= 部。就髖裁而 ff ,综羅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各教重要的有影 
響的叢 *-•»• 史傳、文集、論著-注疏 、游記 '地志、譜綠、雜紀、辭典'目錄等等 t 就内容而言 ,叙及 各教的 
教理、修持、歷史、流派、人物、事件、規制'儀式、經典、術語、寺觀教堂、聖地古迹,以及朝廷的宗教法敕、各 



教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外文化交流等。其中有不少著作屬《大藏經》以外的佛書(藏外佛書 )、~ 道藏》以外的 
道-,和因傳本稀少而知之者寥寥的基督教(包栝天主教 • 伊斯蔺教名著。 

本 9 主编陳士强,副主编王雷泉、郭建慶。參加編寫的有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社科院、上海 
教育學院'上海宗教界(佛教協會等)以及其他高校、研究所從事各宗教研究的專家四十三人(詳見宗教卷 
編委會名單和每篇提要之末的署名 • 最後由陳士强統 * 並编目。從撰稿至编定,前後歷時三年。 

编者 

1九九五年十二月五日 



目 錄 

前 言 . (一) 

佛教編 

人本欲咋經注 . 〔束, J - 道安 ( =一) 

沙門不敬 r 者論 . 〔東晉〕慧遠(四) 

大乘大義章 . 〔後秦〕 鳩摩羅什 {八) 

肇論 . 〔後秦〕僧肇二二) 

注維摩 詰經 . 〔後秦〕僧筆 ( I 七〕 

佛國記 . 〔東 6 〕 法 *(一 一0〕 

大般 涅架 經集解 .〔®〕 f 亮等(二五) 

弘明集 . 〔梁〕僧祐 (一 八) 


出三藏 K 集; . 〔梁〕楢祐2 八) 

釋迦譜 . 〔梁 w 僧祐 (四 -'-o 

經律異相 . 〔梁〕寶唱(五二- 

比丘尼傅 . 〔梁〕贅唱 (* 六) 

高僧傳 . (梁〕葸皎(六 -•> 

大乘止觀法門 . 〔陳〕慧思(六九) 

往生論注 . 〔北魏〕憂鴛(七二) 

洛陽伽藍記 . 〔北魏〕 楊搿之 (七五> 

大乘義章 . 〔隋〕 M 遠(八 - 

法華經文句 . C 隋〕智顗(八 ' .o 

法華經玄義 . 〔隋〕智 额(九2 

金光明經文句 . 〔隋〕智餌 (九丘 ) 

金光明 經玄義 . 〔隋 - 曰颔~九七 ) 

摩訶止觀 . 〔隋〕智嫌 C I oo ) 

三階佛法 . 〔隋〕信行二二) 

歷代三寶紀 . 〔隋〕費長房 (I i K :) 




























大 

乘 

法 

苑 

義 

林 

章 

成 

唯 

識 

3^ 

掌 

中 

樞 

要 

成 

唯 

識 

論 

述 

記 

異 

部 

宗 

論 

述 

記 

因 

明 

人 

正 

理 

論 

疏 

切 

經 

音 

m 

大 

唐 

西 

域 

紀 

净 

上 

論 

安 

樂 

集 

辯 

正 

論 

四 

分 

律 

疏 

玄 

m 

大 

乘 

玄 

謫 

法 

華 

玄 

論 

中 

疏 

國 

清 

百 

錄 

m 

i 

i 

S 

S 

S 

m 

w 

玄 

r~\ 

唐 

\_ / 

玄 

it 

r~\ 

唐 
\_ / 

道 

S 

B 

m 

\^r 

吉 

隋 

吉 

S 

吉 

m 

隋 

吉 

m 



基 


f . 

M 


才 

坪 

蛛 

磷 

/—V 



0 . 


頂 

/—V 

六 

o 

五 

八 

五 

六 

五 

四 

四 

九 

•w 

四 

五 

云 

w 

7( 

W 

i 

W 

*w 

o 

'w* 

w 

六 

W 

W 

w 

九 

W 

因 

明 

正 

理 

門 

論 

述 

記 

倶 

舍 

論 

疏 

俱 

舍 

論 

記 

古 

今 

諍 

經 

圃 

紀 

績 

高 

僧 

傳 

大 

唐 

内 

典 

錄 

釋 

迦 

氏 

講 

釋 

方 

志 

四 

分 

律 

删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四 

分 

律 

含 

注 

戒 

本 

四 

分 

律 

删 

繁 

補 

闕 

行 

事 

鈔 

廣 

弘 

明 

集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S 

大 

唐 

关 

慈 

寺 

i 

法 

師 

傅 

集 

沙 

鬥 

不 

應 

拜 

裕 

等 

事 

S 

S 
\ _ 1 

法 

S 

¥ 

S 
\_ 1 

靖 

S 

道 

唐 
\_ / 

道 

道 

唐 

\—j 

道 

道 

S 

a 

S 

W 

道 

S 

a 

r~\ 

唐 

道 

立 

i 


S 

$ 

喪 

臀 

o 

光 

o 

八 

% 

O 

四 

宣 

九 

五 

W 

宣 

九 

0 

>«■/ 

宣 

八 

七 

W 

宣 

八 

五 

% 

X 

四 

W 

宜 

y-N 

八 

宣 

/^K 

七 

九 

W 

宣 

y—N 

七 

七 

宣 

七 

四 

W 

惊 

/—N 

六 

八 

W 


六 

*w 










































因明人正理論疏 . c 唐〕文軌°二五) 

華嚴經内章門等雜孔目章…〔唐〕智 *< 二一八) 

法苑珠林 . 〔唐〕道世-|一二) 

古清涼傳 . C 唐〕 慧祥 (二=二) 

觀無量壽佛經疏 . 〔廣〕善導=1三四) 

四分律開宗記 . . . 〔唐〕懷素(二三七〕 

大唐西域求法髙憎傅 . 〔唐〕義净01三八〕 

南海寄歸内法傳 . 〔唐〕義净(二四三) 

華嚴經金師子章 . C 唐〕法藏(二四八〕 

華嚴一乘教義 分齊章 . 〔唐〕法藏 -1 五二) 

大乘逋倩論義記 . 〔唐〕法 *( 二五六> 

華嚴經探玄記 . 〔唐〕 法藏 - 一五八) 

華嚴經傳記 . 〔唐〕法藏 - 一六 一〕 

壇經 . 〔唐〕慧能(二六五〕 

撣宗永嘉集 . 〔唐〕玄 *( 二六九3 

成唯識論了義燈 . 〔唐〕 * 55( 二七三 ) 


成唯識論演秘 . 〔唐〕智周(二七四) 

大日經疏 . C 唐〕善無*、1 行 C 二七六〕 

関元釋教錄 . 〔唐〕智弄(二八 o ) 

金剛鉾論 . 〔唐〕湛然 C 二八八) 

北山錄 . 〔唐 '- 神清 c l 九 C ; 

一切經音義 . 〔廣〕 '* 琳(二九四〕 

華嚴經疏耖 . 〔唐〕澄教(三00〕 

原 A 論— . 〔唐〕 {* 密(三0六) 

揮源 諸詮 集都序 . 〔廣〕 - 密 C 三 o 八〕 

傳法心要 . . . 〔唐〕希運 c = 二一) 

祖堂集 . 〔五代〕靜、筠(二二四) 

釋氏六帖 . 〔五 代〕義*(111二一 D 

宗鏡錄 . 〔五代〕 延壽 - 二二八〕 

鏞 | 切經音義 . 〔遼〕希麟 (= 一 1=1 ) 

龍龕手鏡 . t 遼〕行均- II 三五) 

宋髙憎傳 . C 北宋〕 赞寧 (= 一三九) 


































大宋僧史略 . 〔北宋〕贅寧(|;| 四七) 

景德傅燈錄 . 〔北宋〕道原(1;一 £ 九> 

釋氏要覽 . 〔北宋〕道誠 C 二六二) 

輔教篇 . 〔北宋〕契嵩(一二六八) 

廣清涼傅 . 〔北宋〕廷 一(1-七0) 

廬山記 . 〔北宋〕陳舜俞{三七五) 

林間錄 . 〔北宋〕惠洪(一一:七八) 

碧巖錄 . 〔北宋〕克勤 (1- 八二) 

占尊宿語錄 . 〔南宋〕崤藏主 (=. 八六) 

翻譯名義集 . 〔南宋〕法雲(:二八八) 

樂邦文類 . 〔南未〕 * 曉=一九二) 

五燈會元 . 〔南宋〕普濟=:九五) 

佛祖統紀 . 〔南宋〕志«=一九八) 

正理藏論 . 〔元〕兹班 * 育噶 堅贊(四0六) 

茔元法寶勘同總録 . 〔元〕慶吉祥等 ( EO 九) 

辯僞 *. 〔元〕祥 8 <四一五) 


佛教史大寶藏綸 . C 元〕布顿(四一九> 

敕修 s 丈清規 . 〔元〕德琿(四二四> 

佛祖歷代通載 .- 兀〕念常 S 二<> 

廬山蓮宗寶® . 〔元〕普度(四一三_) 

釋氏稽古略 . 〔元〕覺库(四三四) 

補陀格迦山傳 . 〔元〕盛熙阴(四一 一一八> 

山庵雜錄 . 〔明 U A 慍 A 四 w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 〔明〕宗喀四四 E ) 

密宗道次第廣論 . 〔明〕宗喀巴(四五 o ) 

因明七論入門 . 〔明〕宗喀巴(四五五) 

大明=藏法數 . 〔明〕一如等(四五八) 

Btt 論釋 . 〔明〕根®珠巴 (四 六;) 

指月錄 . 〔明〕瞿法稷(四 A *) 

西方合論 . 〔明〕袁宏道(四六九) 

禪關策進 . 〔明〕祙宏(四 七三) 

慨古錄 . 〔明〕 * 澄(四七五) 



































大明高僧傅 . 〔明〕如惺(四七八) 

補績高僧傳 . 〔明〕明河(四八 I 〕 

閲藏知律 . 〔明 ^ 智 旭(四八八) 

禪門鍛煉説 . 〔清〕戒顓(五0 一 ) 

居十傳 . 〔清〕 釤鎔卄 C 五0四} 

淨44*賢錄 . 〔清〕 (, 希涑(五 o 九〕 

因明學名義略集 . 〔清〕 11 朵 6 K 五【五〕 

上觀宗派源流 . c 清〕土 柷^五一七5 

a 學 . 〔清〕工珠.元丹嘉措(五二五) 

因明學啓蒙 . 〔清〕 普覺 ,強巴 (五二七) 

擤仁 山居士遺著 . 〔近代〕楊文會(五-一三) 

佛學研究十八篇 . 〔近代〕梁敌超(五一 I :七〕 

五無論 . C 近代〕章炔*(五四 0) 

虎 • 師論佛雜文 . 〔近代〕楊度 C 五四三 ) 

諦閑遺述語錄 . C 近代〕諦閑(五四六〕 

新續高僧傳四集 . 〔近代〕喻謙(五五一) 


法 相辭典 . 〔近代〕 丰 ¥ 煌 ' 五五六) 

陳那以前中觀派和瑜伽派之因明 

. t 近代〕許地山 -- 五五八〕 

印光法 • 文耖 . 〔近代〕印尤 (五 六一) 

唯 • 抉擇談 . c 近代〕歐 旸漸 " 五六 =) 

藏要 . 〔近代〕 ** 漸'呂 *( 五七 I ) 

歐陽竞無先生内外學……〔近代^®**"-五八二> 

真現實綸 . 〔近代〕太盧{五九一〕 

法相唯载學 . 〔近代〕太處 ( 五九四) 

中圃佛學 . C 近代: j 太威 " 五九八) 

續比丘尼傳 . 〔近代^震華(六0二> 

瑜伽師地論科句彼#記彙編 

. 〔近 代〕耜清六0五) 

佛學大辭典 . 〔現代:! 丁 a 保(六 O 八) 

首楞嚴經講義 . C 規代〕圓瑛(六一二 ) 

中國佛教史 . 〔現代〕#維喬(六一五 } 

































中國佛教史 . 〔現代〕 黄 * 華 (六一 八> 

名山游訪記 . 〔現代〕高鵠年(六二 I ) 

佛學概論 . 〔現代〕王恩洋(六二三) 

漢魏兩晉南北朝怫教史…〔現代〕湯用 *( 六二七) 

因明大疏删注 . 〔現代〕 熊十力 (六三二) 

佛家名相通釋 . 〔現代〕熊十力(六三七 }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 C 現代〕陳桓(六四0> 

釋氏疑年錄 . 〔現代〕陳垣(六四四 ) 

密教通關 . 〔現 代〕# 枳(六四八) 

因明學 . 〔現代〕 * 望遘(六五九) 

因明大疏 * 測 . 〔現代〕障大 »( 六六二 - 

西藏佛學原論 . 〔現代〕 g •( 六六八) 

因明綱要 . 〔現代〕 8 *( 六七一 ) 

佛法概論 . 〔現代〕印順 (六 七四 -• 


道教编 


山海經 . C 六七九) 

鬻子 . (六八三) 

子華子 . (六八六〕 

穆天子傳 . (六八九〕 

鬼谷子 . (六九二) 

鷀冠子 . C 六九六> 

I -十六水法 .‘( 七 O 0) 

别國洞冥記 . c 東漢 〕 *s (七 o 三〕 

周易參同契 . 〔東漢〕魏侦择(七0五5 

太平經 . c 七 o 八〕 

出金磺0錄 . 〔東漢〕 孤 m 子(七 一四〕 

老子想爾注 . 〔東漢:一張普 -■ 七一七5 

西昇經 . (七 一九〉 





























十洲記 . <七二一 > 

五嶽真形圖 .( 七二四) 

太上黄庭内景玉經 . 〔西晉〕魏華存(七二六) 

度人經 . (七 二九) 

太上靈寶五符序 . (七三一) 

抱朴于内篇 . 〔東晉〕 W 洪(七三四) 

漢武帝内傳 . (七四 0) 

太上 黄庭外景玉經 . (七四三) 

紫陽真人内傅 . 〔東晉〕華崦(七四四) 

老君音誦戒經 . 〔北魏〕寇謀之(七四六) 

養性延命錄 . 〔梁〕陶弘 *( 七四八) 

真誥 . 〔梁〕 构弘景 (七五二) 

真靈位 * 圖 . 〔梁〕陶弘景(七五五) 

華陽陶隱居集 . 〔梁〕陶景(七五七)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 . (七六 o ) 

黄帝陰符經 . (七六三) 


劉子 . 〔北 齊〕《畫 (七六五) 

無上祕要 . 〔北周〕武帝較 *< 七七 I ) 

太清石壁 m . 〔隋〕蘇无朗(七七六) 

黄帝九鼎神丹經訣 . (七七 A ) 

金鎮流珠引 . 〔唐〕李淳風(七八一 ) 

«虎還丹訣 . 〔唐〕金陵子(七八七) 

道教義樞 . C 唐〕孟安措(七九一) 

三洞珠囊 . 〔唐〕 王 钂河(七九三) 

宗玄先生玄綱論 . 〔唐〕吳筠(七 九六) 

元陽子五煆論 . 〔唐〕元场子(七 九九) 

金碧五相類參同契 . (八 OU 

枕中記 . 〔唐〕孫 ■* 遨(八0四)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 . 〔唐〕孫思*(八0七) 

玄珠錄 . 〔唐〕王玄 *( 八一二) 

坐忘謫 . 〔唐〕司馬 承禎 (八一五) 

服氣精義論 . 〔唐〕司馬承捎(八一八) 



































天隱子. . 〔唐〕 司馬承稍 一:八二一) 

洞靈真經 . 〔唐〕王士元 C 人二三 ) 

黄帝陰符經疏 . 〔唐〕李筌(人二七) 

饉呂傳道集 . 〔雇〕 施扃吾 c 八- - 三) 

太 h 老君説常清靜妙經 . c 八四 0) 

太平經鈔 . 〔唐〕間丘方遠 C 八四一) 

太平蟠聖君祕旨 . C 八四五) 

四氣攝生阈 . C 八四七) 

無能子 . 〔唐〕無能子(人五一) 

道體論 .( 八五四 :} 

洞天福地嶽潰名山記……〔五代〕杜光疰 C 八五六〕 

道德真經廣聖義 . 〔五代 U 杜光庭,;八五八 } 

歷代崇道記 . 〔五代〕杜光庭(八 六一) 

化 ®. 〔五代〕 * 峭 C 八六三) 

* 笈七籤 .〔 Jt 宋〕依君房 C 八六六) 

易数鈎 *". 〔北宋〕劉牧"八七二) 


皇極經世 . 〔北宋〕邵雍 C 八七六〕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北宋; J 陳景元 t 八八 I ) 

悟真篇 . 〔北 宋〕依伯端 C 八八四) 

三十 代天師虚靖真君語錄 

. 〔北宋〕乐繼先 (八 八儿) 

太上感應篇 . C 八九一一:〕 

華 ® 陶隱居内傳 . 〔北 *〕•*( 八九六〕 

修鍊大 丹要旨 . (八九6 

造化指南 . (九 00) 

* 道集 . 〔南宋〕蒙軒(九 0 二) 

三洞 羣仙錄 . 〔南宋〕陳 * 光(九 0 五) 

丹房須知 . 〔南宋〕吳悮(九 o 八) 

諸家神品丹法 . 〔鹵 宋〕孟要甫 C 九 o 九3 

金華衝碧丹經秘旨……〔南宋〕白玉绔等(九一 I 〕 

道德寶章 . 〔南宋〕 白玉塘 (九一||:〕 

悟玄篇 . 〔南宋〕余洞真(九一五) 


































重陽全真集 . 〔金〕 玉蟲 (九一七) 

西嶽 華山志 . 〔金〕 i 處一 ( 九 .10) 

存神固氣論 . (九二二) 

磘溪集 . 〔元〕丘咸梭(九二四) 

°春真人西遊記 .- 兀〕李志常(九 - 七) 

修真十書 . (九三 I ) 

易外 別傳 . 〔元〕 俞琰 (九一 ■• 五) 

H 水仙源錄 . 兀〕李道議(九三九)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 〔元〕 趙道 一 ( 九四二) 

呑祌篇 .- 兀〕林轅 t 九 M 四) 

太華希夷志 . 〔元〕張輅(九五一) 

茅山忐 . 〔元〕張天雨 (九 五一二 ) 

X 台山志 . (九五六) 

棄衡子 . (九五八) 

漢天師世家 . 〔明〕張正常(九六一) 

隨機應化錄 . 〔明〕 贾道玄 (九六 i 「) 


峴泉集 . 〔明〕張宇初(九六六) 

太棰葛仙公傳 . C 明〕朱綽(九七:一 > 

雨暘氣候親機 . 〔明〕宣子 (九 七四> 

方壺外史 . 〔明〕 fl 西星(九七 A > 

南華真經副墨 . 〔明〕礓西星(九八四) 

道藏目錄詳注 . 〔明〕白實赛(九八八> 

龍門心法 . C 清〕王常月(九九 o ) 

茅 111 全志 . 〔清〕--|蟾光(九九八) 

羅浮山志會編 . 〔清〕宋廣業 ( 一 ool i) 

龍虎山志 . c ^ D^^SKlooo 

道 # 十一 - 種 . 〔清〕劉一明二0 i 六> 

濟一子道書十七種 . 〔清〕傅金 * 2 ◦二 .i> 

重印玄妙觀志 . 〔清〕颜沅二0二九) 

道親談 . 〔清〕李西月二0三二) 

逍递萬壽宮+1 . 〔清〕金 M e 等二 0三 *) 

f , 雲觀志 ………… 〔H *〕 小柳 司氣太 _ 一0一 ; 九- 



































道教史 . C 近代〕 許地山 <1 o 四四) 

中國道教史 . 〔近代〕 俾勤家< 一 o 四六} 

孫不二女丹詩注 . 〔現代〕 陳 * 寧< I 0五0> 

黄庭經講義 . 〔現代〕 陣接寧 (一 0五二)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現代〕味垣二 o 五四) 

道藏源流考 . 〔現 代〕味 " 符< 1°五六) 

黄庭經考 . 〔現代〕 i '"二0六0〕 

基督教編 

增訂徐文定公文集 . 〔明〕徐克啓< 一 0六五) 

天主教傳行中國考……〔近代〕肖若瑟 - o 六八) 

中國基督教史綱 . 〔近代〕王治心 ( 一 o 七二〕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近代〕胡雷川(一 o 七六) 
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 

. 〔近代〕 * 宗 * 二0七九) 


一 0 

中國天主教傅教史概綸 

. C 近代〕徐 * 澤 ( 一 o 八九) 

基督教思想史 . c 近代〕彭彼得二 o 九五) 

基督教舆文學 . 〔近代〕朱維之 C 一 0九九) 

元也里可溫教考 . 〔現代〕陳垣 ( 一 I 0三) 

方豪文錄 . 〔現代〕才豪 ( 一 一 o 六) 

基督教進解 . 〔現代〕趙紫宸(一 I o 九) 

耶稣傳 . 〔現代〕超紫震 (I I 一!) 

没有 人着見 過上帝……〔現代〕吳耀 *( 一 一 一三) 

伊斯蘭教编 

清涼寺記 . 〔元〕 吳鑒 (一一二一〕 

希真 I 答 . 〔清〕王 s 與二一二三 ) 

天方典植 . 〔清〕 到智二 I 二七) 

天方性理 . C 清〕 W 智 - 一三三 ) 


























天方至聖實錄 . … C 清〕刻 督二 一三八 } 

朝親途記 . 〔清〕 馬德析 a 一四 Z 

中國回教史研究 . 〔近代〕金吉堂 ( 一 一四五) 

中國回教史® . 〔近 代〕馬以愚二 一五 四) 

伊斯蘭教概論 . 〔近代〕岛都翼二;六二) 


® H 教人中國史略…… c 現代〕 * 垣2 一 六九) 
中國伊斯蘭史存稿 . 〔現代〕白壽彝二 j 七三) 


其 他 

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網… C 近代〕王治心 ( I I 八=|) 

宗教心理學 . 〔近代〕费德義<二九0> 

中國古代宗教輿神話考 

. 〔現代〕丁山(二九五 } 














人本欲生經注 

c 東晉〕道安 

~人本欲生經注 • 一卷。東晉道安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大正藏》本等" 

道安 (='1 四——三八五 )’ 俗姓衛。常山扶柳 (今河 北冀縣)人。年十二出家,後爲佛圖澄弟子。曾在 
襄陽傳法十五年,年年講《放光般若經°前秦時,受苻堅禮遇,常以政事相詢。住城内五重寺傳 法, * 學弟 
子逹數千之衆。他還主持譯經,曾協助僧伽提婆、曇摩雞提、僧 伽跋澄 等翻譯《阿含經-及説-切有部的論 " 
等。首次編第了漢譯佛經目錄~综理衆經目錄 * 已佚 • 主張僧人廢除世俗姓氏而以 r 釋」爲姓,遂永爲後世 
定式。又制「僧尼軌範」,對講經、食住及平 H 法務活動作3規定, H 先後兩次分散徙衆,傳法四方,對佛教發 
展有很大的影響。生平對般若學研究最力,著有~人本欲生經注 • 《實相義》 - 性空論 • 《光赞折中解 ■ 《光 
贊抄解》等。事蹟見《高僧傳》卷五'《出一:一藏記集> 卷十五等。 

《人本欲生經》=長阿含經》卷十《人緣方便經》的異譯)是一部宣説十.一因緣等義的小乘! r 而《人本欲 
生經注》則是道安爲此經所作的注疏=本會的卷首有道安作的《序 •-• 序》 屮説: 「斯經似安世高譯 ,爲 晉言 
也。言古文 *'• 義妙理婉,睹其幽堂之芙,闕庭之富者或寡矣。安每覽其文,欲疲不能,所樂而現者,' - 觀之 

佛教編 -_ 



中國學術名著 提簦 宗教卷 B 

妙也"^思而在者"想滅之辭也。敢以餘暇爲之撮注,其義同而 文别者 ,無所加 * 焉 CJ 

全書對十二因緣(痴或稱無明•行*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作了深人地解釋, * 述了 
有情衆生的生存(有)是從識的活動開始,識的活動成爲生活經驗 (行) ,然後累檟形成識的内容。而讖的活 
動又是通過眼、耳,鼻、舌 、身 、意(六人)這些感覺器官接爛認畿的對象 ■- 名色)而實現的 C 凡夫以痴(無明)爲 
内相,以渴愛爲外相,取一切爲我,形成我執(取 • 於是便有了人間無常之苦。而且在十二支中,前一支爲後 
I 支生起之因,前者若緘,後者亦滅,具有相依性,也就是經中所説的 那樣: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妓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人本欲生經 -) 佛因已滅痴及渴愛,所以 人閗 苦亦滅 g 因此,雖然「人在生 
死,莫不浪滯於三世、 ■ 縈於九止,稠缪八縛者也」-人本欲生經序》),只要「照於十二因嫌而成四諦」(同 
上),以揮智而遒於「滅定」,最終即能獲得解脱" - 
本書是中國佛教最早的經注之一,它有助於理解佛教的十二因錄學説。 <夏金辠) 


沙門不敬王者論 

〔東晉〕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 • 一篇。東晉慧遠撰。約成於東晉元興三年<四°四)=收人梁代僧祐编的 " 弘明 





集》卷五。通行本有.•《大正藏 X 第五十一册)本等。 

慧遠 - 二三四——四 I 六),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崞縣東)人。家世儒學,少時「博綜六經,尤善莊 
老 - 二十一歲在太行恒山聽道安講~般若經 • 慨嘆 「儒道 九流皆糠秕 • 乃偕弟慧持一起剃髮出家,年二十 
四,便登講席,時引《莊子 S 一書以説明佛教之實相義,使惑者暁然,頗得道安器重,許其講經中不康恪 *• 東 
晉興 寧三年(三六五 • 随道安南下游學,襄陽爲苻堅破後,遵師命率衆南下荆州,中途留住廬山,不復再行 = 
卜居 廬山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 人俗」 ♦專志修道弘法,成爲當時中外佛教徒衆望所歸的佛教領袖 。 m 
道安《僧尼軌範'擴 充製定 了《社寺節度'《外寺僧節度-《比丘尼節度 ' , 等教 * 規制=元興元年(四0二), 
與劉遺民等 I 百 二十; il 人,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共期往生西方淨土。被後世尊爲淨土宗初祖。當時,長 
安和廑山爲中國南北兩大佛學電鎮 。鳩摩 羅什被迎請至長安後,慧遠主動致問俣,鼓動門下弟子北上請 
益。並調解長安僧阐事務,迎請爲鳩摩羅什一系摒斥的佛陀跋陀羅到廬山講學,_出《達摩多羅禪經-慧 
遠兼弘大小乘佛學,派弟子法净、法領等到西域取經,迎請西域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暴心論》和 -; 一法度 
論 • 請 • 摩流支譯出《十誦律»著作見存的 尚有: 《三報論》、《明報應論 • 《沙門袒 服淪 • 《廬山出修行方 
便經統序'《阿毗曇心序 •=- 法度經序 •*■ 念佛三昧集序>等。事躋見 - 高憎傳~卷六 ' 東林 十八高 賢傳 •- 
等。 

《沙門不敬王者論~是一篇全面 * 述政教關係、維護佛教和出家僧人獨立地位的綸文。 東晉元興元年 
(四0 二 ■ 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重申六十餘年前庾冰沙門敬王之議。在 { 舆僚屬沙汰衆僧教 》中 ,規定 除暢 
説義理、奉戒無虧、山居養志的三種沙門外,餘皆罷道還俗,「唯廬山道德所居 * 不在搜 簡之例 ■-• 慧遠 先後撰 



中國學術名 著提要 宗教卷 六 

C 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占-《舆桓太尉書 ' 承認當時「佛教陵遲,穢雜 H 久 j 的現狀,沙汰憎尼具有正本清源 
的作用,「今飾僞取容者,自絶於假通之路-信道懷真者,無復負裕之嫌。」但恐地方俗官把握不住法令而導 
致「濫及善人 j 的後果,建議對禪思人微、諷味 遺典 '興建福業的三種僧人給以保護 。尚# 令桓謙、"書令王 
謐亦答#桓玄,表示反對 - 兀興二年 ( 四◦三)九月,桓玄曾迫令廬山以外之沙門還俗= . U 二月三 E * 桓玄篡 
位, F 詔許沙門不敬 T ■者。元興 .: 一年 C 四◦四 • 劉裕等起兵討桓玄,桓玄两逃,五月被殺。大約在此年(一説 
此文撰於四0三年-*遠總結東晉兩次沙門敬王之諍,「深傕大法之將淪,感前事之不忘」,乃撰此論。在這 
次事件",慧遠力挽狂瀾,外抗强權,内爭僧格,使傳人中國不久的佛教,克服了 j 次「無上道服毁於塵俗, 
亮到之心屈乎人事」的危機(自序)。 

論文 凡有 五章: 

一、在家。謂在家佛教信徒,是遵循世俗禮教的「順化之闰-情未變俗,跡同方内,故有天屬之愛,奉主 
之禮。而且,他們的禮敬有着遠比社會其他成員深厚的宗教内涵..「植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 ■ 即祇有追溯 
到一 - 世 " 采的「冥應方能 * 屬於世俗政治和倫理範疇的禮敬,得到人民自覺而持久的保證。「故以罪慰爲 
刑罰,使 * 而後慎 ••以 天堂爲懲賞;使悦而後動」。而旦,這還僅僅是順通凡夫「厚身存生」之情的方便權説。 
然萑宗教思想佛教的造種權宜之説超過了儒教的水平。故佛教的社會作用是「助王化於治道 」 c 

一'出家 。謂 佛教化世導俗的活力在於從「以情欲爲苑囿」的世俗社會,超越到『廣 " 天人之路 • 進而超 
越到「遠通一 - 乘之津」=出家修道的沙門就是實跷這種理想的「方外之賓 • 不應爲世俗禮教所限制而妨礙其 
對 •* 教 S 標的探求 D r 凡在出家,皆遁世 W 求其志,變俗以逹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冋禮,遁世則宜 



高尚其跡。 」若 能如此,「雖不處王侯之位 ,固 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屬之重而不連其孝,外闕 
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 。 J 

三、 求 a 不順化=謂衆生因爲情欲牵縛而流動於二界以致受苦無窮,而佛教追求泥 "" 又譯 r 涅槃」)的 
終棹 g 標(「*」),不應以現世的生存去束縛神識的發展,不應以世俗的倫理情感和教化禮節去拖累生命的 
提昇。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不以生累其 
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絶境,故謂之泥润。」因此,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順從世裕的禮儀制度,世俗 
社翕卻因沙門的修道,「而沾其惠者也 • 

四、 體極不兼應。謂作爲方内之教的儒教與作爲方外之道的佛教,在其根本宗樺上不能冋日而語。以 
耳目爲關鍵的經驗主義立場,使儒教無法探究六合之外的超越界,慧遠指出對六合之外的死亡和鬼神世界 
存而不論,迈是儒教的局隈,但並未取消這超越界的存在,「分至則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闌其外者也-所 
3,若以滿足社會對「獨絶之教、不變之宗」的探求上,儒佛二教的高下優劣,即判然分明。然而,超越的佛教 
與世俗的王權和儒教没有根本的冲突,恰爲殊 * 而同歸。「道法之舆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 致雖殊 ,潛相 
影 ir 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於是,世間的君王♦成爲佛菩®的應化示現—高居廟堂的儒教,納人方便度衆的 
權教系列,「*故^:乖而求其合 ,則知 理會之必同 - A 合而求其乖,則悟體棰之多方 。 j 

五'形盡神不滅=謂「神」(識神)是「精微而爲靈者 • 根據一定的條件而與形體結 合成一 期生命,「感物 
«動•假數 而行、 在世俗 I 般人看來,形離 m 神散,如木朽則火寂。而佛教把生命的存在貫 通過去 '現在、 
未來一:一世,精神能夠從一個生命體轉移到下一個 生命體 ,同樣以薪火喻形神,「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 於薪丨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八 

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傅異薪6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而術妙~前形非後形,則梧情數之感深 。」 本章從形神關 
係論證因果報應、生命輪迴的 r 冥應」,强化了佛教針於道德自律和社會教化的作用,進 一步 説明了 「求 宗不 
順化-^體極不兼應^的道理^既然佛教在哲學上高出儒教一簿”就没有必要根據儒教的規範-要出家沙門 
遵遁世俗的禮制而跪拜王者。 

東晉時代的二次沙門敬王之諍,反映了懦教重建、强化政教合 I 體制的努力。這樣的爭論在後世亦時 
常發生,如何處理政教關係以及同國家權力結合在 I 起的儒教之 ■ 係,始終是關乎佛教在中國興衰 存亡的 
大事。慧遠在本文中闡明的 r 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的原則,維護了佛教的主領地位,確立了儒佛「出處誠異, 
終期則同」的權實闌係,成爲中國佛教徒處理佛儒道三教關係的基礎*開啓了儒以治世,佛以治心的協調發 
展道路。這篇著作在中國宗教史上,乃至世界宗教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王雷泉) 

大乘大義章 


〔後秦〕鳩摩羅什 

《大乘 大義章 • 又稱《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 《大乘義章 ' 《法間大義 • 《間大乘中深義十八科 '= 一卷。東 
晉慧遠問,後秦鳩库羅什答。一九三 o 年,中國佛教歷史博物狺重刊,題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通行本 



有《大正 «》( 第四十 五册) 车等。 

-鳩摩羅什=;四四 ——四二 二 r 天竺入 ,生於 • 兹(今新疆疏勒〕國。與真諦,玄奘、_淨,並稱爲中國四 
大譯經家。七歲從母出家,游學天竺參名宿。初學小乘 I 切有部,後棄而獨萼龍樹系中觀學,被龜兹王 
奉爲國師。東晉太-兀九年(三八四 • 前秦國主苻堅閏其德,遣呂光破龜兹取師。以秦亂苻堅被殺,次年呂光 
僭號於涼州"羅什乃困居涼州十七年。至後秦姚輿攻破呂氏,始得於東晉隆安五年(四°一)迎至長安。姚 
興禮爲國師,奉之如神,請居逍遥園翻譯西域經著述不多,曾爲姚興著 * 實相論 s 已佚 • 所譯經典,據 
《出三藏記集°*,有 - 一 +五部二九四卷,據《開元释教錄 • 則多達七十四部三八四卷。羅什通暸多國語言,譯 
文流暢簡潔,相當準_地傳播了大乘般若系經典和以龍樹爲代表的中觀派綸典。所譯~般若經 '-> 雄摩經 • 
《法華經-->阿彌陀經-"-坐榫三昧經-《十誦律-《大智度綸-《中論'《百論-《 + 二門論-《十住毗婆娑 
論》等*對中國天台、三論‘净土、禅宗 等宗派 的形成 皆有重 大影響。事蹟見《高僧傳 - 卷二 - 晉書.藝術傳~ 
等。 

慧遠 聞鳩摩羅什入關,通書申好=羅什答#,稱蕈遠兼具福、戒、博聞、.辯才'深智五材,並通偈一章。其 
後法識自 北來, =羅什欲返本國’慧遠當即作書,並報偈一章勸勉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 一 微涉動 
境,成此頹山勢=惑相更相乘,觸理更生滯 =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 z 契?末問尚 
悠悠,相與期暮歲 - 並略間數十事,請爲批釋 • 羅什一 一作答,現存十八草,即 - 大乘大義章 • 卷上收~初問 
答真法身》 - 次重問答法身•《次間答法身傕類 ■ 《次問答法身壽量 - -• 次問答三 十二相 - 《次間 答受決 - 等 
六事~卷中收《次間答法身感應-《次問答法身佛盡本習》-次問答造色法-《次問答羅漢受決-《次問答観 




中 _• 術名著提要 * 教卷 一° 

佛三昧•《次問答四相 - 《次問答如法性真際 >等七事-卷 F 收 ** 次問答實法有-《次問答分破空--次問答 
後識追憶前識 ' « 次問答遍學 • 《次問 答住壽 > 等五事。 

據僧祐《出:' 11 藏記集》卷十二所载劉宋陸澄《法論目錄》第一帙,及隋代費長 房所編 »• 歷代 - 一寶記 «卷七 
薏遠條之記載,可知隋代以前,已將慧遠和鳩摩羅什往來問答之文疏編*成»,亦爲二卷十八章形式,唯其 
• E ; 内容與今略有出人。今丰將《法論目錄》中的《問遍學 • 《重問遍學% 口爲 | 章 ,而未收 ^ 問法身非色 • 
又,"問答受決 ■ 《問答造色法》,亦不見於《法論 B 錄》。 

■鳩摩羅什在本 B 3 中 * 接闡明對於大乘佛教教義及信仰之理念,並將龍樹、提婆 | 系之中觀佛教思 想介 
* 至中國,促成般若等大乘經典之翻譯輿研究"書中反 覆淪述 有關佛、菩薩法身之問題,«示此爲慧遠及當 
時佛教界所共同矚 0 之焦點。雙方討論的間題大髋集中在 三個方 '*■: , 

■ 關於成佛的終棰存在「法身」。佛教各部皆 * 爲,佛的生身雖然僅在歷史匕存在 八卜年 ,但佛宣講的 
教理和經典作爲「法身 ' 則是永存的,依然是佛教徒的信仰對象。慧遠發問..若佛於法身中爲菩塵説法,則 
説法者和聽法者皆 有四大 i 根存在,由此產生法身是否托四大而成「色身」的問題。若法身無色*則作爲成 
佛主體的「神」、「我」,亦無從依止=他對法身的理解有 ' 二重含義*-二謂法身實相無來無去~|.謂法身同化, 
無四大五根如水月鏡像之類?一一"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能久住於世=」慧遠所追求的是「法性生身」,即「真 
E 身」它是解脱塵世而神通無際的「真我 • 與凡夫之「假我 j 的區别 * 不過「以精 * 爲階差耳!」因此,慧遠 
是以神不滅爲當然前提’把「法身 j s 作「神」的純然存在狀態。鳩摩雖什 * 爲,從實相看-生身、法身都是一隨 
俗分别 • 畢惫不出 3 説範圍*故「法身 0, 以假 名説 ,不可以取相求」。 




:一、由對法身的討論,則進一步涉及世界的本質和真相,此即「實相」、「法性-《般若經-曾 5 ':「有佛無 
佛,性住如故 。」 指法性作爲諸佛所 *證 的世界真實,不管有佛無佛出世 ,都如 如存在 。慧遠 把法性歸結爲一 
種肯定的、實在的 * 西*他的 •- 法性論 * 已佚,此據元康 《筆 論疏》引)有 I 偭重要的命題: f 法性是法真性 J 。 
故他在此發問:「法性常住爲無耶?爲有耶?」或是異乎「有無」的「不有不無鳩摩羅什一般是從認識論 
角度理解實相,視其爲把握 f 諸法 性空」的觀念和認識 I 而法性 ,則指 對諸法「本性」 的認識 =故他解 釋爲: 
「諸 法實 相者,假爲如'法性'實際。」一--者本爲一體,若從觀法的深淺而言,「如」 諝姶兄 其實,轉 深謂之 「性」, 
盡其邊諝 之 「實際」。有時,他也將實相指涉諸法末經 主観認 識過滤的本然狀態,指 法性 爲事物客觀固有的 
屬性。 111 不管實 相、法性是一種 茛實的認識 ,還是客觀的存在 ,它祇 有在破除世俗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現觀 
而加以 苴覺的把握 。因此 ,它不 是 用世俗*言可以 肯定 或否定的東西。 

三、《遠在法身、法性'實相上的認識,皆可歸結到他對「實法」的看法。慧遠立論的出發點是「因緣之 
生,生於實法」,所以分「有」爲「因緣有 J 和「實法有」兩類,並以「實法」作爲「因緣法 J 得以形成的依據。鳩摩 
羅什則强調 r 佛隨衆牛所解, 於 I 義中分三品説道,」根據衆生認識的 若異而 有不同的説法。因此,爲破 
「我執」,故説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人身 ,如果 執著四大爲實,則用色香味觸「四塵」披除;若從更深剡 
的誌識*,此極微的四塵亦「無決定相,但有假名 • 故鳩摩羅什批評慧遠對名相的執著説:「法無定相,不 
可戲論~然求其定相。來難之旨,以同戯論。」 

*遠以一「博综六經,尤善莊老」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雖承魏晉般若學之緒,因吸收小乘 《阿 毗曇心 
論》 的實有 論觀點,反而强化了中國本有的神不滅論思想。因此,對於佛教緣起性空的理解,與長期浸淫在 



中國學術名著 * 要宗 * 卷 一 一一 

典型大乘佛教環境中的鳩摩羅什,產生很太差異。在慧遠寂後的第二年 (四 I 七) 譯出的《大般泥洹經 - 有 
「泥洹不滅,佛有真我, I 切衆生皆有佛性」的經文。鳩摩羅什的弟子僧 叡認爲,如杲 羅什得 聞此經,「便當如 
白日朗其胸铃甘露潤其四體*無所疑也-"喻疑--出三藏記集' , 卷五)可見鳩摩羅什對「神」、「我」不滅的 
批判在中國佛教界幾乎不發生什麽作用。~大乘大義章》相當集中地保存了這 兩種佛教體系、兩種文化形 
態相互交涉的痕迹。 

對本害的研究,有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 呂徵《中國佛學源 流略講 ■>• 等書中的有關章節,及 
杜繼文《< 大乘大義章 > 析略》=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二期)等。 C 王宫 泉) 


肇 論 


S 秦〕僧肇 

《肇論 r 一卷。後秦僧肇著6現存本爲南朝梁陳時人彙编成集,題爲《肇 *• 表明爲僧肇所著。 通行本 
冇《大正藏 * 第四十五册)本等。 

僧肇 (li 一八四 四一四),俗姓張,京兆 (今陕 西西安>人。家貧,以抄書爲業,得以歷觀經史。志好玄 
微,尤崇信老莊,及讀《維摩詰經 • 「始知所歸」。遂出家’以檀般若學名震 關補 。師 事譯經 高僧鳩摩羅什 ( 一一, 



四四 —— 四 一 三'曾先後在姑威(今甘肅武威)和長安的譯場助譯,爲「什門四聖 J (憎肇、僧睿、道融’道生) 
之一,鳩摩羅什稱譽爲門下 「解 空第一 • 卒時年僅三十一歲,著述不多,其學融 《莊 ■ 《老 •-> 維摩 • 《般若》 
爲一爐,以棰優美簡潔文字,閛述般若性空之學。著作尚有《維摩詰經注> 及 -• 長阿含經序 ' 《百論序 -- 維摩 
詰經序»等少量幾篇經序。另有 《寶 藏論》一篇,唐人題爲僧 • 作,據近代學者考證,疑爲僞作。事蹟見《高僧 
傳》卷七。 

»■ 肇論》爲僧肇佛學論文的彙編6全書首加總序,題日《宗本 ® r 釋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 fi 名 I 
義之旨 。 "述衹有把「性空」視爲「諸法實相」,方爲般若正觀。因此篇文體類似名相解釋,與其他諸篇的論 
式風格殊異,故近代也有人 * 爲係後人所作。編排序列爲~物不遷論》第 I -不真空論》第二、~般若無知 
論》 第 ■■•■' '*■ 涅架無名論》第四,舆實際撰述年代不符 。今按~ 髙僧傳》所列次序 介紹。 

《般若 無知論 ' 爲僧肇協助鳩摩羅什重新譯出大品《般若經-之後所寫的論文,鳩摩羅什閲後 赞曰: 
「吾解不謝子 ,辭 當相挹。」此論把妙契法身的聖智「般若」舆常人的認識 「知」 加以區别,以糾正 對般若 「紛然 
雜陳」的錯誤理解。全論分十 I 段,前二段是全論的總綱,用真裕二諦的方法,闈述了智與知的關係,在遣相 
蕩執之後,最後達到「無知無不知」的全憩大用 g 後九段是設九個問難,| 一加以解釋。論文首先辨别「聖 
智」與「惑知」,作爲「聖智」的般若,是完全把握「真諦」(實相)的直觀,它所排斥的祇是「惑取之知」,即對理 
性認識的片面轨著 。通過 對「知」之局限性的否定,透顯出絶對、全面、無限的能観之智與所観之境。一般的 
「知」是一穐「取相」活動,有所取就有所不取,而絶對的「真諦」是不能用「取相』活動加以分割,限定的。因 
此,能照的般若是無 分别的 (無知 ' 所照的真諦也必須是無分别之相(無相 • 去棹世俗認識「知」對外物的 



中 »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IH 

執著,就是「虚其心」>將虚靈之心對 一 切事物作 £ 遠的觀照,就是 r 實其照」。由此達到「無知,故無所不知」 
的境界。亦即所謂「智有窮幽之鐾,而無知焉 '"神 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 
故能玄照於事外。智雖事外,未始無事 t 神雎世表,終日域中 。 J 

本論傳到南方,得到慧遠'劉遺民等當時佛教大學者的贊賞,對其中有些劉遺民不明白的問題,僧肇寫 
了著名的《答劉遺民»》,其中提到不能光從語言的表面*理解他論文的實質,「夫言跡之興,異途之所由興 
也。 " 言有所不 ''• 跡有所不跡。是以善言言#,求言不能言;善跡跡者,尋跡所不能跡。」語言不可能把某 
種理論的深奧 s 妙處完全表達出來,故要求「通心君子有以相期於文外」,領會其言外之 *= 

《物不邊論 • 寫於《般若無知論》之後,在涉及宗教認識舆 世俗認 識的關係時,「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 
真 J 。 故取 「近 «不可知」的「物性」問題’聊以「動靜 之際」 ,即通過討論事物、時間、運動等問題’進一步閾述 
般 * 的空 觀理淪 。論文開始,就以「昔物不至今」這一命題可得出動興靜兩種主張爲例,表 明世悟 認識所用 
誥言的悖論性質=同一事物之所以得出「動 • 「靜」兩種結論,關鍵在於「観察者」本身。持「物 * 論」者’將 
「我 」看作是一個恒常體,故把今昔不同的事物連結起來,得出動的結論。持「物諍論」者,將「我」看作不是 m 
常體’ 每一刻 都有-「我」同一「物」相對應,則得出靜的結論。在這裏,時間、以及在時間中運動的事物,都是 
" 言文字的運用,與「真實本身」並不相應 b 真實本身不能用遷不遷來説,故消解這種語言悖論,祇能用「正 
言若反」的方法,也就是説「若勸而靜*似去而留 ■ 「言去不必去,閑人之常想 "稱住 不必住,釋人之所謂往 
耳 - 因此,寫作本論的目的不在於説 F 物不遷」本身,而是在真俗不_ 一 的方 法論下指出「即動而求靜」,完整 
提法 應該是 「不釋動以求靜,敁雖靜而不離動 - 



《不真 空 論 r 同樣貫穿 * 真俗不二的般若中觀精神 ,標榜 『即 * 物之自虚」 。 - 1 不真」指假名,文中一再提 
到: 「諸 法偎 號不真 ' 「故知萬物非真,嘏號久矣 •* 物從假名看來是不真,執著假名構畫出來的諸法自性 
* 然是空。但是,現象舆本質不能分離,祗能在虚妄不真的現象中當下領悟到實相。當時研究般若學的有 
「六家七*」之别,即本無宗,即色宗'識含宗、幻化宗'心無宗、緣會宗,以及本無宗的支派本無異宗。僧肇諱 
爲以往的般若學派蔀不能正確地理解般若中覲思想,在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無與有上,都 m 人了「偏 
而不即」的理論混亂,故封以下 一 -- 家主要的派釗展開了批判。因此,本論可以看作一篇佛教傳人中國以來評 
判般若學説的簡明哲學史。 

(一) 批評心無宗。心無宗的代表人物是支愍度 •*— 法蘊和道恒等人,其主旨在於把「空」理解爲「無心於 
萬物」 ,* 是對於物不起執心,保持心神安寧清靜,但並没有從境的方面 去論證 外部事物之「空 c 虚 )■ 故僧 
肇認爲:「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米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虚 。 j 

(二) 批評即色宗=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是支遁,「即色」兩字因其所著《即色游幺論》而得*。認爲「色」是 
人們認識到的名相概念,並非事物本身,「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 這就是 「即色本空」 。何般 
若巾觀並不僅 ® 於主 ® 卜•的「空 • 因爲色本身就是空,「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爲色哉?此 
直語色不自色,未顇色之非色也。 」 既然色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並非「色色而後爲色」(由於人們認爲它爲 
色,這纔成爲色 ' 那就是説「常色即色 r 色就是空 ,反 過來也是;樣,空就是色。否則就把空與色割 裂了。 

(|=批評本無京。「『本無〗者,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 4 非無」,無亦無。」本無這 
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安及其同學竺法汰,偏 * 在「無」,因此,凡有言説,都是用以解「無」。「非有」是無,「非 



中 8 半術名 ' 提嬰宗教卷 : , 

無」也是無。認爲「無在萬化之前,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有。若宅心本無,則異想便息"」(見 
唐吉藏 " 中論疏.因緣品>引 >這樣,「無」就從事物中獨立出來,成爲萬殊現象之後的本體。僧肇認爲,般若 
的精神是非有非無"空與假有統一不二。故「本無宗」的蜡誤是:「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 
哉?」 

《涅槃無名論 r 寫於鳩摩羅什寂後,論有十番答難,分爲九折十演,折者爲問難,演者 爲答釋 。初番演曰 
開宗 t 第二 番折曰核體,演曰位體 f 第三番祈曰黴出,演曰超境-第四番折曰搜玄,演白妙存1第五番折曰難 
差,演曰辯差 i 第六番折曰責異 ,演曰會異; 第七番折曰詰漸,演曰明渐;第八番折曰譏動“曰動寂;第九番 
折 E 窮源曰通古 t 第十番折曰考得,演曰玄得=全篇皆明有餘涅槃'無餘涅 * 及大小乘不有、不無、無智、 
無得之義。論成之後,連同《奏秦王表》上姚興曰..「夫 * 生所以久流轉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 
即無復於生死。既無生死,潛神玄默,與虚空合其德,是名涅 * 矣。」 近 人從體載*文筆*史實和思想諸方面分 
析,亦有認爲此篇不像爲僧肇所寫者。 

僧肇用中國化的語言,基本忠實地表述了印度的般若中觀學,以「真俗不二」爲主線,闞述主體與客體、 
理性舆直覺、世間與出世間的鬭係,提出「不釋動以求靜」、「即萬物之自虚 • 「無知而無不知』等命題,對以 
前的格«佛教和六家七宗等般若學派作了批判性的總結,相當準確地發揮了般若性空學説。文隼儸美,哲 
理深邃,智旭在<閲藏知津》中列爲中土「宗經論」中第一,近人#爲「中華哲學文字最有價值之著作」(湯用 
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有關本書的注疏和研究著作有•.陳代慧達《筆論疏 - 二卷、唐代元康《肇論疏》 - 卷、宋代遵式《肇論疏 



科》一卷和 " 注肇論疏》六卷、宋代净源《辇論中吳集解 - 一卷 - 肇論集解食模鈔》二卷、宋代文才《肇論新疏》 
三卷和《肇論新疏游刃》三卷、明代德清《肇論略注>六卷, m 本京都大學 C 筆論 研究 ~等,現有今人徐梵澄《肇 
論 •» 英譯本問世。 (Hi 雷泉) 

注維摩詰經 

〔後秦〕僧肇 

《注 維摩詰經 r 十卷,後秦僧肇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 c 大正藏;!本、《卍續藏經》本。《維摩詰經》(又 
名《雄摩 *« 是一部大乘經。主要内容是説’毗耶離 <吠舍離)城富有的居士維摩詰,他深通大乘佛法,與文 
殊師利等人共同談論佛法,義理深奧,妙語横生。宣揚達到解脱不一定要經過嚴格的出家修行生活,關鍵在 
於自身修養 x 夫如何,如果能做到「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 踩女 ,而常遠離五 欲淤泥 」, 
即爲「通達怫道 r 是爲真正的「菩薩行」。 

《維摩詰經> 原先已有四譯 ••- 後漢嚴佛調譯,名«古維摩經 • 二、三國吳支謙譯,名《維摩詰説不思議 
法門經 r 三、西晉竺法護譯,名 《維摩 詰所説法門經 • 四、西晉竺叔蘭譯,名《毗摩羅詰經 • 僧肇出家前所 
讀的即是支謙和 *— 法_、竺叔蘭的譯本。後來多讀之他感到譯文的不足,並在經注的《自序》中説:「毎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I 八 

# "• 兹典,以爲棲神之宅,而恨支 -" 指 e 謙和竺法護、竺叔 蘭) 所出,理滯於文 = 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 
之運,運通有在也。」=注維摩詰經序 s 

有鑒於此*僧肇遂於姚秦弘姶八年(四 0 六)舆沙門 一 千二百人等在長安大 寺請鳩 摩羅什重譯此鏗。其 
間,僧俗虔誠,「 I 言三復,陶冶精求,名存 " 意」,譯事極爲認真,終於使譯文做到文約而旨遠=僧肇根據嫌 
什 的旨意,結合「所聞 • 注釋此經, 並流行 於世。 

《注雄摩詰*》是 《維摩 詰經 I 的注釋。全 * 分爲十卷" 

卷 '+ 有《自序 • 解釋經題和此經初品《佛國品 r 
卷二••釋第二品《方便品 ■ 第:二品 - 弟 子品》 前半部份。 

卷三:釋《弟子品》後半部 份。 

卷四:釋第四品《菩藤品 • 

卷五:釋第五品《文殊師 利問 疾品气 

卷六:釋第六 品《不思 議品》 和第七品《觀衆生品 r 

卷七••釋第八品 -* 佛道品》。 

卷八:釋第九品 <( A 不二法門品》和第十品 " 香積佛品 • 

卷九.•釋第十一品《菩薩 行品》 和第十.一品~ 阿閼 佛品 • 

卷十■■釋第十:一一品《法供養乩》和第 h 四品 《囑 累品》。 

僧荦 4 《自序》中概括 地 論述了《維摩詰經》的主要内容 9 他説. •「此 經所明 ,統 萬行則 以權 智爲主 ,樹德 





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惑則以慈 * 爲首, - 宗極則以不二爲言。凡此衆説,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 
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迹也。 …;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 無以顯本。木迹雖殊,而不思議一 
也。 sffi 雄摩詰經》的注釋特點有下列幾點 .. 

f 、每句經文的釋 文之首均冠以 「某某曰 ' 如 r 肇(僧肇)曰 ■ 「什 (鳩摩 羅什)曰」、「生 c 竺道生)曰」等, 
以表 明此注釋的人是誰,決不掠人之 *= 

一 一、僧肇是擠長般若學的高 T -, 因而「性空」之 • 在注釋中時有顯露。他認爲,「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 
然後空耶?」而『智空」不過是 r 卜空」,唯有「法空」才是「上空」(~注維摩詰經》卷五 • 如果説「空」,那麽連 
「空相」本身也是『空」的 ,若 「空相+空」,則「空」也成了「有」。 

=-- 老子 ' 《莊子 - 是僧 • 原先研究過的,所以在本 * 中也留下了許多舊有恩想的痕迹=比如説 ■■ 「欲 
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無,緣會即形。會形非謂無,非無非謂有 u 卷一) ,『有 言於無 ■-'• 未若無言於無 
言 = 卷 A ' 「欲富有郎,無相無名 t 欲言無耶,備應萬形」(卷九 ' 即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注維摩詁經 s 是第一部《維摩經 - 的注疏。以後隋代慧遠的《雄摩經義諭 ■ 天台宗智顗的《維摩經玄 
疏 • 《維摩經文疏-吉藏~維摩經游*»、《維摩經略疏~和《維摩經廣疏》等,均受到該注不同程度的影響。 

( 1 金蓽) 


佛教編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0 


佛國記 

〔束晉〕法顯 

《佛國記 r 又名 《天 竺國記》-歷遊天竺記傳2佛遊天竺記-《佛遊天竺本記 •£ 顯傳-《法顯記 ■ 
《法顯行傳 ■•' 釋法顯行傳-《釋法顯遊天竺記-{高僧法顯傳-《昔道人法顯從長安西至天竺傳》-法明遊 
天竺記 ■•' 釋法明遊天竺記 -=- 十國記》等,一卷(《隋書》卷 I 1- H - 《經籍志•史部.雜傳頬 >作 二卷) 。東 
晉法顯撰,成書於義熙十年(四一四 >。版 本衆多 ,通行本有 .. I 、南宋紹興二年 (IP: 一二 >朔州思溪圓覺禪 
院本,有一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汲古閣本-有一九二二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本-三-五朝小 
説人觀》本 >四、{四庫全書》及其影印本••五 - 增訂 * 魏叢書 > 本,有乾隆本、紅杏山房本 - 一餘堂本、大通書 
局石印本■•六、《學津討源》本~七-龍溪精舍全書》本,一九八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章巽校注本= 

法顯 < 約三一 i . 八或三四二——四二三) ,十六 國平陽郡平陽(治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俗姓襲。三歲時, 
A ; 父因前所生一-子並齠齓而亡,害怕柵及第四子,乃度法顯爲沙*〔俗稱「小和尚」-十歲,父亡,叔父逼以 
還俗, 法顯以 r 欲遠塵離*,故人道耳」 相拒。 曾與同學數十人割稻田中,遭饑民搶劫,法顯以因果裉應説退 
之,乃爲 * 僧嘆服。年二十,因志行顯明,恪守儀軌,受比丘戒,爲正式僧人9深感漢地經籍稀少,譯本多誤, 



立志前往西土求經 。後秦 弘始元年,即東晉隆安 -一年(三九九),與慧*、道整、 8 應、慧鬼等十一僧,自長安 
出發,前往天竺 {印度 > 尋訪«律。度沙漠,越葱嶺,翻雪山,順着人骨前行,歷三十餘國而至天竺。遊北天竺, 
修行王舍城•迦施國"入中天竺,學習梵語梵文,得《摩訶僧祗律 ' 《薩婆多律抄 •* 雜阿毗®心 ' 《铤經 ' 
《方 等泥洹 > 等典籍。南下渡海,於師子國得 <薄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雜藏-等漢地所無佛書"一 
口,法顯見中國所産白團扇,悽然思歸 。搭 乘海舶東歸 ,歷 盡風浪,於義熙十年(囚一四)隨風飄至青州長赓 
郡牢山 C 今山東 蟧山) 南岸 。青 州太守李嶷請法顯駐留弘法,法顯因帶回經律尚未譯出,辭别6南下至建康 
(今江蘇南 京)道場寺,舆天 - 禪師覺寶合作,譯有~六卷泥揖}、《摩訶僧祇律-《方等泥洹-《铤經-《雜阿 
毗暴心》等經論六部二十四卷=其間應慧違之請" 9 於義熙十二年*來至廬山"後至荆州 * 卒於新寺,是年八 
十二歳 ( 一作八十六歲)。著有《佛國記 • 生平事蹟見《*國記-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法顯傅-慧 
皎《髙僧傅 > 卷三《法顯傳 r 

法顯西行取經及浮梅東歸,記載沿途活動、見聞與感想。歸國后,「欲令賢者同其聞見」,整理所見,而成 
是®。 

《佛國記》是中國 僧人西 行求法及東歸祖國的旅行記。全書對於所經歷三十國的山川風光、物資經濟, 
社會風貌 '歷 史文化、禮佛奉教'政治活勤均有扼要記載,是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 * 斯里 * 卡等國海陸交往 
的最早詳細記錄。 

全書由七個部份内容組成:一、立 * 求經 "1- 自長安至度葱嶺。三'遊北天竺、西天竺。四、中天竺、 
東天竺 記遊。五 、師子 國遊記 。六 、浮海東還及譁經 。七、 結語。 * 後有慧遠跋 e 



中困學術名 * 提要 宗教卷 二一 一 

本書於陳述遊學訪經生涯的同時,還抒發其真摯複雜的心情。他與道整初到拘薩羅國舍衛城南之衹 m 
精舍,忽而 「念 昔世 * 住此二十五年,自傷生在邊地,共諸同志遊歷諸國,而或有還者,或有無常者,今日乃 
起佛空處,傖然心悲。」此種樂極而悲的心情,在遊王舍新城時也有所流露■■法顯於新城中買香、華、油'燈, 
由 r 舊比丘送法顯上耆闍 * 山。華、香供養,然燈續明。慨然悲傷,收 * 而言 *. 「佛昔於此住,説 *• 首楞嚴 • 
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迹處所而已 - 這種感情自然與思及同伴中途而死有關4在度小雪山時’山北陰中遇 
寒風暴起*人皆噤戰 D 慧景一人不堪復進, U 出白沫,語法顯云 .. r 我亦不復活,便可時去,勿得俱死 - 於是 
遂終。法顯撫之悲號: r 本固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前,得過嶺。」歷盡生死,來至佛國,自卑而稱漢地爲 
邊地,但心 + 郤時時#戀故國"「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悉異域人,山川草木,舉目 無舊 ,又同行分披,或 
留或广,顧影唯己’心常懐悲。忽於此玉像邊見商人以晉地一白絹扇供養,不覺悽然,捩下滿目 

* 中記叙佛教在我國西域和印度的盛行情况。鄯#「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諸國俗人 
及沙 門盡 行天 - 法,但有精雇。從此西行,所經諸國類皆如是。」「嶺東六國諸王,所有上價寶物,多作供養, 
人用#少。」印度諸國也處處信佛崇佛,如屙饒夷城,凡「佛於此中説法、經行、坐起,盡起塔 -* 記載了與信 
奉佛教相關的習俗。 7 -鬨「人民星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印度境内的中天竺,「舉國人 
K 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蒜,唯除旃荼羅。旃荼羅名爲惡人,舆人别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 
而避之,不相唐。」由此而影響社會經濟’「國中不養豬 、鷄 ,不賣生口,市無屠、酷及沽酒者。」又多記佛的傳 
説,如「出 祇洹 東門,北行七十步 *» 西 ,佛昔 共九十六種外道論議,國王、大臣、居士、人民皆雲集而聽。時外 
道女名旃柘 * 那起嫉妬心,及懷衣著腹前,似若妊身,於衆會中謗佛以非法。於是,天帝釋即化作白鼠, * 其 



腰帶斷,所懐衣堕地,地即劈裂,生入地獄 ®」 

《佛國記》在地理上頗有成就,記載所經歷地區的地形、土壤,氣候1生物,有時還輿中國相比較。 

法顯記載甘肅、新疆一帶的沙漠説 ■+ 「沙漠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 
獸,遍望棰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爲標志耳。」又説 ■ ■「自敦煌度沙河,行十七日計可千五 
百里,得至鄯善國(今新疆諾*),則地崎嶇薄瘠。」 

乂記西陲帕米 爾高 * 區的地理環境:「竭 X 國(今新疆什庳爾干),其地山寒,不生餘穀,唯熟麥耳 。衆 
僧受歲已,其晨輙霜。:::自葱嶺已前,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 - 自此两行一 
月,「得度葱嶺。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砂•走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 

接着描述印度 河地區 的地形及交通、氣候。説在北夭=陀歷(今克什米 ■ 西北部印度河北岸達地斯坦 
之违麗爾>「順嶺 西南行 f 五其道艱咀,崖岸嶮絶。其山唯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則投足無所。下 
有水,名新頭河(今印度河)。昔人有整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躡懸 m 過河。 M 兩岸相去減 
八卜步 - 到西印度後,法顯筆下的塞費德科山脈山峰是:「雪山冬夏積雪。山地陰中遇寒風暴起’人皆噤 
戰。」從跋那國-今巴基斯坦北部之 邦努) 「東行三日,復度新頭河,兩岸皆平原。」 

繼而 叙説中天竺'南太竺地區。中天竺一帶, f 寒暑調和,無霜雪。」又説「自渡新頭河,到南天竺,迄於 * 
海(今 馬窣爾灣) ,四 ,: 萬里皆平坦,無大山川,正有河水 - 所記地區,即今德干茼原,西高東低平均海拔約 
六百米 。其南北距 離二千數百公里。高原上的鷄足山(今佛陀伽耶東南束二十哩之蔞播山)「劈山下人,入 
處不容人,下人極 8 有傍孔,伽葉全身在此中住 - 並説「此山榛木茂盛,又多師(獅)子、虎、狼,不 可妄行 J 。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 四 

又記師子國(斯里蘭卡)地理狀况"法 * 自多摩梨帝國的都城 ( 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坦姆拉克附近 > 乘「載 
商人大舶,汛海西南行,得冬秋信風,畫夜十四日,到師子國」。「其國本在洲上,東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 
延。 j 周圍有百餘小島。氣候和適,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 種隨人 ,無所時節9物產多出珍寶珠薄。 

從師于國束歸,法顯記載海上交通。他説航行全憑信風。信風即季風。 I 般「可五十日便到廣州」。法 
顥 歸國時 ,因 r 更值大風」,誤期數月而至青州長廣郡牢山。海上航行,但見「大海彌 漫無邊 ,不識東西,唯望 
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爲逐風去,亦無準。」海中情狀是「深無底」,「當夜闌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 
®鼉水性怪異之馬。」海面下有礁石,法顯稱爲伏石,船舶一旦爲其所撞觸,「則無活路 • 

《佛 國記 s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僧人長途遊記。它除個别處有誤之外,正確地反映當時自然舆人文因素在 
地域上的分佈情况,是研究歷史自然學和古西域及印度諸 國歷史 、宗教的寶貴資料。所記白龍堆沙漠概貌、 
高 |]| 冰川地肜特徵、印度河流域及印度高原概况,都是值得一提的地學成果。所叙度沙漠、越險嶺、遊南亞' 
涉重洋,所表現的窮幽展險精神,也是堪爲樣板的田野考察精神。它 * 中國邊疆地理和域外地 理的發 展,都 
有所貢獻。北魏酈道元撰《水經注 • 有二十餘處引用 " 佛國記 r 其影響還遠及於國外,日本早就有人閲縯 
研究,—九世紀時在英法等國先後出版譯本。 

關於《佛國記》的研究著作有••近人丁謙《晉釋法顯怫國記地理考證 ■ 今人岑仲勉 " 佛遊天竺記考釋 - 
* 昌群 - 古代西域交通與法顯南海巡禮 ' 章巽《法顯傅校注 ' 日人足立喜六《考證法顯傳》、《法顯傳 I 中 
亞、印度、南海紀行的研究》等。(筲聖迪> 



大般涅槃經集解 

〔梁〕寶亮等 

《大 般涅樂經集解'又名{大般涅榮鏈義疏 ■ 《大般涅槃疏 • 《涅槃經集解 r 七十一卷 。梁 代寶亮等撰" 
成於梁天監<年(五°九)。通行本有:~大正截 > 本等。 

寶亮 <四«四——五 o 九),俗姓徐=祖籍東莞(今山東莒縣),因避晉亂移居東萊弦縣(今山東掖縣)。寶 
亮 hi 一歲出家,從青州道明學習經論,博通睿解。受具足戒後,南至京邑,住中興寺,專心致於禪思。其時, 
齊竟凌文官一王聞其道行,親造其寓所,請爲法匠=不久,住於 靈昧寺 ,盛宣《涅槃 •*• 法華 ■ 《成實》-無量 
壽-<雜摩詰'《首楞嚴-《遣教-<彌勒下生-《勝*-《優婆塞戒》等經論,席閭辯鋒縱横而無所滯,問者 
皆能盡其所問。寳亮還常輿寶光交游,曾施予納衣=梁天監八年五月,奉武帝之勑,與道生等十餘人撰集 
~大般涅 * 經集 *• 書成後,不久即圓寂於靈味寺。文宣王曾孃人繪寶亮之像,供奉於普弘寺。弟子有僧 
旻、法雲、僧遷等。事蹟見《高憎傳》卷八等。 

《大般涅榮經 - 是 I 部大乘經 ,有北 本和南本之别 。北本 •*■ 大般涅槃經》爲四十卷十三品,由北涼暴無戡 
譯出 。主要 講述佛身常在、一切 * 生皆有佛性、一閘提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南本《大般涅架經》 爲三 十六卷 



中 B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六 

. 一 十五 »,是南朝劉宋慧觀、慧嚴、謝靈運等人對照法顯所譯的六卷 - 泥洹經 ' 對北本~大般涅槃經~進行潤 
色修訂 而成的大般 S ® 經集解》(以下簡稱《集解«即是一部集錄諸家有關《南本涅槃經》思想學説的經 

疏。 

《集解》卷 一 首载道生.僧亮>法瑤、曇濟、僧宗、寶亮、智秀、法智、法安、曇準十位僧人和梁武帝所撰之 
《序》 卜 I 篇。其中梁武帝之^序》説..「非言無以寄 # ,言即無言之累-1^ 0 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 
以如來乘本願以託生,現慈力以應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止 
四倒,反 八邪. €歸 | 味-折世智之角,杜異人之口求珠之心,開觀象之目 d 燒灼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 
敁法雨 降而燋 種更榮,慧 n 昇而 B 夜夢曉_迦葉之悱憤,吐真實之誠言=雖復二施等於前,五大陳於後,三 
十"問 參差異 辯,方便勸引,各隨意答,舉要論經*不出兩*,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架明其歸極之宗 。非 " 
非*,不起不作, • 高萬善,事絶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 4 不能窮其妙門, S 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金 
牆玉室,豈 易人哉 !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氣調爽攏,神用俊舉,少貞苦節,長安法忍,耆年愈蒐,鼽齒不*, 
流通先覺,莩孳如也。後進晚生,莫不依仰。以大 監八年 五月八 n 勅亮撰 ■* 大涅®義疏》,以九月二十日訖, 
光表微言’赞揚正道’連環既解’疑網雲除’條流明悉’町得略--肤從容暇日將欲覽焉’聊害數行’以爲記莂 
s 爾 - 

《集解-1〔採用隨處揭舉諸家撰者之解説 ,用 以閛釋經文的方法 "諸 家之屮,以上述十家爲最著名。此 
以《集解 >) 所引諸家有關涅 * 怫性説爲例,説明本 | c 的特點。 

道生主 * 「佛性本有」之説 " E 如.•「苟能涉求,便反迷 歸極。歸 極得本,而似始起。始則必終,常之以昧。 



若尋其趣,乃是我始會之,非照今有。有不在今,則是莫先爲大 。既; s 大矣,所以爲常。常必滅累曰般泥 

洱也 。」=集解>卷一 ) 

另一位僧人法瑤, 則認爲 理是正因佛性。他説 .. 「衆生有成佛之理。理由慈惻,爲女人也。成佛之理, 
於我未 有用, 臂貧也 - C 卷十八〕 

又説',「佛性之理,終爲心用。雖復暫爲煩惱所隱。」「受教之徒,聞見佛性,方生信解。身中乃有此之勝 
理,生 舒特想 也 D 」( w , 上) 

H 槃名師僧宗也赞成法瑤的觀點,執「理」爲佛性。《集解》引用他的話有:「佛性是理,不斷此也。」(卷 
十四)「性理不殊,止以隱顯爲異-<卷十九)「佛性之理, * 化之表,生死之外 。 J (卷四十七> 

冋° , 僧宗還倡導神 明即正 因佛性 説。如 ** 集解》 所引 •• r 正因者即神明。緣因者即萬善。」(卷十七) 「言 
此神明, 是佛止 因。 K 卷六 十六) 

此一思想,本書作者寶亮也深爲認同。 他説: 「而今教之典,乃在開神明之妙體也 - 「神明妙體即 m 佛 
性。佛性之體者,妙質恒而不動,用常改而不毁。無名無相,百非不辨。~ 卷一) 

這榑思想觀點影轡很大,_小僅僧人風而從之,甚至連梁武帝也引此撰寫 ** 立神明成佛性義記》来閛明神 
明不滅的観點=總之,《集解》除引用卜家注疏外,還兼及 * 讖、曇愛、道*、*朝、敬遺、法蓮、 9 令等人的思 
想學説,内容十分豐富、深刻。 

《大涅 槃蟎》 是人乘佛教中的重要經典、《集解》是現 存涅架 經注疏中之最古者,對於研究整理南北朝時 
期佛教思想資料具冇®要價值。 ( K 金華) 

佛教编 一1 七 



中國學術名 *« 要宗教卷 二八 


弘明集 

C : 梁〕僧祐 

《弘明集 • 十四卷。梁僧祐編,成於天監六年(五 o 七)至天監十三年(五 一四) 之間。通行本有.■《麗 
藏》本、《宋藏》本、《元藏》本明南藏 > 本、《明北藏》本 - 清藏~ 本、 - 頻伽藏》本 - 大正藏》本等。 

僧祐 C 四四五——五一八 ' 俗姓俞,彭城下邳(今江 * 雎寧西北)人,幼年人建初寺禮拜時,奉僧範爲 
w 3 十四 歲到定林寺出家投法達門下。法達大師「戒德精嚴 ,法 門棟樑 JC 見《高僧傳.僧祐 8 。受戒以後, 
師事律宗巨匠法穎。此後,他随侍法穎,盡心缵研戒律二十多年,終於精通律藏,而聞名於世。齊建元四年 
(四八二) 法穎 大師圓寂< 逝世)後,他受齊竟陵王 * 子良之請,爲其講授律學,聽 * 七、八百人=又奉齊武帝 
敕,往一|:兒(今湖州、蘇州 、紐 興)去試 筒僧衆 ,並講£十誦律 ' 弘傳戒法=人梁後,更受朝廷崇敬,經常「乘輿 
入内殿,爲六宮受戒」=著作尚有■■《釋迦譜》五卷、*'出三藏記集》十五卷(3上見存-{世界記》五卷、《薩婆 
多部相承傳 I 五卷 - 法苑集》十四卷、《十誦義記》十卷法集雜記傳銘》七卷(以上已佚)。其中以《出三藏記 
集》舆~弘明集 S 影響最大。牛■平事蹟見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一。 

《弘明集-是一部現存最早的佛教文集,也是研究東漢至梁代儒釋道三教關係的重要思想資料。全 * 一共 



收錄文論 * 表等一百八十四篇,以佛教有國護法性質的文章爲主,兼收論敵的作品 6 其中 ,東 漢一篇 ,東晉 
™卜七篇 ,劉宋 II 卜九篇,南齊十五篇,梁代七十二篇、姚秦 f 篇。作者 I 百二十二人,其中絶大多數 爲王臣 
士子,沙門僅十八人(不包括作者 • 所述的内容包括-‘泛釋世人對佛教的非蓽;專駁道教的詰難 t 論釋因果 
形神!叙述佛教與朝廷間的交涉(尤其是關於沙門是否應當跪拜王者的爭論 論佛教儀規~抽繹 佛法大 
義*^討外道異説及影響身心的「麇障」等。 

各卷情况如下: 

卷 ' 論著兩篇。 

巻首有僧祐作的序言,叙述了编寫此文的目的 I 「撰古今之明篇, * 道俗之雅論,其有刻意剪邪建言 
衛法 ■ 並釋題目:「夫道3 人弘 ,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靖之~弘明集-。 

所收的綸著中,《牟子理惑論 K 原名《治惑》>,漢牟子作。本丈共分三十七章,以問答形式解釋當時世人 
學子對佛教的懷疑、譏毁。開篇簡介了牟子的事瓚,接着回答了仲法初傳史事及佛教楢制、解释了沙 門逹法 
問題,佛教義理興懦'道的異同,_述了佛教的因果報應.神不滅及夏夷問 還。 

~正 * 論 r 未詳作者。針對《老子化胡經》的観點,及一般人所注意的吉凶壽夭災祥等間題,作者引用三 
代賢 君的出生和他們的言論、歷史典故,爲佛教辯誣。 

卷二:論著一篇" 

-- 明佛論 *•( 又名《神不滅論=,劉宋宗炳作 D 作者對晉宋之際所爭辯的神滅問題,提出自己看法,主張神 
不滅 8 。内中述説了神不滅的理由及形神闕係。認爲「世事善惡,皆心神所爲 -* 引儒、道經 典阐明 佛理。 

佛教 *r 九 





中困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110 

卷二一 ••- 啓五篇 ,論著一篇。 

《喻道論 • 晉孫綽作 。作 者對當時爭論的本末(後世爲體用)問題,提出佛教的主張。並對儒、佛關係提 
出明確論斷,文曰「佛即周孔 ,周孔 即佛,盖内外名之耳」,「周孔救時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爲首尾, 其敦不 
殊 • 

S 興宗居 |: 書》等書啓五篇 ,钎 屬何承天與宗炳之間 就 -• 白黑論}展開的論辯"爭論的焦點是.■孔釋之異 
同,佛教的輪迴報應,_二世因果問題 。何 承天贊同慧琳的觀點(《白黑論》在論證儒釋異同時,雖上張 * 家殊 
途 1 * 1 歸,但意在抑佛揚儒 • 而宗炳反對其説,在 ■* 答何衡陽圭=中對《白黑論 - 進行了有力的駁斥。 

卷四 ■+* 啓五篇,論著一篇。 

《達性論>),劉宋何承天作。文中主張人死神滅,無有三世,並對佛教的神不滅論及因果 報應恩 想進行了 
批較。 

- 釋達性綸 - 等 - 啓五篇,劉宋顔延之與何承大之間就《達件綸》展開的論辯。論辯焦點是神滅、因杲報 
® 等問 題。 ■ 

卷五..論著七篇,書啓四篇。 

《更 生論 • 東晉羅含(字君章 ) 作。作者主張「群生代謝,萬物都有更生。神質(形)離合,雖變而不失其 
舊」。因此,他在文中提出 r 神之與質,偶有 * 合 j , 「今生之生,即爲昔生」等『更生」的理論。 

- 與 羅君章 身》等身啓兩篇,是劉宋孫盛與羅含之間就 - 更生論 - 展開的論辯。孫盛不同意羅含的覲點, 
致~羅含,提出 r 形既粉散,知(神)亦如之,粉錯混淆,化爲異物。他物各失其舊,非復告日」的反 更生説 法。 



羅含 ㈣ 信^以 反駁。 

《神不滅論 r 劉宋鄭鮮之(又名道子)作。文中引薪火之喻論證神不滅= 

《新論 形神 • 東晉桓 " (字君山)作。文屮反對「長生不死」的神仙之説,以燭火喻形神,斷言精神不能離 
関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人由生到死,如四時代謝。 

«沙門不敬王者論 K * 序),東 ff 慧遠作。針對庾冰'桓玄的「沙門 敬王」 説(憎人在面見帝王時,應跪拜, 
而不 * 合掌致禮 ■ 提出沙門不應敬王的主*,文分五節以述之。主張出家人應按出家人的儀規行事,在家 
人應按在家人的禮節行事,不能强制出家人依遵在家人的禮節。「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民,情 * 變俗’跡同 
方内,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樓 ■ 而 r 出 * 修道,乃方外之賓,跡絶於物~遯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裕 
則服章不得與世 典同禮 ,遯世則宜高尚其跡」•「内 * 天屬之 *,« 不違其孝,外_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這是 抄門+應敬 r ; 的主要觀點和理由。 

《沙門袒服綸 r 東晉慧遠作。主要論説沙門袒服的原委。 

《難袒服論》等 * 髀二篇 ,是東晋何鎮南與惹遠之間就『沙門袒服」問題展関的論辯。何鎮南認爲,沙門 
右袒與先王所=相違,『故老明兵凶處右,禮以喪制不左 • 慧遠回信説明,沙 F, 與世人的追求和愛好本來就 
不同,所以禮制儀規亦不一樣。 

《明報應論 • 慧遠作。以問答形式論述了形神關係及因果報應問題。並説明了衆生輪迴於生死,■而未 
能解脱的原 因是 由於無明、貪愛。 

*■- 報論 ■ 慧速作 。作者針對俗人疑善惡無現驗證,論述了佛教的報應説有三種類 *■+ 現報(當生受 

佛教 * 一-一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1-1 一 

報)、生報(當生作業,來生受報 - 後報 < 需經許多生才受報 • 

卷六,■論著三篇,害啓五篇。 

《釋駁論 K 並序),東晉道恒作。晉義熙年間,江左有袁、何二人,諷刺時政,依韓非的 - 五蠢 - 之篇,發「五 
横」 之説,將沙門列爲「五横」之^作者針對此説,引儒喻佛,給予了駁斥= 

《正二教論 r 劉宋明僧紹作 g 文中對道士顧歡的 c 夷 * 論所謂「全形守祀」是「繼善之學」(道教 • 「毁貌 
易形」是「絶惡之學」(佛教>,「道教適於中夏,佛教適用於西戎,不可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等觀點,從 
「教有方圓」、「寂感道通,在物必囑,佛以一音,随類受悟」、「夷夏未殊,而俗之所異」等方面加以駁斥。 

《門律 K 又名 •*■ 門論-),南齊張融作 。他認 爲佛、道相通,本質相同,只是出生地不同而已,周顒不該專尊 
佛而輕慢於道。 

《難張長史門論並間答)等 * 啓 H 篇,是張融舆周萌之 間就 -> 門律》展閧的論辯 。周 顒反對《門律》的親 
點,並對其中「致本則同」中何謂「本」提出疑問。認爲佛、道本質、宗旨不同,「道教以二篇爲主"佛教以般若 
爲宗6二篇所貴 ,義柯 虚無■^般若所覯,照窮法性」。 

《與顧道士#折夷夏論-等*啓兩篇,是瓤宋謝鎮之寫給顧道士的阐封信。主要是反駁《夷夏論~的觀點 
的。第一封信中説:「一二才(天、地、人)所統,豈分夷夏?」「七寶,人之所愛,故華、夷同貴~恭敬,人之所厚 
(喜歡•故九服(九等地區,泛指藩脣}攸敦。」主張人的性情禮儀,天下都是一樣的,無夷、夏之别。在第二封 
信中,作者説明佛、道之異,在於佛教圓滿,道教俗化,道教只逢到盡*,未達 盡善 ,佛教才是盡善盡美的教 




卷七:淪著四篇。 

«難顧道士夷夏論》(並書),劉宋朱昭之作=作者在論中批評顧歡,不該作 C 夷夏論 ' 挑起紛爭。並逐條 
分析,以反問法駁斥顧歡之論。 

《諮顧道士夷夏論 K 並害 ' 劉宋朱廣之作"文中從佛、道二教的分歧駁 《夷 夏論》。 

《駁顧道十 :* 夏論 r 劉宋慧通作 D 作者以歷史史實駁顧道士的長生不死之説 。説: 「舜有蒼梧之墳,禹 
有會稽之陵,周公有改葬之篇,仲尼有兩楹之墓,曾參有啓足之辭,顔回有不幸之嘆 " 從道教舆道家的區別 
人手,引典故、譫語對 - 夷夏論 > 進行了諷剌。 認爲道 教的經典只有《老子》五千 -" 是真實可靠的,其餘非真 
籍。 

《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 • 劉宋僧敏作。作者認爲,佛教的作用,在於自身建設,並具體叙列出佛、道二 
教的區别。 

卷八‘■論著三篇。 

" 辫惑論 K 並序 • 南齊玄光作。作者列數道教有「五逆」、「六極」之罪。 

* 滅惑論 • 梁劉®'怍。作者針對道 t 托名張融作的 -. 二破論》中關 於佛教 「入國破國,人家破家,人身破 
身」的説法,予以破斥。 

《釋三破論 r 南齊僧順作。全論共分十九條,對 - 二 破論》 中的問難,逐條解釋。主張佛教入國有助王化— 
入家增添六睦之美|入身可幫助解脱入身的累贄。「佛家以三界爲火宅,老氏以形骸爲糞土 • 

卷九 :論著 = i 篇,書啓一篇,義記並序注 一篇。 

佛教编 =一.- 



中 _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 H 

《立神明成佛 • 記 s 並沈績序注 >,梁武帝作,沈續注。主要阐明成佛以心爲正因的道理= 文曰: 「心爲 
正因,終成佛*」,「心爲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興廢 ,一本 之性不移」。 

《難神滅論 K 並序),梁蕭琛作。作者以 「靈質 分途 • 「神與形離 - 「形傷神不害」立論,駁斥范縝 ■** 神滅 
論 S 中「形有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的觀點。 

《難 神滅淪 K 並啓詔),梁曹思文作。作者就-'神滅論》中「人死神滅」的形神關係,提出生者則「合而爲 
用 J 即形神合爲 I 體,死者則「形亡神逝 j 即形亡而神不亡。 

《答曹舍人 K 並啓詔),*范縝作。他反駁曹思文的《難神滅論 • 堅持自己神滅主張。 

《重難神滅論》’曹思文作。重駁 * 縝的神滅理論=曹思文的兩篇問難,皆未駁到范縝神滅論的要害。所 
以他在給梁武帝的奏章中曰「思文情識愚淺,無以折其鋒鋭 * 

卷十:詔 * 一篇, * 啓六十三篇= 

《敕答臣下神滅論-梁武帝作。他斥責*鎮的~神滅論》爲「違經背親」。 

~釋法 * 與王公朝貴書」(並公王朝貴六十二人答 *• 釋法雲等六十三人作。大致内容都是反對范缜的 
神滅理論,其中多有附和梁武帝觀點的。 

卷—一 •.害啓一:十七篇。 

~答宋文皇帝讚佛教事 ' 劉宋何尚之作"文中叙述了宋文帝贊揚仲教之事,如:「若使率土之賓皆純此 
化,則吾坐致太平」。總之贊 • 佛教有助干+化。 

《與卨明二法師難佛不見形-》等#啓七篇,是劉宋李森與道高、道明二法之間論辯「怫教示現,感應之 



事」。李森 認 爲,佛陀既有無量方便法門,「何以不見真形於世 r 因不見形而不信佛。二法師回信以「如來應 

物有三」解説之。 

《與孔中丞書》等書啓四篇,南齊蕭子良與孔雅珪之間綸辯的®信。内容涉及佛教的本末間題"論心源 
一本。 

《與恒標二公勸 罷道書 》等*啓七篇,是後秦主姚興勸道恒'道標二法師還 俗參政 ,而兩法師決意辭世 
從道,不受爵祿 ,* 婉«辭謝的往來*信。最後姚興致書鳩摩羅什、僧遷'僧 8 ,欲通過他們勸恒、標二師還 
俗參政,僧 * 间 *• 説明參政不一定非還俗,「袈裟之中亦有弘益 i 。 

«輿慧遠法師書》等書啓二篇,是桓玄與慧遠之間的往來書信。桓玄認爲,「今世道士(指僧尼)外毁儀容 
而心過俗人 r a 遠反駁其説,認爲 r 今世道人,爲使幽冥有枉,故當不謝於俗人 ,外似 不盡,内若斷金 J 。 

"> 辭劉刺史舉秀才書》等書啓六篇,齊憎嚴輿劉君白之間的書信。劉君白勸僧嚴還俗從官,僧嚴謝絶。 
卷十 P :* 啓表詔四十篇。 

卷首有僧祐作的序。 

所收#啓表詔中 - 與釋道要書》等 # 啓二篇,束腎習鑿齒等作。其屮 - 篇爲習鑿齒請道安弘法»,餘 
一 _篇是張新安與 * 王之間關於孔釋之教的論辯 。譙壬 認爲,儒理亦備,無需佛教,張新安認爲孔教不全,末 
及世間*應(:一世«果)與出世法理。 

■*■ 與沙門論踞食書》等*表八篇,劉宋鄭道了、范泰、慧義等作。主要論辯沙門踞食問題。范泰在三篇上 
表中强調 r 聖人因事制戒,随俗變法」,故在給慧義信中勸沙門捨佛理就儒理,説「一國偏法,非天下通制 • 



中國學術名 著 提要宗教卷 =:" 

「外國之律非定法也」,慧義等回信反駁,認爲佛之戒律,不能妄改「不可改偏從方,求不異之和 * 

55 奏沙門不應 盡敬》 等表詔合等篇,東晉尚書令何充等舆庾冰之間關於「沙門敬王」的爭辯 之作。 何充在 
三篇上表中奏請晉成帝, 主張 沙門不應敬(指跪拜)王,而庾冰代晉成帝 r 詔,令沙門敬王。 

《舆八 座論抄 門敬事書》等 * 啓十 一 篇,係晉太尉桓玄與桓謙、中令王謐之間關於抄門敬王的爭辯之 
作 。桓 玄逐條發難,王 • 就桓玄的發難逐 * 反駁。 

《與 * 遠法師圭 5 等書啓並詔八 8 ',桓玄等作 。三篇 »啓是桓玄與慧遠之間 問答 a 针對桓玄的 問難 ,慧 
遠以處俗弘教舆出家修道之别以解答桓玄的疑難。桓玄被慧遠的高深佛理及德行所折伏,下詔『許沙門不 
敬王事」。 

《與僚屬沙汰僧衆教》等書啓並詔四篇,桓玄,慧 遠等作 。桓玄見一些披着僧人的外衣,混入佛門的一些 
不法之徒’外表似僧人卻暗行俗事,要求沙汰僧尼。慧遠爲 M 清佛門,回信表示感激,認爲料簡沙門的箱圍 
可以擴大,但凡合乎戒律*長年修道,年長者可以不在料筒之例。所以桓玄在下詔沙汰僧尼時説「唯廬山道 
德所居,不在捜簡之例」。又支道林寫信於桓幺,爲沙門求名籍^盛奉請齊武帝檢試僧事,使佛門更純。此 
四篇 皆屬護教的書文。 

卷十 II :•文三 篇。 

" 奉法要 r B 郄超作 。簡要 " 發佛教的基本教義*教規=如二歸、五戒、六齋、十善、五蓋、六情等= 

(( 庭詰一.章 ' 劉宋顔延之作。指出佛、道之别在於,道教重在煉形,佛教重在治心。 , 

《日燭-王該作。閾述了生死之源,標明善惡報應。 



卷十四:文三篇,論著一篇。 

《檄太山文 ' 竺道爽作*爲佛徒枇評道徒之文,内中批判泰山道士殺生祭鬼等邪行.■「假東»之道,託 
山居之靈,因游魂之枉詐,惑俗人之愚情,彫 K 神典*僞立神形」、「外有害生之毒氣、内則百鬼之流行° 

《檄魔文 • 釋智諍作。論怫法 * 世,破外道邪説。 

《破魔 露布文•釋寳林作。叙述了佛陀住世,以戒刀、襌弓、慧劍,摧毁三毒(貪、瞋、癍>、七慢、十惡等種 
種魔窟,以師 T 之吼 ( 喻佛説 法 ' 刺以苦空之音 。最後 濯八解(八解脱戒成就八種功德,即爲八功德水 •- 之清 
他,遊説恃之廣苑 ,居慈 悲之殿,道王二界,德被卜方" 

《弘明論 K 又名《弘明集後序-,僧祐作。這是對全 fl 内容的總結和評説 。作 者重申撰文的目的是「爲 
法御侮」,並對當時世人對佛教的疑難^ HC 疑,進行了逐條反駁。 " 明了本 * 的主要宗旨——破斥異端, 
保護佛教。 

《弘明 *-- 部佛教的珍 ft 文集,它兼收了信佛舆排佛兩種不同觀點的文章,保存了佛教傳人中國的 
最初數.白年間,所發生的 | 些重大的理論抗争和事件的原始資料,故問世以來,深受僧俗一 i 衆,朝臣、學子 
的關注 ,成爲 中國佛教史,特别是中國佛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獻。是研究中國佛教,尤其是佛教與儒道關係的 
必不可少的資料"四库仝書總目提要》稱它是「六代遺編傳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無專集行世者,頗 
賴以存」® (聖竦) 


佛教编 =. .七 



中 圃 學術名 • 提要宗教 # 


出三藏記集 

S 〕 僧祐 

*> 出三藏記集 • 又名《出三藏集記 --. I 藏集記-《出三藏記》,簡稱《僧祐錄 ■ 《祐錄 • 十五卷。梁僧祐 
撰,釣成於天監九年 i o > 至天 監十二 年 {五 I 四)之間 。通行 本有..《麗藏》本、《宋藏》本、~金藏》本、 - 兀 
藏3本 - 明南藏》本、《明北藏》本、《頻 伽藏》 本、~大正藏》本等" 

《出三*記集》是梁以前衆多的佛經目錄屮唯 | 流傳至今的著作。原書没有收典總數 ,據隋費長房 《歷 
代 -1 寶紀}卷十五的統計,本書共收佛典「一 一千一百六 f I 部四千 ■ 一百二 f 八卷」。 

全 * 大致可分爲四部份 : 

一、 «緣起(卷: >。記叙天竺 C 印度)結集經律論 「r 藏」的經過,以及漢地傅譯佛典的初况,尤其是對 | 

- 佛教名詞術語所作的前後不同的翻譯=包括集一|;藏緣起(出《大智度論》 ' 《十誦律》五 ff 羅漢出三藏 
*'3菩薩處胎經 )> 出八藏記-胡漢譯經音義 〈又作 「文宇音義 j ) 同異記••前後出 經異記 。凡五項。 

二、 洤名绎(卷二:生卷 E )。 叙列東漢至梁代翮譯佛經和述作的麫稱、卷數、譯撰者、譯時 、同異 、存佚,真 
僞等情况。卷二:新集經論錄<乂怍 《新 集撰出經律論 記錄 s ~ 新集異出經錄(乂作《新集條解異出經錄》 ' 



新集表序"部律錄<有目無文,疑與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相差無幾),凡三錄。卷三:新集安公占 
異鰹錄 >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 >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新集安公 鬭 申異經錄;新集律 分爲五 部記錄(出 ~ 毗婆 
沙«;新集律分爲十八部 記錄;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又作「記」)錄,凡七錄。卷四..新集績撰失譯雜經錄, 
凡一錄。卷五:新集抄經 錄; 新集安公疑經錄;新集疑經僞撰雜錄 " 又作《新集疑經錄》 r 新集安公注經及雜 
經志錄,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_安叡(慧叡)法師~喻疑論 • 凡四錄二文。 

:一 、總經序(卷六至卷十 -• 集錄漢地僧俗爲漢譯佛典作的前序及後記 r 白二十篇 。卷六 :* 詳作者 
《四十-章經序 • 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 ' 道安 - 陰持入經序 ' 《人本欲生經序 • 康僧會《法鏡經序》等十 
篇 P 卷七:道安 A 道行經序 •-• 合放光•光讚略解 - 支敏度《合首楞嚴經後記 • 未詳作者 c 當爲支謙 k 法句 
經序》 等二十篇。卷八■■支道林《大小品對比要抄序 - 慧觀《法華宗要序 - 僧叡《思益經序 • 僧肇《維摩詰 M 
序 • 道朗 《大 涅槃經序》等十九篇。卷九"僧祐 《菩薩 善戒.菩薩地持二緹記 ' 未詳作善 * 四阿鈴抄序 • 慧 
遠~廬山出修行方便禪經 統序 ' 法慈《勝*經序'劉虬《無量義經序》等二十四篇-卷十:嚴怫調《沙彌卜慧 
章句序 - 道標《舍利弗阿毗 曇序 • 未詳作者《僧伽羅刹經序 - 慧遠-一;法度經序》等二十一篇。卷"|:僧 
叡~中論序 • 楢肇 s s 論序 ' 僧敷 •> 十二門論序 • 周顒《成實論抄序 s 等十六篇。卷十二:宋明帝敕中齊侍郎 
陡澄撰 《法論 目錄序 ' 齊太宰竟陵文宣王 ■*■ 法集錄序 • 僧祐《法集總目 錄序》 等十篇。 

W ' 述列傳(卷十三至卷十五)。收錄後漢至南齊的僧人(以譯經僧爲主,兼及義解僧和求法僧)傳記三 
十二篇。卷十三■■安世高、支識、康僧會、朱士行'支謙、竺法護傅等十二篇。卷十四:鳩摩羅什、佛陀耶舍' 
* 無_、求那跋陀羅傅等十篇。卷十五:道安、慧遠、道生、法顯、智猛傳等十篇。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四0 

L 述四部份中,真正屬於佛經目錄(又稱「衆經目錄」)的,是「詮名錄」中除 55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 
和《喻疑論》二文以外的十五錄(内闕《新集表序四部律錄》'始卷二的^新集經論錄-終卷五的^新集安公 
注經及 雜經志錄 • 至於「撰緣起 • 「總經序」和「述列傳」 三部份 ,則主要是譯經緣起 的介紹、經序和人物略 
傅,從體裁來講,并不是 m 錄 D , 

. 先是東晉道安在襄陽校閲衆經,蜜正訂考’編撰了佛經目錄學的名作《综理衆經 H 錄 K 筒稱 C 道安錄 ' 
《安錄》)一卷。全書共立七錄:經論錄、失譯經錄'凉土異經綠,關中異經錄、古異經錄、疑經錄 、注 經及雜 K 
志綠。後世佛經目録的 | 些分類原則和門目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 提出來 的<,僧祐 曾評價説:「爰 自 安公, 
始述名錄,銓品譯才,標列歲月,妙典可徵,實賴伊人。」(卷二《新集經論錄« 據 " 歷代三寶紀》卷十五記載, 
《安錄》在隋初就已經失傳。但它在梁代尚見行於世=《出; ,一 藏記集 M 就是在 - 安 *>- 編錄的基礎上綢整和增 
補 M 成的,是 »■ 安錄》體例的紹嗣者和基本内容的保存者。 

《出一 一; 藏記集》 r 詮名錄」中的十五錄,按其來源來説,可以分爲二大類: I 類是根據 《安錄 》原有的錄目 
編的,一類是憎祐新罝的。 

屬於根據《安錄》原有錄 M 編的,凡有七錄,即卷二的《新集經論錄》 和卷一 ■-、卷五帶有「新集安公」四字 
的六錄。由於 (< 新集經論錄》中的大部份内容是僧祐增人的,所以在錄名上不 * 「安公 」二宇; 而 其他六錄則 
* 本上是 《安 錄》原文的再輯。雖然其中不無 * 易,如分别各錄的不同情况,或重寫一錄之首的小序,或改進 
原來的書寫程式,或新添一些案語和注解,或補人少最經目,但從總體上來説,仍保留了《安錄》的原貌,所 
以僧祐特地在錄名上標以「新集安公」的字樣,以示匾别。 




一、 新集經論錄(卷二 ' 相當於後世佛經目錄中的「代錄」,即以朝代爲序,按人編列的譯經目錄。收錄 
了東漢明帝世至梁武帝天監三年(五° 四) 之間各個譯師的譯典名目。錄首有憎祐小序。正文按下列方式 
編錄•■先將某個譯師翻譯的經典一一列出, h 列經 名卷數,下注異名、不同的分卷、譯時、譯地、存闕等情 
况••然後予以小結,説明這些經典是誰翻譯的,合作者又是誰,以及出經的簡單經過。如: 

「《樓炭經》六卷(别錄所载,《安錄 >先_ I 原註)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舊錄云《怫藏方等經 - I 原註) 

《法句本末經 - 四卷 ( 一名《法句喻經 r 或六卷,或云《法句臂經》 I 原註) 

《福 H 經=卷 C 或云 《諸徳 福田經> —— 原註〕 

右四部凡十二卷,晉惠、懷(帝 >時,沙門法炬®出。其《法句喻 -- 福田》二經,炬輿沙門法立共譯出 。 J 
(卷 二) 

據僧祐在卷文中自述,此錄中的安世高、支識、支曜、嚴佛綢(包括安玄 ■ 康盂詳'支謙、康僧會、朱士 
行'竺法護、聶承遠、曇摩羅察(即「竺法護」,道安、憎祐誤 認爲 是兩人)、竺叔蘭、法炬〔包括法立)的譯典,爲 
《安錄》原載。其屮竺法護的譯典 -• 安錄} 原載一百五十部,僧祐從《别錄》所載中發現 - 阿差末經》四卷 - 無 
極寶經 -I 卷 、《阿 述達經 》一 卷 - 等目菩 # 經》二卷,凡四部,也爲*:法讃所譯,因而補成一百五十四部(如 
果加上掛在「•摩羅察」名不的「《須真天子經》二卷」,則應是一百五十五部-除此之外"所有人的譁典,包 
括列在全録之初的《四十二章經 • 以及列在全錄之末的《十二因緣經'~須達長者經 s 均爲僧 祐新集編入。 

二、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 〈卷 三)。「古異經者,蓋先出之遺文也。」主要是指從早先翻譯的佛經中,或摘取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四- 

一經中的某一品某一事,或掇略帶有衆經彙編性質的大部(或稱「大本」) 佛經 ,如 《阿含經》 中 的某一小經, 
而形成的那 I S 典,也—未課者(「失®」)的佛典的傅抄本=大體上 相 SII 中説的「别 
生經」(*譯佛經的派生經),有些也被視爲「失譯經-錄首有僧祐小序。《安錄》中的** 古異經錄 '- 原收九十 
二部經每經一卷,始《道地鋰中要語章》,終《四姓長者難經》(又名《四姓長者經« 。僧祐將它們全部移人此 
錄,末續《折佛經 } i 卷,没有計入全錄收錄總数。 

根 • 僧祐在此錄及《新集安公失譯經錄》小序中提供 的幾索 - 安錄》原 先的編次是:「有經有譯名則 ■ 
.録上卷,無譯名則條 S 於下」,因此’繼 S 論錄》之後,原是 《先譯 經錄》'《谅土異經錄》、 S 中異蠢》,然後 
才是《古異經錄》。「安 公覿 其古異 ,編之於末,祐推其歲遠,列 之於首 。雖 則失源而 舊譯兒 矣。」將《古異經 
錄》提到 * 面來,是僧祐對 "» 安錄》編次的:大更改。 

- 一新集安公失譯綽錄<卷-'一)。專收失落譯者姓名的那一類經典。錄首有僧祐小序。正文按有經本傳 
世者在前,無純本傳世者 <「闕本」)在後的順序編排=《安錄 - 原收一百=一十四部經,始《修行本起經 • 終 《和 
達經 1 "然而,《安綠》中的這一 •, 譯典不出全名,只«取 m 字爲運;不列卷數;經名與小注僅以有無「朱點」 
相 MSI ' MI 朱點淡滅,兩者相接,無從辨認.*而且有不少經典是異名 IB , 本,重複的 (兑 錄序 • 因此,僧祐化 
了裉 大的精力對此進行删整。將排在~修行本起經》至《和達經》之間的 I 些異名同本的經"去掉, 新^定 爲 
一百二十 一部經 ♦又重標了經名 、卷數 及小注,最後續人原先编在~安錄.注經及雜經 s 錄》中的 ■* 钵眩杪 
筠-等十一郎,才編成了這 I 錄。 

四、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鏵(卷;'一 • 「異經」的柞質大致與「占異經」相岡,只是「異經」中被後世佛經目綠 



當 作「失譯經」的更多一些,而「占異經」從流傳的年代來説要較「異經」更早一此一 •。此錄收 錄涼土 一帶流傳的 
異經,無序。所輯基本 t 是「安錄」的原文,部卷及編次不變,只有一些經名下附注的「今有此經」等語,或許 
是僧祐所添。 

五'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卷三 X 此錄收錄關中一帶流傳的異經,無序=所辑基本上也是 - 安錄》的原 
文。 

六、 新集安公疑經録(卷_立)。「疑經」,是指從經典的内容及語言來判别,義理乖背,文偈淺鄙,不像是佛 
經的那一類經典。它與「僞經」 一詞 往往是相通的’因而僧祐又曾將列入此録的二十六部經稱爲「僞經」,後 
世怫經目錄也有將 「疑經 j 和「僞經 j 合爲一類,統稱「疑僞經」的。但如果細分的話,則「疑經」是指有疑問的 
佛*,而「僞經 j 則是指證 * 充分'完全可以認定的假佛經 ■• 實際上,它們都是依傍真經、假 M 發揮的作品,從 
性質 t 來説,屬於著述,而不是譯籍。此錄也是»>安錄》原文,錄首保留了道安小序。但序文中並没有僧祐在 
《新集疑經僞撰 雜錄》 小序中提到的「又指慧達道人以爲深戒 二語 ,以此推測,此序已經僧祐删節。 

七、 新 * 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卷五 • 「注經」,是指對佛經所作的注疏。「雜經」是指未詳譯者 ' 一時又 
s 法歸類(其中大多數是「别生經」-的那 I 類經典。 《安 錄》原在「注鰹」部份中,收錄他自己撰作的《*讚折 
中解'-抄解-^放光般若折疑準-^折疑略--起盡解-^道行經集異注-大小^卜二門經注--密迹金剛 
經.持心梵天經甄解 • 《賢劫八萬四 T 席無楝經解 • 《十法句義 • 《義指注'《九十八結解 ' 《三十二 相解》 
等—九部注解類著作,附 r 二界諸天绿 • 《綜理 * 經 m 錄 - 《答沙汰難 ■ 《答法 將難 • 《西域志》五部,總計二 
十四部.:一十七 6 。在「雜經」部份中,收錄《鉢眩沙經》等 t 一部十二卷。僧祐保留了《安錄》的原序以及「注 



中 H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S 

*」'*份的原文,而將「雜經 j 部份中的十一部經全部移於卷三《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之末 ,把它們當作「失譯 
經 J , 取而代之的是齊梁疑經。其中有 I 相傳是齊末太學博士江泌的女兒、比丘尼僧法(或稱「僧法尼」)九歲 
至十六歲之間誦出的 - 寳頂經•《*土經 ' 《妙音師子吼經 • 《序七世經 ' 梁郢州頭陀道人妙光造作的《薩 
婆若陀眷屬莊嚴經 rr 近世所集,未詳年代人名」的《法苑經 •- 抄爲法捨身經 - 等二十 四部.> 因此"祐錄》 的 
這 I 錄,雖然名稱仍然是~注經及雜經志綠 • 但它的實際内容卸是「注經及疑經志錄 " 

屬於《出三藏記集》新置的,凡有八錄*逭中間,既有性質與《安錄》相同的錄目,也有 " 安錄》中没有的錄 

目0 

前者 有:一錄:卷四<新集績撰失譯雜經録 - 收錄未詳譯者或傳抄者的失譯經和别生經,按有經本傳世 
者(「有本」 ) 在先,無經本傳世者一:「闕本」〕在後的次第编排。性質與《安錄 >- 中的 《失 譯經錄 ' 《涼土 異經錄 • 
《關中異 經錄 ■ 《古異經錄》相同 ■•卷 五 ■*• 新集疑經僞撰雜錄 • 收錄《比丘應供法行經 ■*' 灌頂經 x 宋孝武帝 
時慧簡撰 )- 提謂 波利經 KS 靖撰-~寶車經辯撰、道侍改治 • 《菩薩福藏法化三昧經 s 齊武帝時道 

備,又名「道歡」撰 • 《 * 經要 攬法偈二十 一首》(梁天監二年道歡撰)等二十部,性質與 - 安錄》中的《疑綞錄~ 
相同。 ‘ 

後者有六錄■■卷二《新集異出經錄 • 收錄有譯人可考 " 與「失譯」 相對) 的、同一部佛經的不同譯本*相 
當於後世佛經目錄説的「同本異譯、「異譯」、「重翻卷二《新集表序四部律錄 • 卷三 -■ 新集律分爲五部記 
錄 - 《新集律分爲十八部記錄 •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 • 這四錄分别記叙了釋迦牟尼涅槃~舊譯 「泥 H fc 
以後,弟 T 倕波離誦出律典(戒律類經典),印度佛教律學分爲五部、十八部,以及傳來漢地的薩婆多^十 




誦#>)、 8 無德邡《四分律 • 大衆部 ((* 麁富羅律 K 又名 C 僧祇律 》)、 化地部 •*• 沙塞律 KX 名 <( K . 分律》 ) 的情 
况=僧祐是律師,故特設三錄,對律學的源流、部派,以及它們在漢地的流佈詳加叙述 U 後世怫經目錄一般 
在「代錄」或在「小乘律」中加以叙述,不單獨列出;卷 i 《新集抄經錄 r 「抄經」原指抄撮佛典義要而成的那 
'類 a 典,忭質也屬於揉譯佛典的派生經(「別生經」)。但大多數「别生經」還保留原有的 經品 結構,而此錄 
收載的齊竟陵王蕭子良《抄華嚴經》等*「或棋散 * 品,或爪剖正文,既使聖 9 離本, * 令學肖逐末」,故後壯 
* M 目錄常常把它們常作「疑僞經 J 。 

《出;-_藏記*»中的「撰 緣起 -「•經序」和 「叙 列傅」三部份,收載了 I 大批經記、 * 序和僧傳,雖 Ka *:l 
«3 n 與佛經 H * 的體例 * 不融洽,卻爲後代留下了大 • 珍希 的佛教資料 ," 而深受人們的青睞。特别是那 
* -經序和出 經後記 *冇經旨大意的評介* 出經始 末的記叙,不冋譯本的考比,作者心得體會的閬發,以及其 
他樺稱史實的載錄 ,文富 辭約,事鈎衆經,對於譯典和整惘澤經史的研究 ,意 義尤爲5大。如 K * 喻經》 
者,皆是如柬隨時方便四説之辭,敷演弘教訓誘之要。牵物 ,;, 類,轉相證據,互明善惡罪福報應。皆可寤心, 
免彼.二途。如今所聞 ,億 未載一,而前後所寫,互多重複。今復撰集,事取一篇,以爲十卷。比次首尾,皆令 
條列= * 使易了,於心無疑。 K 卷九,康法®《譬喻經序》)「怡伽羅刹者,«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 年生此 
國,出家學道’遊教諸邦, . % 楗陀越 土甄陀,遍 • 王師焉。高明絶世,多所述作。此土 * 修行經 ■•> 大道地經 r 
其所集也。又 * 此經(指《僧伽羅刹經 2' 憲 a 世尊,&始成道,迄於淪虚。行無巨細,必因事而演。遊化夏 
* ;,莫 不曲備。雖~ 普曜' ~ 本行'《度世》諸經載佛起居,至諸(1作「謂」>爲密。今攬斯經,所寤<1作「悟 - 
多矣 -( 卷十,未詳作者《僧伽羅刹涇序》) 



屮國學 術名 著提要 宗教卷 四六 

另外,《出三藏記集~在卷一的《前後出經異記》中,叙列了翻譯年代較早的佛經(「舊經」)和翻譯年代稍 
近的佛經(「新經 -> 在 I 些名飼概念上的不同譯法 。如舊 經中的「*祐」,新經譯爲「世尊」,舊經「扶薩 - 或譯 
「開士」•新經「菩薩 ■ 舊經「無著果 • 新經「阿羅*」1舊經「摩納」,新經「長者」~舊經「濡首 ' 新經「文殊 ' 
舊經「五 *' 新經「五陰」;舊?背拾」,新經「*脱」;舊 M 「直行」,新經「正道」—舊經「除饉,除饉女」,新經 
「比丘、比丘尼」等。這對於閲纊梁以前的漢譯佛經不無裨益。至於《出三藏記集》中的僧傳,則是梁代寶 ,B 
撰《名僧傳 •* 皎撰《高僧傳》的資料來源之一=凡此種種,決定了本書在佛經目錄學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陳士強) 

釋迦譜 

〔梁〕僧祐 

《釋迦譜 ' 五卷 。梁 僧祐撰。通行本有 ■•*■* 藏》本 -* 藏》本 - 金藏》本、 - 元藏 •- 本、《明南藏》本 - 明北 
藏 85 本清藏》本、《頻伽藏》本、《大正藏 s 本等。其中麗藏、頻伽藏、大正藏作「五卷」,宋 - 兀、明、清藏作「十 
卷 r 五卷本 最初見 錄於僧祐撰作的另一部著作 《出 |--藏記集 •< 卷卜二,但隋代的 A 法經錄 r 《 s 房錄 '-■ 彦琮 
錄》和唐代的《靜泰錄》等均誤綠爲「四卷」,到唐智昇的《".兀錄》才重新改爲「五卷」。十卷本産^'於隋末唐 




初,道 a 在《内典錄》 卷四 中説, r 更冇十卷本,余親讀之。」是爲它的最初著鑼。以後這兩種廣略稍異的本子 

便一並流傳。 

《釋迦譜》是一部用類聚數卜種大小乘佛典的 妝文 ,間附僧祐案語的方式編就的釋迦牟尼傳記。全*分 
爲三十四 篇, 前九篇稱爲「譜」,後二十 - K 篇稱爲「記」。五卷本的分法是: 

卷;,九篇: 

:釋迦始祖刼初刹 利相承 姓緣譜。説:「刼初,天地欲成,大水 * 滿,風吹結構,以成世界-諸天中有 
「光音天」福行命蛊,化生 爲人 。因人「衆共生世,故名衆生°『衆生」各封田宅,以分疆畔,自藏己米,盗他 E 
穀。由於没人钱決,於是「議立一平等上,善護人民,賞 善罰惡 ,各共減割以供給之。時彼 * 中有 I 人,形質 
R 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請以爲主。於是始有「民主」之名。」「民主 • 父稱「太人 ' 「王 ' 「地主」,因爲他 
「以法取租,是故名爲刹利<即「刹 * 利」 ° Jr 民书」(即「王 j ) 凡有,下 - 一代,最後一代名「善思」。自善思王以 
下,乂冇—族轉掄聖 X 。釋迦牟 M 的祖先是十族中的懿摩王。父子相傳的世系是 ■+ 懿摩 —— 烏婆羅——泪 
婆難 ^ 1尼求 m ^^ 師子頰 I 淨飯王 I 釋迦牟 尼 I 羅 ® 羅。 

二、釋迦»刼初姓瞿曇緣"。説「昔阿僧祗刼時,有菩薩 •-■ 泛指有德行的人)爲國王,其父母早喪,譲國與 
弟,捨行求道。」因從獎羅門學道,故改受師 * 「瞿嚳 」。「淨飯 ( T : w 遠 祖乃 * 晷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 
稱甘蔗之苗裔也=」 

1.1' 釋迦六世祖始姓釋迦氏緣譜"説懿摩卫的四悃兒子被王擯黜出阈,徙居 s 山北的直樹林中,後來他 
們依靠自己的力*,建 ;£ 了强阈。懿摩 1: -«他們「能自存立」,稱他們爲「釋 1 '」、「釋種」(「釋」即「釋迦」, 



中 ■• 術名 ** 要宗教 ®WA 
「能」 的意思>。 

四、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説釋迦牟尼降生、成長、出家、成佛的始未經過= 

*' 釋迦在七佛末種 姓衆數 同異譜。依小乘經而説,過去九 f 一劫時有毗婆尸佛•'過去三十一劫時,有 
尸棄佛、毗舍婆 佛-此 賢劫中,有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合稱「七佛 • 

六、 釋迦问 =一千佛緣譜。依大乘緹而説,過去世莊嚴劫、現在世賢劫和未來世星宿劫各有千佛,合稱「二 
千佛」。釋迦牟尼是賢劫 T 佛中第四個成 佛的。 

七、 釋迦内外族姓名譜。説師 7 ®有浄飯’白飯、斛飯、甘露飯 M 7 u 浄飯王冇釋 迦牟尼 、難陀 - 子—白 
飯王有阿難、 * 達(即「提婆達多」) - : f ~®®_ 上有摩訶男、阿那律二子 ~ ff *®- T - 有婆婆、跋提二 T 。 釋迦牟 
尼有瞿夷、耶惟檀、野鹿二位夫人,其中 * 夷夫人生羅猴羅。 

八-釋迦弟子姓釋緣譜。説,四河人海,俱名爲海 f 四姓出家 ,同 姓爲「釋」" 

九、釋 迦四部名聞 弟子譜 。按 比丘( 出家 的男 T ' 比丘尼(出家的女子'優婆塞(在家奉佛的男于'優 
婆 *( 在家奉 佛的女 T ) 四部,叙列直接聽聞釋迦牟尼説教的主要弟 T 的名單。 

卷二, 九篇: 

• 釋迦從弟調達出家綠記6 

一 ;、釋迦從弟阿那律、 跋提出 家記。 

三、釋迦從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 

«* 釋迦子羅 * 出家 緣記 。上四篇分别記述調逵、阿那律、跋提、孫陀羅難陀 <即「難陀」)、羅«(即「羅喉 



*-」> ft ; 人的 111 家經過。 £ 卷本僅存篇名,内容闕失。 十 卷本有本文。 

€、釋迦姨母大愛道 111 家記"説釋迦(釋迦牟尼的略稱)在傳教之初, 不同意 接納女人爲僧團成員。他 
回到故鄉迦維雖衛(即「迦毗羅衛」)國時,養育他成人的姨母大愛道請求出家,初未許,後經弟 T 阿難勸説, 
方才意。釋迦爲此亊對阿難説 " r 若使女人不出家者,外道異學、一切寶者當以 w * 種種供養,解髮佈地, 
* 令蹈之,如事 R 月,如事天神。我之正法當千年興盛。以度女故,至五百歲而漸衰微 。所以 者何?女有五 
處_小能得作。何 " 五? 一不得作如來 C 即「佛」), 二 不得作轉輪聖王,:二不得作第 - 忉利天王,四不得作第六 
天魔 .土,五不得作第 七梵天 王 。 j 

六、 釋迦父淨飯王泥=記。 E 淨飯王去世前後的故事。 

七、 釋迦母摩耶夫人記。記釋迦在忉利天,興生他七 R 便去世的母親摩耶夫人相見,並爲她説法的故 

八、 釋迦姨母大愛 道泥洹記。 ffi 大愛道去世前後的故事。 

九、 釋種滅宿業緣記 。記 釋迦在世時,拘蓰羅國 (又么 舍衛國 )* 璃王(波斯匿王之子)起兵征伐迦毗羅 
6 國,焚毁都城,殺絶釋迦族的"過。佛爲此事告弟子0連:「業熟受報,不° , 免也。」 

卷,;八篇: 

一、釋迦竹園精舍緣記。記摩竭(即摩 揭砣國 >王瓶沙(又稱「頻婆娑羅」)將王舍槭的迦蔺陀竹園施與釋 
迦的經過。 

釋迦祇®楮舍緣 £ 。記舍術國波斯匿卫的大臣領達(號「給孤獨 5 ,以黄金佈地,,'- , 太子祇陀購得舍 



中 0 學術名 * 提 * 宗教卷 五° 

衞城外一處園地 ,祗陀 又捐贈樹木,«立精舍(即寺院)施與釋迦的經過。 

一.「釋 迦發爪塔緣記。記釋迦將自己的頭發和 指甲送 與須達,須達造塔供 * 的故事。 

四、 釋迦天上四塔記。記忉利天城的東南西北,各有佛髮塔、佛衣塔,佛鉢塔、佛牙塔的故事。 

五、 優填王造釋迦旃檀像記 。記 釋迦在世時,拘陕彌國優填王用牛頭旃檀,製作五尺佛像的故事。 

六、 波斯匿王造釋迦金像記。記波斯匿壬用紫磨 金造五 尺怫像的故事卩 

七1阿育乇弟出家造石像記。記阿育王弟菩容出家,阿 # 王爲他造丈六石像的故事。 

八'釋迦留影在石室記。記釋迦留影石窟,以受龍 £ 供養的故事。 

卷四,四 «■■ 

一、釋迦雙樹般涅 ** 。詳叙 釋迦在拘尸那(又稱「拘尸那迦」)城阿夷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逝世前後 
的情景。 

.「釋迦八國分舍利記。記拘尸國、波波國、遮羅國、羅摩伽國、毗 留提國 、迦維衛國、毗舍離國 '摩竭國 
八 " 共分佛舍利(遺體火化後留_卜的怫 骨) 起塔供養的故事。 , 

一|;釋迦大 h « 宮舍利寳塔 記 =説諸天、龍王也起塔供養舍利。 

叫、釋迦 • 宮佛 K 塔記。説龍王又起塔供養佛髭(鬍鬚 • 

卷 *," 篇: 

- 、阿育_土造八萬四千塔記。誶叙阿#王造塔的經過。 

.■ 釋迦獲八 *" 千塔 ■« 緣記 。説 釋迦生» 巳 *■» 數百年後,將有阿育王造塔之事。 



一「、 釋迦法滅盡緣 記= 説釋迦預言他涅架(即逝世)後一千年,佛法將滅。 

四、釋迦法滅盡相記。描述佛法將滅時,沙門飲洒炙肉,殺生貪味,娌洗濁亂,不修戒律等頹敗情景。 

~ 釋迦譜》 十卷本 也分成 I - 十四篇 ,篇 名與五 卷本同。兩種版本在内容上的主要差異在於.■在五卷本 
中,《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只有;章,而十卷本增補了《"果經 >- 普曜經 -4 大善權經 ' 《瑞應本起經 • 
《雜寶藏鄉》等大量經文,將它擴充爲 1 章9從而形成了十卷本對釋迦牟尼自降生到成道的生活經歷,記載 
特别詳細、=幅特别多的持點-■爲此,十卷本將《釋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緣譜第一 >至-釋迦降生釋種成佛 
緣譜第四之一 • 編爲第一卷 ■■' 釋迦降牛釋種成怫緣譜第四之 1)- 之一: ■ 之四、之五,分别編爲第二、三•四 • 
五卷;將《釋迦在七佛末種姓衆數同異譜第五》至《釋迦從弟孫陀羅難陀出家緣記第 十二 • 編爲第六卷••將 
《釋迦子羅雲出家緣記第十三 - 至 - 釋迦滅宿業緣 記第^ -八》,編爲第七卷 >十卷本的最後一「卷,即第八'九、 
—卷,分别輿:九卷本的最後_二卷,即第三>四 、五卷 相等。 

雖然從考搛平的觀點看來,十卷本的 a 種增益,乃是唐初僧人所爲,並不符合《釋迦譜》成書時的面貌= 
, n 由於 S 釋迦» 2 本身是一部帶有類抄性質的著作,它的 R 的是有系統地提供有關釋迦牟尼生平事績的史 
料,它的内容是通過摘抄《長阿^經^-增一阿含經--樓炭經--曇無德律--卜二遊經--佛所行讚-*® 
沙塞律-^瑞應本起經-^大智度論-^普曜蹯-^大華嚴經--修行本起鰌--観佛:二昧經-^藥王藥卜觀 
經•《大般涅架經》等佛典中的相關記叙,剪裁編排來實現的。所以,增加釋迦牟尼6降生到成道的資料,對 
於研究者來説,倒不無參考價值。(陳士強) 




+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經律異相 

〔梁〕寳唱 

《經律異相 ' 五十卷。梁寶唱等集,成於大監十 五年 ( £ 一六) 。通行 本有:《蓖藏》本'《宋藏 - 本 - 金 
藏》本、《元藏»本、《明南藏》本、《明北藏》本、《清藏 - 本 - 頻伽藏》本、《大 正藏》 本等。 

寶 m (生卒 年不詳 〕, 俗姓岑,吳郡(治所在今江蘇 蘇州) 人。少以勤田爲業,傭書自學 D 年十八,投僧祐 
律師出 家,咨 * 經律,有聲宗嗣。又從處士 顧道曠、呂 僧智等,習聽經史老莊,略通大義。初住莊嚴寺,齊建 
武 一. 年(四九五)出都専講。.樓因世亂,東游閾越 。梁天監四年 (五°五), 敕爲新 安寺主。曾參與僧 伽婆羅 
■"。著作尚有:^衆經飯供聖僧法^五卷-眾經目錄^四卷-衆經護國鬼神名錄-二卷-衆經諸佛名-二 
卷、《*經擁 * 國土諸■王名錄---卷-衆"懺悔滅罪方法))三卷'"'續法論》七十餘卷、《法集》一 0 四十卷、 
《出要律儀^二卷^以上均佚--名僧傅--十卷-今存它的節抄本-名僧傳抄-一卷-^比丘尼傳^四卷-翻梵 
語》卜卷(以 h . 今存 >等。生平事 蹟見隋費長房 《歷代 - 一寶紀 ~卷十、唐道宣《續高僧傳》卷 1- 大唐内典録》卷 

十、智昇《閧'儿釋數録》卷六等。 . 

《經律»相》是一部採錄漢譯經、律*論 中的佛教故實,分類 排寮, 以供研 " 的現存最占的人型 « 敎類 



*, 也是一部 * 要的佛教故事總集 。仝*1 以天、地、 怫、 菩薩、僧•國王、國王夫人、太+、國王女、長者、優婆 
*' 優 8 *•外道仙人 '* 志 ' K 羅門’居 I 、賈客、庶人、鬼神、畜生、地獄爲序 * 分爲三十九部。每部 r 面又分 
f 類和細項。屑屑剖分,最細的分類自 r 部」算起達四級(如天部、他部)=共收佛教「四聖」(佛、菩薩、緣覺、 
® 聞 ' 「六 扎」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和「境」(境羿 ** 所) 、.「行」 (修行 ' 「果」(修行所獲的果報) 
方面的故事 ~ 統稱子七百六十五則"每則事類之末均注有 出 6某 « 某卷的 出 處,有些行文中間有考校諸 
M 所 5 Rln , 或釋 梵名的央注。由於所分的三十九部中,有些部的性質相近,相當於某【大部下的小部,故大 
而統之, 0, 依次歸納爲十二大類,根據習慣,乃稱十二部。 

:天地部(卷一至卷三 " 輯錄佛教對空問、時間、自然現象、地理區域的看法和有闌事例,凡七卜四 
則。下分 - 部••天部、地部。 

二、 佛部(卷四至卷七弋輯錄有關佛的因緣故事,凡六十一則。下分四邹+■應始終佛部,應身益物佛部、 
現涅槃後事佛**諸釋邹 < 又稱「外緣佛部」>。 

三、 菩薩部 c 卷八 -* 卷 I 一 X 輯錄有關菩薩的因緣故事,凡四十七則。下分=;部■,自行菩薩部、外化菩 
薩部•隨機現身菩薩部。 

四、 僧邰(卷十一 _至#1;十二 " 輯錄修 * 薩道(以 * 薩爲修行目 標) 和修 聲聞道 (以羅漢爲修行 B 標) 的 
僧尼的因緣故事,凡一百九十四則。下分七部 •■出 家菩蕕部、聲聞無學僧部、 * 聞不則淺深僧部 、聲聞 學人 
僧部、聲聞現行惡行僧部、聲聞無學抄彌僧部'聲聞無學尼僧部。 

五、 國王部 ( 卷二十四至卷三十四)。輯錄修菩薩道和修聲聞道的國王 * 國壬夫人、太子 * 國王女的因緣 



中 ■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i ® 

故事,凡一百零八則 。下分 七部.■轉輪聖王諸國王部、行菩薩道諸國王部、行聲聞道諸國王部"諸國王夫人 
部'行菩薩道諸國太子部'學聲聞道諸國太子部、諸國王女部。 

六、 長者部(卷三十五、卷 H 十六)。輯錄長者的因緣故事,凡三十四則。 F 分二部■.得道長#部、雜行 
長者部= 

七、 優婆塞優婆夷部(卷三 h 七、卷二十八)=輯錄在家奉持佛教「五戒」(不殺、不盜 ,不 邪淫、不妄語■不 
飲酒)的男女佛教徒 C 男子稱「優婆塞 • 女子稱「優婆夷」)的因緣故事,凡二十三則。 F 分二部:優婆塞部' 
優婆夷部。 

八 、 外道 仙人部 <卷=一 f 九至卷四十一 • 輯録佛教以外的其他修行者(佛教稱之爲「外道」)的因緣故 
事,凡四 十四則 。下分三部:外道仙人部、梵志部、婆羅門部。 

九、 居上賈客庶人部(卷四十二至卷四卜五 • 輯錄在家的佛弟于-「居 七』) 、商入(「賈客」)、平民百姓 
(「庶人」)的因緣放事,凡七 f 六則。下分四部■,居士部、賈客部'男庶人部、女庶人部 b 

1 -、鬼神部(卷四十六)。輯錄「天龍八部」中的阿修羅(醜相好戰之神)、乾闔婆(樂神 ■ 緊那羅 < 歌柙)和 
其他鬼神的因緣故事,凡 - 十二則。 

十 - 畜生部 (卷四十七、卷四十八)。輯錄獸、禽、蟲的因緣故事,凡六十六則。下分 =- 部:雜獸畜 * 部、 
禽 备生部、蟲畜生部。 

十一 - 地獄部(畚四十九、卷五十 >。 輯綠作爲佛教「六道輪迴」最底下一道的地獄世界的各種故* , 凡十 



《經律異 相> 的主要特點是.•一般不採錄名相(名詞術語)紛繁、内容艱澀的純理論的論述♦只採錄有一 
定敁肀情節的叙丰 性 的佛典原文。這些敁事大致可分爲-類: 

第一類:爲説明佛教信仰對象和佛教教理而編集的神話、寓. " 和替喻。這在#中的 数录 最多。如 * 巾 
輯錄了許多佛'菩 * 的本生故亊,這些故事突 31 地頌楊了佛、菩痛在布施、持戒、忍潯'精進'襌定和智意方 
«的德行 ,特别 是以慈悲之心,自行化他,利樂有情(人和一切 生命 體)的自我犧牲精神=如説佛的前身(佛 
教主 * 輪 a 轉世之説 > 爲薩 * 逹王割肉貿縻以救鴿命 (見卷 + r s H 月明_ + 以眼施肓者(同上 ' 爲下太子 
刺身出血以療病人 ( pl 上)鹿王身代懷妊母鹿供廚受死 ( 卷 十一〕 i ft 人自投大海以充魚食(同上 ) i 
大光明王將頭施與婆羅門(卷二十五薩和檀 -- 以身施婆羅門作奴 f 151 上)忍 辱太了 爲父殺身(卷三 
十 i - M B 止太/以血肉施病比丘(同上)須阐提太了割肉供父母命 ( 同上 r 等等3 

第|_類:以真實人物爲依托数述的歴史傳説或寓言故事。如書中記叙的釋迦牟尼、大愛道、羅_羅、僑 
陳如、迦巢 、舍利 弗、0連、須苫提、迦旃延、阿那律、優波離、阿難、摩揭陀國的蘋婆娑羅王、迦蘭 陀長# 、憤 
« 羅國 的波斯匿工、«违多長者等,都是原始佛教的重要人物。這類故 事屮問 ,既有佛教各界佶 a 精進修行 
的善人善事,也有俗人或背棄佛陀言 敎的僧 M 在貪欲、瞋恚、愚痴 <佛教稱爲「1毒」> 方面反映出來的惡人 

第三類:自古以來就在印度 8 地流傳,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印度各階層人物的善惡是非,智愚情趣和 H 
常生 ffl 的民间故事 。如「比丘夜不相識各言是鬼」(卷十九 • 「夫婦約不先語見偷取物夫能不言」(卷四 H 
四)、「一 蛇首 尾兩諍從尾則 - U 」 (卷四十八),等等。 



中國睪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六 

' 1 律 ®相載的這些佛教故事,搆思奇特,文采茂*,含蓄深邃,曾在我國古代赓泛流傅。有的成爲 
^•説 傅奇話 本 ■■戲 曲的重要素材, * 的演化爲家喻户曉的民問故亊和文學典故,是我國七典文學中的瑰 

寶。 . 

本 fi 的 s 料主要出 CD 「經」和「律」這兩類翻譯著作,數量約有二百種。除此之外,還採錄 了屬於 「論」的 
《大智度論 y 《大毗婆沙論 ' 和屬於漢地佛教撰集的《釋迦 m m y { 諸經中要事 • 其中,輯存了許多當時見行 
而後世散落絶傳的佚經,如:《#信磨祝經 * 又名《善信摩足經•《善信 "• 疑是姚秦鳩摩羅什譯的《善信 
摩訶神咒經》)《=-乘名数經》(疑是東晉道安所輯「涼土異經」中的=一 | 乘經«、《衆生未然三界經 - 西晉法 
矩*■《貧女爲國_土夫人經 K _° 8 竺法護譯)、~藍達王經 K 吳支謙譯)、 •*" 諸般特比丘經 K 劉宋求郎跋陀羅 
譯 - -阿質團王5(支謙*)、《問地獄經*疑是後漢康巨譯的《問地獄事經》-儘管*中摘錄的僅是經本的 
片段,而不 M 全部, , H - a 些片段封於推知全經大意,具有他»無法替代的史料價值。 <陳士 *) 

比丘尼傳 

〔梁〕寳唱 

《比丘 K 傳 • 四卷。梁寶唱撰,成於天監4-六年( £ |七 X 據《釋氏稽古略》卷二)。通行车有 ■■*• 麗藏》 



本、 《木 藏 « 本、《金藏》冬、 《元 截))本、《明南藏》本 ~明北藏》 本 - 渚藏》 本、《頻伽藏》本 ~ 大正藏》本等 a 

《比 eE 傳》 是 :部專門記叙漢地佛教僧團中的女性出家者(或稱「出家的女子」 • 即比丘尼的生平事 
略的傳記。釋迦中尼 4 創建佛教僧團的初期,只收男«出家者,他們稱爲 「比斤 、據記載,第 | 批比丘是陪 
隨釋迦牟 尼出家 求道的 m 陳如等五人,世稱「五比 11 」。數年以後,釋迦牟尼重返故鄉,度 他的姨 *摩訶波閜 
波提(意譯「大愛 Mj 〕 1 ' 1 家,僧團中纔開始有女性出家者*即「比丘尼」。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相當長時間 
裹,也 M 有比丘,而没有比 G 尼, i « 到西 s 末年武威太守之女仲令儀(即「 3 撿匕從 * 賓國沙門智山出家, 
漢地始布比 E 尼 J 比丘尼傳}起東釋 fi - x - 一五七六一)年間,終梁天 監十五 年 c 丑-六 r 共收錄比 
C 尼六1 £ 人。其中,束晉十一一一人, m * r - 卜---人,南齊4_五人,梁代1四人9 

《比丘 尼傳》所記 的第■人爲淨拾。傅中寫 道: 「浄撿,本姓仲,名令儀。彭城人也 。父誕 ,武威太守 。檢 
少好學,¥« 家貧 ,常 跽貴遊 + 女教授 .琴 *■ 聞法倍樂,莫由諮東。後遇沙鬥法姶經道通達,晉建興中於宮 
城西門立寺,撿乃造之。始 { a - 始) M 説法,檢因大悟,念及强壯以 * 法利,從始借 m , 遂逮旨趣。他日謂始 
门.-經中:气比 ft 比丘尼 ,願見濟度。始 n .. 西域有男女二散,此土其法 * 具。檢 H : 既云 比丘比 6 尼*寧 
冇異法?始 c •.外國人云,尼有五百戒,便應是異,當間和指智山 • 和上云 : E 戒大同鈿異,不得其法 
必不得 8 ,® 有十 戒得從大僧受,«無和上尼 (* 比& 13 )無所依 lh 耳。撿即剃落,從和匕受十成,同其志者 

一 _十四人,於宮城西門共 4 竹林寺。未有尼師,共諮 净檢。 . 晉咸康申,沙門僧 建於刃 支國得 《僧 祇尼揭 

及戒本,昇平元年:一月八 H 於洛 陽譯出 。外國沙門 * 摩羯多爲立戒壇。 fi 沙門釋道場以《戒因緣經 - 爲 
|:\其法不成 。因浮 舟於泗。檢等四人问壇上從大僧以受異戒(即「吳 足戒 • 又稱「大戒」 • 晉土有比丘 
佛教編 fit 




屮國學術名 * 提嬰 51 教卷 11 八 
尼亦撿之始也。」(卷 I 《净撿尼傳》) 

根據佛教的戒法,凡受過十戒而未受過具足戒的出家人,男子稱爲「沙彌」(俗稱「小和尚」)’女子稱爲 
「沙彌 E 」 (俗稱 r 小尼姑」 n 有受了具足戒 <據《四分律 >) 的説法,男子應受「二百五十戒」,女子應受「三_白 
w 十八戒」,律典中又有説女子應受 「五 西戒」的 ■ 纔能 取得正 式的僧 M 資柊。 * 地女子 出家出後,最初是 * 
比丘 那兒從受具足戒的。劉宋元 * 八年(四:二 •« 賓國沙門求那跋摩來到建業(今南京 • 傅播人乘戒法, 
景福寺尼»果、净聽説印度女了出家,通常是從比丘和比丘 0 -衆那裏同時受戒的,因而耍求重受具足 
戒。由於從 .一 衆 a 戒,須有比丘尼十人在場方 61 ,而當時已到屮阈的師子國(今斯 |1 "卡>比丘尼只有八 
人,不滿 規定 的人數,故當時未能舉行。二年後,師子國比£尼鐵薩羅等 — I 人來華,僧伽跋摩繼軌 「 J 故的 
求那跋摩,與鐵薩羅等.起,爲宋都比丘尼_1一百餘人重受具足戒,造便是 * 地尼 a 於二*(比氐'比丘尼)中 
受戒之始~比丘尼傳》卷二《僧 * 尼傳 •* 叙述此亊的始未經過 説: 「元嘉六年,有 外國舶 上難提(竺難提),從 
師子國載比 it 尼來至宋都*住景福 # 。後少時,問朵(指僧 *) 曰 ■■此國先來已曾冇外國尼末?答曰 ■+* 有" 
又問 .■先諾尼受戒那得 -- 僧(指比丘'比 e 尼〕?答■‘但從大僧(指比丘)受。得本亊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 
今生殷 *, 是 方便耳 。故如人愛道八敬得戒,五 e 釋女以 愛道 爲和上,此其高例。果(僧果)雖答,然心有疑, 
具諮一一.藏(指求那跋 *■ 三藏 R 其解也。又諮曰:*受得不?答 H : 戒,:疋慧從微至 *,_ 史受益佳。至—年, 
舶主難提復將師 f 國鐵 * 羅等4 一尼至 * 先達 * Mr 」 通宋誥,請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白餘 
人 - 

&西晉未年 3 檢出.*,開比丘尼之先例以來, 比丘尼 的数量不斷增加,至粱代辛少也有啟千人。這些比 




^-尼 的家境和身世各 _4相'", 有的「家素富盛」(如卷一的妙相),也有的「清安貧窠」(如卷二的法相)。是什 
麼原因促成她們落發出家,步入佛門的呢?據~比丘尼傳》的記述,大致有以下幾種: 

■、不樂婚嫁。如卷-的安令首,「雅性虚淡,不樂人間,從容閑靜,以佛法 . y 娛: 4 '願求娉。」同卷的僧 
基,母「密以許嫁,祕 * 聘揖,迎接 H 近,女乃覺知,»便絶糧,水漿不下。 •:… 因遂出家。」 

一 一、兵 處求脱 。如卷一的令宗,「家遇喪亂,爲虜所驅。歸誠懇 .*, 稱怫法僧,誦《普門品 • 拔除其眉,託 
云惡疾,求訴得放。……因得到家,仍即人道 - 

=、構疢還願。如卷一:的道#,「元嘉中遒父憂,因毁構疾,自無痛癢,唯黄瘠骨立’*歷年歲’諸治不瘳。 
因 爾發願•■願疾得愈出家 - 

四 •家道 變故。如卷二的寶賢,「十六丁母憂=一年_小食穀,以葛芋自資,不衣總鱭,不 * 床席,十九出家, 
住建安寺。」卷三的僧猛 ,「年十二父 亡,號哭吐血’絶而復 蘚。- 二年 " 指守孝三年)告終,示不滅性,辭母出 
家。」同卷的超明, 「年二 十 一,夫亡寡居,鄉鄰求娉,胷而弗許,因遂出家,住崇隱寺 - 

五、家世奉佛,親屬披錙。如卷.一的僧端,「門*奉佛,姊妹篤信」,卷四的法宣,「世奉正法」,卷|的道 
儀,是廬山名僧慧遠的 姑姑- 卷三的曇勇,是«簡尼的姐姐-卷四的僧念是招提寺曇®法師的姑姑 t # 四的 
淨行 ,是淨淵尼的 第五個妹妹,等等。 

帶有普遍性的因素,是當時政局疊變, r 戈揆攘 ,百姓蕩析離居,困苦不堪 a 尤其是女子,受到痛苦生活 
的折磨更大,出家便成爲捭少數可供 選擇的 生路之 P 

出 * 的比 E 尼遊心經律,精勤苦行的很多。卷一的竺道•, 本姓羊 ,太山人,出家居洛陽束寺,「雅能淸 




中阈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六 o 

«, 尤 * s 小品 > r * 在理通,不事辭辯 ,一 州道學所共師 京。 比丘尼講經,馨其始也。 」卷三 的智勝,「自製敷 1 
卷義疏 ,辭約 而 旨遠’ 義隱而理妙。」在篤守苦節的比丘尼中,有的甚至燒身供佛。如卷二的道綜,「自煉油 
火,關顙既然 c 燃),耳目就毁,誦 詠不辍 。道俗咨嗟,魔正同駭卷三的 • 勇,「夜積薪自燒,以身供養 - 卷四 
的筠 尼,『燒六指供養,皆 * 至掌 - 此類舉止,確使世人 s 駭不已。 

比 e 尼不僅 S 身修行,«且與社會各階層廣泛交往,這對於推動晉宋以來朝廷上 K 歸敬佛法 ,禮 接僧 
尼的風氣的形成,擴大佛教的勢力和影響,起了.小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試看 她們與皇 帝以至 士庶的密切關 
係 .. 

一、皇帝 。東 " 的妙 ff ,「晉孝武 皇帝、 太傅會稽王道(當作「王道子」 • 孟顗等並相敬信。每與帝以及太 
傅中朝學士談瑜羼文,雅有才致,藉甚 有聲。 太傅以太元十年爲立簡靜寺,以音爲寺主,徒衆百餘人。内外 
才義者 " 之以3達,供覼無窮,®傾都邑, * 踐宗事。門有車馬日百餘輛-射州刺史王忱死,孝武帝想派王 
恭代之 - E 時桓玄 在江陵 ,聽説王恭要 2 -,有點懼怕,想譲皇帝派殷仲堪去,因爲殷弱才易制,於是*「乃遣使 
憑 妙咅 尼爲圖州」。當孝武帝徵 " 妙"的意見時,妙昏推薦丫殷仲堪,「帝然之,遂以代忱,權傾!朝,威行内 
外。」(卷一 *•■ 妙 s 尼傅 >) 

劉 * 時的 業首, 「*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文帝少畤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 。 j (卷二《業首尼 
傳》)又冇寶賢,「宋文皇帝深加褕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明帝即位,貧接彌崇,以泰 
始:兀年敕爲 SH 寺主,二年又 敕爲 都邑僧 .止。 」(卷二《寶賢尼傳 S 齊代的智勝 ,「齊 文惠命聞風雅相接召,每 
延人宫, * 説衆經,司徒竞陵文 '- IH 倍 - 敬*"」< 卷三 S 智勝尼傳« 



二, 51 - 后。比斤尼出入宮禁,與 皇 后的關係十分密切 " 一些圮 寺爲皇后所造。如「建元二年 ,皇后 楮氐 
爲 E 寺於都亭裏通恭巷内,名 n 延興。」(卷 i ~ 僧基尼傳》>晉穆帝的何皇后於永和十年, r 立寺於定陰里,名 
永安。 」(«-<(*備尼傳>=永安寺後改名爲「何后寺」,寶唱撰禽時尚在。 

;-、 aE 。 劉宋的«*’『宋太宰江 E +: 義恭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 J (卷二 - 慧 * 尼傳» 

四、官宰 D 東晉的明感,「晉 * 和四年春,與慧湛等十人濟江詣司空公何充,充一見敬重。於時京 師朱有 
尼+,充以别宅爲之立寺。……名曰建福寺 - (卷一 -*■ 明感尼傳 s 

ft ' 士庶。宋代的僧敬,「留滯嶺南:二 f 餘載,風流所漸,擴俗移心。捨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爲立寺 
於潮亭,名 e 衆造。 - 卷二 一 《僧敬尼溥 >) 梁代的法宣,「吳郡張援、穎川庾詠、汝南周顒皆時之名秀,莫不躬往 
禮敬。 卷四 《法 a 尼傅》> 等等。 

我國占代出現的各部《高僧傳》所記的對象基本上都 是比丘 ,唯有寶唱的這部齊是記比丘尼的=正因爲 
如此,在佛教史傳中比 e 尼傳》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障 士强) 


佛教編 」- 




中國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六一 


高僧傳 

S 〕 慧皎 

s 高僧傳 r 又稱《梁 高僧傳 • 十四卷。粱慧皎撰,成於夭監 + 八年(五 一 九 ■ 本書卷 f 三《法 獻傳 >之末 
記有梁「普通 s 年正月」一事,或是作者在»成之後補入,或爲後人所添 。通 行本有 ■_ 《麗 藏》 本、 -■ 宋藏: I 本‘ 
《金藏 *■ 本、=兀藏》本、《明南藏》本 - 明 北藏》 本、~清藏》本頻伽藏》本、《大正藏~本。 

慧皎 ( w 九七——五五四),末詳氏族,會稽上處(今屬浙江)人。學通内外,博訓經律。住所在寺春夏弘 
法,秋冬著述 。撰有 《涅槃義疏》卜卷和《梵綱經疏~(均佚)。《續高 僧傅》 卷六有傳。 

《高僧傳》是一部記載後漢至梁代高僧事蹟的僧人總傳。據作者自序説,以往有關僧人事蹟的傳記,叙 
載*異。有的偏叙一科,或高逸,或志節,或遊 方’互 * 繁簡,出没成異 I 有的只舉一方,如東山僧、廬山僧等 
不通古今,且務存一善,不及餘行—有的 R 是在寺記■感應傳中傍出諸僧,叙其風素,亟多疎阑;有的雖通撰 
俦論,而辭事闕略;有的將佛 法僧三 寶共叙,混濫難求•■有的雖爲通傅,意似該綜,面文體未足。而 a 這些傳 
記對 有關僧人的高蹈獨絶的事蹟,多 所遺削 。爲此,「嘗以暇 R 遇覽羣作,輒捜械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 
** 梁 # 秋«史,秦 、趙 、燕、涼荒朝僞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諮故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间 



異。」 撰成车 UI 。 乂先 ffi 曾冇僧傅取名爲 ~ 名僧傳 ■* 名德傳 ' 作者認爲,「名 者 ,本 * 之賓也,若實 行潜光 ,則 
高:«不名~寡 德逋時 ,則名 W 不高。名 , fi 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 *-« 而取名爲《高僧傅 • 

<高僧傅 2 -刖 i ._- 卷爲僧傳,末 一卷爲 序錄。序錄包括.■慧皎 {{ 高僧 W 序 商僧傅 A 錄 r ' T - 曼穎就《髙 
僧傳》致慧皎 1 '〕及 a 皎的答 Il , ll 梁«光寺僧果關於 H 皎生 平的 後記 。僧傳按僧人的德業,區别爲十科。《唱 
導論》 説 _•「草 •■- 商僧 》本以八科成傅,卻尋經(經師)、導(唱導 )■- 技,雖於道爲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二 
條,足成十數 - 可見 ■- 尚僧傳;)原來 H 打算閉列八科 ,後一 .科 * 町能是受梁代寶唱撰的 * 名僧傳 > 的饩發增列 
的。所收僧人, h 始後漢永平1年(六七 ' 下迄梁天監十八年{五 | 九 • 止傳二 百五十七人,附見二百四卜 
:- 人(據麗藏本統計 ■ 

一、譯經(卷一至卷:_),收铮或踰越沙險,或泛漾洪波,委命弘法,傳梵爲漢的譯經僧。 

-、*解 (卷四电卷八 r 收錄深 達經論 ,講説著述的義學僧。 

-• 神異 ( 卷九*卷十),收 * 顯現神通,感化强梁的僧人。 

四、 習襌(卷十一 • 收錄端坐 辍盧 ,專修禪定的僧人。 

五、 明律(卷十 I >,收錄弘贊律部,戒行貞 * 的僧人。 

六'亡身(卷十 .一), 收錄或自委於虎,或割肉 * 餓,或燃指燒身,以資供養的 僧人。 

七'誦經{卷十 - ■ 收錄諷誦經文,六時無輟的僧人。 

八、 興福(卷卜-•|>,收錄起寺建塔,鋳鐫佛像,*修福業的僧人。 

九、 經師(卷卜〖 - ,收 * 善於用一定的音調誦詠佛經中的 * 行(散文部份 • 即會 「轉讀 」,或善於用厂:疋 

»教編 •'__- 



屮_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 8 六四 
的曲律歌唱佛經屮的偈頌,即會「唄纘」的僧人。 

十、唱導(卷十三),收錄齋集時,昇座説法,或雜序因緣,或傍引譬喻,以宣講佛理的僧人。 

《高僧傳》義例甄著,文詞捥約"分科佈 * 較寶唱《名僧傅》(今#它的節抄本 I 名僧傳抄 s 有 S 足的進 
步 - 匕將 《名僧傳》中的《法師》«分爲《譯經 J 和-'義解'' , -*科,原在《法師}科被稱爲「神通弘教外國法師」的佛 
圖澄, 被移至《神異~ 科! m 原在法出經苦節 - 的竺佛念、法顯、*.法維、僧表、智嚴、寶*、智猛等合入'**譯 
經一科—立《舗經》科,收《名 僧傅》 的《兼學苦節' , 中的普明、法莊-感通苦節》中的曇邃、竺法純-宗索苦節'- 
中的法恭、法*等~立5福》科,收原在 S 造經像苦節》的僧亮和原在《造塔寺苦節 - 的僧受(亦作「慧受」〕、惠 
力、法 - e 、法獻等 -' 高僧傳》中的 ■* 神異》相當於《名僧傳5中的《神力'《習揮》相當於《揮師•《明律》相當於 
《律師-《 |,; 身 >) 相當於《遺身苦節'《經師》一題與 "« 僧傳~相同,《唱導~相當於《導師》。但僧人的隸屬 往往 
相異 " 名僧傳 >編在此科,而|岛僧傳》 則移至 彼科,仁者 «• 仁, 智者嵬 智,誠識見不同耳 - 名僧傳》所錄的一 
fl 人物爲《'*'僧傳》所無,反之,《高僧傳》所錄的一些人物也爲 " 名僧傅«所無, • 取捨不同耳。 

s 商僧傳 - 所開的十科屮, •* 要的是譯經、義 m 二科。 

9 皎 3 爲,「法流東太,»由傳譯之勛。」-序》)在譯經科中,不僅記載了譯師的姓氏、籍地、 行歷. 交往、 
傳 譯經過 、終老, 111 且評介了他們的譯 * 風格、經本影響及在漢譯佛典中的地位。 

根據佛教歷來相傳的説法,後漢譯經始 . IE 中天竺沙門攝摩臛和 «. 法蘭,並謂《四 II 一章 經》 爲他們所 
出 。何此 .. 人是否確哲其人,近人頗有懷疑。而後 * 的安淸(字世高〕,則是佛教史家公認的後漢末期佛典 
■譯的 •_+ 要人物,' »且被視爲佛經 ** 的實®創始人。安淸原爲安息 阈太 f , 王 *' 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 




曉 » 藏 ,尤 梢阿毗 « 學。諷持揮經,備 盡其妙 。來 M 洛陽後,先 後譯 經三十九部。 《高 僧傳》的評介是:「義 
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者皆 »• 而不倦焉。……夫竺 H u 稱 * 爲天#,語爲天語’ 
音訓詭赛,與 * 殊異,先後傳譯,多 ** 濫,唯高所出爲 * 譯之首。」(卷 一) 

與安清齊名的後漢另一位譯經大師是支婁迦讖(略稱支 *• 他是月支人,所譯(<般若道行'《般舟三 
味 • 《首楞嚴 >) 等。對後代佛教 * 學産生重 X 的影響。『凡此諸 經皆密得本 B , r 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 
之 t 也。 u 安 M 國優婆 M 安玄與漢上沙鬥0 佛綢共 出 ■- 法鏡經'〖理得冇正,盡經微旨。-同上)支曜、 
康叵的 *®,「*' r 直理肓,不 加潤 飾 。 j (同上> 

=一 國譯 師中,中 K $; i 沙門曇柯迦遨(法時 ) a - 個譯律一部而名擬四海的人。他在线嘉平年間來至洛 
陽 ,於 時魏墙雖冇佛法,而道風訛 «□* 僧未 " 歸戒,以剪落頭髮殊俗。而且齋懺事儀取法於漢地傳統的祠 
祀。 * 柯迦 * 譯出《僧祇戒心 - 卷,又請梵僧立羯磨法受戒 中夏 戒律始自於此」(同 t » 月支國優婆塞 
支謙(字恭明,一名越),*獻帝末年避亂 i 於吳,從吳黄武元年¥建興年中,譯《維摩 ' 《大般泥洹 • 《法 
句 • '*' 瑞應本起基 -1 ' "^-九經中,「曲得®義, * i !3 文雅。 K 同上> 天^沙門康僧會(其先康居人),爲南方佛教 
的重要佈教者,相傳 江 * 的第 I 所 佛寺违 初寺就是爲他建 立的 。他譯的《六度集 M 》 等,「並妙得經體,字義 
允正 j , 81 作的 (<* 般 * T * S 等經 的詐 解及序文,「辭趣雅便,* § 微密 j ( H 上-天® .,沙 門維祇難和竺律(亦作 
「將匕炎未善漢 rr ,所譯《法句經 K 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近樸質。」(同上) 

西&譯師中, ®; s - w * 刹(竺法護)出經最多,譯《正法苹-《光讚般若'《普曜》等一百六十五部 " 高僧 
傳》 ® 爲,「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 同上) 




巾班乎 術名 * 提要. * 教卷 - 六 

東晉譯師中"腸賓國沙門僧伽提婆〔衆天)學通一 一.藏,尤*《阿毗曇心論-他手執梵文,门宣晉- [ -所出 
<阿毗«心論-{二法度論-等,「 ± -華存實,務 1#8 本-(間上>姚秦的天竺沙鬥鳩痄羅什-變以往摸拙的譯 
風,創造出便於巾七佛徙誦 H 的達意乂有文藻的翻譯文體,=曰 譯流便 • 「並暢頴神源,揮發幽致」(卷 -r 
他譯~小品 * 若 • 《人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三百餘卷,對人乘空宗教理的移植和弘傳,作 
出丫電要的貞献,他的翻譯號爲「新譯」。此外,卑摩羅叉'佛馱跋陀羅'曇無讖等譯師的譯經風範,在《高僧 
*>• 卷二也冇評述。 

慧皎認爲,「慧解開神,則道兼 * 億。」 u 序« 因爲 佛教的經本來源於譯經’_而它的義理則有待於法師的 
" 釋和弘揚,故 S I 僧傳>乂對 * 解僧的事 a 庚搜細檢 ,義解 科所收的人數及所佔的卷敷,爲各科之首。 " 此 
+事 @ 比較突出的有曹魏的朱士行’東晉的支遁'道安、 9 遠’姚秦的道融、暈影、僧叡、僧肇、-道生,劉宋 
的 s «、 a 觀、僧導 、道奋 ,蕭齊的法瑗、僧柔、慧基,梁代的寳亮等。 

* 8 之際,名僧與名卜酬對交遊,披襟致契。名士 ■" 佛言,名僧談老莊 ,清 談雅論,風靡一時。 慧皎的 H 
部 僧傳在 記載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物形像方»積聚了大 H 的豐富 而又生勐的資料。如卷四載沙鬥支孝龍 
與陳留 阮瞻 、潁川庾 a ( 原誤作「 91 」),「*結知备之交」;著《人物始義論》的康法暢,「常執 塵尾行 ,每值名 
賓,輒清談盡=」’,-法雅「以經屮事數擬配外*,爲生解之例,"之格*」,「風彩灑落,善於樞機,外典佛經 
遞互講説 "*_ 道潜(字 法深) ,「優遊 * 席三十餘載,或暢方等(大乘),或釋老莊」,他遊宮闕,結朝貴,沛國劉 
谈嘲 諷説: 「道以遊朱門?」他回答道: 「君 6睹其朱門,貧道 U 爲蓬户」~支遁與王洽'劉恢、殷 B '許 
*•« 超、孫綽等一代 8 流,著塵外之 狎’曾 註《莊子.逍遙遊》,「羣儒 •••■■ 莫不咦服」,「 揉揭 新理,才藻驚 



絶」。 《 6 ' 僧傅 ■* 卷四、卷五屢引名士孫紳的 《正 像論》、《道賢論》、《明德沙門論》,對朱士行 '**- 法乘、支遁、道 
安等人的德行加以 赞頌, 這從一個側®反映了當時社會名流與佛教名僧情感交融的密切關係。 

" 高僧傳》雖然取材於衆多的書史雜錄,所載的内容各有所本’如譯經科的僧傳參照了《出三藏記集》 
等,作者 S 己説本占是「述而不作」 ( a ~ 序》*但由於作者出入衆家*抉摘取捨,鎮密整理,精 心編寮 ,因而使 
全*1渾然 -", 成爲一家之言。齊中還對間 一 人物的不 w 記載加以辨正,詮叙可観,事多審芷。 

如關於安清的活動年代,别傳説晉太康末* ■庾 仲雍《荆州記》説晉初;宋臨川王劉義慶《顧驗記》説吳末; 
**《塔寺記》説晉哀帝以後!而道安~綜理衆經目錄 *■ 説是在漢桓帝建和一 一年至靈帝建寧中 。慧皎 斟酌比 
衡,認爲「道 * 法師 既校閲華經,詮 錄傳譯 ,必+應謬。」(卷一 -- 並援引康僧會《注安般守意 * 序«作爲例證。 

又如《智猛傳 •• 之末,薏皎有語••「余歷尋 遊方 沙門,記列道路時或不同,佛鉢 '頂骨處亦乖爽,將知遊往 
天竺非止 .1 路,顶鉢、•跡時屆異 h , 故傳述見聞,難以例也 。 j (卷三)這表明他在傳中叙述的智猛西行求法 
的路線,僅足|説。 

另外,《道安傳> 之末, s 皎又敦不同的説法加以駁正 ■ ■「有《別記》 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與釋道安齊 
名,謂 H ® 齒致書於竺道安。道安本姓師姓竺,後改爲釋,世見其 - 姓,因謂爲兩人,謬矣。」(卷五)作者治學 
的嚴 ■ 態度由此- 1 見。 

"-■ 高僧傳}十科之末均有「論」,前八科在論之後又有「贊」。「赞」是對所叙一科僧人德行的贊頌,四言爲 
| 句,除譯瓣科爲十二句以外,其餘的均爲十句。「論」姶標大意,猶類前序,末辨時人,事同後議,用來討核 
源流,商榷取捨。 



中阈學術名著提 8 宗 * 8 六八 

S 習禪 論》叙述襌定的地位和漢地禪學的發展 大勢: 「禪也者,妙莴物而爲言,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 
察 。然緣法察境,唯寂乃明。……是以四等六通,由襌而起。八除十人,藉定方成。故知禪定爲用大矣哉。 
A 遣教東移, 撣道 亦授。先是世高、法護譯出《揮經 • 僧光、 • 獻等 * 依教修心,終成勝業。……及沙門智嚴 
躬履西域, "»* 禪師佛馱跋陀更傳業東土 ,玄高 、玄紹等亦並親受儀則 ,出人 盡於數隨, 往返窮 乎還淨。其 
後僧周 、淨度 、法 期、 * 明等亦雁行其次。~卷卜一) 

《明 律論》在綜述律本在東土的 傳譯情 况之後,特别指出了甫朝《十誦律》最爲流行的 事實: 「雖 復諸都 
皆傅,而《 I 誦 >二 本最 盛東國。以 昔宰 摩羅叉律師,本西土元匠,來人關中,及往荆陝,皆 R 通 - 十誦 ' 盛見 
* 錄。 a 猷親承 " 旨,僧 * 繼踵弘化其間。璩 ( 僧璩 '* (道儼 - 隱(道隱 - 營 "- 道營)等並袓述猷業 * 列奇宋 
代,血皆依作解,未甚鑽研 。其後 智稱律師竭有深思,凡所披釋, * 開拓門户,更立科目 。齊 梁之間 號稱 命世 
學徒"^記於今尚. ir 」< 卷一) 

其餘諸論概述:科的 £B 源流,品析其中的突出人物,均不乏精到之處= 

《商僧傳 - 所創立的僧人總傳(又可稱「僧人通傳」)的 88 例,成爲繼作者的楷模,«具有深遠的影響-'它 
所收的對象雖然限於僧人(確切地説是出家的男了,即「比丘」),但 111 家之人與在家之人一樣,同處於特定 
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之屮,他們與 一個時 代的各個方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以*僧傳所記載的史事 
人物足 * B 考史 *■ 是研究一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冇用資料。(陳士强> 





大乘止觀法門 

S 〕 慧思 

《人乘止觀法門 >),略稱《大乘 1|: 觀'二#。陳代慧思*。在北宋之前,艮期韜晦海外,宋真宗咸平一:年 
(一 CIOO 〕 曰僧齒照攜來此*,交與遵式 c 九六四 11°三二),於二十年後,方由遵式刻板印行 D 通行本 
有: s 大正藏》<第四卜六册>本等。 

9 思(五_五—— 五七七 ' 俗姓李,大 & 宗東土二祖,世稱南嶽尊者,武津(今河南上蔡縣境)人。於— 
五歳出 •* 修道,在一; —* 時,因縯《勝妙定經 - 而有所感,遂常經行於林野,遍訪襌德,值嵩山皈依慧文禅師 
而 * 受一心三觀的 ff 法,做證法華三昧=自此,撣 教並學 、止觀雙修,於是聲名遠閗,學徒 U 盛。也丙 此招來 
是非乃至陷害, 一再受 北方 .* 論師毒害,不斷南 F 避禍,在光州人蘇山前後達十四年 {五 KH ——- A - 六八 
年)。陳廢帝 ft 大元年 ( fi 六七年 • 慧思正 1[ 付法於 H 顗。次年,獨 Q 去南嶽衡山隠居。慧思的思想可以南 
嶽爲界 ,酣期屬於龍樹系統的般若中觀學派,後斯轉人馬嗚的緣起論。早期學風側重於襌學,强調由定發 
慧,尤重法苹-一一昧, 稱其舄 圓頓一乘法門,根據《法華經.安樂行品 • 撰《法華安樂行義 • 將法華三 昧分爲 
r 無相行」和「有相行」兩門。前期著作尚有《立誓願文 •■** 法無諍一 r 昧法 "•(( 釋玄綸•《*自意 • 《次第襌 



中网學術名著 提要 宗 教# 七0 
要 -= l . ,, 觀門》等。生平事蹟見唐道宣《續高僧傅 - 卷十七 = 

•*• 大乘+觀法門 r 於 fl 名下遲爲「南嶽思大禪師曲授心要 j ,® 慧思晚年在南 * 斯間所著的禅法著作。 
以勿米藏緣起思想爲基礎,在真妄和合的本識之 基礎上 ,閛述真如即具染净二性,然後以 H 性及三無性思 
想之 M 閑,達到「除妄成真」與「全真起妄」的目的。本 * 主要引述 ■*• 楞伽經 '" 華嚴經 ' C 大乘起信論 ' 與前 
期學宗龍樹系統相比,實爲一大轉變。對於慧思在南嶽的活動,智顗一系天台宗著作中 ,幾 乎没有 記載, 這 
説明智顗 ® 承的上要是 H 思的前期思想。近世也有些學者根據道宣的 •• 續高僧傳 -- 大唐内典錄 - H 打的 
《開.兀釋教錄》等不予著錄等原因 ,而 懐疑此 * 係他人僞作。 

仝書分略標大綱、廣作分别、歷事指點一「大科目,中心内容在赓作分别|科,分作「五番建立」,以説明 
大乘 lh 觀法門。卷首有作者 自注: 「行者若欲修之,當 於下止 覩體狀文中學。若有所疑不決,然後遍®,當 
有斷疑之處也。」所謂五番建立,即.•止觀依止 、 lfc 観境界、止觀體狀*止親斷得、止觀作用。 

.、止 觀依止(卷 一至 卷三 • 以「 一 心」爲 修習止 觀法門之依 lh > 此二心」爲 I 切世出世法的根本,有 
d 怍淸 净心、 * 如 、佛件 、如 來藏、法界、法 tl ; 等别名。佛教修習的 g 的在於顯現如來藏,從 「藏體 平等」 、「藏 
體無異 * 相 - 「染淨平等」 的 「如」,説明空如來藏.,從「平等緣起 ' 「體備染净二 ffl - 「能生染淨」的「來」,説 
明不空如來藏。在對小空如來藏的閙述中,指出:「如來之藏,從本以來,俱時具有染淨二性,以具染性故, 
能現一切衆生等 染事 ,故以此爲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復具掙性故,能現 | 切諸怫等净德6故以此藏爲 
出障法身,亦名性淨涅®也。」特别又將佛性分解爲「如如佛」 及 「智慧佛」,用以説明 「迷 道起 妄」及「返妄歸 
点」之 「 * 」 與 /»」的道理。 、 




-、 止觀境界(卷.二)❶以真 * 性、 依他性'分别性等一 I •自性的觀法,作爲修習大乘止觀的所觀境 。茛實 
性,指出障 E 如及佛之净德 t 依他性,指在障 * 如與染和合而成的阿黎耶識 >分别性,指;<、七二識的妄想分 
別。此三内性,與唯識 論僅局 於凡 * 的一 - 自怍説不同,各各通於清淨及染污兩個方面,由此構成從凡至聖的 

一'止觀體狀(卷三辛卷四)。説明修 H 人乘止觀法門的步驟。分染濁三件和清净三性兩門,分别詳述 
由 觀入止 、從止起觀的過程。由観入止,即山三自性人三無性:噂 分別 性爲無相性,轉 依他忭 爲無生性*轉 
貞 ." 性爲無性性; 此止行 成就,能安住於 H * 常- * 之境。山止入觀,於 =- 昧定中,能依 " 薩大悲大願,_€於六 
道之中變化施設 ,利益 * 生。此觏行成就,能處於生死,而現性染之用。 

w 、止觀斷得(卷四°依三3性次第的止観修習,獲得各各層次中斷惑證真的實益=認爲斷惑即是得 
益 ,即咒證莨。故木省 詳於斷惑的分 祈, 而略於 得益 的説明 D 

九'止觀作用 t 卷四 r 説明修習止觀一_門所 * 生的作用。止行成就,能體證清淨心,理融定相法性,與 
i 切 * 生圓冋 j 身 。觀行 成就,從體起用,使 I 切染 净之大能即時而起,圓融無礙地 * 躞菩薩度生的悲顧= 
最後,在「歷寧 * 點」中,將日常的生活、禮佛、飲食乃至大小便利,全部納人止觀修習的軌道,勸令奉 

-了 • 

本 - 爲系統閛述大乘 止観法 門的綜合性著作,尤以如來藏性 具染淨 兩種性貧的 r 性*」説,對於天台宗 
的「性具」、「性惡」思想之形成,有 着直 接的影饗。以一心統攝世出世一切 * 法及修習法門,對於後世禪宗的 
無相、無住 、無念 思想的形成,以及於擔柴運水中修習佛道等作略,亦是重要的思想來源。 



中國學術名 * 提 *宗 教 卷 七一 I 

有關《大乘止觀法門 - 的注疏和研究«有•.宋代了然《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五卷、明 代智旭 《大乘止觀 
法門釋要 >四卷、近代諦閑《大乘止觀法門述*》-■十卷,及當代聖嚴的《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 方興的 *- 大 
乘止觀法門校釋》等。(王雷泉) 


往生論注 

〔北魏〕»鸞 

《 ft 生論注 • 又名《無呈»經論偈注解•《無 *** 論注-一 I 卷(亦作一卷 • 北魏曇 熥撰,撰時不詳。通 
行本 *.. 《大正藏》本、 <{ 卍續藏經 S 本。 

»*( 四七六^-五四:一>,一作 「曇 B r 雁門(今山西省代縣3人。少年出家 * 修習 s 中淪-《 6 '論 - 《卜 
一 . fl , a ' 《大智度*》("稱 r 四論 J ) 和佛件學説。曾於梁大通(五一:七-^ 五一 一 八)年間,求神仙方術,相傅 
訪得道士陶弘«、得 c 仙經 》 t 卷,北 歸途中 ,遇莒提流支,授予 " 觀無 ■** 經 • 遂焚 •» 仙經¥而 專修 睜上,弘 
摄睜 上念佛法門,聲#卓著。東魏孝靜帝尊其爲「神 *' 敕住並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幺 " 寺。南朝梁武帝 
稱之爲「肉身菩薩」。主要著作有《往生論注•《略論安樂净土義 ■" 贊阿彌陀佛偈》等。-*續高僧傳>#六、 
<佛 祖 統記》卷二4-七等有傳= 



《往生論》(又稱《無 u *' 經 儐 婆提舍願 + '偈' 《無 M * 绳論》)是 印度世親依據 ~無1里壽經》作《願生偈》 

. 四偈, 並撰寫 段行將偈+引申論釋而成的一部人乘論''•而本"則是《往生 # 》的注釋,也是一部重要 
的抒上宗經典。仝 " 分 °上 F 兩卷。 

k 卷 :卷首 揭示 * 樹菩®之 《 i 住 m 婆沙論•易行品 • 説明難、易二道。本論屬於易行道,明示他力之 
法門, * 往生 9 上之要因,全仗彌陀本願力。接着,解釋偈頌,是總説分。總説分别解釋五念 r1 : (一) 禮拜 
門。 ( l _. s 嘆門。 (...) 作願鬥。<四〕觀察門。(五)回向 n 。 此五念門是 往生西方净土 的業因。其中「觀察 
門」 £ 全#的«點内容。初觀察器世間清淨,具有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接着観察衆生世間清淨,中間観想 
阿彌咜如來具有八種莊嚴功德成就■富後観想諸大 莒薩 ,則有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而彌陀淨土就具備上述 
- 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因而要向往往生。 

下卷■.解釋 M 行,是解義分。解 義分分 爲十科來解釋: ( 一)願偈大意 =( 二)起觀生信 -= 一)覩行«相。 
(四)净入願心。 (五} 善巧攝化。(六 >離菩提障。(七)順菩提"。(八)名義攝對。(九)願事成就。(十)利 
行滿足。 * 於「利 行滿足 」科之末尾,開顯自利利他之要義,且引《無 as 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十八 >- 
卜一 I 等願,作他力增上緣之證" 

《往生論注》在中國净土教義中具有其鮮明的特色。主要有五個 方面: 

一、書屮每每運用「雙即雙非」的中道観點 * 此與作 者原宂 研究 《大智 度論 • 《屮論 - 《百淪-~十二門 
論 >(" 稱「四論 D 的思想有關" 

-、在論述止觀含 * 時,除指出一般含義外,又認爲出(「奢痄他」)還有一心專念彌陀願生 彼上、 生安樂 



中 ■ 學術名著提要宗® 8 七 g 

h 後自然止身 M 意三惡、由彌陀正覺住持自然止息趣求 * 聞辟支佛心一一一個 * 思; *( 「毗婆舍那匕有行人観 
想一 I .種功德莊嚴,即得如願往生,和往生見佛得證平等法身兩個 意思。 

一一:、依據「易行道」思想加以發揮,以阿彌陀佛爲增上緣,重視他力 * 開創念佛法門 a 强調臨命終時,只要 
具足十念相續,即得柱生。 並指出 * 生往生的净土 ,是 爲報身報土。 

w 、作者認爲,観察佛七、佛和菩薩三種功徳成就入於 | 法句,也就是清净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爲 法身。 
真實智慧就是實相智 3 ,無爲法身即法性身。 ' 

五、本 * 强調 説明修行之人必須有二種回向 ‘• 一是往相 0 向,即以自己的功德回向施予一切 * 生. .一一 
是還 相冋向 ,指 * 牛往生净上後得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即止親'成就方便力,回到生死海中,弘揚佛法, 
廣度他人 D 

此外,®®曾研究過老莊哲學思想,因而在本寄中也留下了痕迹,如説「知進守退曰智,智空無我曰慧」 
等即是一例。 

《往牛論注》在中國睜土宗發展史 h 起過重要的作用。以後淨土諸家的論述,基本 由此生 發開去。它的 
注釋冇.•曰本良忠《無 •« 經論注記》五卷 (收人 《淨上宗仝 » s )。" 夏金拳) 



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街之 

《洛陽 伽藍記 r 五卷。北魏楊街之撰,約成於東魏(五 H 四——五四九 )* 期。通行本有:《如意堂 55 本, 
吳琯 - 古今逸本、王漠《«魏叢 -*= 本、照曠閣《學津討原》本、洛陽西華禪院重刻 s 集證》本、日本 •*• 大正藏》 
本、《四部備要•集證》本等 。歷來 公認以《如意堂) ) 本爲最古最善 * 

楊 ( Ei 作「陽■「羊」)街之,《魏*》不曾爲他 11 傳,故籍貫家世生平事蹟都不甚可考。據~廣弘明集•高 
識傳 Hr . 「楊街之,北平人(今河北保定 •- 魏末爲秘書監。」據本書 第一卷 《建春門内條》載,永安(五一:八 
——五 - 九)年中「抝之時爲奉朝請據本書9序稱..武定五年 c 五四七)「余因行役,重覽洛陽」而 fl f 撰 
* 人結銜爲「魏撫軍府司馬」。據隋費長房 c 歷代三寶紀》卷九署作者爲「期城郡太守楊街之」。從這些 I 鱗 
丰爪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揚街之爲北魏高級官員,北魏分裂爲東魏、西魏後,楊 * 之隨東魏孝諍帝元善至 
鄴,官至秘*1監。據《廣弘明集》卷六《卨識傳》 載:元 魏末,楊街之 「見寺 宇壯麗,損費金碧,王公相競,侵漁 
百姓,乃撰《洛陽伽藍記》言不恤衆也。」曾稱其上»云‘•「釋 教虚挺 ,有爲徒費,無執戈以衛國,有譏寒於色 
養,逃役之流,僕隸之類,避苦就樂,非修道者」,足見他是一位具有見識的反 佛者。 

»* 编 七五 



中國學術名 9 提 *=_"'» 卷 七六 

《格 陽伽藍記》是一部記載北魏 時期格 陽佛寺建築、園林風物的著作。以寺 院爲史 事發牛的綫索,繫以 
當時的政治狀况、寺院經濟、人物風貌、地理沿革以及掌故傳聞,寄寓着作者對國家治亂興亡、歷史變遷的 
感慨 和對北魏統治階级奢侈浪費,不恤人民的抨擊。據《自序 xm 載..楊 m 之於東魏武定五年一;五四七 UM m 
洛陽,回憶昔日的洛陽「昭提櫛比,宫塔駢羅 - 「金刹與靈臺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而今「寺観灰燼 ,廟塔 
E 墟, * 被蒿艾 * 巷羅荆棘。」便油然産生「麥秀之感'黍離之悲•爲了揭露北魏壬公「侵漁百姓」,「不恤® 
庶 ■ 爭先恐後修建了成百上千 * 華寺塔*導致國家的滅亡,因而撰 s 《洛陽伽藍記》以儆戒帝王和世人。 

《络陽伽藍記》全#五卷,分城肉、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一卷*記叙北魏洛陽「上大伽藍」。「其中小 
者,取其詳世諦事,因而出之。」全面介紹佛寺四十所,順便提到的有四十五所。據范祥雍校註本所列篇目如 

卷一城内九所..永寧寺'建中寺:桓秋寺>瑤光寺、景燊寺、昭儀尼寺,胡統寺•修梵寺、景林寺、(建春 
門)附見四所。卷二城東十 -- 所:明懸尼寺■龍華寺、瓔珞寺、宗聖寺、崇真寺*魏昌尼寺、石橋南景興尼寺、 
(建陽 *)* 嚴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寧寺。附見十四所。卷三城南七所.•景明寺、人統寺,報 
徳专、龍華寺、 (» 囁門)菩提寺、‘«陽:土寺,崇虚寺 。附見 卜所。卷四城西十所: 冲覺 寺、宣忠寺、王典御寺" 
白馬寺、寶光寺、法 * 寺、追光寺、融覺寺、大覺寺、永明寺 。附兑 i - ; 所。卷五 *-*-■ 所•‘襌虚寺、凝園寺。 
(間義里)附見十四所。 # 前有作者, 0 序,概述 洛陽 怫寺方位,盛 * 情况以及撰著 H 的。 

«観《洛囁伽藍記 • 有以下幾個特黠: 

\以地叙史,展示當時社會政治'風 * 贺價.人物風貌、 地理沿 革、歷史興廢。 * 洛陽伽 * 記 •* 以城内、城 
東、城南、城«、城北五地爲«綱,以 * 寺院爲子 R , 叙述寺 * r 的歷史,寶質匕反映了北魏的興衰史。如記卷 



:永寧寺’熙平元年(五 一六)爲逋 太后胡氏所立,規制恢宏,窮極富麗。「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爲之,舉 
高九卜丈 -」 r 刹 L 有金寶瓶,容:一十五石。寶瓶下有承 露金盤 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復有 锇 繅四道,引刹向 
浮國。」「浮圖北有怫殿一所,形似太極殿。」「外國所獻金像皆在此寺。」詔中書舍人常景爲寺作碑文,叙述緣 
起,引出常景籍貫.行述•仕宦'生活作風。寺院建成後 * 「明帝與太后共登之 * 視宮内如掌中,臨京師若家 
庭。」西域沙門菩提達摩,登臨瞻仰,嘆爲神功。自云 .. 「年一百五十多,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閭 
浮所無也。」「 1 - 1 唸南無,合掌連日。」就是這樣一座輝煌壯親的寺宇*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永寧寺裏不永 
寧。孝昌 r 年中(五二六>「大風發屋拔樹,刹上寶瓶隨風 * 落。」建義元年 c 五二八>太原王 * 朱榮在此寺駐 
紮兵禺 。水安 r 年(五二九)五月,北海王-兀顕復人洛,「在此寺聚兵。」永安三年(五三°>又在此寺囚禁莊 
帝。牵動莊帝萌生「朕寧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的殺機,九月一'十五日,先下手爲强,莊帝手刃爾朱 
榮於光明殿。至永熙二年 c 五三四-一月,寺院爲大火所燒,三月不狨,化爲灰燼。「十月而京師遷鄴 ' 北魏 
滅 ‘ U 。 從熙 平元年此寺興建到永熙三年被大火燒毁的十九年裏,永寧寺的經歷,反映了北魏興衰盛亡的歷 
史,世道滄桑,盛衰枯榮,盡歷眼前。所以 《洛 陽伽藍記》所記的寺塔的歷史,往往就是一段人際關係的變化 
史, I 部社會政治的盛衰史。 

二、記叙了北魏格陽寺院的宏麗規制以及當時佛教修習情况。兩晉永嘉時,僅有怫寺四卜二所。 「逮皇 
魏受圖,光宅嵩洛,篤 信彌繁 ,法教逾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脱屣—庶士豪家 ,捨資 財若遺迹=於是昭提櫛 
比,寶塔駢羅」。達|千三百六十七所之多。而&輝煌壯麗,人間所無。如卷=:城南景明寺,爲宣武*帝所 
造, 「其寺 東南西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卻負帝城,青林垂影,綠水爲文,形勝之地,爽塏獨美,山懸堂 



中 " 學術名 •« 要 宗教卷 七八 

觀,盛一千餘間,複殿®房,交疏對霤,青臺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而内無寒暑。房簷之外,皆是山池, 
竹松阚 芷 ,垂列階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層浮圖一所,去地百仞。」「莊飾華麗,侔 
於永寧 - 如卷四法 * 寺,西城烏場國胡沙門僧所建,「佛殿僧房,皆爲胡錦,丹素炫彩,金玉垂輝。」「伽藍之 
内,花 * 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西域所賫舍利骨及佛牙經像皆在此寺」。這些佛寺造得富通堂 fi ," 
環境又是如此幽雅。一方面是勞動人民 a 汗的凝結,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的文化結晶。 

同時~洛陽伽藍記 s 中也昭示了中國佛教在北魏的發展史跡。就北魏講經及重視坐撣情况來看,一般地 
説, 8 期重梘修襌誦經,對脱離修行的造寺和講經持批判態度。如卷二城東崇真寺中,作者借阃羅下之 n 
説: r 坐襌 8 行,得昇天堂。」「誧十卷《涅粲 -* 亦昇天堂。」商對於講經的暴謨最則説:「講經者,心懷彼我, 
以驕凌物,比 E 屮第 一麁行 ,今唯試坐禪誦經,不問講經=」被送進黑屋闪禁。對於作過隴西太守後造靈 覺寺 
的 H 明,「雖不誦萍、植拜不缺。」但闔羅王指出..「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奪民財,假作此寺,非卿之 
力」,也將他送進黑屋。可見 對於講 經和用不義之財造佛寺持批判態度6到了後期,則盛行講經 。隨 若佛教 
的普及,佛教的節 H 成 爲民間 百姓的節日。如卷 - 一景明寺载,四月八□佛誕節盛况。「四月七日*京師諸像 
皆來此寺"尚»柯曹録像凡一 T 餘親"至八日,以次人宣陽門,向間闔宮前受皇帝散花。於時金花映 U , 寶 
器 iT *, 幡幢若林,香烟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鑲,所在駢比。名僧德衆,負錫爲 群-倍 徙法侶, 
持花成藪。車騎填咽,繁衍相傾。」迎佛講經,盛况空前。 

三、史料豐贈 、多方 參證,展示了歷史的厚重感。《洛陽伽藍記 >* 的材料來源,主要是揚街之親見親聞,叙 
述洛陽伽藍,引人人勝。如記叙建春南門外情 况: 「出建春門外一里餘至東石橋,西北而行,晉太康元年造。 




橋南有魏朝時馬市,刑嵇康之所 也®櫥 北大道西有建陽里,大道束有绥民里,里内有河 w a 宣明宅。神 龜年 
中,以直 * 忤旨,斬於都市訖,目不瞑,尸行百步,時人 * 以枉死。宣明少 有名譽 ,精通經史,危行及於誅死。」 
在始短 的:段叙述中,介紹了太康元年造的 * 石橋和魏朝馬市。出現了殺嵇康、斬劉宣明.一個典故,亜對劉 
宣明枉死加以評論,真可謂材料豐富。叙述時又似一位熟悉歷史拿故的導遊,指導游人游歷洛陽東城。如 
卷五城北聞義里條下,記載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神龜元年(五一八)至正光 一二年 t 五二-〕敦煌 
人宋«與崇立寺比 ft 惠生奉胡太后之命兩行求法,初發京師,經過赤嶺、土谷渾、鄯善、左木城 、捍 麽城、朱 
駒波國、過葱嶺,鉢和國、啾喔國、波斯國,賒彌國'烏場國、乾陀羅國,到逹如來所在地,經過長途跋涉,千辛 
萬苦,終於取回佛經一 6 '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這是繼束晉《怫國記》之後唐幺奘西行之 前鬭於 溝通中 
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壯舉,是屮國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引起國際許多學者的關注=作者根據 
宋雲《家記 • 惠生 ~ , r 記'《道® 傳》 寫成這 I 部份内容,因原 9 已佚先,幸有《涪陽伽藍記>保存了這 一 彌足 
珍 * 的史料 U 

《洛陽 伽藍記 》徵引的材料非常廣泛,有民歌 8 諺■書信'詩賦’碑銘以及作者考察所得,都經過反覆考 
®,得其實情。如卷 - 記城東明懸尼寺外有一座陽渠石橋,東晉戴延之《西征記 •* 朝劉 澄之都 * 爲是 r 晉 
太康-兀年造 r 楊衙 之經過實地考察,發現有四個石柱子,在道南 石柱卜 ■有銘文「漢陽 8 四年將作火匠馬憲 
造 J 。 由於 北魏孝 昌三年(五二七)大雨,橋樑傾圮,石柱埋没,»道北的兩個柱子「至今猶存」。從而 辨正了 
戴'劉兩人的錯誤。楊街之 還進 一步論證了戴、劉兩人致錯原因。由於他們「並生江表,未遊中土,假因征役, 
暫來經過;至於舊事,多非親赞,闻諸道路,便爲穿鏨,誤 我後學 ,□月已甚。」如記卷三城南景明寺西高顯住 



中 H 學術名 8 提要 京 教卷 八° 

宅堂中'夜見赤光,掘地得黄金百斤。有一銘文云 .. r 蘇秦家金,得者爲吾造功德 - 楊街之在按語巾立即指 
出,功德者不必是,應是碑銘之類,頌者聲跡也」。指出其造僞。 

四、 在記叙中 蘊贪着 作者反對佞佛的思想。楊街之並不排斥個人信佛,但他反對因崇佛而勞民慯財,如 
王公大臣爭先恐後修建了成百上千豪華寺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僧侶出家修道,不孝父母。尊闻 
帝王,不拜君主。衷現了他反對佞佛是從國家利益人民利益 m 發的。他的這一思想賞穿在《洛陽伽菝記》一 
* 屮 ,只要我們細鈿體察,便隨處可見。而且值得注 8 的是作者寓褒貶於叙事之中、寓感情於行文之内。如 
在本_屮 * 北魏統治階級的事都是實錄,但作者不加褒貶,好像有意暴露他們,而 " 來斐然成章,引人人 
滕,没有牽强跗會,也没有外加成份。 

五、 文筆濃麗透逸,展現了作者阜越的文嘐才華。《洛 陽伽藍 記》首先可以把他看成是一部游記小説=他 
* 游城内'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五方、採摭見聞,寫成卷帙,以佛教寺塔爲屮心,多用註釋和追溯手法,瞻 
前顧昔,在採訪寺塔'憑吊遺跡中,既抒發了作者無限感慨,也引導了讀者游歷了洛陽寺塔,感受了北魏興 
廢盛衰之跡。此外在每一大篇游記小説中,還包含無數雜事和短篇小説。如在卷一一一城南大統寺條下,記有 
「洛水之神」這|神話小説,暗示洛*之神與|魏統治階級一樣"同是吸血鬼。如卷三城南龍華寺條下,記 
載.■「虎豹,盲熊見到獅子不同的表現 - 波斯國胡王獻上獅子。莊帝曰:「朕閗虎見獅子必伏,可覓試之。」 
於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鞏縣' 111 陽送來二虎一豹'莊帝在華林園試之,虎豹見獅了,都閉上眼睛不敢仰 
視"當時 園中養 着一只瞎眼熊,性格溫* 1 。莊帝叫人取來試之 * 瞎眼熊聞到狮子氣味,驚恐跳躍,曳着鎖鏈 
而逃。莊宗大笑。»來饒有興味,表現了作者文學才華。 



《洛陽伽藍記》是記叙北魏洛陽四十年間佛教寺塔興廢的著作,古典目錄學中將它列入史部地記類 D 它 
不僅告訴我們洛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築和歷史古蹟、遣文掌故,同時又使我們了解到不少歷史事實,可與 
■* 魏 »' 《北史 •* 相印證,補正史之不足。而且它文筆清麗,瀟灞飄逸,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所以這是 
| 部反映一個時代、一種宗教' 一個王朝的歷史文學,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輿文學價值。 

對於《洛陽伽藍記》,原 * 有正文、自註,但註文不知何時並入正文,不少學者力画將註文從正文中離析 
出來,但均没有成功。歷代學者對是»都從歷史和文學兩個方面加以研究。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周 
*謨的校釋本,周先生費時十年,參閲 * 籍達一百二十種之多 。 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了 " 祥雍 
f 络陽 伽藍記 校註 • 一九七八年 fc 海古籍出版社又加以修訂重版。該本材料豐膽、校註精審,並有多種附 
錄,便於稽參閲覽。 (來 可泓) 

大乘義章 

S 〕 慧遠 

《大乘義章 • 二十卷。隋代慧遠著。約成於北周之末,隋代之初=通行本有:《大正藏 K 第四十四册) 
本等。 

佛教编 八一 



中 國學術名 * 提要 s « 8 <- 

慧遠(五二一 —— 五九二),俗姓李,敦煌人 。十 三歲從僧思出家,二十歲從法上受具足戒。北周武帝滅 
佛時,獨挺出舆帝辯駁,後乃潜隱汲郡。至隋初,爲文帝所重’徵爲大德,又命主持譯場。因長期住净影寺講 
學,故稱「净 影慧遠 」,以别於「廬山慧遠」。思想上屬地論宗南道派,晚年又就 * 遷菓受《攝大乘論 • 博綜當 
代諸學,亦精通文理,世稱釋義髙祖。著作尚有《十地經論義記》 十四卷 華嚴經疏 •- 七卷、《大般涅 * 經義 
記》一-十卷、《法苹經疏》七卷乂維摩經義記》四卷 - 勝鬉經義記-:1卷-無量壽經義疏》一卷等。《續高僧 
傳》卷八有傳。 

佛教傳持•首 * 義門。南北朝時,除佛經注疏大量增加,法義驀集類撰著的比例亦急劇上升。當時魏釋 
道辯有《小乘義章》六卷,《人乘義章》 五十卷 ,曇無最有《大乘義章*未詳卷數〕,齊釋法上-爲慧遠之師〕有 
《人乘義草》六卷及《增一數法》四 h 卷,及法上之師慧光所撰《大乘義律章 • 耋裕有 《大 乘義章 S 四卷, s 脱 
冇《釋 - 乘名教> 四卷’陳之寶瓊有《大 乘義》 十卷-以上諸 * 皆已佚)。本書頬聚佛 * 中術語 ,原分 爲教聚 •* 
法聚'染法聚、淨法聚、雜法聚等五聚,二百 " 十九科,分爲十四卷。本蠢多處引用«大乘起信論 ' 與慧 8 的 
另一部著作《大乘起倍論義疏~四卷、梁智愷《一心二門大意》一卷'北周曇延《大乘起信論義記-_卷,同爲 
有關《起佶論》的最古文獻。由於書中對《成實論 - 顧多宵 定,有些學者認爲本 * 五聚的區分,受到《成實論 >) 
所分五聚(發諦聚•苦諦聚'集諦聚、喊諦聚、道諦聚)的啓發=現存本祇有四聚,各聚按照從小數增至大數的 
方法概述法義,共有二百一 一十門,更設細段而詳釋之= 

一 ' 教聚=解釋佛教經典的構成,内分衆經教跡義 - - 一藏義、十二部經義等 "- 門。 

二 •* 法聚"解釋佛教的基本哲學概念,分爲佛性 # r 假名義,人不二門義、二»義、一 _無我義、如法性實 



際義(以上 #1', •解脱門義、三有爲義, - 一無爲義、四空義、四優檀那義、四悉檀義、四真實.義(以上卷二 ■ 
四諦義、四緣義 、五 果義、六因義、四空義•五法一一:自性義'六種相門義、八識義 t 以上卷三 ■ 十因義、十一空 
義、1 二因緣義、 h 八空義 - 一十二根義< 以上卷四)等 -- 十六門。 

=「 染法聚 。解釋痛苦的原 " 及結果,共有六十門,又分三類.■第 ' 煩惱義 。有二障義 - 二障義、一一一根 
三道.二毒煩惱義 - 二使義、三漏義、四縛四流四軛義、四珉義、四身結義,五住地義、五菁義'五下分結義、五 
匕分結義、五慳義、五心手十裁義、五心縛義、六垢義'七漏義、七使義、八慢義、八種惡覺義、八妄想義、八倒 
義、九結義(以上卷五 ' 十使義、卜缠義、十障義、4-四難義、十六神我義-<十二見義、八萬四千煩惱義(以 
上卷六 } 等三 -1- 門* 

第一 ■ 諸業義。分身等一 --*-- 性業、一二受報業,三界繫?! 一時報業 、曲穢 濁三業、黑白等四業、五逆業、 
六業、七不善律儀、 八種語 、九業'卜不善業道、十四垢業*十六惡律儀義 * 飲酒 -1 十 E 失 C 以 h 卷七 >等4-六 
門。 

第 =• 苦報義。分二種生死義、四生義、四有義'四識住義'四食義、五陰義、六道義、七識住義、八難義、 
九 * 生居 義、 卜:一人義、十八界義、二十 五有義 、四 t 居止 a {以 h 卷八)等十四門。 

"、淨法聚。解釋解脱修行的途徑 及果位 ,分因法'果 法兩類 共一百 - 一十三門。第一、因法。有發菩提 
心義 、冋 向義、金剛\昧義、斷結義、滅盡定義、一乘義、二種莊嚴義、二種種姓義、證教二行義 c 以^卷九 ' 
三歸義 : 學義、 :' 聚戒義 - 二種律儀義、止觀拾義、三慧義、三穐般若義 - 二智義、 !-» 智義、同相三道義、别 
相三道義、=一種 ft * (以匕卷十 ■ 暖等 ra 心義、人四依義 、法 四依義、四聖種義、四親近行義、轉業四行義、四 



屮圉 學術名 著提 * 宗教 卷 '■ 

修定義 、四不壤净義、四堅義 '四 種道義、四種善法義'四種味義、四德處義,四«求知義、四陀羅尼義、四無 
量義'四無礙義、 «* 四無 B 義四攝義-以上卷 r I -五顆義、五戒義、五品十善義,五停心義、五聖支定義、 
五聖智三昧義、五智義、五忍義、五種菩提義、五種方便義、五種善法義 * 五行義'五生義'五無量義、五德奉 
罪義、五種教誠義'六波羅蜜義、六念義、六種決定義、六妙行義、六種善法義 、六 和敬義、六修定義、六三昧 
*' 六攝義、七善律儀義、七淨義、七財義、七種大乘義、七地義、八戒齋義(以上卷十二 >、 A 禪定義、八解脱 
*' 八勝處義乂行觀義-八大人覺義、八法攝摩訶衍義、九次第定義、九觀想義、九斷智義(以上 卷士一 一 ■ 十 
想義、十一切入義'十聖處義、十種慰喻義、十願義、十種供養義、卜無盡藏義*信等十行義、十明義-十忍義、 
十無生忍義、十住義,十行義'十回向義'十地義、十功德義、見性十法義、涅槃十因義、菩薩十力義、菩薩十 
無畏義 -■- 乘共十地義(以上 卷卜四 ' 十智義、十一智義、十一淨義、十二頭陀義、十二巧方便義、十三住義、 
離十四垢業義、離 随六方 離四惡友攝四善友義,十四化心義(以上卷十五 ' 十六特勝義*菩薩十八不共法 
義、 ■ 十種法師德義、一|:十七道品義<以上卷十六)、賢聖義 <以上卷十七) 等一百| 十五門。 

第二、杲法。分涅槃義、無上菩提義(以上卷十八)、淨土義、三佛義、三智義-:一不護義、三念處義、四一 
切種 淨義? 一智 *' 四智義、四無畏義(以 t 卷十九 • 五分法身義、五眼義、六通義 、十號 義、十力義 * 十八不 
共法義、百四十不共法義等十八門。 

五、雜法聚 •■文 佚’由 道宣 - 鑛高憎傳》的傳説推考,當包括二十九門。 

本-相當於一部佛教百科辭書,彙總當時中國佛教諸派學者所接受的全部法義,以法数别排列説明, 
先陳小乘之説♦後申大乘之旨,「陳綜義差,始近終遠,佛法綱要於此焉。」(《續髙僧傅》卷八本傳)。後世 



對佛教法義的討論,常引用此 ••本書的編蓽方式’影響到隋代智顗所撰的^法界次第初門^和唐代窺基所 
撰的 - 大乘法苑義林章》。而精確廣博,或有勝於後者 D 如作爲怫教對機施教的解綞方式「四悉檀 • 天台宗 
智 * 望文生*,梵漢兼稱,義譯「悉 j 爲「遍」,咅譯「檀」爲「施」,釋爲「佛以四法遍施衆生」。而本 * 卷二 " 《悉 
楫義四 " 分别》條則正確解釋爲••「四悉檀義出 - 大智論 ' 言悉檀者,是中國 C 指中天竺〕語,此方義翻,其名 
不 r 如《楞伽》屮子注釋言,或名爲宗,或名爲成,或云理也。」又如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提及玄 
奘奉詔譯老子 《道德 S 爲梵文,譯「道」爲「末伽」,引起道士成玄英等爭議,認爲應譯爲「菩提 ' 而本*1卷十 
八《無 L 菩提義七門分别》條,清晰縷析了上述二個譯名的時代變遷. ■ 「菩提,胡語,此翻爲道。……問 n : 
經説第一義諦亦 名爲道 ,亦名 菩提, 亦名涅 * ,道 舆菩提 ,義應各别 ,今 以何故 ,宣説菩提翻名爲 道乎?釋 
言:外國説 道名多 ,亦 名菩提 ,亦 H * 伽。如 四諦中 ,所 有道諦 ,名 末伽矣 。此 方名少 ,是 故翻之 ,悉 名爲 道。 
與彼外國涅榘、毘尼,此 悉名滅,其義 相似。經中宣説第一 義諦名爲道者 ,是 末伽道6 名 *11 提者,是菩提道。 
良以二 種,俱 名道故 ,得翻 菩提,而爲 道矣。」詳見陳寅恪《大 乘義章 • 後》 2 史語所集刊》 第一本 第二分,一 
九三 0 年^(王當泉)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 * 


法華經文句 

〔隋〕 智顗 

《法 * 癖义句 ' 又稱《妙法蓮華經文句 ' 《法華文句 • 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稱二十卷 • 隋代智顗於 
陳禎明元年-五八 七) 講於金陵光宅寺,門人灌頂記錄,至唐貞親=|年(六二九 • 補治方峻。唐玄宗天寶七年 
(七四八),天合宗八祖左溪玄朗*有感於本*1文勢有時凌亂失次,因加以排比而今相貫穿(見卷 t 神迥的 
《天 " 法苹疏序》 )=* 行本當即此本。又南宋孝宗淳熙 - 一年二 I 七六 • 詔令福州東揮寺刊天 s 教藏同大 
藏流通(見•'佛祖歷代通截-卷:一十^本書當亦在其中-^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等。 

智顗(五 _- 入——五 九七 • 俗姓陳,字德安 D 祖籍 潁川 (今河南許昌),西晉末年,因五胡亂華,南遷至荆 
升 華容縣(今湖北潛江两南°父親陳起祖,梁 .* 帝時官拜「使持節散騎常侍」,更封爲益陽藤開國候 D 智顗 
十七歲,梁朝滅亡,父母相繼去世=值家破國亡的亂世,年十八,投長沙果願寺法緒出家。不久,北行詣慧曠 
學律,兼通大乘經。人大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一經。陳天嘉元年(五六0>,至光州(今河南 
光山)大蘇山"^師事慧思揮師, 修晋法 華三昧,盡得其法,既而人金陵(今南京'居瓦官寺弘法,開講《法華 
« • 《大智 度論》 和自莾 《釋禪波羅蜜次笫法門>(乂名《次第揮忾 5; ,深得朝野欽敬。陳太建七年(五七五)秋 



九月入天台山,於北峰創寺傳教,成爲天台宗的實際創立者。陳後主時,奉詔出山,再至金陵,在太極殿 " 

* 5 大智度論 ■ 《仁土般若經 r 陳亡,西游荆土。_開皇十一年 ( 五九 I ),應邀前往揚州,爲晉王 楊廣授 菩薩 
戒, * 得賜「智者」之號。後還荆襄,於荆州當陽創立玉泉寺,未久,履揚州,歸天台。 一 生造寺三十六所,《大 
藏經》 十五藏 ,度僭 I 萬四千餘人"主要著作有《法華經玄義 • 《法華經文句 ■•- 摩訶 止觀 • 世稱 r 天台三大 
部」 -' 觀音玄義》-觀音義疏 • 《金光明經文句 • 《金光明經 2 義 ' 《觀無量壽佛經疏 • 世稱 r 天台五小部」 
c 以上均爲灌頂 所記 • 尚有:《淨名經疏 •{ 覺意一一一昧 - 《六妙門 • 《法界次第》、《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K x 名 
s 童蒙止觀 •** 小止觀》 • 《法華 1--- 昧行法•《維摩 * 玄疏 ■ 《阿«陀經 義記 • 《金剛 * 疏 •'-' 四念處 ■ 《方等 
_一一昧行法 - 《觀心論 - 《觀行食法 K 《觀心鋪鏗法》 - 四教義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K 法慎記 •《菩 薩戒經 
義疏 2 灌頂記 - 《仁王經疏 X 灌頂記 >- 請觀音經疏》(灌頂記)等。均爲天台宗的主要經典。另有文去若 F 
篇,收人灌頂編的《國清百錄》之中。事蹟見灌頂《隋智者大師别傅 - 唐道宣 - 續高僧傅》卷十七'唐湛然 - 止 
觀輔行傳弘訣》卷 一 等。 

天台宗以《法華經 •- 爲本宗所依根本經典 ,梘爲 佛陀最終和最成熟的教誨,故别稱「法華宗」。《法華文 
句》與晚年在玉 a 寺所講的《法華玄義》和<*訶止觀》,都是智顗闡發《法華經>思想的重要著述,稱作天合 
三大部。以講述 《法華經》 爲始,智顗對一切 經典 的注疏,均以其獨創的因緣'約教、本跡、覲心四種方式 * 
釋。 闶緣釋 ,以 四悉檀 作爲封機説法的方式,悉檀通常譯作成就、宗,而智顗梵漢並舉,稱悉是此方言遍,檀 
是梵 ffi 檀那的略稱,翻譯爲施,即遍施而使其成就 ■■ i ‘世界悉植,亦名欲集悉檀,以適應於世間人喜好的 
思想 * g 言、觀念等,随不同機宜而解釋經文,令凡夫 喜悦而 生得世間之正智;二、爲入悉檀,亦名牛善悉梢, 




中两 學術名 * 提耍‘ * 教卷 << 

根據 衆生各 别根樓與能力,而説各種出世實踐法,今生起善根 =■ 對治悉檀,亦名斷惑悉檀,針對 * 生種種 
**, 分别給予不同的對治方法 >四、第一義悉植,亦名人理悉檀 ,即 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諦詮 
明諸法 實 相之理,令 * 生真正契入教法。約教釋,把經典的文句,從藏、通、别、圓四教的思想方面,給予從淺 
入深的 m 釋。本跡釋,依本地、垂跡二門來解釋教義,跡從哲學上解釋其思想或教理的普遍妥當性*以示 ** 
生之本性-本則從信仰上究明其教義的永遠性,乃顯佛眩之本體。以上三種,是從客觀的教相門立場,以解 
釋經典的文句爲主。覯心釋是從主観的觀心門立場,把對經文的 • 釋舆修行者自己的親證實踐結合起來= 
作爲 一 個完整的體系,教觀互具,相輔相成,故在智顗的止觀著作中有「起教」的篇目,而在討論教相的著作 
裏乂有「觀心」的論麗。在天台三大部中 "• 法華文句》 - 法華玄義》主要説教相門,而傍及觐心門 J 庠訶 lk 
覩》則主要説覩心門,而傍及教相門。 

本書是對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結構和宇句的詳細解説,故稱「文句」,以有别於《法華幺義》之解釋經 
題。先依佛家通例,將《法華經》分作序、正宗、流 通一 -- 分:以 (序品)爲序分..以自第-一<方 便品〉 至第十七 
〈分 别功德品〉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爲正説分~以其後至經木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又以天台宗的見地, 
將 *• 法華經》二 —八品 大別爲本跡二門■■自 (序品 > 至第 f 四(安樂行品>,爲如來跡 ( 垂跡)門的説法,其要旨 
是 r 開權顯實」,即開三乘之權而顯 | 乘之實*閩明過去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説一 I 彳現在開方便的權 
門,示真實的妙理,會二乘歸一佛乘,令衆生開 -• 悟、入佛之知見 •'自 第1五< 從地踴出品> 至經末,爲如來 
本 c 本地)門的説法,閛明釋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菩提迦耶方纔成道的新佛,而是從遠在三千麋點劫以前久 
遠實成的本地本佛 * 跡。此本、跡 . 一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二分。 




第乂序品 >爲跡門 的序分,從第:一 〈方 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 記品〉 是跡門的正説分,第十 < 法師 品〉 
以 K . 九品是 跡門的流通分。其中正説分又分作略、廣兩部份..從「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以下,是略説 
開三顯 .** 從「爾時 * 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二請,豈得 不説」 以下七品半,是廣明開:二顯一。廣明部份分作 
一- ■周(階段 - •第一 法説周,佛爲上根人説三乘方便二乘真實,這時祗舍利弗 |人瓴 解其説,即 〈方便 品>中 
所*;第:一譬説周’佛以羊、鹿、牛.一 一車替 施 權’以|大白牛 車 W * 實,爲中根人臂説,此時有摩訶迦葉、大目 
犍連、 須菩提 、摩訶迦栴延等四大弟子領 * 其説,即從第 _-( 替喻品> 至第六 <授記品 >、特别是 <臂 喻品) 中所 
説;第_:一因緣周,佛爲下根人説宿世«緣並舉化城的譬喻,令其領解「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别説三-有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千二 百學 、無 學聲聞 弟子因此領解,即第七<化城喻品 >以下三品所説。< 法師品>_小通 
* 軌則 ’<* 塔品 >證前集後,< 提婆逹多品)引往昔宏經 ,〈持 品> 有受持、勸持之分,< 安樂行品> 有身 U 意詈 
願之別,此 1 品爲跡門流通分。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聞始至「汝等自當 因是得 聞」,是本門的序分。從同品「*時釋迦牟尼佛 £ 彌勒 
# 薩 j H F 到第十七< 分别功德品 > 彌勒説十九行偈是本門的正説分,其中第十六 < 如來壽*品>是正開師門 
的近跡 "« 佛 地的遠 本;第十七 < 分别功德品 >中,佛説辰行是總授法身記,彌勒説偈是總申領解"從(分別功 
徳品 > 彌勒説偈以下至第_一十八 <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其中第二屮 <常不輕菩薩品>以上爲勸 
持流通,第一 _十| <神力品)至經末是付囑流通。 

於 "> 法華經: S 全經中,(方 便品) 明圓乘之因, (安樂行品) 明乘乘之法, <* 量品 > 明圓乘之果 ,(藥 ' + -品>明 

* 乘之人,此四品約教、行、理,人,尤爲通經之門 。〈方 便品 >中十如是及開示悟人佛之知見,乃一經之宏綱, 



中 _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九° 

衆義之淵府 - 法師品 > 中人如來室*坐如來座,乃弘經之通途,行道之要軌 - 法華文句》於諸處皆廣加 阐發。 

本書於顯 * 自宗義外,隨處擧破南北朝 I 些法師之説,尤以梁代光宅法雲的《法華經義記>(二十卷,世 
稱《法華光宅疏 s 所説爲重點。 

本書主要的注釋,有唐湛然的 " 法華文句疏記》三十卷。此外有 ■ 的撰述,有唐湛然的 《法 華經文句科 
文》六卷,道暹的《法華經文句補 正記》 十卷 ,智 * 的《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 S 11 卷~妙經文句私志記 >十四 
卷,宋代法照的《法華經文句讀教記》七卷,從義的 ■- 法華經文句補注》四卷,有嚴的 -■ 法華經文句籤 難》 四卷, 
善月的《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清道霈的《法華經文句 纂要》 七卷。(王雪泉〕 


法蓽經玄義 

S 〕 智顗 

C 法華經玄義 • 又稱《妙法蓮華經玄義•《法華玄義 ' 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稱二十卷 • 隋代智顗講 
述,門人灌頂筆錄,與《摩訶止觀 ■ 《法華文句》同稱爲天台三大部。智顗講説 -• 法華經》要旨有兩次.•第 I 次 
是陳光大..儿年 (-= 六七 ' 在金陵 K 官寺;第二次是隋閛皇十三年(五九三),在荆州玉泉寺爲灌頂所講。現行 
本爲第二次講説的記绿,成書於仁壽二年(六0二) 。北宋 天聖二年(一0二四),遵式奏請人藏。通行本有: 




~ 大正 藏-( 第 H 十三 S 本等。 

智頭在本 a 中,首立五重玄義的講鏗方式,詳釋鳩摩羅什所譯 - 妙法蓮華經》的標題,阐明 - 法華經 》" 
顯法門的純 ■ 獨妙,以確定 - 法華經 S 在佛一 代所説 諸經中的最高位置。全 * 由七番共解、五重各説二部份 
構成。昏先以七番共解通釋一部經之大綱•■第一番標章,内分列釋名、辨髏、明宗、論用、判教五章的名稱及 
其要路~第二番引證,援引佛語來證明建立五章的根據~第三番生起,閛明五章從粗到鈿生起的次第~第四 
番開合,作五種、十種及臂喻等; 一一 種開合,使易於解釋(法苹》一經 t 第五番料筒,討論有關五章的異議 —第六 
番觀心,令前五番一一都入觀心一門;第七番會異,會釋五章與四悉檀的同異。 

然後就五重乞義的每一重又分别詳釋=第 一 重「釋名 r 爲全書重心所在,從卷一下後半部份開始到卷 
八上前 f 部份,以「妙法蓮華經 j 五字,暢説全部佛教之奥義一、判通别,以 「妙法 蓮華」爲别名,而「經」爲 
通名*二'定前後,爲便於析義 ,先釋 r 法」後解「妙-='出舊,略舉道場 • 觀、會稽基、北地師、光宅法雲四 
家的舊見解=四*止解 * 妙法蓮華經》經名,重點在於解釋「法」「妙 j 一 : 字。 

「法 • 雖廣涉十界卜如三千諸法,但束收於 衆生法 、佛法、心法一一:種,而依《法華經》圓融一一 ■諦的義旨,説 
這 - 一種法融妙不可思議、無差别。 

「妙」有相待、絶待一 種:相待妙,如半滿'常無常、大小等,前者爲粗,後者爲妙~絶待妙,無任何法可與 
之相對待,如法界是一個整體,無可對待而稱爲妙。心、佛、衆生二法’都具備相待、絶待二妙。更 * 跡門(如 
來從久遠之本,以垂近成 之跡 • 本門(如來 " 近成之跡,以顙久遠之本)兩種十妙説明之。 

跡門十妙:一、境妙,爲智妙所觀照的宇宙一切萬法,概括爲十如、十二因緣、四諦、三諦、二諦、一諦、 



中 S 學術 名著提 要 * 教卷 九 - 

無諦 七科。 f 如等境都是»融不可思議的妙法,祇有佛埯能窮盡,是諸佛所師,所以稱爲 境妙。 -' 智妙,照 
了十如等境妙的觀智’有一世智乃至 - f 妙覺智等。三*行妙,用智妙觀察境妙的修行,有一行一 ■• 昧、止觀、 
Hps 修或戒。定慧 '■ 四念 處、 fi 門襌,六波羅蜜、七善法、八正道'九種大禪、十境或十乘觀法等,行行融通 - 
行 E 一切行 H 位妙,爲妙行所契的階位,有十信、十住,_|_行、十回向、等覺、妙覺等。五、 - 一法妙,妙位所 
住的真性'觀*、«成三法,也就是三軌■.真性軌是説在杲位的境妙, 即真實 有法體1»照軌是説在果位的 
s 妙即破惑顯理的智用—資成軌是説在果位的行妙,即彼比相依起用的 * 行。名字雖然有三種,衹是 | 個 
大乘法。前面所説的諸諦即是真性軌的相貌-諸智即是觀照軌的相貌,諸行即是資成軌的相貌,而各種妙位 
衹是修行此一 I :法所證果位 。字 宙的法法都妙,並非祇此三法,一切 H 法亦復如是,三軌、,一一道 - 一一識 - 一, 菩提, 
I . 一大乘、: 一身、 一;-涅架-.〕寶、三徳等,彼此同一意義,自他頰通,所以稱爲 I -法妙 -- 感應妙,具備上述的四 
妙與三法 ,成就因圓杲滿的佛身, •* 而常照 ,敢 生能以 _機 相感 ,即以妙應相應, 如同水不上升 * 月不下降, 
" 一月普遍影現在衆水當中,不可思®。七、神通妙,佛爲化益衆生,示現藥樹王身、如意珠王身等身輪,毒 
鼓天鼓等口輪,隨自意隨他意等心輪,善 巧方便,稱道隨機 ,轉變自在,不可思議 C 八、説法妙,如理圓説十二 
部法,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能詮的言教 、所詮 的義理,都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C 九、 眷屬妙,佛 出世時,十 
方諸大菩薩,或以神通來生,或以宿願來生,或以應現來生,輔佛行化,如同世間眷屬,天性親愛,更相臣順。 
十、利益妙,諸佛所作感應、神通、説法三妙都不唐捐*沾溉地上清涼益、小草盆*中草益、上草益'小 樹益' *' 
樹益、最實事益等七種利益。如同«行雨施,草木各得生長 C 

以 上跡門十妙中 , *■* 妙是自行因果,後五妙是化他能所 。本門 十妙是 ••- 本因妙 ,説甚大久遠 的疇 




昔, 釋迦牟尼佛本初在 因位發 菩提心、行菩薩道時所修的妙因。 --、 本果妙, * 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初證得常 
樂我 9 的妙果。三、本國上妙,説本佛所住的淨妙 " 土。四’本感應妙,説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 1 王 
:二昧:一三昧中皆有慈悲誓願冥熏法界,機感妙應,寂 * 能照。五、车神通妙,説昔時所得的無記化化禪 
(任運成就,不須作意,化復能化)和本初在因地時的各種慈悲相合,現希有事,啓發最初可度的衆生=六、木 
説法妙 ,说往 @ 初坐道場始成正覺所説醍醐妙法,令 *** 發大道心 ,至今 皆住不退。七、本#屬妙,説跡化 
的眷屬,其實是過去久遠本地本佛的内眷屬。八、本涅架妙,説跡化的涅槃,是常住本寂的涅 * 垂跡 。九 、木 
" 命妙, * 本地本佛的壽命,劫數長遠,不可思議,和跡化的壽命有長短遠近不同。卜、 本利益 妙,説遠從本 
地成道以*,八番十番饒益本時的業、願、通、應等眷屬,皆令得到利樂。 

此木門 h 妙與跡門十妙,解釋妙法深意,僅開合之異,其 * 實同。卽以跡門之境、智、行、位四妙爲第一 
木因妙,以跡門一「法妙爲本門果、壽命、涅 * 之四妙。 

以下借 蓮華六 義而镑喻佛法界的跡本兩門••二爲蓮故華,譬喻爲實施權。二、華開蓮現,譬喻開權顯 
實 -•* 落蓮成,譬喻廢權立實。這三種譬喻跡門從初方便引入大乘,終竟0滿,稱爲跡門三喻""、華必 
有迤, * 喻從本垂跡 。五 、華開蓮現 ,譬 喻開跡顯本。六、華落蓮成,譬喻廢跡顯本。 »■ 一種譬喻本門始從初 
88 ®至本地,稱爲本門三喻。又蓮華還訾喻十如 '十二 " 緣、四諦 ---*- 諦、無諦等法。 

第 - 重辨體,閛明《法華經》的思想本質。分怍正顯經體、廣簡僞、一法異名'入體之 ST 遍爲衆 經*、遍 
爲諸行體 、遍爲 一切法體等七段。其中正顯此經以一實相印 (宇宙 萬法當體即是實相的妙體)爲體。妙有、 
真 * 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佛性、如來藏、中道、第一 義諦等 ,都是實相的異名。衆經、諸行、 一 切法 



中國學術名 * 提 8 * 教卷 九 " 

部以實相爲想,而人實相之門是教行= 

第一二重明隶,闡明 - 法華經 - 的宗教理想 g 分作簡宗體'正明宗 ■•- 衆經同異、明粗妙、結因果等五段 。閨明 
此經是佛開權顯實,以釋迦自行因果爲宗,或以合師弟因果爲宗。 

第四重論用,閭明 《法華經》 的社會效用。分作明力用、明同異、明歷别'對四悉檀、悉檀同異等五段。其 
中正明此經是以斷疑生信爲用,即用佛菩提的櫳實 M 智, 在跡鬥 中斷三乘的權疑,生 I 乘的實信;在本門 
中,斷菩薩轨著方便近跡的權疑,令生本地久遠實成不可思議的實信。 

第五重判教,判明佛陀所説一切經典的地位和特色。分作大意'出異、明難、去取、判教等五段。在教相 
判釋上,首先批判南北朝時 r 南三北七」的舊説,次立天台宗 r 五時八教」的教判,而判~法華經》爲超越八教 
純圓獨妙,並以涅架五味中的醍 " 爲譬。所謂「南三北七 • 南方三師的判教是二 ) 虎丘山笈法師的有相、 
無相•常住教之三時教 ". 一>宗愛、僧旻的有相、無相、同皈,常住教之四時教7三)定林寺僧柔、慧次'道場 
寺慧觀的有相'無相、褒貶抑揚 、同皈 、常住教之五時教。北方七師的判教是 ••-) 劉纠 的人天、有相、無相、 
同皈、常住教之五教 to 一)菩提流支的半字、滿字之二教 -■= 一)慧光的因緣、假名、誑相、常宗之四宗; ( 四)護 
身寺自軌和净影寺慧遠所採用的因緣.假名、誑相、常、法界之五宗 >< 五) 耆関寺法 * 所依用的因緣、假名、 
誑相、常、真、圓宗之六宗 " 六 > 某禪師的有相、無相之兩種大乘教; C 七)菩提流支 ( 一説鳩摩羅什>的一音 
教。這些均爲當時佛教史 f ; 珍貴的史料。 

此五 重玄義 ,先以名和體二玄義閛明思想之本體,其次即閘明宗之 2 義,天台宗即以此爲宗旨,發起信 
仰之内在動力,由此發起现實的教化活動,並詳察各種教相。 




本書末尾附有《記者私錄異问 》一 篇,是灌頂記錄智者所説後的附記,其 中分爲 雜記異同舆推尊師説二 
段。 雜記異聞中又分爲四. ‘' 間明~般若 s 與《法 華》 的同異-一、閛明經 論中諸 藏的離合,三、 ■ 明四教名義 
的依據,四、批判古時「七階五時」教判的穿鑿。 

本書雖是解釋《法華經》的經題,内容卻是判釋佛一代時教,並對以往的中國佛教研究作總結性的評 
價, - J 説是天台宗對於全體佛教的概論。本書的注釋,有唐代湛然的《法華玄義釋 *> 二十卷,宋代法照的 
*" 法華經 2 義讀教記》五卷,宋代從義的《法華玄義補注=一卷。本 * 的節本,有明傳燈的 -> 法華經玄義節要 •- 
二卷=此外有關的撰述,有唐代湛 然的 ~法華經玄義科文》五卷,宋代善月的《法華大部妙玄格言》二卷,有嚴 
的《法華經玄 * 備檢》四卷,智銓的{法華經玄策證釋》十卷靈耀的《法華經釋 * 緣起序指明卷。 

( i 當泉) 

金光明經文句 

S 〕 智顗 

《金光 明經文句 • 乂稱 c 金光明文句》、《光明文句 • 六卷。隋代智顗口述,門人灌頂筆錄。約成 s 於™ 
開皇二年(五八三)至開皇十七年(五九七)之間 。爲: 大台五小部之一 ( 其餘四部是《觀咅玄義-《親音疏 ' 



中 賙*- 1 術名 * 提要 ** 卷 九六 

《金光明*玄義-《觀經疏«。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等。金陵刻經處會人經文, 

《金光明經玄義-合刻。 ' 

S 光明 S ,5 i 5、 ss £ l > 賣謹 is , ■聾§ ,國家皆可 得四天 

E 之守護。在中國先後有五個譯本: I 、北涼 • 無識所譯《金光明經》四卷, 十八品„一 ' 梁真 諦譯 •» 金光明 
經 • •- 七卷,二 h - 一品 jl 、 北周 " 那崛多譯《金光明更廣 * 量大辨陀羅 M «~ 七卷 一, 十品 _四 ,隋釋寶貴合 * 三 
本合部金光明經 S 八卷;五、唐代義淨 ** 金光明勝王經》十卷。智顗所據的是北涼 譯本。本 ■* 乃饩 顗以 
獨創的因緣 I 約教、觀心 I --種方法,隨文 解釋北 涼暴無讖所譯之《金光明經 •* 侬「三諦實相論」 而爲論 述。 

歷代疏釋《金光明 **> 的三分科判,盈縮不间,智顗排斤 江北及 江南諸師二分科 8 之分法,提出 h 己獨 
特的: - 分科判。 

序分,自 < 序品 >*<* M r "° > 之天龍等「悉來聚集 c 相菩薩摩訶薩室」之一品半爲序分 。謂「序」有次緒. 
叙述 * 起三義,以 * 明此經之利益,使發起信心» 起教。分述入定、叙述、懷疑、瑞應、牖疑念、止疑,集 * 七 
種序義,「將欲宣暢,大衆 * 集,豈非序之明證邪?」 ‘ , 

正宗分, G < s MU ro > 「四佛告 s j 及 < 懺悔品•< # 嘆品>、〈空品=|品爲正宗分。其中,(壽量品)明常* 
爲宗,<懺悔品〉滅惡,<赞喷品〉生善乂空品)導成爲用=其中尤以(懺悔品 • 〈空品)爲宏經之綱骨。《五«法 
門經》即 3 €金光明經_*悔品 , -別譯,爲西土行人書夜六時行道之通軌。依《金光明經》而製作的金光明懺, 
爲天台 * 四種三 昧之|。此經與《觀經》、《般舟三昧經-《方等''* 1 普寶觀》-''請觀-*-等*,同爲天台芸.了 
之本源。 ' ' 



<四 王品)以後十三品 爲 流通分。四天乇(東方持國天 t 、 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 
下) 護阈功徳等義。 

有關本 s 的注釋有 :* 代知禮《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一卷,從義《金光明 * 文句新記》七卷,明得 S 金光 
明經文句科》一卷。 (玉雷泉) 

金光明經玄義 

S 〕 智顗 

-金光明"幺*'又稱*'金光明玄義》-光明玄義'*'光明玄'二卷。隋代智顗口述,門人灌頂筆錄。本 
壽爲天台五小部之 | C 其餘四部是 - 觀音玄義•《觀音疏■《金光明經文句'《觀經疏 8 。通行本有《大正 
藏 K 第 - 一十 九册) 本等。金陵刻 * 處有本 a 與《金光明經文句》的合刻本。 

,本 # 與《法華 £ 義| ;様,以釋名、辨體 、明宗 、論用、教相五重玄義,解釋《金光 明經》 經題及全經大旨。 

《釋名》占_卷半篇幅,分教義釋和觀心釋兩部份。在教義釋中,分通别、翻譯、譬喻、附文、當體五種解 
釋二 v -- 一德(法身、般若、解脱> ; 一 * c 佛、法‘-三火乘 (理乘、隨乘 、得乘 -- 一菩提 C 真性菩提、實智菩提、 
方便菩捤)、=一佛性(正因、 r 因、緣因 • 三識(第九阿摩羅識即佛識、第八阿梨耶識即菩薩識、第七阿陀那戡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九< 

即二乘識)、三涅 *( 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 *■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 三般若(實相般若、觐照般 
若'方便般若 ' Ml 道(由十二因緣分説煩惱道、業道、 苦道) 等十種三法, | 法門同時又具九法門,横竪遍攝 
一切法門。上述十法有順逆兩番生起,自三德而逆推至三道,是爲「從法性立一切法 J — 自三德而順推至三 
徳,是爲「從無明爲本立 一切法 • 此兩番生起,皆表示「法性皆無明,無明皆法性 j 之同體依即的關係。故修 
行關踺在三識舆一一一道,即 * 生之妄心而歸法性真諦。在觐心釋中,引《淨名 K 即~雄摩經 S ) 「諸佛解脱當於 * 
生心行中求」,説明道前凡夫在聽聞經教後應就當下 I 念心修觀行,以開發自身寶藏。以 7 -二觀、圓融三 
諦之方法,對上述十法一 一修觀, * 叙述六即< 理即、名宇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行位。作者依 
真諦之義,謂「金光明」字下應依梵文有 r 帝王」二字,漢人好略,故譯名省之,更於書中多處解釋,與唐代譯 
經名懸合。 

《辨體•説明本經以法身、法性爲懺。體有主質,極底、通逢三義,以明法身、法性爲貴極之法,如衆星之 
環北辰,萬流之宗東海。 

《明宗 • 説明本經以成就佛果爲其 s 要。「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 欲顯之 ,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 
要 - 

《明用 • 説明本經以搣惡生善爲其力用功徳。「滅惡故言力,生善故言用 d 惡故言功,生善故言德 。 J 
《教相 r 謂本經按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判爲第三方等時 ,鼷 於通教,兼帶别教而明圓教。在 * 聞 
藏、 菩薩藏、雜藏、佛藏四藏中則屬雜藏攝。 

自五代末年以*,此書從日本傳回中國,有廣略二木。廣本有「4 ■法 觀心」之文,即在(釋 名) 章下「當 



體」 一 節之後,閛 述從 = 一道」至 n 二德」的十種三法存在於衆生心行之中,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而略 
本則無。宋初慈光晤恩撰 s 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今佚)注解略本,而謂廣本乃後人所僞作,而主「真心観 ' 
認爲祗有理解圓融三諦的妙理(「妙解」),嫌能産生一心三觀的妙行,故觀察的對象不是 r 妄心 ' 而是能靈 
知 S 性的「真心」(即「理心」)。其弟子奉先源清、靈光洪敏共構難詞二十條,輔成師説,共廢癀本。於是四明 
知禮乃作 《扶 宗記 ' 力主廣本所述十法観心乃智顗的真作,而主「妄心觀」,認爲覩心的目的是爲了將「凡 
心 j 轉變成「理心」,故観察的對象應當是日常起滅的刹那心,即無明妄心。梵天麋昭、孤山智圓撰《辨訛》以 
救«發揮記 ' 知搜撰 《問 疑書 - 詰之慶昭作《答疑書》以復,知禮再作《詰難 *• 慶昭構《五義》以答,知禮復 
作《問疑 > 及~覆問書》責促之,慶昭乃作 55 釋難 • 由此往復各五,興起長達七年的宋初天台宗山家、山外 * 派 
的爭論=山外派的主張,受華嚴宗學説的影響,故被山家派斥爲不純,其勢力不久即渐衰歇。因後世流傳的 
天台宗均 a 自 111 家派,故缚今的 -* 金光明經玄義》也是廣本9 

有關本 * 注釋尚有■■山外派靈光洪敏《金光明玄義義記 K 今佚),孤山智圓 《金光 明玄義表微記-卷~ 
山家派知禮《金光明經玄義拾遗紀》六卷。 (玉雷泉)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摩討止觀 

S 〕 智顗 

《摩訶止觀 r 原題名 《圓 頓止観 ' 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或作二十卷),隋代智顗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五九四)在荆州玉泉寺 " 茌今湖 北當陽縣)結夏安居期間所説,門人灌頂筆錄成書。前後有三本,現行本是 
第二本(通稱癀本>的再治本,湛然將此本改題爲今名。宋代天聖二年(一 o 二四) ,依遵式之奏請編人大藏~ 
淳熙 三年二 I 七六),大藏開版時校刻。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金陵刻經處木刻本等=與 
《法華玄義》 、~法 華文句 - 同 稱爲天 台三大部" 

-• 摩訶止観》是智顗晚年最爲成熟的 IL 觀著述,從全書恢宏博大的體系來看,堪稱中國佛教史上 第一部 
系統的佛學導論和禪學巨著。「摩訶」,意爲大,指智顗所著渐次*不定-圓頓三大止観著作中最高階段的〈阒 
頓止観 >,所以"摩訶止觀》也稱作 c 大止顴 • 「止觀 • 從狹義上説,指禪定修行的實踐方法。止,意爲 「 lfc 
寂 ' 指停止或抑制由外境的生起、轉變所引發的心之散亂、動搖’形成明鏡寂水般的意 • 狀態-觀,意爲「智 
a J , 在寂靜的心境屮對現象作如實的觀察和自在的對應,獲得佛教特定的智慧 。從廣 義上説,通指教理舆 
與修證阐大部門,稱教觀一 _門。《摩 alb 覩》統掮「止覩」上述廣袂兩方面意«,用於個人修行,是定慧相資, 



• 行並 »> 用於弘揚教義,组織學説,則是教觀二門的相資 並重。 

全® : 分作序分、正説分兩部份。序分是記錄者灌頂略説本書的著述緣起,叙述圓頓止觀的師資傅承及 
1' 一種止觀法門。師資傳承分作金口'今師兩種..金口相承指遠從佛世尊經過迦葉'阿難、商那和修乃至馬 
嗚、龍樹、提婆等脈脈相傳,到第二十四世師子遇害而法統絶 I 今師相承是指北齊時代 C 五五 o —— 五七七) 
的天台宗初祖慧文禪師 * 依龍樹《大智度論》及《中論》的偈文,悟人空"假、中三諦圓融之理,由此構成一心 
_二覩的禪法。薏文將此法門傳授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慧思把它和~法華經》相結合而構成其獨特的實相 
綸,雙弘定慧二門。智顗師事 * 思,傳受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這三種止觀,都是大乘法門,俱依住於 
實相而修。所謂漸次止觀,即由®人深的修習止觀,猶如登樓梯、石階而循序而進,有智顗的早年作品 " 釋禅 
波羅蜜次第法門 X 法慎記 > 十卷,本書特點是以「禪」之!字統攝全部佛教,故又稱作《襌門修證 r 所謂不定 
止覲,是杷頓漸、深淺各種法門前後更替、自由活用,如金刚寶石在日光照耀 T , 光芒閃 * 不定 ,有 •> 六妙門> 
I 卷。所謂圓頓止觀,即以最高至深之心境爲出發點,如神通開發者,即騰空而起,此即《摩訶止觀》所述。智 
顗爲上 、中、下三種根機之人,説此渐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観法門。其中 - 摩訶止覯>便是發掙他自己的觐行 
體系,顯示圓頓止觀法門的深旨,行解隻運,最爲精要。 

正説分是智顗講説圓頓止觀法門的記錄。按智顗的講述計劃,擬分作十章廣説,即大意、釋名、體相、攝 
法,偏圓、方便•正観■果報■起教、旨歸,稱爲十赓。其中大意一章,作爲概述全書十章内容的導論,再勒爲 
「 i 略」,即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綱、歸大處。令:書構架合稱五略十廣。 

一 、大意 *( 卷一、卷一 一) 。係全 3 的概論,因 * 生從無量數劫以來,爲無明痴惑 所祺羞 ,卻不知無明當體 



中 s 畢術名著提 * 宗教卷 一°= 

就是法性之明 。現 在爲使 * 生開顯覺悟心中本具之法性光明,故在此分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綱'歸 
大處等五略阐明之。 

第一,發大心=概述十廣中前五章的大意。發菩提心是佛教徒確立芷確信仰的基礎,也是修習止観的 
前提,分簡非、顯是二部份 " 述。「簡非」,即辨别並剔除似是而非的虚假菩提心,有地獄、畜生、鬼、河修羅、 
人,天、魔羅、尼犍(即出家的外道 ■ 色無色、二乘等十種非心。「•是 r 由四諦(境)、四弘誓顆 (誓) 、六即 
(位)三部份 構成。 真正菩提心的發起,依賴於對圓滿教理的真正理解。所以首先區分生滅、無生賊、無量、 
無作四種四諦,分别對應藏、通、别、 圓四教 ,説明在教理上要依據圓教的無作四諦,慵達法性 和一切 法無二 
無别,埯是發真正菩提心。進而 閛明修 菩薩道的行者,必須樹立上求下化的四弘誓願由對苦諦的理解,發 
起歌生無 8 誓願度的信念"由對集諦的理解,發起煩惱無數誓願斷的信念 ••由 對道諦的理解*發起法門無量 
誓願修的信念;由對滅諦的理解,發起無上佛道誓願成的信念。最後揭示修誼的階位 I 「六 即」 。即,指衆 
生與佛一體不二之義,由此在理上確立發心學佛的必要性舆可能性。但爲防 止人們 循名違實-以凡皤聖,故 
在修證的進程上,分爲理即,名字即、観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六段,明確發心學怫的階梯與果位。 

第二,修大行。包括第六 c 方便 ' 第七 -• 正觀-雨章的大意,在此專門叙述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冇非 
坐四種 =; 昧。三昧,是梵文的咅譯,意譯爲「定'「等持」,乃是制止心的敢亂,將之安定於一處,從而在此定 
境開發智薏。四種; - 昧,吸收和綜合了經論中各種修禪方式,側重於從外儀方面説修習止觀的形 式—至 於詳 
示修習止觀以前的加行,則是第六《方便章》所述的二十五法;而從内觀的證悟方面廣説修行的,則是第七 
《正觀章》中的卜境和十乘觀法的内容。 



第三,感大果。閛述了實際上未説的第八《果報章》的大惫"説明果報有逹、順二種情况•■違即偏空,偏 
假,違於中道_教,故所感得的是有、空二邊果報-*即依圓中之理顺於實相,所獲得的是初住初地以上的 
勝妙果報。 

第四,裂大網。闞述了實際 h . 未説的第九《起教章 - 的大意=叙説行者用止觀觀心,内慧明了,自證妙理, 
不但能裂破 C 己於諸經論所起疑網,而且能榑而教化利益於他人。随順十界衆生,或作佛身施權顯實,或作 
九法界菩薩以 F 種種形像,針對不同根機而弘揚漸、頓法門之教,以裂破其他有情的疑綃。 

第五, 歸大處 。阐述了實際上未説的第十 =" 歸章3的大意。鉬説化他成熟,歸人法身、般若*解脱三秘 
密藏的大涅®處。 

一1、釋名章(卷三°分相待、絶待、會異、通 I ; 一德四點,詳細解釋止観的名義 "(!) 可思議的相待止観•’ 
先説止有一-一義■.止息止,即止息一切的心想 ,停 止止,即停住於諸法實相真如理上-非止止,即對不止叫它 
作止。次説觀有三義..貫穿觀,即妄想的動亂停止 d 達観,即體達諸法實相真如理—非觀觀,即對不観叫它 
作観 -- 一>不可思議的絶待 止観: 超越相互對待與思讒,断絶凡情妄想所起的推畫分别,真慧閭發,直下契 
證實相境界,這便是絶待止觀。(三 ) 會同 Ih 観 異名: 在各種經論中,止或叫作遠離*或叫作不隹、不著'無 
爲、寂滅'不分别、禪定等—觀的異名有知見、智慧、照了等。現於絶待止観中,會同所有止觀異名。(四)通三 
德■.通一一一徳,止覲一 _字與涅 * 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相通,從而和三菩提、三佛性、=一寶等 I 切三法相通。 

三、體相章 C 卷三 ■ 分教相、眼智 、境界 、得 失四點 ,解釋止觀的法體舆相狀 D 二 ) 教 相:先 簡别藏、通、 
别三教的止觀相~次説圓頓教一止三観相即互融的止觀相,次第三止一 1觀同成一絶待止觀,無有障礙,具足 
佛教编 1°=.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10 四 

無減 ,這 就是 W 頓教止觀體。次第 N 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 别止) 與次第三觀(從假人空覼、從空 
人假覩、中道第一義諦觀)! 一對應。由此次第性*階段性的説法,進人超越圓頓的一心三觀0在此觀中-能 
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皆泯絶性相而又歷歷分明。(一 一)眼智..由次第三止三觀而得的三眼(慧眼、法眼"佛 
眼 ■ 一「智二切智'道種智 - 切種智 ' 由不次 第止觀而得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三智所知 
所見的不同,顯示從諸門入理就是得體有異,而祗有用不可思篱一法的眼智能得圓頓止觀體。(三)境界 t 
顯示眼、智所對的境界就是空、假、中三諦理,有隨情説(即隨他意語 • 随情智説(即随自他意語 >、 随智説 
(即隨 &意語 ) 權實的不同。(四)最後分别申論藏、通、别三教的得失,而圓教的教證都不可思議 ,自 行化他 
都得寂照不一 _的實體,有得無失。 

四、 攝法章 C 卷三),説明用止觀 * 括佛教一切權實法門,遍攝一切諸法、一切理、 | 切惑,一切智、一切 
行 - 切位 - 切教。 

五、 偏圓章(卷一:: • 用大小、半滿、偏圓'漸頓、權實等五雙範疇,分别分析止觀深淺不 | 的教義和法門。 
其中偏圓門閩明五時四教的前四時三教的止觀都 屬於偏 ,衹有圓教的止觀、一心三諦是圓。 

以 L 從第 p 至第五章,都是修習 , k 觀的基本知識;以下第六、第七章,詳示修習止観以前的加行及正式 
修習止觀的方法。 

六 、 方把章 (卷四 • 説修習正觀的加行(預備陛段)有二十五種,分爲具五緣、訶五欲、葉五蓋、綢五事* 
行五法等五科。 -) 具五緣■.先須具備持戒清 9 、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生活、人事、技能、學問 • 
得苦知識等 * 緣,以 爲修行 入道的先決條件。(二)訶五欲:即外屏色、•、香、味、觸等五種嗜欲,隔絶感官 



舆感覺對象的接觸。(一 - ) 葉五蓋 ■•即 内净貪欲、嗔 " 、 睡眠、掉悔、疑、貪欲等五植 兼覆 心神、 障礙定 慧的心 
埋,在意識中清除感官欲望遺留下 * 的表象和意念活動。(四)調五事+■調食,令不饑不飽 >調眠,令不 * 不 
恣~調身,令不寬不急 f " 息,令不澀不滑;調心,令不沉不浮。由此使生理和心理調整到適合習禪的狀態。 
C 31 ) 行五法,■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撣定智慧|精進,堅持禁戒,葉 絶五蓋 ,初中後夜,勤行精進••念,念想 
批間一切都可輕可賤,祇有襌定智慧 可重町 貴;巧慧,筹量世間樂和襌定智慧樂的得先輕重等>1心,念慧 
分明,明見世間;切都可患可惡,祇有禪定智慧樂可尊可 *u 

這二十五法,綜合了各種經論,是對 一 切習襌修行而準備的注意事項,必須具足。本書又把方便分作 
遠'近兩種,把這二十五法叫做遠方便,而以 r 面第七《正観章>的十種境界爲近方便。 

七、正觀章(卷五——卷十 ' 是本 * 的中心’詳細介紹 賀頓止 觀的觀心實踐’由此體證三諦圓融的妙 
理。其中先叙述觀法的對象,開作十種,稱爲十境。次説正修的觐法,也閧作十種,稱爲十乘觀法。 

十瑋爲觀心實踐中所現起的十種境界,自造業受報的凡夫開始,到尚未證得究竟解脱的大小乘聖人爲 
止,视不同條件而 ss 。 它們是 .. 

( I 〕 E 入界。»是觀法的最初,説觀五陰、1一:入 八界,但界、入兩科所攝過於繁廣,因而「去丈就 
尺'在-一科中擱 置十. -- 入、十八界,祇以行人現前一期果報之身即五陰爲所觀境—然後「去尺就寸」,搁置 
色、受、想、行等 四陰 ,集中觀察識陰=更於諌陰中,獨取第六意識爲所観之境。 

(一 一)煩惱境 。是 山觀察陰境不 「 J , 能引發煩惱而起熾盛的貪瞋,此時應當捨棄陰境而観察煩惱境。 

2)病 9 境。是由觀察陰和煩惱,四大不綢,敢發生病患,妨礙揮定"此時即應當觐病患境* 



中圃 學術名 * 提 要 宗教卷 一 0六 

(四) 業相境。是由修習止觀,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惡諸業,在靜心中忽然現前,如鏡被磨,萬象自現,此 
時即應當觀業相境。 

(五) 魔事境。是由覯察以前各種境畀,有魔事發生,妨礙禪定,此時即應當觀魔事境。 

(六) 禪定境。是已修魔事觀後, * 明未發,而過去所修習的各種禪定紛然現起,致令行入貪著揮味,陷 
人定縛,此時應當觀襌 定境。 

(七) 諸見境。在習禪中,因心靜而對事物産生類似於悟境的明察,如果以此爲足,不思進取,棰易產生 
偏邪的智慧,滿足於所得的相似境界,而起種種頬倒的見解,沈湎於世智辨聰"。所以,此時即應當覯諸見 
境 2 摩訶止觀 >説到第七諸見境段便停止,以下三境,係根據正觀章的序説補充 • 

C 八)增上慢境。如杲能認識以上各種邪見爲非,止息其妄執及貪瞋心,就能降伏五利使與五鈍使兩類 
煩惱。對無真實智慧者而言,就認爲此時已證得涅粲。在小乘修行者中,有的把尚在色界的四憚境界妄執 
篇已超出三界的第四阿羅漢 果1 在大乘修行者中,亦有 * 對其作已證菩提的虚假授*,這都是並未 得到真 
實*位卻説已得,從而産生高傲騎慢心的「增上慢」人。所以,此時應當觀上慢境。 

(九 Vi 乘境。諸見境和增上慢境既已棄除,心境獲得寧靜,過去世所修習的二乘心在靜中發生,如沉 * 
於空寂,能障大乘行果,此時應當觀二乘境。 

C 十)菩廉境。如果憶念菩薩的濟世本願,而不墮落於頑空者,即呈現出栽、通、别教等權教的境界■■因 
繼 續進修,悟入真道,故此時應當觀菩薩境。 

在此卜境中,觀陰人界一境,恒常呈現於凡夫、聖人面前,不管此境界呈現 邋是不 呈現,應恒常將其作 



爲覯心之境。以下的九境則視修行者的根機和條件而相應興起,故必須通過能觀的「十乘觀法」加以分别對 

诒。十乘覩法又叫作十法成乘 

( 一 ) 観不思議境。先説可思議境,即大小乘中都説心生一切法,不説心具,所以無論是説六道還是説十 
法羿 ,都屬於可思識境。宇宙全體,不外乎三千諸法。三千 • 法由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間構成。十法界,指 
衆生因各自有漏,無漏業力所感不同,而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之六凡和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四 
聖的存在形態。十如是,依據《法華經•方便品》描述諸法實相的十如是,則生命主體的每 一 法界都具備實 
相的卜種屬性。此即事物的相狀(相)、本性(性-體質(體)、功能(力'作爲(作)、直接原因<因-輔助條件 
(緣)、結果 (果) 、果報(裉 ■ 自初相至未報畢竟平等 (本末 究竟等>=1世閧,指生命主體所依存的五烽世間、 
衆生世間'國士世間等三種生存環境。十法界中每一界 * 生根據主體意讖中無明與法性兩種力 • 的盛衰消 
長,使業力的染淨因果對比發生變化,則在十法界内又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包含。如此十界彼 此互具 ,則成 
百法界 。此中每一互 相包含的法界,都具有上述實相的十種規定性,如是則成千如。百界千如各有三世間, 
便成=一千世間。「二:千」祇是一個具象性的約數,是對縱横交錯、重重互叠的處於普遍聯繫之中的宇宙莴物 
的描述。 

次説不可思議境,指衆生實用現前六根六塵相對所起 I 念的妄心,此介爾一念,即法爾具足三千諸法。 
此一念 心舆三 千世間 ,並不存在時間上的前後派生關係,也不存在空間上的整體與部份的横向關係。即心 
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縱非横,非一非異,玄妙寂絶,非畿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 

於此一念心,念念用即真、即假、即中三 觀觀察 "如觀 一法即一切法,是 爲假観,觀 一切法即一法,是爲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八 

真觀~非 I 非 I 切,是爲中觀。 I 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總空觀 J 假 I 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總假 
觀 - 中 一 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總中觀。所觀照的是三諦圓融的境,能觀照 的是空 、假、中=一観,總稱不 
可思議一心一二觀。 

二令=一千」是天台宗爲人的存在及修道確立坐標的根本世界覩,也是中國佛教哲學中最具思辨力的 
思想,舆 ■ 融 H 諦和 I 心三觀,同爲天台教學中教觀二門的书心教義,最能顆示天台教學的特色所在。 

0 一〕真正發菩提心。對觀不思®境即一念三千的修行不鋭利者,當深切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發起菩提 
心。因爲諸法門同具三千而非有缺減,心佛衆生具闻一體,而我們卻自纏自縛而自尋苦惱,若不知迷悟同 
體,任運相資,即不能拔苦與樂而圓滿願行。 * 生徒負各種業障而無由得祓,故彼此思維 * 於此痛切地激勵 
自己,勇猛地發起四弘誓願。 

<:-) 善巧安心。如因弘願念念緊張於心,對一念 H 千的修悟反而不能成就,當反省精神是否缺乏安定 
感,如此發起善巧安心觀。把止舆觀之心-善巧地安住於法界。體達法界即爲生死煩惱的當相,本來皆空, 
空亦不可得,1 一顯現其本德,絶连悟、因果'色心、依正之對立。把心安住於寂靜的法界是止,照明其本髗 
的是觀。観是體之用,是能安之寂照。一法之體 用並互 顯現*如燈自現燈相。視修行者不同的機宜而有種 
種不同的安心方法。 

(四)破法遍 。是依 無生教門用從假入空、從空入假、中道第一義諦三觀的智慧,徹照三諦,遍破一切諸 
惑。如藏,通二教祇用空觀破見思惑,别教雖用隔歷次第的空'假,中三觀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但無明還 
没有全斷,所以都不能夠説是遍。圓教空、假、中三観衹在一心,横竪諸法都在一心中具,破心即一切皆破, 



fi 就 是破法 遍。 

<乜)識通塞。是因苦集,十二因緣、六蔽、三惑等法能蔽塞實相之理,即名爲塞:道滅、滅因緣智、、八度、 
一心三觀等法顯發實相之理,即名爲通;而著重於加 3識 别「於通起塞」,並須破塞。如前破法遍中,所破的 
- 一惑是 *, 能破的 r 觀是通•^但若於能破的 I : 一親又生愛著,這個能著心也同樣是塞,也必須加以破除=如此 
於一 I 能、 一一所 ' 一一心,節節檢校,破寒養通,是爲識通塞。 

<六> 道品調適。是更將 - 一十七道 品調停 適當隨意破惑人理,如修四念處生四正勤*四正勤發四如意足, 
四如 意足生£根,五裉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人八正道,這是善巧調適。此中道品即四諦的道篩,而無作 
道 諦的三 十七品,是基於一心三覲肘成立的,於此以七科解脱道品的義相’並説假如於前一道品中未能舆 
法性相應,應當次第用其餘的道品展轉綢停,更奉藏、通、别、圓四教的空、無相、無作三解脱門*説明道品的 
功能。 

(七) 對治助閛=是因行人正修觀時煩惱忽逋,障蔽正念,應當用六度 及五停 心等加以對治 而助閛 解脱。 
如修道品時,慳貪忽起,激動心神,當用布施度以對治戒心起,當用持戒度加以對治 —瞳 恚勃發,當用忍 
搏度以對治;放逸縱蕩,當用精進度加以對治—散亂不定,當用禪定度加以對治^痴迷惑,當用智慧度加以 
對治。 * 當 觀察這 個劢 道不可 思議攝 一 切法,而事行和理観加以配合,纔能夠開解脱門得見佛性。 

(八) 知位次=是令行人了知修行所歷的階位次第 ,以 免生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敢叙述四教的 
階位 次第。 

(九) 能安忍 * 是説修行者對順逆之緣無動於心,若 C 知自己修行之位次,或人五品弟子位,或人初品, 



中豳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二 ° 

爲衆所圍繞,外招名利,内動宿障,以致療損自行,應當安忍深修三昧■'不爲名譽、利養眷 ® 等外障和煩惱、 
業、定見、慢等内障所動3 

(卜)離法愛。是説行人雖除内外二障,然而住著中道相似之法,心生愛樂,不能真人中道,進至初住 y 
頂位法中,不進不退,稱爲頂墮。必須硖除這個法愛,纔能進人真正的證悟 C 

十乘觀法並非平鋪並列,而是以「観不思議境」爲主體,此觀依「觀陰界人境」而得名,指衆生日常生活 
中現前刹那刹那的妄念,既是 * 生生死之根本,也是解脱之起點。凡心一念即具足世出世問三千法數*這不 
可能按通常的思維方法去想象,必須以圓融三諦的真理觀觀照。然後由髖起用,把握住一念三千的精髓仍 
在於破無明、 明法性 ,因爲「三種世間 -= 千相性,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 j " 因此,止 
觀觀心的目的,是要達到對宇宙原理及其 * 生本質的認識 * 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佛_ 陀的高 尚人格,以獲 
得圓滿的證悟 D 

有關本 * 的注釋,有唐湛然的《止觀傳弘決》四十卷 - 摩訶止 觀補行搜要記 - 十卷及《摩訶止觀科文 
卷,宋代從義的{摩訶止觀輔行 補注》 四卷,宋代法照的《摩訶止觀輔行 • 教記》六卷。本書的節本,有唐梁肅 
的《删定止觀=一卷。本書的提要,有湛然的《止觀義例》二卷,《止觀大義》一卷。此外有關的撰述,有唐梁肅 
的《天台止觀統例》 I 卷,唐佚名的《摩訶止觀科節》一卷,唐道邃説、乾淑集的《摩訶止觀記中異義》 I 卷,宋 
代從義《摩訶止觀義例赛要 - 六卷,宋代遵式的《摩訶止觀義題 - 卷,宋代處元的《摩訶止觀義例隨釋》六 
卷,清受登説、靈耀補定的《摩訶止観貫義科》二卷。近人研究著作有日本關口真大的《天台止觀的研究'池 
田魯參的《摩訶止觀研究序説 • 新田雅章的《摩訶止覩》和王雷泉的《摩訶汜覩譯注》等。(王 雷泉) 



三階佛法 

S 〕 信行 

r -附 佛法 r 又稱《_-階别教 ' 《三階集錄•《-一階集 • 四卷。隋代信行撰"通行本收於《大正藏》第八 
十五册,另亦收錄於日本學者矢吹慶輝 -- 階教之研究》别篇。 

信行-五四0 —— 五九四 • 魏郡(河南安陽)人,俗姓王。爲三階教之祖。少 趣悲懷 ,慧悟奇拔。出家後 
博涉群經,潔身自爱,備受尊敬,後蒙隋文帝招請,住於長安 。解 行頗異前人,因其人格高潔,教義簡明,故信 
徙»集 。著有 =:階位別集錄 - 二卷、《 對根起 行雜錄- II 十一 I 一卷 - 三階佛法 - 四卷等數十種。然以開皇二 4- 
年以後,三階教遭禁遏,所著三階教典籍亦隨之淹没,今僅存=一階怫法》-對根起行法》等數書則僅存斷片 
殘篇。 

《=階佛法 >是信行從多部佛經中摘抄而成的一部三階教根本教典,内中俱明三階教的立言宗旨和根 
本主張。因是抄錄 肘成, 故在照抄原文時就注明「已上(或已下)」,「唯是經文説(或者文當 )' 在義引時就注 
明 「已 1- 或已下)」' 「人語 引經説(或義當) • 另據敦煌出 * 之~|二階佛法》所載,本書之内容有「 VI 大段、十 
子段、二彳五子句」之説.,第一大段,就過去之習氣而閛明三階根本之義-第二大段,齓現在之人雨論邪正-* 
佛教编 一一一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M 二 

第.二大段,先就所東之 »* 揭示三階之法冇上中下輕重淺深之别,後就悲、敬之二由,閛明一二階 i 依境而 
起行其損益之情形及其緣由= 

首先 是確」 -• .階佛法的緣起 (卷一 ° ' 

第一,就 * 生根機不同分立三階。佛滅度 一 千年以 前的正法和像法時期,有一乘和三乘根機的第一階 
和第:階衆生在,只要學第一階和第一 ■ 階内佛法便可住持佛法不滅,得以解脱。佛滅一千年後的末法時期, 
唯 # 第三階根 ** 生在,邪魔外道流行,使正法滅壤,0此就第三階衆生的根機確立三階佛法便成爲必要。 

第一;第: .: 階根機 * 生多少分齊。 I 切第二 m 佛法内,唯除一切最大鈍根衆生、兩種瘂羊僧以外,一切 
利 根眾牛 ^名二切利根空見冇 見衆生 • 佛滅;千年後,一切聖人、一切利 * 真善正見成就凡夫皆已消失, 
■切 利根空見有見衆牛,莫問一切善惡持戒破戒的出家人,一切道俗,悉是第三階根機 * 生。 

第一末法時期,第彳階根機衆生淆亂佛法的狀况。佛 * 度後,百千億佛 J 切經不能度得三階根機人, 
因爲在造 一末法 時期,九十六種道、惡賊、狗菩薩、增上慢、惡魔竞興滅一切佛法, I 切三階人遍學 I 切空見 
法有見法而不加抉擇,.土使僧團混亂、出家人持戒破戒*有情謗法,出現一切道俗顛倒正法的惡劣現象。 

第四,一切行法行王治 s 一切 道俗 * 輕重淺深分齊。行法行王明辨一切道裕之邪正、要求在家人乃至 
" 11 -, 4 -得甜謗佛法和打 a 一切出家人,或令出家人還俗,一切出家人不得持戒破戒而應持戒守戒。 

其次 ,一切普*普_止佛法才是現在根機眾生的正根對藥(卷二>。 

一切第三階佛法 内一切 利根空見有見 * 生,如果能舆一切世間内 I 切第一 - 一階佛法相當,常學得苦惡最 
少的普真普_止佛法,能行_止道,利益衆牛,能知止法,則 無論眾 生是善 B 惡、是利根是鈍根、是持戒還是破 



戒、是有知 解還是 無知解,都可稱作真沙 門* 行 法行王 、五德 Rs 比丘、 K 善刹帝利、真善辅相大臣、真善婆 
羅門 、真善居十等"反之,如 果唯常 學 '切世 " 内第 r 第一一兩階佛法内最上 —; 得好得樂的別真别正佛法, 
因非第 "- 階人的正根對藥,則會誹誇佛法不信 r 9 乃至造多稗惡業,終堕無間地獄而不得度脱。信行以爲, 
* 法時期, * 生所造惡 * 皆因根機太淺而^能對怫法 發起信 心,所以只要能夠起信心、行正法,則一切佛法 
皆是 衆生 得以成正果的方便途徑,如果不能首先起 倍心,而 去遍學正法和像法時期的一乘和 - 乘裉機 * 生 
所學的佛法,則只能是捨本逐末’最終導致淆亂佛法的惡劣現象。以 K ,信行在:一卜四段法 内廣説 其緣由, 
除一切 .一 f 四段内的 B 真普正佛法是正對治藥以外,一切别真别 正 佛法乃 $ 他法都不能根治一切利根空 
見布 il 衆生的病。 

fi 後,就三階人所依境明; -■ 階佛法 之實 a 出世(卷三、卷四)。 

第_'’段(卷 i ._ r 分别 | 切第 - 階 佛法内 - 切利根空見有見衆生内,常有一種莫間一切 s 惡、持戒破 
戒、歸一切、寶、度一切 * 生,斷 * 修 * 解行 的衆生在,其餘的空見有兑衆生等,則被認作是非佛弟于,或佛 
所不攝 * 生,或不在於一切佛法 内出家 * 生。佛滅度 fi s 年 -' 千年、乃至 二千 年以後,一切衆生,莫問一切 
道俗貴賤,都輕賤 I 切佛法、蔑 視三 tr 無冇一念作 屮1 世想。内中有卜六 f 段鬮述一切第 - 一階根機衆生的速 
誤和 所造諸 罪 。好子段各冇 .1 一一義釋:;切利根空見冇見 * 生所由義 J 切第二、第三 * 階佛法内 - 切小乘 
同和不同義> 一切第:一、第一 - 兩階佛 * 内,一切利根邪見正見 - 一乘根機衆 生舆一 切第一階佛法内一 B 利根 
:止見菩 * 同和不 , fl , 義 ( 一切如藏 、一切 M 德智慧 ' :一種莊嚴體性無别,故名冋 ,一切 =乘與一莱之不同,故名 
異)。俱就衆生相機高 F 之差别,明一切第三階根機 * 生於 别真 别正佛法内 e 問一切大乘小乘,所造 諸惡 U 



屮國 學術名 * 提要 * 教 *-" 

第二段(卷四),分别一切第二階佛法内,一切利根衆生内,常有一切兩種 * 生,莫問一切賢聖 - 切大 
乘小乘,皆是一種戒見俱不破正見成就衆生,無論其所造何罪,如能常誦經念佛,發生信心,即得成道果,往 
生淨土。 

第三段’分別一切第一階佛法内’ 一切利根衆生内,常有一切兩種衆生,莫間〗切凡聖,皆是一種戒見 
倶不破、一切利根正 w 成就、一切一乘根機諸佛 菩薩。 他們聞十種法得生決定心,於佛法中心堅固而不動 
轉。 

總之,佛法的縱向發展有正法、 像法* 末法三個時期 ,末 法時期,三階 根機衆 生俱在,一切佛菩薩、一切 
經俱不能度得 I 切 * 生,唯確立_「階佛法,分别針治根機不同的三階人之病症,方能降伏邪魔外道,住持正 
法不滅,得成正果,往生净上。 

本 , ^爲隋唐時代盛行一時的 - 一階教的根本教典。於_開皇二卜年(六 oo ) 至唐開元十三年(七二五) 
間,= .階教 四度遭到禁斷’安史之亂後乃漸銷歇,故本 * 及其餘三階教之典籍大多淹没不傳"然近 * 於 H 本 
京都興聖寺發現本 * 之全四卷,另於敦煌出七文物中,亦包含本書卷二'卷 ■-"- 之斷片,卷二爲史坦因所收 
集,现藏於大英博物 *■* 卷一 ■■ 爲伯希和所得,現藏於巴黎國民圖書館。 (* 士全) 



歷代三寶紀 

c 隋〕費長房 

《歷代 ■ 一寶紀 • 又名 《開里 :二寶錄--二寶錄气略稱^長房錄-^房錄-十五卷^隋費長房撰’成於開皇 
卜七年(五九七)。通行本有 ■• S 麗藏》本 - 宋藏》本 - 金藏》本、《元藏> 本、《明南藏>本、《明 * 藏》 本、《清藏》 
本 (僅收 一卷)、《頻伽藏&本、 * 大正藏》本等。 

B 長房,成都人。原出家爲僧,因 北阆武 帝廢佛而還俗 。隋 開皇初,敕召入京,爲翻經學 " 續髙僧 
傳》卷 I 一《逹摩笈多傳》見附。 

《歷代 .- 寶紀》 是一部佛 MH *。 II ;卷帝年(即「年表」),九卷代録,! 一卷人藏目, I 卷總目。所载「華戎 
黑1 道俗合有 i H 九十七人,都所出經津戒論傳一;千一百四+-六部,六千二百; -- 十五卷」 s 總目序 *•• 

「帝年(卷一至卷三 V 卷一,周秦。卷一'前漢、新王、後*。卷三,魏、晉、宋、齊、梁>陳、周、隋。每卷 
由叙論和帝年兩部份組成。帝年 t 編尹子、朝代 * 年號,下注其間重要的政事或佛教大事=始於周莊王 f 年 
(前六八七 • 終於南開皇十七年(五九七 • 現存的 S 歷代=一寶紀》帝年表有列至唐已未歲的,顯係後人妄添。 

一一、代錄(卷四至卷十二)。叙述各代譯經概况。卷四,後漢 t 始後漢明帝永平十年至漢獻帝末年>。卷 
* 教编 二*- 



中 _ 學術名 著 提嬰 宗教卷 一一入 
五 ,魏吳。卷六,西晉。卷七,東晉。卷八,苻秦 、姚桊 。卷九,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卷十,劉宋。卷十 
一,齊'梁、周。卷十一-隋代。 

=' 人藏録(卷十三至卷十四),收鏵單本<包括有譯、*譯>和重翻(即同本異譁-卷十=,大乘绿入藏 
分修多羅(經)有譯、失譯■,«尼 ( 律)有譯、失譯 > 阿毗曇(論)有譯、失譯。「合五百五十一部,一十五百八 
—六卷 j (卷十五;卷十«,小乘缘人藏也按修多羅*毗尼、阿毗®分有譯 ■失譯 ,「合五百 l _+ tt 部 ,I 

T - 七百一十二卷 - H 上 • 

四,總 n (卷十五)。有《上開 £ - : 一寶錄表 • 《開皇一.•寶錄總目序》、全害總口和歷代經錄0錄。 

~歷代三寳紀 S 兼有佛教史和經録兩重性質。就其主要成份而言,是經錄,因此,佛家經錄都是將它作爲 
隋代經綠的 I 稚加以記载的。作爲經綠,它有兩點引人注一 是有通錄古今譯經的名 S 部卷及人物的代 
錄,二是有専鏵確鑿可信的佛經,以備抄寫、誦持和收藏用的人藏錄。 

代錄一 般由一 -* 内容構成+’ 

=序=簡要地叙述一代王朝的始末, 佛教跑 播的情狀, 一代譯 撰者及典籍的總數。如卷六《西晉錄~序 
説‘■「_""錄者, U 1 馬炎字安世,河内溫人,魏大將 ¥ 侍中绿尚書相國. 8 王昭之太子。昭薨,炎嗣爲 T 1 
(魏 - 兀帝知曆數有歸,使太保鄭冲奉璽致位。炎»拱受禪,是爲武帝,稱晉,都格及長安 ,* 東西 * 也。 …… 
有沙門竺法護及强梁婁至等亡身利物,誓志弘宣 ,陡 憚苦辛,閙發爲務。護於晉世出鐳«多,其法欽、羅叉" 
聶承遠父子 * .叔蘭等相繼度述 。所 以五十年間,華戎道俗 f 有- '人, 並前失譯諾經戒等,合 " 百五 f l 部 
七百一 f 七卷,集爲西晉一 _京 四主五 —1 _年 世錄云 爾。」(卷六〕 




二 、 目錄。列舉一代譯撰者各自的姓名及他的出典總數,間附一代失譯經總歟 。如: 「(束晉)沙門帛尸 
梨蜜多羅三部(一十一卷經咒 I 原注,下同 • 沙門支道根二部 t 七卷經、沙門康法邃一部-"一 h 卷經° 
……諸失譯經五 f 二部(五十七卷經咒--卷七) 

三、 止文 。叙列 每個譯撰者出典的名稱卷數(附注有關異名、不同的分卷、出經年月、地點、第幾譯,見載 
於哪;部 " 錄等)和他的生平行歷(即通常説的「譯撰者小傳」) 。後漢 、魏吳 、西晋'東晉'西秦 、北涼諸绿的 
末尾還附 111 ®代流傳,但不知誰人翻譯的經本(「失譯經」)。每個譯撰者的編錄程式如 r «: 

「《大乘寳 * 經 - 八卷 。{第 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者七卷 * 寶雲》同本異出。——原註)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 ' 於揚都喊内至敬寺爲陳主譯。見《 | 乘寺藏 
衆經目錄-」(卷九) 

「■•安民論=十二卷。《陶神論 - 十卷。《因 * 論 - 一卷。《聖跡記 S 二卷 D 《塔寺記 H 卷。€經法東流 
記 > 1 卷。 - 十 德記 »- 一卷。《僧尼制》一卷。 

右八 部合一 --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戴裕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律儀, ** 鈎 
深,見聞弘博,兼内外學,爲道俗師。性愛傳燈,情好著述。 01 謂篤識高行沙門。:::其戒律禪思,講説經論, 
轉讀 法事 ,五 s 之莳 焉。」(卷十二) 

《歷 代三寶紀》編製的這套 r 代緣」的程式,從質的方面來看,改變了 * 僧祐《出 I 一 ■藏記集》將譯典與譯者 
小傳分開,前者放在「詮名錄 j 部份,後者放在「述列傳 j 部份的做法,將雨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不僅使「代 
錄」顯得充實飽滿 * 而且更有助於瞭解譯 M 的背景。從 M 的方'曲來看,《出|二藏記集》 和隋代 法經等撰的《衆 





中 "• 術名 * 提要 * 教卷 二 A 

經目錄 > 對北朝譯經語焉不詳,而 《歷 代三寳紀》則搜尋頗力 ,新闢 了西秦、北涼、元魏'高齊等錄。 

至於包括 《大乘 錄入藏 m :》 和《小乘鋒人藏目》的人藏錄,也是《歷代三寶紀》首次設立的"自此之後,一 
些重要的經錄差不多都相沿而立此項=另外, 《歷代 三寶紀3在卷十五刊載的全書總目之後,還載錄了歷代 
撰作的佛經目錄,其中有 * 代見存的六部經錄的類目和收典數字,已佚的二十四部經铮的名稱和它們的作 
者,爲經錄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綫索。因此,可以説,到了《歷代三寶紀》,經錄的體制發生了一次突變= 
作爲佛教史, •*■ 歷代-二寶紀》又用年表的方式記载了佛教大事。以卷三所記的梁武帝朝爲例: 

天監二年:「沙門曼陀羅出|賫*-等經三部合十卷。」 

天監三年:「沙門僧盛出 - 教誠比丘法 - 卷。沙門道歡出 S * 經要 8 法 M 卷。」 

天監 七年: 「敕莊嚴寺沙門僧旻等撰《衆經要抄》並目錄八十八卷。」 

天監十 I 年 ■+" 阿育 王經》十卷,憎伽婆羅出 - 

天監十四年:「敕安樂寺沙門僧紹撰«經目》四卷。《解脱道經十三卷,僧伽出 。 J 
天監 十五年 .. r 敕沙門寳唱撰《經律異相》五十卷 p i 優 * 頻伽 經》一卷, 木道賢出。」 
天監十六年:「敕沙門寶唱撰《衆經佛名-六月廢省諸州道士館。」 

天監十七年‘ •「枚 沙門寶唱撰《眾經目錄》四卷。 C 文殊問經》一卷,僧伽出。」 

天監 h 八年 • •「软沙門寶唱撰《名憎傅 5 一十一卷。」 

普逋 元年: 「《十法經 • 僧伽婆羅出爲一卷 - 

普通二 年: 「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建剎,帝親自幸,百司盡陪。」 




大通 元年: 「同泰寺成,帝親幸,改元,大赦 。 J 

中大通元年..『九月十五 m , 帝幸同泰寺,遜位爲僂。地震,百僚請復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駕還宮。」 

雖説這樣的記載未免太筒,遠不足反映一年當中佛教活動的概况,但它畢竟是創造了新的佛教史體制 
—— 編年體,影響深遠。 

S 歷代三寶紀》的不足之處是■.考核不精,僞箍甚多。它不加鑒别地引用南北朝流行的各家經錄(包括 
轉引僞 * 《朱士行漢錄》,將大部抄出的别生鏗、譯本的異名當作譯典正數,加到譯師的部卷中去,並主觀臆 
斷没有署名的失®®爲果人所出,從而使譯師的經本驟增,有的甚至達到~出三藏記集》所記數目的數倍, 
以至更多 (** 漢安世高、支讖、支曜=一國支謙、西晉竺法護'法炬等 • 這只要對照唐智昇 《開 元釋教錄》就 
可有所 r *" (陳士*〕 

國清百錶 

〔隋〕灌頂 

《國清百錄 • 又名~國清道場百錄 • 四卷。隋灌頂篆,成於大業元年(六 o 五)。通行 本有: 《宋藏》本、 
《金 藏》本、《明南藏》本 - 明北藏》本、《頻 伽藏》 本、《大正藏》 本等。 



中阑 , l 術 * ac ffis .- s 教卷 I .一° 

灌顶(五六一——六 I --三), 俗性吳 ,字法 *= 原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祖世移居臨 海章安 (今屬浙 
江 • 父早■',七歲依攝靜寺慧拯法師出*,學~涅*經'1一卜歲受具足戒。陳至德元年〃五八三'上夭台山 
師 * 智- ®’ 研繹 教觀。此後一 i 跟隨智顗輾轉各處,智頭的大部份文疏均由他記錄編纂而成。著有《大般涅 
槃經玄義》二卷、《大般涅槃經疏-.一十_--'卷、->観心論疏'-五卷-天台八教大意 :: 卷-隋天台智者火師别 
傳 - 卷(以上今存)、《*嶽記>一卷 - 真覯法師傳》一卷<以上巳佚>等= { 續卨僧傳》卷 f 九、《佛祖統 E 》 卷 
七傅。 

《國清'白錄 - 是天台京早期文獻的 * 編。内容包括‘.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所撰的制法、禮法'訓示、書答、 
發願文和遺苦"陳 、陏 _* 朝皇室以及臣僚僧衆致智顗 c 包括他的 弟子) 的敕文書疏 智顗和 他所建的玉泉 
寺撰寫的碑文等。總計-百零 " 件。 

卷一:收二' 1 '制法 - 《敬楢法 • 《普禮法-~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方等懺法 - 《訓知事人 
<上七件均爲智顗所撰-《(陳:一太建九年宣帝敕施物-^太建十年宣帝敕給寺名-等十一一件。 

卷一:•收 <' 陳) 少+1 •皇 太子請戒疏 ■ 《永隄工解講疏 ' 《陳左僕射徐陵 *• 《陳 吏部尚 * 毛喜 *■ 《天 
台 111 修禪寺智 * 禅師放牛碑文 K 陳國子祭洒徐孝克撰 • 《隋髙祖文皇帝敕-•《王(晉王)受菩薩戒疏 ' 
4蔣州僧論 毁寺! 一 5 、《述蔣州僧*〔-《述"山寺* 5 (上二件爲智顗所撰)等三十八件。 

卷一一 :■收《 重述還 天台 B -~ 答度人出家«-《發願疏文 r 《遣書與晉王 s 上四件均爲智顗所撰 • 《王 
<晋 +: 〕答遺旨文 ■ 《王遣使人天台建功德願文 ■ 《天台山衆謝啓》(智顗的弟 T 智越等撰)、 - 仁壽四年皇太 
子登枰 大臺 歆賀.全邙》(冋上)等一! . 1八件。 



卷四:收^敕度四十九人法名-^天台山國清寺智者禪師碑文欠隋秘軎監柳顧言撰-^玉泉寺碑-當 
陽縣令皇甫毗撰 )、《* 因寺惠 a 等致書 r 《蔣山棲霞寺保恭請疏 ■" 吉藏法師諸講法華 經疏》 等十六件。 

書末有南宋的蓮山沙門戒應撰的《智者大撣師年譜事蹟 r 

在 s 國清 百錄》 所收的一百零四件文書中,以初爲晉王、皇太子,後爲隋煬帝的楊廣所撰的 * 疏和敕令 
的數量 8 最多 ,有四 f 八件 。智 顗撰的制法、懺法、訓示、 3 答等居次,有十七件。但就文書的惯值而言,智 
顗撰的要遠遠高於楊廣撰的。 

如智顗爲約束徒衆,曾制定了十條制規。這些制規對於維繫天台宗僧國的潔整產生 過一定 的作用。其 
中提到的封四時坐襌、六時禮佛'僧 s 和合等具髋要求和處罰辦法,可見 一 斑 ■+ r 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 
六時禮怫,此爲恒務。禪禮十時,一不可缺,其别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應依衆十時。若禮怫不及一時,罰三 
禮時*懺~若全失一時 ,罰 1 -禮對衆儎。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律亦如是。除疾礙,先白知事則 
不罰。」(卷一《^制法^-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計高聲’丑言動色❾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 
衆 微,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柑加者,不問輕®,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同匕> 

乂如 陳代. ■ 一帝、少主(即後主)都與智顗有很深的交 情 。宣帝曾於太建九年(五 七七:一二 月六 UF 敕,撥 
始豐縣(今浙江天台縣)的陚税~「綢」)來資助智 * 及其弟子。敕云, ■「 H 顗禪師,佛法雄杰,時匠所宗,訓兼 
道俗 ,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 * 費。蠲兩户民,用供薪水=主者施行。」(卷一《太建九年宣帝敕施 
物》> 

《國清 百錄》收録的迨些文*,對於研究 抒顗的 生平行莱、制儀教説、社會活勐與影響,以及朝野與天台 



屮 "©■ 術名 n 提 贾 宗教卷 I --- 
* 的關係,提供了第 一 手的史料。(陳 士強 > 

中論疏 

S 〕 吉藏 

《中 論疏 • 又稱 - 中觀論疏 r 十卷(或二卜卷)。隋代~藏撰,成於大業四年 ( 六0八 ' 通行本有大 
正藏》本'《卍鎖藏經》本等。 

土口藏(五四九 I 六一 -- 一一 • 糌姓安 。祖先爲安息國人,故有「胡吉藏」之稱。因避仇移居南海(今廣州), 
後遷金陵(今南京)"吉藏二、四歲時,父親帶他去見陳真諦,真 * 爲他取名「吉藏。」其父後來出家,吉藏隨父 
至興呈寺聽法朗講「=一論」(即龍樹的《中論 • 提婆的《_白論 - 和龍樹的《十 -■ 門論 8 。他七歲從法朗出家 。年 
1九 ,學冇 所成, 8 講經論。隋朝取得百越(今浙江、椹建一 帶) 後,占藏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嘉祥寺講齬,聽 
* 常逹 f 人,人稱「嘉祥大師」。後來受 * 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一論」注疏,創 立二 論宗。期間’吉 
藏曾與赏時名僧「:二國論師」僧粲辯論,歷時多日,數番往返,終於取勝。唐初高祖在長安設立十大僧統領僧 
衆,占藏也在當選之列。晚年住延興寺。著有《中論疏-《百論疏 •< 十二 門論疏 - 《三論玄義 - 《大乘玄 
* •《1 i 諦義》等。事蹟見《續 卨僧傳 >) 卷十一 、《佛 祖統記》卷十、《釋氏稽 古略》 卷二、《中論疏記》卷一等。 



(< 中淪》是卬度 * 樹造、 胄 冃釋的 一 部 大乘論典。 - 中 主 要討論了空'緣起、世俗諦、勝義諦等問題,採用 
「否 定之仵定」的方法宣揚中道,既破空、破假,又破執中之見 。主張 「八不中道 j 即是無所得之中道。這種獨 
特的般若思想不僅成爲印度中觀學派的根本立場,«且也是=一論宗所依據的主要論 ; T 

s 中論疏》是({中論-的注釋*。#中首先詮釋僧叙的'*中論序'然後逐一詳細解釋從"因緣品-至~觀邪 
si 品》共二卜七品 的内容 。按照作者的觀點來説,本齊的重要思想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論述中道是佛菩 * 的實踐之道,其内容有世諦中道、真諦中道和非真非俗中道 I -種。他説:「(本 
S 3 所詮之屮,則 .- 補中道:世諦中*真蹄中、非 真非俗中 。能詮之教,則論此_-一中,是以無教不收,無理不 
攝。所 ■'' 廣木 '■-- 一者中 ,諸 佛菩«所行之道。」 2 中論序疏》)又説:「然至道非中不中、非名 不名而 立中名 
者,埋雖屮 4; 中,爲令物得悟,强」 v - 中名也。」(同上) 

此 -■ 一租中道之説舆歷來真 、俗 |_諦説可以説是 人異其 趣。也就是説,世諦並不是衆生的分别境界,而成 
r 佛 ss 爲濟度 a 生的 方便 8 境.,真諦則是真實 * 境地,所以説依此二諦而産牛真實、方便一:慧。此二慧有 
如佛菩薩的父母一樣。 

-、在«影《中 論疏》 指出 WH 所釋有 w 種過失(釋《因緣品》四縁 * 巧處、釋 四緣勇 於取頚劣於#文、釋 
《業品》偈雖空不斷、釋<〈觀邪兄品 - 長行復彼助鬧>的基礎上,作者 义指出 WS 注疏還有另外四種乖失: 

(一 > 掉行的 «釋與偈 T 本 S 相乖.一) 解釋偈 子原意有闕失 1( 三)長行疏釋煩頊;(四) # 章已經説明"後面 
又垂 ; JT 

-:、本 ' , f 引用《法華-《笮厳》- : 楞伽'《維庠詰-《大智度》、《攝大乘》、《阿 1,1 晏》等多種經論,並對當時 



+B 學術名 著 提要宗教卷 二 i 
印度的諸家學説亦有涉及,尤其是根搛《大般涅架經》的思想來解釋空之學説,是本書有别於其他《中論 - 注 
疏的重要特色。 

有關 - 中論疏》的注釋書,較著名的有日本三論宗學者安澄的《中淪疏記》等。(夏金華) 

法華玄論 

S 〕 吉藏 

《法華 玄論 • 又名《法華經玄論-,卜卷。_代吉藏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大正藏》本-卍續藏鏗》 

本等。 I 
《法華經 sa 名 *> 妙法蓮華經 s 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經。此經認爲 ,小 乘佛教各派過份重視形式 , H 而遠 

離教義的真意,所以爲了把握佛陀的真精神,於是採用詩、臂喻'象徵等文學手法, ** 釋迦成佛以來,壽命 
** 限,並且示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宣説微妙法黠在於弘揚「三乘歸一」的觀點,也就是聲聞、緣覺、菩 
薩三乘歸於一佛乘,調和大小乘各種説法,閛述一切衆生皆能成佛的思想。 

K 法華玄論 ■* 是"藏依據三論宗的教旨,以閛釋《法華經》要義的重要著作。全書分爲十卷: 

第-卷總叙全書的弘 * 方法,大意、釋名 、立宗 、決疑和隨文釋義六大部份内容。同時指出,弘經方法 



包括釋法師義、弘 經方法 、弘經失義、弘經難義、翻 * 緣起、所弘之經、講經緣起七項内容,並略述《法華經 - 

大 »• 

第 M 卷:釋名和立*。其中釋名部份設釋妙法義(先總論十對,後詳釋因杲妙義>和蓮花義 C 包括十七 
種异名和十六種含*>。 

第 - 一卷■■決疑。3問答方式詳列舊説,復以大乘因果諸義辯明作者的観點。 

第四卷 ■•先 閲明一乘教義,再論述權'實二智之義。 

第五卷、第六卷:開明解釋《法華經 - 經文。此二卷,疏釋經中《方便品》和《譬喻品》的内容。分别論述 
開方便門、:1周説: C 重大事因緣和八重譬喻等内容。 

第七卷、第八卷:詮釋《信解品 • 《藥草喻品 K 二條 )- 授記品 K 七條〕和《化城 喻品》 (九條)和《法師 

品 r 

第九卷..此卷除論釋《見寶塔品 ■ *• 提婆達多品》的内容之外,又論述了本迹義及《信 解品》 中的含義" 
第十卷:共疏釋~分别功德品 >- 隨喜功德品 • 《法«功德品 - 《觀世音菩薩普 鬥品》 ~妙莊王本事品》 
諳品奧義=最後詳綸佛陀入般 * 槃的真正意義。 

《法 華幺 論》基本用問答方式寫成。旨在闡明弘傳《法華經》的方法,説明佛説此經的十六種因緣。又通 
過解 釋經題「妙法蓮華」之義*閘述此經的宗 ■= 同時,比較《般若 ' 《維 摩詰•《法華=一經的異同點 。然後 * 
次第論釋《法華經》二十八品的大綱。書中廣泛徵引僧叡、慧觀、道朗、劉虬、鳩摩羅什、僧肇'求那跋摩、道 
生、慧遠、菩提流支等諸師之説,以爲增上,内容詳盡,思想深刻。 

佛教編 II 5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本書對 於研究屮國一一-論宗的思想具冇 # 要意義6 (夏金華) 

大乘玄論 

S 〕 吉藏 

- 大乘玄論 '* 卷。隋代吉藏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 ., 《大正藏》本 - a , 續藏經》本等" 

《大乘玄論 S 是一部以- _- 論宗空觀、中道的 * 本思想論證大乘佛法的著作。作者不僅是一 • 論學的集大成 
者,而 a 對於當時佛教界所 * 視的《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維摩經 - 《華嚴經■《大般涅架經•《** 

*》、《*勒5-<仁王經 •■" 觀無 Hs 佛經 - 《無 鲎壽 經-《金光明經 '•• 金剛經~等大乘 " 典之注疏也多有 
研究 ,而 《人 乘玄論 >即包含上 述經* 中的主要問題。 

本 *:: 的主要内容分爲 •. M 諦義 (七章 • 八不 «( 六章 • 佛性義(十章 • 一乘義(三章)、涅*義'_*十' 
二智義 ( 十二章 ■ 教迹義 " 一章)、論迹義(五 S 等八門。八門的具體思想内容如 F ., 

一、-諦義 。阐明 真、俗二諦之 *, 並通論南北朝佛教界的問題,係三論宗最重要的教義之一。 

-■'、八不義。揭示「不一 ' 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出、不生、不滅】之義。 

三、佛性 • 。閛明 =一 W 佛性。 



四、 一 乘義。解釋《法華經》等所説之一乘。 

五 、 涅槃義 。解説涅槃之義,與佛性義,一乘義同受到當時~涅 m 經》的影響= 

六 '- 智義。辨論權、實二智之*,與一乘義同爲與《法華》教義有密切關係之論説。 

七、教迹義。彰顯佛陀一代教化之迹義。 

八'論迹義 。詮釋 《大智度論》及「=一論」大要 ,與 * 三論玄義》的後半部份内容,有許多相通之處。 

此外, 《大 乘玄論 *- 頗受到當時判教理論的影響。本書雖説是吉藏本人的論著,但卻是由後人集錄«成 
的 ,是 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理解三論宗教義的重要典籍。《大乘玄論》廣泛徵引《大品般若 ' 《金剛 - 
■*■ 維摩》 、《 ffi *- 《法華-《阿含 '• 《華 嚴》 等經,又博採 - 中論》 - 百論 • 《十二門論》及《大智度 • 《成實 • 《婆 
沙 - 等論1並且還援引嬙 ** 什'僧肇、道生等人的思想學説,一 一加以評論,意旨深湛,受到占代三論學者 
的重視。 ( M 金華) 

三論玄義 

S 〕 吉藏 

《= 一淪玄 *》,-卷 D 隋代吉藏撰,成於 _ 大業(六 o 五 I 六一四)末年。通行本有 •• H 本 《卍續 藏經》 



中 ■ 學術名著提 » 宗教卷 一-一八 
本-大正藏》本等。 

=-- 論玄 義>是三論宗的代表作。書中批判了外道 C 佛教以外的其他學術流派)和怫教内部的小乘毘« 
師*成實師和大乘攝論師等的觀點,確立了 n 一 一論」才是體現大乘佛教的中道實相的究竞法,才是佛陀的本 
來意願的立場。 

全*分爲《通 序大歸 ' 《别釋衆品》二門。《通序大歸》(卷 L 至卷下前部份) 從總體 上論述 m 二論」的宗 
趣。下分《破邪-^顯正-一章-破邪蕞又分-摧外道-^折嗽繫-排成實-^呵大執-四節-顯正峯又分 
《明 人止 - 《顯法正 •* 一節 -' 别釋 * 品》(卷下後部份 ■- 分别綸述與「三論」有關的一些問題。下分《明造論緣 
起 - 《明諸部通别義 • 《明 * 論立名不同 r 《 明衆論旨歸》等十一節。 

在 「破 邪」方面* # 中主要破斥了四種封象: ( 一 ) 外道。 - 一)毘曇。(三 ) 成實。 (四) 大執(與. . 二論宗見 
解不同的 論師种 派别 ■ 吉藏首先把外道的思想歸纳爲邪因邪果、無因無杲、有因無果、無因有果四種。然 
後一 一 給予破斥。同時,他也批判了中國的儒、道兩家,認爲道家講虚無,而「三論」超越有'無。儒家注重世 
間,而佛家從世間上昇到出世間。其次"他認爲小乘昆 * 師是轨法有性,並 從十個 方面來破斥毘 • 的不究 
竞:途背三 論的中道實相-扶持各種邪見 >途背大乘義理,堅持小 乘觀點 I 執迷本派主張~不信大乘爲佛教 
本源; 固執已見~不學大乘佛教的本源 f 遮蔽真諦之空~喪失真俗二諦的圓融無礙之境。再次,他用十個方面 
破斥了關於 " 成實論》是大乘經典的説法。最後,他又呵斥南北朝慧観提出的「五時」判教説,認爲「但應立 A 
小二教,不應制於 五時」 ,因爲不管是大乘蹯,還是小乘經,歸根到底都是爲了閛明佛道,以無所得爲其京 
旨,但 因衆生 根基不 同, 故冇説教方式、内容的不同。爲此,他建立了「二藏二法綸」的判教説。二藏,指聲聞 



藏(小乘)和菩薩藏(人乘 ' 三法輪,指根本法輪、 枝末法 輪•攝束歸本法輪。 

在顯正 方面, JI n 藏引用《楞伽經》説:「佛滅度後,南天人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爲人説大乘, 
能破有、無見。」以此來説明龍樹傳播大乘佛法,是受到佛陀的授記的。同時,他認爲 (< 中論》之所以是究竟 
法,是 " 爲 -■' 羅什(譯者〕本執小乘,因此論(指《中論》)而迴轍正觀,厥後衆師,借斯文而曉迷’以此詳之,蓋 
是究竞無餘之説。」只*「:一一論」才是離二邊,顯中道*相之究竟法。 

「三論」在佛教經、律、論中屬於「論」的系統。爲此,吉藏又對與之有關的間題展 " 了論述。認爲,經論 
冇通、别之分•■經通,是爲了消除衆生的錯誤見解,打開顯明佛道之門 I 論通,是爲了消除衆生對佛經的不 
解™ 論別,是爲了破除對大乘和小乘教的迷惑**經别,是爲了 ■ 應不阿根基的人。吉藏認爲没有經就没有論, 
猶如無佛亦無菩薩一樣,阐者相 * 相成。關於龍榭菩薩造論的原因。吉藏説,佛滅後五 ff 多年,産 生了許 多 
部派,他們對佛陀的思想,有繼承也有背離,故「龍樹爲諸部異執失佛教 *, 故造論破迷也。」關於「四論 J 
(「-1論」加卜{<大智度綸 3 ,吉藏説,«禰的~大智度論》是止面解釋《大品般若經-的,是以實慧和方便慧爲 
宗皆-1中論》是以真'俗二 諦爲宗 -' 百論》以實智和方便智爲宗 -' 十二門論》以「境智」 爲宗, 即由實相境才 
牛般若智。「四論」的歧斥和申明是不 1 " 1 的大智度論 > 破斥對般若智慧的迷惑,申明般若智慧的教法 ~《 s 
論~正面破斥外道,側面破斥佛教内部的迷感 I 《中論 • 《十二門論 ** 從止面破佛教内部的迷惑,側面破外道。 

=| 一論玄義》渉及面赓,資料豐富,不僅是研究二論宗乃至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 
度佛教史 的重要 參考資料,受到中外學者的共同重視"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 S 記載,在日本爲 
它作注疏的就有二十五家,如珍海 s £ 疏文義要 »• 十卷、賴超《玄疏問答 -- 卷、真空《檢幽集>七卷、尊佑《科 

佛教編 一 = A 



中 » 學術名 « 提 *. 宗教卷 - -XC 
注》七卷、貞海《柱宮鈔 - 卷、 a « 《懸 *-- 卷、常明 《講錄 》 H 卷等。有關《-一論玄義 - 的校點注釋本,則 右中 
,""! 九八七年版轉延杰論玄義校釋 • (慧 泛) 

四分律疏 

〔唐〕法礪 

«四分律疏 >rf s (或.一 卜卷 • 唐法礪撰,成於武徳九年(六二六)。通行 本有: 《大正藏》 本、 《卍續藏 
經 )> 本等。 

法礪(.九六九——六三五 ), 俗姓 予。趙州 (今河北省 趙縣)人。 年十五,依演空寺靈裕出家。受具足戒 
後,就靜洪律師研 ?, ~ , 四分律-並作注釋。數年後,又從洪淵*講律學’窮究根源。兩年後抵江南,修學 , '彳 
* 律 • 隋朝末¥又冋到江北。因无.卜亂起,遂隠 M 缵研律部奧*。唐武德年(六一八^ 六一六 )屮,於與 
州臨漳布展法席講《四分律 ' 諸方學 者會集座前,悟 者枰多 。後被 推爲相部宗之閧山。著作冇《四分律 
疏 • 《羯磨疏 • 《捨懺儀輕重叙》等。事蹟見《縯高僧傳》卷一•十二。 

~四分律疏>是~四分律》的注釋 " ,也是唐代《四分律》 -- 一大疏之一。對北魏慧光*唐代智首兩部《四 分律 
疏》來説 ,丰 疏略稱「中疏」~而對後來懷素之《四分律開宗記》而 --- rt ,本疏則稱爲「舊疏 • 是爲唐代 " 分律相 



部宗的根本要典。本疏共十卷,大致内容如下: 

卷一 ■■略述律宗網要。 

卷二•■始釋本文=本卷解釋「四波羅夷法 j 中的持犯對治和『别解 j 中的姪、盜 二戒。 

卷三.■解詮「四波羅夷法 J 中的殺戒和「+三僧殘 J 及 n 一不定法」的部份内容= 

卷 四:注 釋「=一十 尼薩 耆法 J 初戒至第五戒。 

卷五■■主要述釋「九十單波逸提法」初戒至第五十八戒。 

卷六‘.注完「九卜單波逸提法」最後部份的内容和第二分律比丘尼「十七僧殘法」及 f 百七十八「單波 
逸提法 r 

卷七..疏釋『受戒犍度」及『説戒犍度 • 

卷八■■注解「安居犍度 j 和「衣■藥犍度〗及「犍波犍度 J。 

卷九 ■■注 釋「呵責、遮、滅 諍犍度 」。 

卷 —: 解釋「尼犍度」和第四分律「毗尼增一」之内容。 

本疏 閛述了 有關《四分律》的「十六大義」, 莫定了 《四分律》相部宗的思想基礎。人體上説’作者 :t 張戒 
學兼具定、 »- 學 ,因此 以止持 ( lh *)、 作持 (爲善 )二法爲宗,又依據《成實論'倡導戒體(指由戒所得的防 
* 止惡之 18 性,即受戒發 s 時’受 者内心所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力 **> 非色非心 。又將 戒學分爲受戒法門'隨 
戒行相二 8 。這裏的受戒,是指斷惡修善,納法於心之意戒,則是指受戒之後,隨順受持的意思。受戒又 
ur 以分爲受緣和受艚•,随戒,則指專精不犯和犯後能悔,等等。作者的再傳弟 T 懷素不同意師説,而撰《四分 



中困學術名苦提 8 * 教卷 I--.I 
律開宗記 • 別創新義。相部宗的定賓又撰 *■ 四分律疏飾 宗義記 >,扶本疏要義,並答覆懐素的評駁 D 由是新 
疏、*疏之爭日趨 瀲烈。 唐代宗嘗勅十四位大德出面調停,折衷 -- 説*亦**濟於事。 C 夏金華) 

辯正論 

S 〕 法琳 

《辯正論 ' 八卷。唐法琳撰*約成於貞觀元年(六二七)至貞觀十三年(六三九)之間。通行本有:《宋 
藏》 本 - 金藏》本 *= 兀藏》本~明南藏》本~明北藏》本、《清藏 - 本 - 麗藏 - 本、《大正藏 - 本。 

法琳(五七二——^六四0),俗姓陳,原嬙潁川(今河南許昌),後遷至襄陽-今閹湖北 • 少時出家"雲游 
金陵,參學楚郢。隋開皇4-四年(六九四),隱居青溪山兒洞 ,遍覽 儒道經籍,舆此同時,撰《青溪山記》幾千餘 
-'■■ I 仁# 元年(六 o I - L 京 C 長安 > 觀化。 * 寧初年(六 一七) ,爲探究道教原委而躬身爲道士,隨後還歸佛 
門"居濟法寺。唐初,佛道二教爭論激烈,在幾次重大規模的爭論中,法師據理力爭,力克群雄辯正論»一 
** 是這一時期佛道之爭的産物。貞観十三年 c 六三九 • 道士秦世英屢進諂言,告他著《辯正論 • 旨在抗爭 
皇上和譏謗先王,法琳由此而人獄,後流放益州,便卒於途中,終年六十八歲。今存的著作還冇《破邪論 》I 
卷•,^佚的冇:《大乘教法'《釋老宗源- , '..一教系譜**另外«有大*的詩賦、諌、表、年、»頌等。唐彦惊的 



《唐護法沙門法琳别傳 - 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四對此有詳盡的記載。 

《辯正論》是唐代有名的佛教護法論著。唐武德九年(六二,:0,清虚觀道士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 • 劉 
進喜著 " 顯止論 - 全面抨擊怫教。爲了抵®外來的種種詰難,維護怫教形象和利益,法琳撰 寫了這 部著作。 
全 " 共分十 r 篇。 

一、 ;=教治道篇(卷一至卷二-。主要討淪了儒、釋、道=教與治國的關係。分爲上下篇。上篇主要論述 
了儒釋一 _家的各自政治作用和社會 功能; 下篇主要押擊道教 ,認爲 道教之「道」非是大道,實乃小道。 

二、 十代奉佛篇(卷 £; 至卷四 " 此篇記載了五代十國和隋唐間十代君臣禮敬佛教的事件。也分爲上下 
篇。 h 篇叙述了唐以前歷代 君臣的 奉佛事 蹟* 下篇則集中叙述了隋代帝王將相和廣初一:帝的奉佛狀况 D 

一一一、佛道先後篇(卷五)。説佛先於道。 

四、釋老師資篇(卷五)。説佛陀 爲老+之師。 

兀、十喻篇~卷六 • 用生有赝劣、立教有淺源、徳位有尊"等 「 f 喻 i 針對 李仲卿『十異」,! 一 加以駁斥。 
hc 九箴篇 < 卷六)。用「周世天機、建造像塔、威儀器報」等「九箴」反駁 c 如異九 迷論》 中的「九迷 • 説明 
泰佛非 M 「迷惑 ■ 

七、 氣爲道本篇(卷六 " 説,道教的「道」本是『氣」,除此以外,不存在「道君」等神仙。 

八、 信毁交報篇(卷七)。用因杲報應的事例,論證信佛有善報,毁佛有惡報。 

九、 品藻 ** 篇(卷七 " 認爲在儒家經典中惟有~孝經 >一書「言約旨弘,盡善盡美 ' 

十、出道僞讓篇 (卷 八)。此篇分别從靈文分散、靈寶太上随劫生死、改佛經爲道經等八個方面對道教的 



中 0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 ::™ 

經典加以抨學。 

卜'、歷代相承篇(卷八 • 説道教的節 H ' 法器、天神、儀式等均是在佛教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 

卜' ■ 歸心冇地 E c 卷八 • 收錄梁武帝蕭衍的 - 捨道敕文》和邵陵王蕭綱的《奉教捨老 T 受菩薩戒文° 

■一篇。 

《辯正論)>詳盡地叙述了 上迄西 晉下至隋唐帝.上將相的奉怫事件,尤其是對歴代君干;寺建塔、誦經持 
戒的怙况,以及僧寺院的數 K , 爲後人研究歷代佛教概况及佛,儒、道一 |_教關係,提供了大 u 的文麒資 

科 。 S £ 

安樂集 

〔唐〕道綽 

《安樂 *• 又名《掙 h 論 ■ 二卷 。唐道 綽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大正藏》本、金陵刻經處本等 D 
道綽 (五六 二 —— 六四五),并州汶水< 今山西文水縣)人,俗姓 *= 十四歲出家,在太原開化寺_事释 * 
瓚禪師研習佛教義理,閲 " 佛教 經典' ■後來,他游石壁玄中寺,寺在今山西交城縣境内,本爲 * 魏時 •* 法 
師所 4 。® 8 一生官_揚淨上教義,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玄中寺中立有記 載曇鸞 事蹟的碑文,道綽閲後頓生仰 



慕之情,於是開始 接受淨 土思想,並致力於弘湯净土法門的工作。據説他「盛德□增, 榮眷遠 及」,遠近道俗 
都來歸依。他曾講 《觀 無置壽經》將近二百遍,「詞既明詣,説甚適緣,比事引喻 ,賻無 遣拘 ■ 他遛勸 人念阿 
彌陀佛名 *, 用麻 a 等計數,每 念一聲 ,計以一粒,如是行之,乃積達百 萬斛。 他自己則每天 n 誦阿彌陀佛名 
號七萬遍,「聲聲相注,宏於淨業」。在他 大力宣 揚之下,晉陽、太原、汶水等地道俗,連七歲的小孩都知道誦 
念阿彌陀佛。净土宗在唐代能得到很怏的發展,與道綽及其弟子善導的大力弘揚有很 大鬭係 。因此,中 " 
佛教的淨±宗雖然上推東晉時期的廬山僧人慧遠爲東土初祖, fl 實際上道綽應當是中國佛教 淨土宗 的削 
始人之一。生平事«見唐代道宣《續高僧傳》卷:一十。 

-■ 安樂集~ 是一 部較早地系統閘述西方净土思想的著作。 s 屮彙集了有關往生安樂國的各種 佛教經論。 
「安樂國 ' 或稱「安樂净土」,就是佛教 所説的 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浮土,也稱作「棰 樂國」 - 無 *» 經>中説 
西 方阿彌 陀佛的國土「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內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 H 安燊。」本«的題名即取意於 
此。 

《安樂集》 h 下一-卷,共分爲十一 :門 ,每一 n 中乂分爲若干類。全 S 以《觀無量壽經>的思想統以貫之,丰 
要 .*" 在於破除異義’弘 揚净 土法門。本去注1經證,廣引典籍,全 # 共引證 佛教# 種經、_、論五十多部, 
以此論證淨土法門的優越和殊勝,並勸信往生西方淨土。 

t 卷三大門。 

笫一 門分爲 九類■•第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主要依 * 大集月藏經》之説,以 現時衆 生離佛 
世遠 ,機解 浮淺 暗鈍,只有淨土法門才是修行之道。第二據*部大乘經論來説明西方净 + -。第三據大乘之 



巾國孕術名 著提要宗教# 一|- /; 

教,欲使時會聽*,發心修習西方净土。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明 <( 観無 -•*- 以念佛三昧爲宗。第五明諸 
" 得名各異。第六分析説人差別。第七明真身和應身,真土和應土之别。説明阿彌陀佛是報身佛,西方净 
土是報土。第八顯彌陀净土,位 該上下 ,凡聖通往=由於阿彌陀佛願力廣大,所以使凡夫之善,也得往生。第 
九明彌陀净國,超出一:一界’體出世間。總而言之,這一門主要論述净土法門易修易行,念佛三昧是一切三眛 
屮王 ,乂詳細説明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果位功德。 

第二 大門分成二; 大類: 第一明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爲净七生因=第二引各種經論,破除當時反對净土 
教義的各種論點 U 第 .- 通過問答,進一步進行_述,以解除人們的疑間。這】門主要是告誡希望將來往生 
西方掙上的信衆,必須先發上求佛道*下渡衆生的大願心,才能修得往生西方淨土。同時批評了佛教其他 I 
些派 别對淨 土教義 的異嵬 ,進 I 步 " 述西方净土的教義思想。 

第三門分四人類..第一辨難行易行道’指出,由於阿彌 陀佛 的願力,信仰西方 3 士是他力往生,故是易 
行之道 n 第一-依《大 智度論 ■- 所説,解襻時劫的大小長短。第三明從無始 * 劫以來,衆生輪迴無窮9但信奉 
淨 t 法門 ,修習念佛一:一昧,就能往生淨土,解脱輪迴。第四進一步引諸經論證明净土法門,奉勸後人依此修 
行 ,以 求往生西方 ,? 十 '。這|門中明確指出净土法門是時教相應的方便法門,是未法時期的易行之道 * 這 
是全書的重點,是《安樂集 - 阐述的 净土恩想的要旨 。下卷 的各門幾乎都是圍繞着一門中所説的内容反覆進 
行論證,並從各個角度加以發揮。 

下卷共有九門■'主要是緊緊環繞第 |;1 門中提出的中心思想,大置引證中國佛教歷代高僧的言行以 及佛 
教的 * 論 ,如 ■• 華首經 ' 《文殊般若經 • 《觀 無: ^壽經-《般舟經-《華嚴經》等,反覆淪證十方世界各種淨土 



中,唯有此西方淨 h ® 適宜現時衆生的修行需要—各種三昧中以念佛三昧更爲殊勝。 

- 安樂集 --* 的篇幅 並不大,但本書内容集中,中心思想明確,其中提出的時教相應説、聖道門和净上 
門、報身净土論等觀點,是本 S 弘揚净土思想的特點。 

r 時教相應説」是本 • 弘揚西方净土思想的重要出發點。書中指出,佛敎修行,必須 T 時」和「教 J 互相契 
合,教法合乎時機,才易修易悟。而在此「五濁惡世」之「時'只有稱名念佛、希望往生西方净土的「教」才相 
契合,因此念佛三昧是 * 好的修行方法。 

匾分聖道、净土二門,源於龍榭《十住毗婆沙論》中提出的難行、易行道之説 。逭一 説法認爲在此末法之 
時,唯有修習净土法門,才是水中行舟1比較容易取得修行成果。 

報身净土論則以西方掻樂净土爲阿彌陀佛的银土,提出「彌陀淨土,位該上下,凡聖同往」,確立了净土 
佶仰 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大了淨土信仰在民衆中的影響,爲净土宗的形 成莫定 了基礎。 

《安樂集 s 大力弘揚西方 * 土思想,大量引證佛教各種經論閛述有關淨土信仰的理論和往生西方净土 
的方法,使淨土法門得以在社會上癀泛流行,爲 3 土宗的創立和發展在思想理論上作 了準備 ,並奠定了淨 
土 - 的群 * 基礎。後來道綽的弟子,庸代著名的淨土宗僧人善導作《觀經四帖疏 ' 就是以《安樂集》的净土 
思想作爲理論基礎的。因此4安樂集 Ms 在中國佛教淨土宗思想發展史上 具有一 定的重要性。此書後來 
傳到日本,受到 H 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重視,成爲一宗聖典。 

《安樂集 - 的最大不足之處是體系比較零亂,缺乏内在的逦輯和系統性。因此唐代另一位淨土教僧人 
迦才批評此 * 「雖廣引衆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後之讀者亦躊躇未決 -( 見迦才《净土 



中 "學 術名 * 提要 * 教卷 

論序》 ) <葉®*) 


--A 


净土論 


〔唐〕迦才 


15,乂名 S 才淨七論 I 。共分九章。唐代迦才撰。瞀中—唐太宗貞觀二 t -年(-.一 S 
七卜六八5在中年 I 的—安 — l , i ) 中引有本—論述來 

册)本迦^*生卒年秦。—年間’住於雲弘法寺’講8。攝大 lrll , sf 法門。着 

1 *** 未決 農 I ,備引讒 S 寫了 S 言3>。但|的 n 5 wK * q 霞 i 而" 
逢上則 S 1 I 性 ,同$811如|悬溫開的一^^^、|,锻、 
中卷上分三章 •‘第 一 定土震, 淪述两 方净土 (彌! 的 I 1法報 



化三 土之 * 别。第一 :定往 生人,討論往生净土者的根機。第 = 一定往生因,分往生的通因(發菩 8 心、修三福 
净 *) 與别因 " 念名號'禮拜、贊嘆、發願、觀察'回向)論述。卷二分兩章■■第 " 出道理叙述念佛往生的方法 
(臨終十念和七日念佛法 • 第五 引聖教爲證,引經典上的依據 。卷一 I 一分四章 .. 第六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叙 
述僧俗一 一十人的往生 事蹟。 第七將西方淨土舆兜率净土(彌勒淨土〕相對較量優劣。第八明教興時節,論述 
懺悔念佛的時機。第九教人欣厭勸進,發心厭離穢士,欣求淨土的修行實踐。 

本 * 詳引經證,對西方彌陀净士的性質、凡夫往生的根機、原因和方法等,都作了具體的論述。全 淪綱 
S 淸楚 ,旁徵博引,我國及日本淨土教徒多沿用此"。湯用彤《隋唐佛教 史稿》 評價説 r 此書 載唐初淨土 a 
説教及净土諸大師之史料頗詳, * 可重視 - 

有關本 * 的注疏,有日本知俊 《餘 暉鈔》五卷。(何 康怡) 

大唐西域記 

S 〕 玄奘 

《大唐西 域記 r 簡稱《™域記》,- hi 卷=廣玄奘撰,成於貞觀;一十年-六四六 ) 七月。通行本有:《麗 
藏》本、《宋藏 >) 本:金 *- 丰 - 元藏》本 - 明南藏 >本、《明北藏》车、《清 *•- 本、《頻伽藏》本、《大 正藏 s 本等。 



中 E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四0 
玄 *( 六 o 二——六六四), *» 陳名禕,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缑氏鎮)人 。祖康 ,北齊國子博 t 。 父惠, 
皁通經 術,任江陵令 D 兄素,出家爲僧,即長捷法師。玄奘於大業末出家"在其兄的指導 r 誦謫佛經。後遍 
訪名師,博涉經論。唐朝初年,佛教派别林立,於是玄奘下決心去佛教聖地天竺尋找經典,以求理論上的統 
一。貞觀元年 ( 六二七)秋八月,他偷偷地跟着商人,從長 安出發 ,踏上了向西域求經的道路。年底到達高昌。 
次¥經凌山、熱海之險*過素葉水,坦羅私諸城 ,折而 南下,縱貫中亞細亞南部和今阿富汗 東北部 ,東向經巴 
基斯坦北部至迦濕彌羅,在此停留至貞觀三年末,然後循印度半島北部東南行,經過尼泊爾南部,參謁佛生 
地及寂滅地,約在貞観五年末抵摩揭陀,人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咜寺,從著名高僧戒賢法師學習 
五年。又外出巡遊,幾遍印度半島的東部和西部,又回到摩揭陀繼續從師學齊,荸問大進,成爲那爛陀寺著 
名高僧之一。貞觀十六年 C 六四二)他應東印度迦摩縷波國拘摩羅王和中印度羯若鞠闔國 戒日王 的遨請,舉 
行曲女城佛學辯論大會。玄奘出任論主=舆會者有五印度十八國國王,大、小乘僧三千餘人,婆羅門及尼乾 
外道 I 千多人,竟無人能駁倒玄奘的觀點,因而聲譽大增,名揚五 印度* '貞觀十七年初,戒日王又在鉢羅耶 
迦爲 玄奘舉行七十五日無遮大會。會後玄奘即辭别回國。他捕帶佛像和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經籍,經巴基斯 
坦北部•帕米爾高原,於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正月回到«安,結束了歷時十九年,跋 * 五萬°的不平凡歷 
程。唐太宗下敕迎歸, f 近京之日,空城出觀。」冋國後,受唐太宗之命,由他 U 述、辯機撰文,於貞觀二十年 
(六四六> 撰成《大唐西域記 ' 此後謝絶還俗爲官遨請,在慈恩寺中翻譯佛經,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 
三百一 - 十五卷,對保存古印度佛教珍 貴資料 ,豐富我國的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舊唐書》卷一九一、 
《續高僧傳》卷四有傅。 



《大唐西域記》是一部記載唐僧玄奘西行取經的遊記。是唐太宗想消滅西突厥割據政權,鞏固統一的多 
民族國家的需要 * 請玄奘撰寫的。玄奘深刻領會唐太宗的意圖,随即和前來協助的翻譯經論沙門辯機合 
作,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便完成了這部二 f 卷 h 多萬字的著作。唐太宗封此書十分重視。説:「新撰 
《西 域記》者,當自披覽 - 玄奘對此書也以能超過 * 超、張騫西域之行的行程而自喜「班超侯而未遠,張騫 
荜而非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雖未及大千之疆,頗窮葱嶺之境,皆有實錄,非敢雕華。」 

《大唐西域 s 》 記載玄 * 西行取經的親身經歴,是研究中世紀中國西部、中亞、印度社會、宗教,文化的 
鑿空之作。 * 中 E 述了玄 * 親身經歷的一百一十個和傅聞得知的二 1 '八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况。 
以行 程爲經 ,地域爲緯,以唐朝爲出發點,由近及遠次第展開叙述。一般先記各地城邦面積、都城'山川、氣 
候,交通 、物產 等概况,再述社會習俗 、地方 特點。尤其注重佛教的寺廟,僧侣、宗教活動、佛教掌故和怫教遺 
跡的記載,具有很高的學 術惯 值。 

《人唐西域紀》全*十 - 卷,卷一首叙出國所經的阿耆尼國,然後叙述屈支國、跋逄迦國'迦畢試阈等西 
域、中亞 -1 一卜四國=卷-至卷十,首爲印度總叙,以後分别叙述北印度、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和西印度諸 
國。卷十 一記述 僧迦鰌、波 拉斯 等印度半島以外各國。卷十二記述回程經過的漕矩吒國 '* 盤陀國 、怯 沙國、 
T 阖諸 國。全齊以記載印度的内容 * 多,篇幅也最人。 s 前有祕 ® c s 作佐郎敬播、尚 * 左僕射燕國公于志 
寧兩人序文*分别叙述玄奘西行取經歷程,意義、取經數量及《大唐西域記》成書經過、並歌頌唐太宗御製 
《二藏 m 教序-《述聖記》等。又有玄奘自序,概括叙述西行取經親見各地風土人物、佛教盛况。«後有玄奘 
跋文和沙 n 辯機 赞,歌頌玄奘取經功德、經像數 M 、 撰《两 域紀》 經過。 



中 » 學術名 » ES 宗教卷 lwi _ 

央大唐西域記》 内 容宏富,主要有以 下幾個 方面: 

l -» L ® r 七世紀中亞 、南亞 等國的概况,保存了研究中亞、南亞各國古代歷史' * 教'風 俗習惯 的翔實 
資料 。玄 奘西行取經,將親見親聞撰成《大唐西域記 • 據敬播序稱..「親 * 者 j 百一卜國*傳聞者二十八 
國。」「其物産風土之差,習俗 111 川之異 、遠則 稽之於國典,近則詳之於故老。 * 矣殊方,依然在目■'無勞握椠, 
已詳油岽。」從我國新壢西抵伊朗和地中海東岸,東達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北面包括今中亞細亞、 * 中亞' 
南亞等國的山川形勢、城邑關防、交通道路,風土習俗,物産氣候,文化政治等無不具載。如帕米 爾高 原一向 
被認爲神秘的地 M , 這裏群巒叠峰,很少有人涉足,而玄奘在此地區三次往返,進行實地考察-在我國史 s 
上第 - 次提出了「波謎羅川」這一地理名稱。指出:「國境東北,踰山越谷,經危履險,行七 6 '餘里,至波謎羅 
川。」其地「據兩 * 山間,故寒風凄勁,春夏飛雪,畫夜飄風=地鹹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 
絶無人至 「據 葱嶺内 ,赏磨 部洲中*其地最高也。」並指出地理位詈..西至達摩悉锇帝國東界,束北至怯沙 
國兩界,南越山,有鉢 蕗羅國 ,東南至竭盤陀國。將帕米爾髙原情况叙述得清清楚楚。如對於南亞各國的地 
理位 W , 物產氣候,風土習俗和歷史遺跡等也都作了癀泛的考察,詳盡的紀録 。《四 庫仝#總 S 提要》説: 
「昔 * 法顯作 《怫 - 記'其文頗略-'唐*-"域傳>較爲詳核。此"所序諸國,又多《唐*>所不载。」由於造 
一地區的占代歷史和文字資料很少留傳下來,所以玄奘在 《 大唐西域記》中所保存的資料就彌足 珍貴。 

二 ’■ 點記叙了印度的歷史、宗教等情况。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五印度情况的記載特詳,篇幅佔九 
卷之多。從卷二印度總論以後,依次對五印度情况展開叙述。而對印度佛教重地摩揭陀國, * 载更詳,佔卷 
八、卷九。如在印度總述中, 6 '先閛述了印度名稱的由來,「印度者 ® 唐言月 • 「良以其上聖责 繼軌, 導凡御 



物,如 月照臨 。山是 a 故 ,謂之 印度。 」釋名之後 ,依 次叙 述印度的疆域、數量、歲時 、宮室 、衣飾、饌食 、文字 、 
教育、佛教、族姓■兵術 * 刑法、致敬•病死、賦税、物產等。如族姓中指出 : 「有™流焉,一口婆羅門,淨行也, 
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一: n 剎帝利?土種也。奕世君臨,仁恕爲志。三曰吠奢,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 
四曰戍陀羅,農人也、肆力疇隴,勤身稼 穡。」 接着分析四者之間森嚴的等級 關係, 「凡兹四姓,清濁殊流。」爲 
研究印度中世紀階級關係提供詳實資料。如記述摩揭陀國時指出:「崇志重學,尊敬佛法。伽藍五十餘所, 
悄徒萬有餘人,並多習 大乘法 教。天祠數十,異道實多。」國中 4 ' 那爛陀 僧伽藍,「名捎當畤,聲高異域?記述 
了高僧戒賢與南印度外道的辯論,「論集之日,遠近相趨,少長咸萃。」「外道弘閛大猷,盡其幽致 > 戒寶 循理 
•'-" 實,深棰幽幺。外道辭窮,蒙耻而退*」記述了摩揭陀國周圍的如來遣跡。如窣堵波不遠,精舍中有大石, 
如來所履,雙跡猶存。」有聖泉木'有菩提樹,「每至 如來涅 槃之日 ,* 皆凋落。」 有鍮 石佛像,有 四天王 * 鉢 
處,有香像池,有如來焚身處、有觀自在菩薩像等。在這些地方都有 I 段佛的故事。此外對印度佛教中的 * 
要人物如馬鳴、 ■ 樹 '提婆、無著、世親、阿育王'迦 膩色迦 等的傳説都有詳細記 載。 總之在這部害中有關印 
度佛教史跡,隨處可見。如佛陀的本生、降誕、成道、説法、人滅、以及分舍刺'建塔、造像、法會等靡;+畢備。 
近年來 印度考古工作者根據《西域記》所提供的幾索,發掘了那爛陀寺、王舍城、鹿野苑、阿旃陀石窟、迦蚍 
羅衛城等遣址。 

三、記載 r 我阈内域少數民族政權的情况。爲研究我國西北地區民族歷史地理提供重要贵料。如在我 
國新疆境内的阿 9 尼 (焉耆 >、 K 支(庫审)、跋祿迦(阿克蘇) 竭盤陀 (培什康爾 T )、 鳥 * c 英»沙' 法沙 (喀 
什-斫砲迦(莱城)、瞿鹾 11 那(和田)、折摩馱那(打未〕等地 , *况部有洋細的* ! 戟。如阿普尼「*流交帶,引 



中圃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四四 

水爲田,十宜麇黍、宿麥'香棗.葡萄、梨、李諸果」,「國無綱紀,法不整肅 • 如赤 * 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 
胡雜居也。 j 如 * 盤陀國,「周二千餘里。」「以其先祖之出,母則漢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種,故其自稱漢日天 
種。然其 £ 族,貌同中國*曾钸方冠,身衣胡服=」如禪薩旦那,「昔者此國未知蠶桑,聞東土有之,命使以求- 
我 ■ 蠶桑由此傅入两域 。至於 西域信奉佛教,據本書統計,當時五十六國中,以信仰 • 教爲主的有二十餘 
國,他們大都崇奉小乘教一切有部= 

" 大唐«域記》記載7一百:!一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歷史、地理**教、風俗,文化情况,是研究七世 
紀歷史地理,中亞史、南亞史、中外關係史、中外交通史,邊疆史、民族史、宗 教史等 多種學科的重要典籍,歷 
來爲人們所 * 視 T 具有不朽的科 學偾值 * 因而被譯成法*英,日等國文字,廣爲流傳。 

對於《人唐 西域記 》的研究,有清末民初丁謙的《大唐西域記地理考證 '1 九六四年向達輯成 - 大唐西 
域記 古木一:.種 r 一九七七年 t 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巽《大 * 西域記》點校本;一九八四年中華書局出版《大 
唐西域記地理考證-^九八六年中華書局出版季羡林等十多位學者共同整理的^大唐西域記校註气博採 
中外之 B 、 縱考占今之變,是我國研究 { 大唐西域記 > 最新成果。書末附 有參考 # s 、 地圖、索引,便於查考 * 
國 外對該 s 的研究,以一八一:.四年德國東方學家克拉勃羅德發表《玄奘在中亞與印度的旅行》一文爲契 機, 
' Jl 起國外漢學家對該書的重視與研究 D 廣泛譯成各 " 文字,有 f 八五八年儒蓮的法譯本,有一八八四年比 
爾的英譯本,一九0 ±; 年瓦 特斯的英譯本 - 九一二年掘謙德的 m ® 解説本,一九七二年水谷真成的 R 譯 
注釋本等。 C 來可泓 〕 



一切經音義 

〔唐〕玄應 

《一切經音義》,原名《大唐衆 *. 音義 • 略稱《 £ 應皆義》,二十五卷。唐玄應撰,約成書於唐貞觀末年(六 
五 o > 前。通行丰有 ■■*■ 麗藏~本 - 宋藏》本、《金藏2本、《元藏 - 本 - 明南藏本》 - 明北藏 s 本、日本** 1 藏經》 
本、廣柬新刻~海山仙館叢書》本等。 

玄應 ,生卒 年不詳,约與道宦、道 世同時 而早卒。據 割毓崧 《書法苑珠林後 I 謂:「唐代僧徒能讀儒 * 者, 
爲元(玄)應、道世二人,而元(玄)應年輩稍後。」原爲唐代京師(長安〕大總持寺沙門,協助唐玄奘譯經,成爲 
玄奘弟子。據《續高僧傳 •< 卷三十一 《果 智傳》附見《玄應傳}云,.「京師沙門玄應者,亦以字學之富,皂素所 
推,通 造經音 ,甚有 科據矣 - 據道宣《大唐内典綠》卷五著錄 -» 太唐衆經‘ # 義》稱:「應博學字 * ,統通林苑, 
周陟古今 ,括究 儒釋。昔高齊沙鬥釋道慧爲 ~i 切經音 • 不顯名目,但明字類’及至臨機’搜訪多惑’應憤斯 
事,遂作此音。徵核本據,務存實錄,即萬代之師宗,亦當朝之難偶也。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疎,遂從物故 - 
可見玄應是一位博通儒、釋宇學的學問僧"爲了 彌 補道慧 《 一切經音 H* 不列卷數、篇 S, 只詮釋宇音義、 
翮撿+ 易的缺點而萌生撰述此書念頭。但成 * 之後,未及反覆論辯 ,校訂 考核,不幸逝世。著述尚有:《大 



中阈學術名 * 提 g 京教卷 I ™六 

般若經音義 - 一卷、《成唯識論開發 >• 一卷 、《因 明人正理論疏 ■* 一卷 - 攝人乘論疏》十卷 - 辨中邊論疏 K 卷數 
不詳 )、 s 俱 ft 論音義 K 卷,已佚。 

《玄應音義》是我國古代一部注釋音訓佛典中難宇、難詞的訓詁學著作=書前有署名「終南山太一釋 
氏 J (即唐僧道官)撰的~火廣衆經音義序 • 介紐玄 應簡况及編撰本 9 目的、體例、意義。「有大慈恩寺玄應法 
師,博 " 强記,鏡林苑之宏標,窮討本支-通古今之互體,故能校雠源流,勘閲時代。删雅古之野索,削澆薄之 
浮雜。悟通俗而顯教,舉集略而膽美。 可謂文 字之宏圖,言音之龜鏡也。貞觀末曆,敕召參傳宗,經正緯,咨 
爲實錄 。因譯 # 閲,捃拾藏經,爲之裔義。注釋訓解,援引群籍據卓明,煥然可領,結成三帙 。 j 

《玄應音義》全"二—五卷。 玄應借 蓥北齊道慧《一切經音 - 隋代智騫《衆經咅》訓字方法,參考唐代陸 
徳明《經典釋文》體例,即依照原 # 卷次,摘取其中詞語,加以注音訓釋。爲四百五十六部漢譯佛典中難字、 
錐詞注音釋義,收字、詞近萬條,按太乘經 、大 乘律、大乘論,小乘經.小乘律、小乘論、西方賢 * 集傳以及唐 
玄 * 部份新譯的次序排列。 

卷一至卷八前部份■‘大乘經,從《大方廣佛華嚴經》到《無畏德女經 ' 凡二百二十六部。 

卷八後部份••大乘律,從《優婆塞戒經 >到《文殊净律經》,凡十部。 

卷九、卷 —: 大乘論,從《大智度論 > 到《緣生論'凡十八部。 

卷 f 一至卷十三’+小乘經,從 《 E 法念處經》到《馬有八態經 • 凡一百 部= 

卷—四至卷十六..小乘律,從~四分律 > 到 - 沙彌尼離戒 ' 凡二十六部。 

卷—七、卷十八:小乘論,從 ■* 阿毗® 婆沙論 >到~随相 *• 凡二十一部。 



卷卜九、卷一一十••賢聖集傳,從《佛本行集經 - 到《婆 數盤豆傳》 ,凡二十九部。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玄奘新譯的大乘經、大乘論'小乘論。從 -• 大菩薩藏經 > 到《阿毗逢磨順正理論 • 
凡二十六部。 

《玄應音義 - 在每卷击前先列本卷要註解的各經名目,然後按該經卷次顢序解説,卷中無可註的,即略 
過此卷,註其後面卷次,註釋體例大致有四種情况。 

一、 對複合詞的前一字或後!字進行訓釋。如卷十的~十地論》第五卷「捫摸」的「捫」字*釋是「捫摸,莫 
奔'莫本 . 一切。 *■ 聲韻》~ 們 ,摸也。《字林 ■ ■捫,撫持也。案■•捫持 ,謂芋 把執物也。」如卷 I 的《大方廣佛華 
嚴經~第十五卷「船舶」的「舶」字 9|| 釋是:「船舶,音白。《埤蒼》:舶,大船也。<通俗文》:吳船曰鳊,晉船曰 
舶=長二十丈,載六、七百人是也❹煸’音蒲殄反。」 

二、 對複合詞的前後一:字分别進行訓釋或合釋。如卷一的《大集日藏分經》第五卷 「麒 頷』的訓 釋是: 
「類頷,又作髏, 181 。力侯切 。《埤 蒼 r 頭骨也。下(指頷宇〕胡感切,《 方言 ■ 頷,頤頷也。」如卷十五的《五 
分律》第二卷「•俛」的 »" 釋是: 「澠俛,亡忍切。下(指俛宇〕無辯切。謂自强爲之也。律文作「慢 ■ 非也。」 
如卷-的《大般涅槃綷>第二卜卷「奎星」的_釋是,「奎星,口捎反。《爾雅》降*,奎星也。李巡曰:降*, 
d 虎宿也。」經文有作金星、太白星,宜從宇讀。」 

=■ 對字、詞的寫法有異的,先 辨形盥 ,再註音義。如卷四的 - 観佛:二昧海經》第四卷「疼瘅」的訓 釋是: 
「疼痺,又作癍、胳 ■ 形,同。徒冬反。 s 廣雅 r 疼,痛也。下(指痺字 • 並利反。《説文 ■ ■濕痛也,痺,不能 
行也。」如卷十一的 ~ m 法念經》第四十五卷「常眨』的訓釋是:「常眨,《通俗文 >作 r *-* 8 字苑》作 r 眨 • 同。 

佛教编 一 " 七 



中 »•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四 A 

fi 狹切 。目數 開閉也。經文作「腆'子葉切,日毛也。陕,非宇體。」 

四、對梵文翻譯名詞的解釋,着重説明它的不同譯名和含義。如卷六的«妙法蓮華經》第一卷「南無 J 的 
* 名和含義是"「南無,或作 r 南謨 • 或作 r 那莫 ■ 皆以歸禮譯之 M = nr 和南』者,訛也。正言『煩淡』,或言 r * 
淡 j 此云 r 禮〗也,或言『歸命 r 譯人義安命字也 - 如卷二十五的《阿毗達磨順正理論》第十二卷「加趺」的譯 
名和含義是 .. 「加趺,古遐切。《爾雅 r 加,重也,今取其義,謂交足坐也。 * 中或作『結交趺作 *- 是也。山束 
-- 甲趺」,江南言『畔跨 • 胖,音平患切,跨 呱切。 有從足,作「跏 • 文字所無也。」 

•» 玄應 - 義》雖説是替佛經作音義,其實並不局限於佛典中的字詞,所選 * 宇詞除梵文音譯、意譯的難 
懂的 # 門字詞之外,亦對一般宇詞、冷僻字以及名物等加以註咅訓釋,而且份量很大,幾佔全書的一半篇 
幅。如卷一的《大方廣怫華® 經》 第六卷 「園圃 」一詞註云:「園画,補、布二音 - 蒼頡解*》-•■ f 種樹曰園, 
種菜 n w r 」 如卷一_的《大般涅架5第六卷 r 什物」一詞註 2 :「什物,時立反9=一蒼》「什,十也~仆"聚也、 
雜也、亦會數之名也。 又謂資 生之物也。今人言家産器物,猶云「什物」,物即器也。江南名『什物-,北方名 
r 五行 • 《史記 h 舜作什物於#邱, H ®*- •『貧 人賜田宅什榭-並是者也 - 所以<玄應 ■ 義》 在一定意義 
上説, 這是一部兼收佛 學宇詞 、漢語字詞的百科詞匯性質的詞典。 

《玄應音義》在釋字釋®時徵引材料十分豐富,所引之書除佛經梵音外,還徵引鄭玄《尚書註 ' 《論語 
註 •" 逵和服虔 •»* 秋傳註 r 李巡和李炎~爾雅註 • 三家《詩 r 許慎 - 説文解字》 - 小甫雅-揚雄《方言 ' 劉 
熙 - 釋名 ' 張揖《廣雅 - 《埤蒼 ' 顧野丟玉篇》、呂忱《宇書2宇林-阮孝緒《文字集略-服虔《通俗文'李 
斯《蒼 * 篇》、呂靜《韻集 ' 郭璞《=一蒼解詰 • 葛洪《要用字苑 • 李登~聲類 • 陽承慶《宇統 - 樊恭《廣 蒼》 等百 



數卜種。這些古書除少數外,已經失傳,由於本書徵引, 尚能窺 其一斑,爲 今人考據典籍 ,研究 訓 詁,提供豐 
富而珍貴的資料。故清代小學家,校勘家,輯佚家皆梘此書爲輯佚钩沉的瓌寶9清代任大樁的《字林考逸 ■ 
《小學鈎沉-,孫星衍輯《蒼頡篇'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都傦劢過本書的資料。誠如張之洞在《*目 
答問》中説: 「二 s ( 艽一爲 《 薏琳音義》所引古書及字書,古本甚多,可資考證,故國朝經師多取資焉,於彼 
教無與也 。 J 

■*> 玄應音義 ■- 成書後,唐德宗時西域疏勒人釋僧慧琳,仿之撰 S 慧琳音義 - 百卷,至北宋初年遼僧希麟 
增補~慧琳音義》成《續 I 切經音義》十卷。爲清代小學家所重視,近現代以來也爲漢"言學家所重視= 

(來 可泓) 

因明入正理論疏 

〔唐〕窺基 

S 因明入正理論疏 • 又稱《因明大疏 • 簡稱 - 大疏 • 六卷(通行本爲八卷)。庸窺基撰。《大疏》是未成之 
作。窺基從乾封元年(六六六)後開始爲~人論》作注疏,直到晚年都没有窵完,只疏解到喻過「能立不成」處, 
所餘部份由門人慧沼增補成現今通行本的第七、第八兩卷。通行本有:《金藏 • 日本 C 卍續藏經》本、《大正 



屮國 ,學 術名 * 提要 .* 教卷 - K 0 

藏>本。 

窺基(六三 ■ 1— 六八二) ,* 姓尉®,字洪道,著述常署名「基」或「大乘基」=京兆長安(今陕西西安> 
人=唐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德之子,少習儒經,善於文辭,十七歲時受度爲玄奘弟子。 二 - J - 五歲參加玄奘組 
織的譯塲,譯經九年。以後專事著述弘化,撰經論疏記近百種,時稱「百部疏主 • 今存一九種,其中比較 
重要的 *: 《無 * 稱"疏-^阿彌陀經通贊疏--法苹經么贊-^金剛經贊述--雜集論述記-^辯中邊論述 
記 ■" 瑜伽 論略纂 K 《成唯識淪述記 ' 《異部宗 輪淪 述記 > 等。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四有傳。 

唐貞觀二十一年 (六 四七)玄奘譯出《因明入正理 *• 貞觐二上二年(六四九)又譯出《因明正理門論 * 
由於這是印度新因明(®家 運輯) 的兩部代表作,在當時因明學又是新鮮學問*玄奘師一邊翻譯, 一邊 講解。 
譯塢中人競相亨習,爲《人論》作 疏的先 有神泰、靖邁 * 明覺一 I ..家 ,繼有文軌 '玄應、文備'璧公等。《大疏 •• 晚 
出,自冇其得天獨 厚之處 。一方面 窥基是 玄奘的大弟子,在 w 明方面得到玄奘的個别指導,另一方面,乂有 
同門 諸疏可作參考。窺 * 對同門諸疏作了深入研究,比較總結各家同異,抉揮取捨,酌加己見,大善「=一支 ■ 
縱横 " 破,探幽發微,閘發宏富,爲諸疏之冠。由於《大疏 - 的流行,衆疏相形見紬,零 * 晦彩,除神泰和文軌 
之疏記仍保留殘本外,其 餘都散 失殆盡。 

《大疏》分爲四個部份■•第一部份叙所因。「劫初足目,創標真似」,揭示因明發端於外宗正理學説, r 因 
明論者,源唯佛説」,主張因明是佛家學説~「爲破邪論,安立正道」是因明的宗旨。簡述了佛家占因明代表世 
親和新因明創始人 陳那著述情况 以及商羯羅主作本淪的緣起,並略陳玄奘赴印求學窮研了因明之幽微。 
第二 * 份爲解論名。列舉了神泰、文備、文軌、靖邁四家之説,加上他 c 己的第五 種見解 ♦即指正理爲陳 



那的 * 作特别是《因明正理門論》。 

第二部份爲明妨難。解答關於因明名稱的七種疑問,爲何不稱爲宗明、喻明和果明, .而稱 因明。 

以 h 三部份組成短短的序文。 

第四部份爲釋本文。本疏的主體部份,大分兩段 P 第一大段解釋《人論》總標綱領的初頌以及長行=第 
二段解釋論末略顯指廣的結頌。 

《因明大疏》代表了唐代因明研究的最高成就,其内容特黠如 F : 

I 、洋徵古義 ,環 列祥欐。提供了因明古今沿革概况和佛家人小乘的分歧以及古印度主要學派如聲論1 
數論、勝論學説的背景材料,有助於理解立破簕例。如《 大疏》 在講到世間相違過時,有關於玄奘所立真唯識 
量爲何不會有世間相連過的詳細解釋,就涉及到大、小乘 和外道 的不同親點,講有法自相相違因時叙述了 
• 論祖師#找、化導傳人的故事,在講解九句 " 時, | 一標明立敵雙方歸屬。 

---、閛述名相和立破之則,内容豐富,勝於諸疏。如區分宗體(命題)與宗依(組成命題的主、謂項 r 對陳 
那以宗«爲論證對象的因明思想有所補充發展門論 s 奥旨,抉撣無遺 - 入論》只講到棰成有法、極成能 
别 c 雙方共許兩個宗依 •■ 未明言因喻也須極成,《大疏》徴引《門論》「此中宗法,唯取立論及敵論者決定 M 
許。於 1 " 1 品中有非有等亦復如是」,説明因 喻必須 極成,指出《入論》略而未陳,是爲不足-^宗依有法、能别 
的體之名和義之名作了詳細解釋 '■對 前人疏中增設的因同品槪念廣衍其説,並順理成章地增設因異品槪 
念,對於閛述義理,增加了方便一;大疏》還對有®'無體的三種含義,對因三相和二喻即因等重要規則,對陳 
那新因明避免了古囚明易陷入無窮類比的弊病並 a 提高了類推的 可靠程 度都作了詳細閛述。 

佛 * 編 一五一 



中 H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 ? | 

. 三、對三種比童及簡别的理論有整理發展之功。在《門論》和《人論》中,對真似能立和真似能破的討論 
僅限於共比量的範圍’而没有涉及自'他比量,根本就没有涉及簡別的問題。玄奘在印求 學期間,簡别的方 
法在 因明家 中還是 | 種生疏的理論 。玄 獎對三種比量及簡别方法已經運用自如,在全 印度無遮大會上立 
r 唯識比量 • 以無 I 人敢黴結而告*。玄奘的理論在唐疏中有了初步的總結槻括,其中以 * 大疏 - 論述最詳。 
三種比量及其簡别的方法對於立論者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以及理解清辨、護法 等著作,都有很大幫助。 

四、對'二十 --1 種過失都分爲全分的、一分的,再配上自、他、共三種比量,這樣每一種過失中都有八種情 
况,明確判定每 一過夹 的特镦以及可能運用的範圍,這是《大疏>對因明 理論的發展。 . 

《大疏》精審,堪爲楷模,作爲 f 本未成之作,其中缺蹈,在所難免。今人陳大齊曾經指出,#中名言分 
别,界限不清 I 後先阐述,不相符順1 義本連貫,散見 不聚- 理有多端*掛 I 漏餘"積 此諸故 ,益 復難解 ,甚至使 
得因明體系失其謹嚴。 

在理論 h 的主耍失 誤有: 

二錯誤認爲「宗 因喻多 言説能立」中的宗只能是所立而不是能立(多言)的 | 部份"其實,能立有 -- 義。 

一個論式内部,宗是所立,因、喻是能 i 。 當能立與似能立和能破相對時,能立應包括宗、因、喻多言。因、 
喻、只能算一--.:。 

.• 錯誤地發揮了同品、異品的定義,把同品解釋成了同喻依,把異品解釋成了異喻依大疏 *■ 用 「因正 
所成」來解釋同品,實際上是用因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來限定同品,帶來了理論上的一系列混 亂, 處處導 
致矛盾。《大疏》還錯誤地批評了其餘三家唐 疏的同 、異品定義,其實是四家。 



一:一、對一 r _* lt M 的理論 S 述與實例分析有矛盾。『凡因明法,若自比量,宗、因'喻中皆須依自,他共亦 
爾。」這是説自'他、共 -- 種比量的 Mi 支組成都很純粹。自比量宗、因、喻 H 支都必須依自,不得有他、共。他 
比 - 宗、因、喻一 - 支 都必須 依他,也不得混有自、共。這一槪括不全面。在«大疏》中,有共'有 A 組成的自比 
* 和有共、有他組成的他比量不勝枚舉。由於不承認有共、有自的 H 支比量爲自比 M , 因而制定玄 * 的「唯 
識比 量」時 ,儘管 該量 因支有 S 許簡别 語, 仍判定爲共比 M , 這在理論上是説不通的。這一誤解影響至今3 
本疏探源窮委,博徵繁引,被尊稱爲《大疏 • 在慈恩 * 内奉爲圭臬,推崇 備致,使得其 他疏記相形見絀, 
或遺佚,或殘缺。其疏巋然獨存,成爲後人研習闶明之階梯和捷徑。 

《 太疏 >是未定之作,還有十種喻過 •真似 一 一量,真似能破等内容由門人慧沼(六五 o - ^^七 I 四)補足。 
續寫部份另有單行本、題名爲 S 因明人正理論續疏 • 慧沼還撰有《人正理論義斷"一卷 - 蓽要 H 卷,對《大 
疏>*發捭> 有批評。窺基再傳弟子智周{六六八——七二-|>又對基疏作«略記》|卷、《前記=|卷-後記》 
“卷 (不全 ■ 解釋更爲詳 钿。 n 本僧人撰作的注疏主耍有..善珠的《因明論疏明燈鈔 >六卷、明詮的《因明大 
疏 *)> 並《甩 書》 九卷、藏俊的《因明人疏鈔》四十一卷、良遍的~因明大疏私鈔-■■#、鳳潭的《因明論疏瑞源 
記》八卷(其中保存了許多遣佚唐疏的要義,很有參考價值 • 淸末《大疏》回歸中土*因明研習出現新 lf ! 潮。 
近世的研究 * 作冇 • 大齊的《因明人疏蠡測》和《因明入 止理綸 悟他門淺釋》等。 (鄭 偉宏) 



中國 學術名 苦 提要宗教卷 


異部宗輪論述記 

S 〕 窺基 

《異 部宗掄論述記 • 一卷。唐代窺基撰,成於唐龍朔一_-年(六六二)。通行本有•■《*績藏經》本等。 

《異部宗輪論》是印度世友造的一部大乘論*匕世友依據説一切有部的立場,論述佛滅後一百餘年 至四 
百年間’印度佛教分派(成爲十八部-的歷史和各部派不同的教義(即部执 • 先總叙怫滅後爭論興起之時代 
及分裂 爲人 s 、 h 痤兩根本部派的事由"接着分 别叙述 大衆部於佛滅後二三百年間,又經四次分裂,本末合 
成九部。上座部於佛滅後二四百年内"再經八 次分裂 ,本末合成十一部。這樣共有十八部"'然後分别叙述 
X 衆*上*« 系苒派 的本宗同義 (即 各派從其本部分裂時所公認的主張 ) 和末 * 異義(即各派分立以後自己 
宗派所建' 1 的主張 • 《異部宗輪論»是 s 譯怫典中唯一關於佛滅後佛 教部派 分裂次第及各派異執的較爲完 
整的記述, 是 研究部派教義的棰其重要的資料。 

唐代以前*《異部宗輪論« 巳有兩 種譯本■.一是三秦時代的失譯本,題爲《十八部論》一卷一本是陳 
真諦譯本,題爲 《部 異執論 - 卷。但玄奘認爲「彼所翻詞,或爽於梵,文理有乖於 本義」 (《異部宗輪論述記 * 
卷首«,於是決定重新翻譯 ,弟子 窺基參與其間。唐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玄奘和窺基在玉華宮慶福殿譯竣 



此綸,題名 am 異部宗 輪淪》 。窺基根撖玄奘的旨意,對此綸作了注鞸,撰成《述記 > 一卷,並認 爲< 述記》具有 
「叙諧亊義,少盡委曲」之效果。 

《異部宗輪論述記》的内容結構是:首先論述翻譯《異部宗輪論》的因緣和解釋「異部宗輪」四個字的意 
思 D 接*■,將此論分爲「起教因緣」和「聖教正説」两部份來注釋。起教因緣,主要注解~異部宗輪論》卷首的 
五個偈頌。「聖教正説」,則詮釋本論的長行。長行又可以分爲: ( 一 ) 顯已傳聞*即「如是傅聞」四字。(二> 
明本教主,指「佛薄伽梵」。--)叙部興之年代——「佛涅榮後百有餘年」。(四 > 述因諍部份,從「是時佛法」 
至「十一經量部」,注釋佛威後初分匕座、 大衆二 部*又分别從中分裂出十部、八部,總十八部。 t 五)廣陳部 
執,則逐一解釋從大 * 部、上座部中分裂出來的本宗同義和末宗異義=比如大衆部、一説部、説出世部、鷄胤 
邰四根本部所立的本宗相冋之義,别部以後,自宗别立新義,即爲末宗異義,又如多聞部剛從大衆部中分出 
時,所立之義爲本 * 同義,別部以後另立新義,爲末宗異義 t 上座部之分派也是如此。 

(<異部宗輪論3關於大衆、上座兩根本部派分裂情况的記述,與前兩個譯本《十八部論 • 《部異執論》有 
■小同之處。比如發生爭論的五事的來歷,《十八部論》説是由大僧别立的,《部異執論》卻説是由外道(實際上 
是泛指與内 tl 對立的宗派)所立=然*,這兩個譯本都没有確定五事是雎所創。但《異部宗輪論》採用婆沙 
師之説,將五 * 歸之於大天,稱之爲「大天五事」 - 異部宗輪論述記》在注解此事時,特别詳細地述説了大天 
的敁事, 認爲 大天是 I 個犯了數重「無間業」罪的、混進佛教憎團的「乖净比丘」,以表明作者的態度。又,關 
於人衆 部的形成,《卜八部論》説是三比丘 - 部異執論》説是四種破教大衆,所指都是偏屬大衆部的一面丨 
《異部 * 輪論))則認爲是四衆 * 議「大天=事 • 跟從大犬説的是爲 大敢部 ,反對大天説的是爲上座部。《 s 部 



中國學術名* 提要 宗教卷 .五 A 

宗輪述論》明顙傾向於説一切有部的 観點 ,以人衆部爲非。造是本 * 的重要特點。 

本 * 是《異部 - 輪論 S 唯一的漢文注疏,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本書 的注釋有日本榮天的~異部宗輪論 
述記日論 ■ 憲榮的 《 R 部宗輪述記發韌》等。(X金£ 

成唯識論述記 

〔唐〕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r 又名《唯識述記 ■ 《成唯識論疏 ' 《述記 • 二十卷 (另作 「六十卷」>。唐代窺基撰 * 成於 
顯慶四年(六五九)至永淳元年(六八一 一) 之間 D 通行本有大正藏 ■== 本〃作「一十卷」 - 金陵刻經處本夂作 
「六十卷」 • 

《成唯識論述記》是《成唯譏論玄奘糅譯,和卷)的注釋書,也是法枏宗 " 乂稱「唯識宗」〕的主要著作之 

r 

仝書 分爲五門:一 、辨教時機。主要説明法相宗 的一 I 〕時判教和五種姓説。 II 、明論宗體。主要阐述以 
r 識有境無」的唯識説爲宗,以「攝相歸性 ■ 「攝境從心'「*假隨實 ■ 「性用别論」四重爲體。三、藏乘所攝。 
上 •* 講述《成唯識淪>的性質,在菩 • 藏和聲聞藏中屬「菩薩藏」,在經、律、論中屬「論」(「阿毗達磨」),在 -■ 一 



乘(菩薛,聲聞、緣覺)中颺 * c ® 乘。四、説教乘主。主要閛明印度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世親和十大論師的 
事蹟。五'判釋本文9即分宗前敬叙分、依教廣成分、釋潔施展分三個部份,對《成唯 識論》 全書進行詮釋= 
兹依 •* 成唯識論述記 =* 六十卷’提要如下 ■■ 

《述記》卷 一 至 8 九■■釋《成唯識論 K 以下略稱《論》)卷一。以心爲定量,成立識體,説明人法 C 人身和宇 
宙間的一切現象)皆是識體的變現,並破斥其他流派對色心物質與精神不正確的認識。總言唯識旨趣。 

《述記 •- 卷十至卷十六 ••釋 " 論》卷:° 論述三 種能變畿——第八異熟能變識、第七思量能變識、第六了 
境能變識,種子(識體)的熏習、行相、所緣,以及業力變現外界境物和人身的差別。 

~述記》卷 十七至 卷二十二■'釋《論 > 卷三。詳述心所(識體的作用)與栽識、轉識,或阿賴耶識的關係。諸 
識所依的條件 、闶果 、勢用、功能等。 

《述記>卷.| 一十一二至卷二十九:釋《論》卷四。論述身心在禪定時的染淨變化,以及對境識的観察 問題。 
《述 £ )>卷-十九至卷 M 一十四 .■釋《論》卷五。説明八識的差别。 

《述記>卷::一十四至卷一 -• 十八••釋《論》卷六。從識體及八識的分别解釋心理栝動。 

《述記> 卷三十九至卷四四.■釋《論 * 卷七。説心與心所,非離 非即, 若依!心,多識俱轉"並釋 i . -一 性' 
四緣、十因、-因等。 

《述記>卷四十五至卷五卜二•■釋《論》卷八。進一步説明唯 * 的體性。 

《述記》卷五十 = -至卷五卜七:釋《論》卷九。説明梧人唯識的體性的位次'' 

《述記》卷«_十八至卷六卜:釋《論>卷十:解釋十障、四種涅荣、四智、二身、二分等。 

怫教編 一= 七 



中 a 學術名 ** 耍宗 * 8 五八 

本書爲研究 《成唯識論》的入 H *- 成唯識論》中没有舉 ! li 印度十大論師的名字,論中所説的觀點爲何 
人之説頗難知暁, " 本 5 則一 一注明。其要旨在於論述宇宙間的一切現象皆爲人的第八識1阿賴耶識的 
變現賴耶識是唯 I 真實的#在。( £ 净)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唐〕窺基 

《成 唯識 論掌中 樞要 r 略稱《成唯識論 揠要 '《唯識論樞要'《唯識樞要--'樞要-四卷。唐代窺基撰, 
撰時不詳 。通行 本有+■《太正藏》本、《卍續藏經》本等。 

《成唯識論 -( H 卷)是印度護法等造的、注釋《唯識三 十論》 (頌)的一部著作’爲法相宗所依據的重要論 
著之 一 。 内容 論述人類存在的根本依處即 H 賴耶識,其中所藏之種于,由於緣起而形成現在,同時又造作未 
來,因此展開宇宙的 一 切, 都以觀萬法唯心所現,體證諸法之 真理。 

本齊則是~成唯識淪》的注疏,也是唐代「唯識一~大疏」之 I 。全書的内容大致可分爲三個部份。 

首先 ,叙述 《成 唯識淪 S 的成立、傳來和糅譯因緣。由於一切有情無始以來,不知諸法實相,所以起惑造 
*’ 堕人輪迴,佛陀應 機顯世 ,赓説諸法非空非有,欲使衆生遠 離迷執 ,各自精進修行,得菩提妙杲 。佛 陀涅 



槃後 ,部派佛教興起,多轨有兒,龍樹、提婆分别造《中淪 >- 百論》等,破斥有見,弘閛大乘空義。然而,衆生 
卻又因此執著空見=於是,世親出世,「勤修大行 ,證大 菩提」,並著《唯識三+ 論 • 申述大乘法相妙義6其後, 
護法、安 s 等諸論師各爲此論作注,且在文前加^序分'文末加上流通分。玄奘游學五印,覓得諸師淪注而 
回,於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以謅法學説爲主,合糅諸論師之作,而譯成 -■ 成唯識 論》 一胄。 * 中每一首偈子 
都先立萬法乃唯識所變现之義,分能變之識爲異熟(第八 *• 思量 < 第七識)、了别境(前 A 識=一種。接着辨 
明唯識之理,最後揭示唯識: - 性及修行«值。 

其次,解釋 淪題和 指明所被根機=作者認爲,按梵文題目原義,本應譯爲《唯識成論 • 但出於下面一二個 
原因的 考盧, 而取名《成唯識 *•■(■ 按照漢語 的閲讀 習慣順序。(二 ) 因爲此渝以三分成立唯識。(二)世 
親在《唯識 ' F 論》的題 g 下方,嘗特别加注説,此論名《成唯識論 •* 題中的「成」宇,指能成、成立之義。唯 
識,按窺基 S 成唯識論述記 -" 所説,共有十義, •( 一 ) 經言唯 *=( 一;〕 本淪名唯識。(三)經和本論俱稱唯 
識。(四)宗稱唯識。 ( K 〕 體名唯識。(六〕略名唯識。 (七) 以教成教。(八 ) 以教成理。(九)以理成教。 
(十)以理成理。論•即論述、論證 D 在所被根機中,作者赓徵博引諸大乘經論 ,討 論五種姓與一乘法之關係。 

第-,判釋論文。此部份内容主要是在作者《成唯識論述記》中尚未發揮充分的地方’更加予以詳盡地 
述釋。尤其是對《唯識;:一十論》的科段(文)、五種姓(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不定和無種姓〕義 -= 類境 ■- 指 
由識所變現的性境或稱實境'獨影境或稱幻覺"帶質境或稱錯覺三類的總稱)等重要問題,均廣泛解釋其論 
a 。 如對 2 奘有關: - 類境的偈子: f 性境不隨心,獨影咆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卷上 >所作的詮 
釋,即 E l 例。 

»教編 - KA 



中_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六° 

另外»成唯識論掌中樞 要》 一 * 中,處處可見「如疏」、「如唯識 章説」 之語,似乎此 a 撰於《成唯識論述 
記》及《大乘法苑義林章>)之後。然而 - 述記》一 S 屮也有「如《樞 要;} 説」或 r 如别章説」等語*所以又- 1 推知此 
- 與《述記》*不多應該是同時完成的= 

本 * 的注疏,主要冇唐代智周所撰之 - 成唯識淪 櫃要記 卷、憬興 c 成唯識論樞要記 s 二卷等。 

( 1 金華) 

大乘法苑義林章 

S 〕 窥基 

《大乘法苑 * 林章 • 略稱《法苑義林章•《*林葶-《法 *■ 别稱七卷章 r 七卷(或作十四卷)。唐代窺 
基撰。通行本有;《大正藏 ■• 本等。 

, y 南北朝以來,隨佛典翻譯之進展,義學僧侣多 • 集義章,作爲研究佛法的入門指南 D 隋代 慧遠 所撰的 
s 大乘義 * r 爲這類著作的集大成者,並影 響本! t 的撰作。窺基親承玄奘,譯 出經淪 "兼爲疏解。本 •» 於 
唯識璺的立場,對佛教教 * 之組織及 * 本内容,如判教、唯識 a 理,修行理論等,均詳加鬧釋, * 古來唯識研 
究者之珍 * 典籍。 



^ 容分爲二 i 九 a - 卷一 ••總料簡、五心、唯識義林、諸乘義林等四 9 。 卷二••諸藏、十二分、斷障、二 
諦等四章 。卷 -• •大種造色、五根 '表 無表等三章。卷四:歸敬、四食、六十1_見、八解脱、二轨等五章。卷 
五:二十七賢 *- 二科、極微、勝定果色、十因、丘果 、法處 色等七章。卷六.:「*、破鹰羅 - 一;慧、三輪等四 
章 。卷七:二 身義林 ■佛土等二章。 

其中以 { 總料筒章》 爲本 * 最精要 部份 ,基於唯識宗立場,以五段簡擇怫陀一代時教 ..a ) 教益有殊 
門,舉出 小乘異 部舆 * 大乘教各別之利益二)時利差别門,先叙 中阈歷 來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識宗三時教 
之説。 C . 一)詮宗各異門,初舉古來各家立宗之不同,後詮法相之「非有非空之中道宗」之要義。(四>體性不 
问門,先、小外道、小乘、大乘等之教體不同,復揭示唯識 - 「四重出體』之説。(五)得名懸隔門’爲六合釋之概 
説,爲解釋梵語複合詞的六種方法,即依主釋、相違釋■特 * 釋、帶數釋、鄰近釋、有財釋。 

在窺 * 所撰的《成唯識論述記》和本*《總料簡章》中,將唯識學認識真理的方法 * 述爲「四重出體 • ■ 
:攝相歸 n 體,將一切有爲的事相,歸結於唯 I 無爲的真如寊性,即指 I 切法爲 「真如 • 二、攝境從識體, 
將|切所緣的境物,歸結於能緣的心識,即指一切法爲「心*」-|一、攝假随實褴,指一切名相文句之「假法」, 
皆歸於色、心等 「實法 •"、 fl 用别論»,指從諸法性相、假實的差别作用中,論究諸法的體性。 

在 •* 唯識義章》中,根據 c 唯識三十頌》第 - 十 五頌: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 
性。」 兵有創 發性地提出五重唯識觀’將對唯識件的 ** 分爲由淺到深、由粗到細的五重次 *•> 

I ' 遑虚存 實觀。依緣起的理法,以一 I :自性爲観境。遣虚,即洗煉主觀情執 —— 遍計所執性,以破 * 見。 
存 H , w 觀取生活現 象的 ^ 實 I 依他起性,並進 .« 觀察生活現象所含蘊的真理 I 圓成實性 ,以破 空見。 

佛教编 --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 A - 
此以 s 有相對爲認 * 特徵,以明二無我的原理。 

二'拾濫留純觀。在依他起性内,心、境是同時待緣而起'且相依並存的。但是,依他緣生的境名「内 
境 J , 遍訐所 轨的實我實法,名「外境」,使人誤以爲與「識」判然兩分,故捨 * 留純,强賙成立唯識 。此以 心境 
爲認識特徵,以明唯識無境之原理。 

_二、攝末歸本觀。識的見、相二分,是識的能取、所取,即認識的作用和對象。爲統一主客観世界’不使 
生命偏於破裂,必須進 一 步歸結到識的本質、本身,即自證分或證自證分上來。此以體用相對爲認識特徵, 
以攝用歸體,明了識體。 

四-隱劣顯勝觀。劣指心所,勝指心王。進一步於意識3體上觀取心王,運用理智洗煉情欲,明 r 一切 
染淨,只是 隨心而现 。此以王所相對爲認識特徵,以明心、心所法之關係。 

五、遣相證性観。相,爲依他起之識相-性,爲_成實之實性。了知依他起法,緣生如幻,本無自相可遣, 
始名遣相-如是則證得 " 成實的真實。此以事理相對爲認識特徵,前四種在相方面下功夫,稱相唯識,此観 
育證本性,稱性唯識,包括第 一 義諦、佛性、法身、如來藏、真如、+二法 門等卩 

七卷本爲現今所流行者,相傅另有八卷一一三章之異本,係在原有二十九亭外,另加得非得、 a 空、卜 
一_:觀 - 一一根等四章。 

本書注 釋今存有六十種之多,大多爲 a 本僧人所作。中國僧人所作有:唐代智周《義林 * 決擇記》四 

卷、慧沼 C 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 .- 一卷 '基辨《義林章師子吼章 ■ 普寂 《義林章纂注 • 守千《表無表章撰玩記》 
等。(王雷泉〕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C 唐〕彦惊 

《集 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又名 -• 沙門不敬俗錄 - 《集沙門不拜俗議 ' 六卷。唐彦惊••,成於龍朔二年 
C 六六 二) 。通行本有 ••■» 宋藏5本、《金藏 S 本、《元藏》本、 《明 南藏>本、《明北藏》本、~清藏' , 车、《麗藏》本、《大 
正藏>本 - 頻伽藏》本等。 

彦棕,生卒年及里籍不詳。唐貞 觀一:六一 : 七——六四九)末年,觀光上京,求法於玄奘門下,玄奘 M 寂後, 
他整理並筆述了慧立的 《 2 藏法師(玄奘3傳》十卷(其中後五卷是他 新續) ,今存~龍朔元年又以 r 字内塔寺 
靈相極多,足感人心"開洽 誠信」 ,而「帝 B 名寺勝塔獨之述紀 ■ 遂發憤«結,成 I 大唐京寺錄傳 H - 卷, 「 J 佚。 
生平事 蹟见 唐道宣 S 大唐内 典錄》 卷五、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四等。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是一部#門叙錄歷代有關沙門應不應跪拜君親的爭論著作。有關此事的選述 
緣山是這樣的:「龍朔一 '年壬戍,有詔令拜君親,恐傷國化,令百司遍議,於是抄門道宣等共上*,啓聞於朝 
廷。 * 議異端,所司進人,聖 (指唐 高宗)躬親党,下敕罷之。彦棕恐後代無聞,所以纂斯事並前代故事,及先 
H 答對,名爲《集沙門不拜俗議-」(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八) 



中网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六 " 

全 - 分爲三篇六卷。總計编録東晉至唐初有關沙門拜俗的爭論文獻(奏、啓、表、狀'論、 s * 甜等),以及 
屬於叙事性質的「事」-';百一-«® 

• 故事篇(卷 一 、卷二)。輯錄東 s 至 隋代有關沙門是否應致敬王者的奏詔 # 論以及叙事。分上 下篇: 

上篇(卷 一) 收載東晉尚 • 〔令何充等《執沙門不應敬王者奏=一首並序~車騎將軍庾冰《爲成帝出令沙門 
致敬詔-|首~太尉桓玄《與八座桓謙等論道人應致敬事書 > 一首並序 t 桓謙等《答桓玄明道人不應致敬事 
書》一首, to 玄《舆中 ff 令王謐論沙門應致敬事害》一首,王謐《答 桓玄 明抄鬥不應致敬事 - 首;桓玄《難王 
* 不應致敬事》一-:酋 ,王謐 《答桓 2 不應致敬難 -■ 首,桓玄《與廬山法師慧遠使述沙門不致敬王者意 a 》 一 
首,並 a 遠答往反二曾。共十八首。 

K 篇一:卷二>,收輯來晉廬 111 慧遠 《沙門不敬 王希論 - 首並序^ ■桓玄 《許沙門不致禮詔 - 首~侍中 K _ 
之等《執沙門應敬奏 S 四&,並桓 "' 答二首~=赫連勃勃令沙門致拜事一 ft 宋孝武帝抑沙門致拜事 一 首-齊 
武帝論沙門抗禮 *- 苜;隋煬帝软沙門致拜事一首(並大興善寺沙門明瞻答 ■ 洛濱翻 經館沙門彦惊 《福田 
論 =* 並序。共計十四首= 

一-兜朝議不拜篇(卷.二、卷四 • 輯绿唐高宗龍朔二年,敉 B 令沙門致拜 召親詔 ,和僧人,大臣中主張沙 
門不應致拜君親的議狀表啓。分爲^卜篇: 

上篇 c 卷三)’收 载唐高 *《 制沙 門等致拜君親敕 =";* 莊嚴寺僧威秀等《上沙門不合拜俗親》一首— 
w 明寺僧人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論沙門不應拜俗啓》一首,《上榮國夫人楊氏 請淪 沙門不合拜俗親啓》一 
*,《通簡群官明沙門不合 致拜狀 K 又稱《序佛教隆 tt 事簡諸宰铺等狀 >)) 一首並序 > 中臺司禮太常 伯下博 



叉 、司:凡 太常伯 賨 德玄 、司戎 太常伯鄭欽泰 、司 刑太常伯劉祥道等議沙門不應拜俗狀四首。共計九首 = 

下篇(卷四),收載中御府少監護軍髙藥尚、内侍監給事王 泉博土 胡玄亮'奉常 寺丞剽 慶*詳刑寺承王千 
石張道遜、司稼寺卿梁孝仁、外府寺卿韋思齊、左衛大將軍張延師、右衛«史崔修業等議沙門不應拜俗狀。 
總計二十三皆。 

:.一、聖朝議拜篇(卷五、卷 A )。 彙輯堉高 * 下達敕令之後,大臣中上張沙門應致拜君親的議吠,以及後 
來廣高宗決定沙門不必致拜君. 1: -, 沙門要求闯 樣不必致拜父母的奏狀詔*。分上下篇 .* 

上篇(卷五〕,分「議兼拜」和「議令拜」兩類。議*拜類,收載左威衛長史崔安都錄事沈玄明'右清道衛長 
史李洽、安縣令張松壽等議沙門兼拜狀二首;「議令拜」類,收裁中臺司列少常伯椹思玄、司平太常伯阍立 
本、郎中李淳風、太常寺博士 S 才、司宰寺丞€虛睐、詳刑寺少卿元大士、雍州司功劉仁叡等議沙門令拜狀 
一 九首。 

下篇(卷六 • 儘管是《聖朝®拜篇 • 但性質與《聖朝議+拜篇》相 1 * 1 ,全是存關沙門不拜俗的奏狀詔 *- 
由於這此1議* ! 是在這場平論申最後出現的,所以被安排在結尾。所收爲:普光寺沙門玄範< , -質議拜狀》一 
首、中 fi 司禮太常伯王博叉等《*奏狀 - 首、唐^宗~停沙門拜君詔》一莒、京邑老人程 士顒等 《匕請出家子 
女不拜 親表》 ,兽、 i 東臺 馮神德《上請依 * 僧 尼等不 拜親表》一首(*《上怫道先後事>)、西明寺僧«宣等 
C 重 h 榮國夫人楊氏諳論不合拜親啓》一首、大莊嚴寺僧威秀等 《上請 依内教不拜父母表=首、玉華宮寺講 
* 僧 靜邁等 (< h 僧尼拜親有損表=首、襄州禪居寺僧崇拔~上 a 僧尼父母同君上不受出家男女拜表 - 首, 
共計九首。 



屮 S 學 * 名 * 提要宗教卷 一六 A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 以有系統的史料匯錄形式記叙了佛教自傅入中國以來,到彦惊換 * 此 • 爲出, 
其 * 所發 生的六 次朝廷令沙門致敬的事件,在六次沙門拜俗事中,前五次要求沙門面見帝王時行跪拜,後 
一次要求沙門+ 伹在见 帝王時行跪拜,並且在見父母時也行跪拜禮,這場爭論極爲激烈,時 w 長達三百餘 
年之久。 * 後以沙門取勝(免去跪拜之禮)爲告終" 

C 一 >東晉成帝咸康六年{三三一),中書監庾 冰補政 ,代晉成帝詔,斥責沙門不 向 £ 者致敬是 「矯 形骸, 
違常務,易 禮典,棄 名教。」爲統 I 國家的禮制 * 法度和王權,沙門必須盡敬王者(即『跪拜 」 • 尚 * 令何充與 
A ; 右僕射等聯名反覆 h 奏,反對讓沙門盡敬王者。 

2 >* tf 安 帝元年(四 O 二),太尉桓 s 專政,曾重申庾冰之譎,受到中齊令王譃、廬山慧遠等的反對, 
及至 桓玄«位成功,爲了稳 定政扃 ,籠絡人心,才取消了前議, r 詔允許抄門 不拜。 

cr) 劉宋孝 a 帝大明 A 年九月,下詔令抄門致拜王者,不拜者嚴加誅伐,制行四年,至前廢帝景和元年 
乃止。 

(四) 東晉恭帝-兀熙(四一 九 • 夏赫連勃勃佔據夏州,「謂已是人中之佛,堪受僧禮,乃畫佛塚披於 背上’ 
令沙門禮像,即爲拜我。」 

(五) 隋煬帝大業 - 一年 c 、 /: o 七 ' 令沙門拜帝及諸官長等,洛濱翻經館沙門彦琮若《福田論》以抗之,故 
雖令跪拜«僧竟不行,至五年,隋煬帝召見佛道二衆 T 質問爲何條式久行,而僧人不拜,興善寺沙門明贈對 
答説: 「僧等據佛戒,不合禮*。」後拜事遂寢。 

(六〕唐高宗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詔沙門道士致拜君親,敕旨云. .「君 親之議,在三之 " 爲 s — 敬之 




道,凡百之行收先。然釋老:一門,雖然理絶常境,恭孝之蹒,事葉儒津 = 遂於尊極之地,不行跪拜之褙,因循 
自久,迄乎 兹辰 。宋朝暫革此風,少選不遵舊貫。朕禀天經以揚孝,寶地義而宣禮,獎以名教,被兹真俗,而 
瀨鄉之基,克成天構,連河之化,付以國王。裁制之由,諒歸斯矣。」詔下,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 

在反對的意見中,以道宣的《序佛教隆赞事簡諸宰辅等狀》最爲著名,其文一 ' ‘「沙門之宅生也,財色弗 
顧,榮綠弗縻,観時俗著浮雲,達形命如阻焐,是故號爲出家人也。故出家不存在家之禮,出俗無沾處裕之 
儀。其道顯然_白代不易之令典者也……~梵網經~下卷云■■出家法,不禮拜國王,父母,、<親,亦不敬事鬼神。 
《涅槃經》 第六 卷云.■出家人不禮敬在家人。 * 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應禮拜一切 C 衣 
(在家人)。」爭論結果,以不拜取勝 ,六月八日 ,唐髙宗下達 " 停沙門 拜君諸 • 

彦惊法師在書末的《沙門_ 4 '應拜俗總論>中,對這場大爭論作了*結。「夫沙門不拜俗者何?蓋出處異 
流,内外殊分,居宗 體極, 息慮身。不汲汲以求生 ,不區 區以順化,情超寓内,跡寄寰中,斯所以抗禮宸居, 
背恩天屬(父 母) 化物不能遷其化,生生無以累其生,長揖君親,斯其大旨也。」 

由於《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爲研究佛教舆懦家偷理綱常的衡突和鬥爭,提供了大 M 的珍貴的思想資 
料。故歷來爲學術界所重視。 (德 T ) 




屮 圃 學術名 *** 宗教 * 一六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唐〕慧立、彦惊 

~大唐大慈恩寺一一 :藏法 師傳 ' 又名《大慈恩寺二藏法師傳■《* 恩寺 三藏法師傳-^二藏法師傳-穴慈 
恩傳 '1 卷。£題「庸沙門慧立本、釋彦惊 *• 唐代慧立初撰於麟德元年(六六四> ,彦惊續 成於垂拱四年 
(六 A 八)。通行本有 ■■* 麗藏》本 " 宋藏 -*- 金藏 - 本、《元藏》本、《明南藏^本-明北藏-本-清藏^本-頻 
伽藏》本 - 大正藏》本等。 

慧立,又作「惠立」,俗姓趙,名子立。原籍天水(今屬: in 肅 • 遠祖因宫從寓新平(今陝西彬縣;,。十五歲 
出*,«豳州昭仁寺。 15 ®十九年 ( 六四五)夏六月,應 a 入槎安弘福寺,與棲玄、明璿'道宣,辯機、靖邁、行 
友、道 ,? 、玄則等八人共任玄 * 譯場的「綴文大德~見-慈 恩傳》 卷六),參預譯經積十九年之久。後仟西明寺 
都維那、太原寺主等職。 * 立於唐卨 * 朝多次應詔人内,就佛道先後優劣與道士對論。曾非駁尚樂奉御呂 
才的 •* 因明注解立破義圖'維護神泰'靖邁、明覺諸師對《因明論》的疏述,被稱爲「釋門之季路」。 * 宋高僧 
傳 >} 卷卜七有傳。 

《大唐大慈恩寺一一:藏法陣傅 K 以下略稱《慈 恩傳 s 是 | 部記載法相宗(乂稱「唯識宗 ' 「慈恩宗匕創姶 



人幺奘生平事 鲼 的傳記。 * 名中的「大慈恩寺 j 是他居寺的題額, 「 H 藏法 師」 是對精通經、律'論三藏的學畿 
而給 T ' 的尊稱。玄奘是唐代第一名僧,因而在他去世後不久,有道宣撰 •* 續高僧傅》卷四《玄奘傳'靖邁撰 
《古今譯經圖記》卷四《玄奘傅 - 冥祥撰 《大唐故三 藏玄奘法師行狀2記述他。時間稍遠又有锊昇的《開元釋 
教録》卷八 •>• 玄奘傳 r 更遠還 有劉軻的 - 大唐一 - 藏大遍覺法師塔銘 " 而 s 慈恩懊》則是所有這些有關玄奘的 
傳狀中撰作較择而記載最詳的一種,在歷代名人譜狀中,也堪稱第一= 

彦惊在《序》中没有説惹立初撰的《慈悤 傅 - 五卷究崑包括哪些内容。考今本《慈恩傳3卷十之末載有慧 
立的 「淪 贊」 。這篇「論贊」原載 於慧 立初撰的五卷本之末,是作者對全®内容的總的評綸。它的主題是:玄 
奘備歷艱危,取得西行求法的成功,「雖法_不世之功,抑亦聖朝運昌感通之力也 - 但全文對玄奘回國後的 
譯經業 * 不著一辭,由此可以推定,他的 稿本僅 記玄奘的身世、出家前後的經歷以及西域之行,不涉其他。 
《宋高 僧傳》 卷1七《慧 立傅》 説:「立以玄奘法師求經印度,若無紀述,季代罕聞,遂撰慈恩三藏行傳 =」 同 * 
卷四 《彦 惊傳》也説,慧立「著傳五卷,專記 三藏自咸親 中一行 盛化 ,及西域所歷夷險等,號 - 慈恩傳》,蓋 取寺 
題也 =」 即是例證 。 

因此,若依今本《慈恩傳》大致區分的話,前五卷基本上是慧立撰寫的,不過所記畲以玄奘於 fl 観卜九 
年#: 止月從西域问到長安爲止(即今丰第六卷起首「釋彦惊箋述曰」之前的一段文字),但在文字上已經彦 
惊修改;後五卷基本上是彦淙新撰的 P 

《慈恩傳》姆卷之首有副題,標明一卷的收錄範固。卷一「起載誕於缑氏,終西屆於 高昌」 "^一二「起阿耆 
尼國,終羯 * 鞠 "■ ■ 卷三「起阿踰 陀國, 終伊爛拏國」¥四「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五「起 尼乾 



中國學術 s * 提要宗教卷 一 七° 

占(指占卜〕歸國,終至常城之西漕」 f 卷六「起十九年春正月人西京,终二十一: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並答」~ 
卷七「起二十一;年六月天皇制《述聖記 K 此據~大正藏》本,宋元明本作「起二卜二年夏六月皇太子製《述舉 
記》 j ) 終永徽五年春二 月法 師答 * lr 卷八「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 • 終頭慶元年春三月百官謝示御 
制寺碑文」 t 卷九「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c 宋元明本作「終二年 t 一月法 
師謝敕問病表」) r 卷^-「起顯麽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陽還西京,至(宋|兀明本作「終至」)麟德元年二月*苹 
宮捨化 - h 卷所述通貫玄奘的一生,大 意是: 

玄奘,俗姓陳, * 籍陳留(今河南開封束南)。祖父陳康任北齊國子博士,食邑周南,遂徙届 * 氏 " 今河南 
偃師縣 ® tt 鎮)。父親陳慧早通經術,潜心憒典,州郡舉官,皆辭疾不就。玄奘於兄弟四人中年龄最幼。少 
時 ,趙 TJ 出 * 的二哥長捷法師住東都(洛陽)净土寺 。十 三歲時,有敕於洛陽度憎,遂正式出家。出家後,聽 
同寺的景法師講 《涅 架經》’又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 r 昇座復述,能備盡師宗。隋末,夭 Tm 亂,河、洛一帶 
白骨夂衢*烟火斷絶,天下名僧爲避亂而多往較爲 豐靜 的蜀地。玄奘與二哥«捷同行,先抵長安,後往成都。 
在那里,他聽寶暹講《攝論 • 道基講~毗曇 ' 震法師(志震,或作「道振」)講«迦延 • 二、三年間,究通諸部。武 
德五年(六二 二年) ,他二十歲,於成都受具足戒,坐夏學律。後爲求學,離蜀東下,與商人結侶,泛舟 - 一峽,來 
到荆州 天阜寺 。爲當地僧 俗講 《攝論•《毗暑}各三遍。 m 講後,北游相州,謁慧休釋疑,又到趙州,就道深而 
« 7 '《成實論 r 末入畏安大覺寺,從道岳學《俱舍論 • 聽法常、僧辯講《攝大 乘淪 ' 擅聲日下,譽滿京邑。於是 
結侶陳表,請求"行,然而詔令不許。諸入皆退,唯玄奘矢志不移。 

觀三年 (、< 二九)四月,玄 奘随在京學習《涅 槃經 • 學成返鄉的秦州憎孝達,離開了長安。經秦州、蘭 



州,來 到涼 州停留月餘,爲儋俗 * 《涅架》、《攝 論>及" 般若經 • 「時画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 
蕃。」河西慧威法師密遣弟子慧琳、道整,畫伏夜行,將玄奘送至瓜州。在瓜州、玄奘又幸得胡人引導,深夜從 
瓠廬河 L 游繞 SH 門關。灌«經過玉門關 n 北各距百里設玍的五烽 ( 候望臺 ■ 子身穿越上無飛鳥、下無走 
獸的八百里大沙漠 —— 莫 R 延®,九死!生,方抵伊吾。高昌 王麴文 泰聞訊,遣使將玄奘迎入白力城,隆禮 
厚供,約爲兄弟。玄奘因停一月,講~仁王般若經 • 臨行,高昌王爲玄奘度四沙彌以充侍伴,爲他製作了法 
服、棉帽、裘毯■靴韈等大 M 用品,又贈黄金一百兩,銀錢 - 一萬> 8 銷等五百匹,以作往返11十年所用之資。 * 
且特 遣使臣 搁帶國書和禮物,爲玄奘"路。經阿耆尼、屈支(舊稱「龜兹」)、*祿迦 C * 稱 r 姑墨」)諸國,一直 
將他送到突厥統領葉繽可汗所在的素葉城’諳葉護町汗敕告所統大雪山以北 數十國 ,遞送玄奘過境= 

這樣,玄奘在窠護可汗所派摩咄連官的護送下,順利地通 過了 狡赤建'赭時(又稱「石國」■窣堵利瑟 
那、颯秣建(又稱「康國」)、屈霜你迦、喝捍(又稱「東安國」)'捕喝 C 又稱 r 中安國」-伐地 c 又稱「西安國」>貨 
利習 * 伽、 羯霜那 (又稱「史 68 」〕等國,翻越峰壁狹峭的突厥關塞——鐵門,又經睹貨羅國(舊稱「吐火羅 
國」) 活國以及縛暍 、揭職 、梵衍 那諸國,到達了迦畢試國,翻越黑嶺,進入北印度。首站便是信奉大乘學説的 
濫波國。 

自此以後,幺奘攀緣姮繅,踐躡飛梁,渉履山川,穿行密林,辗轉於北印度、中印度一;一十餘國,一邊巡禮 
怫教聖跡,一邊訪師問學。自貞觀三年秋八月發軔髙昌,在 路三年 ,最後到建當時全印度中莊雄宏麗•規模 
* 大的一所寺院——摩揭陀國的那斓陀寺。成爲著名的大乘瑜伽派學者 、寺主 * 賢法師的弟子。那煉陀寺 
僧徒主客常有萬人’皆學大乘兼小乘十八部,也研習 * 陀 、因明、®明、醫方,術數等行典。玄 * 是其巾能解 

佛教编 



中國學術名荇提要宗教卷 一七.一 
五十部經論的卜位大德之一。 

學經五年,玄奘離閑了那爛陀寺,繼績游訪。他又經行了屮印、南印、東印,西印、北印的三十餘國,連同 
先前一 J 到過的一起,足跡幾遍五印度(時有七十餘國)。其間,在伊爛拏國(中印度境内)停留一年,學■'•婆 
沙》和《«正理論-在鉢伐多阈(北印度境内>停留二年,學小乘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及-教 
實論 K 或作《成實論》 • 皙回那爛陀寺後,又向離寺不遠的杖林山,從勝軍 K h « x 唯識決擇論 • 《意義理 
論》(或作《意義論》 ' 《成無畏論■《不住涅架 • 《十二 " 緣》和《莊嚴經論》等'*尾二年。 

回寺以後,玄奘應戒賢之遣,爲衆人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 >*= 一千頌(已佚 ), 和會以 
《中論'《百論》立 • 的大乘中觀派與以 <瑜伽師地論~立義的大乘瑜伽派之間的 爭論! 與順世外道對論,破 
K H 十條義~佚文見卷四);著《制惡見論》一 T 六百 * (已佚 • 駁南印度 小乘正 M 部論師般若毪多的《破大 
乘論》,維護大乘 * 法** 在中 印度戒日王專爲他舉行的曲女械無遮大脅上(有十八國王和六千餘僧俗參加), 
立大乘義,十八 n 無人間難"被大乘僧譽爲「大乘天」,小乘僧#爲「解脱天」!參加在鉢羅耶伽國(中印度境 
内〕召集的五印度無遮大施。施會結束後,玄 * 在戒日王等諸 王的 餞送下"啓程回國=途經三十餘國,到達 
T _。 他在于»一 * 修表 L a ,i a 爲諸僧遞講《瑜伽■《對法 ■ 《俱舍 • 《攝大乘》四論,停留了七、八個月。 

貞觀卜九年(六四五>#正月,玄奘在都人士子、内外宫僚以及各寺僧尼的央道迎下 ,冋 到長安。至此, 
他歷時 f 七年,所 M 所 s l 百三十八國,行程數萬里,完成了中西交通史上空前的俥 * 旅行 D 帶回如來舍利 
一百五 十粒,金像、植像、銀像七鼴,以及「大乘經二百一: h 四部,大乘論一百九 f 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 
五部- 大衆部 經律論 - h 五部, T -一 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汐塞部經律論二卜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 



十七部 ,法密部經律論四 i 二部,説一切冇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明論一.一十六部,聲論!十 - 一部,凡五百二 

十央•六百五十七部 MC 卷六) 

e 奘 回國 以後,在 * 太宗的支持,卜,全 力從 事佛經翻 IrN 年六月, A 他主持 * 遇選 各地名僧參加、由 
國家供給的翻經院於 S 安弘福寺組成。靈潤、文備、 s 貴1明暖,法祥、普寶、神昉、道深,玄忠、神泰、敬明、道 
H 等十二人任「證 * 大德」,慧立等九人任「綴文大德」,玄應任「字學大德」,玄暮(或作「玄模」)任「證梵詒梵 
文大德」,其他還 備有 * 受、 " 手等,制度臻密。七月開始譯經。最初譯出的是《菩薩藏經 - 《佛地經 ■ 《六門 
陀羅尼經 • 《顯 揚聖教論 ' 《人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等五部五 V 八卷,繼而翮譯 s : 瑜伽師地論: H 百卷。應玄 
*- 之請"唐太 * 爲新譯經論制 I : 大唐二 藏聖教序气圼太子李治又作-述聖記-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 
月,皇 太子爲亡母文徳皇后營造的大慈恩寺落戒 ""* 奉旨任上座,移住翻譯。®慶元年二 <五六)五月,玄 
奘舊疾 * 發,幾將不 濟’病 愈後,由高宗迎人凝 e 殿西闊供養,仍譯經不辍。以後又徙居積翠宫,西明寺、玉 
華宮。_顯慶五年 C 六六 o ) 正月起,翻譯佛經中卷數最多的《人般若經 X 六百卷 • 辛龍朔 I 二年(六六三)卜 
月方才譯畢。前後十九年,共譯出經論「合七十四部(「四」當作「五」),總 一 千三 3 一|:十八卷(「八」當作 
「五」 - K 卷十)另撰有《大唐西域■«》十二卷。此後 ’ S 覺身力衰竭,死期將至,不復翻譯,專行禮儎。麟德元 
年(六六 四) .一月个,終年六十五歳(據《續高僧傳》 

-* 恩傅》與《人唐西 域記》 同爲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 tt 典籍。 兩書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聯繫 。《慈 恩傳》 
在撰作時曾參閲過《西域記 ' 並採用它對西域各國名稱的新譯,以及部份 fi 料。《慈恩傅>卷四在記述僧伽 
M 國和摩臘婆國時兩次出現 a i 在《西域記>=的説法,便是其 + 的一個證據。但 《慈 恩傳》關於玄奘西域之行 

佛教編 一七三 



中 H 學術名著 提要宗 教卷 一七四 

的叙錄, * 不是根據《西域記 > 改编而成的,而是直接借助於慧立從玄奘的講叙中所獲得的 資料編 ® 起來 
的。因爲^慈恩傳》中雖然也有玄奘親踐或聽聞的 " 域各國的山川地理、風物人情、宗教信仰、佛教名勝遣跡 
以及歷史傅説等的記载,對勘後可知是參考《西域記》而扼述的。但它的重點不是 記國 - 西域記》卷 ■ 卷 
三、卷"'卷七、卷十凡有十二國未見於《慈恩傅》),而是記人,即玄奘的行跡=諸如玄奘在哪一國,遇到什麽 
人和什麽事"瞻仰過何處聖跡,求學於哪位大師,以及其他活動,大半爲 - 西域記》所不載。而且有闌玄奘的 
行經次第和路綫也叙述得更爲清晰6有些記載也舆《西域記 - 不同,如《慈 恩傳》 卷四記玄奘從奔那伐彈國 
(南印度境内)到舄荼國(東印度境内>的行經國次第(即先到哪一國,後到哪 一國) ,以及從摩醯濕伐多羅補 
羅國(中印度境内)到鉢伐多國(北印度境内 > 的行經國次第,與 - 西域記》卷十和卷 f 一的叙錄次第相異,便 
是例子。因此兩書之間又可作參校補充 。 C 郸建 慶) 

集古今佛道論衡 

S 〕 道宣 

~集占今佛道論衡 • 簡稱《佛道論衡》,四卷-唐道宣撰。據唐代智昇~開元釋教*~卷八説-刖三卷撰於 
唐龍 朔元年(六六一),後一卷撰於麟德元年(六六四 • 通行 本有: 《宋藏》本 - 金藏》本元藏》本 - 明南 



藏》本、《明 北藏》 本、《清藏》 本、 《卨屋藏》本、《大正藏》本、《頻伽藏》本等。 

道宣 c 五九六——六六七 r 俗姓綫,潤州丹徒(今江蘇丹徒縣)人 ,一説 * 城(治所在今浙江長興)人。十 
五歲依智 * 律師受業,十六歳落髮,人日嚴道場,隋煬帝大業<六 o 五 —— 六一八)中從智首律師受具足戒, 
後聽其講《四分律 > 四十遍。唐武德九年(六二六)撰«四分律删繁補闔行事鈔 - 三卷。貞觀元年(六二七 >撰 
-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一卷,六年到鄴向法礪咨問律學,又撰 *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 - 一卷、《四分律含注戒 
本疏 r 一卷。十六年人終南山豐德寺,翌年撰 - 比丘尼鈔 -1 卷,後即 B 居此山,成爲律宗三 * 之一南 山宗的 
創始人,因常住終南山研究、弘傳戒律,世稱爲「南山律師 • 及玄奘三藏自西域歸來,奉軟參加譯場,負貴潤 
文 r 作。道宣 一 生學識淵博,著述頗豐,據其《大唐内典錄》自述,所撰傅绿等合一百餘卷’而 ■*■ 朱高 僧傅》 卷 
十四則説有著作二百二十餘卷,其中除上述律學著作外,尚有《廣弘明集 5 一十卷、*绩高僧搏 > 三十卷、《大 
唐内典錄 s 十卷、《集神州;一一實感通錄》-一卷、 c 道宣律師感通錄>一卷 •>■ 釋迦氏譜》一卷等。《宋高憎傳》卷十 
四有傳。 

《集古今佛道論衡》是 一 部專門記叙 *■ 漢至唐初佛教輿道教之間發生的各次論爭的著作。全書共記叙 
事情: 十四件(包括附一件)。 

卷甲-.叙後漢、_;二國、東晉、北魏、劉宋'梁 、北齊 諸朝佛道論衡事十件。有:東漢明帝夜夢金人,攝摩 
騰、 - 法蘭人洛陽’道士等請求角試事 -- i 國吳主孫權立寺造塔,問三教優劣事;魏陳思王曹植《辯道論 >事~ 
東 - 孫盛 "■ 老聃非大聖 綸》 事 ■^盛《老 子疑問反訊 》* t dt 魏太武帝重道毁怫惑應事 >* 文帝集群臣,論佛理 
治太平事;正光元年(_九二0) ,北魏 明帝召沙門道 t 對論,叙佛道先後事;天監三年(五0四 ' 梁武帝下敕 



中 a 亨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七六 
舍事道法事■•北齊文宣帝 F 敕廢道教事。 

卷乙:叙北周、隋朝佛道論衡亊六件。有.•天和四年-~五六九 • 北周 武帝將 滅佛法,道安法師上~一教 
論》事~^光-_ 儿年 (五七七 • 周武帝平齊,集論毁法*慧遠法師抗詔事-建徳六年 f 五七七 • 周武帝巡鄴,前僧 
仟道林 上表請開佛法 亊! 大象元年 ( 五七九),周天元 * 帝(即宜帝)納 i 明廣表,開佛法事;隋文帝下詔述絳 
州天火 燒老君 像 *;" 兩帝(文帝,熄帝 ) » 宗佛理,桌受歸戒 * 。 

卷丙.■叙«,尚祖"太宗朝佛道論衡事十件=有.■武德 W 年(六 1.1 >,高祖問僧形服有何利益,法琳法師 
奉對『武徳八年 t A ir ft ), 高祖 幸國爭 ,統集三教,間道是佛師事*武德九年(六二六 • 道士李仲卿著《十 
異九迷 論》毁佛,法琳 * 《辯正論 I 以抗事~貞觀十一年-六二:七),太. * 敕道先佛後,僧等上諫事;貞觀十二年 
<六._一八), a 人 T ( 即後來的唐高宗)集一一:教學者詳 論事- 太子中舍辛諝著 ■*■* 物 *' 慧淨、法琳二法 師抗釋 
亊—貞觀十四年(六«0),太宗問法琳《辯正論-信毁交報亊;貞觀十五年(六四|>,太宗幸弘福寺,手製願 
文,並叙佛道先後事■’貞觀一:十二年(六四八〕 。人宗 敕道教=||皇經》不足開化,令焚除事;貞觀一.十一年' 75 
四七),太 - 詔玄 奘法 師翻《老子 - 爲梵文,與道士辯核事= 

# r . •叙 * 裔 ** 佛道論衡事七件,附 | 件0有.■顯 慶. 一一年 - A 五八 • 高宗召佛道二宗入内,詳述名理 
亭~顯慶二5六五七),高宗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入内論義 *- 顯慶五年 ( 六六 0* 高宗幸東都’召西京僧' 
a 士等,於彼論 * 事 t 冋年 ,高宗 在東都,令 洛邑 僧靜泰舆道士李榮對論事 t ® 朔 - 年(六, - 一)和=年 ■ 一八六 
->,''■"宗在西京蓬萊宫,令僧靈辯與道士 對論事 辯在司成宣範義豭宅,難《莊'《易》*事 M 龍朔元年 
( 六八一 ), 西 華觀逍士郭行 * 捨道 歸佛 *D 



K 集古今佛道論衡》的主要特點是 •_+ 僅細緻地論述了歷代佛 道鬥爭 的背景、人物,議題和過程,而且 
.* 出地叙述了歷代帝王在佛道淪衡中的態度 、觀點 及有關政令,從而爲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教闌係,以及受 
該關係制約的佛道兩教勢力的消長、在國家政治生 a 中地倥的升降,提供了有價值的丈料。 

有關《集古今佛道論衡》的續作,有唐代智昇於開元十八年 (七三 0>撰的«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 
《**>) 不分葶 節,也不立標題。前部份宇■耍叙説佛的生卒年代部份 主要 輯錄後漢明帝、東吳孫權、北魏 
明帝時 的佛道淪衡事 ,並及 K 他。由於 S 中編次較爲凌亂,其屮有相當多内容又是從唐代法琳《破邪論》卷 
h 抄錄而來的,故 今本已 非智昇的原作。(月澄> 

廣弘明集 

〔唐〕道宣 

《廣弘明集 r-- : l " 卷。唐道 宣撰, 成於麟德元年(六四四)。通行本有: 《麗 藏》本、《宋藏》本、《金藏》本' 
《元藏 - 本 - 明*藏》本'《明北藏 >本、《淸藏》本、《頻伽藏》本 、《大 正藏》本等" 

(〈廣 弘明集 >■-« 一 部帶有 護教性質的佛教文集,也是梁僧祐《弘明集》的續作。但兩書在體制 h 存在着 I 

定的差异••一是《弘明集》是不分類的,而 《廣弘 明集》則是分類的? 一是《弘明集》所輯的基本上都是他人的 



中國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I 七八 

作品,作者僧祐解説性文字只在全書的開頭"序> 和末尾^弘明論--以及卷卜二之首出現過^而-赓弘明 
*》中收載的作者道宜的文章很多,即使在他人作品的前後,也時有作者加的叙説性的文字= 

全 * c 分爲4-篇(篇首有作者寫的小序 • 總計收載各種文體 f 論、文、疏、記、序、 *' 表'詔、行狀、諫銘‘ 
頌、贊 . E 、 詩等)的佛教作品和史志三百多篇,作者有 I 百三十多人=所採,大體上始有曹魏,終於唐高宗 
朝。 

各篇情况如下: 

•《歸止篇 k 卷一至卷四 • 主要輯錄史 *- fc 有 ■ 佛教的記載=始<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 終《通極論 ■ 
二'《辯惑篇 K 卷五至卷十四)。主要輯錄佛教舆外羿之間的衝突、交諍 C 特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唐高宗朝)的文論。始《辩道論 • 終《内德論》。 

三 - 佛德篇 K 卷十五至卷十七 •* 要輯錄稱頌佛菩®的贊銘詔記。始 " 釋迦文佛菩薩像贊'終《慶舍 
利感應*》。 

四 " 德義篇 K 卷十八至卷二十5。主要輯錄東晉至唐代討論佛教教義的各種文章。始《釋疑論 ' 終 
《與翻經諸僧書 r 

五 - 僧行篇 K 卷 - 十二至卷二十五 • 上要 輯錄褒彰僧人德行的 • 文1行狀、|一札,和南北朝、唐初有關 
僧尼管理(尤其是沙汰僧徒)的詔表等。始《支窶諦諫气終^議沙門敬之大詔》。 

八、慈濟篇《卷二卜六-主要輯錄止殺生、斷 8 肉的文論。始《究竟慈悲論'終《斷酒肉文- 
七、誡功篇(卷 .一 十七)。主要輯錄有關持戒净業的文書。始~與劉遺民等*'終《統略净住子淨行法 



門 r 

八"啓福篇(卷二十八)。主要輯錄施物、捨身'齋會、度僧、造寺等有關興福的文翰。始 - 北代南晉前秦 
«燕南燕後秦諸帝舆太山朗法師 * r 终《唐東宮皇太子西明寺鐘銘 • 

九、《** 篇 ' 卷二 h 八 • 主要輯錄懺悔文。始 " 謝敕爲建涅槃«啓 • 终《梁陳皇帝依經谶悔文 • 

統歸篇》(卷十二九 - 二十)。主要輯錄晉宋以來,尤其是梁代贊頌佛教的詩賦及檄魔文。始《梁高 
祖净業賦 • 終 《今 h 游京 師大慈恩寺詩° 

《廣弘明集》上採列朝帝王的詔旨敕令,下摭名士法師的各類文章,歲歷數百,地貫南北。搜羅至富,刊 
存了大量不見他書的墜簡遺文~記叙委悉,縷述了 + 國佛教史上發生的許多重要事件。它和《弘明集》一樣, 
是中國佛教的兩大文苑史庫。 (**> 

四分律删繁補闕行 事# 

S 〕 道宣 

《四分律删繁補闕行事鈔 r 簡稱《四分律行事鈔 - 《行事鈔 •-• 六卷鈔 • 三卷二作六卷 或十二 卷) 。唐 
道-"一撰,成於«觀四年(六三0)。通行本有:《大正藏~本等。 

佛教鎢 -七九 



中 國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八° 

《四 分律 - 乂稱«曇無 德律 «是漢語 * 佛教僧尼奉行的 I 部廣律。主要説明僧«五 * 別解脱戒的内容 
和受持的方法 D 其中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一 一百四十八條,從行®(身)、言論 ( u )、 思想(意)三 
方 面對出 家比丘、比丘尼的修行和衣食住行作了詳細的規定,並制定對違犯者所採敢的懲罰方式。是中國 
古代最有影響的佛教戒律,是唐代律 * 所依據的基本典籍。 

«四分律删繁補闕行事鈔 >) 則是《四分律》的注疏。關於本 s 的寫作過程,應從道宣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説 
起。 

道-:-"-受具禮的第二年,即從智首學習律學。期間,他聽講~四分律~達四十遍之多。這爲他撰寫-四分律 
删繁補闕行事鈔 -- 打下了基礎。他原住在長安的崇義寺,唐武德七年(六二 四) 進入 終南 111 豐徳寺,武德 
九年<六 I 寫成本害初稿。 a 觀四年(六一 ro , I 作貞觀八年)重加修改定稿。他認爲以往解釋戒律的着 
作,撰寫疏的僅説其廢立,作鈔的又 K 端出問題,囚此都不能起到指導新學比丘日常行事的作用。所以,他 
「統教 s 之廢興、考諸説之虚實」,以「辭重疑,遣通累,括部執,詮 rl 相」 <*» 四分律行事鈔 . S 序 8 爲宗旨,會 
通諸部戒律,解決疑難,並把律文中同類的内容加以歸納,做到「始終交映,隱顯互出」(同 上) 。同時删除過 
去諸注家繁多的情見,補充諸注家的缺失和《四分律》藏没有解泱的問題。這樣便於新學比丘行事,因而命 
名爲 《删繁 補闕行事鈔 : r 

本 " 是律 宗方面 的名著,它僅用三 卷文字 容攝了六1卷《四分律 >藏的事相行法?* 1 且收羅了其餘三藏 
教典和中國著述的有關文義。上卷十二篇叙攝僧統衆之事,名爲 衆行; 中卷四篇叙自修持犯之事,名爲自 
行; Ts 十四篇 M 於僧 * 及個人,名爲共行。合共 三卜篇 (:作六篇 • 其篇名如下•- 



-)《標總顯德》。(二)《集僧通局-(三)《足数衆相-(四)《受欲是非》。(五)《通辨羯磨-(六)《結 
界方法 r (七 )-僧網大綱-(八"受戒緣集-(九-師資相攝-(十-説戒正儀-<十一)《安居策修》。 
c 十二 XA 恣京要 •( 十..一一 X 篇聚名報 •( 十四隨戒釋相 f c 十五 )《 持犯方軌 r c 十六 k 懺六聚法 • 
c 卜七)《'-衣總别 •( 十八 K 四藥受淨 • (十九 - 鉢器制聽 •( 二十 K 對施興治 •( 二十一)《頭陀行儀 • 

C 二十二 * 僧 像致敬-三十二-赴請設則--二十四欠導俗化方黑二十五-主客相待--一十六-瞻病 
送终》。(一:十七)《諸雜要行 •( 二4-八)《沙彌別行-(二十九)《尼*别行》。=一十-諸部别行° 

本 , ^内容全面而細密,並補充了不少闕漏,糾正了很多錯誤,發現並解決了許多前人未注意未解決的 
問題,因而本書問世後,備受稱頌。唐代澄觀稱其「文簡理詣,義_事彰 • 宋代元照説它是「攝憎護法之儀, 
横提綱要,日用時須之務,曲盡規猷」。本書初出即盛行於長安及附近地區,面後自此而南,迅速傳適中國南 
北 * 族佛教界,僧人皆奉此«爲律學指南。道宣以前的諸家書鈔因此#出世而逐漸被淘汰,現多已失傳。 

道宣寫成本書後,即爲弟子們講授。弟子中有人在聽講時記錄所聞,即成爲該書的注釋。後人對本書 
的注疏也很多 ,據《和事耖諸家記標目>所載就有六十二家之多。現存的有:唐大覺《四分律鈔批 ■ 志鴻~四 
分律行事鈔搜玄錄 ' 後唐景霄~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 ' 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和 C 四分律行事鈔 
科》、澄淵《四分律行 * 鈔評集記》等。(夏金華> 



中國 學 術名 * 提要宗 教卷 一八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 

I :唐〕道宣 

《四分律含 注戒本 • 又稱《四分律比丘食注戒本-《四分含注戒 >,三卷。唐道宣撰,成書於貞観八年(六 
三四), 後經 作者重訂。通行本有:《大正藏》本、《卍續藏經 S 本等。 

《四分律含注戒本 - 5 w 分律》中戒本部份的注釋。關於 氺# 的撰寫因緣,道宣在《序》中説 r 逮乎曹 
魏之末, * 本削傳 ,終於 * 運之初。芟改者衆。或依梵本,或寫隸文,或以義求,或以緣據,讎校諸説,成赛蒙 
然,檻罔前修, * 昏後學。梵本則文旨 * 互,方 -'' 未融,準律則得在宗歸’先於辨相義求。雖有深會, 未靜淪 
端,緣據似是興周,止存别見。原夫正戒明禁,唯佛制開,賢 * 緘默,但知祈奉,故律論所述,咸宗本經。自余 
位班,曾未揣度, 總叙訢见師 心者,多考定昔緣,良所未暇。今以戒繁略,隱義局文,用則先儀,捨 則非據 。若 
不顯相,人®具依。佘少仰 " 風,志隆清範,昔在帝京,周流講肆,優膺請業,載記相#,何嘗不執卷臨文,慨 
斯 • 結,遂以 fl 觀四年(六:10〕庚寅之歲,薄 游嶽濱 ,廣評律宗,但見誦語紛綸,未思弘遠,高譚有務,事用 
無施,才羅七五之名,妄居一宇之 ff , 但述行藏之要,寧開決正之心,間以戒律廢興,妙憑疏解約之,情通本 
據,無文 4 依。内有博學 生知行 名雙,顯而神用,莫準情取無乖,佘意之所未安,義當依法爲定,則諍輪(疑爲 



r 論 匕 &弭,何俟繁辭。今試敢依律本, 具錄正 經,仍從佛 解, 即爲注述,文唯一卷 r K 昔所傳,持犯兩明,今便 
異古,庶令初後兼學,愚智齊遵,粗知則具 - 一種持律,楮練則是 一 齡大化,以斯用求,成濟爲棰 -( 卷 h ) 

《四分 律含注戒本》分爲四門.•述教興所由、攝教分齊、名義解釋、題號解釋。 * 爲上 、中 、下三卷。 

卷上:主要注解四波羅夷-東>法'卜三僧伽婆尸沙 C 9 ) 法、二不定法和三十捨墮法。 

卷 中:詮 釋九十 波逸提 (單墮 > 法。 

卷下■■解詮四波羅提提舍尼 c 悔過)法 '衆 式叉迦羅尼(應當學)法、七滅誶法、學餘法和七佛戒經等。 

本害是道宣爲《"分律》戒 + 所作的詳細解釋,内容已經囊括了~四分律》中所有的二&五十條戒。雖然 
在《五分律 •- 卜誦律 ' 《僧祇律 ' 《解脱戒經》中,其戒律條數與此略有出人,分别爲 r 百五十九條、11百五 
十七條、.一百十八條和二百四十六條,但大體内容基本一致。道宣對戒律的解釋異常慎重,一依佛解,無有 
少改,這種精神在此 s 中表露無遺。而且,爲了突出本»的主旨,道宣在書中只解釋戒本正宗分的内容,而 
將其中法護尊者所説的序分和流通分分别抄録在書前和書尾,此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 

《四分律含注戒本》是四分律宗的重要典籍之 I 。 長期 以來一直受到律宗學人的高度重視 ■'它 的注釋 
本除了道官-本人另撰的 s 四分律比含注戒本疏》四卷外,尚有宋代允湛所撰的 - 四分律發揮記 K Q 殘佚, 
禪存第三卷 ' 元照的《"分律行宗記》 - 十 I 卷等。後來,此《含注戒本》及疏均由鑒寘傅至 U 木 D 
(更金華) 


佛教编 一 <-_ 



中 "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四分律删補隨機羯 廇疏 

〔唐〕 道宣 

S 四分律删補隨 * 羯磨疏 • 簡稱《四分律羯磨疏》 - 四分律業疏 '•*•* 疏 >,八卷"廣道寅撰,成於貞觀一- 
—二年 (六四八>。通行本有:《大 正藏》 本、《卍續藏經》本等。 

«四分律删補隨機羯磨 K 上下二卷)是道宣所*《" 分律》 中羯磨法部份的别行本 * 成書於唐太宗貞観 
九年 ( 六三五 r 15 観二十二年(六四八〕,應舊友之請,道宣於终南山豐德寺又撰成==四分律删補隨機羯磨 
疏 r 以詮釋《羯磨 • 辨别分析持戒之要義。本疏的中心内容分爲三部份: 

序分 ■+* 要阐明能辨之教(羯磨 ' 所被之亊(緣務-弘法之人(僧伽-設教之所(結畀- 
正宗分:詳細解釋詁界結解、諸界受法、衣 * 受淨、諸説戒法、諸 衆安居 、諸衆 S 恣法'諸衣分法 和懺六 
聚法 等内容 。 

流通 分:解釋雜法住持篇的内容。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與《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繁補缺行事鈔'並稱爲四分律宗<依據 
《四分律》而確立其宗旨的律宗宗派。 一 般所稱之「律宗」,即指此〕三人部,可見其影膂之大。本疏的注解上 



要有宋代 允湛的 《g 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八卷、《四分律羯磨疏科 S 四卷 - 兀照的 - 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 
排科==一十二卷、清代讀體的《昆尼作持績釋》十五卷、照遠的《四分律羯磨疏顯緣抄'1十卷等。(夏金蓽〕 

釋迦方志 

S 〕 道宣 

《釋迦方志 ' 二卷。唐道宣撰,成於永徽元年 ( 六五 o ° 通行本有: 《麗藏 ■- 本、《宋藏》本、《金藏》本、 
《元藏》木、《明南藏 >本、《明北藏》木、《清藏 s 本 - 頻 伽藏》 本 - 大止藏》本'中華#局 一 九人一 - 年版范祥雍本 

等。 

《釋迦方志》是一部記述釋迦牟尼 * 生地和教説流布地的佛教史跡的著作。内容包括■■西域 c 尤其是印 
度> 的地理環境,中印交通的路綫和經行國的情况,西行求法的人物,佛教人華的傳説和經像靈異,佛教住 
世(傳肚)的時數,歷代帝王的奉佛事蹟和寺院、僧尼等基本數據,及其他。全_共分爲九篇 ■■ 

' 封疆篇(卷上)。記釋迦牟尼教化的世界 I 索訶世界-又譯「娑婆世界」,意爲「忍 土匕的 封域。 

二、統*篇(卷 h >。 記索訶世界鐵輪山 ( 又名「鐵圍山」> 之内的情形 b 

二、中遏篇(卷上)。從名、 a 、 時、水、人五個方•»,論證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 中印度的迦毗 " 衛國位 



中网 » h 術名矜提要宗教卷 八六 
於「天地之中央」,非爲遏地。 

四■遺跡篇(卷上 木至卷下初) 。記唐代從陸上去印度的三條路 綫及沿 途各國的情况。其中, r 東道」 (這 
是從印度出發到中國經行路途的稱謂=若從中國出發去印度,不應稱「束道」,而應稱「南道」),指的是從河 
州出發,經鄯州、承風戍、清海、白藺 * 國、多彌國、蘇毗國•敢國、吐蕃國,至北印度尼波羅國的路綫;「中 
道 ' 指的是從鄯州出發,出玉門關,經鄯善•于闐、斫句迦國(又稱「沮渠」)'怯沙國(又稱「疎勒」>等,而至印 
度伐剌拏阈的路綫~「北道 • 指的是從京師(長 安) 出發,出高昌,經阿耆尼國、屈支國,跋祿迦國,颯秣建國 
等,至北印度濫波國的路綫。」述_一一镍路綫中,「東道」爲 c 釋迦方志》第 | 次予以著錄-「中道」是根據玄奘回 
國時"行的路綫寫的*北道」是根據 £ 奘去印度時經行的路綫»的。 

s •游履篇(卷_卜° 記两 漢至唐,使者或沙門(以沙門爲主 ) 十六次出游西域 的事鑌 。依次是:西漢的 
張騫; 東 m 的蔡惜、秦景等; ** 的成光于,西晉的竺法護;東. 昔的 寶雲;後秦的智猛及其同道,後燕的曇猛; 
後秦的法顯及其同 道—劉 * 的智嚴 t 劉宋的法勇及其同道 d 宋的道泰> 北魏的道藥 t 劉宋的道普、 法盛; 北 
媿的宋 ir 惠生等~唐代的玄*。其中,東漢成光子、北魏道藥出游西域的記載,爲其他史 * 所未載。 

六、通 R °( 卷_卜)。記佛教入苹的各種傳説以及佛舍利(遣骨 ' 經像的感應故亊。 

七'時住篇(卷下〕。記釋迦如來(即釋迦牟尼)所在的劫期和佛法住世的年限。 

八、教相篇(卷下 r 記西晉至隋代歷代帝王的奉佛事蹟,和寺院 、譯師 、譯經、僧尼的數目。 

本 J ! 的 * 料主要來源於■,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靈裕《靈跻記'唐代使者王玄策《行記-法琳《辫正 
淪》等。其中,《通局篇 ■ 《教相篇》中的一些内容,後經擴充和整理,成了作者《集神州三寶感通绿》、《廣弘明 



集》中的一部份。 (陳 士強) 

釋迦氏譜 

〔庸〕道宣 

《釋迦氏譜》,本名 S 釋迦譜略 K 見道 " H 内典 绿》 卷五和道世《法苑珠林》卷 一百) ,後人釋迦氏略 
譜》和今名 C 見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 t - l ' l 卷。唐道宣撰,成於唐麟德元年(六六 H > 。通行本有 • ■《麗 
藏》本、~宋藏》本、《金藏》本、=兀藏》本、《明南藏 - 本 - 明北藏》本、《清藏 S 本,《頻伽藏》本 - 大正藏3本等 D 
~釋迦氏譜》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傳記。全 3 分爲五篇,也稱五科,篇名都冠有「序」宇,「序」通「叙」。 

一、 序所依賢劫。叙説釋迦牟尼出世的時間(即「賢劫」)。 

二、 序氏族根源 D 叙説 釋迦竽 尼姓氏的來歷和家族的譜系。 

一 ; 序所託方土。從徵名、約量、辨時、從#•藉勝、考文六個方面,分别叙説釋迦牟尼所處的天竺國(又 
名「大夏」)的地理位置、方圓里数、時序氣候、山嶽水源、君王法王和 梵文。 

四•序法王化相。叙説釋迦牟尼自降生到涅槃< 即逝世)各個階段的主 要事蹟 。分爲八節~ 

(一) 處兜率天跡= 



中國®■術 * B 提要宗教卷 !人八 

(二) 降間浮洲跡 * 下分••興念相、人胎相 、住 胎相一 -- 門; 

(三) 現生誕靈跡(又名《現生靈誕迹》•下分•.往林嚴飾相、正誕靈儀相、發號顯德相、諸天奉侍相 、現 
大瑞應相、人太柯相、立名建號相、召仙占睹相、保傳隨侍相、母氏昇遐相十 S :。 

(四) 集藝歷試跡。 K 分: 立爲儲後相、覩耕生厭相、示納妃孕相、出遊四門相四門。 

(五) 出家尋教跡第五。下分’.啓出家相、天神接舉相、剃髮捨俗相.尋仙非奪相 、王 師尋跡相、同邪苦行 
相、浴身受食相七門。 

(六}悟道乘時跡(又名《乘時成佛跡》)。下分:降魔顯德相、斷惑成覺相二門。 

(七)説法 阑化跡 (又名 C 轉法 ffi 物跡》 • 下分:興念齓物相、梵天來請相、懐 t 念機相、受供商者納鉢 
相'道逢非機相.遇雨龍供相、乘機授法相'聲告化境相、出家表僧相、次第度入相、分頭化入相、赴瓶沙本願 
相、度舍利弗 B 連相、度金色大迦葉緣、佛 s 本生緣十五門。 

(八〕機窮化掩跡 (又名 《遭神化掩跡 >)= K 分:魔王重請人滅相、囑累終事相'標處現滅相、正滅度相、 
終後殯殮相、母來»起相、現雙足相、天上人中分骨相 八門。 

五*序聖凡後胤。下分二卜節二 ) 從兄绸逢生滅相 --_) 從弟那律跋提出家相 . ,(-=弟孫陀羅難陀出 
家緣~ (四)羅雲出家緣 - 五)釋迦姨母出家緣 - 六 >釋迦父 M 泥洹記 - 七)釋迦母氏登天佛往相; C 6 釋迦 
姨母大愛道泥洹緣 - 九)釋迦族流滅相><十) * 迹遠近緣(文闕 '( 卜一)釋迦竹園精舍緣;(十 -> 釋迦衹洹 
精舍緣 - 十三)釋迦髮爪塔緣 " 十四)釋迦天 h 四塔記 " 十五)優填造釋迦栴檀像緣 - 十六) 波斯匿王造金 
像記十七 >(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室緣,<卜八)釋迦留影在石室記; (十 九)阿育土造八莴四千塔 記; (. 一十) 



釋迦 遣法终限相。 

" 釋迦氏譜 - 是自梁僧祐的《釋迦譜》之後出現的又 I 部佛陀傳 "粗 看起來,兩部佛傳的章節目錄人異, 
似乎内容上也必不相同,但如果細心尋繹的話,御+難發現後書的基本史料取材於前書,《釋迦氏譜 - 實質 
上是《 釋迦譜 3的改寫本,只不過它不是根據 *• 釋迦譜 S 五卷本改寫的(作者當時並未披閲過這種本子〕,而是 
根據十卷本改 * 的。作者當初之所以要將這部著作定名爲 " 釋迦譜略》的原因也 止在這 裏。 

《釋迦 K 譜 •» 的前三篇,即《序所依寶劫 - 《序氏族根源》和《序所託方土; r 基本上是用道宣自己的語 W 
* 述的,覲點與引文水乳交融,化爲 I 體。即便有用 - 釋迦譜》資料的地方,也是打破《釋迦譜 s 原來篇目界線 
的揉述,虱格. 4 -類於~釋迦譜 • 《釋迦氏譜 > 的後 - 一篇,即《序法王化相^和^序聖凡後胤-基本上是-^釋迦 
譜>)相關篇0的撮述,除新設一批小檫題,以提示*文大意以外,仍採用抄集一段|段經文(也抄錄僧祐的 
一些案語)的方式編就,無論是内容還是風格都與 -* 釋迦譜 - 同。 

總的來説,《釋迦氏譜2叙事簡潔,層次分明’分科佈局較爲合理,撰作的成份增加而抄集的成份減少, 
便於初學者閲誠。 (陳 士强) 



屮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九° 


大唐内典銖 

t ; 唐〕道宣 

《大唐内典錄 r 簡稱《内典錄 •+ 卷。唐道宣撰,成於麟德元年 < 六六四)。通行 本有: 《麗藏》本、《宋 
藏》本、《金藏》本 - 元藏》本、《明南藏》本明北藏》本、~清藏》本 " 頻伽藏 > 本 - 大正藏》本等。 

《大唐内典錄》是一部佛經目錄。全書分爲十錄,所綠「都合一十八代,所出衆經總有二千二百 -- 一十一一 
部,七 T - 一百卷」(卷一- 

i •歷代衆經傳譯所從錄(卷一至卷五 ' 「謂 代别出經及人述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故随經 0, 。」( 181 
上 >記載 * 漢至 唐备代的譯經和撰述。卷一,後漢。卷二,前魏"南吳'西晉。卷三、東晉、前秦、後秦、西秦、 
北涼。卷四’宋、前奔、梁、後魏'後齊 。卷在 ,後周、陳、隋、唐。 

. 一、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卷六、卷七),「謂前後異出,人代不同,又遭離亂,违俗波迸 D 今總計會, 
故有重單。緣叙莫知,致使失譯。」(同上)下分《歷代大乘藏經豳本單重傳譯有無錄》(卷 六) 和 《歷代 小乘藏 
經翻本單重傳譯譯有無錄》(卷七 • 分别記載大乘兰藏(經律論)和小乘三藏 單本二 本一譯)及重翻(一本 
數譯)的譯人、譯時、譯地和用紙數。 




二、 歷代衆經總攝入藏錄(又稱《歷代 * 經見入藏錄} K 卷八),「謂經部繁多,綱要備列,從帙入藏,以類 
相從。故分大小 P 乘,«單重兩譯。」(同上) 臚列大 乘經單重翻、小乘經單重翻,小乘律、大乘論、小乘論'賢 
聖集傳爲幾帙,中™'左間、右間以上第幾隔 <唐靜奉< 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説.'「顯慶年際,西 
明寺成,御造藏經,更令 隱煉區 格盡爾,無所間然。律師道宣又爲後序。殷因复禮,無革前修,於三例(指經 
律論)外附申雜藏 ,即 《法苑 - 《法集 ■ 《高僧 r 《僧史^之流是也。頗以毗贊有功,故載之云爾。 i 據此,則這一 
綠 ffinI 能是西明寺經藏 H s v 

四,歷代 a 經舉要轉讀绿(卷九•「_轉讀尋玩,務在要博。繁文重義,非曰彼時。故隨部攝舉簡取通 
道。自餘重本,存 而未蝦 -( 同載錄在諸種重翮經中選出的善本目錄。 

五、 歷代 8 經有目闕本綠(卷十'「謂統檢羣錄,校本則無。随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 顯目 訪之。」(同 
上)載闕本。 

六、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 c 卷十),「謂注述聖^,用通未悟,前已雖顯,未足申明。今别遍錄’使尋覽易 
曉 -( 同上) 載撰述= 

七、 歷代衆經支流陳化 *( 卷十),「謂别生諸經,曲順時俗,末通廣本,但接初心, l w 句頌,不可輕削故 
也。 K pl 上)載别生經。 

八、 歷代所 a , 疑僞經論錄(卷十),「羁正法深遠,凡愚未達,随俗下化,有勃(悖 •■ 真宗,若不標顯,玉石斯 
濫。」 (同上> 載疑僞 sr 

九、 歷代 * 經錄 B 始終序(卷十),「"經錄代出,須識其源。 」( H 上)載經錄。 



中 "* 術名 H 提要 宗教卷 一九 .一 

卜、歷代衆經應感與敬錄(卷十 ), 「謂«翻東夏,應感徵祥,而有蒙祐增信,故使傅持遠惟。 」( Nh >*® 
持佛經的感應事蹟。 

上述十綠中 * 由於卷十的~歷代衆經有目«本錄》和 - 歷代衆經支流陳 化錄》 均只有序言,而無具體的經 
0,而《歷代衆經應感輿敬錄 - 又屬於感應故事,故真正屬於經錄的實 8 k 只有七錄。其中 - 歷代衆經傳譯 
所從錄 •{< 歷代 ** 舉要轉 * 錄》和《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 I :錄尤具特色 D 

:、《歷代衆經傅譯所從錄 " 卷一至卷五)即通常所説的「代綠」。此錄最明顯地反映了 《大 唐内典绿》舆 
費艮房《歷代 2 寶紀5内在的繼承關係。首先是代錄的格局相同。每一朝代的傳譯録的序 " 都是先叙王朝 
開創#的生世、建都,次叙該朝政治的和怫教的火事,未叙該朝共有幾主幾年,傳譯道俗共有幾人 , u, 經共 
有幾部幾卷等~序言之後 ,彙列 該朝出經總目,某人出幾部幾卷,一個接一侗地編列,最後一項是失譯經的 
數正文先列«名卷數,下注出經年月'别稱■第幾譯、見於何部經錄。一個入的譯典全部列 •-• 兀之後,作 I 
個小結,説明這 ® 部卷爲誰人所出,引出譯撰者小傳 。其 次是内容相 |6, 。~大廣内典綠 - 共載十八代譯經,其 
屮譯人和部卷與《歷代 三寶紀 > 相同的有 —.1 代。它 " 是. ,後漢 、魏、吳、西晉、東晉、前秦、後秦、西秦、梁、後 
齊(北齊 • 後周 (北周 )• 陳。《 歷代二 寶紀》誤錄的*它也沿之 b 

在《歷代三寶記 >) 收載的朝代中,屬《大唐内典録》增補 的冇: 北涼道泰譯的 《人大 乘論》二卷,這是道宣 
根據「庸 舊錄」 增人的"劉宋竺道生撰的 <善不受報論 • 《佛無 淨七論 K 《應有緣論》-頓悟成佛論•《佛性當 
冇論-^法身無色論-^-諦論-各一卷:蕭齊劉虬撰的^注法華經^十卷-注無量義經-卷—北魏逹摩菩提 
譯的《大涅 **> 一卷,這是道宣抿據「唐前錄」增人"®是否真的是達摩菩提所譯,道宣自己也存疑~隋代闍 



那崛多的 -=■ 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譯典中的 . X 部 h 一畚。它們是 :~ 大方等大雲諳兩經》一卷、《無所有菩 * 
經》四卷'《護國菩薩 *> 二卷 - 佛華嚴入如來+思議境界經》11卷、《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H 卷 - 大乘三聚 
懺悔經》一卷>«道正撰的 C 凡聖六行法》六種不同卷本-最多的爲二十卷,最少的爲 一 卷〕>隋達摩笈多譯的 
" 起世經 a 寸九部 四十六卷~ 隋明 則撰的《翻經法式論 >十卷、《諸寺碎銘》一一;卷~隋行矩撰的《序内法'《内訓》 
各一卷 D 總計三十一種。其中有 《房錄 }成書前已出,而《歷代 II ;寶紀》 未截的 ,也有《歷代三寶紀}以後新出 
的 - 大唐内典錄 - 併加以增補= 

至於唐代傅譯錄,則全是 S 大唐内典錄》新綠的。收波羅頗蜜多、玄琬、法琳、慧淨、李師政、法雲、道宣、 
玄 奘、彦惊、玄應、玄惲 •玄 範等十 二人譯 撰的!百多部一千五百多卷經典。 

M - 歷代衆經舉要轉讀錄 ' 卷九)。此錄在佛家經錄申別具一格。佛經的翻譯歷來有一譯和異譯之分 D 
一譯,又稱『單本 • 指的是一部佛經 K 有一種梵文經本傳人,漢譯也只有一種 M 譯,又稱 r 重翻」、「重譯」。 
包括 * 種情况-‘第 I , I 部佛經有多種梵文經本傳人 * 有的是這部經 的不冋 寫本,有的是這部經的某;品 
或某幾品的寫本。第',梵文經本倒只有一種,们由於有的譯者只譯了鏗的一部份,也取了一個經名,因而 
從内容 h 來説並非是全本。這陶種情况都會造成「同本異譯~又稱「大本異譯」> 和「别品異譯 」 c 又稱「殊品 
異譯」'這^類漢譯佛經的數 M 又恃别多,即使皓首窮醛,也難以一一細費。爲指導學人在「同本異譯」中 
選取善本,從 「別品 異譯』追溯到本母(「大部」 r 對異譯 經進行 選擇性 的間讀 此,《大唐内 典錄》 特地新関 
代衆經舉要轉謓錄 • 作者在錄序中説:『頃代轉讀,多陷廣文,識純情浮,彌嫌觀博。此並在人勤惰, 
豈以卷部致懐? 何以 知耶?故心薄淡望者,望卷大而眉聲~意專楮者 ,見 帙多而意勇。據斯以論,考性欲之 
佛教编 :九 --J 



中 "學 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九 ® 

康衢也"……今則去其泰(太〕甚,随務行藏,舉大部而攝小經’搌本根 ■ 捨枝葉,文雖約而義赓,卷雖少而意 

多。能使轉繽之士,覽 軸日見 其功;行福清佶,開藏歲增其業。-卷九) 

雖然,道宣所列未必部部皆是善本,也有判斷上的失誤。内容 h 乂與卷六.卷七的~歷代翻本單重人代 
存亡録》 發生# 合,但它畢竟爲研習者提供了一條閲藏(即閲讀藏經) 的門徑 ,其中的好處是不可掩没的。尤 
其是 道宣在選擇經本時*不是以 譯人爲檩準? g 是以譯本的優劣、主次爲標準,對不同譯本内容上的廣略繁 
簡、 譯文上 的暢逮艱澀進行了比較,這對後人不無啓迪作用。如: 

「《解深密經 * fi8 七十三紙——原註 • 唐貞觀年玄奘於京師慈恩寺譯。 

右一*,"譯。初宋時求那跋陀羅出,名《相繪解脱經 >)。陳時真諦出,名~解節經 • 文略不具,與後魏 
留支(菩提 留支) 所譯《深密解脱經》 冋 。故存後本爲定。」(卷九〕 

「《維摩詰所説經 - ■=■ 卷六一紙=後秦羅什於長安逍 遙間渭 陰譯。 

右一 *,- ; lr 吳時支謙所譯,爲《毗摩羅詰經-一卷 。唐友 奘所譯,爲《説無垢稱經》六卷。繁略折 ** 
難逮秦圈。終是周因殷禮,損益可知云。 " 同上) 

K * 勒成佛經 »( 卜七紙 I 原註 "" 晉竺法護譯。 

右一經 , - 一譯。後秦链什譯,爲《彌勒 卜生》 ,文乃流便,事義闕略。又人别譯爲《彌勒來時經 ' '一一紙許, 
詞理不具。故存前本 -(M 上> 

顯然,如 * 没有一番甄别考校的功夫,是難以作這樣的篩選和判斷的。 

- ■ 《歷代道俗述作 注 解錄》(卷卜〕。它是 * 地佛教撰述的專錄,爲其他經錄所無。它除了抄錄了劉 * 




陸澄 《法 論》十六帙的名目之外,還搜集了自東晉至唐代的許多佛教撰作。如唐京師延興寺沙門玄琬的《論 
門 •- 二德淪 -- 入道方便門 ' S 鏡喻論 • 《無礙緣起 r 《十種纊經義'《無盡藏儀'《發戒緣起'《法界圖 
像 • 《懺悔罪法 r 紀國寺沙門慧淨的《注金剛般 若經 •- 釋疑論 ■ 《諸經講序>、~内詩英華 «- 西明寺沙門法 
雲的 《辯: w 三教論 >- 十王正 業論》 等=雖然與道宣另撰的《縝高僧傳 - 的載錄相比漏 • 不少,但作者對佛 
教撰作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 士强) 

績高僧傳 

〔唐〕道宣 

~鑛高僧傳》,又稱 *■ 唐高僧傳 r T ; 十卷。唐道宣撰,初成於貞觀十九年 ( 六四五>,增補於麟德二年 ( A 六 
五"通行本有:《麗藏'-本、《宋藏>本-金藏》本、《元藏'-本、《明南藏》本、《明北藏》本、《清藏》本、《頻伽藏》 
本、《大止藏》本等。《麗藏 ■ 《大正藏'《頻伽藏 s 作「:二十卷 J , 宋、元藏作「三十卷」,明、清藏作「四十卷 j 。 作 
者在~大唐内典綠》卷 11 自録此書 - s 二部三十卷」,故知原 • 本是三十卷。 

■> 續高僧傅》是梁慧皎 c 高 僧傳》 的續作,也是一部僧人總傳。據作者在自序中説,「始 * 梁之初運,終唐 
貞觀十有九年,:百四 卜四載 ,包栝嶽漬,歷訪華夷,正傳三百四+人(宋元明藏本作三百三十一人),附見 



中囤®-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九 A 

I _ p 六十人 - 然而,今傳的各種版本的《續髙僧傳 >• 所收人物的截止年限及人數,與自序所説有很大的出 
人。榆《大唐内典錄》卷五,道宣在著錄《續高僧傳》之後,又著錄了《後集續高僧傅 H 部十卷=新唐書》卷五 
十九《藝文 -•* 也作了刊載)。而到唐智昇作《開元釋 教錄》 時已不見《後集 • 故他稱「尋本未獲」。今本 ■*• 續高 
僧傅》所 收的卒 於貞觀卜九年以後的僧人的傅記,無論是結構内容,還是用詞遣句,均舆卒於貞觀十九年以 
前的僧人的傳記珠聯璧合,呵成 I 氣, 0; 以肯定它們冋樣是道宣的手筆。故智昇之所以不見有 i 後集續高僧 
傳》行世,是 H 爲它 " 已合人~續高僧傳 • 並仍作三十卷的緣故 。唐道 世作《法苑珠林 ' 引用《續高 僧傳》 有 
數十處,其中也 # 节 於貞 觀十九年以後的僧人,如卷六十 K 引智聰,皆謂出於《唐高憎傳 • 《法苑 珠林》作於 
總? -兀年(六六 八 • 離道‘:旦的卒年乾封二年(六六七)僅隔一年。這説明{續高僧傳》舆^後集續高僧傅》在道 
宣在世之時,「」經合倂。合併者極 nI 能是道宣本人6 

因此,今本《續高僧傳》所收的僧人,上始梁初, F 迄唐麟德二年(六六五),其貪際人數多於 < 續高僧傳 
序》所説的數字。據卷目統計,麗藏本所收,正傳四_白|十»人,附見二_白二入 t 明藏本所收,正傳四百九十 
■二人,附見二百十五人(明藏本較麗藏本增收的人物見《大正藏》本《續高僧傳》卷二 I 、卷二十二'卷二十 
. 一-卷|;十四、卷二十五後附 • 

《綰高僧傳 > 大體 h 採用 - 高憎傳 } 的分類法,也分爲十科。每科的標題上都加上「篇」字,故又稱十篇: 
■、譯 經篇(卷 I 至卷四 ■ 

二、 義解 s ( 卷五至卷十五)。 

三、 習揮篇(卷十六至卷•一 t )。 



四, 明律篇(卷二十 I 、卷二十二) 。 

E 、 護法篇(卷二十一 ' 卷二卜四)。 

穴、感通篇(卷一 一十五、卷 - 十六 r 
七'遗身篇(卷二十七 
八'纊誦篇(卷二十八)。 

九、興福篇(卷二十九 • 

卜、雜科聲徳篇<卷~1十 y 

作者認爲,「凡此十條,世罕兼美,今就其尤最者,隨篇擬倫。 j ( 《序》 也就是説,根據憎人最突出的德業, 
將他選編在某一科。並沿承《高憎傳 s 的軌範-在每科之末設「論」,「搜擢源派,剖析憲章,®(亦作「粗」)織詞 
令,琢磨行業。」( 同上 > 

《續高僧傳}的科目與《高僧傅》不同的地方在於:將《高僧傳》中的《神異》改爲《感通 ■ 從排列次序的 
第三位,移至第六位'-將£身 - 改爲"遺身 • 從排列次序的第六位,移至第七位-將《誦經》改爲{讀誦 ' 將 
《經師-《唱 9 》合成《雜科 9 德'新增《諉法}一科。從篇次 0 言,道就突出了譯經、義解、習摔’明律、護法五 
科的地位。從篇遛闹亩,將《亡身》改爲《遺身》,•句顯得 委婉- s 誦經》改爲《讀誦 • 文題顯得貼切。而改《神 
異》 爲 •> 感通>,合《經師 •< 唱導》爲 《雜科 ®德 ' 既換大了一科的範圍,又深化了 一科的 主題。 《續高僧傳》卷 
- —六《感通篇論》説 ■■ 「聖人之爲利也,權巧衆途,示威雄以攝生=爲敦初信,現光明而授物。情在悟宗。 

. 教敷下±,匪此難弘 D 先以威權動之,後以言聲導之,轉發信然,所以開萌渐也=」這就點出了對騰虚顯 

佛教 褊 一 ,l 七 




中 ■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九八 

奇•飛光吐瑞等神力變化以及種種感應事蹟的渲染,與勸引世人奉佛之間的關係。 

至於爲何要將~經師 - 《唱導》合爲《雜科》,又稱《聲德》 。作 者解 釋説: 「利物之廣,在務爲高。忍界所 
尊,惟聲通解。且 a 聲之爲傅,其流難焉。……經師爲德,本實以聲糅文*將使聽者神開因聲,以從迴向,頃 
世皆其旨。」(卷三卜 <雜科聲德篇論«也就是説,經師、唱導都是以 * 糅文,閛悟趙者的,其聲也是一種德 
行。 

而《續高僧傳》所新增的 C 護法》一科,則旨在「樹已崩之正網」(《續高僧傳》卷二十四《護法篇論》)這是 
因爲在佛教的傳佈過程中,雖然它受到歷代王朝中的絶大多敷皇帝的膺奉護持,其勢隆隆直上,但也一直 
存在着與儒 、道兩種不同 的勢力的矛盾和鬥爭,這種矛盾有時平緩,有時激化。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 
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宗教信仰和思想傾向至關重要。北魏太武帝因敦信道教而焚破經像,坑殺沙門。北周 
武帝因推重儒術而蕩除寺観,禁斷佛道。此外,即使在信奉佛教的皇帝中間,也有程度的深淺之分。有的帝 
王雖然篤好佛法,但有時出於政治1經濟方面的考慮,或者受社會輿論的影響,也會對佛教的活動作出某種 
限制或規定,如隋煬帝曾令沙門致敬王者,唐高祖曾下詔沙汰憎尼。從南 朮朝至 唐代, * 王還往往召集名 
儒、沙門.道士辯論三教優劣,尤其是佛道的先後 •淺深 、同異。在諸如此頬涉及佛教命連的時刻,能抗聲對 
辯,維護怫法的人,便成爲新增的《護法》科收錄的對象。這在北魏有暴無最,北齊 有曇顯 ,北周有靜藹、道 
安、僧°,隋有僧猛,唐有明膽、慧乘'智實、法琳、慧藏等。此科的性質與道宣的另一部著作《集古今怫道論 
衡》是相同的。 

~續高僧傳》徵採周富,叙載詳蹌,筆力縱放,詞句綺麗,居諸部僧人總傳之首。 




作者在害末的後語中説,自梁以後,僧史荒 •, 髙行明德,湮没無紀,使人撫心痛惜。「故當微有操行 , BI 
用師模,即須綴筆,更廣其類。」(卷三十)根據這個原則,他對《高僧傳》加以補苴增廣。有 《高 僧傳》出於「同 
世相悔」(見序)的緣故,具操行並在< 高僧傅》成 * 之前去世而未被選錄的梁代僧人。如卷五的法申、憎韶、 
法護、智欣、法令,卷六的慧韶、僧密、曇准'道超、僧裔、慧開等是也 f 有 •» 高僧傳》由於南北阻隔的原因,末能 
獏 悉的北魏僧人,如卷七的道寵,卷十六的佛陀襌師 是也; 有《高僧傳》由於知之不詳,僅作 m 見,而道宣搜 
得資料,緝成 m 傳的北魏僧人,如卷六的道登,原是《高僧傳 *■ 卷八《僧 淵傳 - 的附見,僅有『道登善《涅架 ■ 
《法華 •* 爲魏土元宏所重,馳名魏國」十九字,而在道宣書中則近三百字。 

在彌補《卨僧傳 ■*■ 的缺漏之後,道宣還利用其時天下 | 統的有利條件,仰託周訪,務盡搜揚,將自梁至唐 
初的南北僧人中的高行者繼括人書。尤其是《義解篇 • 雖爲十篇之一,但卷敷達十一卷,佔全會的三分之一 
還多 *載®僧人最多,其中很多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人树" 

如卷€的梁揚都莊嚴寺僧^、光宅寺法^-鍾川開善寺智藏’研習^-成實-数講開解-^騰春當時’被稱爲 
梁代三大法師"^八的東魏西河石壁«玄中寺曇 8 ,依奉《觀經 >,専修淨業 ,爲 後世淨土宗奠定了理論基 
礎■,卷七的陳揚都興皇寺法朗,受學~ 屮淪 '《百 論》 - 十二門論》等,探«幽微’徵發飼致,使「三論」之學盛 
傳於江表、河北。東魏鄴.卜道寵,原在洛陽 時從菩 提流支受學《十地經論 r 在道北教牢宜等四人 ,时 S 光從 
勒那 摩提受 N 論,在道南教法上等十人,地淪學派中的南道、北道 - 系,當,現兩説自此而起~卷八的隋京師 
延興寺曇延 * 《涅 架義疏五卷,並-寳性 ■ 《勝笺•《 仁士 a 寸疏,爲有名的涅 * 學者"浄影寺慧遠,師事法 
上,著疏 脣詞 ,其《大乘義章》十四卷,被譽爲「佛法網要盡於此焉」;卷九的隋相州空滇寺®裕,拔思胸襟,理 

佛教 * 一九九 



中 » 學術名 * 提要宗教 s --00 

相兼通’著 •> 佛法東行記 • 《譯經體式 - 《齊代三寶記 '■*■ 僧制》及疏記論序等五 f 餘種,馳名一代。大興善道 
場僧粲, T - 難問’善博#,著有種大乘綸》等,爲隋代佛教義學二十五 * 的第一摩_衍 E f 卷十的隋 * 城 

崇聖道場靖嵩,精融《攝論 • 《俱舍 ■ 一部,所撰章疏,大行於世;卷卜一的唐京師延興寺吉藏是三 
始人,等等。 

此外《譯經篇 - 中的菩 提流支 ,真締 C 以上卷一)、彦琼〔卷 -' 玄 *( 卷四 ■ 《習 禪篇 )) 中的菩提達摩 
(「摩」又作 「磨」 - 僧可二作 「 SB , 」- 僧稠 、佶行 C 以上卷十六)、 * 思'智顗(以上卷十七 ' 灌頂(卷十九 ' 
道綽(卷二十 >-' 明律篇》中的 a 光1洪遵(以上卷二十 I -智首、法礪(以上卷二十二)- 《感 通篇'•中的法噴 
及附見智橄(以上卷二十五)等,或是譯經大師,或是 I 科名匠,或是一宗袓師,對佛教的發展起過重要的 ffil 
用。他們 有代表 性,有影響力,佛教義學的演進和繁榮與他們的活動是分不 W 的。其屮有的僧人是作者著 
S 時仍在世而被遴選人列的,如卷三的慧淨,傳稱「今春秋六 h 有八,聲聞榑高,心疾時動。」雎説慧淨有病, 
但當時還活着。乂如卷十五的慧休,傳稱「至今 1 九年中,春秋九十有八,見住慈撋(寺 ' 爽健如前 - 雖然所 
載的在世的高僧僅數人已打破了《高僧傳》不錄生存之人的舊例。 

《續商僧傳'-+僅搜集的僧人面赓,而«由於作者鈎稽考索,叙載也十分詳悉。每傳的平均字敷,爲諸部 
僧人總傳中最多的,不少傳記有數千字,如彦琮、慧淨 * 靈裕、僧稠、薏思、智顗等傅,最長的是 * 奘傳,約二 
* 宇。 a 在不將句逗算字數的古代,是相當長的=作者吸取了~名僧傳》寫作的長處,在傳記中既記僧人的 
生平履歷,又記他的學識著述,從«形成了《績高僧傳》内容 h 的 I 大優點。如. • 

東晉釋道安曾在《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中,對自後漢 開 始的譯經事 業進行總結,詳梵典之難易, 



詮譯人 之得失,提出了 * 名的「五失本 J (五種不合胡本佛經軌式,然而於意無礙的變通譯法)、「三不易 J ( l : 一 
種不易傅 * 的情况 ) 的譯經理論(載《出三藏記 *■» 卷八),對後世的佛典傅譯產生 了裉 大的影 W 。 隋東都上 
林園翻經館沙門彦琮,久參譯事,妙 95 梵文,前後譯經二十三部一百許 8 ,並將《舍利瑞應圖經 ' 《國 家祥瑞 
錄 r 從漢文譯成梵文,使傳天竺。他對道安的譯經理論十分推崇*曾捿"辯正論 > 評論「五失本 ' 「三不易」之 
説,又根據自己的譯經貪踐,對翻譯的體式進行了深人的探討。這部重要的有關翻譯理論的專著已不傳於 
世,但由於《續高僧傳》在 s 彦琮傳》中長段轉錄了該書的主要論點,纔使它避免湮没。於中可知,彦琮在論中 
曾從十方面對道安的理論進行補充:「安(道安)之所述,大啓玄門,其間曲細*猶或未盡。更憑正文,助光遺 
迹 ,粗闢 要例,則有十條宇聲。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異本 , f 
名疎其相。 k 卷二)他主張直譯,譯文樸質信達,以求符合原旨-「意者寧貴樸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懦見 
淳質,請勿嫌怪。」(问 h ) 特别是論述譯師應具德才的「八備」之説,實爲翻譯理論中的卓見高識:「誠心愛 
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 | 也,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暗 
滯,其備三也-旁涉墳史, H 缀典詞 ’不 過魯拙’其偫四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專執,其備五也~沈 (又 
作「耽」 ) 於道術,*於名利"不欲高街,其備六也~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 墜彼學 ,其備七也-薄閲 《蒼 • 
«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八者備矣,方是得人。」< 同上) 

又如,北周長安崇華寺沙門慧善,幼年出家,善法勝的~阿毗#心論-他曾寫過|部*,名<散花論 ,, 此 
* 亦已不存,光從 3 名看也難以 搨度究 竟講的是什麽。幸賴《續高僧傳》卷八本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善 
< a 善)以《大智度論》每引小乘相證成義,故依文次第,散釋精理,罾諾星月助朗太»,猶如衆花繽紛而散 



屮 S * 術名 * 提 ** 教卷 一 .0-- 
亂,故著斯文名《散花論》也。」讀 後方怊 《散花論》原是順依《大智度論3的次第,有選擇地闡釋其中的; ® 重 
要論點的&。 

再如*被後人推爲襌宗東土始祖的菩提逢摩,在世時並無多大聲荜,所以他的事蹟流傳到唐初也不多。 

~續高僧傳 > 本傅 R 是説,他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初達宋< 劉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北魏),隨其所止,誨 
以禪教。「於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弟子見於本傳的僅有道育’慧可,見於他的也不過僧 
副、 * 林'尼總持_1 一人而「」。然而,達摩的 襌法經 幾代的惮授"漸流天下,六祖 * 能以後,更演成一大宗派。隨 
着禪宗勢力的興盛,有關達摩的言論和事蹟被大 M 地编述出来,與他的原始面貌相距甚遠。 而據 《鑣高僧 
*■• 的記載,達摩之學是「二 人四 行」的禪法。「二人」是指「理人」和「行人」。「藉教悟宗,深信含 生同一 真性, 
客塵障故,令捨僞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隨他教,與 道冥符 ,寂然無爲,名理人 
也 。」 C 卷十八 頁下) 「理 入」 屬於教理的思考,「行 人」屬 於禪法的修持,包括 「四 行」,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 
求行、稱法行。傳中並冇解説 。道 宜撰 * 之時,禪宗尚未真正 * 成宗派,傳法*宗之爭也未露端倪,而民所 
録出,:!與逮 * 有接觸的曇林 ( 一作「琳」)的《略辨大乘人道四行 • 這就顯得可信,而椟近於事實。 

與傳記本文叙栽之詳 * 相輝映的是 -• 續髙 僧傳》 各篇之論,撮示一科指歸,溯沿佛學源流"評議人物史 
事,内容也相當豐富。如《明律 篇論》 中,作者認爲律藏初通東夏時,薩婆多部的《十誦律 - 弘持最廣。暈無徳 
部的 *«" 分律》雖然翻在姚秦,但創敖於北魏,自此之後,逐漸轉盛,「今則混 一唐統 ,普行《四 分》 之宗 -( 卷 
二十 1.) 這中間是怎樣發展逊 * 的呢?作者寫道: 「 R 初開律,釋師號法聰 - 兀魏孝文 北臺 揚緒,口以傳授, 
時所榮之。沙門道覆,即紹聰(法聰)緒,纘疏六卷,但是長科,至於義舉 ,未閗 於世。……瑰未齊初, a 光宅 



世,宗匠跋陀(佛陀扇多) ♦師 表弘理,再 造文疏 ,廣分 * 術,學聲 學望 ,連布若雲峰 。行 光德光 ♦榮曜齊日月 。 
每一披閲,坐列千僧,競鼓清言,人分異辯,勒成卷帙,通號命家。……有雲(道雲)、暉(道暉)、顢(法願)三宗 
律師,躇踵傳燈,各題聲教。雲(道«)剧命初作疏九卷,被時流演,門人備高東夏。暉(道暉〕次出疏,略雲 
C 道«〕11軸(即七 #' 要約誠美,蹊徑少乖=得在略文,失於開授。……汾陽法願,眄視雨家 C 指道雲、道 
暉) ,更開甍穴,製作抄疏,不減於前 d 弾釓願於律文,是非格於事相,存乎專附,頗滯幽通,化行並塞,故其然 
也。其餘律匠,理 c 洪理),洪(道洪 y B c 曇賭) 、樂 (道樂)、遵 " 洪遵)、深 、誔等 ,或陶冶鄭魏,或開疆 燕趙 ,或 
導逹周秦,或揚塵齊魯’莫不同師 SI 道雲) 之術,齊駕當時。雖出鈔記,略可言矣。而遵(洪遵)開業關中,盛 
宗帝里,經律雙授,其功可高。……智首律師講授,宗系誠廣,探索彌深。」(卷二 十二) 道宣即是智首的弟子, 
他繼承智首的遣範,廣事弘揚,創立了依奉《四分律》的南山律宗。故傳中對律學淵滬,自北至南,記叙特詳= 
類似這樣有關佛學的某一領域漸進嬗變的歷史鞔跡,以 及相 關情况的諭述,也見之於其他各篇之論, 
文多不载。這些綜貫一科内容的「論」,不僅筆鋒馳騁,論列縱横,而且文詞錦綉,具有濃鬱的文學色彩。 

(* 士 *) 






中 E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CW 

古今譯經圖紀 

S〕 靖邁 

《古今譯經 囫紀 • 又名《大唐古今譯經圖紀 • 簡稱《譯經圖紀 - 《圖紀 - 或 ^ 靖邁绿 - 四卷^庸靖邁撰, 
約成於麟德元年 c 六六四)或次年。逋行 本有: 《麗栽》本、《宋藏》本、《金藏》本、 - 兀藏》本、《明南藏》本、《明 
北藏》 本、《頻伽藏》本、《大正藏》本等。 

靖邁,梓漬(今屬四川)人。唐貞観 C 六二七-六四九)中,玄 * 從印度取經歸國敕選 B 練經論爲時 

尊尚者參與譯經,靖邁就是選中的十一人之一。居慈恩寺,與普光寺棲玄、廣福寺明濬、會昌寺辯機、終南山 
豐 德寺道 宣,同執筆級文,譯《本事經》七卷。後與神昉筆受於玉華宮及慈恩寺翻經院。著有《能斷金剛般若 
疏〉>一_ -卷、 《 般若心經疏 - 一卷、《勝 M 經疏》一卷'《*師經疏》一卷、《菩薩藏經疏》十卷'《稱讚淨土經疏 - - 
卷、《佛地論疏》六卷、《掌珍論疏 - 二卷(以上據日本平祚撰的~法相宗章疏》)-十一面經疏》一卷 " 因明人 
正理論疏 - 卷(以上據日本藏俊撰的《注進法相宗章疏 8 ’《十輪經疏》八卷、《彌勒成佛經疏 =卷、 《夭 " 
問經疏》一卷(以上據日本永超撰的《東域傳燈目錄 - 。這些 章疏除《般若心 經疏》 見存以外,其餘的均亡佚。 
《*高僧傳«卷四有傳。 



《古今譯經圖紀》是根據唐長安大慈恩寺翮經院爲歷代佛經翻譯家圖像配寫的題記蝙集的佛經目錄。 
全會共 記叙後漢至唐初的怫經翻譯家一百十五人,其中除個别<如後漢的安玄、西晉的 • 道真等 > 是居士以 
外,絶大多數是僧人。 

卷一:二 ) 後漢。記迦葉摩騰等卜 I 人,末附失譯經一百二十三部一百四十八卷;(二〕曹魏 。記暴柯 
迦羅等四人-'10孫吳。記支謙等五人,末附失譁經|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卷二+_ ( 一)西晋。記竺 • 摩羅察 (即 「竺法護」> 等九人,*附失譁經八部十五卷~( 二) 東晉。記帛尸梨 
蜜多羅等十五人,末附失譯經五 f 二部五十六卷。 

卷 iT _ (- 符秦=記僧伽跋澄等六人 - 二) 姚秦。記鳩摩羅什等五人 ;-■-> 西秦。記法 堅一人 f (四3北 
魏。記曇覺、®曜迦夜三人~五)北掠。記曇摩_< 一作「暴無讖匕等八人,末附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六〕劉宋。記佛陀什等十八人。 

卷四: ( 一)蕭齊。記僧伽跋陀羅等八人~(二)南魏。記菩提流支等五人 "' 三)蕭梁 。記曼 陀羅、僧伽婆 
羅、波羅末陀(即 r 真諦」) - 一人~(四)東魏。記般若留支一人~<五)高齊< 即北齊)。記那連提耶舍、萬天懿二 
人. ’' 一 C - 陳。記月婆_那、須菩提 二人— (七)北周。記攘那跋陀羅等四人 -' 八)隋。記法智、毗尼多流支'達 
摩笈多三人~(九〕唐。記波羅頗迦羅、玄奘二人。 

由於 s 古今譯 * 圖紀》起初是爲 I 幅 I 幅的圖像配寫的人物小傳,輯缀成 * 以後,便形成了既不同於一 
般僧傅,乂不同於 一般經 錄的獨特風格=一般僧傅詳於記錄人物的活勤行跡,而對所譯的經典只是舉其部 
份,説個總數而己。而《圖紀» , 對人物的生平事蹟着墨不多,叙説十分簡略,而對他的譯典則不厭其多,11 

佛教编 .1 



中國學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0六 

具列。從這點上來説,它具有經錄的特徵=與一般經錄相比, 《古 今譯經圖紀3的形式奥經綠中的「代綠」比 
較接近,然而又有以下特異 之處: 

• 一般經錄的代錄有序言,而此 * 除在後漢譯 w 小傅的開頭有僞書《漢法本内傳》的一段抄文以外, 
其他各代譯師小傳前只出朝代、帝姓,都城,並以此爲小標題=如「西晉司馬氏都洛陽 ■ 「秦 苻氏 都長安 ' 
「南魏元氐都洛陽」等,没有序、叙論一類的前言。 

二二般經錄的代錄,有一個朝代傳譯僧俗和出經部卷的統計數,而此書無之。 

三、 一般經錄的代錄既收譯典譯人,也有漢地著述及撰者 {多少 不一 • 而此 * 純收譯典譯人= 

四、 一般經錄的代錄先 列一個 譯師的譯典,然後叙述他的傳略,而此 * 正好相反,先叙譯師傅略 ,後出 

譯典。 

《古今譯經圍紀》取材於隋費長房的《歷代|一1寶紀-除全書最後三人,即隋代的達摩笈多、唐代的波羅 
頗迦羅和么奘之外,其餘的譯人小傳基木上都是根據《歷代三 * 紀》 約寫的 C 凡有關翻譯風格的評語大多保 
留 r 每個譯人的出典名稱和卷敷,以及各朝失譯經目,也都抄自 c 歷代三寶紀 ' 只是省略了原有的小註= 
由於靖邁當時並没有看到唐道宣的《大唐内典錄 ' 故有關全書最後 - 一人的記載,兩書略有不同。 

關於達摩笈多, - 大唐内 典錄》 卷五 寫道: 「 t 壽之末,崛多 (指 達摩崛多> 以緣他事流擯東越,笈多乘機 
專掌傅譯。大業三年,東都伊始,煬帝於洛水南讷天津橋左(宋元明本作「右」),置上林園翻經館,遂移京邮 
舊侶於新邑翻經,笈多相從梅縻而已。」文中没有介紹達摩笈多的身世,也没有對他的譯文作出評價。 

而~古今譯經圖紀》卷四則説.■「沙門連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賢豆國人。雖學年慕道落彩 * 冠字之暮戒 



具,尋師遍歷大小乘國,聞見既廣,藝術尤多。遂發大心,遊方利物,凡 所至國 ,唯以講説爲懐。暨開皇 4 .年 
來屆瓜 州*文帝延入京寺,至止未久,大通隋 3 。敕於大興善寺譯《無所有菩薩經》四卷、~護國菩薩經-.卷、 
《佛華嚴入如來不恩議境界經》一|卷 - 大集臂喻王經 - 一卷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一卷 - 移識經 -- 卷、 
《大乘;一聚懺悔 ■> 一卷、 《大方等大雲請雨 "M #〔案:上述八部,《内典錄 - 均列在間那 * 多的名下〕義 
理允止,稱經微旨。……至煬帝定鼎東都,敬重隆篤,復於上林園内置翻經館,譯《法炬陀羅尼十卷 
〔案■■此經,《内典錄》也列在闍那崛多的名下,以下尚有九部譯典,兩書同載,今略〕……從閧皇十年至大 
業末*,譯經一十八部合八彳!卷。並文義淸索,華質顯正。沙門彦琮、行矩等筆受。」 

關於波羅頗迦羅 - 大唐内典绿>卷五作「波羅頗蜜多」,簡單地介紹説:「西天竺國沙門波羅頗蜜多,唐 
- M 光智,以貞觀初年,賫梵葉本,至止京輦。」而 {{ A 今譯經圖紀 -" 稍詳.•「沙 r 波羅頗迦羅,唐言作明知識, 
或 s 波頗,此云光智, " 印度入,刹帝利種。識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窮内外1研精大小。誓傳法化,不憚艱危, 
遠涉葱河,來 K 於此。以貞觀元年, 敕於大 興善寺譯《寶星經》一部七卷、《般若燈論》一部十五卷、《大莊嚴 
論》一部十三卷。凡三部合三十五卷" 

關於玄*,《大唐内典録》卷五記載 " 奘的譯經連同 ■*■ 大唐茴 域記》十二卷在内,只有「六十七部 I n 
百四十四卷■而《占今譯»岡紀》卷0所載,「除*«域記'總七卜五部_1千- = 百=.|^五卷。」這個數 1! 不 9 
與廣靜泰《大唐束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 m 序 >) 所説的相:致,也 8 後來的唐智昇作的《開元釋教録}所採用。 

有關《占今譯經圖紀》的續作有;唐智昇的《蝤4今譯經圖紀》一卷(今存)。(睐士強) 





中國學術 ** 提要宗教卷 二0八 


俱舍論記 

S 〕 普光 

《俱舍論記》,又稱《俱舍論光 *•<( 光記 ' 三十卷。唐普光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大正藏》本、《* 
續藏經》本等。 

" 光,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他資性明敏"^事玄奘於慈恩寺, * 苦恪動,聞少證多’玄奘默誶之■'人稱 
「大 * 光」。自贞観十九年 C 六四五 •" 奘首創譯場,至麟德元年 (六 六四 ' 终於玉華宫,前後二十載,出經七 
卜五部 J -= 一五卷,大都爲普光 * 受。永徽五年(六五四),玄奘譯出《俱舍論'首先密授普光。普光因此撰 
«俱#論記》三十卷,詳解之,是爲《俱含論》一 - 大疏之一"後由弟子圓暉爲之略作十卷,俱舍論師奉此爲要 
典=山於 s 光之 俱舍學 " 際上總集了玄奘所俦 ,因 而被後世公認爲得玄奘之真傅者。普光另著有《俱舍論 
法 - 原 ■ 《百法明門論疏>等 。事 蹟見 " 宋高僧傳 ** 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八等。 

《俱 舍論》全稱《阿毗 * 磨倶舍論'•是印度世親造的一部小乘論書"也是《大毗婆沙論》的綱要書。害中反 
映了當時流行於迦 * 彌羅(今克什米爾)的小乘説一切有部 ■ 於世界、人生和 * 行的主要學説,同時也吸收 
經 M 部•大 衆部的 1*1 觀點。作者世親將廣博繁雜的《大毗婆沙論》壓縮爲界、根、世間、業、隨眠、賢苇、智、 



定八品,另又附錄破我品,共成九品,備受大小乘學者之重視。 

《俱舍論記 > 是《俱舍論》的注釋。其主要内容爲. ■ 

卷一至卷二:注釋《俱 舍淪》 初品《分别界品》有關説四諦法自體的内容。 

卷三土卷七■,解釋第一_曼分别根品 • 先釋 - 十二根,接着,解釋依緣起道理而叙各法的俱起,此有色 
法、心法、心所有法及心不相應行法以及諸法緣起所依的六因、四緣。 

卷八至卷十_ 一:將第二品《分别世間品 - 説染法的果 < 相當於苦諦)中的有情三界、四生、五趣、 h 二緣 
起和四食、捨受、斷末摩以及世界的體置、成壤、劫数等内容,詳加疏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卷十 =-** 十八.•提出《分别業品》染法的親因(梠當於集諦 的一部 份)中所包含的諸業之自性、表業、 
無表業和各業之雜義等内容,廣徵博引,逐句釋解= 

卷—九全卷二十 I :詮釋《分別随眠品》中染法的疏緣(相當於集諦的另一部份'本煩惱{随眠>的體 
性、分類及煩 悯的斷 滅等。 

卷 - i - 一至卷一.十五;解釋分别道及»辛(相當於滅諦 • 先從®道的體性和四諦 等内容 入手。接若, 
以人述説韦道的加行、位次、乃至四集、四向等内容的真正含義。 

卷.一十六至卷 I .十七:着重解詮~分别智品》中净法的親因(相當於道諦的一部份 ' 十智的異同和分 
别以及分别智所成就的功德等。 

卷二卜八至卷二十九■•解説 《分 别定品 *■ 中净法的疏緣(相當於道諦的 另一部 份)。其中包括四靜慮等 
諸定 、四無 M 等定 的功德等内容的疏釋= 

佛教 *.10 九 



中瞬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I .一° 

卷-_:^注釋《俱舍論》附錄《分别破我品》 u 説爲《分别人我品«中有關破反佛教中犢+部和非佛教 
的數論 ( 一説爲語典亨者 - 勝淪師執著人我爲實在的覯點。 

在《俱 舍論》 的研究上,《俱舍論説》具有不 BJ 忽視的地位。若與神泰《俱舍論疏~原本三十卷,現僅存七 
卷 ■ 法寶《*舍論疏》相互對照,則更能明了玄奘傳譯《俱舍論》之釋義。(夏金華) 

俱舍論疏 

S 〕 法寶 

~俱舍論疏》,略稱《寶疏>,-一十卷 g 唐代法寶撰,撰時不詳 。通 行本有+,《大正藏》本、 *■ 卍續藏經 本等。 

法*,生卒年、籍貫俱不詳。僅知其資性敏利 * 受業於玄奘。唐高宗永徽五年{六五四),玄奘譯出 •• 俱舍 
論 • 法 * 著疏: .1— 卷詳解之。他舆 |31 爭普光共爲奘門俊杰。後來,又與勝莊等人於東都福先寺、西京西明 
寺共入義净之譯場,擔任《金光明最勝 王經》 第二十部經 I 一五卷的證義,頗有成鎖。著作尚有《一乘佛性究 
竟論》 - 大般涅槃經疏 ■ 《釋揮次第法門 • 《會空有論》等。事蹟見《宋高僧傳》卷四、《開元釋教錄》卷九等。 

法 * 的 *" 俱舍 論疏》 與唐代普光的 - 俱舍論記》同爲《俱舍論》學者的必修之書,但其觀點與普光《俱舍論 
記 - 人畀 其趣。本 s 對《俱舍論》分成五門疏釋: 



第一初轉法輪時 ■•* 述四件事情 : (1) 確定佛陀成道之日。 (2) 確定初轉法輪的日子。 (3) 叙述佛陀從 
成道至初轉法輪期間的事嬪。 (4) 對會説不同的現象作出合通解釋。 

第二學行次第+■論證從初次生起信心,經種種修行到最終得成正果的詳細過程。 

第三起教因緣:論述一切教起緣(指一切諸佛爲度脱一切 * 生使之成佛 • 三乘教起緣 (爲 求聲聞者轉 
四諦法輪 g 求緣覺者説十二因緣求大乘者説六波羅蜜 >、空有教起緣(爲未種善根、未積福德智慧等 
者,説諸法有性、有生有滅等義,使之種善根及積集福德智慧已種善根、積集福德智慧者,説一切法皆無 
自性、無生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諸義 '; 一一藏教起緣 - 爲衆生説經、律、論三藏,使之增上心學、戒學和慧 
學,人於正法,得正解脱)的因緣和世親撰寫《俱舍論》的因緣。 

第四部執前後;叙述在佛涅槃後一百年裏,佛教有龍象、邊鄙'多聞、大德四衆,但「法唯一宗」~百餘年 
後,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 K 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和道因聲起)而出現分歧,分裂爲上座、大衆二部; 
第二百年,大衆部又流 ,!, 一説部 、説出 世部、鷄胤部'多聞部'説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八部, 
兼其本宗,共爲九部 - 一百餘年裏,上座部仍保持二味和合 i , 至三百年初,始分爲説一切有部(又名説因 
部 ■ 其本宗轉爲雪山部。後來又漸分裂爲十一部。至於各部所執教義歧異紛繁(詳見《倶舍 論疏》 卷一〕,此 
不贅述。 

第五 依文解釋•■此是全書的重點部份。但其注疏所採取的先後次第與普光 《俱舍 論記》並無二致,故此 
不再重復。然而,由於作者法寶原本是研究《涅«經》的’信守「一闡提」皆得成佛之義,因而常以大乘覯點來 
看待«俱舍論 >,且對法相五性各别之義,有所忌諱。冋時不滿於神泰、普光二人關於 -■ 俱舍論》的觀點,尤其 



中 _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二「. 

對普光的繁瑣解釋,大加排斥,創造了簡潔獨特的二解爲決」之風格成一派,值得重視。 

《俱舍論疏》作爲 * 俱角論》注疏一 ■■ 大家之 I ,至今仍有其影響。( X 金单) 

因明正理門論述記 

S 〕 神泰 

明正理門論述記 • 今存三卷。唐神泰撰 D 原書於唐武宗會昌廒佛後散失不存 。清末 從日本 傳回殘 
存的 三卷, | 九 . 一三年由南京支那内學院刊印。 

神泰 ,亇卒 年不詳。任 2 奘譯場證 * 之職,里籍不祥。初住蒲州普救寺。唐貞觀十九年(六四五月 
起-應詔參與玄奘譯場的譯經丄作,任證義之職。顯慶.一年 C 六五七)奉敕住持西明寺。其後乂遷蒲州棲嚴 
+寸、人 8 恩寺。著有"《俱舍論疏》<與普光、法*之疏,合稱「俱舍三大疏」)、《攝大乘論疏-《掌珍論疏>、《觀 
所緣緣論疏道品章 ' 《人乘四善根章》、《十二緣起章》等,大多亡佚=初,玄奘於貞觀二十一年(六 四七) 
* 出商羯 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 K 簡稱~入論》•於貞観二十=一年(六四九)譯出陳那新因明的代表作《因明 
IH 理門論 >)( 簡稱《門論》 • 神桊先後爲:一論作疏記,是因明唐疏中最早的著作。與 神泰冋 時代的著名思想 
家«方評論道:「其有神泰法師、明覺法師等並以神機昭晰,忐*兼該,精習群經,多所通悟,皆蒙別敕,追 



赴法筵,遂得函文,請益執卷,承旨 ■=• 藏,既善宣法要妙,盡幽深泰。法師等是以各錄所聞,爲之義疏。」神泰 
在入 3 場之前本來就是神檄昭晰,精習群經,多所通悟的大德,又得到玄奘薪傳,他的兩本疏記保留大量玄 
* 之口義當是情理中事。當然因明作爲一門新鮮學問"衆多弟子儘管同臬玄奘之口傅,各自的理解和引申 
發揮也難免有分歧,甚至相龃齬。神泰的《因明入正理論疏 •- 早已不存,《因明正理門論述記》(以下簡稱-述 
記«殘本是傳世的《門論》唯 I 疏記, 在漢傅因明發展史上有其一席之地。生平事蹟見 * 大慈恩寺 - 藏法師 
傅》卷 A 和卷八 - 開元釋教錄>卷八。 

《述記》殘本一 ■"- 卷包括引言和本論兩 部份。 引言部份解釋 「因 明」'「正理門淪」和「 因」 的涵義。本論部份 
解釋《門論 •- 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釋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份,只提到倒合、倒離兩種似喻,以下解釋 
内容便散 佚了。 

《述記 } 的内容特點如下: 

I 、記錄了一些 《門論》 和《入論2中没有的因明理論,這很可能是奘師對因明理論的貢獻,如關於因的 
涵義。因分二種: I 者生因 - 者了因。「以解説了因爲主,兼説生因。」就了因中復有 H 種。 I 者義因,謂 
遍 C 誤爲通)是宗法所 作性義 。二者言因,立論之者所作性言-一一者智因,諸敵論及證義人解前義因及言因 D 
「此之三因並能顯照聲無常,如燈照物故名明也=」 

一'對 " 明理論的難點或要點作出解釋,提供閲讀之便。如對宗過中自語相違過的實例「一切言皆妄」 
這句話作出洋鈿解釋。 M 切言皆妄」這句話爲什麽會自相矛盾,不熟悉運輯便不易理解 - 述記》詳细地作 
了解釋。乂如今人有謂九句因不涉及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其實是誤解。《述 記》 在解釋九句因理論中「宗法 




中 H 學術名 * 提旻宗教卷 一 - 四 

與同品」 I 句時就阑明此「宗法」就是«法,「宗法者即遍宗法性因也」,就是滿足第 | 相遍是宗法性之法。再 
如,今人謂《門論》關於冋異品定義未規定要除宗有法,陪入自相矛盾=其實《門論》中有「此中宗法唯取立論 
及敵綸者決定 ,於同 品中有非有等亦復如是 j 的規定 - 述記》對這句話詳加詮釋,揭示其豐富的含義。實際 
上回答了 •*■ 門論》關於同、異品概念的使用是除宗有法的。對於「遮詮」的解釋,今人也誤解爲否定命題或否 
定判斷,《述記》亦作詳細解釋*使人明了了陳那富有特色的亦遮亦詮的概念理論。 

三、 在解釋因明理論時提供了許多例證,而對《門論》中原有的例 證又提 供了背 * 材料,今古沿 革等 = 

四、 在講解基本理論 時’多 處將 C 門論》和入論》的新提法加以對照疏通,使人明了 * 入論》與《門論》在 
理論 t 的一致。如在講解幾句因之第一句「同品有,異品亦有」時,指出 -1 同人理綸-即 ■-" 人論~六不定中第一 
共也 」 D 

《述記 I 有少數解釋是值得討論的。例如對「宗等多 " 説能立者,由宗因喻多言辯説他本了義二句所作 
解釋,就本能説明能立有.一義,只講「 | 因二喻」爲多*,把宗排除在能立之外。其實,當能立舆似能立,能被 
相對時,能立包括宗、因、喻三言。一因二喻只能算 ■ 言。文軌和窺基的疏解也和~述記 W 相同, 這是 唐疏的 
不足。 

T 多年來*對~門論》的研習,都以 半部 ~述記》爲人門階梯,由於《門淪》的後半部更爲難解,故後世研習 
因明者少有關於«門淪> 的著述。 (鄱 偉宏) 



因明入正理論疏 

〔唐〕文軌 

- 因 明入正理論疏 r 又名 《 E 明入 論莊 嚴疏 • 《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 - 莊嚴疏》、《文軌疏 • _- 一卷。唐文 
軌撰,撰時不 詳 因明入正理論 K 簡稱《入論 s 舊疏最初有神泰、靖邁、明覺三家,後來又有文備•文軌和璧 
公諸作,被窺 * 的《因明人正理論疏》稱爲 古疏。 其中以莊嚴寺僧文軌之疏最爲流行 。《人 論》古疏除《莊嚴 
疏 >■ 外均於晚唐散失不存。《莊 嚴疏》 原爲三卷。其中第三卷是依據陳那的 《因 明止理門論 - 十四過類的内容 
來疏解《入綸》似能破部份,它的殘本在宋初被改題爲《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1九三三年在山西趙城縣 
霍山廣勝寺的 C 金藏》中發現。另外,日本也存有 《莊嚴疏》 第一卷的殘本。南京支那内學院根據日本僭人善 
珠的 " 因明入_止理論疏明燈鈔 • 明詮的 C 大疏里疏 • 藏俊的《大疏鈔》等 * 所引轨疏之説,訂正殘本第一卷 
文句,並輯 ,[, 第 一 一卷 佚文,再依第 _一一卷 殘丰補其殘缺,大致恢復了 C 莊 嚴疏》 的原貌,爾後,將三卷改爲四 
卷,題爲《因明入論莊嚴疏 • 於一九三四年四月刊行。 

文軌,生卒年不詳=玄奘回國譯經,他師 從茇奘 ~莊嚴疏》自述: r 軌以不敏之文,慕道肩淺,幸同入室, 
時聞指掌,每記 之汗簡 ,占之大帶。」 可 H , 軌疏之中記錄了玄奘的許多口義。比它晚出的窺基《大疏》中有許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 8 --< 

多解釋是與它一致的6 

《莊嚴疏》主*觀點 如下: 

一 ' 關 於因明 的功用。針對當時學者「立義非宗,難無定例,不崇因明之大典」,在論辯中「但以語後者 
優,不以理前者爲正」的弊病,概括了新因明論式的功用 •■「 豈若因明總攝諸論,可以權衡立破,可以楷定止 
邪,可以褒貶是非,可以 8 照現比。 」 

二、 關於對初頌的解釋=陳那新因明的内容「義開八門,合爲兩悟」,用八門二悟來概括因明的全部内 
容。指出初頌前兩句「能立舆能破,及似唯悟他 ■ 其中的「及似1 一字該上立破,故有四門 " 意思是前兩句應 
譃作「能 * 與能破及似,唯悟他」。悟他門包括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能立舆能破作爲正確的證明和 
反駁是可以開荇敵方的智慧的,但是似能立和似能破是錯誤的證明和反駁,爲什麽也算作悟他門呢? 「夫 
立破之興在於言論,言論既起,邪正可分。分在於言,理非自悟。言申立破,明是爲他,雖復正似不同,發= 
w 爲濟物,故此四義,合爲 悟他。 」同樣,初頌後二句「及似二字,該上現比,亦有四門」。意思是説後二句也應 
讀作「現量與比量及似,唯, H 悟」。_止確的現 M ( 感性知識)和比量(推理知識)是爲了使6己開悟的,錯誤的 
現 8 和比 量没有這種功用,爲什麽也歸入自悟門呢?「雖復正似有殊,内蓥皆爲曉己,故此四門,合爲自 
悟。」似現 M 和似比»儘管起不到這種功用 ,但它 們的目的是爲了曉 d , 故仍列爲自悟門。 

三、 關於六因 。把因 分爲生因和了因兩種。「一生因,如種生芽等。二了因,如 燈煨照 物等。」生丙、了因 
各開爲三,合爲 A 因。生因 * 三:一 »生因,二智牛因,. - 義了因 。了因有三:一智了因,二言了因, 1-’® 了 
因 。言 =:"■ 義(意義)、智(知謙)三方面又各有能引生和能了解的功用,其中以言生因和智了因爲上。 




四、關於新 、古 因明「因三相 J 原理之差别。「陳那以前諸師亦 有立三 相者,然釋言,相者體也 -- 懶不同, 
故言三相。」-一者的第一相遍是宗法 性相间 , r 後之二相俱以有法爲體 • 如以 R 喻依瓶等爲第二相同品定有 
性,以異喻依虚空等爲體,作 爲第上 相異品遍無性。 

五'關於同品、異品的定義■'同品、異品是因明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P 在所存唐疏中《莊嚴疏 > 是最早明 
確規定同'異品必須除宗有法的,例如在「•無常」宗中,同品瓶等必須把宗有法聲排除在外,這是論辯的 * 
要。在陳那~門論》的九句因中 ,隠 含了這一規定,但没有直截了當地加以陳述。《莊嚴疏 s 則明言:「除宗以 
外一切有法俱名義品,不得名同。若彼義品有所立法與宗所立法均等者,如此義品方得名 同。」 同樣明確阐 
述: 「除宗以外 I 切有法皆名爲處,處即是品。若於是有法品處但無所立宗中能别,即名異品。」 

丄;:'用因同品概念來解釋同法喻。對於~入論》「若於是處顧因同品決定有性」一句,今人有兩種不同理 
解,一是把因與同品一:宇斷閧, - 是因同品二字連 IT 《莊嚴疏》最先採用了第二種 " 法,明確解釋此處同品 
非宗同 品_而是因同品_■「同品謂與此 因相似 ,非謂宗间名冋品也 - 這樣全句意爲因同品決定有所立法。晚 
出的窺基《大疏》亦作此解釋, 這説明 《大疏》即使非徙《莊嚴疏 • 亦必同稟玄奘。 

七、 關於=種比量理論的運用。玄奘在印度時運用=種比«理論最爲純熟,代表了印度當時的最高水 
平。《莊嚴疏》中運用自比*、他比*'共比 8 的理論來解釋過失,當是記錄玄奘的°義。 

八、 _於陳那遮詮的概念理論。表詮和遮遮是講概念而不是表達否定命黡或否定判斷。「名言但詮青 
之共相,不詮 A 相,以 胄自相 離名 -1 故。若誶青共相,要遮黄等方顯此青,_非非青,故名之爲青 。若 不遮非 
胄,喚青應 H 黄等 。故一 切名欲取諸法,要遮餘詮此,無有不遮 而顕 法也。」 




中 B 學術名 ' 提要 宗 教卷 一一 / 

C 莊嚴疏 ** 在 * 傳因明發展史上其地位雖不如《大疏》重要,仍不失爲一本較有影響的著作,它保留了奘 
師的大量口義,起到了承 前啓後 的橋樑 作用。 (鄭偉宏) 

華嚴經内章門等雜孔目章 

S 〕 智儼 

《華嚴經内章門等雜孔目章 ' 又稱 《華嚴經雜孔目章 ' " 華嚴孔目章 ■ 《孔目章 ' 四卷。唐代智®著。通 
行本有《大正藏》木等。 

饩儎( 六 °.一 I 八六八 >,大水(今 H 肅省天水地區) 人。 4-二歲隨杜順到終南山至相寺出家。杜順將 
他托給 * 法師培餐。在至相寺,二位梵僧教他學梵語,十分精通。十四歳,從曇»弟子法常 8 《攝大乘論 • 
辨法師曾試問 矜镅,感嘆其學識出 *".- 十歲受具足戒,習《四分 • 《八犍度 • 《成實 •-■ 十地 • 《涅槃》等經 
律論。因感到佛教的經典和學説太多*難以通學,故在經藏前立誓要專學一門,信手拈取而得《華嚴經 ' 始 
得鑽研,後從至相寺智正法師聽受 《華 嚴經 • 後又遍覽藏經,尋求釋義,得慧光的文疏,悟得别教一乘無 •* 
緣起要&。後得異僧指點,謂汝欲解一乘三法,宜深究「十地」中的「六相」之義。於是研核不己大有啓發 
-一卜七歲時作《大方廣佛華嚴經搜 £ 分齊通智方軌 " 略稱《華嚴搜玄記》 ) 十卷,以釋《華嚴》文旨。因曾居至 



相寺 ‘時稱 〔至相大師」。晚年住 * 華寺,講《華嚴》 * 風大振,又稱 「雲華 尊者 • 用華嚴教義重新組織止觀,提 
倡教卸並 *, 創立「九教 J 説。從他起*構成華嚴思想體系,其最主要的思想爲『十玄緣起」。所撰經論的義疏 
'共有 ;_1 餘部,章句簡略,解釋新奇,但很多 Q 失傳,現 存有: 《華嚴孔目章 S " 卷、《華嚴五 ' 要問答》二 
卷、《草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轨》 十畚 、-華嚴一乘十玄鬥»一卷、《金 " 般若經略疏》二卷等。弟子著名的有法 
藏 、懷齊 、義湘等。其中得其真傳而發揚光大者爲法藏 , * 湘爲梅東朝鮮華嚴宗始祖。生平事 續 見《績卨僧 
傳 s 卷二 十五 - 華嚴經傳記 ■» 卷三 - 法界 E 祖略記 j 等。 

- 華嚴孔 H 章》是對東晉佛咜跋陀羅所譯《華嚴經 K 又稱《晉譯華嚴>、<六 + '華嚴-)進行論釋的一部書。 
- 中將佛教學 説制 H 小教、始教、終教、頓 教* 圓教等五教。 

* 爲華 嚴經教理最高,屬於°教。這種觀點被其弟子法藏繼承,成爲華嚴宗五教判教理論的基礎。 

本書將《晉譯華嚴 - 分成 一 百 n H w 章,並對之進行了解釋。其中較重要的有卷一的教分分齊義,一乘 
.二乘義、因果,唯識、入佛境界等*,卷二的發 s 提心、 * 如、一乘法海等章,卷|--的+地、轉依、緣起等章,卷 
四的往生義•性起> 迴心、融合:本義等章。主要 111 容有: 

' 「五教」説。佛經的經義内容° , 以分爲人'法、理、事、義、文、解--' ,, 、因、果^-門,即卜個類别,"其旨 
趣有深淺闊狹不冏,因此,由此形成的各教派也有不同的差別 ,所以他説, 「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卷一), 
這五頬差别,即是五教判教的基礎。 

( 一 ) 小教 。指 小乘教,爲~阿含經》等所説。此教雖然懂得萬物是因緣(原因、條件)和合而生,但是還不 
懂得萬物都是性空的道理 。也 就是説,只説人空,不明法空,縱然少説法空,也不甚明顯。 

佛教蝙 _-"•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 教卷 =.0 

(二) 空教3指大乘始教 --•« 爲莴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没有絶對的,真實的'永恒的實體,是徹底空的" 
分空始教和相始教,前者爲《般若經》等所説,主要頭示一切諸法皆空之理。後者爲《解深密經》等所説,主張 
真如凝然常恒不變。 

(三) 終教。指大乘終教。爲《愣嚴經 ■ 《密嚴經'《如來藏經》等所説,認爲萬物既是徹底空的,同時乂 
有虚幻形相的存在, A 空與幻有兩者互不矛' 1 T 

(四) 頓教。指大乘頓教。爲《維摩經》等所説,主張空和有互相奪除,共同泯滅。離言離相,頓解頓成, 
一念不生即名爲佛。 

C 五) 圓教。指一乘回教。爲《華嚴經》所説。主張森然羅列的萬物是宇宙真實本體的體現,由於本體是 
同一的,因此,現象和現象都是相即相入的,也就是 二切 即一 ' 二即 I 切」的關係。入們只要戚盡妄情,就 
能顯蕗本體,呈現和把握萬物間的重重無盡的 關慄。 

二、「性起」説。根據《華 嚴經》 的「 I 即多 • 「多 即一」 °融思想,提出真理内在於現實事物之中,「無明」 
即是 「真如 • 「真如」 叩是 「無明 J 。 

華嚴一家所立判教的五教義*在智儼的撰述中還没有具體成热。《華嚴孔目章》已經有「依 教有五 位差 
别不间」等語,然而關於五教的名目,也還没有固定,並且也没成明確的教相判釋。直到他的後繼法藏的著 
述中才有了完備组織。 

有關本書的注疏有 .•宋 代師會《焚薪》二卷、《復古記 - n 卷、希迪《集 成記》 六卷'日本尊玄《鈔》八卷、凝 
然 《發 悟記 > 十八卷,賢道地章略箠》一卷、經歴《唯識章辨義》一卷,幻成《講義》十卷、智雄《聽記》一卷 




等 。(朱 鋒) 

法苑珠林 

〔唐〕道世 

《法苑珠林 r 一 :白卷。唐道世撰,成於 ** 元年(六六八)。通行本有:《宋藏》本~金藏》本 - 元藏 - 本、 
《明南藏»本、《明 北藏》 本、* 清藏》 本、《麗藏》本、 * 大正藏》本 - 頻伽藏》本等。 

道世一:?——六八三),字玄惲。時人爲避唐太宗同名(世字),故通常用宇「 & -惲」相稱。他俗姓韓,原籍 
伊 *( 治所在 今河南伊川西南 r 祖代因官徙居長安。年卜二歲出家於青龍寺,研核律部,鑽 尋書籍 "譽馳三 
輔。廣顯慶(.<五六——六六一) 年間 ,應詔參與玄奘譯經,後又奉詔舆道宣律師同住西明寺,弘揚律宗。見 
存的著作尚有:《諸經要集>一:十卷、《毗尼討要》六卷~已佚的有 ■■ 《大小乘襌門觀》十卷~受戒儀式》四卷、 
《禮佛 儀式》 二卷-大乘略止觀-一卷-辨僞顯真論^卷-敬福論-:一卷-四分律尼鈔-九卷-金銅般若集 
注==二卷。生平事蹟見庸道宣《大唐内典錄》卷五、北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四以及《法苑珠林》卷一百等。 

《法苑珠林》是 I 部大型的佛教類書。它總括佛藏經典,旁摭世間墳籍,卷帙繁多而事理淹博。不僅分 
門别類 地介紹 了怫教的各項教理和一般知識,如佛教的時空觀念'宇宙鬪式、善惡説教、聖凡分類、戒律撣 
佛教编 =i. 



屮 H 學術名 • 提要 宗教卷 .= 一 |_ 

觀、神通咒語、史跡經典、法數名相(即名詞術語)、寺塔器物、音樂圖像、儀禮行止、衛生保健等等,而且根據 
大乘佛教「世 閧與出 世間不二 • 住世以證得「涅槃」的精神,廣泛地討論了人世間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倫理是 
非。全 - 分爲一百篇,始 《 tt M 篇》終《傳記篇》各篇内又分若十部 C 有的還在「部」以下再分細類),凡是摘錄 
的佛典和俗 5 的原文均標注出處。各篇大意如下. ■ 

- 劫量篇 f 卷一)。説「劫者,蓋是紀時之名,猶年號耳。」一小劫名二劫」(有_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 
年'一.十個小劫爲一中劫(有:一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歷成、住、壤、空1:個中劫爲|大劫{有十-1億四 
千 - 一百八十四萬年 ), 爲一期世界始末的年數。此爲佛教的歷史周期説。 

三界篇(卷二 、卷三 • 説世界由欲界 、色界 '無色界構成。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三界 
的中 心是須 彌山 ,四 周環海,海中有「西人部洲'向須彌山腰依次向上爲諸天=此爲佛 教的宁 宙結栴圖式。 
:月篇(卷四〕。説日月星宿的運行,雷電雲雨的發生。 

W 、 六道篇(卷五至卷七»説一 I .界衆生因生前善惡業力的不同而於死後分别轉爲天'人、阿修羅、畜生、 
餓鬼、地獄-_<類。 

五、 T 佛篇(卷八至卷—一 :)。説釋迦牟尼以前的諸佛,釋迦成佛的始末,以及涅柴後弟子對 r M 、律、 
論」三藏的結集等。 

. 八、 敬佛篇(卷十三至卷 t 七 ■ 説念誦阿彌陀佛名號能往生西方極樂净土,信敬彌勒佛能上生兜率天 

宮 D 

t 、 敬法篇(卷十七、卷卜八〕。説誦經解文,弘揚教法的功德。 



八、 敬僧 篇<卷 十九)。説禮敬僧入的功德。 

九、 致敬篇(卷 .一 十)。説禮拜十方諸佛的功能和儀式。 

十、福 ffl 篇(卷 .一 十 1- 説施福於人的利益" 

十 I 、歸信篇 (卷二 十一 •* 歸信怫法的重要。 

十二、上女篇 (卷二 十一 • 説俗男俗女的種種放逸行爲。 

十 =' 入道篇(卷二十一-。説出家學道意義和落髮儀式。 

十四 >慚愧篇 •- 卷二十=;=説慚愧乃是费性的表現,「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造 - 

十五、奬導篇<卷二十三)=説.,「居家如牢獄,妻子如枷鎖,財物如重檐,親戚如怨家」,勇猛修行,其福 

最大 D 

—六 、説聽篇■-'卷二十三 '卷-卜四-説佛教講經説法的儀式與意義。 

十七,見解篇(卷二 t 五»説釋迦牟尼 * 弟于的不同専長 G 
十八、宿命篇(卷二十六 • 説 * 生有追憶前世行爲的本性 D 
十九、至誠篇(卷 - 十七 • 説精誠求道,必獲果報。 
i 一十•神異篇(卷"一十八 • 説神異靈跡在佛教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_十一、 感通篇 -#二—九 " 記唐代玄奘法師、王玄第、西行印度時,所見到的佛教聖跡。 

二十二、住持篇-卷 _- t * 説佛教護持者應當充備的德行。 

二十三、潛遁篇 (卷三 十一)。説隱遁高行之事 d 



中國苧 術名 * 提变 宗教卷 一:一 四 

二卜四、妖怪篇(卷三十一 • 説妖魅鬼怪之 事。 

一_十五'變化篇 C 卷一 '- 十3。説神變詭化之事。 

二十六、眠夢篇(卷三 t 一°説睡夢皆由心識變動。究其内容可分四種+•即四大不和夢、先見夢、大人 
夢、想夢四種;究其性質可 分爲: 善心發動的善夢、惡心發動人不善夢,重視日常事物的無記夢(既非善也 
非惡的夢 )= 一類。 

二十七、興福篇(卷 W 十三)。説興福的種類有營造寺塔、圖寫佛像、供養僧人、種植樹木、造渡船、架橋 
樑、施藥 * 病'挖井、造浴池和廁所等。 

二 1 -八、攝念篇(卷三十四〕。説制馭亂念的方法。 

二卜九、發願篇 -■ 卷三十四 • 説修行者發霄立願的内容。 

-' 一十'法服篇(卷 - 十五 " 説僧人爲何要穿袈裟。 

三十:、然(燃)燈篇(卷三十五)。説在佛像前爲何要燃燈。 

=一十二、懸幡篇 < 卷三0六°説寺塔裏爲何要懸幡。 

一 |_卜 =■ 苹香篇< 卷三十六)。説爲何要在佛像前供茈燒香。 

一-卜四、唄贊篇(卷三十六 " 介紹佛教音樂 I 「唄贊 

..一十五 * 敬塔篇~卷三十七、卷 - 一十八 • 説佛塔的由來,建塔的規制,繞塔三匝的敬意,故塔的修治與管 
理等。 

三十六、伽*篇<卷_二|九)。説佛寺(即「伽藍」〕的由*、士女人寺禮拜的儀式。 



二卜七、舍利篇 (卷四 fv 説釋迦牟尼涅架後,八國起塔供養佛舍利(遺體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 晶體; > 
的情况。 

三十八、供養篇(卷四十 ;• 説佛教的供養對象(佛菩薩、僧人、父母、師長等)以及要求。 

一 1十九、受請篇(卷四十一、卷 " 十二)。説施主設食請僧的冥福利益,以及僧入受食的具體規則。 

四 I 、輪王篇(卷四十三 ' 説阿# 王等轉輪¥1王(古印度對能以勇武統 I .大 F , 以仁慈教化臣民的國王 
的荨稱)的德行。 

四十:、君臣篇(卷四十四)。説國王在護持佛法方面所起的皋足輕重的作用,以及應有的德行= 

四 |'納諫篇(卷四七五)。説君主須納正" 2 "-直言者,德之本~^受者,行之原。」 

四十三 ,* 察篇(卷四十五 r 説君子須審察是非 * 增長慧力。 

四十四 、思慎篇(卷四十六)。説君子須慎防過,緘口息慮。 
w t 五、 儉約篇 ,:卷四^-六 • 説君 T 須儉約知足。 

四十六■懲過篇 (卷四 十七)。説「意爲業本,身口由發 r 要防止身犯惡行,口出惡 -"■ 須先净意念。 
四十七、和順篇(卷四十七)。説性情和柔,賢愚同附—性情貪戾,衆叛親離。 

四十八、誡 ■ 篇(卷四十八 • 説佛教有關「諸惡莫作,諸薺奉行」的各條教誡。 

四十九、忠孝篇(卷四十九)。説「人朝輔主,立志存忠~居家事親,敬誠孝終」的意義= 

五卜、不孝篇(卷四十九)。説對父母不養不孝、行逆行乖的人,必將墜人地獄,累劫 受苦" 

R 十 • 報恩篇(卷五十)。説知恩報恩的必要。 

佛救编 ----S 



中困學術名 * 提要 * 教 e - 二六 

五十一_、背恩篇(卷五十"説背恩棄義的可耻 D 
五十一一:、善友篇 f 卷_立十一>。説結交徳友,熏習成哲。 

五十四、惡友篇 I :卷 K 十一°説結交惡友,自損損人。 

艽十_*-、擇交篇 C 卷五十一 • 説「善知識者,不得暫離~惡知識者,不得暫近 • 

11 十六 、眷屬 篇(卷 £ 十二-説恩愛眷情的空幻。 

五十七、校量篇(卷 K 十|;>。説「德有隱顯,行有淺深」,「若不校量,罕知儍劣=」 

五十八'機辯篇(卷五十三>。記馬嗚、龍樹、舍利弗、阿難等與外道機巧對辯的故事。 

五 h 九、愚戆篇(卷五十一-)。記愚痴者打蚊、打繩•救月、妬影、分衣'造樓 、磨刀 、賣香 * 賭餅'畏婦、擤 
米、效 fi 、怖樹等寓言故事。 

六—、詐僞篇 C 卷 五十四)。記狡詐者外親内奸、欺誑詐騙的種種故事。 

六卜 ■ 惰悭篇 (卷五 十四) 。説人之所以不得道,是由於心神昏惑。而心神昏惑,是由於上事侵接 •• 

「_則勢利榮名, . 一則妖妍靡曼=一則甘脂肥濃 - 

六十.一、破邪篇(卷五—五)。前部份説怫經中有關挫外道、杜異見的战事>後部份下分‘.辨聖真偁、邪 
止相翻*妄傳邪教、妖惑亂衆、道教敬怫*捨邪歸正六節,全面排擊道教=此篇爲護教專論。 

六十三、富貴篇(卷五—六),説富貴乃是前世行善,特别是慷慨施捨所致的果報= 

■ C 十四、貧賤篇(卷五 十六) 。説貧賤乃是前世作惡,特别是慳貪不肯施捨所致的果報。 

八十五 、債負篇 (卷五 十七)。説 W 果報應猶如負債與還債, r 或有現負現報,或有現負次報,或有現負後 



報」。 

六十六、 3 訟篇(卷五十七-説「慈-°1發,則人天含笑|鄙語一彰,則幽顯皆瞋」。以諍止睜,諍辯不止~ 
以忍止諍,是法最尊。 

六 " 七'謀謗篇(卷五 卜八 、卷五十九)。記咒詛或 * 誇凡 *,特别是毁 謗佛跎 (如 孫陀 利謗佛、奢彌跋謗 
佛‘提婆逢多用石»佛、婆羅門女旃沙舞打謗怫等-的因緣故事。 

六十八 ■■' 儿術篇(卷六卜 、卷八 十 |>。 説佛經中幾十種神咒的咒 ™ 、念誦方法、注意事項,以 5( 滅罪召 
-、移病滅痫、興»布爾、役使鬼神、護生延命、碎石拔木等神奇功能 D 

六 L 九、祭祀篇(卷六十二 • 説以花果百味供奉佛僧和祭祀鬼神的福祚。 

七十、 11 相篇(卷六十一 一 y 説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 、人、 天各有相狀,占候 m 察,能知先業。 

七卜一、祈雨篇(卷六 i -一- 介紹請天龍降雨或止雨的方法。 

七 r 二、園果篇(卷 六十二 〕。 説 I 舍城迦蘭陀 * 者獻與佛陀的竹園,閧浮提(又譯「瞻部洲」 ) 的樹木罘 
子"怫 " 屮有關不許斫伐、應 當種植 、可以受用的樹木的規定,3及世間種子的來由等。 

七十三'漁 獵篇 (卷六十四 r 説漁 • 殺生的殃咎。 

七十四'慈 悲篇 (卷六十四)。説佛菩薩以救濟衆生爲先,憐憫萬物爲本= 

七十五、放生篇(卷六 I 五)。説「六道*生皆是我父母,而殺食者,即殺我父母,亦即殺我故 身」, 放生戒 
殺才是仁慈之行。 

七十六 '# 厄篇(卷六卜五)。説捨身救難的意義。 

佛教編 _=石 



中國 學術名著提 s 宗教卷 一一:八 

七彳七、怨苦篇(卷六十 A 、 卷六十七 • 説衆 生所受的各種痛苦。 

七十八,業因篇(卷六十八)。説 * 生的善惡意念和行爲 D 

七卜九'受報篇(卷十九、卷七十 • 説衆生因身、口、意三業的活動而招致的善惡報應 ,有: 「今身作 
極善恧業,即身受之」的現報,「今身造業,次後身受 j 的生報■「今身造業,次後未受, 更第二 、第三生已去受 
者」的後報等。 

八彳'畢福篇 C 卷七十一 • 説造罪行爲(即「罪行 • 又名「黑業」、「不善業」 ) 和修福行爲(即 「福行 • 又名 
「白業」、「善業」)的區别。 

八—_、欲盖篇(卷七十一 • 説色、聲、香、味、觸 r 五欲 J , 和貪欲、嗔恚、睡眠、倬悔。疑「五蓋」的危害 ® 

八十.1、四牛篇(卷七十二 >。説有情 * 生的降生有四種不同..人和象馬牛羊等是「胎生」,蛇鵝鴨雉烏 
等是「卵生 • 蟲蛾蚤虱等是「濕生」,天和地獄等是「化生」。 

八十一 I :、十使篇(卷七十一:〕。説身見(執取五蕴 根身 • 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 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 
事)、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 戒禁取見(執持不 正戒 、非因計因 ' 貪-貪愛五欲〕、瞋 c 瞋恚無忍 • 痴 
(愚痴無明 • 慢―驕慢自大)、疑(孤疑猜忌>。前五者是五利使,後五者是五鈍使,此十使又名「十惑」,或「十 
根本烦惱」,因煩惱能使衆生流落於生死。 

八十四、十惡篇(卷七十一 - 至卷七十九 • 説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 '兩舌 、錡語'慳貪、瞋恚、愚痴 
是敢生自取惡報、沉 淪苦海的十 種罪行 ( 「十惡」〕。 

八卜五'六度篇(卷八十至卷八 十五) D 説大乘佛教主張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揮定、智 



慧,此六穐德行是衆生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的途徑。 

八十六、«悔篇(卷八卜六>。 ** 悔洗罪的内容與儀式。 

八十七、受戒篇 C 卷八十七至卷八十九)。論述佛弟子如何受持三皈戒(即皈依佛、法、身三寶) > 五戒(即 
不殺生 '不 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 (在五戒的基礎上增加不塗腊粉、香水,不穿華麗的衣服及 
不觀玩歌舞妓樂,不睡卧高廣大床,不非時食 r 十善(與「十惡」相對。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 
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 三聚淨戒(即受持一切戒律的「攝律儀戒」、奉行 I 切善法 
的「攝善法戒」、利益 一切衆 生的「攝衆生戒 J )。 

八卜八、破戒篇(卷九十°説佛弟子犯戒、破戒將 自墜惡 道。 

八十九、受齋篇(卷九十一 • 説中午以後不再進食(「受齋」>的佛制。 

九 f ' 破齋篇(卷九十 I 〕。説中午以後進食爲「破齋 J 。 

九十 一 、 賞罰篇 c 卷九十一-説賞善 罰惡 ,勿得枉濫= 

九十二、利害篇(卷九十二 r 説名利財色皆盡空幻。 

九十三、酒肉篇 c 卷九十1:_、卷九 十四) 。説飲酒食肉的危害。 

九十四*穢 濁篇 (卷九十四)。説佛經中 ■ 於佛弟 1 -不得食用 ■ 肉葱韭蒜薤等 * 辛之物,不得放恣打噴 
嚏,不得隨地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衛生的規定。 

九十五 、病苦 篇 c 卷九 十五) 。説疾病的起因,探望、照料和醫治病人是佛弟子的義務。 

九十六、捨身篇(卷九 彳六) 。説形體空幻無常,總歸磨滅,捨身濟物,福德無 1 T 

佛教編 二 - 九 



中 術 * 著提 ** 教 *---8 

九十七、送終篇(卷九1七)。説人死之後的葬法、慰吊儀式和魂靈的轉世再生。 

九—八、法滅篇(卷九十八) D 説佛法將滅時社會和僧團的種種頹敗情景 a 
-、 九十九 、雜 Is 九 T 九)。説佛陀的「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 了義經不依 
不 r * 經)的教法"萆聞乘 <聽"佛説苦集滅道「四諦 J 的覺悟者)的四種果位,維繫有情衆生身命的四種食 

糧(聾 I 的 sull ,8 lgrll 止,—蛇鼠規諡 

—風的 S 等。 

卷;百 '傅記 篇(卷 I 百) -« 後漢 2 唐各代的譯經人数,譯出的佛典 部卷.,西晉 至 唐的佛 教撰述 "' 大般 
* 經》十六會的梵本偈數和漢譯以後的卷品 -" 晉至隋各代皇帝的崇佛# 牘和寺廟、譯經、僧尼數目_唐高 
祖、太 * 的佛教因緣,以及佛陀的生卒年等。 

■"■ 法苑珠林》 引用的 典籍约有四、五百種,其中佛教的經律 淪 和漢地 佛教集傅佔三 分之二 ,怫 教以外諸 
子百家 的各種 * 作佔.二分之一 ’如忐怿小説•筆記、野史> 雜傳 *c 許多現已散逸不傳的佛經(包括疑僞經) 
和其他世典賴此而得到保存。被世人譽爲俤教百科全 *, (常 *) 



古清涼傳 

〔唐〕慧祥 

《古 清涼傳 r 二卷。唐慧样撰,約成於调露元年 < 六七九)以後。《宋史.藝文志'■著錄。通行本有:《大 
正藏》 本、清吳縣蔣氏雙唐碑館本、宛委别藏明代天順本等。 

a 祥,《續高僧傳 • 《宋高 僧傅》無傳,故生平事蹟不詳。從 * 前「唐朝蘭谷法師慧样撰」得知,他法號「蘭 
谷」。從《占淸涼 傳》 文中得知,他曾於乾封二年(六六七)六月陪梵僧庫迦密多羅登五臺山之中臺。多羅爲 
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人,少出家,住摩伽陁_大菩提寺。年九十五,來唐朝清涼寺,禮拜文殊 師利。 唐萵宗 
敕遣鴻臚寺掌客爲睏譯,由涼州沙門智才陪同「乘驛往送’所在供給」。多羅回京後「具向道宣律師述其所 
感 • 慧祥還於多羅 回去後。往定 州恒陽 縣黄 山造玉石舍利 - 一枚 * 於總章二年(六六九)四 月與定 州隆聖寺 
僧智正及淸信孝行者 * 仁將舍利安放在五臺山上。 並云: 「余在 彼二年 ,方還京& 。一 又據書中説; a 祥曾到 
繁峙縣景«寺邊採藥老人王相兒家吃過飯。「余曾至其家食-他於咸亨二年(六七二)二月,陪同玉泉寺沙 
門弘量, h 元三年(六 七六) 五月,陪西京清信士 房德一 .儿、王 g 爽登五臺山。由上可見: 3 祥與道宣(五九六 
——六六七)爲同時代人,而稍晚 。他 可能是五臺山寺主持,因而有資格陪同外國僧人上山,並主持安放舍 
佛教编 ----- _ 



中 u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 

利儀式。由於他熟悉五 a 山歷史、掌故、習俗,故能撰成 《古清 涼傅 • 

《占淸涼傅》是一部記載五臺山佛教的史傅。五臺山又名清涼山,相傳爲文殊菩薩道場,是中國佛教聖 
地之一。 S 古清凉傳》以作者親見親聞介紐了五臺山的命名、地理環堍、名勝古蹟、髙僧信士登臨、佛 法顯現 
故事等,也 0 I 看成是一部五臺山的導游記。 . 

全 * 分 h ' r * 卷。書前有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 c | 一八 1-1 月十七^永安崇壽禅院雪堂中隱沙門廣 
英“一 ■ 介紹五 • 山文殊 菩薩道 場的聖潆環境,僧俗禮拜,終成正果,勸勉衆生「齊登覺路,俱造玄門。同乘般 
若之舟,共昇涅樂之岸 • 

上卷,由一 .-一 篇組成。第 I 篇《立名標化 r 叙述五臺山(清涼山)得名之由。作者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 
品》所載 ■ •「東北方有菩®住處,名 清涼山 。過去有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常 
爲説法」 e 論,博引酈道元 - 水經 • 及《仙經 ••** 旌異記 -■'■ 括地志 - 《般泥®經》等記载,論證清淙山 即五臺 
山。並以「今山上有淸涼寺,下有五寮縣清涼府」之歷史事實爲實證,支持其觀點。並指出:五臺山 「其 中五 
山高聳 ,頂上 * 不生林木,事冋積土,故謂之臺也 • 此地乃文殊菩薩道場=説明五臺山得名 * 因及文殊聖 
地。 

第二篇《封域里數~,叙述五臺山地理位置,山川形勢。先總叙,指出:「山在長安東北一千六百餘里,代 
州之所管 。山頂 至州城,|百餘里。左鄰恒嶽,右接天池,南屬五臺縣,北至繁峙縣, 環基所 至,五百餘里"」 
「崇 B 叠峰,«谷飛泉,觸石吐*,即松成«者,數以千計。」然後分叙中臺"「高四十里,頂高地平,周回六里 
零 - 百步。」「稍近西北,冇太華泉 - 「其水清徹凝映,未嘗減竭。」東臺 • •「高 _:1 十八里,頂上地平,周回一 二 



里。」西臺: 「高三 十五里,頂上地平,周 回 二里,有水 - 南臺 •• f 髙三十七里,頂上地平,周回二里,地平。 J 北 
臺: r 高!--十八里,頂上地平三里 • 「頂上往往有磊落,石叢 石間 ,冽水不流。」 

第:二篇《古今 勝绩 • 叙述五 * 山名勝古蹟 。酋 先叙述五臺山寺院興廢沿革概况。從周穆王時該起, 
r 爰及北齊高氐,深弘象敷,宇内塔寺,將四十 千-此 中伽藍,數過二百。又割八州之税以供山衆衣藥之資 
焉=」可見當時五查山佛寺盛况。後『遭周武滅法,釋典凌遅」,五 臺山也 遭受沉重打荸。隋唐以來,五臺山佛 
寺又逐 * 興盛起來=接着叙述五臺山名勝古蹟。如「中甕上有舊石精舍一座,魏棣州剌史崔震所造「有 
大孚圖寺,本元魏文帝所立 - 寺南有花園 , r 可二、三*許。沃壤繁茂,百品千名。」寺東北二百步有五臺祠6 
寺北四里有王子燒身寺。有金剛窟,「三世諸佛供養之具多藏於此。」中臺有石室三間,『内有釋迦•文殊,普 
賢等像 - 南臺 F 有佛光寺等。在叙述名勝古蹟時,都帶出佛教傳説故事。 

下卷由二篇組成。第四篇《游禮感通 • 記叙髙僧參竭、登臨五臺山,遇到神靈感悟事躋。指出 r 然近 
古以來,游此山者多矣。」巨如曇靜、暴遷、惠安、惠瓒、並釋 門鹓鷺 ,寶地芝蘭,倶登臺首,蔑聞志記。」如定州 
僧明勗,「承聞此山神秀,文殊所居,裹 糧負笼 ,杖錫而至』遇異僧相試求佛的堅定心。如释普明,裕姓趙,濟 
州人,「每聞清涼瑞象,乃不遠而來,游於南查之北,鑿箱修業 - 經不起佛的女色考驗,不能成佛,只能爲俗 
仙=如唐沙門釋«韻,高陽人「年十九投恒嶽之側蒲吾山,精倍念慧。後聞五«山文殊居所,… :• 遂超然杖 
錫,來詣清淙,……住木瓜寺二十餘年,單居務道。」 

第五篇~支流雜述》記叙士俗信佛之人登 • 五 a 山感佛事*。如魏永安二年(六二九)恒州剌史呼延慶, 
來五臺山打*。遇一山豬,射之中箭,原是神佛所養。如記齊隱士王劇,居此山而好養生之術,终於得道的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s 教卷 1 =-™ 

故事。如記繁峙縣老人王相兒採藥遇佛的故事等。 

《古清涼傳2記载五臺山佛教史傅,是我國記载佛教名山最早的著作之一,作者根據親見親閗和往昔文 
字記載,3嚴肅審慎的態度撲成此-,對於研究唐初以前五臺山佛教史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對於《古清涼傳 - 的研究’宋僧延一曾爲之擴充’撰成 《廣清 涼傳 • 宋宰相張商英,又擴充爲 《績 清涼 
傳 • 金大定間將以上一!_. 9 合併印行流傳'四庳全* 5 收人存目。近人陳揚炯 ** 巧英,對此三書加以校注, 
並對 * 關語 詞加以注釋,定名爲《古清凉傳.廣清凉傳.續清涼傳校注 ■ 由山 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可供參 
考。 < 來可 *■) 

觀無量壽佛經疏 

S 〕 善導 

{ 観無 •* 佛經疏 ■ 簡稱《觀經疏 • 又稱《四帖疏 ■ 四卷。唐代善導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 ■■- 大正 
藏 S 本 - 卍續藏經》本等。 

善導(六 .= 一 I 六八一),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幼年出家,學習€法華經 ' 《維摩經》。唐太宗貞觀卜 
五年(六四 一 ) 至河西玄中寺 ,禮道 綽爲師,聽講《觀無量壽佛經 ■ 後人長安光明寺,傅「淨土法門 * 倡導專 



心會佛 D 相傅他曾 s 《阿 « 陀 S 卜莴卷 ,「畫净土變 相三百 壁」,度化弟?不可勝數,被人稱爲「彌陀化身 」。 
著冇《観無 M » 佛經疏》 - 法事赞>、《觀念法門 rs 往生 禮贊般舟:二眛贊》等。《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和卷 
- 十七等冇傳。 

•• 觀無 •* 佛經》是中國净土宗所依的:一一部經之 I 。 主 要論説觀想阿彌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修行往 
生法門的經典。内容是叙述古代印度王舍城内阿闍世太 T •聽信提婆達多的惡言, 將其 父頻婆娑羅王幽閉 
於七 * 室内,想餓死他,後來乂將其母韋提希禁於深宮,不許外出。此時韋提希憂愁憔悴,遙禮耆闍崛山向 
佛蛇祈褚,佛和目键連 、河 難現身於王宮内, 道時韋 提希發願往生阿彌陀«極樂世界,佛即爲他宣説: - 福、 
十六觀的往生法門。韋提希聽後,歡喜悟解,得無生法忍。 

- 觀無量壽佛 經疏》 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注疏。由 " 義分、序分義、定善義和散善義「四帖 - 四卷)組 
成: 

■" 義分。内容分爲七門 : U ) 先標序題。(二)次釋經名。-一 - 辨釋一經的宗旨和教判。 C 四)談説 
法人的差别。(五)料簡定善、散善二鬥。(六)和合經論相速答釋疑 。〔七 ) 料簡韋提希聞怫正説得益分 
齊。上述内容均在文章前面標立玄義,然後一一引用教義證明。 

二、序分義 D 判~觀無 * 壽佛經》全經文 * 爲五門 ■‘ ( f ) 序分,從「如是我聞」至「五苦所逼云何見極樂世 
界」。 (3 正宗分 ,從日觀初句至下品下生 " (三)得益分,從 r 説是語時」至諸天發心。 c 四)流通分,從阿難 
白佛至韋提希等歡喜。上述四分都是佛在王宮所説,是爲一會。 (五) 阿難爲耆闍大衆復述一遍,又是 f 會。 

具體地説’序分義又可以分爲兩部份. •-) 證信序,即「如是我聞」一句 * (二)發起序,即從「一畤 J 至 



中 E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二一一 |六 

「云何見極樂世界」=發起序又可分爲:化前序、禁父緣、禁母緣1厭苦緣、欣 淨緣 、散善顯行緣和定善示觀緣 
等内容。 

三、定善義。説經中十六觀中的前十三觀 "日觀 、水観、地想觀(地觀 • 寳樹観、寶池覲、寳樓観、華座 
観-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 < 即大勢至菩薩)觀、普觀和雜想観 D 

四’散善義。顯示 ..( 一 ) 三福爲淨土的正因。<二)九品爲淨土的正行。三福是指世俗善根、戒善和行 
善。所謂九品,是指十六觀中的第十四上輩觀、第 + 五中辈覼、第十 六-卜 輩観,此三観又各分上、中、下三品。 

上述的十三觀爲定善、三福九品爲散善,定,散兩門總屬正宗分,是爲全經的網要。而得益分'流通分和 
阿難爲大衆復説等義,都附在正宗分的後面。 

《観無量壽佛 經疏》 的主題思想是,認爲所有一切善惡的凡夫俗子都可以憑借阿 * 陀佛的「願力」往生 
極樂淨土 。把 持名念怫作爲「正業」,■將誦經、禮拜、賛嘆、觀想等作爲「助業」,凡是二心専念」 * 陀名號, 
無論時間長短,只要「念念不捨」,死後即得往生净土" 

《觀無量壽佛經疏》從理論上奠定了中國淨士宗的教理基礎,使稱名念佛以至讀誦、禮拜、贊嘆等大衆 
化的方式,迅速得到傳播,從而完成了净土宗的宗義,使之形成後來中國和日本佛教宗派中最流行的一個 
派别。 〈夏金 *) 



四分律開宗記 

t ; 唐〕懷素 

《四分律 "* 記 • 又稱《四分律疏》,十卷(或一 一十卷-唐懷素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大正藏-本、 

c re 續藏 *》 本等。 

懷素(六 - 四——七 o 七 • 俗姓范,京兆(今陕西 " 安 X 。 A 幼聰*,有氣度。年十:一,禮玄奘出家,研 
修經論=進戒後,從南 ''' 律宗道宣習《四分律行事鈔》。後乂修學相部宗法 * 之《四分律疏°久之,以其未 
能盡*,遂於永淳元年 (六 八二)撰成*四分律開宗記》二卜卷,糾彈舊疏十六大義的缺失,而别創一家,世稱 
* 章 c 新疏 ■ 以别於法勵之《四分律疏°後又撰《新疏拾 遺耖》 二十卷,並親自宣講「新章」五十餘遍,一時學 
者歸之 。其 門下有法慎、義嵩«學律文 ,法 慎宣説「新•」,門風甚盛。至唐代宗時,宰相元載篤敬懐素’推崇 
律教,嘗 *** 「新章」四七部、 c 法華經疏》:一一十部等,並傅行之~又命安國寺如淨爲懷素作傅"一時 r 新章」大 
行關中。從此,懷素所創之新説,稱爲「東塔律宗 • 與法礪相部宗、道宣南山宗鼎足而三。他原先住在長安 
弘濟寺,上元三年(六七六〕,奉 詔住两 太原寺,敷席弘閾,學衆雲集 。景饈 元年(七 o 七)人寂。著作除上述 
外還冇 c 俱舍論疏 - 《遺教經疏》、《四分律比丘成本疏》、《僧羯磨》 - 尼羯磨》等數種。事蹟見《宋高僧傅 >卷 



中 B * 術名 * 提要宗 * 卷 一_-7 

十叫、《大廚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中 •'■*** 疏綠>卷一和卷二。 

《四分律開宗記 )) 是作者針對法礪《四分律疏》而作的。卷一爲玄論,分 15 三科 :二 ) 總簡藏別。-一)別 
藏宗歸。 ( IO 釋藏題卷一:至卷二十人文解釋,就法礪舊疏之「十六大義」大加評斥,别樹戒行爲宗,以戒 
體爲無表色,又以説切有部的 - 大毗婆沙論》、《倶舍論》爲根據,而提倡「色 法戒體 論」,與舊疏之「戒體非 
色非心」相對。《開 -* 記》認爲 {.■* 爲成學所攝*破斥古師的以 北持 、受隨、止惡'爲善"教行、專精不犯、因果 
等爲宗,由此而形成東塔宗:派。 ■*■ 開宗記》的 * 要性,由此可見 D i 金革)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傅 

S 〕 義净 

*> 大唐 西域求法高僧傅 r 簡稱《西域求法高僧傳•《*法高僧傳 • 二卷。唐義抒撰,約成於武則天天授 
- 一年 <六九一) 。通行 本冇:《麗藏》本、《宋藏 s 本、~金藏》本、《「儿藏 >)本~明南藏》本、《明北藏》 本'《淸藏 )> 本、 
《頻伽藏)>本、《大 芘藏 •• 本等。 

義淨 (六三五——七 -.-• 俗姓張'字文明,齊州(今山東濟南市)山莊人。"'祖爲束齊郡汀,祖、父俱隱 
CT 小仆。 * 净 E 幼出家,七歲於齊州城西土 ■« 寺侍 s 迥 tt 師及智慧禪師。 - 十一歲受具足成,以 * 智禪師 



爲親教 *, 出遊東魏,學習《對法論》、《攝論》。 * 遊長安,學習《俱舍論》、《唯諫論》。「仰法頚之雅操,慕玄奘 
之高風」萌生西行求法之志。三十七歲,高宗咸亨二年<六七一 ) 冬,與門人善行搭乘波斯商船,由廣東出海 
前往印 度求法 ,未隔二旬,抵達佛逝。由東印度轉中印度,巡禮 8 峰、鷄足山、鹿野苑、祗林精舍、鹿園、菩提 
+等佛教聖跡。四十 I 歲入那爛陀寺,拜寶師子爲師,學習大、小乘佛教十年。在印度二十多年、游歷一 - 十 
餘國。於五十一歲(六 八五) 離那爛陀寺東歸。在南海室佛利逝國等地滯留將近十年,撰成《大唐西域求法 
*' 僧傳 ■ 《南海寄歸内法傳'新譯雜經論十卷,天授二年 2 <九|)委托僧大津送回»安,獻給朝廷。證*元 
年 C 六九五)六卜〕歲時,携帶梵本經 '律 、論近内百部、合五 t 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冋到洛 
陽,武則天親迎於上東門外,勑於 佛授記寺安置 ,翻譯佛經。從此,義睜就在洛陽舆長安兩地翮譯佛經•直至 
先天 - 年<七 M 二)七卜九歲逝世。義净是®法顯、玄奘之 * 中國歷史上西行求法的佛教徒中杰出的 一 位, 
譯著之功甚巨,《大唐龍興翻經二藏義净法師之塔銘並序~稱他翻譯「經總一百七部,都四百二+八卷,並勑 
編入一切經再。」此數舆現存義淨所譯的部數、卷數相差甚大,可能不少巳經佚少。此外義净還撰有 - 南海寄 
歸内法傳'《大唐 " 域求法髙僧傅》、《南海錄 ■ 《西方 記 ■" 西方十德傳》 - 中方錄》等著作 - 開元錄 - 卷九、 
{< 宋 髙僧傅 -#1 有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一部記載唐代自玄奘西行回國以後至義净撰成本 9 爲止四卜六年間赴印度 
求法僧人的傅記。全 * 分爲上、下兩卷。卷首有作者自序"叙述撰寫目的、内容、體例=指出:「顯法師則創 
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從此以後,唐代僧人「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漠以單逝」,分陸海兩路, 
西行求法 。本 書則按「以去時年代近遠存亡 * 比先後」,爲之立傅,並開列傳主名單,表彰他們 r 輕生珣法」的 

佛教編 IW : 九 



中 ® 學 術名著 提要宗教卷 二四0 

崇高精神。卷 * 有作者自傳,叙述自己咸 9 -兀年由長安到廣州,從海道到印度求法,歷盡艱險、遍禮聖蹟、住 
那爛陀寺學 W 、 取*回到室利怫逝的經遢=原 s 還附有那爛陀寺圖樣,今已失傳。 

全書共收六十五人,依西行先後年代編排♦大多每人一傳,有的二 -- 人合傳。每傳篇幅長短不一,自數 
十宇至千餘字不等,太抵與作者在那爛陀寺同學、比較熟悉者,記叙就較爲詳盡;得之傅聞者,記叙就比較 
簡略。部份傅後還附有四- ,; 五言'等傷悼'賢 * 偈語。所記唐朝僧人之外還包括新羅、高昌•康國'交州等 
國家 和地區 的僧人。上卷,叙述玄照等 w 十一位求法僧人事蹟,並有介紹支那等寺和那镧陀寺阐篇文章。下 
卷,叙述道琳等五十位求法僧人事蹟,並附《遊鹫嶺咏懷》詩和義净自述。卷末附載永昌元年 {六 八九)作者 
重返室利佛逝時随他去當助手翻譯佛經的貞固、懐業、道宏、法朗四位僧人傅記,再加上義净自述爲一傳, 
實際本 * 收錄六十一位西行僧人的傳記。從太州玄照法邮開始,至凿州大津法師爲止,其中事蹟比較顯著 
的有齊州道希,新羅 9 業'玄太、慧輪,覩貨羅佛陀逢摩,并州道生、常愍,京師玄會,益州明遠、義朗、會寧, 
交州運期、窺冲,愛州人 * 燈,康國僧伽跋摩師,洛陽暑潤、義輝、智弘,荆州道琳、曇光、無行、法振,潤州玄 
逵,襄陽靈運,澧州僧哲、大浄等人。綜觀全#内容,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紀 載了 我阈唐 代水陸 '* 路去西方求法的通道。我國唐代國力强盛,舆鄰國人民之間交往頻®,有 
水、陸兩道通柱印度。義淨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以太州玄照作爲走陸路的代表—義净自己作爲走海 
道的代表。 "■ 照學 H 梵語後,「杖錫西邁,掛想祇園 t 背金府而出流沙,踐鐵門而登雪嶺 - 「途經速利,過覩貨 
齷,遠跨胡韻,到七蕃國。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 (北天 竺)。」在間闌陀國停留四年,學經律,習梵文。後之那 
爛陀寺,留住三年。就勝光法師學《中 '《. e 》 等論 。復就 ft 師子大德受 《瑜 伽十 七地 • 以後仍經土蕃 H 到 



洛陽。麟德(六六四——六六五)年中,再度奉敉西行。只好將從印度帶來的怫經全部留在洛陽,「重涉流沙, 
還經磧石 。崎纒 棧道之刪,曳半影而斜通~®泊繩橋之下,没全軀以旁渡。遭土蕃賊,脱首得全~遇«奴寇, 
僅存餘命。 」 歷經艱險 ,再到 北印度,然後向西印度羅 荼國取 長生不死之藥 = 重返那爛陀寺,舆義净相見,本 
想回國,終以 t 蕃與唐朝關係惡化,道路壅塞不通,「在中印度庵摩羅跋國遘疾而卒 • 這是一條通過土蕃、 
尼泊爾到達印度的陸上通道,玄照兩次印度之行,反映了唐初至唐中期舆土蕃關係的變化。 

義淨於咸亨 I :年(六七 I >初秋,從廣州出發,乘波斯商船南行,「未隔兩旬,果之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 
島"」學習印度的聲韻學和語文學六個月,到末羅瑜國,轉向羯荼,至裸人國 D 再望西北行,到東印度的耽摩 
* 底國。一年後’與大乘燈师一起取正西路到達莫訶菩提和那爛陀寺^十年後又經原路回廣州-^這是-條 
從海道去印度的通道。從《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所記五十七位取道去印度情况看,一般地説 先期從 陸路去 
印度的僧人較多,後期從海道去的僧人較多,而従海道去的又比從陸路去的耍多,原因是唐朝與西域'土蕃 
關係有所變化;而當時唐朝經濟重心南移、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提高,海上交通發達。 

二,保存了不少佛教史資料和其他方面資料。從本書的記載中,展示了 有關西 行僧人學習佛法的目的 
是 「追 求止教,親禮聖蹟 • 學習内容爲 ..( 一 ) 瞻仰佛祖聖蹟。-一)尋師問學,增長學識。==搜求梵木經 
典 ,以作漢譯。如義淨到了印度,親見如來一代五 f 餘年居止之處,共 有八所 : ( I ) 本生處。(二)成道處 = 
=一)轉法掄處 。(四 )鷲峰山處。(五 >廣嚴城處"(六 ) 從天下處。(七)祇樹園處。~八 >雙樹涅槃處 。「次 乃 
遍禮聖蹟,過方丈而屆拘尸 t 所在欽誠,入鹿園而跨鷄嶺。」住那爛陀寺十年,取回「梵本三藏五十萬餘頌,唐 
譯可成千卷。」會中還記載了當時印度怫學重鎮那爛陀寺的規模和制度=那爛陀寺「贈部州中當今無以加 

佛教編 -- 四 I 



中困學 *** 提要 * 教卷 -"- 

也。」「然其寺 *, a 方如城、四面直簷,長廊遍布,皆是榑室。」「飛間凌虚,雕刻奇形,妙盡宫宰。」「寺内但以 
最老上 * 爲尊主,不論其德。諸有門鑰,每宵封印,將付 t 座,更無别置,寺主維那。'-「此寺之制,理極嚴峻, 
每半月令典亊佐史巡房讀制 • 「此寺内僧衆有1-一千五百入,屬寺村莊二百一所。」此外還記載了大覺寺 • 迦 
畢施國寺、鉢那寺、支那寺等 D 支那寺是「室利笈多大王爲支那國僧所造」,供從唐蜀、川 、样柯 道而來的中國 
僧人居住。此外,書中尚記«有關印度及南海各國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爲我們研究中世紀這:地區 
的情況提供重要 fi 料。 

r , 記載西行求法僧人+畏艱險的事蹟。如常愍禅師『常發大誓,願生極樂」。西行求法路上,「所附商 
舶載物既重,解®未遠,忽起滄波,不經半日,遂便沉没。」船主 • 常愍上小船逃生, " 常愍在緊急鬮頭寧可 
身葬魚版,不願他人 «»* 「亡 B 濟人,斯大士行 ' 讓别人登小船逃生 "自己 則「合掌西方,稱彌陀佛,念念之 
頃, 舶沉 身没,聲盡而終」, 被驚 濤駭浪所吞没,而朝佛之忐不渝。如大乘燈禅師,「過南印度*覆屆東天,往耽 
障立底國,既人汀 n , a 賊破舶,唯身得存。」後來 年過六 旬,無力東還。「在俱尸城般涅 * 寺而歸寂滅 - 如義 
净,在從桌訶 = 提去那爛陀寺路 h , 身患疾病,孤身獨行 。「日 晚晡時,山賊便至,援弓大喚,來見相陵。 」 衣服 
均被剝光,連腰帶也被解了 £ 。乂 怕被當 作入犧,殺以祭大。「乃人泥坑,遍塗形體,以葉遮蔽。」總算躲過 s 
難關,「扶杖徐行,日«暮矣,營處尚遠,至夜二更,方及徒侶。」聽到燈禪師在村外高叫-相見之下,如同隔 
世,接過燈禪師的一件衣服,在池中洗净身子,然後入村。求法道路儘管如此艱除,但僧人百折不撓,願意 
「輕身殉法」,表現了 大無揑 的精神和毅力。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是一部 記載唐代西行 * 法僧人事蹟的傳記,爲我們研究屮國佛教史,研究中世 



M 中印關係,中印交通史,研究卬度、 * 南亞民族史、民俗史提供了豐富 而 翔實的資料,彌足珍貴。 

對於《人庙西域求法高僧傳》的研究 ,:八 九四年法國人沙畹曾把它譯爲法文,在巴黎出版。 I 九一一 
年英人比爾,把它節譯成英文 。一九 四二年 R 人足立喜六出版了該 * 〔的 E 文譯註本。一九六一年日人高田 
修將該*"譯成另一譯本。近人王邦維,對此 * 作了校註,由中華書局出版。#前有"前 s r s 後附《求法 
僧一 **■ 《義净生平編年》 - 義淨籍貫考辨 - 《主要引用»目 • 《索引 k 包括中文專名索引和外文專名索 
引)、《求法僧路綫圖 • 《那爛跎寺遺 址發掘 平面阔 r 校勘精審'註釋周詳,可供參考"(來可泓) 

南海寄歸内法傳 

S 〕 義净 

《南海寄踔内法傳'簡稱《南海寄«傳-《寄歸傳》,四卷。唐義 3 撰,成於 3; 則天天授.|年(六九一)。通 
行丰有:《»藏》本、 {<**« 本、 i *- 本 - 允藏 •- 本、 《明 南藏》本 - 明北藏 ~本 - 清藏》本 - 頻伽藏 - 木、-大 
正藏》本 、屮苹 書«一九九九年四月版王邦維校註本等。 

《南海寄歸内法傅》是 I 部以作者在西行求法時的見聞爲基礎,着重記載公元六、七世紀印度和 * 海諸 
國佛教寺 院施行 的、從源流 上來説 屬於小乘説一切冇部的律儀規式的著作◊内容鹿泛涉及這一地區的歷 



中 E ¥ 術名 * 提 * 宗教卷 .一四 " 

史、文化、氣候、物產、衣食、起居'風俗、禮節、曆法、技藝、衛生» 2 一 - 文字、經籍、乎者,以及作者的師友與 
岛 — J 的 * 歷 * K 全書分爲四十章(又稱「四 4- 條 ■ 「四十事」>。 

卷 I ,九章: 

一’破夏非小。説,應當根據受戒的先後確定僧人的5幼大小,即使是對那些不遵守「坐夏」制度的人, 
也不應因他「破 A r 「失夏」而贬低他原來的辈次。 

二'對 @ 之儀。説,除生病者以外,僧人在拜禮佛像和菩薩像,以及面見長老時,都須脱鞋赤脚,偏*右 
肩,以示敬意。 

一__'食坐小床。説,西域 僧人將 食時,必須人人净洗手足,各各别踞小床(高七寸、方一尺),雙足蹋地,前 
»盤盂? m 後進食。 

四 、餐分 9 觸。説,西域道俗稱没有吃過的食物爲 「 3 」, d 綽吃過、那怕是僅嘗 I 口的食物爲「觸」。凡 
他 人用過 的碗器一概扔掉,不冉盛食•■殘食也只可由原來吃過的人食用,不能給别人吃。 

五,食龍去穢。説飯後要洗手,嚼 • 木,疏牙刮舌,務令清潔= 

六、 水有 - 瓶。説平時要將喝的水與用的水分裝在不同的容器里。 

七、 晨旦觀蟲。 * 每 B 淸農領 觀察已經打來的水*或者觀察將要從中取水的井、池 、河中 有無小蟲。若 
有, £ 用白布濾去,以免傷生。 

八、 朝嚼齒木。説印度有一種「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軟>須熟皭」的歯木,那裏的人 
毎天甲上起來都要嚼它,以揩齒刮舌。 



九、受齋軌則。説印度和南海諸國僧人赴請受齋時,賓主的儀禮規式、飲食供養,以及有關的典放傅説。 

卷 1- 九气 

•衣食所須。詳細記叙了印度、南海諸國僧人和百姓的衣着服式;耽摩立底國僧人出租田地,收取 H 
分之一果實的情况。寺院不設綱維,遇事由 衆僧 集體裁決的管理制度 ,摩 揭陀國官府尊敬僧人,無有驅使之 
* 的傳統。檢討了東夏(中國〕在這些方面的不同做法。 

三'著衣法式。介紹僧衣的穿着方法。 

一: ' 尼衣喪制。介紹比丘尼法服的款式、穿法以及僧人處理喪事,可讀經念佛,不可像俗人那樣號眺痛 
哭,或寝廬服喪的規則。 C 

四、 結淨地法。説西域稱寺廟爲「淨樹 ' 亦即「淨地 J 。 

五、 五衆安居。説出家五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每年的安居時間可選擇「前安居」, 
也可選擇「後安居」。「若前安居 ,謂五 月黑月 I 日。後安居則六月黑月一日 ' 相當於中國篇曆八月年、九月 

半。 

六、 隨意成規。説,在 r 夏安居」結束和年終的時候’ 一寺的 僧衆要 舉行以「説罪除愆」爲内容的集會。由 
僧人當 衆陳述 自己先前所犯的罪過,同時聽取他人的檢舉揭發,進行儎悔。 

七、 匙筋合否=説西域用食,唯用右手,病人才允許用匙=筋(筷子)爲東夏獨有之物,在西域未見使用。 
八'知 時而禮。説,凡是吃過東西或大小便以後没有漱口洗手的僧人,不應接受他人的合掌禮敬,也不 

應禮敬 他人。 

佛教纊 __«= 




中网學術名 * 搵 * 宗 " 卷 -SA 

九、便利之事。叙大小便後洗身洗手的方法以及保持廁所清淨衛生的重要性。 

卷十二章: 

1、受戒規則。記西域出家受戒的程式與要求。 

一 - 洗浴隨時。説西域氣候多暑,那裏的人有每天洗澡,不洗不食的習慣。 

三、 芈具親身。説 * 具(長三五尺的布〕是睡覺時用來保護氈 席的。 

四、 卧息方法。説印度和南海 * 國皆不用木枕,木枕是神州獨用之物。在西國(西域〕用的是填毛、麻 a - 
蒲黄柳絮'木 綿获苕 、軟葉乾苔、決明麻豆等物的軟枕= 

五、 鲤行少病 。説五 印度僧俗多作散步。 

六、 禮不相扶。説大僧受小僧禮拜時,應保持原來的恣態,小應屈身相扶。 

七、 _资之道。説弟+奉侍師父的種種禮節。 

八、 客 苦相遇 。説客僧入寺兄衆或故 人相見 時的 3 語儀態。 

九、 失體病源。説醫病須先察病源。 

十、進藥方法。説西國醫道 r 其屮要者,絶食 fi 最」。「其在西天難荼國,凡有病者絶食或經半日,或經一 
月,要待晌可然後方食。中天 - 極多七日,南海 - 三日矣。」 

十一,除其弊藥 D 説「自有方處鄙俗,久行病發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豬糞貓糞 ,或垌 盛甕貯,號°龍 
0 T 雖加美名,穢悪 斯帕。 」 

:、旋^觀時。説五印度皆以右爲荨便,「皆名東方爲前方,南方爲右方。」僧入過時不食,所説的 




「時」 是指正 < h , 確定正午的方法有立竿取影、觀中處中、碗盛漏水等。 

卷四, d 章: 

1、灌沐尊儀。説西域 ( 主要指印度)諸寺每天舉行的浴佛活動。 

二、贊詠之榷。説神州之地,6古相傅在禮敬佛像時只念佛名, ■ 不大念以稱揚佛德爲内容的贊頌。但 
在西國,凡禮佛時都須念頌。 

. 一一、尊敬乖式。説僧人於鄭肆之中禮敬俗人,爲律儀所不許。 

四、 " 方學法。詳細介紹印度的學術狀况,特别是「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内明)中的「聲 
明 J (語言文宇學° 

五、 長髮有無。説五印度没有俗人留長髮而可受具足戒的事。 

六、 亡财僧現=説僧人亡故後以後財物的處理方法。 

七、 受用 僧物。 説西國諸寺中的比丘,多爲常住僧。「或是田園之餘,或是樹果之利,年年分舆,以充衣 
S 值 > =」 

八、 燒身不捨。説人身難得 ,不可 輕率燒身。 

九、 傍人獲罪。説勸 * 他人燒身者 定招大 罪。 

十、古德不爲。記叙義净的親教師善遇法師、軌範師慧智法師的種種德行以及義净泛海取經的經過。 
本書爲海内外學者一致器 • 的一部名署。 9 中介紹的許多歷史知载大大開拓了世人的視野,填補了中 
外史 *'-' L 的-些空白 D (陳士強 ) 

佛教编 --Ht 




中团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華嚴經金師子章 

t : 唐〕法藏 

《華嚴經金師子章 r 全稱《大方赓佛華嚴經金師子章 • 略稱 - 華嚴金師于章 •" 金師 子章 ' I 卷。唐法 
藏撰,約成於武后聖曆二年(六九九 • 通行本有 .* 日本 《卍 正藏經》本、《大正藏 ** 本、江蘇如舉刻經處本等。 

法藏(六四=1^^七二-,字賢首,俗姓康,祖籍西域康居國(,今巴屏喀什湖和咸海之間 • 髙祖、曾祖 
相繼爲丞相,自祖父起始遷居長安=唐*慶 I :.年(六五八),法藏十六歲,曾煉一指於岐州法門寺舍利塔前, 
作法供養。次年,求法於太白山,間方等諸經(指大乘經),後往長安雲華寺,禮智儼爲師。至咸亨元年(六七 
0- 二十八歲時才正式出家 ,詔爲 太原寺住持。上元元年(六七四 ' 有旨命京城十大德(十位高僧)爲他授 
滿分戒,賜號「»首」(《華嚴經》屮一位菩薩的名字〕,景龍一 一年(七0八'被唐中宗禮爲菩薩戒師,賜號「國 
I J 。 曾參與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義淨、菩提流支的譯經活動,先後講《華嚴》新舊經(晉譯七 f 卷本舊經,唐 
譯八1卷本新經)三十餘遍,被荨爲華嚴宗三祖。著述百餘卷,見存的尚有:《華嚴經探玄記 - 《華嚴文義綱 
目 - 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草'《華嚴經旨歸--華嚴策林-^華嚴經問答--華嚴經明法品内立三寶章--華 
厳義海.白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游心法羿記-《華嚴發菩提心章--華嚴經傅記--般若波 


羅密多心經略疏 ' 《人楞伽心玄義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 大乘起信淪義記 • 《大乘法界無差别論疏 - 等。 
事蹟見載於唐 '" 朝隱《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 • 新羅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徳法藏 
和尚傅 K 北宋贊寧 {* 高 僧傳》 卷五*清繽法 - 法羿宗五祖 略記》 等。 

" 華嚴金師子章'•是一部以金麵子(「獅」子在佛典中均作「師」字)爲喻’通俗講解華嚴宗義理的著作。有 
關此 • 的由來是這様的:武后聖曆二年(六九九)十月,由于関沙門實 X 難陀主譯、法藏等人箄受證義的新 
《華嚴經》八十卷譯成, 爲慶賀 此事,武則天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爲衆人開講新經 ,爾後 又在長生殿親 
P 召見法藏,聽他講經 ,然而 ,由於 《華 嚴經 - 奧澀截懂,當法藏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 Ml 時門、六相和 
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時,武后茫然不解。法藏乃以殿前 (一 説殿隅)的金御子爲例,用金比喻事物的體性、本 
質,用御子比喻事物的形相*現象,通俗地加以解説,終於 使武后 豁然悟解。這次講説的内容 ,* 集錄整理, 

便形成了《華嚴經金師于章 ■ ~ 章 分 ' 所述義理 下: 

一、 明緣起。説,世界上的 一 切事物都是由各種條件和合產生的(「緣起」)。金本來不具有獬 子的性 質, 
由於工 匠制作之『緣」(條件) ,而 被加 H 成獅子的形狀。 

二、 辨色空。説,人們感覺到的各種物質現象都是「空』的,没有任何質的規定性(「色空」)。獅子的相狀 
是虚幻的,只有構成相狀的金是»實的,但事物本性的空寂並不妨礙事物在外表上顯現出 I 定的假相。 

- - 約三性 。説,對冏 一事物的性質有自淺至深的; - 種認識(「:二性』 - 將獅子的相狀當作是!種真實 
的存在,是主觀的鍩覺,情識的迷離,這穐由 s 情執著産生 111 來的存在,叫做「情有」,也稱「遍計 所執件 ' 如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宗教卷 :• C 

認 識到獅 T 的相狀 是依賴衆緣興起的’把它當作是没有自性的幻相 ,叫做 「幻有」 ,也稱 「依他起 性;^ 認識 
到金隨着不同的條件, ° 7 以構成種種不同的虚幻的形相*又認裁到在各種幻相中 ,金的一切特性 ,w 保持不 
變 ,是絶對 * « 的,也就是説,只有承認作爲宇宙萬物本源的「真如」是唯一圓滿 的存在,才算 是逢到了佛教 

所説的 至上的認識境界,這稱爲「0成實性」。 »-i 
四'顯無相。説,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本體的外顯,它們被包攝於本體之中,貌存而貪無(「無相」)不具 

備真賀性。金體收盡 r 一切獅子的相狀,在金體之外別無獅子可得" ,_ 

五 、説無 説, 事物的 .現象是有生滅的♦而事物的本質是湛物常存 、不 生不戚 (「無生」)的,獅子相狀的 

産平’只 ssi , 金 S 外 I 一物,獅|這和 S , 而—栗 I 加也?減少 ,水遠 

保持原有 的踅和 M 。 

丄 C 、 論 E 教 D 論華嚴宗的「五時」判教(「五教」)。説,只知道獅子 柑狀是 因緣和合產生,念念生滅,變化 
無常,不知道它們實無自體的,名「愚法聲_教」’即小乘 教—認 識到一切緣生的事物皆無自性,本空寂 
的,名「大乘始教 ' 認爲事 物的本性是空的,但事物的現象 是有的 (「* 有」 ' 真空舆假有同時並存的 ,名 I 大 
乘終教」-主張 既泯滅 「有」,也泯滅「空」,獅 7 的相狀與構成相狀的金兩者倶奪,超情離念,肓慮雙絶的,名 
「大乘頓教 r — 到宇宙的本體「真如」(二」)顯現爲各1象(二切」),各種現象攝納於『真如」之中,二 

即一切」,二切即一 ' 相即相入,自在 s 礙,名二乘圓教」。 。 
-七、勒4-玄。以金與獅子的關係,喻晓華嚴宗的「十玄門」,即從十個方面對一切事物的性質進行辨析。 

此中所説的十玄門25十玄 SI : 同時具 足—門、讓純雜—門•一 II 同門 ,I 



c 在門,秘密 饈 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 n 、 因陀羅網境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十世塥法異成門、唯心回轉 
善成門 。後來 法藏在 ~ 華嚴經探玄記》 將「諸藏純雜具 德門」 ,改爲「廣狹 自在無礙門」 f 將「秘密隱顯 俱成門 」, 
改爲「隱密顯了 俱成 門」「唯 心回鞟 善成門 • 改爲 「主 伴圓明 具德門 」,構成了「新十玄= 

八、 括六相。叙述華嚴宗的 r 六相」義。説,獅子的全體,稱「總相」—獅子的眼、耳、鼻、舌、身 r 五根」,稱 
「别相 」> r fi 根」同時緣起構成獅子,稱「同相 ' r 五根」各不相同,稱「異相」~「五根 J * 合而後有獅子的全體, 
稱「成相 '「 s 根」離散不合,各住自位,稱「壞相 • 

九、 成菩提。説,只要 將在糙 察獅子相狀的虚幻性時所獲得的認識,推廣到一切事物上去,把、它們也看 
作是空寂不 * 的,從而不取不捨,這便成就了佛教的最高智慧。 

十、人涅檠。説,不僅不能執著現象界(如獅子〕,而且也不能執著本體界(如金 • 只有將現象與本體、獅 
F 與金一起泯滅,這樣才能不生煩惱,『好丑現前,如安如海」,這就步人了佛教最高的理想境界—— 「涅架 J 
T" 

《華嚴經金師子章》作爲華嚴宗教理的通俗讀本,自問世以後受到了佛教界的普通重梘和較高評價。宋 
代華嚴宗僧人承邊説,此 ® 「文約而義得 ■= 一 °少而意廣」(《金師于章序>)>。净源説,「斯文,禅林講席莫不崇 
尚」 u 金師子章云間類解序«,即不僅受到義理派的*尚,也受到襌觀派的歡迎。有關的注疏有:!宋承遷 
《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 净源 a 金師子章云間類解 rH 本景雅 51 金師子章勘文 ■ 高辨 - 金師子章光® 
鈔-潮斧^金師子章故光記沁照遍^金師子章冠注-天尊^金師子章講義-等-今人方立天^華嚴金師子章校 
釋》(中華««一九八三年版)(遠航) 



中國學術名 • 提 赞 宗 教卷 


•一五一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唐〕法藏 


i 嚴一乘教蠢齊5,又名《華嚴一乘教分記2 一乘教分記》 ' S 教分記教章31 乂作四 

卷 r 唐代 法藏撰 。通行 本有:《大正藏》本、金陵刻經處 本等。 二 H — 隊女 
《五 教章》 係華 嚴宗判教論著。全§ 十章‘.第一章叙述一乘之囊 ,即 華嚴獨特之一 乘與融 合乘」 
一乘之 i 。 第一-章叙述一乘舆三乘之教義及其利益。第一章叙述古今 1, 列舉菩提流支至裏等 tft 入 - - 1 
彳—教相 S 。 第四 —理佛 1解 ,以 作—斷,此即 II 判。第 f 叙述五教之 
相互關焉第 .1111 典在時 W 上之順 SS 由 。第八 ?i 1 一乘5一乘相|點 
第— 11,1識、 佛法、 修行等 1。 第 til 容上 1,1 

與六相之説。 F 面分别論述其主 * 内容。 - r 5 Ie -5 ft 
一、 S 十宗之教判 。將釋迦創教以來的不同流派與教義分爲五教十宗,以義肇嚴經》爲超越諸教 

之别教 i , 亦 li 教 S 所 ■1 深淺,將如來一代—教相办电作 
法二乘教,乃對 小乘根機所 I 、上一因緣2阿含 S —。 (二) 大乘1 f ip 人大乘然 



根機未熟 者所説之教法 ,此教爲大乘之初門 ,如 《般若 經》、 《解深密經》 - 唯識論 >等。(三> 大 乘终教,説真如 
隨緣而生染淨諸法,其體本自清淨,故謂二乘及一切有情悉當成佛"又此教多談法性,少談法相,所説法相 
悉會歸法性,所説八識,通於如來藏,隨緣成立,見生滅與不生滅二義。以其已盡大乘 M 極之説,故稱大乘終 
教,如《愣伽縵-《起信綸 - 等所説。(四)頓教,乃不立言句 ,祇 辨真性,不 設斷惑 證理之階位,爲頓 修 頓悟之 
教,如《維摩經》説= C 五)圓教,又作一乘圓教,此教説性海圓融,隨緣起成無盡法界,彼此相即相人,一位即 
一切位 - 位即一切位,十佶滿心即成正覺,故稱爲『圓教 r 分爲「同教一乘」(《法華經>爲開會二乘,其説與 
i.l 乘教相同,此即天台之圓教)舆 r 别教一乘」(超越諸經而説圓融不思議法門之 -■ 華嚴經 • 大異於 三 乘經) 
: 一 種 ,真 正的圓 教在賢 貧看 來是 「别教一乘 • 

十宗 m 依佛説 之義理 ,匾别爲十種 : c 一 ) 法我俱有宗’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聲聞乘中的犢子部等所 
"宗義。(一-法有我無宗,説|切有部等所' 2 宗義,主張|切法遍- = 世而實有。(三)法無去來宗,大衆部等 
主張一切法 * 在有實體,而 在遇 去、未來則無實體。(四>現通假有宗,説假部、《成實論-等不獨説過去、未來 
無«,既對現在法變亦主 * 有假有實。(五)俗妄真實宗,説出世部等主張世裕之萬法盡脣虚妄,唯有説出世 
問真諦之佛法真理爲賁在。 ■ 一°諸法但名宗,|説部等主張世、出世間'有漏無漏之 I 切事物 ,但有 名無實 
體(以上六 * 風小乘。 X 七)一切皆空宗,此即《般若經 ~ 等大乘始教所説,主張一切萬法皆爲真空,而此真空 
非迷妄心所能想像之空,乃無分 别之 本來即空。<6真德不空宗,謂如終教諸經,説一切法唯是真如,煩惱 
所 8 蓋之真如爲如來藏,主張如來藏有真實之德,故真體不空,且具無數清淨之性質。(九 ) 相想俱絶宗,如 
顿教,主張真理乃客觀之對象,與客觀之心共泯,絶相對待之不可説、不可思議 ' 十)圓明具德宗,如别教一 

佛教® .一五二 



中困學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iE 

•,主張 *' 法一 一悉具足一切功德,所有現象互不相礙,具有重重無盡之關係。 

l - 1_- ftM 異説。二性 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攝論.所知相品 '- 用它來 解釋某 些難懂 
的經文,把中心放在依他起性上,説依他起性同時具備遍計所執性,這是其染污的一面;又具有圓成實 n * 

- 是其淨的一面。染淨在依他起上都有,不過有顯隱之差而已。賢首吸收這 一説法 *吏進一步,提出了 Htt 
131 -一--性|際無異的説法=他認爲 I 切緣起現象都可拿染淨統一來講,染淨也是真妄,真妄相互貫徹,真 
包括妄(「真賅妄末」 • 妄中也可肴到真的源頭(「妄徹真源」)。真與妄,染與淨,互相貫通,由真見妄,由妄見 
真,故是同一的。這是據依他起性來説的。如果從性 <圓成實)相(遍計所執性)上看,二者也是融逋無礙的 
(「性相融通,無障無礙匕。 

一一- '因門六義説。因門六義出0《攝論•所知依》中所説的種子六義 ,即 ■.刹 那滅、 果俱有、恒隨轉性決 
定、待 衆緣、 引自果。法藏采取了這六義説法,更用體之有無、用之勝逆、待之有無二類加以區別,謂一切因 
s 冇六義 - 空有力 不待緣。(一一)空有力待緣。(三 > a 無力待緣。(四)有有力不待緣。 " 五)有有力 s 
緣。 (六)有無力 待緣。用這種方法解禪緣起法之間的關係=法藏開「-性門」貫通真妄,又開「六義門」指出 
緣起法相即梠人的關係 ,以 此奠定了無盡緣起説的理論基礎。 

四、六相圓融説。《十地經論》在解釋《華嚴經》時用「六相」(總、别、同、異"成,壞)作爲一種法門來説明 
經 文每種十句的 關係和理解每種十句的内容=比如,第一句是總的,其餘九句就被認爲是從第一句分化出 
來的别相;第一句因是總的,所以也是同相,其餘九句則是異相 t 第一句也是成相,其餘九句是壤相以此類 
推 * « 中其餘 h 句都 ° r 以 這樣看。賢首由此得到啓發,把這一格式推到道理上,並進而推論到這«法與法之 



問的關係上,都是由「六相 j 而形成的鍩 綜複雜 的緣起關係(以舍與椽 爲喻)。 

五、十玄緣起無礙説 - 華嚴經.賢首品 >在描述佛的最高境界時,説一粒微靡中有無量剃(世界),而這 
些世界乂具有染淨、廣狹、有佛無佛等不同的情况,猶如「天帝網二樣=法藏根據經文對「天帝網 j 的描寫, 
又 參照緙 中到處所説的『十對」..教義、理事、境智、位行、因果、依正、*用、人法、逆順*感應,»十對關係又 
互相包含,互相反映,使形成的關係無窮無盡=法藏由此而提出了「十玄無盡」的説法。其中「十玄」包括: 
同時具足相應門、 一 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 、因 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秘密皤顯俱成門、 
諸藏純雜具德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回轉善成門 * 托事顯法生解門。「4-玄」説之基本内容,在於解釋緣 
起,閛明成怫的境界 。衆生達到這 種對諸法之間無限複雜關係的悟解,是成佛的標志。這種緣起説歸結爲 
佛地的開展,又叫「性起 j 緣起。 

鬮於「五教章」的注釋,主要有■.宋代師會與其弟子善熹撰《華嚴五教章復古記》三卷(或六卷 • 道亭撰 
《華嚴五教章義苑》十卷,觀復撰~五教章折薪記》五卷,師會撰《五教章焚薪 ' 希迪撰《華嚴五教章集成記》 
六卷 c 今 俥存; 卷) =(曾 奕) 


* 教編 



中 a @r 術名 * 提 ** 教卷 


大乘起信論義記 

S 〕 法藏 

《大乘起論義記 ' 又名《起佑論義記 ■ 《大乘起信論疏 ' 《起信 論疏》 ---卷=唐代法藏撰,約成書於咸 
亨元年(六七 o ) 至長安 " 年(七 ◦四〕 之間。本疏原有三卷,論文部份單行,其後唐代宗密將疏與論文會合 
出版,然不引本疏之全文,且删削較多,宋以後一般注重宗密之疏,而本疏反不爲世人所知。後有鳳潭, 
重新考訂本疏舆論文之會合本,凡五卷,盛行於世。晚清楊文會猶感本 S 之遭受割裂,遂别求古本,雠校出 
版,是爲七卷之會本,頗 受學羿 之重梘。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等。 

本言是3華嚴宗的立場而封 ~ 大乘起 倍論 > |遒的注釋 - 大乘起狺論 ' 舊題印度馬嗚 造、 梁代真 f 譯, 
是一 部以如來藏爲中心«論,爲發起大乘信根而開演修行法門的一■部概論性著作。全 3 分作因緣分 >立義 
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 等五分 。内容包括: 一心 (衆生心,亦即「真如 - 「如來藏」)、二門(心真 
如門、心生滅門 '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四信 (信根 本真如 、信佛、信法,信僧)、五行(修持布施 * 持戒、忍 
搏、精進 、 lh 觀) 。關於{大乘起信論》 的真僞,自隋代以來就存在着爭議。但此論對中國佛教思想史的影響 
卻是不容甓疑的 ,天台 ■'!-■ 論.〕 ' 華嚴宗 '■*' 淨上宗人都吸收其思想,用以建立 自已 的理論體系 。注疏 



甚多,今存的就有二百 • 二十種之多(包括中國、朝鮮、日本三國學者的撰作),其中最爲有名的是隋代蕙 
遠的《大乘起信論疏 > w 卷、 新羅元 曉的《起佶論疏 - 一卷和法藏的《大乘起信論義記 S 五卷,合稱「《起信論》 
三人疏 •« 在 n 二大疏」中*叉以法藏的這部《義記 s 爲最重要。 

本 S 分爲卜門:-教起所因-^'諸藏所攝=一、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所詮宗趣, 
七、釋論 題目; 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随文解釋= 

其中,在 《顯教分齊》 門中,初述自日照 n 藏傳至戒賢、智光的「=一時」教判,後隨教辨宗’將傳入中國的 
rf 經總判爲四宗:( I ) 隨相法執宗,指小乘經律論;(二)真空無相宗,指《般若經 • 《中論》等 ' 三> 唯識法 
'*' 宗,指4解深密經 ■ 《瑜伽師地論>等- (四) 如來 緣起宗 ,指~楞伽經•《密嚴經'《實性論'《起信論》等。此 
處不用華嚴宗的 「 E 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將《起信論* 1 配於第四宗,此舆古來所論大異其趣。 

此外,本 * 在 • 於苹嚴宗、>_場注釋《起信論》 的间時 ,也汲取了玄奘所傳的唯識學的一些思想成份,謂 
《起信 論> 中之『河黎耶锇」’即是唯識家所説的「阿賴耶識」。封於《阿黎耶識」九相(業相、能見相、境界相等 
3 一細」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等「六粗」)的説明,將「=一細」比擬於唯識學中的 
自體分、見分、相分 ••而 智相以下之「六粗」則通於六意識之中。且明白舉示~起信論》唯舉第六識及第八識, 
而未論及第七識。以 h 皆爲本書的特色,而爲其他 *» 起信論 S 的注疏所未及者。 

有 * 《大乘起信論義記》的注疏有:唐代宗密 * 起信論 疏注 >■ 四卷、北宋子箢《起信論疏華削記 - 一十卷、 
本湛睿《教理鈔》十九卷、風潭《虎幻錄 -- 一卷、秀存《顯正錄》五卷等。 (宋 道發) 



屮 S 學術名 * 抝 s 宗教卷 ri 八 

華嚴經探玄記 

〔唐〕法藏 

《*嚴 " 探玄記 ' 又稱 《華嚴 探玄紀 ' 《探玄•"•探 2 記'二十卷。唐代法藏著。通行本有..《大正藏》 
(第 H 十五 册) 本等。 

本書乃法藏模仿 K 師智儼之《華嚴經搜玄記~所作。叙述舊譯六十卷 《華 嚴經》之大要,並解釋經文之 
義,旨在闈述華嚴 * 之中心教義。 

木書共 分十門来解釋《華嚴經 • * ■ 明教起 所由? . r 約藏部所攝1三、顯 4 教差别 >四、簡教所被機 t 
_ A 、 辨能詮教體,六、明所詮宗趣;七1 n 釋經題目 f 八、明部類傳譯,九、辨義理分齊"十、隨文解釋。前九部份 
在第一卷中爲總説,第二至第二十卷爲第十部份,隨文解釋經文大®,以顯示法界緣起之華嚴妙 B 。 在 s 十 
部份中,内容較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D 

■ 判教思想。法藏在叙古説*辯是非'述西域、會相違'明現傳 、定 權實、懸開合、教前後等方面,比較綜 
合前人的判教理淪*站在華嚴宗的立場上,以「五教十宗」體係判釋一代佛教。就義分教而 fl ,教 有五類 ■‘小 
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_教~以理開宗而言,宗乃有十:法我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 




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絶宗 、圓明 俱德宗。在這 一 體系中,法藏 
認爲 ,華嚴宗屬大乘圓教,是圓明俱德宗,代表著最高究竟。它既不同於别教小乘,又不同於太乘共教,而是 
依普 贤法界 "性海圓融,緣起無礙,主伴俱足,爲别教一乘,無盡自在顯示法門。(卷一) 

■一、教體本質 的理淪 。本書由淺到深從十個方面對之加以考察‘+ C 一 ) 言詮教體門。(二 ) 通攝所詮門。 

- 二)遍該諸法門。(四 ) 緣起唯心門。 t 五)會緣入實門 =( 六 ) 理事無礙門。(七)事融相攝門。 C 八)帝網重 
重門。(九)海印炳現門 a (十)主伴圓備門。閛述了事事無礙之華嚴妙旨,即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一即 
多而 無礙, 多即一而圓通,帝網重重,無窮無盡,且法不孤逋,主伴随生,圓備倶足。 C 卷一) 

=.、華嚴宗趣論。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華嚴宗趣。大方廣是理實法界,佛華嚴是因果緣起"因果 
緣起必無 S 性故即理實法界,理實法界是無定性,故即成因果,此二無二,唯一自在法門爲宗 •■由 法界對因 
果的展開以樹立五周因果,又會因果同於法界,以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五對貫穿於 I 經。最後法界 
因果雙融俱 * 行,性相混融無礙自在,是謂《華嚴經》之無盡宗趣。(卷 I 〕 

四、十玄緣起思想=即以法界緣起無礙之相狀,開十玄門=法藏辅正其師智儼之古十玄説及其自己在 
《五 教章 S 中的卜玄説法,依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 、體用 、入法、逆順、應感等十對傻 事, 開出新 
的十玄門: ( 一)冋時具足相應門。(一:)廣狹自在無礙門。(三 ) 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隱密顯了倶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法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 
法 ■* 成門。 C 十) 主伴圓明俱德門。教義理事等一切諸法皆各俱足此十玄門,無礙涉入,成 I 大緣起’顯示十 
玄緣起無礙法門。(卷一) 



+ »學術名*提要*教卷 一一六 0 

*' 經文解析。法藏對《華嚴 *》 之二—四品,依七處八會先分爲序分舆正宗分,後者又分爲四,成爲 《 華 
嚴~結構之 fi .分説一〕初品是教起因緣分。 (3 舍那品中一周問答名舉 * 勸樂生信分。 --> 從第二會至 
第六會來一周問答名修因契果生解分。(四 ) 第七會中一周問答名記法進修成行分 =( 五〕第八會中一周問 
答名依人人證成德分=具體内容 如下: 

第一分世間~淨眼品 > 即是序品。世間之義有三,即所依處的「器 坦間」 ,能化主的「智正覺世間」舆所化 
機的「*生世間 • 淨眼是 針對器世間的洞徹。如來 對衆生 所應的顯現 * 即是世間浄眼=其中顯現的「處」舆 
「時」,是此品的中心思想 。一: 卷二) 

第一-分即《盧舍那品 ■• 舍那即光明照的意思。本品「一約人,二約法」。約人者有化主的盧舍那,以 
内證法智爲 艚 ,七口思惟解脱爲相,加 説爲用 ~更有助化的普賢爲助化之體,蒙加爲相,起説爲用。約法者有 
義理以性海爲體,别德爲相,應教爲用 t 又對於教事而言,五海十智爲體,世界及華藏世界爲相,益機爲用。 
體'用、相各各融攝不二,構成華嚴之特色與内容。(卷三) 

第三分是第二會至第六會,内容從第三品《如來名號品 M 第三十二品《寶王如來性起品》爲止,主要圍 
繞差别因 * 與平等因果而展開論述 D 以差别因果爲中心的是《十地品 ■ 法®以十義來把握此品的根本思 
想,即:約本、所證、智、斷障、所修、修成、顯位'乘法、寄位、顯報,並依六相説(即總相、别相、同相、異相 、成 
相、 * 相,六相圓融相即無礙〕而一以貫之。(卷九)對於平等因果的解釋,則以《性起品》爲中心。所謂「性 
起」,乃以出智、最勝、所依爲内转,即以不改爲性,顯用爲起。本品分十門而論述,即:分相、依持、融懾'性 
德、定義、染浄、因果、通简、分齊、建立=性起的十門内容乃依如來之裉本正而顯現無盡的法界。(卷十六〕 



第四分爲《離世間品》,乃第二會普光法堂的重説。此分爲托法進修分,即是依托行法修成正行。「行」 
是此品的主髋内容。(卷十七) 

第五分爲 55 人法界品 r 即從杲顯現的行,成立證的妙諦。本品依法界之所入分别爲五■■有爲、無爲、亦 
有爲亦無爲、非有爲非無爲'無障礙,再依次而解釋爲唯識、真如、如來藏、絶相、無礙,且對之以能人而展開 
淨信、正解、修行、證得,圓滿五門,强調一之能人,通於五之所人,一之所人,通於五之能人,以互相對應的 
五之能人與五之所人爲對象。信解行證,都是法界的能人,法界的所屬也是可人的妙境。普攝圓融之無礙 
法界,得 H 滿能人之妙趣;能人與所人,則爲法界圓成之顯現。(卷十八) 

s 華嚴經 探玄記 》作爲法藏主要代表作之一,代表着華嚴宗之成熟理論,在華嚴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 
位。後人對之注疏研究的主要著作有 H 本荨玄《探玄記鈔 • 凝然~探玄記洞幽耖 ' 普寂~華嚴經探玄記發 
揮鈔 • 芳英《華嚴經探玄記南記錄 ' 秀存 •*• 華嚴經探玄記講義》、雲溪《華嚴經探玄記會錄«等。(鄆曉東) 

華嚴經傳記 

S 〕 法藏 

《華嚴經傅記 ■ 又名《苹嚴傳》,或名《纂 靈記》 (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傅》所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一六 - 

稱 ' 五卷。唐代法藏集。據崔致遠的《法藏傳 - 中所記「此記未畢而逝,門人慧苑、慧英等鑛之 。」可 推斷此 
書大致撰於唐先天元年(七一二 • 爲法藏生平撰述的最後一部 *" 通行本有《大正藏 - 第五十一册)本等。 

本 # 是一部專門記述傳習《華嚴經》之人物和事蹟的著作,對《華嚴經》的來龍去*,及在中國的傳譯、 
支流'論譯'講解和諷誦、轉讀所帶來的 * 驗利益*作了詳實的記述。全 * 共分爲十篇(亦稱「十科」或 「f 
門 J ), 具體 内容如 r : 

部類第一(卷一 - 記《華嚴經》梵本的偈品。謂西域相傳,龍樹往龍宫,見此《華嚴經 - 共三本, t 本有十 
:-■ 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 、四天 下微塵數呂,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I 千二百品,下本有十 萬偈四卜八 
品’ 但上中 -■ 本並非凡力所持-故隱而不傳,祇有 ,F 本見流天竺。於此下本,也由於佛去世遠,衆生報劣,而 
無力具受,乃分寫受持,所得各各不同。後世所傳的《華嚴經》均源於下本, 且所得不全。 

Ba 第二(卷 I )。記述《華嚴經》的隠現情况,謂《華嚴經 - 是文殊師利所集。因佛涅槃後賢 聖隨隱,異 
道競興,所以在海龍王宮隠没六百餘年,後由龍樹帶出傳授 *0 兹流布。傳於中圃的 " 華嚴經~有新舊兩解。 
東晉沙門支法領 山于 " 遮拘槃國所得的《華嚴經》前分一 ■■ 萬六千偈,即音譯六十卷所本,稱爲舊譯。大周時 
于闐 所進的«萬餘偈,爲唐譯八十卷所本,稱爲新譯。 

傳譯第三(卷一 • 記述《荦嚴經》的三位傳譯者及其事蹟。佛馱跋陀羅,又稱覺賢,應西秦沙門智嚴所 
*,前往中原。後於晉義熙十年(四 一八〕 應吳郡内史 * 顗、右衛將軍褚叔度所請*於道場寺譯出《華 嚴經》 六 
十卷 。地 婆訶羅,唐言曰照 * 應法藏所請,譯出第八會經文,以補舊譯之所缺失。實叉難陀,唐 ® 喜覺 * 應武 
則天所請,於證®元年乙未(六 五九) 在東都大内遍空寺 * 後於佛授記寺譯出《華嚴經》八十卷,即新譯。 




支流第 四® 按經錄的注錄方式,叙記《華嚴經》的單行 經 及僞造經本。這中間,除第一、四、五會外,其餘 
--■-•、六、七'八,九會均有譯出的單行經,其中包括某些同本異譯的佛經如~大方廣如來性 起經》 等。如隋 
" 那崛多譯的~大方廣華嚴入如來不思議經 ■» 二卷及同木異譯三種"唐提雲般若譯的《大方廣佛華修慈分 
經; H 卷及同本異譯一種,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普賢所説經》一卷,在現本《華嚴經》内並無,然而在梵本中 
並皆具有,「固是此經别行品會」 - 兀魏曇摩流支譯的《佶力入印法門經》五卷,古云是《華嚴》别品, " 仔細考 
查其文句,乂勘梵本,結淪不明。南齊蕭子良的?鈔華嚴經 - 十五卷和佚名的 * 单嚴十惡經》一卷,則爲僞妄 
爾。 

論譯第五 (# 一 • 記述疏釋《華嚴蛵 - 的梵漢淪著及著者有闕事绩。西域相傳,龍樹所造的《大不思異 
論 > 十萬頌,釋此經, m 不知後來歸向甸處,現 • 爲漢文的有 - 十住毗婆沙綸 - 十六卷,由後秦怫陀耶舍與鳩 
摩羅什共譯,又有《十地論 - 卜二卷,亦由後魏菩提流支與勒那耶舍譯爲漢文。而金剛軍的《十地釋論>一萬 
二 V - 頌,堅 a 的《十地略釋 ' 並未傳入中原。禊地所作的論疏有北齊宦官劉謙之的 " 華嚴論~六百卷,後魏沙 
門靈辯所造的 •• 華嚴淪>一百卷。 

講解第八 < 卷一;卷三°記述従 東饽至 唐代弘揚《華嚴~的名僧 卜七入 •• 東晉的法業,劉宋的求那跋陀 
媸,北魏的勒那 * 提與智炬,北齊的 * 光、僧院、 * 衍, * 朝的靈裕、慧藏'靈 f , 廣朝的慧覺、法敏'慧眺、道 
英'道 B ‘ s 辨、智衍 。末附 有北瑰北台意法師 等二十 岡僧。 

諷誦第 七~卷四'記述專心®誦《華嚴 •» 的偺俗卜一人的感應事蹟。 這 十|入是..偺普_、普濟、辨才' 
a 悟、 S 義、苑律師、中天竺 U 照三藏、居士樊玄智、于園阈沙彌般若彌迦、京師王某、比丘尼無量。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苍 |-六™ 

轉讀笫八(卷四 • 記述轉讀~華嚴》的僧俗九人.•釋法念'普安、法安'解脱、明曜、師子國抄門釋迦彌多 
羅、居士高義成、一大乘法師'弘寶。 

會寫第九(卷五°記述書寫《華嚴》的僧俗七人的感應事蹟,他們是 ■•魏 安 澧王延 明*中山王熙、僧德 
圓、法誠、修德、唐朝散大夫孫思邈、居士康阿祿山= 

雜述第十(卷五 • 記述有關~華嚴》的著述十五種,並對其中某些論著的寫作緣由•内容、及相關事項作 
了説明。其中法藏撰有十一種:《華嚴經中佛名》二卷,《*1薩名>二卷,此二書不知誰所集,但「鳩集缺略,未 
能備盡•於是法藏「更廣其塵,頗爲評悉'<華嚴旨歸=卷十門,《華嚴三昧観》卷十闕~華嚴綱目>一卷, 
《華嚴玄義章》一卷,《華嚴教分記=1卷,《華嚴翻梵語》一卷(舊經),《華嚴梵語及音義》一卷(新經>,《華嚴 
三 寶禮》 h *,《 華嚴贊禮卷十首,這十一種見存的祗有三種,即~華嚴旨歸 -- 華嚴綱目-~華嚴教分 
記'除卜述以外,另有天台山智顗禪師撰的 ■*• 普禮法 S 等。 

本 * 對於研究《華 嚴經》 的流傅史和華嚴宗史,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的一些記载(例如信奉 C 華嚴經> 
的民間團體 「榷 社」的活動憤 况等) ,或在當時流行的著作中尚未見錄,或舆已有見錄的相異,具有他»不能 
取代的獨立的價侑® (李俊 *) 




壇 經 

S 〕 慧能 

* 壇經》,又名~六祖 大師法 寶埴經 • 《六祖埴*'《法寶埴經》,一卷。唐代慧能(又作 r 惠能 J ) 説,弟子法 
海集記。初集於唐開元元年 c 七一三 • 以 * 属有增益和改易,日本 - 六祖壇經諸本集成3喿集各種版本達十 
一種之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四種 •,■ 敦煌寫本,題爲《南宗頓教最上大乘 * 訶般 若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 
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分爲五十七節,有敦煌本(見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 敦博本(見藏於我國敦煌 
縣博物館) -- 種本于,同源於成於唐開元二十一年(七三三)至貞元十七年 (<o 一〕之間的敦煌原本, 一 般 
以此爲最古本。二、宋代惠听本,題作《六祖壇經 ■ 二卷,分十一門。三、元代德異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 
經 r 不分卷,開爲十品。四、元代宗寶本,題作《六祖大師法寳壇經 • 也分作十品,但品名與德異本不同。各 
版内容相差很大,以宗賣本流傳最廣,此本以徑山方册本爲主,其明北藏本、清藏本均有增滅,收人《大正 
藏》第四十八册,另有上海醫學書局一九二二年版丁福保《六祖壇經箋注》本,本書解題據此。通行另有中華 
書局一九八三年版郭朋《壇經校釋«本(内收敦煌本 '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楊會文《敦煌新本<六 
祖壇經>》本(内收敦博本)等* 

佛教編 二六^ 



中國學術名 *提要*«卷 =八 -' 

慧能(六三八——七一.=-一>,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 • 後因其父被貶 官嶺南 ,遂定居於新州(今 
廣東新興縣 *"« 能三歲喪父,從小随母欲柴度日6龍朔元年'一八六一 ' 投蕲州黃梅縣(今屬湖北 > 東山寺 
弘忍門初以『行者」身份在碓房舂米,後3提出與首座神 秀不同 的「傳法偈」而得弘忍賞識,並因聞《金剛 
S 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道,被付與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磨所傳的袈 ar 辭師甫 歸。 隠居十五年後,於 
儀鳳元年(六七六 > 在南海(今廣州)法性寺正式出家受戒,公開從事傳教活動。以後回 ffi 州,住曹溪寶林寺 D 
慧能以頓悟成佛 ? -*,經門下神會提倡,稱爲「南宗」,以區别於神秀主張 * 悟成佛的『北宗」。以後南宗獨行 
天>,*能成 爲禅宗 第六代祖師,門下衍爲潙仰、臨濟、曹洞、 * 門'法眼五家,成爲 中阈禪 宗的實際創始人。 
事蹟見載於《壇經 ' 法海《壇經略序 • 《宋高僧傳 > 卷八'《景德傳燈錄3卷五,以及王維 *= 六祖能恽師碑銘 • 
柳宗元《 9 溪大鑒禪師碑 ■ 劉禹錫 •*■ 大鑒襌師第二碑》等。法海的生平事躞見《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 壇5是 一部記 載慧能生平事蹟及其教説的撣宗根本經典。「填 j 指戒壇,指慧能 應韶州 刺史韋璩之 
遨,在韶州大梵寺爲僧俗:下多人設堉授戒説法~「壇經 • 即對這次依據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而説法的記 
錄,並添人«能以後的 -- a 行編集 ffi 成。中國僧人撰述被稱爲『經」者,唯此一部,或謂隨順當時戒律性» 籍的 
稱法,如道宣所著 C 戒壇圖綷 ■ 《祗洹寺圖經》之類—或謂寓有保*,特别推崇慧能的教法,與佛陀相侔。書前 
冇_儿代襌異的 -" ff 》 和宋代契嵩的《*•"末冇法海等集的《六祖大師緣起外記 - 等 。全耆 分爲十品 : 

一、行由品 。記叙 * 能的生世及得法傳宗的經過=慧能從弘忍處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怍的心要,乃作 
偈曰: 「何期 m 性本自情掙,何期 U 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描,何期自性能生 * 
法。」於 (5 捃卜五年後,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驚 @ 廣州法性寺聪爾»'涅*經 > *法會大*, 



遂公開所傳衣缽,依印宗出家,開弘忍所傅「東山法門 • 印宗後來成爲慧能的 弟子® 

11般若品 "提出 衆生當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於一切法不取不捨,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須「自識 
本心, , y 兑本性。」由此封出世的佛法堤 m 了全新的看法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覓菩提,恰如求 
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t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三、 疑問品 g 認爲佛性本有,解脱全憑&力,「佛 向性 中作,莫向身外求。 S 性迷即是 * 生,自性覺即是 
佛 J , 衹要「明心見性」,即是成佛。針對當時側重他力的住生淨土法門,提出「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爲 
後世「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j 説的 根源。 

四、 定 意品 。提壇經》的核心思想:「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 
相是於相而離相,無念是於念而無念,無住是於一切之上念念不住 。此中 ,特别注重無念,即認識境#而不 
爲境羿所轉,面對世俗世羿而不爲世俗世界所制。「真 如自性 起念, A 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 
自在=」 

五、 坐禪品。在「人性本淨」的前提下,對「禪定」 f 詞作了重新界定>「外離相爲禪 ,肉 不亂爲定 - 

六、 懺悔品。改變傳統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寶的説法,提出自歸依覺、正、淨『自心三寶 • 並論證 於 S 
身中有佛的法、報、化一.:身。自性根本清淨,此即「淸浄法身佛」 M 自性所生的般若之光掃除感官欲望,即獲 
得 r 圓滿報身佛 ' 祇要一念向善,便生智慧,此即「自性化身佛 J 。 

七'機緣品。記叙慧能與弟于無盡藏尼、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懐讓、玄覺、智隍等的説法 
機緣。 

佛枚编 一一 ,i - t 



中國學術名 著 提要宗教卷 二 T ' 

八'頓 漸品。 針對當時禪宗中南北、頓渐等問題,提出 •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 

名顿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淅。」 cf 
九、宣詔品。述神龍元年(七°五),中宗聞其玄風,遣内侍薛簡迎請入京,慧能稱病不起,詔賜衲衣寶 

吊,敕韶州剌史修飾寶林寺 。在與 薛簡談話中,薏能批評京師禪德 r 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的説法,指 

出: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i, 
卜、付囑品。記叙慧能寂前對弟子付囑之語及身後之事。對神會等提出蓮用語言「不失本宗」的原則 
印分析 |_.一 十六 對概念 * 出没即離兩邊。對文 字語言 若全著相 ,即長 邪見1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壇經裏中國僧人的 t 撰作中,唯一被尊爲「經」的一 I 。是禅宗2的根本典據, f 國佛學乃 
至中國哲學史靈生了深遠的影響。元代德異評價説..「原其五家綱要,盡出 S 經》。夫《蠢》者,言簡義 

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壇經序 B I 

有關《壇經》的研究著作主要有:胡適《壇經考 ■ 日本宇井妇壽《第二禅宗史研究 • 柳田聖山《初期禅 
宗 史之研 s ' 印顺¥3蠻》馨的相 s 8 -。 S 5 的校注本有 TW 保朋《壇經 
校釋 ' 椹曾文《敦煌新本< 六 祖壇經 >> 本等。(王 雷泉) 



禪宗永嘉集 

S 〕 玄覺 

《襌 •* 永 * 集 • 又稱《永嘉禪集 •- 氷嘉禅宗集 ■ 《玄覺永嘉集 •-■ 永嘉集: r 一卷。唐代玄覺撰慶州刺 
史魏靖輯。通行本有,.~大正藏 k 第四十八册 > 本等。 

玄覺(六六五 I 七一三 • 俗姓戴,字明道,溫州永嘉"今浙江永 * 縣 j 人。八歲出家,先學天台止觀,悟 
_頓妙旨,後受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 的激勵 ,舆東陽玄策禪師游方詢道 。往 曹溪謁慧能印證, 於問答 間得慧 
能印可,遂改人禅門,留住一宿告别,世有稱其爲二宿覺」者。若作尚有玄覺在曹溪證道當晚所作《證道 
歌》一卷,闔述禪宗頓法••其傅法弟子所集《永嘉禪師法語》一卷。唐僖宗賜謚爲無相大師,清雍正皇帝又敕 
封爲洞明妙智襌師。牛 r * K 詳見北宋贊寧 《宋高 僧傳 s 卷八本傳、道原《景德傅 燈錄》 卷 _九 等。 

本 * 爲台禅融合的早期作品,以天台止觀雙遮之旨解釋禪宗之襌,提示禪観之用意及漸次修行之歷 
程"中綴交覺自 ri 修悟的經驗 。全 * 分成十篇(明傳燈以爲魏靖所輯之 《永 嘉集》内容雜亂,迭有訛 8 ,舆玄 
覺之本意相去甚遠,故將原有之十項 y 更改次序與内容爲..歸敬三實'發宏誓願、親近師友、衣食誡警,淨 
修二業、.二 乘階次 、事理不二、簡一 _ , J ' 偏圓•正修止観、觀心十門 ' 初|二門爲序分,次五門爲正宗分, 後二們 爲 



中 3 莩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一七° 

流通分。十篇大 意爲: 

蓽道 志儀第 r 説立志 * 道者,須先生厭離三界之信仰,然後學習依止明師的儀則和初入法門修行的 

規矩。 

戒驕者意第一 : 。説靥奢之念,妨害修行去除貴身賎法之行,樹爲法忘軀之志,「寧有法死*不無法 
生 • 

淨修三業第三。詳述於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淨修身口意三業,即十薺業道,此爲正修止觀的基礎。 

奢摩他頌第四。「奢摩他」,即止,此指天台止觀法門中的體真止法。對根性較好者,可以在即心無心, 
即知離知的寂寂惺惺中,悟入真空妙性。對於初修心者,須依次第悟人的方便辨别五種心念.‘故起、串習、 
接續、别生、即靜。前四種是病,後一種是藥*以藥治病,病去藥亡 * 五念便 一 時停息,即名一念相應,此時真 
空靈知之性 S 然現前。並於一念相應之時,要有六種料簡以勘験是否真實;識病、識藥、識對治、識過生、識 
是非 、識 正助。以此六種料簡,不使禅心落於偏邪,未悟諝悟,未證謂證。 

毗婆含那骐第五。「毗婆含那 j , 即觀,此與天台宗的假觀相類似。指從上門的真空性定上,進一層修於 
觀 *, 以照緣生,使在智境中了達無縛無著,從而證得境空•智空的二種智慧,成就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 
真空妙用。 

優畢叉頌第六。「優畢叉」,即捨離偏執,「偏修於定,定久則沉~偏學於慧,慧多心動=故次第六,明優畢 
叉頌,等於定慧,令不沉動,使定 薏均等 ,捨於|:邊。」此門述即照即寂,非照非寂的中道正観之法,以定慧均 
等,圓成無緣大慈爲沙極,是永嘉襌法中的精髓所在。觀心之法分爲十門; 



二) 法爾門 。指三諦一境、三智一心 ,而智 境冥合的實相境界。 

(3 觀體門。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爲觀心之體。 

(3 相應門。觀察心與空、身舆空、依報與空、心與空不空'身舆空不空、依報與空不空,心與空不空'非 
空非不空、身舆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依報舆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等九種相應不相應。 

(四)誊上慢門。若與以上:二個 ■ 次、九種境界不符合,則説明修道者全未相應於不同的實證境界。 

(*) 誠疏 息門 。重申修心必須人觀,非覲無以明心。 

(六) 重出觀體門。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七) 明是非門。以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的四句,來樣轉破斥滯於「是」與「非」的執 
心。 

(八) 簡詮旨門。若合於宗、明於旨,則言觀不存,不立文字’不著觀行。 

(九) 觸途成觀門。指方便立言舆隨機起観,不妨礙中道理性舆真實妙觀。 

( I )妙契玄源。理明旨會,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人不思議的如來藏心之妙源。 

--• 乘漸次第七。述悟道者,以無作妙用,舆無緣大慈,随機起應,順物忘懷,方便施設聲聞、緣覺,菩 *= 一 
乘教理行果,濟度上中下二種根性。 

事理不二第八。融通事理,使修學者不執理廢事、迷名滯相。應知真諦不相背事理,事理的本體就是真 
諦丨妙 智+異於現前了知之心,即了知的本性元是妙智= 

勸友人書第儿。«左溪 "' 朗來倍 招 £ 覺居深 111 修道,遂復信指出:末悟道不宜居 111 ,應先參明師,待悟 



中 E *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二七二 

人後 方可屈 山深造,因爲「若未悟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 
山則道件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所以修行者所重視的是道,並非居處的幽寂與否。「是以見道忘山者,入 
間亦 寂也; 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空聚何山谷?如其三 
毐未袪,六塵尚捿,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這喧寂耶 f 」 

發撼文第十。發愿世世童真出家,弘揚 怫法 ,愿以三寶之力方便救 濟一切 衆生的苦厄,度脱一切煩惱, 
s 使成就佛道。 

由於永嘉襌法頓漸並行的 * 修風格,其後影響台、禪二宗極 爲深湩 。明代中興天台宗的月亭大師及再 
傅弟子雁蕩山的止智禅師,就深受永嘉的禪法影響,盛倡台襌一致的學説,從而扭榑了台宗後世祇重講教 
不重實修的流弊時使襌者從文字「°頭之禪的頹 M 中走向了真參實學。 

有_本 * 的注釋有..宋行蛸《永 * 集注》二卷、明僧傳燈 I 永嘉 襌宗集注》一一卷(收於《續藏經》第 I 一一 
册)、«*僧己和《永嘉集説誼 >- 卷等。(王雷泉) 



成唯識論了義燈 

S 〕 慧沼 

(( 成唯識 論了 * 燈 • 略稱《唯識淪 »*■ 《唯識 r 義燈 ■ 《了義燈》 - 義燈 • 十 I 二卷(或七卷 • 唐 * 沼 
撰,撰時不詳。通行 本有: 《大正藏》本卍續藏經》本等" 

慧沼 <六五一 —— 七一四 • 淄州淄川(今山東淄川> 人。幼而瞥*,年十五出家,如法修行,不逮戒律 。時 
人稱之 r 沼間梨」。初從玄奘受學,後轉依窺基學習唯識,並能深人堂奥,得其真傅。窺基;小寂後,圓測著《唯 
識論疏)>反駁窺基之説,慧沼於是撰成《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 ( 説,以潁示法相之實義。他還嘗先後 
參預義淨、菩提流志之譯場,搶任證義,多所刊正=又著《能顯中邊蕙 R 論》四卷、《因明人正理論義纂要> 一 
卷,論述法相教義,使該宗達於極盛 。此外 ,還著有 -• 金光明 最 勝王經疏 ■ < 法華玄 »• 訣 • 《因 明人正理論 
義斷》等"事蹟見《宋高僧傳》卷四 、《開 元釋 教錄》 卷九等 D 

《成唯識論了義燈 S 是《成唯識綸>的注釋寄,係「唯識三大疏」之一。旨在駁斥有醑《成唯識論》注释中的 
種 種異説 ,從而閩明原論 之正義 。作者是我國法相宗的第二祖,其書承 ■ 窺基的觀點,對圓測、圓義、普光、 
慧觀的論提異 ,,,ls » ,一 ~評斥*家的不冏看法,其中有「西明云」、「~要集》云」'「有説」、「有云」'『有解」、 
* 教编 一 ' t _ - 



中國學術名 ** 嬰宗教卷 .一七 ™ 

「有釋」、「有人|_<」和「未詐決」等名目,在上 述異説 中,「有説 j 指窺基,「有釋」指圓測,「有 人一 5 指普光,「有 
解」指慧觀 ,「有 s 」 指玄範,「*詳訣」指義寂,而「西明云- ;5 要集-云」所指不明。 

此 s 採用先引-段《成唯識論》原文、再把種種異説相應列出、然後辨 明自己 的見解的做法 。比如 .. 
「《論 ■ ■乂生等相, * 體俱有等者=本云,初破古師相用前後,又住異滅下,破新薩婆多三相用俱。西明科 
云.■並通新舊,有解 取前爲 正。 i 集芸:取西明爲正,以《婆沙》文義有兩釋.•初云作用時異,即 I --相前 
後 。又; s 《婆沙》云.•滅時老滅♦方有作用,故即同時。今 ■ 不爾。前引《婆沙=一十九云 :■ 一刹那,具有三 
相。若爾*應一法亦生老滅,作用時異,故不相違。謂法生時,生有作用 d 時老滅,方有作用。體雖同時,用 
有先後,此意即答 - 一相作用,皆有前後,不别云滅輿老同時"」(卷三) 

本#徵引别家疏鈔很多,而古時又無標點,引文的起句尚能辨别,而末句若非特别熟悉 T 很難 確定 。故 
自古以*,被公認爲《成唯識論》注疏中最難理解的一部書。(夏全革) 


成唯識論演秘 


〔唐〕智周 

《成唯識論演秘 r 簡稱《唯識 演秘 ' 《演秘 • 七卷(或十 四卷) 。唐智周撰,撰時不詳。通行本有 :- 大正 



藏》 本 、《卍 續藏經》本等。 

智周(六六八 —— 七二三 • 俗姓李,泗州(今江 * 省 >人。十九歲受具。年二十三,投慧沼門下,精研法 
相奧義,得法相宗真傳。後住濮陽報城寺,弘揚該宗教義,常事箸述,對因明學亦有許多補充,也稱『濮陽大 
師 • 唐武后 * 安三年(七 0三),新雄僧人智風、智*、昝雄入唐,從智周學習法相宗旨。唐玄宗開元五年 
C 七一七 ), 日本僧人玄昉人華,亦參於會下,親受宗致。智周是繼窺基'慧沼之後的法相宗第三祖。生平心 
繫西方’相傳他曾於西方淨土院内造阿彌蛇佛‘觀音、大勢至等五十二位菩薩像,感得靈瑞。著作頗多,有 
《成唯識論演秘 • 《梵網菩薩戒本疏 ■" 法華經玄贊攝釋 ' 《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 
記》-後記'《成唯識論了義燈記-《瑜伽論疏》等多種。事蹟見《新编諸宗教*總錄》卷二、《法相宗章疏>、 

~東域傳燈目錄》卷下‘=一一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中等。 

《成唯識論述記 - 是窺基注解~成唯識綸3的一部著作。書中以佛教因明破斥小乘及 外道的 理論,説明萬 
法是由人類存在之根本依處 I 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它是我國唯識學的根本經典,歷來受到重視。 

本忐則是《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 - 的注釋,也是 「唯 識三大疏」之一。書中大量徵引《大般若經 - 
* 瓔珞經-~瑜伽師地論》 - 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無性攝論 • 《倶舍論 - 等大小乘經論以及清辨、安慧 
等諸大論師的學説’宣揚法相深義,發揮《成唯锇論》和 - 述記》之幽旨,逐句解釋,一絲不苟。而且此 " 與《成 
唯識論掌中樞要 - 《成唯兼論了義燈》相比,宇句较爲通俗易懂,對於初學唯識者甚有裨益。(夏金華) 



中 B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大日經疏 

〔唐〕善無畏 、一行 

"■* 大日經疏 • 全稱 c 大毗虛遮那成佛經疏 • 略稱《大疏 r 二十卷。廣善無畏講述,一行筆錄並作_釋。通 
行本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册。另有十四卷本,題名-大日經義釋》-毗虛遮那成怫神變經義釋'一行記, 
收於 《續 藏經》第=;十六册。兩本内容大同小異,當爲同一經疏之不同記錄本=據唐釋溫^-《毗虛遮那成佛 
神變加持經序》及日本僧慈勇 ■* 義釋跋-圓珍 * 義釋目綠緣起》記載等,~大日經義釋》當爲 •* 大日經疏》之再 
整理本,整理者爲智儼*溫占.一僧,由入唐留學僧赍歸 H 本的《大日經》疏釋 ,有 得清本、空海本、慈 a 本、玄 
防本 、餘賫本凡五種,其中空海本二十卷,即《大日經疏 ' 慈璺本十 " 卷,即 - 大日經義疏 •* 有十一卷本 * 
—卷本,「都處對勘,人问小異,不免巧拙也。」諸本差别,祇在文字之繁略= 

講解者善無畏(六三七——七一 ■-- 五〕,梵文名戍婆揭羅僧訶,亦譯淨師子,中印摩揭陀國人,爲釋迦牟尼 
* 父甘露飯王後裔,卜.-+歲嗣烏 * 國王位,後讓位於其兄,出家學佛。從那爛陀寺達磨鞠多長老學密教,洞 
達七藏,遵師命 * 行弘法,於開元四年 " 七一六 ) 抵長安,受到禮遇。次年奉詔譯經,並立壇灌頂 傳法,弟子有 
一行、*思、妙思、玄超、溫占、李苹等6先後譯出《大日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8 悉地羯繼經>等密典, 



撰有《無 畏 一 - 藏揮要》一卷。其所傳爲以 - 大日經》爲主經的「胎藏界法」。卒後贈鴻艫卿。與金剛智>不空並 
稱開元三大士,爲中國真言宗的開創者。 

一行(六七 =- ——七二七),俗名張遂,巨鹿(今屬河北)人。自幼博通經史,精於天文曆象之學。一一十一 
歲從 荆州崩 撣師出家,從禪宗北宗門下嵩山普寂襌師學禪,從天台山國清寺一隱名大德學算術,從當陽悟 
真律師學戒律。開元五年(七一七)應唐玄宗之請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日經'整理曆法。從善無畏受灌頂, 
爲金剛阿"黎,傳承*藏界密法,又從金剛智得金剛界密法傳承,撰有《攝調伏藏-《釋氏係錄-《大毗盧遮 
那佛眼修行儀軌 *- 等"據唐人崔牧《大 R 經序 • 《大日經》於洛 " 大福先寺譯畢之後,一行重 * 善無畏敷暢經 
義,隨綠撰爲疏,其時間大約在開元十三年(七二五〕。一行還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爲《大衍曆 ' 渾天儀等的 
製定發明者。 

《大 R 經疏》是 一 行佛學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國真言宗教»的奠基之作。此書隨文解釋《大日 
經 I 七卷中的前六卷一一一十一品。據善無畏之傳,融合印度、中國佛教顯教教義,系統 " 明了密教教理, 將密教 
經籍中多處隱秘不宣的地方一一解釋明白,注明了許多秘密 • 相的作法和意義, " 釋了善無畏所傳曼荼羅 
之圃位。可謂明快暢達,義旨無所不盡,多用淺略'深秘 - 重鞸,解釋經中奧義。凡善無畏所作解釋,則記 
r 阿閜黎言」,一行自己的看法,則記「私謂」、「今謂」以資區别。 

《大日經 s 爲唐密要典,「眙藏部法」主經,稱大日如來(毗虛遮那佛)在金剛法界宮所説入真言門疾速成 
佛之道 ,内容豐富,詞義精賅深奧。《經疏》隨文釋義,提綱挈領*緦括全經大意爲;「所謂衆生自心即是一切 
智智,如實 r 知,名爲一切智者 D 是故此教菩薩,真語爲門,自 心發菩 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 

佛教編 二七七 



中國 學術名 著提要 宗教卷 ■ 七八 

架, 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謂一切 a *: 色心之實相,本來即佛,成佛之 
要,唯在「如實知自心 • 如自心實相,自心實相即是諸法實相,即是菩提汪覺,即是緣起性空、諸法無我之真 
實,*生所以流轉生死苦海,祇因不知自心實相,被從粗至細的三重妄執遮障了自心本有的智慧光明。真言 
教法從身密'語密,意密= : 1門自淨身口意三業,仗如來果地 一 二密之加持,直接開發自心,照破三重妄执,不須 
經歷長劫惨諸對治行,便 可超 越多劫,一生成佛。 

此真言教法*以三句爲宗: r s 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菩提心者,由内觀心實相,見心從緣 
起故,本來無生’遠®一切名言戲論,至於本不生際。「本不生際 ,即 是自性清净心。」真言法中以梵文 r 阿 j 字 
去示。修行者以普度衆生的大悲心爲本,從師受灌頂,人真言門,以觀心爲因, = 一密爲緣,修 有相、 無相二種 
瑜伽。有相瑜伽者,緣本尊身,字•印等繫心人定 * 観想境界明現,得世間一 一一昧,可作息災增益等亊業法。直 
観心 ft , a 心不住内外中間諸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知心本寂無性,入無相一一:昧、出世周三昧,成就悉地, 
住菩提心。「以心源故,六識亦皆純淨,所謂六 自在玉 性清淨也。」從初修習,到究竟成佛,歷成五種悉 
地 •• 一信 - 一人地 - 二 £ 通、四•一乘、五成佛(無上悉地 • 

行者人真言門,須嚴持淨戒,居家菩薩持不殺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妄語 、邪兒 五戒,及密教四根本重 
戒:謗諸法、捨離菩提心、慳、惱 害眾生 。密教在家五戒不同小乘戒,容有聞遮,由「異方便」則許違犯,要在 
以智慧榑煩惱爲菩提,轉有爲戒成無爲戒(本性戒)。 

《經 疏》 對大乘空'無相、實相等核心要*,皆以真言宗義作深秘之釋,以明此宗教理舆「常途説法」 之區 
别 D 謂諸經 説緣起 無&性、無我•空,皆是漸次開實相門。以不 BI 得故,爲令眾生離實有自性之妄執故空, 



«* 此空實有其自性,即淨菩提心,此心具足諸佛恒沙功徳,即是不空,亦是大空。所謂無相者,離所執相, 
而以方便’具足 I 切善功德神力 不思畿 境界,即相無相,即無相而具一切相,「以離一切相而現示相,名真實 
相也。」如來窮證淨菩提心 ,具足 種種三業、無盡莊嚴,所謂「從一平等身,普現一切威儀,如是威儀, s 非密 
印 g 一平等語,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非真言 d 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尊,無非三眛。然 
此一一 =一昧差别之相,皆無邊際,不可度景,故名無盡莊嚴 - 此無盡莊嚴三業,加持真言行者,能令精勤修 
習者三業皆同本尊 ,證得 本 9 之無盡莊嚴 。 f 

《經疏》對二種一 -- 昧的修習法要,及人壇護摩、曼荼雍、事業法等寘言事相,皆有詳悉 " 釋。謂行者須如 
法如儀,依師而學,依次第觀修,從有相門入,作三密相應之持誦,由有相之緣 * 次深人,自然即相無相,叩 
緣無緣。觀想須渐令明現,持誦有出入息念誦、出聲念誦'心意念誦等法,皆須一一聲宇皆令諦了,不得間斷 
散亂。若將身子 印合一 ,離分别緣念之心,不遣不 '", 不增不減,作一切平等相觀,即是出世間念誦。了知真 
」 ;: 之體即 M 法界,等於大空,自然得無相三昧。菩提心雖空,而以方便有種種事相,所謂本尊形相標幟、埴 
城 、咒 印等,矜出實相,*冇深意’須如法如儀而作。真言護摩,不同外道祠火,謂以慧火燒煩惱薪令盡無餘, 
是真 V 11 護摩之義,具體作法有内外二種 。息災 、增益、懷爱、降伏等事業法,皆須從大悲心中以智慧照 r 而起 
悲 ■** 忿怒之方便。 

~大日經疏 - 由於受秘密儀軌的限制,其影響祇在真言 I 宗内部,中國注釋此書者’有遼釋覺苑奉遼道 
宗敕而撰的《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十卷,今收於《續藏經》第三十七册。宋代以來,隨真言宗在中國时失傳, 
《大 H 經疏》在中國佛教界亦漸失其影響。但在 R 本,卻極受東密、台密的重視, B 僧爲此書作的注釋發揮有 



中國學 術名著 提要宗教卷 

一 l'c 

宥範 《大 B 經疏妙印 S 八十卷 S 大 CIS 妙印鈔 US 十卷, 濟暹的《大曰經住心品疏私宇》十六卷,杲寶 
的《大日,經疏演奧鈔 --' f 卷,親瑜的《大日經疏指心鈔》十六卷,宥快的 《大 日疏經 鈔》八 十五卷 ,曇 寂的 55 大 
H 經住心品量 E 二十卷等。近代 S 嘉 的復興,《大曰經5又受到中 SS 、 學 f 的重視。 

S 兵} _ 


開元釋教錄 


I :唐〕智昇 

《開 1 兀釋教錄 ' 簡稱《開 元錄》 ,一 一 十卷。唐智昇撰,成於開元十八年(七三 ◦ • 通行本有麗藏》 本、 
《宋藏 )) 本 - 金藏 >本-元藏 > 本、《明南藏》本 - 明北藏》本、《清藏》本、 《頻 伽藏》本 - 大正藏》本等„ 

《開.兀釋教绿》是歷代佛經 H 錄中編得最奸的一部著作=它記載了 肖後漢 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至唐玄 
* 開::儿卜八年(七三 0 ),凡卜九代六百六十四年間的佛教譯述。「傳譯緇素 總一百 七十六 人,所出大小二乘 
一一-藏聖教,及蠢集傳並及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其 見行、闕本 * 並該前數。」(智 
w 《序》)。全 # 的結 構爲: 

I 、總括羣經錄(卷 I 至卷十 • 以朝代爲序,記叙 自漢至 唐各代翮譯和撰作的佛典 。卷 I ,後漢 -* 失 


譯)'曹魏。卷一;孫吳(附 媿吳 失譯)、西晉(附失譯)。卷三,東晉(附失譯)、苻秦(即前秦)。卷四,姚秦 (即 
後秦 ■ 乞伏秦(即西秦,附三秦失譯),前涼、北涼(附失譯)。卷五,劉宋(附失譯 • 卷六,蕭齊、梁(附失譯)、 
元魏< 即北魏 ■ 髙齊 { 即北齊)。卷七,周(即北周)、陳、隋。卷八、卷九,唐。卷十,叙列古今諸家目錄,收歷 
代佛教經錄四十一家。 

二、别分乘藏錄 C 卷十一至卷十八 • 包括 七錄: 

< 一 ) 有譯有本錄 c 卷卜一至卷十三 ■ 收載 " 錄匕有著錄或經本上署題譯人 <「有譯」 • 並有傳本行世 
二有本-的佛典彳下分菩蓮^指大乘-一藏錄^卷十-卷十二-聲聞^指小乘一三藏錄-^卷十:二-聖賢傳記绿 
(卷 尤一一 )一二項。 

菩薩三 藏錄 F 分乂 3 菩薩契經藏。包栝大乘經重單合譯{相當於 f 般經錄上説的「重譯」、「重翻■「同 
本異譯」)和大乘經單譯。其中大乘經重 單合譯 又分,,《般若經》新舊譯 - 寳積新舊譯、《大集經》新舊譯、 
《華嚴經»新舊譯 - 涅槃經》新舊譯、五大部外諸重譯經六目。(二)菩薩調伏(律)藏。(三)菩薩對法 c s > 藏。 
下分大乘釋經論、大乘集義論 - 目。 

聲聞三藏錄 F 分: -->« 聞契經藏。包括小乘經重單合譯和小乘經單譯。其中,小乘經重單合 * 又 
分:根本《闪阿含經-、《長阿含經》中別譯經、《中阿含}中别譯經、《增一(或作「•」)阿含經》中別譯 M 、 《雜 
阿含~中别譯經 '* 四阿含》外諸重譯經六目。(二)聲聞調伏藏。下分正調伏藏、绸伏藏眷屬二目。<三)聲聞 
對法藏。下分有部根本身足論,有部及餘支派論一;目。 

聖 K 俜記錄 f 分: ( 一〕梵本翻譯集傳。(一 一)此方撰述集傳。 



困學術名 8 提要 宗教卷 --- 

(二)有譯無本錄(卷十四、卷十五 • 收載經錄上有著錄(「有譯」),但無傅本行世(「無本」 -■ 的佛典 。下 
分大乘經'大乘律'大乘論、小乘經、小乘律、小乘論 、賢聖 集傳闕本七項。其中,大乘經闕本包括重 •■ 本和 
單譯闕本。重譯闕本又分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架部'諸重譯經闕本六目~大乘諭闕本包括釋 
M 論闕本和集義論闕本■■小乘經闕本包括 S 譯闕本和單譯闕本"重譯 * 本又分根本四阿含、長阿含部、中阿 
含部、增一阿含部,雜阿含部、諸 • 譯經關本六目。 

(二)支派别行錄(卷十六 • 收載從大部屮抄出别行的「别生經」。下分大乘别生經、大乘律別生、大乘 
論别生、小乘别生經、小乘律别生 - R 聖集傳别生六項。其中,大乘别生經又分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 
部 、諸 大乘經 别生 五目! 小乘别生經又分長阿含部'中阿含部、增一阿含部、雜阿含部、諸小乘 * 别生 五目。 

(四) 删略繁重錄 ( 卷十七)。收載「同本異名,或廣中略出」,不應作爲漢譯佛經正本的經典。下分:新 
括出别生經,新栝出名異文同經、新括出重上錄經'新括出合人大部經四項,凡一百 K 卜七部四百八卷。 

(五) 補闕拾遺錄 (卷 十七)。收鋒「舊錄闌題,新翻未載」的佛典。其中冇《大周錄》入藏鏵中 * 載的「舊 
譯」一百六 h 四部二百五卷一:大周錄 - 以後的「新譯」九十六部五百一 一卜八卷■■小乘律戒羯磨(唐懷素《四分 
比丘戒本》等〕六部一 十卷; 此方所捵集傳(梁惽祐《釋迦譜》等 )" 十部三 百六十八卷。 

(六) 疑惑再詳錄 <卷十八)。收載有疑問的佛典。有《大周錄 • 《房錄 ■ 《内典錄》誤定爲正經的疑經"和 
以往經錄未曾著錄、智昇考析後新編入的疑經。 

( 七) 僞妄亂真錄(卷十八 - 收載託名僞造的佛典。下分:《開元釋教錄》新編僞經—荷秦《釋道安錄«中 
僞經 ••梁 <釋僧祐錄》中僞經 "蕭齊 釋道備僞撰經"蕭齊僧法尼誦出經 -' 兀魏孫敬德夢授經—梁沙門妙光僞造 




經;隋開皇《衆經 绿> 中僞經;隋仁 «■" 衆經錄》中僞經 -' 大 * 内典錄》中僞經大周刊定錄》中僞經 •* 隋沙門 
信行=;階集錄'諸抄經增減聖説十三項。 

■-- 入藏錄(卷十九、卷二十 • 收載經甄别以後,確認真實無僞,可以作爲誦持、抄窩、收藏的正本的佛 
典。'卜分大乘人藏錄(卷卜九 > 和小乘入藏錄(卷二十)二項。前者又分大乘經、大乘律'大乘論三 目-後 者又 
分小乘 M ' 小乘律、小乘論、賢聖集俜四目。「總 I T 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成四百八十帙。 K 卷十九) 
此錄收載的經名'卷數舆先前的《有譯有本錄》相同。《麗藏》本略去了譯撰者及有鬭的説明,增列了每經的 
紙數~而*'元、明藏本則在經名、卷数'紙数之外,保留了譯撰者的姓名。根據作者在卷十收載的全書總目 
中《大乘入藏録》和 《小乘 人藏綠>下加的小註: 「此直 述經名及檫紙數,餘如廣綠。」恐怕原本應當是省略譯 
撰者的 。另外 -• 麗藏》本在《小乘人藏錄》叙列完畢以後,附出以往經錄誤編入藏的一百一十八部二百 " 十 
七卷經’始《密迹金剛力士經 r 終《高 I 親世音經》,作爲不人藏經,此件爲後來的 *• 貞元録 s 所移绿,可證爲 
智昇原撰>又附出唐不空新譯的經 論及念 誦儀軌法等!百三卷八帙,作爲補遺,此件 據綠末 的附語,當係興 
元一兀年(七八四)八月一日正 覺寺 抄人。上述二件 - 大正藏》本有,而宋、元、明藏本均無。 

《開•兀釋教錄》在佛教3錄學上的成就,受到了自古以來國内外佛教學者的高度評價。高麗義天在《新 
編諸宗教藏總錄序》中説 ■■「 s fi 道真、道安,至於明佺、 s 律師,各著目錄,謂之晉錄、魏鏵等。然於同本異 
出,舊0新名,多惑異途,真僞相亂,或 I 經爲兩本,或支品爲别翻,四十餘家紛然久矣 。開 元中,始有大法師 
厥 號智昇 ,刊落訛 *, 删簡重複,總成 一 書"1:《閧元釋教綠'凡二十卷,最爲精要。議者以爲經法之-,無出 
昇之右矣 。住 持遗教莫大*。」 



中圃學術名 * 提要宗教 卷 -,■ 

它的主要特點是:考證詳悉,頬例明審。具髋表現在: 

一 、 在《總 括羣 經錄》中 ,對 每個譯人的譯籍均有 I 番仔細的考訂。凡漦定爲可靠的’算在翻譯正數之 
内 * 先 列「見 存」,次列「闕 本」,每經之下附註異名、異卷'譯次、源委、譯時 * 最初見載於哪一部經錄等 ,編列 
在譯人小傳之前—凡«定爲以往經錄誤刊的,如别生抄經、一部經典數名重載'非其人所出、可疑或確僞一 
類,皆不作翻譯正數,剔出,别列於譯人小傅之後。雨件區别,涇渭分明。 

如卷一後漢録收載的安淸(安世高)譯本中,保留了《大乘方等要慧經~等九卜五部一良一十五卷,以作 
翻諍的正数,删除了 * 八光經》等 八十五 部八十五卷卷 - .孫吳錄收載的支謙譯本中,保留了《大明度無極 
Ml 等八 d 八部一百一卜八卷,删除了《大慈無減經 a vi 二十八部三十八卷;卷二西晉錄收載的法炬譯本中* 
保留了《優填王經}等四十部五十卷,删除了-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經》等八十九經^ ■-- 東晉録收載的竺曇 
無蘭譯本中,保留了《采蓮違王經》等六十一部六十三卷*刪 險了 《諸天問如來背戒不可思議經»等四彳八 
經;卷四姚秦錄收載的鳩摩羅什譯本中"保留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2 大品般若經》)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 

四卷,删除了《襌法要》等一:一十五部 一百一 「卜六卷,等等。 

一-、在《叙列 古今諸 *H 錄》和 ■* 删略繁重錄》中,對以往各家 * 錄的疏誤,一 一加以指陳評隙,清理« 
正。如 - 删略繁重錄 )) 屮説~一切施王所行檀波羅蜜經》一卷,「出 -■ 六度集經 * 施度無極 - 中,諸錄皆云,姚秦 
三藏鳩摩羅什譯者,謬也-《藥師琉璃光經 - 卷,「是 s 大灌頂經》第十二卷’或有經本在第十一。《長房》等 
* 皆云,宋代鹿野寺沙門慧簡 3 者,謬也 。 - 獨富長者經 >) 一卷,「出《雜阿含經第四十六卷,《長房錄》云"後 
漢安世高譯者,謬也 -« 菩薩地持經》十卷 * 「亦名《菩薩地持論 • 今此録中編之爲律,存其經名,除其論錄。 



《周錄 X 指《大周錄》 > 中云,《菩薩地待經》«本者,誤也。乂《周錄》中,此一本經既有多名,前後差互,凡六處 
重上,錯之甚也(大乘經中 I 處上,大乘律中二處上,大乘論中一處上,闕本錄中二處上——原註)。」 

.-• 在《疑惑再詳錄》和《僞妄亂真錄》中,對所集的疑潙經,加以甄别品析,提出了其書之所以爲僞的論 
據。如《清淨法行經 • 「記説孔、老、顔回事」五百梵志經 rr 云人身從五穀生」;十六卷本的<佛名經 r 「乃 
取留支所譯十 r 卷者錯綜而成。於中取諸經名: m , 取後辟支佛及菩薩名,諸 M 阿羅漢名,以爲三寶次第,總 
有三十 -■ 件。」 •- 要行捨 身經 '「經 初題云 ,三藏法師玄奘譯,按法師所譯無有此經-《瑜_法鏡經 r 「即舊僞 
屮《像法決疑經》前文增加二品,共成一經。 - 父母恩重經 r 「 引丁蘭、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嫉妬新婦 
經 • 「緣妻嫉拓,僞造此經以誑之,於中説嫉妬之人受報極重。」 

四、在《有譯 * 本錄》中,對流傅的經本裒集校理,科條明偷,立意出新。筲先,它對~房錄•《内典錄 -- 史 
爲簡要明白地概括了大乘經典(「菩薩 截」) 與小乘經典(「*聞藏』)的基本特 徵: 「菩薩藏者,大乘所詮之教 
也。能説教主,則法身常在,無滅無生~所詮之理,則方廣真如,忘名離相。總乃三藏差異,別則一 4-二科。始 
f 發心,終於十地 = i 明八解之説,六度四攝之文,若是科條,名爲此藏 =」c 卷十一 ) 「聲闢藏者,小乘所詮之 
教也。能説敎主,則示生示滅,應物隨緣~所詮之教,則九部四含,毗曇戒律。善男善女,藥之而脱屣塵勞,緣 
覺聲閗 ,奉之而昇 乎彼岸。蓋真乘之小駕,乃菩提之化城,誘進初心,莫斯爲勝。始乎仙苑,迄彼金河,所詮 
半字之文,是謂聲聞之藏。」( 卷十一 ii ) 

其次,它對三藏下的科目,進行了獨到而又恰當的 分類。 

( 一 >第_次明確地以部類爲次第,編載大乘經和小乘經。將大乘經區分爲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架 




中 B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八 A 

五大部和五大部外諸經=將小乘經區分爲畏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四大部和四大部外諸經(又稱 
rw 阿含外諸經」 ' 這種分類也運用於 * 有譯無本 ' 《支派别行 ■« 人藏》 等錄。雖然在『開元釋教錄«之前,經 
錄家在將别生 經歸人 大部時,已接觸到這種分類,但不完整不係統,也没有採用這樣的 標題' '經過《開-兀釋 
教錄》 逍番 整理,紛繁複雜的大小乘經,各有統歸,井然有序了。 

(二)辨釋了大乘律(「菩薩調伏藏匕舆小乘律 <「聲聞調伏藏」 ) 的主要區别,並採取以本攝末的原則,編 
定小乘律的次第。智昇説‘■「大戒者*防患之總名也。 * p s 淨戒,唯禁於心。®™律儀,則防身語,故有託緣 
興過,聚徒訶結。菩薩大人都無此事。佛直爲説,令使遵行,既無犯制之由,故闕訶結之事。」(卷十 二) 基於 
這種理解,本 * 將羣绿中編人小乘律的 劉宋求 那跋摩譯的《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移編到大乘律之中。因爲 
此經「初是舊 # 戒本,後是受菩薩戒文及捨懺等法。 K 卷十二) 

又認爲,「調伏藏者,經云,勝故,祕故,佛 獨制故 。如契經中,諸弟子説法,或 * 天説。律則不爾, I 切佛 
説 -■" 卷 1 -!---〕也就是説,作爲「經」,它可以出於佛陀之口,也 31|!1 出於佛弟子或諸天之口,但作爲「律」,™ 
應當全是出於佛陀之口,由佛獨制的。因而,智昇又將小乘律藏分爲「正調伏藏」(正律)和「調伏藏眷屬」(律 
論 ) 兩類。前者雖傳授不一,但爲佛獨制,後者「並是分部(指産生部派)已後,諾賢等依宗贊述,非佛金口所 
宣,又非千聖結集 - 這樣就杷 《 摩訶僧柢律 ' 《十 誦律•《五分律 - S 四分律》等律典大部和其他戒本、羯磨, 
編爲~正調伏藏》,而將自古以來一直當怍正律的《毗尼摩得勒伽■《善見律毗 婆沙》 等編爲《調伏藏眷屬 • 
(一一:) 就體性分判大乘論爲兩類.■二者解釋契經,二者詮法體相。」(卷 1 - 二) 前者名「釋經論」,有《大智 
度論》'《卜地經論 • 《金剛般若論 - 等—後者名「集義論」,有《瑜伽師地論》、《中論》、《百論》、《+二門論 ■ 《菩 



提資糧論》等。又以本末爲序,將小乘論(主要是説一切有部,略稱 r 有部 j 的 論著) 編成如下次第:初,有部 
論藏的根本《身論 ' 即《阿吡暴八犍度論 s 異譁名《阿*連磨發智論>'次,「各辯一支」即各述|個方面的 
= c 足論 >中的五論,即《法顔足論 -- 集異門足諭》 - 款身足論》-品類足論 - 《羿身足諭 K 另有《施設足論》 
尚未譯出'再次-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葙其他支派論’如^成實論-^解脱道論-^部執異論分等。 

CE )《 賢聖集傳 ® 列五項爲選取標準:二讚揚佛德,二明法真理,三述憎行轨,四摧邪謨法,五外宗異 
軌。 K 卷十三 >屑第 | 項的有《佛所行贊 ' 《釋迦譜》等18第二項的有 " 修行道地經》 - 經律異相 >• 等於第 
H 項的有《馬鳴 菩藤傳 •《龍楫菩 薩傳 • 《法顯傅》等 1® 於 * 四項的有~弘明集-《辯正*>等1?於第五項 
的有印度數論 * 的《金七十 論》 和勝論派的《勝宗十句義論 • 

《開元釋教錄 - 的上述分類法則,成爲後世經錄和《大藏經 S 相沿的規式。 

五、在 •* 總括 • 經錄》中,根據《出須賴 經後記 >和~首楞嚴經後記 • 勘得優婆塞支施崙譯的四部六卷,新 
增了前谅錄。又補收了 * 内典錄》遺漏未載的 一 些譯人 * 如西晉錄中的若羅嚴’北涼録中的法盛 ,劉宋 録中的 
僧伽跋摩,北魏錄中的慧覺、毗目智仙。另外,在 i 補闕拾遺錄》中,還捜集了以柱娌錄未載的「舊譯 • 如後漢 
安世高譯的*自霄三昧經 ■ 北魏菩提留支譯的 c 法華經論 - 唐玄奘譯的《唯識 - 一十論 r 「新譯」,如唐菩提流 
忐譯的《六宇神咒經 ' 義淨譯的 •»* 珠功德經 • 智嚴譯的~大乘修行菩®行門諸門要集》等~撰述’如未詳作 
者的《陀羅尼雜集 • 智昇的 《集 諸經禮儎儀 • 義淨的《受用三水要法 s 等。這樣,《開元釋教錄》既綜合校訂了 
以往經錄的内容,乂補闕拾遣,從而成爲唐開元以前各家經録的集大成者。 

《関元釋教錄》人藏錄的單行本爲《開元釋教錄略出》四卷。但《開元釋教錄》人藏錄是不編帙號的 ,而 

佛教編 -- 八七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 教 卷 一 _<八 

《略出》則 編有千 字文帙號,並在每一部經典的名稱卷數下注以譯撰者姓名 - 略出》是後世抄寫或雕刻佛經 
的司南,北宋以後的《大藏經^大多是以它爲目錄,按圖索驥,進行雕造的 -' 関元釋教錄》的鑛作爲唐代圓照 
撰的-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绿-三卷’所收爲^開元釋教錄^以後’迄唐貞元十年^七九四^爲止的六十五年 
間,所翻譯的 * 論(以密教經典爲多)以及新撰的佛 教疏記 '碑表錄集等,今存。 (* 士强) 

金剛錦論 

S 〕 湛然 

《金剛婢論 • 乂稱 《金 剛鉾 ' 《金碑論 ' 一卷。唐代湛然著。通行 本有: 《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等。 
湛然 ( 七一一 —— 七八二),俗姓戚,常州荆溪<江蘚宜興)人,又稱妙樂大師、記主法師=家世業僑,而獨 
好佛法。十七歲從金華方岩(又怍 芳岩) 受天台止觀,二十歲人左溪玄朗門下,盡得其學 -' 二十七歲時纔正式 
出家受戒。當時,禪宗盛行,華嚴宗勢力亦超於天台宗之上 D 玄朗去世後,湛然以孟子辟楊墨而光大孔學的 
氣慨, 決心破 斥華嚴、唯識、襌宗等他宗對天台圓教的混饉,在東南地區弘揚天台止觀學説,爲唐代天台宗 
中興的代表人物,尊爲「九祖荆溪尊者」。北宋開寳年中,吳越王錢氏追謚爲「圓通尊者」。生平著述宏富 ,主 
要著 作有《法華經玄義釋籤-十卷-法華經文句疏記-十卷-止覩輔行傳弘訣-十卷-摩訶止觀搜要記-十 



卷-山觀義例-二卷-止觀大意-卷-法華三昧補助儀^卷-始終心要二卷-^-不二門^卷等^事蹟 
見 《宋 高僧傳》卷六、南宋士衡《天合九祖傳》等。 

金剛蜱係治療盲人眼膜之器具,引申爲開啓衆生迷惑之心眼金剛婢論》全文不足一萬字,文前 S 述 
學怫以來,未嘗不以佛性義經懐,苦思 r 凡聖一如色香泯淨,阿鼻依正 全處揷 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 
之:念」之天合宗要義,忽於夢醒中得屮 I 「無情有性」的結論。乃「假夢寄客,立以賓主」,以自設問答的方式, 
_述這一思想= 

「無情有性」説的怫學基礎是智顗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性具善惡」説,其中二色一香,無非中道」,已 
内具& 心不 r - 的思想"湛然又吸收 »• 大乘起信論~真如不變隨緣的思想,提出,•「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 
是 * 法,由随 緣故。 」真如、法性、佛性、理性、法界1實際、 * 相等,皆爲同一程度的概念,都具有絶對普遍的 
食義, 而貫撤 於一切 有情與無情界 - 故真如隨緣即佛性隨緣,佛之一宇即法佛也。故法佛與真如體一名異 。 J 
復以佛性、 * 生、無情’佛上等因果、常無常、共别,大小、權實'色非色等鬮係 ,設四 十六問 J 1間難, 
以使人洞見「法界生佛依正 ,一念 具足一塵不虧 • 然後借客覺悟之言,説明「衆生但理,諸佛得事。衆生唯 
有迷中之事理,諸佛具有悟中之事璀。」衆生因迷情所起,续有有情、非情之分,如依佛所悟之法性,即有情、 
非情,本來是不二不二的理體。本來性因迷而變,如能明性即可改迷。故其根本原理在性,是以真如與萬法, 
不變舆隨緣,兩者同是實相,唯相鞟變而成萬法,故心,怫、 * 生三無差别。强調事理、色心,本具三千的法 
理,不能分爲 「能所 ■ 「上下』的差別,使一念三千的 r 性具』説,擴展爲草木等無情物也能成佛= 

本論受華嚴 * 「真如不 9 隨緣,隨緣不變真如〗的影響,以《法華經》的一切有情、無情皆成佛之説與《大 



中团學術名 著 提 B 宗教卷 九° 

乘起信論: S 之唯識思想爲根本,論及佛性之真義,謂不僅 | 切有情具有佛性,即連草木亦有佛性=並以{涅架 
經~「佛性如空 j 之立場,對「瓦石非佛忤」之説加以反駁。又依據天»之教理,謂法'報、應三身皆具足佛性。 
此種「非情有性説」雖不見於智顗之著述,但智顗有二色一香無非中道」及「色心不二」的思想,湛然將此加 
以發展而别創之思想,其後成爲宋代天台宗教義之特色。 

有關本 * 的注釋有:唐 代明曠 《金剛 鉾私記 - 卷、宋代仁岳 " 金剛婢科》一卷、智圓 ~ 金剛婢科 = 卷和 
《金剛鉾顯性錄》四卷、 BI 観《金剛婢論義》|卷、善月《金剛綽綸義解》三卷(今存中卷)、時舉《金_婢論釋 
文-一一卷等。日本對此論注疏達二十五家(據 - 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冋目錄«,主要有:最澄~金剛銲注 - 義空 
(< 令剛鉾折重鈔>、智現《金剛婢流源記 ■ 主海 《金 剛婢發研》、惠慶 《金剛婢懸 *》、僧默《金剛婢講翼》等。 

(王雷泉) 


北山銖 

S 〕 神清 

~北山錄-又稱~北山參玄語錄-~參玄語錄-《北山語錄-十卷。唐神清撰,成於元和元年(八0六), 
北宋初¥=寶註。通行本有.•《大正藏 >本等。 



神清,字基庾,俗姓章氏,綿州吕明(今四川境内)人。兄弟 I 二人均出家爲僧。年十三,受學於綿 州開元 
寺辯智法師。年十八,依慧依寺如律師受具戒 D 平昔好爲著述,喜作編聯,撰有 C 法華玄箋》十卷、 " 釋氏年 
誌》:二十卷、-'新律疏要訣><又名{清鈔 :5 十卷、=1衆初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又名《法源記 :5 一 
卷 -' 識心論 •-• 澄観論 '~俱舍義鈔>數卷等,但均已散逸不存。受業弟子一千餘人,時稱「北山倶舍宗 •• 
蹟見《宋高僧傳》卷六。 

慧寶,宇光用,俗姓王,西蜀荜玄亭沙門=先世晋懦, # 歲出家,弱冠受戒,游刃學海,以傳演爲業。於講 
習之外,博覽群籍。著有=一 一 國簡要 * s 十卷 - 錦鳳襄》十卷 " 玉溪新稿»四十卷 - 五味子》等。事蹟見《朮山 
錄》後序。 

《北山綠-是一部以弘教、釋疑、譏異(指襌宗>爲宗旨編撰的護教著作。《宋高僭傳>本傳説,神清的著 
述,「都計 s 餘軸,並行於世。就中 SS 錄 s 即 { Jtlh 參玄語錄 s 博該三教,最爲南北鴻儒、名僧、高上所披翫 
焉。寺居 * 城之北,長平山陰,故云『北山 • 統三教玄旨而爲泉,故云「參玄 •- 也。觀清之述作,少分明二 
權一實之徑旨,大分明小乘律諭文深奧焉 - 

全書 分爲十六篇,各篇的主要内容 如下: 

■ 天地始 C 卷一),由「艾*」(代表懦家)和「北山野夫」(神淸,代表佛教),分别論述對天地開關、物象 
始興,即字宙發生過程的看法。儲家認爲,宇宙之初,揭馮異翼,痈顇洞洞,混沌無象’後由磐古開天闢地。佛 
家認爲,世界成住 * 空各二十劫,周而復始,「前劫既壤,天地已空,空而復成,此劫方始。」此界最低下的一 
層是風輪 ,風 輪之匕爲水輪,水輪之上爲金輪,由風擊水,水榑凝爲堅,分别形成梵天、寊石'山海 、土地 、宵 



中國學 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 九一. 

室等。 

- 一*聖人生 (卷一 .• 叙説釋迦牟尼的降生、出家、成道與示寂。 

=.、法籍興 <卷.一),謂釋迦牟尼垂世立教,「以經律論爲三藏也,以五戒、十善-四諫、十二因緣、六度爲 
五乘也,統之以十-《(指十二部經:一’開之爲四宗^:指經律論咒:一-叙説了原始三藏的編纂由來’小乘論和 
大乘論的制作,以及佛教經典傳入中國的經過。 

四、 真俗符 (卷一 .•"* 俗二諦,「真也者•性空也。俗也者*假有也 D * 冇之有 ,謂 之似有~性空之空,謂 
之真空。故悟士立 * 於俗相®,合真俗於不二 - 提倡把認爲事物本性是 f 空 j 的看法,和認爲事物假象是 
「有」的看法統一起來。 

五、 合霸王 <卷.-'叙 * 古印度摩竭提國(即摩竭陀國)的頻沙王 C 即頻婆娑羅王)、阿阇世王、阿育王, 
健馱羅國的迦膩色迦王,以及中國 * 代至隋代諾帝與佛教的闌係。 

、一 ■ 至化(卷 IO , 論佛教以悲智之心,行至極之化。以「真道」修身,用「權道」教化。 

七、 - 師議(卷"-論經律論撣各有師承宗祖之道。 

八、 釋賓問 (卷五 •.* 「向方 Lj 與石林館「主人」的賓主問答,對世人提出的悉達太子 f 即釋迦牟尼 J 半 
夜逾城出'*,是「違父命貽# c 姨母)戚」,雉道可以稱爲「孝」嗎?釋迦牟尼作爲頻婆娑羅王的老 W 釋迦族 
人,在阿 " 世王篡位害頻婆娑羅王時,在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盡殺釋迦族時,不來援救,難道可以稱爲「仁」 
嗎?北魏饅太后® 億兆之 產,造千尺浮圖(九層 佛塔 • 爲何佛教不加保佑,致使爾朱榮起兵將她沉於河中 
等懷疑,一 :作了 辯解。 



九、 * 服問(卷六) ,設 「二:.一子 」( 門生)與「余」(作者)之問答,阐釋沙門喪親和喪師時,雖不穿俗人用的 
喪服 ,但 也要居 fi 的道理。 

十*譏炅説(卷六>,*「異説 K 代表禪宗)與「譏者」(代表義學)之問答,對禪宗 進行 掊擊。認爲禪宗所説 
的西天二—八祖是不可靠的,禪宗所撰的《歷代 法寶記 ■> 所説的二十九祖也是錯的 ,否 認禪宗「以心傳心」的 
説法。説:「~付法傳 > 止有二十四人,其師子後舍那婆斯等四人,並餘家之曲説也。又第二十九名達摩多羅, 
非 K 提违磨也。 K 傳法賢聖,間以聲聞,如迦葉等,雖則迴心,尚爲小智 , .M 能傳佛心印乎?」又抨擊禪宗六 
祖慧能,説:「觀第六袓得信衣,若履 虎畏噬 ,懷璧懼殘,周悼(當作「章」)道路’脅息草澤,今慮傳者謬也。夫 
得道者 fi 我,喪我者兼喪於萬物也。何衣之所在,而保於已耶?」 

卜一、綜名理(卷七),提出僧人要領略佛法要旨,不要拘泥於文句上的歧異。 

十一:報應驗(卷七),列擧事例,論證毁佛則有惡報,奉佛則有耆報。 

十 - .、論業理(卷八•論「業」有「定」<確定)與「不定」(不確定)唞種。如果往世之業是「定業」,那麽由此 
引發 的今世的命運就確定不移;如果往世之業是「不定業」,那麽可以憑藉今世的善 * 行爲,改變木應産生 
的果報。今世之 * 亦如此= 

十四、住持行(卷八 r 諧「^法」 ( 佛法)有二:教與證。教資持説,證在修行。「經律論爲 i 持(持奉佛 
法}之教法,僭財食爲住持之功烈。」 

卜五、異學(卷九 •* 龍猛 <即龍樹 • 提婆、馬鳴等前期大乘學者,無著、無親(即世親 - 僧寶(即衆賢 ' 

* 辯等屮期大乘學者,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德光等近期大乘學者,靡不具修内外之 



中 國學 術名苳 提耍 宗教卷 -- 九 ■'' 

典,僧人應同時兼 a 「異學」< 佛教之外的學説 r 以 8 掖外教,助成佛教。 

卜六 、外信< 卷十 '* 世人有 對佛教「信」的,也有「不佶」的,有過於信的,也有過於不信的。「過乎信者, 
魏文成 、獻文 、孝文、齊高洋"或開演金偈1或捐搏寳位,或縱民人道,或竭國起寺=」也有過於不信的,如拓跋 
熹(北魏 A 成帝) 、宇文邕(北周武帝)、崔浩、傅奕。凡 r 君主議及沙汰者,此實 * 揚清之美,非不信之士也 
佛教是「助政化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對佛法應當敬重,不應疑謗。 

《北山錄》是研究神清思想的唯一資 料。 它在内容上影響最大的是對揮宗的評擊,北宋揮宗名僧契嵩在 
《■津文集》和《傳法止宗記》中對神清之説,表示了强烈的不滿,並予以反敕。《北山錄》體栽上的特點在 
於:一通篇是以議論而小是以記事的方式寫成的,理論强於史料 - 一文句典雅雕琢,具有很濃的文學色彩。 
由於有些地 方過份 追 求_藻的華鹿,語句的押韻,致使含義隱晦不顯,若非慧寶作註,它的内容的含最 Bf 能 
要減 ill -: 成。 " 鄆建慶) 

一切經音義 

S 〕 慧琳 

《一切經音義 >), 簡稱 A 大藏苦 義 ' 《慧 琳音義 k 與唐玄應 ls ] 名的 - n 切經 音義》 相區別),一百卷。唐慧琳 



撰,成於唐元和二年(八0七)。通行本有"朝鮮海印寺刻本、日本榑喿碓東獅谷白蓮社藏本、《頻伽藏》本* 

《大正藏 •- 本等。 

慧琳 (七 三七 ——A 一七 r 俗姓裴,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噶爾、英吉沙爾地匾)人。他「夙雜儒術,弱冠歸 
R 釋氏 r 後拜唐代密教大師不空爲師,參與譯經。「内持密教,外究儒流, 印度聲 明,支那訓詁,靡不精奧 - 
鑒於北齊道慧'唐代玄應等所撰佛教音義書籍,有的錯訛頗多"有的漏略不全,便立志撰寫《一切 M 音義 • 
所釋的對象是《開元釋教錄 - 收錄的佛典,體例沿襲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 • 他博探各家音義之長,避其所 
短’迩 一爲衆 經作音義訓釋。而 「翻 梵成華,華皆典故」,遂又引用,參照 《玉篇 - 《説文■《字林 •*• 字統 - 《古 
今正字 • 《文字 典説 • 《開元文宇■'《_英》、《考聲 ' 《切韻》等音韻訓詁之書,勘案梵文字義,考辨 疑難字 
詞,從建中末年(七八三)開始,«遇二十餘年 r 旁求典籍,備討經論,孜孜不倦,修輯爲務。」殫精竭力*終於 
於元和二年撰成是 * =《宋高僧傅》卷五 有傅。 

《*琳音義;}是一部系統注釋佛教經典中疑難字咅、字義的集大成著作。»前有開成五年(八四 o ) 處士 
顧齊之 *• 新收一切藏經音義序 r 介紹薏琳的簡歷及撰述本 * e 的、内容、意義。「文字之有音義 * 猶迷方而得 
路,慧燈而破暗。」「於是審其聲而辨其音,有喉腭斯齒脣吻等,有宮商角徵羽 等音 。曉之以重輕,别之以清 
濁, *"«* 發, ft 昏叠用,其間雙聲叠韻循環反覆,互爲首尾,參差勿失而義理昭然 • 又有試太常 寺奉楢 
郎景審序,叙述注釋佛經音義的重要性和慧琳在前人的基礎上撰述本 * 的經過。「凡 I 百軸*具釋衆經,始 
於《大般若 ' 終於 《護 命法 r 總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餘卷=」是書撰成後,於唐宣宗大中五年 < 八五 | )*" 
入藏’後因戰亂 ,本占 在京師 (« 安)佚失。五代時曾流行於契丹。遼咸雍 八年二 0七二 > 由契丹傳入高», 
佛教編 二旮 



中國學術名苒提要 * 教卷 .一 九六 

有朝 鮮海印 寺刻本,明天順 - 年 ( I 四五八)又由高麗傳人日本。清乾隆二年二七 =- 一 一) 日僧據朝鮮梅印寺 
本翻刻,稱榑桑東獅谷°蓮社藏版。到一九一二年上海頻伽精舍據日本翻刻本復印,是書又回中國本土流 
行。 

《慧琳 d 曰義 ■- 全書一百卷,始於 55 大般若經 • 終於~護命法 • 共注釋佛經一千二百二十五部,五千三百十 
四卷 ,其分卷情 况是: 

卷一至卷四十五前部份,■大乘經。始《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 終《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凡六百四十七部 
(包括未注 ■ 著作,下同 • 

卷四—五後部份■•大乘律。始《菩薩地 持經 •終《菩薩十善業道經 • 凡二十八部。 

卷四 f 六至卷五十 • ■大乘論6始《大智度論 ' 終《破外道小乘涅架論 • 凡九十七部= 

卷五一至卷五十七.■小乘經*始 * 長阿含經 • 終《身觀經》,凡二百四十部。 

卷五卜 八至卷六十五..小乘律。始 ■» 僧祇律 ' 終《律二十二明了論 • 凡五十六部。 

卷六 十六至 卷七十 =• ■小乘論。始 《阿毗 曇八犍度論 • 終《異部宗輪論 ' 凡三十六部。 

卷七 十四至 卷一百《賢聖集傳»始《佛所行贊經傳 r 終 »■ 護命放生法 ' 凡一 ff 二十六部。 

作者在 註釋佛 * 時,有 I 百三十餘部佛典只錄 * 名而不釋音義,標以 r 無字 • 「未音」、「無字可音•「* 
字音訓」等字樣"在 一 部鰹中的各卷,如無音可註,無字可訓,則跳越至下卷。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第二 
卷無註4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已上三卷並無 • 釋「經從十二卷以下盡三十五卷"計二十四卷,不要音 
*",文易。』-一十九卷、四卜卷,無可音訓者*「四卜二卷無字可音者 J 「第四十四卷、第四十五卷兩卷無可音 



_ 者 」 T 1 百八十二卷已 T 至二百九十卷,計一百九卷,文字並易,無可音訓者」等。 

《慧琳音義 }註釋佛典中難讀•雖解、難識語詞,根據陸德明《經典釋文》體例、參照《玄應音義》方法,大 
致採用3下幾種做法。 

-> 註昔。大多用反切表示,也用同音字表示,有的還註明「秦音<指北方音)和「吳楚之音」、「吳音」< 措 
南方音)如「覆載.•上敷務反,見 <* 英 • 秦眘也 。諸《宇書》爲敷救反,吳楚之音也。賈逵 I 國語註 -••«* 
也,蔭也 。《説 文>從丙、複*也=西『音牙賈反,從□,门音覓,上、下覆之,會意字也。下哉愛反。孔安國註 
SS 云:載,成也。《禮記》曰:天無私 8 ,地無私載。•'説文》,_載,乘也,從車,塗曰哉,從戈,才聲也。 
《經》作載,隸寿略也,才,古文才字,非水 -( 卷一《大廣三藏聖教序 •) 如 r 虹霓 ••上 音紅 "下藝鷄反,《韻詮》 
云:虹 *• 蜾也」 。(卷 一 百 《比 丘尼傳》第一卷) 

~二)釋義。引證衆書,加以説明。如「沃朕•’烏谷反,~尚書曰■,洛乃心,沃朕心 "賈註 《國語 -• ■沃, 
美也。《廣雅 } 清也。《説文>溉灌也。朕,我也。」(卷十《仁王般若經》上卷)如 r 諮詢:私遵反,詾問也。 * 左 
傳 •• 訪間於善爲諮,諮親爲詢。詢問,善道也 。《杜 註芸••詢間親戚之議也。」(卷十九 i 大集賢護菩薩 "'-' 

第=1卷) 

0二)析字:分析所釋單宇的偏旁結構、字的性質。如「艇突:丁禮反,或從牛作牴,下鈍訥反。~説文 ' , 
從穴"従犬,會意宇也-(卷十九《阿差末經》第二卷)如「轍異:上威粉反,《廣雅 - _韁,裹也。~韻英>:藏 
也 。《説 文 - ■從韋,轉注宇也 - 

―四)辨體。指出所釋 • 宇是「正體」、「俗體」’有時也辨别「隸書」與「草害」的寫法。如 r s 相:上古今反 * 
» 教 « --At 



中國 * 術名 ' 提要 京 教卷 一一九/ 

今通作更,俗用已久。 F 相羊反。」(卷五 《大般 若經》四百五十一卷)如「兩趺■■甫無反,俗用宇也,正作跗 D 鄭 
註《儀禮 -■ ‘足上也。經文有作釙,末詳也。】(卷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5 I )如「糾紛■■上拂文反。《説 
文》從系,分聲。下經酉反,《説文》從系, y 聲。隸書省作 H 。 音糾 P 系音 ,蓖也 。」(卷一 《大 唐三藏聖教序« 
(五〕正訛。勘正佛典中對這一字或詞的誤寫•'如「跑節:又作酿, 同。 蒲孝反,小热氣也。經文作疱 
鞄、腌一 I - 形,誤也。」(卷五十二《增一阿含經》卷三卜三)如「兩 «••* 米反。《考聲》 锂骨也 D 《説文 • ■正,從 
骨,作脾,脾,股外也,卑 ,* 也。或作睥,古字也。今經從月,作脞,非也,本無此字。 - 卷 = 大般若波羅蜜多 

經 IP , 
(八> 求聲 不求義。經文中的字,有的但求其聲,不求其義"如 「璐 、榑舌呼;娜,鼻中呼|孽*言及反涅 

寧逸反,轉舌也。」(卷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 - 上卷) ■ 

(七)解釋梵語及佛典名物。如「薩迦邪見, m 音 • 怯反,梵語也。此譯爲身見外道,不正見也。」(卷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第八卷)如「貝多:两國樹名也,其葉可以裁爲梵夾,會寫墳籍=此葉粗厚,鞭而難用。 
若書,多以刀畫爲文,然後置墨,爲葉厚故也。…•:」<卷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上卷) 

综觀 < a 琳咅義 >還有以幾個特點= 

- 内容宏富,爲唐代佛經咅義的集大成之作。全 B 一百卷*註釋佛典一千二百二十五部,五千三百十 
w 卷,約六卜萬言。對自漢永平十年(六七)至唐関元十八年(七一 - o ) 歷代翻譯的佛經中較爲難讀、難解的 
字音舆字義一 一録出’爲之評細注音釋義,内容超過《玄應音義》數倍,註釋較《經典釋文 - 更爲完備。它以 * 

■ ¥ 唐諸家字韻書爲基礎’删補、改訂玄應、慧苑"雲公、窺基'諸家音義著作,並區别秦音,吳咅,清音、濁昏, 





内容之宏富,詮釋之精詳,非歷代諸家音義所能比擬。 

1;、徵引廣博,保留罾富材料。從徵引圖書着,達二百五十餘種之多。現以第!卷爲例、統計其徵引齊 
目有 易經 ■《玉篇 ' C 毛詩傅 ■ 《説文)),《韻英 ' 《字 *- 《國語註 ' 《尚書註-《擠記 • 《廣雅•《爾雅 • 

- 蒼頡篇 • 《考聲 ' 《韻詮周禮註'《左傅註 r 《九章算經 ■ 《大戴禮註 ' 《楚辭 ■ 《孟子註 • 《古今正宇 ■ 
《桂苑 珠蘗 ••' 群 * 宇要 ■" 毛詩*'《楚辭註-《淮南 T - K 《 西域記 ■ 《弘福 寺碑 • 《山海 "• 《郭璞註方 
言 - 《本草 - 《尚 B 大傳 '-* 釋名 >、《易繫辭註 • 《漢書咅義 • 《易註》、《韓 *• 《史記 - C 夏小正 ■« 白虎通 ■ 
《字統•《*訓-《漢 *■-*■ 何休 * 公羊傳•《字典》、《方言 •» 纂韻》、~鄭衆註考工記'《鄭衆註儀禮 - 《文字 
集略 r 《切顇'《聲類》 - 埤蒼~等五十 I -- 種之多~所引佛經書目尚未統計在内)。可見其旁搜博採之宏富。更 
爲難能可 * 的是其屮所引古書,不少己經亡佚,賴本齊徵引得以保存,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如《五天雅言 ■ 
《七曜天文經》 - 西域志》~南海志》 - 崇正綠•《釋門系綠 - 《利涉論衡 • 《道氤論衡 • 《無行 *• 《宗法義 
綸 s 等啬,都 Q 佚失。爲我們輯佚'校勘、訓釋古籍-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三'保存了大批已亡佚的古 代字音 。如東漢許慎的4説文解宇》由於二千年來槺轉傳抄,其中訛錯甚多, 
«慧琳 & 義》則保 存了該 «占音*用之對勘,大都可以補正《説文解宇~中的僞托、訛音'錯宇、逸句=如李斯 
《*頡篇》流傅既久, u 獬佚失。慧琳引用時保存其原文,可以作爲補輯之用。所以本*對研究古代文字,音 
韻、方言,具冇十分重大的 ffi 值。 

《慧琳音義》_ 釋大 M 佛教經典宇音、字義,保存了豐富的資料,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輯佚學上具 
冇電要的價值。 a 從本 " 於 I 九 I 二年從日本 取问後 ,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不少學者用之整理 " 籍,補 



中 网 學術名茗提要宗教卷 - 00 

輯逸 1 '。如陶方琦用以輯《蒼頡篇 • 補孫星衍所輯《蒼頡篇 * 之不足。乂甩以輯 《字林 • 補任大樁辑《字林考 
逸》 之不足 。如顧 震福用以作«小學鈎沉續篇 • 羅振玉用以考證 ■*■ 往五天竺國傅 ■• 作者爲慧超。陳垣用之考 
訂 (< 四庫提要》失誤。可見本書應用之廣,作用之大。(來可泓) 

華嚴經疏鈔 

t ; 唐〕澄觀 

《華嚴經疏鈔 r 八十卷。唐代澄觀撰。爲解釋唐譯八十卷《華嚴 *• 作者先於興元元年(七八四)到貞 
元 1--' 年(七八七)撰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又稱 ~新華嚴經疏 • 《清涼疏》~華嚴大疏 • 略稱《大疏 --¥ 
卷,現收人~大正藏 s 第一 - 十五册。後又撰 《大 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略稱《演義鈔 s 九十卷,解釋疏文。 
《疏 • 《鈔》原 * 別行,到 * 代 s 水淨源 (一 0 二 —— 一 o 八八)’錄疏 a 配經,編爲一 5二十卷,稱爲~華嚴 
經 疏 e 》( s 缺第二十一辛七十卷、第九 o 一至 一百 卷),現收人《續藏經》第八十八册 。明嘉 靖年間 ( 一五二 
二^ I 五六六 ' 妙明 法師, ft * 入疏,«疏人鈔,成《華嚴疏鈔會本-版存武林(杭州)昭慶寺,世稱昭慶 
本=現行《續藏經本 • 即以此爲 * 本。但真可的弟子道開批評昭慶本爲「起止配合,率多牽强。」(《藏逸®® 
e H 》- 到天啓 年間二 六一二——一六一:七), 8 興葉棋胤,以《南藏 >别行本校 31 -昭慶本重刻《 玄談》 八卷, 



•> 疏鈔》八十卷, 收人磊 興《續藏經 ■ 清《龍藏 >)本及金陵刻經處的刊本,都係以此本爲底本。但以原來删節 
不全,會合不當,所以 »■ 龍藏》本及金陵刻經處本都跟着有訛略 - 九三九年,《華嚴疏鈔》編印會廣泛搜集藏 
本及其他流通本,參互校勘,簡擇異同,經過六年而成,可稱爲 - 疏鈔 - 較善的 刊本。 

澄觀(七三八——八一 - 九),俗姓夏侯,字大休,號清涼國師。越州會稽 <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時依寶 
林寺 s 禪師出家,至德二年 (七 五七〕受具足戒於會稽開元寺。相繼學相部律'南山律,旋詣金陵玄璧法師處 
學鳩摩羅什所傳譯之三論。大曆 (七 六六_七七九)中,在瓦官寺學 s 人乘起佶論》及《涅槃經'又於淮南 
法藏受海東《起信 * 疏義: T * 從天竺法 * 等習《華嚴經》。大赝十年 < 七七五)至蘇州,從天台宗六祖湛然習 
天仓止観法門,深契道 8 。义謁牛頭山惟忠、徑山道欽等學南宗禪法~復見慧雲,學北宗禪法。兼通經傳子 
史及術 數方技。貞-兀十 -- 年(七九六〕應詔入長安般若譯場譯 - 四 h 華嚴 ' 又奉詔 於終南 山草堂寺裂新 
K 之疏十卷。 I 生歷九朝,先後爲七帝講經,任國師統 D 着述頗豐,號爲「華嚴疏主 • 除上述二疏,尚有《華 
嚴 錚綱要 ■■*■ 華嚴綷略策 • 華嚴法界玄鏡-《^蕴観》、--.!聖圓融觀六« 等三 i 多種。 生平 * 越見北宋贊寧 
《宋高僧傳》卷五及清®法《"祖清涼國師傅 s 寸。 

* 譯《華嚴》於證聖元年 c 六九五 >譯出後,法藏即撰《新譯華嚴 經略疏 • 至第十九卷而圓寂。上首弟子 
«* 繼承遗業,撰《續華嚴略疏刊定記 ■ 然所説往往異於師説 ■■• 依 ~究竞一乘寶性論-立四種教(迷真異 
執教,當凡夫-真一分半教,當二乘~真 一 分滿教,當初心菩薩>真具滿教,當識如來藏 • 異於法藏的小乘教、 
大乘始教、大乘終教、 I 乘頓教、一乘圓教之五教教判 -- 立德相 ( 网 時具足相應德、相即德、相在德"隱顯 
德、主伴徳、同體成即德、具足無盡徳•純雜德、微細德、如因陀羅網德 >、業用< 同時具足相 應用、 相即用、相 




屮 S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在用、相入用、相作用、純雜用、隱顯用'主伴用、微細用、如因陀 * 網用〕兩重卜玄,異於法藏的一重十玄説。 
0® 苑在華®宗内部造成理論混亂,澄觀爲破斥異説、復興賢首大義,遂作此<大疏 ■* 和=演義 " 

* 大疏》立卜門解釋經文,其中,前九門爲「玄談」,主要論述唐譯本的大網,末一門爲全經各品的解説。 
十門是 :■ 教起因緣(卷一'述佛講説€華嚴經 - 的近因遠緣,有法應爾、酬宿因'順榍感'爲教本'顯果德、 
彰地位'説勝行、示真法、 開因性 、利今後等因十義,以及依時、處、主、三昧、現相、説者、聽者、德本、請者、加 
者等緣十義。二、藏教所攝(卷一至卷二 • 在經典歸屬及教相判釋上, 《華 嚴經》屬菩薩藏所攝,在小、始、終、 
頓’圓五教中屬圓教所攝 =•• 理分齊 (卷 - r -' 在圓教中,《華嚴》乃是别教一乘,由所依體事、攝歸真實、理 
事無礙、周遍含容四門所顯 ,四 門各有 卜門 以顯無盡=此中周遍含容(即事事無礙),依法藏《華嚴教義章》及 
《探玄記 - 的十玄門,而立新十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 
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托事顯法生解門、 h 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 
門 。四 、教所被機(卷三),謂在正爲、兼爲、引爲、權爲、遠爲五類根機中,其中第:類正爲 ,即一 乘圓機,正是 
《華*》教所攝的對象。五、教體淺深 (卷 H ' 説無盡教海的體件,大略有音 * 言語、名句文身、通取四法(聲、 
名、句'文 - 通攝所詮'諸法顯義、攝境唯心、會緣人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海印炳現等從淺到深的^門。 
該羅收攝,無_;不是教體,但唯有俊二門埃是《華嚴》所宗。六、宗趣通别(卷一一:),讅爲隋代大衍寺曇隱所立 
因緣、假名、不真、真實四宗,收義不盡,故將附佛法外道及各種大小乘派别所宗的教義通論爲我法俱有、法 
有我無、法無去來、現通假實 、俗 妄真實、諸法 但名, - 一性空有,真空絶相、空有無礙、圓融具德等十宗;又在 
法藏「因果綠起、理 * 法界以爲宗趣」的基礎上,別明 C 華嚴》一經的宗趣,以因果、緣选、理實、法界等融攝於 



不思議爲旨歸。七 、部類 品會(卷三),辨别 A 華嚴經》的版本、品目、别行本及注釋,関有四門 •• (一 ) 彰本部, 
舉《華嚴》有略本(指晉、唐二譯)、下本'中本、上本、普眼'異説、主伴,眷屬、圓滿十類 " 二)顯品會,指晉譯 
本説佛七處八會,唐譯丰則説七處九會;=一)明支類,先顯 C 兜沙經'《菩薩本業經》等從大本 《華 嚴》流出的 
别行 經—次 説《修慈經>~金剛 * 經 • 《如 來不思議境界經》等,都是《華嚴》的流類 - 四) 辨釋,略舉龍樹的 
《大不思議論 ' 世親的《十地經論 ■ 北齊劉謙之的六百卷《華嚴論》及北魏靈辨的一百卷«華嚴論》等四種。 
八、傅譯感通 C 卷一: :),先明晉、庸兩經翮譯及補闕的年代,次明傅道感應的事蹟。九、總釋經題(卷三 • 先以 
逋顯得名、對辯開合•具彰義類、别釋得名■展演無窮、卷報相盡'展卷無褒、以義圓收,攝歸一心、泯同平等 
十門,解釋經的題次分四段,解釋™世主妙嚴品 > 的名稱。十,别解文義(卷四至卷六十) ,先 舉本部三分科 
等十例,在全經的三分科分 t , 以第一《世主妙嚴品==爲序分,第二《如來現相品》以下爲正宗分,第三十九 
《入法羿品》「爾時文殊 師利從 善住閤出」以下爲流通分。 

對於全經的結構,依佛説經之處,分爲七處九會+•初會在菩提場,爲<世主妙嚴品》以下六品,説毗虛遮 
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第二會在普光明殿,爲《如來名 號品》 以下六品,説十信法門 "第三 會在忉利天宫,爲 
《屛須彌山頂品》以 V 六品,説十住法門9第四會在夜摩天宮,爲《昇夜摩天宮品》以下四品,説十行法門。第 
五舍在兜率天宮,爲{昇兜率天宮品 S 以下三品,説十回向法門。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宫,即《十地品》一品, 
説十地法門。第七會重會普光明殿,爲《十定品 - 以下十一品,説等覺法門,前六品明因圓,後五品明果滿。第 
八會三會普光明殿,即《離世閗品> 一品,説 普资行 法,六 位頓修 。第九會在室羅伐城逝多園林,説人法界法 
門,即《人法羿品》一品。更就能詮之文,歸納九會爲四分:一、舉果勸樂生佶分,初會《世主妙嚴品》以下六 




中國學 術名著 提要宗教卷 -SK 

品-';、修因 契果生 信分,第二舍《如來名號品 ■» 到第七會 C 如來出现品》三 十一品 =一,托法進修成行分"第八 
會《離世間品 >) 一品~"、依人證入成徳分,第九會《入法界品 H 品。 

根據所詮之義,又説《華嚴>1部有五周因果 ■• ' 所信因果,初會六品中,前五品顯示毗盧遮那的果 
德,後一品閛明他的本因 。二 、差别因果,或生解因果,從第二到第七會中《隨好光 '« 功德品》共二十九品,前 
■-卜六品辨因,後三品明果。-一一、平等因果,或出現因果,第七會中的 C 普賢行品》辨因 ,《如 來出現品》明果。 
叫、成行因果,或出世因果,第八#中初明五位因,後明八相果。五、證人因果,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後顯 
菩薩^用修因。 

澄觀的 (< 大疏 ' 與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 • 在《華厳經》注疏中並稱雙璧"疏成之後,澄觀在大華嚴寺、 
崇福寺多次 開講 ,隨後又爲弟子僧睿等百餘人撰《大疏》的注釋,即這部《演義纱 • 全占分四段解釋疏文 +■ 
第 一總序 名意,解釋{{疏序》的文意 t 笫 - 歸敬 m 加,演繹《大疏•歸敬頌》的文 M ! 第一一一開章 釋’説《大 疏顏 
十門以 % 經文—第四謙贊回向,説 ■* 大疏》 最後的《回向偈 • 上述四門屮第三門《開章釋義》爲全書的主 T 和 
B 點。 

澄觀在 "■ 華嚴«敬偈》 的疏 鈔中,就説作疏的目 的是: 「用以心傳心之旨,閑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兩 
* 之禪門’掇台衡 (* 嶽=一觀之玄趣~使教合七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故雖以恢復法藏真意爲己任 ,但因 
早年 s 遍參. ,二論 、天台及憚宗南北兩系的學者,其學頗有會通諸家的風格。贊同揮宗關於衆生 的心件 本來 
涫 3 的主張,並對天台宗的「性具善惡」説與本宗所持「真如」緣起説之間的差臭作了調和。 

在《疏钞»屮,澄觀常將《華嚴》和禪融會而談。如解釋 (〈菩 薩 問明品 >)的「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 



本清淨 ,閛示諸群生 -- 偈,先説了别就不是真知,不是識所能識,以除遣南宗以了見心性爲真知的病。次説 
瞥起也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以除遣北宗以起心看心爲真知的病■■後説心體離念不是有念可無,説性本 
清淨,是雙會北宗的離念和南宗的無念。在《大疏》中, * 爲法藏所立的五時判敦,源於天台宗藏'通、别、圓 
的「化法四教 ' 但「頓教」作爲;種證悟的方法,在天台宗里屬於漸、頓,秘密、不定的「化儀 四教、 將此頓 
教 ,歸人 「以義分教」之類而與小、始、終、圓相並列,並不十分恰當,存在著區分標準不 I 致的問題。另外,法 
藏在五時判教中"頓教祗舉《維摩>所顯離言不二等,尚未提及禪宗。澄観在《演義鈔'•中,則明確指出:1違 
摩以心傅心 ,正 是斯教*右不栺一'!:,以直説即心是佛,心要何由可傅?故寄«言之言,真*言絶之理,教亦 
明矣。故南北揮宗不出頓敎 &- 澄觀將 r 教外别 傳」 的襌宗引入華嚴宗的判教體系,經其弟子宗密進一步發 
展爲教柙合 f 的思想。 

華嚴宗主性起説,智 «* 法藏皆主張,世間出世鬨一切諸法,皆可歸結爲有力能持、無待他緣的真如法 
性,此法性爲「&性淸淨圓明體 ' 爲純善而不 雜於惡 ,故佛境唯是浄心,性起亦唯限於淨法。天台宗的性具 
説則主張善惡染浮皆具於 一 心,與華嚴宗説有根本差别。澄觀認爲,若性起僅限於淨法范圍,實際 h 即限制 
了法性的普遍性,則真妄交徹、理事無礙的華嚴要旨就無法賞徹到底。在《大疏》中,援用天台宗的「性具善 
惡」之説■^認爲一心法性不僅爲「真源 • 且亦爲「妄源」,故就緣起而言,即凡心而見聖心,悟心成佛,爲成淨 
緣起■'迷聖心而見凡心,迷作衆生,爲成染緣起。然缘起雖有染淨,心體郤無殊異。「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 
猶閜提不斷性善」。澄觀雖吸收天台宗 r 如來不斷性惡」的思想,然在佛性論上,仍堅持住華嚴宗的特點,主 
張佛性僅 躅於有 情衆生,無情無性 。並且 ,佛界奥九界隔雠,須斷九界修惡,唯真心能成佛。並未像天台宗 



中 ■•* 名 * 提 *- 宗教卷= 一 ° 六 

將佛性推廣至無限的境地,以至認爲草木亦有怫性。這一觐點受到同時的天台宗九祖湛然的猛烈批判。認 
爲澄覲所持仍是不究竟的佛性論,成佛是對絶對真理的把握,而真理必須撤底。天台宗一念三千説的理論 
基礎是二色一香無非中道」,故從色心不二的思想,必然得出「無情有性」的結論。 

有關本書的注 疏有: 遼代鮮演《華嚴經玄誘決擇》六卷(今缺卷一)、元代普瑞《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 
卷等。 (王 當泉) 


原人論 

S 〕 宗密 

《原人論 • 又名《華嚴原人論-,一卷。唐代宗密撰。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等。 

宗密(七八 o ——八四一),俗姓何,果州西充縣(今屬四川>人。家世業儒,洎弱冠 ,鶼習 經論。唐窻宗 
元和二年(八0 七) ,將赴貢舉,預遂 州大 * 寺道圓禪師法席,問法契心*披剃出家,翌年依拯律師受具足戒。 
鬻後參禪於荆南惟忠揮師、洛陽神 M 禅師 - 兀和五年(八 | 0>,至襄陽恢覺寺從茧峰禪師處得澄觀 {華 嚴經 
疏》二十卷 - 華嚴經演義鈔》四十卷,閲後欣然,即便開講6旋詣長安禮澄觀請益 -• 兀和十一年 C 八一六 ),住 
終南 111 智炬寺遍間藏經,三年後遷興福寺、保壽寺。長慶元年(八 二一) ,退居鄠縣草堂寺,因寺在圭峰,世稱 



「主峰大師勹繼杜順’智儸‘法藏’澄觀之後’被尊爲華嚴宗第五祖❶其學强調教禅一致’以行在揮’教弘華嚴 

爲職志。主要著作有《圓覺經太疏》三卷、《圓覺經科文及驀要》二卷 - 華嚴綸貫》五卷 •《 揮源諸詮集》一百卷 
(今佚,僅存《都序》四卷 >、《中華傳心地襌門師資承 " 圖 - 卷等。~宋高僧傳 •» 卷六'清績法《法界宗五祖略 
記》有傳。 

本論爲針對韓愈 " 原人篇》而作,以對抗當時儒道1 一教對佛教的非難及排佛風潮。依 *> 華嚴經》的宗苜, 
對儒道佛三教進行全面的評判總結,並對世界和生命的起*、社會對立的根源提出了新見解。 

卷首自序總叙造論緣由,認爲萬物都有根源,人爲天地人三才中最靈,更應知自身所從來。儒道二家祇 
知近則乃祖、父傳體相績受身,遠則琨沌一氣分爲陰陽而有三才、萬物 "此 雖爲孔、老至聖懲惡勸善之説,然 
未能窮理盡性,故爲不達本源的權教。佛教兼通權實,就方便權説而言,佛法中也有説是前生造業受報得到 
人身乃至業 * 惑展轉 以及阿 賴耶識爲身的 本源, 適都衹是不了義的權教之説,未明實義。今依内外教理,推 
究萬法,從淺至深,會偏令圓,所以叫作原人。 

正文分 四篇: 

一、 斥迷妄 。非 • 儒道二家的「物皆從虚無大道而生 (或是 自然生、或從元氣生)」説。 

一.、斥偏淺。非難佛教中人天教的「業爲身本」説,和聲聞乘教的「色、心二法及貪、瞋、痴爲根身、器界」 
之説,以及大乘法相教的「唯識所變,識爲身本 j 説,大乘破相教的「身元是空,空即是本」説。 

■-:、 直潁真 源。 依一乘 顯性教 I 即 -• 華嚴經-,説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浄-昭昭不 
昧、了了常知。此本覺真心即是字宙萬法的本源,所以一切有情本來是佛。 



屮國學術名 * 提 * 宗 教卷 =一 0八 

四、會通本末。把以前所非難的儒,道二教、人天教、聲 聞乘教 、大乘法相教 * 大乘破相教、會歸一源 , M 
爲都是一乘顯性教的方便説 D 

在隋到初唐之間,教判樹立了經典的價值體系=到了宗密的時代,禪宗諸派的價值體系亦告確立,而展 
開了襌相判釋"在此過程中, 成立了 教襌一致的思想*也帶來了從唐 * 到宋代盛行的教襌 I 致之學。《原人 
論》修改了法藏的 t : 教刊 ,在其中加人隋初 9 遠舆智 * 從教判中剔除的人天教,在人天教中,包含了懦道一. 
教的内容。站在佛教最優的立場’ 認爲儒道 P 道也有其存在的價值,並把佛教的心性論導人中國固有的« 
統思想中,爲:一教融合打下了基礎。 

《原 人論》 的卷首,除自序外,有裴休序,作於唐成宗會 " 元年(八四一)。注疏有宗密的自注及北 宋淨源 
的《*嚴原人論發微錄 - i . 卷,元代圓覺的《華嚴原人論解=|卷,明楊嘉柞删合的 《華 嚴原人綸合解~一 # 
等,現均存。 (王 當泉) 


禪源諸金集都序 

〔唐〕宗密 

《禪源諸詮集都序 • 四卷。唐代宗 * 撰 ,約成於唐 太和 - 年 (八. -八>至開成五年(八四0〕之間。通行 



本收人 《* 正藏》第四十八册。另有敦煌遺 S 本行世 (臺薄 石門圖 * 公司 影印〕 。 

■* 禪源 * 詮集》(又名《禪那里行諸詮集 • 或名《圭峰蘭若禪藏》 • 係宗密所编的一部關於習襌與禅宗的 
曲籍 之彘編 。在 ■> 都序>中, ,* 密開宗明義稱:「《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 
句偈,集爲 I 藏 - 當時襌宗舆華嚴、天台、法相等教派互相非毁,所謂「教者指禪爲暗證,禪者 S 教爲衡修 。 J 
襌宗内部各 M 也互相排斥, r 南能北秀水火之嫌 t 荷澤洪州參商之隙。」宗密雖從荷澤神會的三傳弟子道圓 
出家,但他以後主要傳承華嚴宗的學説,並被梘爲華嚴宗五祖。因此,宗密力主禪教一致,以和會禪、教爲宗 
旨,詳細分析了禪'教兩派及其内部不冋派别在學説上的異同,收集著名襌師有 關襌理 的論述(包括法語、 
文章 、偈頌等)近 一百家 ,編成 C 禪源諸詮集》一百卷。後值唐武宗會昌滅佛和唐末五代之亂,原集逸散,衹有 
爲集子所作的總序流傅至今,這便是《禅源諸詮集都序 • 

《都序}是對被稱作《禪藏》的這部叢書内容的理論概括 _ 叢書結構和編 輯意鬮 皆作了詳細説明。宗密 
稱這篇文章爲 r 都序」,表明叢書中可能另有一系列「小序」與之相對應。本書的結構内 容簡介 如下: 

卷一,對 •*■ 禅源諸詮集》的編輯宗旨、襌的性質和分類進行了論述,並從師有本末、襌有諸宗、 經如鼴 墨、 
經有櫬實、 * 有三種*疑有多般、法義不同、心通性相、悟修頓渐、師授方便等十個方面 M 述了榫宗與經論的 
關係=宗密認爲,禪定是佛法修行的必 由之硌 。裉據深淺的不同,可分外道禪、凡夫襌、小乘禅、大乘禪、最 
上乘禪等五等,而以達摩所傳爲「最上乘襌」,可以 r 頓同佛體1。但同時又是一條充滿艱險的 道路: 「得即成 
窄,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人涂炭。」古來諸祖都是單傳一人,後來傳承既赓,錯謬自然增多。宗密認爲: 
『原夫佛説 頓教 ,渐教,禪開頓門'漸門、兩教、 * 門,各相符契 - 教是諸佛菩薩的根本大法,放之四海而皆 



中國學術名若提 s .* 教卷=- : ° 

準 t 禪是諸善知識對機所説的語錄句偈等,教襌本來是統 I 的 C 「故必須會之爲一,令皆圓妙 • 宗密將襌分 
爲襌理舆憚行兩類,真性本源是禅理,又叫襌源-忘情契之是襌行 D 「然今 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禪理 * 少談禪 
行,故以揮源題之 - 故所收典籍,以該禪定理論爲主。 

»•,將禪; I . 宗與教:1一種對配,互相發相。禪三宗: j 、息妄修心宗 * 指智侁、神秀 * 保唐(益州保唐寺無 
住 - 官-什 C 南山念 怫撣門 >諸*,其禪法爲背境観心*息滅妄令-°.|、泯絶無寄宗,指石頭希遷、牛頭法融乃至 
徑山道欽等諸家襌法,説諸法如幻,本來空寂,心無所寄,是名解脱。三、直顯心性宗,又分作 M 類 .. 二 ) 洪 
州宗,爲道一系禪法,説一切語言行動都是佛性,任運自在,是名解脱 --- 荷澤宗,爲神會系禅法,説妄念 
本.»,塵境本空,空寂不昧,寂照現前。以上兩家都會相歸性,故同爲一宗。教三種 ■■ I 、密意依性説相教, 
包括人天因 * 教 c 説菁惡因 * 的人天教)、斷惑滅苦教(聲問教 • 將識破境教(大乘唯識宗)二類。-'密意破 
相顯性教,指太乘空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以「無住」爲道。.1一.顯示真心即性教,此指華嚴宗,説|切 
*|本來清淨,真心常 住的教 法。 

卷,; 從法義 * 俗異、心性 - 名異、性字.一體異、真智真知異* 4 -我無我異、遮詮表詮異、認名認體異*|| 
諦一|;諦異-「性空有異'佛德空有異等十個方«,詳細辨 析了空 宗與性宗的匾別爲性宗是直顯心性,遮 
表业用,理賅凡帮,妙契真如的了義之教。 

卷四,論述了從不覺到覺,從迷_悟的修證方法。 認爲無 論是六道孔夫,還是 I - 乘賢聖 ,都具有「靈明清 
淨一法界心」,此心具有真如、生滅一 一 門,「由真不變,故妄體空,爲真如門;由真随緣,故妄成事,爲生滅門 • 
但雨者相即互人,生滅即真如,真如即生滅,真妄和合,非一非異=本»以《大乘起信論》溝通禅教諸家的爭 



説,對後世揮教舎通之説有著重大影響。 

本序從宋、元以來即受到揮教各家 • 梘,宋、元代皆有刊本,至明代收人北藏,以後各藏及坊刻本均鑛 
刊行。 對本 a 的注釋研究有:冉雲華《敦煌寫本<揮源諸詮集 都序〉 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日本鐮田茂雄譯 
注《禪源諸詮集都序 ' 石井修道'小川隆《(禪源諸詮集都序 > 之譯注研究 ( I >》等。 C 空彩〕 

傳心法要 

〔唐〕希運 

55 傳心法要 • 全稱《筠州黄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一卷(或作二卷-唐代希運禪師自會昌二年(八四 
二) 起爲在俗弟子裴休所述,由裴休記錄而集成於唐大中十 I 年(八五七 ' 本#有廣略二本..廣本附有 - 黄 
檗斯際揮師宛陵錄》一卷,略本收於《景德傳燈錄 • 題名爲《黄檗希運禅師傳心法要 •» 《宛陵錄》,且於卷 
末省略 =- 分之一,並附裴休《傅心偈=篇。現均收於~大正藏 - 第四十八册,另有金睃刻經處刻本。 

希運 (?—— 八八五),福建福清人,幼年在本州黄乗山出家1長成後,倜僬不覊。後因人啓發,而參百丈 
懷海,得以開發心眼,遂在洪州高安縣(在今江西 >驚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名爲黄檗山,往來學衆雲集’時 
人稱爲黄檗希運,寂後謚斷際禪師。法 嗣有臨 濟義玄、睦州陳道明、千 * 楚南等十 - 人,以義玄爲最。著作 

佛教編 _=一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一 - 

尚右《語錄 --» 宛陵錄》各一卷問世,收於《古尊宿語錄》卷二、卷三,事蹟見於==宋高僧傅==卷二十等。 

本 3 卷首有裴休序"©其旦夕向希運問道,「退而紀之,4 -得一 二」。正文内容可分兩大部份 •• 一、對裴 
体開示語 - i 答裴休問。 

希運繼慧能南襌,傳馬祖道一「即心即佛 J 之法要,倡導「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1 -之宏旨,在當時有相當 
影響。文中首先説道 .* 「諸佛舆 | 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别法 • 此心無始以來就没有生滅,青黄、有無、長 
短'大小、内外等形相 ,是離 相無待的絶對,因而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外别無他 
法,亦無他佛大千世界,無量功德,祇在二心」。此心上至諸佛菩薩 * 下至蠢 動含靈 ,個個皆有,一體無異。它 
不會因成佛而增,亦不因衆生而緘, * 生舆佛並無差别=若於心外著相取境,則佛轉*生 *一 旦 明了二 心 • 
不再心外求法,當下了悟,衆生便是佛=心、佛、衆生三者如 一 ,衆生心便是佛-佛即是衆生之本心,故「即心 
是佛」。 . 

希運認爲,成佛最重要的是心悟。「若不向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所以他對念佛往生頗不 
以爲然,認爲從教法上悟,即便歷劫修行,終不得證本佛,唯有「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 
行 1 ' 1 修,纔是真如佛」。真如佛是本 * 清浄心,向上更添不得一物,故希運主張「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 閛户 
牖」,「别付一心,離言説法」,把成佛完全付諸3心自性。進 | 步,希運指出學揮要訣在於「莫於心 上著一 
物 J , 此心是明淨猶如虚空,没有 | 點相貌的。若於心上著物,心上逐境,就是認賊爲子,乖道背理反之, * 
能當_卜直指,心境 | 如,即心即佛,則是真出世人=因此,他認爲佛法 「非 關六度萬行」,學道之人,亦無修證 
可言,直下 * 心便是6這種無修無證,直下頓了的思想把南禪頓悟説推到神致 * 


不過,一般人常常+ 懂枵 a 個道理,而於 r 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薩道。」故而,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無心者,無 I 切心也°無心之心是離 I 切相的,無能所,無方 
所,無相貌,無得失,於念而不念,於相而離相。所以學道人「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 8, 心不滅, 
不牛不滅即是佛 •* 運把「無心」者比作「如如之體,内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虚空不塞不礙」,「終日吃飯没 
吃 一 粒米,終日行路没踏一寸土」。「無心」便住"^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仃, 
衹是杆受勞苦,不若當下「無心」,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希運提出「無心」是爲 r 教人「莫於心上*|物」,目的是要破除一切執著,使當即直下的悟道成爲現 
實,而不是以虚空爲道本=他的「無心」是舆 「即 心」繁密相連的。從怫學背景上看,希運襌法是般若空宗和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統一,其中起作用的是如來藏思想,它使禪法不致落人虚空處。另一方面,空観思想, 
又使"法逹到:種更高遠境界,而獲得解脱。兩者的結合是希運襌法的特色,對洪州禪亦是一重大貢獻。衹 
説二心」,便作有見 -反之 ,衹説「無心」乂作無見。作冇 、無兑 ,都是境上起解,非關佛法,佛法是遇境即有, 
無境即無,是活潑潑、 m 然直下任運的禪。希運説:「佛真法身猶若虚空,但空本未空,唯 I 真法界耳 ' 二 
切本空*心即不滅,不滅即妙有」,他從真、空兩方面説明衆生與佛本 來不異 ,「即心是佛」、「無心是道 • 前者 
指出解脱根源,而後者具深一層的意義,郞指出了解脱的途徑和意義,兩者的結合,便是希運全部心性學説 
的核心。希運是洪州禪後期重要代表,更是臨濟宗的先驅者,直接影響臨濟宗的形成。希運有時以打、棒、 
喝等 a 接機的方便,也成爲臨濟宗風的淵源,希運以後的臨濟禪進一步在意境方面展開,在更大程度匕脱 
離傳統襌的思想和形式的束縛。黄檗禪以後傳人 a 本,臨濟、曹洞並稱爲日本禪宗二大派 q 



屮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_ II . _四 

《傳心法要》作爲 一 部禅宗要错 ,* 言流暢、直接簡明,説示法要,打破生、心境、明暗、有無、真妄等相對 
観念,主張絶封観念,反映了希運直指單傳心要的思想。它是我們今天研究希運和«濟宗思想的重要資料。 

(劉 * M ) 

祖堂集 

〔五代〕靜、筠 

《祖堂集 - ll +* d E 代時南唐靜禪師、筠禪師合編,成於保大十年(九五二)。初刊後不久, s 在國内 
的印本由於戰亂等原因,先後亡佚。以至後人一般不知道有它。但它的初刻本因傅入高麗,遂得到了保存。 
高 a 高宗朝重雕~大藏經«時"曾於乙巳歳(一二四五)將它列爲附錄,予3刊刻 - 九七二年,台灣以日本京 
都*囡大學圖 4 館收藏的、全 H 本僅有的一部高»重刻本《祖堂集 ■« 爲底本,影印 出版, 使之復傳中國。通衧 
本有:《大藏經補編》本等。 

《祖堂集》是現存最占的燈錄體著作。禪宗因「法」(佛法)能開愚,猶「燈」能照暗,故常以「燈 j 比喻「法」 
=六祖壇 «' 懺悔品》)上就有二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的 * 法 • 將禪宗師徒之間的授受(「傳 
法」)稱之爲「傳燈 • 記裁襌宗歷代祖師的傅承世系以及他們的機緣語句(參禪或接引學人時 的對話 與開 



示)的著作,也就被稱爲「傳燈錄 j ,簡稱「燈錄」,或「燈史 J 。 

然而,由於~祖堂集》在中國本土失傳太早,姑且算它在北宋初年尚見存,也必定只限於個别人收藏,而 
於整個 佛教痄 無聞。乂由於以「傅燈錄」爲書名的,以北宋道原的~ 景德 傅燈録 >( 簡稱《傅燈錄》)爲最早 , s 
I 般都認 爲《傳燈錄》是禪宗燈錄體著作的始祖。這從對後世的直接影響而言,是完全對的,因爲後來的《天 
聖廣燈錄-{建中靖"續燈錄-《聯燈會要-《*泰普燈錄'《五燈會元》等等,奠不是在《傳燈錄>的影響下 
出現的 ,即使它們的 * 名也莫不是與之有聯繫。舡從直種文體的最初撰作而言,《祖堂集》又早於《傅燈錄》 
五十一 _年,位於第 I 。它的重新發現,對禪宗燈錄史的研究關係甚大。 

《袓堂集》按七怫、 ph 三祖(悍宗西天二十八祖和東土六祖的連計"因西 天第二 十八袓和東上初祖是 
同一個人”故成此数-初祖下傍出^即柬土初祖菩提連摩的旁傅弟子’相對嫡傳而言’但此項僅見於^^名 
次第》即原書 目錄, * 無本文 ' 四袓 C 道信)下傍出,五祖(弘忍)下傍出、六祖(慧能)下出(先總叙慧能的弟 
次分述「思和尚下 111 」和「讓和尚下出」,即慧能門下形成的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兩大法系,由於作者是 
青原系偺人,故 先青原 系後南嶽系)的次序編錄。作者以七佛的每一佛和二 f 三祖的每一祖,各爲禪宗傳法 
世次 屮的 一代,故至第三十三祖 * 能 C 成四十代。慧能的嫡傅弟 r 青原行思和南嶽懷籮,以及其他傍傅弟 
r 爲四 h i 代。 # 原行思 •卜傳七代,連同前數,構成青原系的揮宗四 V 八代傳法 世次; 南嶽懐 * F 傅六代, 
連同前敵,構成 南嶽系 的襌宗 四十 七代傳法世次。故~祖堂集》所記的禪宗法系分 別爲四 十八 代和四 十七代 
(因青原系和南嶽系足並列的 * 大法系,故不能合併•由於原 # 《上名次第-中所列的人名,有的並無本文, 
如牛頭宗的智嚴、慧方、法持、智威、慧忠等,故筆者統計,有事蹟見載的實爲 - 百四卜五人,非 是本齊 卷 B 

佛教编 - 二 1 



屮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六 
《海東新閉印版 記》 所説的二 :百五 十三員 • 

{ 祖堂集》卷一和卷三,爲七佛和 I --+ H 祖。所記的七佛是..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棄佛、第三毗舍浮 
佛、第四拘留孫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菜佛、第七釋迦牟尼佛=一十三祖是■■第一祖大迦葉、第二祖 
阿難、第. M 祖商那和修 、第四 祖優婆毪多、第五祖提多迦、第六祖彌遮迦、第七祖婆須密、第八袓佛陀難提、 
笫九祖伏馱密多'第十祖脅尊者*第十一祖富那夜奢、第卜二祖馬鳴、第十一 - 袓毗羅、第 十四祖 龍樹、第卜五 
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羅喉羅(以上《祖堂集}>卷一)、第十七祖僧伽難提、第十八祖伽耶舍多、第十九 M 鳩摩 
通多 、第二十祖闔夜多'第 - 十一祖婆修盤頭、第一-十一:祖摩拏羅、第二十三祖鶴勒、第二卜四祖師子、第二 
十五祖婆舍斯多'第二卜六祖不如密多、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第二 十九祖惠可、第 
三十祖僧琮(當作「璨」)、第一一一十一祖道信、第三 + 二祖弘忍>第=一十一 - 祖慧能(以上卷二 • 

述三十三祖的事蹟,是參考唐代智炬的《寳林傅》 寫成的 ,因此作者在人迦葉、摩爭羅 、鶴那 、師子、不 
如密多、般若多羅諸章的夾注中時常説:「具如《寳林傳》也。」 

卷三,爲四祖 F 傍出、五祖下傍出和六祖下出。所記的四祖〃卜傍出是..牛頭和尚(牛頭宗初祖法融-鶴 
林和尚(牛頭宗五祖智威的弟子幺素,本害誤作『馬素」 ' 徑山和尚(玄素 的弟子道欽 >、烏窠和尚(道欽的弟 
子道林 • 凡四人;五祖 r 傍出是••懶 • 和尚(北宗神秀的弟 T 普寂的門人,法名 不詳) ,老安國師(慧安 • 騰 
腾和尚 (* 安的弟子仁儉 - 破灶墮和尚 ■:慧 安的弟子 • 凡 四人" 六祖下出 是:靖 居和尚(行思)、荷澤和尚 
(神舍'慧忠國師.掘多三藏、智榮和尚(玄策 • 司空山本净和尚,一宿覺和尚(玄覺 • 凡八人。 

卷四至 卷十二,除耽源和尚(六祖慧能的傍傅弟子慧忠的門人真應,見卷四 >和单堂和尚 (* 能的傍傳 



弟了神会下第:一一代遂州道圓的弟子宗密,見卷六)二人以外,其餘的全是青原行思法系的傳人。青原系中地 
位僅次於行思的是他的弟于石頭希遷,因爲這一系的法脈主要是通 遇希遷 的衆弟子往下傳的,所以, •*• 祖堂 
*》只是在稱呼希遷本人時,用「思和尚下出」(見《上名次第«,而希遷以下的各代世次,皆稱爲「石頭下」 
C 見各 8 標題下的小注 • 以突出希遷的地位。所記的青原行思下七代傳法世次是: 

第一代 ■ •(作者從七佛算起,故稱之爲撣宗四十一:代,以下各代類推 •• 石頭和尚(希遷-凡一人。 

第二代:天皇和尚 <道悟-尸梨和尚(又作「尸利」>、丹霞和尚(天然-招提和尚<惠朗>、藥山和尚(惟 
儼,以上卷四>、大填和尚、長髭和尚(曠禪師-凡七人,均爲希遷的弟子。 

第 - 一代:龍 * 和尚 (道 悟的弟子崇信)、翠微和尚(天然的弟子無學-雲 9 和尚 (•«• 華亭和尚 f 德 
誠 ' 棵樹和尚 C 慧省 ■ 道吾和尚(圓智,上四 人均爲 惟儼的弟子) ■' 二平和尚(大顚的弟子義忠 ' 石 室和尚 
(曠禪師的弟子 s 道)。凡八人。 

第四代..德山和尚 f 崇信的弟子宣鑒*以上卷五)、投子和尚(無學的弟 T 大同)、神山和尚(暑晟的弟子 
僧密 ' 洞 111 和尚(曇晟的弟子良价 ' 漸源和尚<仲興>、石霜和尚(慶諸,上二人爲圓智的弟子,以上卷六>、 
夾 1 ' 1 和尚<德誠的弟子善會)。凡七人。 

第五代,■岩頭和尚 C 全豁 ■ 雪峰和尚(義存,上二人爲宣鑒的弟子’以上卷七 • 雲居和尚(道膺 • 欽山 
和尚(文遂 • 曹山和尚(本寂 - 華嚴和尚(休靜)、本仁和尚、青林和尚(師虔-疎山和尚(匡仁)、龍牙和尚 
(居遁)、幽棲和尚(道幽,上九人均爲良价的弟子)、上藍和尚 {令超 ,以上卷八 ■ 洛浦和尚-元安)、盤龍和尚 
C 可文 ' 逍遥和尚(懷忠 ■ 洞安和尚(又作「同安」)、黄山和尚(月輪)、韶山和尚 C 寰普,上七人均爲善會的弟 

佛教編 -. I 七 





中國學術名 s 提要宗教卷 :二 八 

子-大光和尚<居讓>、雲蓋和尚(源揮-九峰和尚(道虔-南嶽 2 泰和尚<上四人均爲慶諸的弟子>等。凡二 
十八人。 

第六代.■玄泉彦和尚、鳥巖和尚 < 師彦)、羅山和尚(道閑),上三人爲全豁的弟于,以上卷九)、玄沙和尚 
(師備 •* 清和尚(道笾)、鼓山和尚(玄晏、又作「神晏 s 、 安國和尚(行韜 • 長慶和尚<慧稜'以上卷十'保 
福和尚(從展>、_*門和尚 t 文偃)、惟 勁律師 < 上八人均爲義存的弟子 - 佛 U 和尚 C 道膺的弟 7 '金峰和尚 
(從志,以上卷十一)、荷玉和尚(匡慧,又作 r 光慧」 ), ch - 一人爲本寂的弟子 ' 紫陵和尚 c 休靜 的弟子 匡一)、 
禾山和尚 C 道虔的弟 T 無殷 ■ 龍光和尚(道閛的弟子隱微)、中塔和尚(師備的弟于慧救,以上卷十二 >等。凡 
四十七人。 

第七代招慶和尚(道"-報慈和尚(光雲,上二人爲慧*的弟 + '*潭和尚(如新>、山谷和尚(行崇, 
上一 r 人爲從展的弟+,以卜卷十三)等。凡六人。 

卷十四至卷 I :十,爲南嶽懐讓法系的傳人。南嶽系中地位僅次於懷讓的是他的弟子馬祖道一,因爲這 
.系 的法脈主 要是通過道;的衆弟 7 -往下傳的,所以,《祖堂集-只是在稱呼道|本人時,才用「讓和尚下 
出」,而道一以下的各代世次,皆稱爲 「馬祖 下出」(見《上名次第 8 ,或「江西下」(見各卷標題_卜的小注)。所 
記的南嶽懷讓 K 六代傳法世次 是: 

第一 代:江 西馬祖(道一»凡一人" 

笫-.代.•大珠和尚(慧海 - S 丈 敏和尚 (惟政)、杉山和尚(智堅 • 石鞏和尚 <慧藏)、南源和尚(道明)、 
s 丈和尚 c 懷海 - 魯祖和尚(寶 »' 高城和尚(法藏)、西堂和尚 •: 智藏)、鵝湖和尚(大義 • 伏卞 和尚(自在)、 




磐山和尚 <寶 積)、麻谷和尚(寶徹 • 鹽官和尚(齊安)、五洩和尚 ( 8 默〕、大梅和尚(法常)、東寺和尚(如會〕 
歸宗和尚(智常 ' 汾州和尚 ( s 業 ■ 龐居士(龐蘊,以上卷十五 • 南泉和尚-普願)等"凡三十一 一 人"均爲道一 
的弟子。 

第一 - 代 ,潙 山和尚(基祐)、黄蘖和尚(希運,以上卷十六)、福州西院和尚(大安,上三人均爲懐海的弟 
子 ' 處微和尚{智藏的弟子)、東國慧日山和尚 c 懷暉的弟子玄昱 ■_ 南和尚(齊安的弟于道常 ' 普化和尚 
(寶積的弟子 • 芙蓉和尚(智藏的弟子靈訓 • 岑和尚 < 景岑,以上卷十七 • 趙州和尚(從*,本 * 誤作「全 
谂 J )、 陸亘大夫 ( hi -- 人均爲普願的弟子 } 等"凡二十七人。 

第 n 代:仰山和尚(慧寂,以上卷十八)、香嚴和尚 C 智閑)、徑山和尚 <鴻諫,又作「洪諼」)、靈 2 和尚 H 心 
勤’上四人均爲靈祐的弟子 - 臨濟和尚(義玄 • 觀和尚 <靈觀,上二人均爲希運的弟子)、衋樹和尚(大安的 
弟子如敏〕等。凡十四人。 

第五代.■資福和尚(慧寂的弟子貞邃,以上卷十九 ' 五冠 山瑞雲寺和尚(慧寂的弟子順之,又作「順 
支」)、寶 • 和尚 ( ffl 禪師 ■ 灌溪和尚(志*)、興化和尚 (存獎 ,以上三人爲義玄的弟子)。凡五人。 

第六代■■原編有四人,即後魯祖和尚< 志閑的弟子山教 >' 隱山和尚、輿平和尚、米嶺和尚"上 - 人未注 
法嗣; T H 隱山和尚、興平和尚章中有「洞山行脚」、「洞山禮拜」語、以此推斯,此兩人當是洞山良价的弟子, 
當屬於 * 原系第 五代; 米嶺和尚,*《傳燈綠》卷十二當是徑山洪誣的弟于,屬南嶽系第四代。故這四人中間 
真正屬 於南嶽系第六代的只有後魯祖和尚一人。 

《祖堂集》所編定的禪宗譜系,總的来説不如後来的《傳燈錄3來得細密完整。這是因爲《祖堂集》産生於 
佛教编 II .乂 





中网學術名 • 提要 宗教卷 ---.--0 

亂世,由於條件的限制"許多僧人資料作者未能直接看到,作者 在卷三 鎢林和尚、烏窠和尚,智榮和尚、卷四 
天阜和尚、卷五長髭和尚、棵樹和尚、卷六莩堂和尚、神山和尚、漸源和尚以及其他數十章中均有「未睹行 
狀 ,不決化緣 ■ 「未睹實绿,不決終始 j 的説明就是例證。 

但是,就兩 * 同載的那些人物的行跡言語而論,則往往可以互相參補勘正。《傳燈錄》固然有許多勝於 
《祖堂集》的地方,如 ■»■ 傳燈錄》卷 fi 的青原 行思草 勝於《祖堂集》卷三的靖居和尚章~傳燈錄 ■- 卷十八的玄沙 
師備 ? 膝於 -■ 祖堂集》卷十的玄沙和尚章,《傳燈錄》卷十九的玄門文偃章勝於《祖堂集)> 卷卜一的雲門和尚 
*- 傳燈錄 >)卷七的西堂智藏章勝於《祖堂集》 卷十五 的西堂和尚章 。但 《祖堂集》也有不少獨有的記载,可 
補《傳燈錄》之*。除前而已提到的懶瓚和尚*束國慧日 111 和尚在《傳 燈録》 中未錄事蹟以外,還有以下数例 
值得注意: 

I 、《祖堂集》 卷 - 一腾騰和尚 < 仁儉) 章 ,载有仁儉的《樂道歌~歌 1- .「問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 
人不了性空,智者本無違順。八 萬四千 法門,至理不離方寸。不要廣學多聞,不在辯才聰携。識取自家城廓, 
奠 8 游他州郡。言語不離性空,和光不同塵坌。煩惱即是菩提,净化生於泥糞。若有人求問答,睢能共他講 
論?亦不知月之 大小, 亦不知歲之餘 閛。 M 時以粥充饑 ,仲 時更餐 I 頓。今 H 任運騰 腈,明日騰腾任遠。心 
中了了總知,只没佯痴縛鈍。」此歌在《傳燈錄》卷一二十題爲~了元歌 • 其中「不要麂學多閗,不在辯才聦俊 J 
I 句 ,在「識取自家城廓,莫漫游他州郡」之後,而且用字也略有 差異, 可資對勘。 

一;《祖堂 集 ~卷四丹 * 和尚(天然)草,載有天然的《孤寂吟'《頌 ' 《驪龍珠吟》、《弄珠吟》等詩頌。其 
(〈頌 -'. 「丹 * 有..資,藏之歳刀久。從來人不識,余自獨防守。山河無隔尋,光明處處透。體寂常湛然,瑩 



徹無塵 *。 世間採取人,顛狂逐路走。余則爲渠説,撫掌笑破口。忽過解空人,放曠在林薮。相逢不擎出, 
舉意 便知有。」天然少親儒墨,業洞九經。初與龐居 t 同侣人京~長安 • 參加科舉考試,在漢南道寄宿時,因 
行腳僧(以上均據《祖堂集«以 r 選官不如選佛」相勸,改謁馬祖道一學禪。這些詩頌是他早先習儒,具有一 
定的文學涵養的印證,而~傳燈錄 ■• 卷十四丹霞天然章只輯機語,不載詩頌,卷三十僅載他的《玩珠吟》二 

. 一一~祖堂集》卷十一惟勁禅師 9 *載有惟勁的《讚鏡燈頌■《象骨偈》全文,■■《傳燈錄>卷二十雖然指 
出,惟勁因睹南嶽慈東藏(又號 n 二生藏」>中收藏的華嚴宗 = i 祖法藏«講解 《華嚴經: s 「法界重重帝網之門’ 
'* 佛羅光之像」的鏡燈一座,『乃著五字頌五章 r 但没有輯存 r 五宇頌」(當指《讚鏡燈頌»的原文。 

四'《祖堂集> 卷十三龍潭和尚 c 如新)章,載有如新的生世,説, •- 如新) 福州福唐縣人也。姓林,依靈握 
~此宇疑有誤〕院出家,才具尸羅 c 指戒 ■ 志慕祖筵而登保福 " 指從 展) 之門,密契傳心之旨。」而 -• 傳燈錄》卷 
一:十二海會如新 章則只 有機語而闕生世。 

五 - 祖堂集》卷十五伏牛和尚(自在)*,载有自在的 ■= 二個不歸頌 • 此頌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表達了自 
在的思 想: 「割愛辭親異俗迷,如雲似鶴更高飛。五湖四海隨緣去,到處爲家一不歸;苦節勞形守法成,幸逢 
知識決玄徹 D 慧燈初照昏衢明,唯報 6 親二不歸 壁幽圉 往覆希,片 * 孤月每相依=徑行宴坐閑無事,樂 
道逍遥三不歸。」而《傳燈錄》卷七伏牛 S 在章雖有自在的幾句對話,但無此頌。 

六'《祖堂集 > 卷十九香嚴和尚(智闲〕葶,載有智閑的 I 批贊頌,如~誠宗教接物頌 ■ 《常在頌 ■■-■ 修行 
頌'《清思頌'《談玄頌-《與學人玄機頌-《渾 8 語頌'<明古頌-《與崔大夫暢玄頌-《寶明頌-《出家 
頌 - 《寄法堂頌 r 《 s 旨頌 • 《贈同住歸 寂頌 ' 《勸學頌 • 《志守得破頌》、《見聞頌》、《分 明頌》 等。而《傳燈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 教卷 !--- 

錄》卷十一香嚴智閑章只是説師凡示學徒, * 多簡直,有偈頌二百餘篇,隨緣對機,不拘聲律,諸方盛 
行 - 没有 輯錄這 些撰作的内容,卷三十只刊載了智閑的 《勵 覺吟 • 《歸寂吟》二首。 

七、《祖堂集~卷二十瑞雲和尚(順之,又作「順支」)章,載有順之 《成 佛篇 ■ 文章論述了「證理成佛 ' 「行 
滿成佛 ' 「示顯成佛」,以及「頓證實際」、「迴漸證實際 ■ 「漸證實際」的思想,是順之的童要思想資料,而《傅 
燈錄》卷十二新羅順支章則一字未載。 ■+ 

上述事例是~祖堂集》學術«值的一個很好的證明。雖則如此,《祖堂集》也存在着一些缺點。如:好多 
人物只有「某某和尚」的别號,若不輿《傳 燈錄》 對勘,無從知道他們的法名>記載人物的生世、游歷較 《傳燈 
錄》薄弱;由於雕刻方面的原因,筆畫誤增、誤減、生造的錯字别宇甚多,有一些-已達到無法辨認的地步=因 
此,雖然書中關於青原行思的籍貫(説「安城人=,德山宣鑒'洞山良价、石«麋諸的年壽,巖頭全豁的卒年 
等的紀 載與《傳燈録》相異,但究竟是哪一説可信,尚須作進一歩的考證。(郭 建廉) 

釋氏六帖 

〔五代〕義楚 

《釋氏六帖-又名《釋氏纂要六帖-《義楚六帖'-十四卷。五代時後周義楚集,成於顯德元年〈九五 



w » 通行本有:一九九 o 年浙汀 占 籍出版社影印本。 

義楚,俗姓裴,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七歲出家,從諸父(伯父)修進法師和季父< 叔父)省倫法師研 
習經論,尤精《俱舍論 r 先後傳講唐代大«寺僧圓暉撰的 " 倶舍論頌疏 * 三十卷 ) 達十多遍。後周世宗曾賜 
號「明教大師 • 生平事蹟見《宋高 僧傳》 卷七。 

- 義楚六帖》是一部依仿唐代白居易 c 白氏六帖》的體例而編集 的’以 採錄佛教掌故爲主的佛教類書 。全 
* 分爲五十邡,始 i 法王利見部》,終" 師子 獸類部 • 每部之下又分若干 n , 總計四百四十門。每一門收有多 
" 不等的詞目,少的只有 ' 二條,多的達幾十條,甚至上百镍。所叙錄的内容極爲廣泛,不僅有大量的佛教 
掌故和術語,而 J 1 有各種 各樣的人文掌故和自然知識。諳如佛法僧的含義 ,大小 乘的修持~王侯卿相對佛教 
的態*~^尼不拜王者的長期爭論,師徒之間的教誡**行住坐卧的禮儀~高僧的德業~蜜賢的 著述— 寺舍塔殿 
的建 =., 衣物用具 的名: CT 儒家的偷理道 德-道 教的天荨道法-君臣之道;人事交往!天文地理1物產珍寶>飲 
食娛樂;醫藥術数-軍旅交通 lenT 巧1以及飛禽走獸、草木蟲魚等等~盡皆收納。各部情況 如下: 

- 法王利見部(卷 一 >。下分六門,收錄釋迦牟 *( 「法王」)的名姓行業、相好(指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光 
明 、降生 時代、所居國十、人滅舍利、像化靈異方面的詞目。 

二、信奉謗毁部(卷二 • 下分四門,收錄歷代王侯卿相以至道門 c 道教)崇奉佛教,或謗毁佛教方面的詞 
目(^要據唐代法琳的《辯正論》編集 • 

=■ 大法真詮部(卷三 - F 分十門,收錄法寶~佛藏 > 名數、説法時處、諸法名相 c 佛教的名詞術語 )' 求法 
受持、發願回向、法減(佛法袁減)因緣、善與惡等方 面的詞 目。 




中® 學術名 • 提要宗教 卷 =--" 

四*損 益 有情部(卷四°下分八門,收錄生'老■病、死 - 古難、地獄等方面的詞目。 

到彼岸部(同上 • 下分六門,收錄 * 施'持戒、忍屏、精進*禪定、眢慧(合稱『六度」)方面的詞目 D 
六'大 t 僧伽部(卷五 - F 分十門,收錄僧寶*菩薩•受記、出家、還家 (指還 俗)、破戒、沙彌'行者等方面 

的詞 

七、 師徙教減部(#六>? 卜分: 一十門,收錄師主'弟子、論師'法師、綱維 、知事 ■教誡、知足、安樂、羞耻等 
方面的詞 3 H ® 

八、 威儀禮樂部 ( 同上-下分十一.-門,收録禮儀、行步、住立、*遲,眠卧、避嫌、懺謝、供養、齋會、溫浴、 
福業 •破齋等方面的詞 H 。 

九、 - 論樞機郅(同 t-T 分十 K 門,收錄語 *■• 論義、嘲戲、辯才、笑哂、離間、呵責、欺*、謗毁、 妄語、 
lh 3 等方面的詞目。 

十、九流文藝部 < 卷七) 。下分十七門,收錄佛教著述、儒道九流、文字、 * 檄、詩頌、紙筆、醫藥"術數、占 
卜、占夢•相法 、丄巧 、塑齊、商賈等方面的詞目。 

十一、高行諸尼部 C 卷八) =下分三門,收錄比丘尼<出家女子)方曲的詞 S (主要根據梁寶唱的《比丘尼 
傳》編集 • 

f 二 、僧尼不拜部<同上) D 下分八門,收錄東晉至唐代有關憎尼不拜王者的爭論、會昌毁佛、佛道先後 
等方 * 的詞 S (主要根據唐彦惊的《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編集)。 

—三、大道靈仙部(叼- 1 )。 ' 卜分五門,收錄道教方面的詞目。 



十四'流通大教部(卷九 • 下分四 sr 收錄譯經、求法等方面的詞目(此部至《化導人天部 • 凡十部,主 
要根據梁 a 皎的 - 高僧傳》和庸道宣《續高僧傳》十科的内容編集° 

十五'法施傳燈部 c 卷十 * 收錄義解僧方面的詞目。 

卜六 、神通化物部 c 卷十一-收錄神異僧方面的詞目。 

十七、靜慮調心部(同上)。收録習禪僧方面的飼 g 。 
t 八•待 犯閨 遮部 ( e 十 r )= 收錄明律僧方面的詞目。 

十九、捐身爲法部(同上)。收錄亡身和護法僧方面的詞目。 

一_十、持誦貫花部 c ra h > 。收錄誦經僧方面的詞目。 

二十 I 、荷負興崇部(同上 • 收録興 福僧方 面的詞目。 

一_十.一、抑揚半滿部(同上)。收錄經師方面的詞目。 

二十;:、化導人天部(同 上)。 收錄唱導和雜科僧方面的詞 

一 _|四、威靈神 * 部(卷十一一-。下分四門,收錄梵王、帝釋、魔王、天王方面的詞 gd 
二十五、世主人王部(同上 " 下分五門,收錄有道君:土和無德之主方面的詞目。 

一 _|六•儲君亞佐部 ( H h - 下分 - 門,收録太子和大臣方面的詞目。 

二十七、神仙高士部(卷十四)。下分十門,收錄仙人 、外道 、導師、婆羅門 ,長者 、居士'信七、隠土等方面 
的詞 目。 

. I 1 八,人事親朋部 ( N 上 • 下分十八鬥,收錄父母、兄弟 、舅伯 、孝 T 、 逆子 、朋友 、賓客 、奴什 、伴侶,孤 

佛教编=__ ■五 



屮 國學 術名 * 提要 s 教卷 =.. 二六 
獨、貧窮等方_面的詞目。 

二十九、軍旅雄勇部(卷十 fi )。 下分十五門,收錄軍旅、鬥戰、劫賊、漁人'猪師、斷事等方面的詞 
三十、大權示化部(同_卜分四門,收錄聖女,天女等方面的詞目。 

三 tl 、后妃公主部(卷十六 ■ 下分三門,收錄后妃'公主、宮人等方面的詞目。 

:十二 、婦女賢亂部(同 L >。 F 分六門,收錄嫁娶、妻室'婢妓、淫濫等方面的詞 
三十三’幽冥鬼神部(同上 • 下分十門,收錄鬼神、靈變等方面的詞目。 

三十四在光明部(卷 - T 七)。下分十九門,收錄天*曰、月、星、雲、雨、雷、電、雪、旱、年、劫、時、節、會' 
寒熟、*夜等方面的詞目。 

_ 十五、厚載靈源部(卷十八>。下分十六門,收錄地'山、海、江、河、水'泉、池'井、土、水、燈等方面的詞 

三十六、草木果 蔬部(冋上 >。下分 十四門 ,收錄園*林、樹、花*果、 e 、瓜菜等方面的詞目= 
一|-|七'酒食助味部(卷十九>。下分二十五門,收錄酒、食、粥、餅'瘇、乳、酪、蜜、肉、油'稻、種植等方面 
的詞 H 。 

- 一十八、寶玉珍奇部(同上〕。下分十二門,收錄寶、金、銀、琉璃、珠、玉、錢、財等方面的 詞目" 

三十九•雅燊清歌部(卷二 i ° 下 分十門 ,收錄燊、琴、琵琶、鼓、鐘、鈐*磬'歌、舞、棋等方面的詞目。 

四 1' 五境爲緣部 C 同 L - 下分五門,收錄色 、聲 、香、味、觸方面的詞目。 

叫十一 、六根嚴相部 ( M 上)。下分六門,收錄眼、耳'鼻、舌、身 、意 方面的詞目。 



四—二,随根諸事部(同上 ) D F 分十七門,收錄頭、臂、手、足、發、毛、皮、骨、血脈、泪汗、息氣等方面的 

詞冃。 

四十三、國城州市部(卷二十 一 )。下分四門,收錄國、城、州、市方面的詞目。 

" 十四 、寺舍塔殿部(同上°下分卜三門,收錄寺*殿、塔、堂*宅、門、柱、廚、階、臺•壇、壁、廁方面的詞 

H r 五、貯積枰 M 部 (卷二 十二)。下分五門,收綠藏、櫃、斗、秤、盆 * 方面的詞目。 
w 十 A 、 助道資身部 ( H h >。 下分 - 卜九門,收錄衣服、袈裟'數珠、剃刀、净瓶、鉢盂、錫杖、鞋觼、幡、 
拂、床、座、針、綫、布等方面的飼目。 

四 f 七、武備安邦部(卷_ 一十;_1)。下分十九門’收錄印、甲、槍戟、刀劍、弓、箭、索、梯、車、船、橋、擔等方 
* 的詞目 U 

四十八、龍王水族部(同上)。下分十門,收錄龍、*、魚、蛤、•、蛇,蟲緣等方面的詞 
四十九、金翅族羽部(同匕-'下分十九門,收绿飛鳥、鳳凰、孔雀、鶴、鹦鵡、廳、雁、鵝、鷄、蝙蝠'蜂、蠅、 
蚊等方面的詞0。 

i 十•師子獸類部(卷二十四>。下分卜八門,收錄師子(即「獅子」,佛經中皆作「師于*--象、虎>鹿、駝、 
馬、越’牛、羊’猪、狗.嫌猴’兔'狐,猫*鼠等方面的詞目。 

《釋 氏六帖 - 的 H 目一般以四字爲題,如「沙門姓氏 ■ 「法門舍利 ' 「禪有五門」、「聲聞四果」、「慧遠抗 
帝 ■ 「耆域神奇 ' 「暴瑗律統 • 「寶瓊義邑 - 「害目之源」、「律暦數始」等。也有不到四字或多於四字的,如 



中阈學 術名著提 * 宗教卷 三 - 八 

「.---世 ' 「五 fi 」, r a 林傳 ■ 「日本國」、「陳高 * 孝宣皇帝 • 「魏 髙祖 孝文皇 帝」等。然後廣引佛教經律論及雜 
藏< 各類撰集)予以詮釋。此外,也徵引了一®一世俗典籍和迸教之書。大多數的釋文是以引經據典的方式展 
開的,也冇一些釋文略去出典,根據作者的記憶和理解加以表述。如 .. 「正行十種」的釋文是.,「《莊嚴論》 
云:一 3 寫 - 一供養,二流轉,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七習誦,八解脱,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於法能生無量 
功徳。」(卷一二大法真詮部■説法時處 - 

由於《釋氏 A 帖 ■» 廣微博引,集佛教故實與義理爲 一 書,因此,書中保存了不少今已失傅的隋唐佛教撰 
集的» 簡铁文 中有 :* 代靈裕的《寺誥 K 又名™塔寺記;0,唐代 彦淙的 《西京寺記 ' 太原居士郭迻的《新 
定一切 經類音》等。(陳 士強) 

宗鏡錄 

〔五代〕延壽 

《宗鏡錄 r 又稱<宗鑑錄 - 《心鏡錄 ' 一甘卷 。五代延盡撰,成於宋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 • 本 * 集成 
後,由吳越_土秘藏之,並未流通,至宋神宗元豐二 o 七八 —— 一 一 0八五)年間始有魏端獻王的木刻本流 
行 D 以後歷經法誦、永*、法真等人「校漬」,有改訂版流布,明末剡印《嘉興藏 *• 時,智旭重新删定改訂本。通 



行本有 : 《大 E* s 第四十八册)本等。 

延壽(九 o 四一"九七五 ' 俗姓王,餘杭人。早年歸心佛門,及冠,日一食,舗《法華經 • 年二十八爲華 
亭(江蘇松江 ) 鎮將,因虧累公款,被判死刑,後爲吳越王所赦,依龍册寺翠岩令參出家,繼而往天合山習定, 
參謁德韶,抉擇所兑。後於國清寺結壇修法華懺,頗有感悟,乃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兼精修淨業。廣順 
二年 (九 K -), 住明州 c 浙江寧波)雪寶山,學侶臻凑。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 or 錢俶請至杭州閧赛隱新寺 
爲第一世,翌年移住永明寺,十五年間度弟子 一千 七百人。開寶七年<九七0>,入天台山度戒約 萬餘人 。同 
年,奉敕於錢塘江建造六和塔,用以鎮潮。延壽爲禪宗法眼宗三祖,以倡禪淨雙修之道,後 * 尊爲淨土宗六 
祖。著作尚有~萬善同歸集》六卷、《唯心訣》一卷、《定慧相資歌》一卷、《神棲安養賦》一卷 - 警世》一卷等六 
十餘部。事蹟見《宋高憎傳》卷二十八 - 景徳傳 燈錄》 卷二十六 - 淨慈寺志 ■- 卷八等。 

i 宗鏡錄》之 * 名,據延壽所撰自序 •• 「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賺古制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 
此顯揚,稱之曰錄。」全書八十萬宇, r 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丨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 
圓信。」據~捭林僧寶傳》卷九記載,爲解決禪教之間和教内各家間的矛盾,召集精通法義的華嚴 、唯讒 、天台 
I '-家學者辯論,而由延 * 以「心宗旨要」,加以折中而編定之。本書卷首有錢俶所作序,認爲「僑」能「正君臣, 
親父子,厚人倫』,爲「吾之師也 '* 道,「君得之則建善不拔,人得之則延貺無窮」,乃「儒之師也」~至於佛, 
「時習 不忘, 8修以得,一登果地,永達真常」,則「道之宗也」;而此三教,「並自心修」。全書立論重在賴悟、圓 
修,以「禪尊逢摩,教尊賢首」爲其中心思想,爲宋以來倡導祖佛同詮,禪教 I 致的代表作。 

標宗章第 ' 占卷一 之大半。所謂「標宗-即『祖標襌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引 

佛教编 -■" 



中 a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 e --0 

禪宗經常提舉的「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以明祖祖相傳之二心 • 又多引《華嚴經》及華嚴宗理論以明 
「宗體 • .「杜順和尚依《華嚴經 • 立自性清淨 ■ 明體,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酿。從本已來,性 自滿足 ,處染 
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故曰圓明。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亦 
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雎有隱顧之殊,而無差别之異。須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 
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斯即 I 切衆生自心之體。」 

問答章第二,自卷一後半至卷九十三,分爲三百四十多段,每 一段又 包括若干問題。主要討論心舆言 
教、宗門輿教門、性宗舆相宗之間的異同問題,大體而言,四十六卷以前,多明法性,四十六卷以後,多明法 
相。《宗鏡錄》雖羅列天台'華嚴'唯識等宗的教義,乃是借教明宗,藉以證明心宗的深妙。在此「心」中融入 
相宗的八識、天台宗的性惡、空宗的畢竟空等學説。如卷三十四*'設 問: 「佛旨開頓渐之教,禪門分南北之 
宗,今此敷揚,依何宗教?」延#答曰 *• r 此論見性明心,不赓分宗判教"單提直人,頓悟_修*'亦不離筌蹄而 
求解脱,終不執文字而迷本宗。若依教"是《華嚴 ■ 即 示一心廣大之文~若依宗,即達摩,直顯 * 生心性之 
旨。」根據宗密在《襌源諸詮集 I 中三教與三宗相配的思想,提出「和會祖教二®融通」,故須先約三種佛教 
(密意依性説相教、密意破相 顯件教 、顯示真心即性教 • 證三宗(息妄修心宗、泯絶無寄宗、直顯心性宗)揮 
心,然後撣教雙亡,佛心俱寂=俱寂則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亡即句句皆襌,無一句而非揮教。 

引證章第三 ,自卷九十四至卷一百,引證三百餘種經、語錄和論集 .. 「爲信力未深,嫌疑不斷者,更引太 
乘經一百 二十本 ,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聖集六十本不少已散佚的文獻藉此得以保存,如卷九十七所錄 
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的兩段法語,都未見於《景德傳燈錄》和《古尊宿語錄》等書。此外,在問答章中所弓的 





《中論玄樞 ■ 《唯識義鏡 ■• 等 8 , 現在皆已失傳,從本書中還能想見原書的概貌 A 

《宗鏡錄 s 係對治當時禪師輕視義學落於空疏的流弊 而編, r 今時學者,全寒見聞,恃我解而不近明師, 
執己見 *«* 寶藏,故茲遍錄,以示後 S, 莫踵前非,免有所悔。 K 卷六十一 ) 故北宋元祐年間二0八六 
—— 一 0九四)的寶覺襌師 嘆道: 「吾恨見此 * 晚。平生所未見之文,功力 所不及 之義,備聚其中」(《人天寶 
*》"並撮錄玄要,輯成 <冥樞會要=1卷,刻板流通。後又有祖心增輯爲《宗鏡廣樞》十卷(《净慈寺志》。至 
清代,雍止帝「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爲 - 宗鏡 大綱》 ,以政治力董傅布之。今人研究有南懐瑾《宗鏡錄講 
記 • 潘桂明《宗鏡錄選譯~等。 < 王雷泉) 

績一切經音義 

S 〕 希麟 

《續 I 切經 咅義》,簡稱 ~ 希麟 音義》 ,十卷。遼希麟撰,約成於統和五年(九八七 • 通行本有 <- 屋藏》本、 
《頬伽 藏}本、{大正藏 - 本等。 

希麟’遼燕京崇仁寺沙門,生卒年不詳。從本書卷首希麟自序看,他是一位梢通儒學、热讅佛典’通暁文 
宇、音韻、_詁文字的學問僧。他蓥於唐代玄應、慧琳等撰成-'1切經音義》以後,随着時間的推移,又有新的 



中國學術名 * 提荧 宗教卷 ! i 一一三 

佛教經、律'論圜譯成漢文,其中有的尚未作過苷訓,有的雖經前人訓釋 ,但尚 有漏略。「自《開元錄》後,相繼 
翻傳 * 論,及拾遺律論等。」所以希麟決心根據《慧琳音義》 的體例 ,爲之績作。「麟師續撰,一察琳公家法,擷 
華成 8 ,積壤成山,探頤_微,克紹前美。~黎養正 《重校 I 切經 音義序 》〕遼聖宗統和五年(九八七)告成。 

《希麟音義-是《薏琳音義》的續作=對自《開元釋教錄》成書以後,新譯佛教經、律,論及前人訓釋佛經漏 
略的文字予以註音、釋文。全£十卷,共收録佛典 一 百十部,二百六十一卷。起《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 
盡《續開元釋教*' 2 前有希麟自序,叙述我國文字發展源流及字學、音訓研究動態,介紹《玄應音義 • 《慧 
琳咅義' , 成*經過和重大意義,説明撰述本»動機*内容=「見音義以未全*^慮檢文而有阑。因貽華翰,見命 
菲才,遣對曦光,輾 揚螢燭 。然或有解字廣略,釋義淺深,唐梵對翻,古今異同。雖依憑據,更俟來英。」其十 
卷内容編排情况如下: 

卷一至 卷七‘.大乘經。始«大乘 理趣八 波羅蜜多經 • 終《金剛 m 瑜伽降三世摔=一密門 " 凡一百一部, 
二百五卷。 

8 八、卷九 .. 小乘律。始 《根 本説一切冇部毗奈耶藥事 ■ 終 《根 本説一切有部毗奈耶隨意事 • 凡七部, 
五十卷 D 

卷十.■傳錄。始《護法沙門法琳别傳 • 終《續開元釋教錄 • 凡二部,六卷。 

* 釋時在每卷之前先閛列佛經名目、卷數,然後按經、按卷_釋。佛經無 ? 可_者,跳越至下部"^内無 
字可訓者,跳越至下卷。 如卷六 《瑜珈念珠 *= 卷、《普賢行願贊 - 卷、《大集地藏菩薩問法身贊》一卷、《金 
»頂理趣般若經》一卷之下註云:「上四經無字可音* 11 。」有的地方還加案説明,如第九卷文後説:「右上所 



音右部雜律文字多有差誤者,盖以豳譯之時,執筆者隨文便上,不根其義也。……恐後覽者,不知元始,返怪 
希麟撿 1 F 字誤,故此序引云 。 J 

《希麟音義》釋文體例,大致舆《慧琳咅義>相同,採用註音、釋義、梵®音義對照*析字、辨體*正訛等做 
法列其代 * 性釋文 於下: 

r 大樸:上徒蓋反。 c 蒼頡篇 -• .大, M 也。《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下普剝反。正作樸宇。 
《説文 -- .木 * 也二聲類芸:凡物未雕刻曰樸。王弼云..樸,真也。猶氣象未分也 ■>•- 莊子 -• .純樸不 
殘 ,孰爲 犧鳟。又 u : 夫殘 樸以爲 器,丄匠之罪也。毁道德爲仁義,聖人之過也。」(卷一,《大乘理趣六波羅 
蜜多經》卷第一) 

「奔荼利: 古云芬 陀利,皆訛也。正一 :• ■奔,去聲,拏,奴雅反。哩迦,此云白色蓮花也。人間無,也出彼 
池也。 K 卷 I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r 枯涸. ■ h 康胡反。《考聲 -• .木乾死也。或從歹,作姑,古字也。 r 河各反。賈註《國語 - 云..涸,竭 
也二< 廣雅 -• •盡也。《説文》云■■從水,從固聲。」(卷二,《新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r 底哩■■上借音,_彳逸反。®,彈舌呼。梵語也。此云三,謂此經中説:一一種二昧,即金剛、莲花 •佛 部是也 - 
(卷 tt -. E "' 三昧耶不動使者念 " 經 8 

「鑠訖底:上 * 灼反,:卜丁禮反。梵語也。此《雲戟經》中云•■手操鑠訖底,即威怒王所持戟槊也。下底 
字,《經文》或作底,音非梵語本音 -( 卷七,《金剛手光明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 ) 

「天利 .•按 《帝年曆 - ..後周武帝立+九年,保定五年,天和七年,建德六年。自建德三年二^普狨佛法 




屮國 學術名茗提要宗教卷 一一_三™ 

也。今傳文作天利五年,誤書也。應爲和宇也 -( 卷 4-, c 琳法師别傳》卷上) 

《*■麟音義》在訓釋佛 * 時,引徵了多種古 *• 有的今已佚失,它爲我們保存了珍貴資料。現據本 * 第八 
卷統計,其徵引書籍有:~考聲》 - 集"•-'釋名 • 《爾雅 --■ 郭璞註爾雅•《蒼頡篇 ■ 《毛詩 K 班固《漢書 • 
漢武帝 《李夫人賦》 - 左傳 - 《韻集 •《本草'《方=5、《新字林 • 《白 虎通 -《説文 - 《禮 ' 《韻略 - 《詩 - 《字 
*•{< 廣韻 •■* 孝經 - re 域記 ■ 《禮記 • 《切韻 •- 春秋榖梁傳》-埤蒼 • 《博物 *■ 《老子 • 《玉篇 • 《尚 
*• 《宁林'《德文 ' 《古今正卞 ' 《周易 •■*■ 大戴禮'•-孔傳-《洪範-《鄭注禮記-《論語-~博雅-《韻 
銓》,《山海經 r 《宇統 - 《羅浮山記 '< 韻集 ■ 《莊子 ■■-" 釋親-《舂秋傳 ' 《世本 ' 《桂苑珠叢 - 《韻英•《周 
*》等五十餘種之多。 nf 見其旁捜博採,引用 * 廣。所引之*1不少已經佚失,藉此得以保存其某些原貌'彌 
足珍贵。 

《希麟%義》成 "' 後,爲研讀佛經提供了方便。遼道宗咸雍八年(一° 七二) 曹賜髙麗佛經 I 藏,其中冇 
《 9 琳音義》和《希麟音義 ' 並由朝鮮傳入 n 本。在屮國,由於戰亂頻繁,人元以後,此»一度失傳。至光緒 
初年 ( | 八七五 I 一九0八>再由 H 本回傳中國,一九一 一:年上海頻伽精舍根據高麗海印寺藏本重印,受 
到文字學*、 3 韻學家、校勘,家'輯佚學家的重視,用 之考奵 文字,校勘古籍,輯補佚 *, 一時成爲顯學。 
(來可泓) 



龍龕手鏡 

〔遼〕行均 

《龍麄手鏡 • 又名 S 龍龕下 s ( a 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廟諱嫌改「鏡」爲「蓥」 ), 四卷。遼行均撰,約成 
S 於遼統和十五年(九九七)。通行本有 ■■ i 九三九年商務印 9 館 《四 部叢刊續編》本(影印江安傳氏雙銮樓 
藏宋刊本 • 一九八五年中華書局本 c 影印-- 8 麗藏>本等。 

行均,《高僧傳合集 S 無傳,故生平事蹟不詳。從 * 前智光序中得知,「字廣濟,俗姓于氏。」後到 Jt 方修 
晋,「派演青齊,*飛燕晉。」長於音韻、訓詁、文字之學,「善於音韻,閑於字*。」「親香嚴之不精,寓金河而載 
緝。」爲了弘 * 佛教, * 助人們讀懂佛典,便對佛典中的常用漢字加3 1 ' 1 釋。他借鑒廣顔元孫~干祿字身》體 
例,稍加 * 動, 花了五 年時間,「九仞功績,五變炎涼,具辯宮商,細分喉齒」,撰成 * 龍龕手鏡 • 

據錢大昕 * 十駕齋養新錄.龍龕手 鏡條》 云:《龍 龕予鏡 3四卷,「前 有 燕臺憫忠寺(今北京法 源寺) 沙門 
智光宇法矩序,題云統和十五年丁酉七月,即宋太宗至道三年也 。省 中於完字缺末一筆,知是南宋所鈔。晁 
氏 ( M 公武《郡齋纊 * 志》)'馬氏(馬端臨~文獻通考》)載是會。本名《龍龕手镜》,今改『镜』爲『鑒'-,盖宋人避 
廟諱 嫌字 "如石鏡縣改爲石照矣 。註 中所引有舊 藏 、新藏 、隨文 、隨函、江西隨函、西 川隨 函諸名,又引應法師 
佛教編 ----.i 



中 "8 -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一六 

" 郭迻音、琳法師説 - 又據沈括《夢溪筆 *•*• 卷十五云:「契丹書禁甚嚴, 傳人中國者法皆死。熙寧中,有入 
6虜中得之,人傅欽之家,蒲傳正帥浙西,取以縷板 - 從以上材料可知是書成 * 時間,引錄資料以及傅人 
朝情况。 

--■麄手鏡》是一部以辨别漢字異體爲主的訓釋漢字音'義的字*,全書共收漢語單字二萬六下四百三 
T 餘字註釋十六萬三千 | 百七十餘字,總計 t 八萬九 千六百十餘字。所收之字不限於釋家經'律、論 著作, 
「於《玉篇 • 《説文~之外,多所搜輯」(《四庳總目提要«。 

全書四卷。 - 前有燕臺憫忠寺沙門智光字法矩序,撰於統和4_五年(九九七) 丁西七 月一日,叙述行均 
撰述《龍麄手鏡》動機、目的、編 輯體例 '内容以及命名爲「龍龕手鏡』原因。其編撰體例採用部首和四聲交 x 
結 合方式 。■平>上、去、人四聲分爲四卷。然後按部首分類,計分爲二百四十 二個部 .各部的字又按平, 
上、去、入四 • 爲序歸在各部首之下。卷 | ‘■平弹卷,始「金部」終「知」部,共含九十七個部首。如鋒、 *,*, 
鐸 S 字,同爲 平薺卷 的金部,分别將它們列人金部之下的平、上、去、人四聋各欄。卷二 ..t 聲卷,始 「手部 • 
終「果部」,共贪 A 和個部首 。如摧 、揣、掣、撣同爲上聲卷的手部,分别將它們列 人手邹之下 的平 、上、去、人 
, lw 聲 8 裯=卷 i =- i * 卷,始 「見 」部-終「句」部,共含二十 A 個部首-如增、矯、綣 、絀 同爲 * 聲卷的矢部,分 
别將 - B 們列人矢部之下的平、上、去'入四聲各檷。卷四•.人馨,始「木部」,終「雜部」共含五十九個蕃, 
如睛* 1 眩映同爲人聲卷的目部,分别將他們列人目部之下的平、匕'去、入 " 聲各 欏。 各部 首中平、上、 
去、人四聲字俱全的,則按序排列 * 若平、上、去、入四聲字不全的,則不全列。如去聋卷 「句」 部 ,只 列平聲字, 
没有上、去、人弹字。 



《龍 龜手饞》將收人 f 3 屮的宁均註昔 、釋義加以詮釋。註音用直 ■ 或反切,如卷四,立部「峙,音值」。如 
卷二,水部「汪 ,烏 光反,停水也。又水廣大也。又姓。」釋義則語言簡潔,一般不列書證。如卷一,金部 r 釘, 
音丁,鐵釕也。乂去聲,釕,拴物也。」如卷四,力部「勅,音擎。武也,强也,力也。」但有些地方也有所徵引,如 
卷!,人部「揃,《 玉篇》 煎、剪二音。又 俗音前 。又《舊藏》作偷,在《灌頂經 • 神名也如卷一,人部「傻 - 香 
嚴 K 指《香嚴音 *》) s 亡憎反,惜也。《玉篇》亡同反,醉行也。」 

《龍翕手鏡》恃别注重異 * 宁的 辨析,對於不同形體、或異髖、或同字異體諸宇列 「正」(正體 、即合乎字 
書規範的字體 ' 「俗」 C 俗體,即民 問手 寫的卞體'「古」(又稱古文。古體,即泰以前使用的字體 ■ 「今」(今 
體,即 m 代以後使用的字體)、「通」(通體,指公文中通用的宇體 • 「或作」(或體,即見於字書的異體字)諸 
條,加以辨析 ,這 是針對當時異體字較多,較雜的實際情况作出的努力,例如 _■ 

卷-,金部「*、*、鋪三 <栺前三字-俗<指俗體'銷正(指正體)、 7 -泉反,鐄斫也。又户圭反,大鐘也。 
四(總計冇四穩 寫法 ,即四卞〕。」 

卷二,乃部「孕、 ? 二(指前二字)、俗 C 指俗體)、孕古(指占 «• 孕今(指今體),羊證反。懷孕也。四(總 
訃有四種寫法,即 四字 JJ 

*-,草部「茅或作(指 或體 ■ 苧正(指正體 • 直 n ° 反,草名也。二(總計有二稈寫法,即一:字。)」 

卷二 ,手部 「槻、槻: 1( 指前二字)、槻或作(指或體)槻疋(正體)、居隨反,裁也,四(總計有四種寫法,即 
™字=)」 

卷一,金部「®古(指古文)鉤(指今體),決匀反。均也、法也、陶也。陶,法均平無等差也。又_二十斤曰 



中 H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II -八 
鈞。二(指總計有 P 種寫法,即二宇-」 

卷;,金部「龆,息尖反,利也、尖也。短通(指通體 ) j 

卷二,十.部「坑、權二(指前二字〕俗 C 指俗體-墳或作(指或 «) 墳今 ( 指今體)壎通(指通 *)* 正(指正 
體 ■■ 許 +-* ,墳 *,樂器也。《釋名 ' 亦喧也。麂音池。六(有六種寫法,即六字-」 

山於, . C 朝至 唐五代時期俗宇盛行,唐寫本經卷中俗字頗多,《■癍尹鏡》輯錄寫本經卷 屮大置 俗字、異 

體宇 ,: n 的在於 幫助謫 者讀通佛典,弘揚佛法。今天爲我們研究六朝至唐五代使用異體字情况提供原始材 
料 D 

《龍龠手鏡》分部不夠嚴密,有的只取開頭幾筆或部件爲部首,因而與《説文解字》系傳統部首有很大差 
别。如一般爲土部的「*」,石部的「#」、#部的「綦」,在丰 * 均爲「其」部。高歸「丄」部,又歸「髙」部。不少 
部妇的 建立和文宇的歸部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此外在辨析 1 、俗.今 、古1 通、或體等方面也存在混雜不 
清的缺點。 

《龍奄 f 鏡 >是一部字圭 ■ 所列漢字形體 * 流變資料非常豐富,是查考、研究六朝至唐五代 * 字俗體'古 
文、通 • 等使用情况、 * 握漢字 流變的 ft 貴資料,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爲文宇訓詁學家所重視。 

對於《龍麄手鏡》的研究,代不乏人,褒貶不 | 。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五指出「觀其字咅韻次序, 
皆有理法 j 。"* 四庫提要》説它「於《説文■《玉篇》之外,多所搜輯。雖行均尊其本教,毎引《中阿含經■《«愚 
經》 中詁 宁,以補六 * 所未備。」而清代李慈銘由於不了®行均編書目的、作用,則在該書的跋語中指責其 
「俗謬枨妄 」,「直是费*' ; 不可用也。」(來 可泓 > 



〔北宋〕贊寧 

《宋卨僧傅 ' 又稱 <{ 大宋卨僧傳 ' 一 - 十卷。北 * 贊寧撰,成於端拱元年(九八八 • 通行本有 ’+" 宋藏》本、 
《元藏 >)本~明南藏》本 ' 明北藏 - 本、 (< 清藏》本、《頻伽藏》本、《大正藏》本等。 

* 寧 t 九;九1 1 oo 一),俗姓髙,其先渤海人,生於吳興德清的金傾別墅。在杭州祥符寺出家後, 
精研南 ,|| (道宣)律著,時稱「律虎 • 太平具國三年 c 九七八〕召對滋福殿,賜號「通慧」。淳化二年(九九一 ) 
充史官編修。至道 - 年(九九 A ), 補左街講 經育座 ,掌 洛京 教門事。咸平元年(九九八 >,承詔人職汴京右街 
僧錄,尋遷左街僧鋒。所著尚有《鹫嶺聖賢錄 5 勑捵《一-教聖賢事蹟》屮的佛教部份 ■(< 内典錄 M 百五卜卷、 
~外學集》四十九卷(以上 C 佚 ' 《大 * 僧史略 -- 卷等。《宋史.藝文志》還著錄了贊寧撰的《筍譜》一卷、《物 
類相感志 sh 卷、 -* 要言 - 一卷,可能是 《外 學集》和~内典錄》的一部份 D 事蹟 M 載於南宋宗鑒《釋門正統 - 卷 
八、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卜四 - 元代念常《佛祖歴代通載》卷十九和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 

《宋高僧傳》是唐代道宣《續高僧傳》的續作,也是-部僧人總傳。® 作者自序説,所收 「正傳五 s 三十三 
人,附見一 _白三十人。 j 但根據各卷標題下的小註所提供的數字累計,正傳實收五百三十一人,比前 序所説 




屮國學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四0 

的少.一人。附見貿收一 0二十五人,比前序所説的少五人。是作者計數有差錯,還是在流傳過 程中有 遺落, 
已無從辨察* 

《宋髙僧傳》的體例,一如《續高僧傅 • 分爲十篇,篇題下有解説性質的小註。 

■ 譯經篇 C 卷一至卷三'「•梵成華,通凡人聖,法輪斯轉,諸佛所師」 -• 義解篇 " 卷四至卷七 * 「寻 
文見義,得義忘言,三 * 克全, r 依當榑」、習禪篇(卷八至#十三 • 「修至無念,善惡都亡; c 其所、 I ,常 
住安樂 '»* 明律篇 (卷十 " 至卷十‘ K ' 「嚴而少恩,^而急護,嬰守三業,同彼金 a Jt 五、護法篇(卷十七), 
「家有 良史’守藏何虞,法有名師,外禦其侮 ' 六、感通篇(卷十八至卷 二十二 • 「逆於常理,感而遂通,化於 
世間,觀之難測七、遺身篇(卷二4-三>,「難捨易捐,施中第一,以穢漏逋,迴金剛身」*八'讀誦篇(卷二卜 
四、卷 - 十五 ' r 卜種法師,此爲卨大,染枸橼花’杲時瓤*」!九、興福篇(卷 - 十六至卷二十八 • 「爲 己爲 
他,福牛罪滅,有爲之善,其利博哉」;十、雜科聲德篇(卷 ' I 十九、卷三十),「統攝諸科,同歸高尚,唱導之匠, 
光«佛乘 J 。 

每篇之末有論,提綱挈領,總括一篇大旨,與《續高僧傅》相同-但 | 些人物的傳記之末,附有「系」,作爲 
對該傅所記人和 * 的評*,抒發作者的觀點,則爲前傳所無= 

《宋高 僧傳》所收人物的時限也紹接《續高僧傳 r 大體是始於唐高宗乾封二年(六六七 • 即卷 t 四所載 
道宣的乍年,終於宋太宗雍熙四年 c 九八七),即卷七所載義寂的卒年,也就是説,截止於成書前一年,前後 
凡三 : .H 二十年。但這中間有一些例外,如卷十八載後魏(西魏)西谅府檀特師 ( 一名慧豐 ■ 晉陽 河禿師,陳新 
羅國幺 光,隋江 * 宮法•,*州欽師二十四載 隋行堅 、天合山法智 •♦卷 ' 一十九載劉宋錢塘靈隠 寺智一 ,元 



魏(北魏)洛陽慧凝。此九人分别屬於感通、 讀 誦、雑科聲德三篇,就其佛教 t 的地位而言並非十分重要,但 
也是稍有名氣的,爲《高僧傳 •- 和《續高僧傳》所闕載。作者在卷十八《欽師傅》末的「系」中解釋説:「或曰■‘ 
魏、齊、陳與 -1( 道宣)師耳目相接,胡不人《續傳 X 《續髙僧傳》 ) 耶?通曰:有所不知,蓋闕如也。亦猶大 
宋文軌既同,土疆斯廣,日有奇異,良難徧知。縱有某僧也,其奈史氏未編,傳家無據 ,栈亦 闕如弗及錄者,留 
俟後资 若也 "」 

由於《宋高 僧傳} 撰於宋初,距北 * 閧國僅 - 十八年 * 故所收絶大多數爲唐代僧人,其次爲五代,再次才 
是宋代 。五代 '宋代僧人見錄於卷七1卷十三、卷十六、卷十七、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 
二十八、卷一十,總計正傳收=代彦晖、歸嗔、貞辯、虚受、可周、可止'宗季'智閑、師備、本寂、桂深、文益、慧 
則、景霄、希覺、惟勁'行琯等七十四人,附見十四人。正傳收宋代皓端、傅章 '繼倫 、義楚、晤恩、義寂、徳韶、 
行滿 ,延壽等 - 十七人,附見七人。換而言之,全書五分之四的僧傳是記载唐代僧人的,其他的僅佔五分之 

r 

中國佛教數唐代爲最盛,而佛教的興盛又是通過僧人的活動體現出來的。雖然《續髙 僧傳》 已載唐初高 
僧,但毕 * 受撰者 * 存年代的限制*無法記叙身後之事 - 宋高僧傳》縱貫唐代的絶大部份年代,將其間的主 
要僧 人盡行 闌人,其史學«值可想而知。 

如 卷一的 * 淨,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泛海南行,巡擭天竺三十餘國,是唐代著名的旅行家和 
佛經翻譯家■'卷二的實叉難陀(覺喜)是 《華 嚴經》八十卷本的翻譯者,此經後來棰爲流通,成爲華嚴宗常習 
的 M 本;卷三的 s 提流支是《大寳積經)二百二十卷的翻譯者’此經乃大乘經藏五大部之一 _ 一的金剛智 
佛教 編 -S _ 



中豳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 卷 • — 四一; 

和他的弟于不空,卷二的善無畏,開元年間曾在洛陽、長安兩京,傳受金剛界密法和 * 藏界密法,人稱 「開元 
三大士 • 爲密宗的創始人。而卷五的一行欽尚斯教 * 他的 《大日 經疏》閛釋了此宗的主要教理,極有影響}卷 
四 1 * 窺基躬 事玄奘 ,糅譯 《唯識 ' 造 疏張述•人稱「百本疏主 ' 同卷的普光則是玄奘大部份譯籍的筆受者, 
圓測雖與窺基同出 一 門,但見解頗爲不同 - fj 五的法藏紹續杜順•智®的學統,爲華嚴宗教觀的實際组織 
者。同卷的澄覼因慨 《華 嚴》舊疏文繁義約,歷時四年新撰《華嚴經疏 S 二十卷,又述《華嚴經随疏演義鈔 - 等, 
盛行於世後人稱他爲「華嚴疏主 " 卷六的宗密初從襌師落發,又從律師受具戒,最後受教於澄觀,他融會 
禅、教、律,思想很有特色*•同卷的湛然,在禪、華嚴諸宗興盛的 情况下 ,撰寫天台三大部 註疏及 其他疏淪, 
「比觀 之盛始,然之 力也。 J 

此外,卷十 四的 道宣是南山律宗的創始人 D 懷素專攻律部,所撰宗薩婆多部(有部),以「相部(相州日光 
寺法礪創立 - 無知'「*山(道宣創立>犯»」而别創東塔宗,從此律宗分爲||一派。如此等等。 

特别是《習禪篇 r 分爲六卷,正傅一百: - 人,附見一;十九人,無論是卷數還是見錄的人數均是各篇之 
最。對唐初至宋初禪宗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人物資料。如卷八的弘忍'慧能、神秀、神會、 2 覺,卷九的義 
福、行思 - n 寂、懷讓'慧忠'希遷,卷十的道 ■* 默'道悟、懷海,卷十一的無業、天然、普願、曇晟、從*、靈 
祐,卷 ±1 的宣蜜、義玄、從諫'良价-道膺、義存、慧寂,卷十三的智閑 * 師備、本寂、桂琛、文益、德韶等,均是 
禪宗發展史 h 的重要人物,其中有的是慧能以下數傳後形成的襌宗五家中除雲 r5 宗文偃以外的各家開山 
祖師。雖然所收人物不如後來禪宗自撰的 * 景德傳燈綠> 等系統和 燭備 ,但《傳燈錄》以記言爲主,考察人物 
的行事及環境’還須憑籍《朱高僧傳-而且由於作者並非禪宗人物,故能對一些禪宗紛爭的史實 * 筚叙説, 



無 須隠秘。 

如弘忍門下曾分裂成以慧能爲代表的頓语派和 以神秀 爲代表的渐悟 * D 慧能的門人神會舆神秀的弟 
子普寂等之間,又就誰是達磨正統爆發過激烈的爭論。卷八的《弘忍傅》中有*•「初,忍 ( 弘忍)於咸亨初,命 
二三揮子各言其忐,神秀先出偈,慧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意能,受衣化於 韶陽, 神秀傳法荆門洛下,南北之宗 
自兹始矣。 K 神會傅2中有:「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若不谂之魚鲔附沼龍也"從見會 C 神會)明心六祖(慧 
能)之風,蕩其渐脩之道矣。南北二宗時始判焉,致普寂之門盈而後虚。」 

北宋道原的 《景徳 傅燈錄 >雖然也簡略地提到南頓、北漸的歧異,但 對南北 二宗之間的瀲烈鬥爭往往是 
隱去不説的。 

在{宋高僧傳》十篇之論中,寫得最精彩的是 《譯 經篇論 y 漢地譯經的發展階次、躕譯的「六例」、佛教的 
「三教一:一輪 - 譯場經館的設置,在這篇論中得到考 索1 分析和論述。 

作者認爲,漢池譯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相當東漢譯經初開時的情况。 

「次 則彼曉漢談,我知梵説,十得八九,時有差違。」相當於三國、西晉和東晉初、中期譯經渐盛時的情 

况。 

r 後則猛 c 智猛 ' 顯 c 法顯)親往,奘(玄奘 )、 空(不空)兩通」,「印印皆同 ,聲 聲不别,斯謂之大備矣。」相 
當於東晉末年以後譯事大盛,譯僧往往華梵皆通,文 (文 辭) 理(教理 > 俱精時的情况。漢地譯經事業的進步 
大致如此。 

佛教編 - S — 




中 H 學術 ** 提 *•*•*.1 四四 

在 *« 理論方面’作者繼東 8 道安的 r 五失本|: 一不易 • 隋彦琮的「八備 • 唐玄奘的「五 不翻 」之後 ,提出 
了「六例」説,對譯 * 時出現的不同情况和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概括和總結9他説 -.-■ 今立新意成六例 
焉。 謂譯字 譯皆爲一例*胡語梵言爲一例 ,重譯 直譯爲一例, S 言細語爲一例,華言雅俗爲 I 例,直言密語爲 

一例也。」 

每一例都分四種情况,稱「四句」,有解説。第一例説的是翻譯時有譯字不譯音、譯音不譯字,音字俱譯 * 
音字俱不譯的四種情形 I 第二例討論了五印度用梵 - u 輿雪山以北地區諸國用胡語之間的差别-第三例所説 
的直譯,指的是從五印度播 * 本來華,直接譯成漢文'■重譯,指的是將梵本譯爲胡語。如梵語説「邬妓陀 
耶」,疎勒語譯作 r 鹘社 ' r 阒語譯作「和尚」 t 第四例提出了五印度有言音分明面典正的細語,舆言音不分 
明而訛僻的粗語的區分*前者實際上是*3面語,後者實際上是口頭語;第五例討論了華言(漢文)中的雅俗 
問題,雅指經籍上用的詞彙,俗指日常談吐時用的言語"第六例説, I 個句子° 7 以用世俗的言辭來表逹,也 
可以用佛教的術語來表述,如「 婆留 師」,可以翻爲「惡口住」,也可以翻爲「菩薩所知彼岸」,前者爲直言,後 
# 爲密語。雖説作#將每一例均分爲四種情况,過於呆板,但對這些舆翻譯有 " 的 問題進 行整理和探討,本 
身又是很冇意 * 的。 _ 

作者又根據佛教 有經 典傳播'密咒傳播和印心直覺傳播等不同的方式,提出 n 二教:二輪」説..「夫教者 
+偷,冇三疇類 ; 顯教者’諸乘經律論也 (不同 《瑜伽論 •> 中顯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 I 原註)。二密教者, 
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拏羅法也(瑜伽隠密教是多分聲聞教 I 原註 " 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襌法也。次一法輪者,即顯教也,以*臍(攝摩騰 ■- 爲始祖焉。次-一教令輪者,即密教也 ,以 金剛智 爲始祖 



焉。次二心輪者 <義 加此輪 —— 原註 • 即禅法也,以菩提達磨爲始祖焉。是故傳法輪者,以法音傳法音 i 傳 
教令輪者,以祕密傳祕密,傳心輪者,以心傳心。此之三教 I -輪|~祖,自西而東,化凡成聖,流十五代(*、魏, 
晉'宋、齊、梁、陳、隋、廣、朱梁、後唐、石晉,劉漢、郭周、今大宋 —— 原註) • 此種分類亦不無可取之處。 

最後,作者詳細地考察了歷代譯場經館的組織體制,並對宋代譯場的人員 、職司 '規槙作了記载=據诈 
者所述,譯場經館的設置大致是: 

•* 主。主持譯事,「賫葉書(貝葉經)之11;藏,明練顯密一 一教者充之° 

二、筆受。乂稱綴文,「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相問委然,然後下筆 * 西晉、姚秦以來"設立此員 。如沙 
門道含•玄赜、姚嵩、聶承遠父子 ,帝下 中姚興'梁武帝、武則天'唐中宗也曾掛任過此截。 

一 T 度語。又稱譯語、傅語,「傅度轉令生解」。如陳真諦豳《顯識論 • 沙門戰陀爲譯語。 

四、 證梵本。~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詮不差,所顯無謬矣」。如唐義淨譯~根本説一切有部 * 芻尼毗奈 
耶》等,東印度居士伊舍羅 * 梵本。 

五、 證梵*。「明西義得失,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 

六、 證襌*。「沙門大通充之」。證梵義與證襌義 - 員,有的譯場立,有的譯場不立。 

七、 滴文。「令通内外學者充之,良以筆受在其油素,文言豈無俚俗,镞不失於佛意,何妨刊而正之」。員 
敷不定。如義淨 譯場中 ,李橘、韋嗣立、盧藏用等二十餘人任潤文。 

八、 證義。「羞證 「 J 譯之文,所詮之義也。」如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毗曇毗婆沙論 > 六十卷,慧嵩,道朗等 
三百人考正文義。唐地婆訶羅譯 C 大莊嚴經 • 實叉難陀譯《華 嚴經》 等,復禮充任證義。 

佛教编 i.i 



中 H 學術名 著提耍 宗教卷 =.四六 

九、梵唄。「法筵肇啓,梵唄前興,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年間始設。 

十、校勘。「讎對已譁之文」。如隋聞那崛多譯經時,彦琮等重對梵本,再審復勘,整理 文義。 

十 I ' 監護 人使。如北周平高公侯伏壽爲闍那耶舍譯經時的總監檢校,唐房梁公(房玄齡)爲玄奘譯經 
時的監譁。監護也有用僧人的,如隋代明穆、曇遷等十人*曾監掌翻譯事,詮定宗旨。 

十二 、正字 。玄奘 3 經時有之,玄應曾任此職。 

關於宋初譯經復開的經過及譯經院之建立,作 者説: 「朝廷罷譯事,自唐憲宗元 和五年 ,至 於周朝 (五 
代時的 後周 • 相望可一 afi 十許歲-此道寂然。迨我皇帝臨人寶之五載(太平興國五年),有河中府傳顯密 
教沙門法進,諳西域三藏法天譯經於蒲津。州府官*進*七覽大悦*各賜紫衣,因軟造譯經院於太平興國寺 
之西偏,續敕搜購天 K 梵 *, 冇梵僧法護、施護,同參其務。」*對證義、證梵宇*綴文、筆受、監護、次 文潤色 
等任職人員作 r 叙列。 

所有這些都爲譯經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爲寳貴的資料。它的債值不啻是一 篇重要 的佛教文獻。 

(* 士強) 




大宋僧史略 

〔北宋〕贊寧 

~大宋僧史略 ' 略稱《僧史略 r 三卷。 北宋赞 寧撰,成於咸平二年(九九九)。通行本有 .. A 大正藏》本等。 

《大宋僧史略》是一部採用典志體編撰的、具有重大史學價值的佛教典故集。它以佛教史傅的载 錄及作 
者的見聞爲本*以事爲題,類聚條分,詳盡地記叙並考證了 &東漢初年佛教東傳以來,迄北宋初年爲止,中 
" 佛教史 L 六十多項重要的事件和制度的起源及沿革。 * 如佛教史 h 必®的漢傳佛教的由來,出家受戒的 
首例,梵本經律論的創譯,註疏講説的發端,禪觀密法的施授,西行求法的肇始,漢地僧制的確立,服章儀禮 
的 * 遷,寺院的綱科職事,僧 官的設 置演化,法社的締結,度牒的買賣,朝廷對名僧的封爵賜號,僧人對王者 
的一般稱謂,民間與宮廷的佛事活動,佛教與道教的位次爭辯等等,都有專條加以詮叙。 

原 B 分爲六卜門,作者 在卷 上目錄的附語中説:「所立僅六十門 , lh 删取集傅,並 錄所閗 ,以明佛法束 
傳以來百事之始也 - 今本分爲五卜九門,其屮最後一門不是佛教事類, * 是「總論」,疑它本非一門(也可稱 
「條之 H , 而是附於全 s 各門 之末的淪語,故實爲五十八門(其中十門有附見條)。所闕二門很可能是今本 
no : 所收附條中的 * 二條。各門亊類一般都按歷史發展的順序記叙,雖然所言各有所本,但不搞繁瑣的 



中國 學 術名 * 提要 •- 教卷 : s 八 

引證 和引文排比,丰要着眼於事實本身的叙述。所以,某書如何説、某»又如何説的情况並不多=除「僧主 
秩俸」、「管 屬僧尼 ■ 「僧道班位」、「封授官秩」四門以外,其餘各門的末尾均不設作者的「論 • 行文中 間有 一 
些小註。 

卷 h , 二十三門= 

-佛降生年代。 説有關 釋迦牟 M 降生的年代,有夏*、商末、周昭王時、周平王時 * 周桓王時*周莊王 
時、周貞定王時七説。有關生日,有二月八 H 、 四月八口二説。「並*生見間不同,故時節不等,不宜確執。然 
則兩方(指印度和中國)相接,三藏所傅,以周昭 王時生 理爲長也"」 

一-、僧 入震旦 。説「周秦之代 B 有佛教沙門,止未大興耳。」漢明帝永平七年,月氏國沙門迦葉摩騰、 - 法 
蘭應請人華,「今以爲始也。於時佛法雖到中原 ,未流 江表,信受未廣’傳行未周。洎孫氏鼎分,對疆阻隔,有 
康僧會者,本康居國入,赤烏年中始化於南土也 。 J 

三、 * 像東傳。説迦葉摩騰 '*: 法蘭賫《四十二章經》及 白畿畫 像來華,爲經像東傳之始。 

四、 創造伽藍(浴佛、行象附〕。説最早的伽藍(僧寺)是漢明帝爲騰、蘭二人造的洛碭城西雍門外的白馬 
+等。「寺者,《釋名 - m : 寺,嗣也 D 治事者相嗣續於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來,權止公司(指鴻臚寺邸 
舍 • 移入别居(指白馬寺),不忘其本,還標寺號。僧寺之名始於此也。」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稱寺爲「招 
提」1隋煬帝大業中,稱寺爲「道場」 i 唐代復稱「寺」。至於「浴佛 • 「疑五竺(五印度)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 
灌耳。」「行像」乃是指在佛誕日將佛像安置在裝飾的車箪裏,推到大街 上巡行 ,讓人瞻仰的活動。 

五、 譯經。説譯經始自雎、蘭。「次則安清、支識、支謙等相繼瞄述 * 漢末魏初,傳譯渐盛 - 



• K 、 譯律。説「漢 « 帝建?一年庚戍歲,安世高首出 S 決律 5 一卷,次有《比丘 諸 禁律》一卷。至曹魏世, 
天 a 三藏曇摩 - 作「柯」〕迦羅(此 c 法時——原註〕到許(許昌 ■ 洛(洛陽 • 慨魏境僧無律箱,遂於嘉平年 
中,與曇諦譯 《 s 分羯磨 *• 及 •> 僧祗戒心 • 《圖紀 -• •「此方戒律之始也=」 

七,譯論。説「晉孝武之世,有麗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譯《雜毗曇婆沙》十四卷,次則姚秦羅什譯《大智 
度•《成實 • 此爲譯論之始 - 

八、東夏出家。説「漢明帝聽(允許)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此尼之始也 - 
九■服章法式。説「漢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憎伽梨 (指 比丘三衣中的 r 大衣」 ■ 蓋以西土無絲織物,又 
尚木蔺色並乾陀色,故服 ** 染赤然也=」在西方,各部派僧人穿着的「大衣」的顔色各不相同,薩婆羅部用 
皂色, • 無德部用絳色,彌沙塞部用青色。北宋時,江表僧人的「大衣」多用黑色、赤色,也有用黄褐色的~東 
京'關輔僧人崇尚褐 色-并 部、幽州一帶僧人崇尚黑色。原始怫教規定僧衣不應用青、白'赤、黑、黄五種顔色 
(即「正色」>,而應用雜色(即「非正色」 • 對黑 色尤爲 忌諱' ■ r 若服黑色,最爲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 
五方正色也。問:緇衣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 。 j 

十•立埴得戒。説漢魏之僧,雖然通過剃落鬚 8 、披著緇衣,以顯示與俗人的差别,但没有受過佛教 規定 
的具足戒=因而受過具足戒的大僧與没有受過的沙 * 没有區别。「<曇摩> 迦羅以嘉平、正元中,與晷帝 
(諦〕於洛陽出《僧祇戒心 • 立大羯磨法。東土立壇,此其始也 - 

十 ■ 尼得戒由。説劉宋元嘉十一年春,師子國尼鐵索羅 c 又作 A 鐵薩羅」>等十人,於建康南林寺壇上, 
爲景福寺尼慧果、淨音等授戒 。「此 方尼於二衆< 指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慧果爲始也。」之後,比丘尼往僧寺 



中國 學術 名*提要 .* 教 s -to 

受戒累朝不轘。「近以 (宋)太祖敕 ,不許尼往僧中受戒。 A 是尼還於 I 衆得本法而已,戒品終不圓也 。 J 
十一.、受齋懺法。説佛法東傳,事多草昧,如~高僧傅》説的「齋權同於祠祀 ■ 直至東晉道安法師,「始尋 
究經律,作赴請、僧跋 C 意爲「等施」)、讚禮、念佛等儀式 - 

十三、禮儀沿革。説 " 域佛教的禮儀«多,而且各有特定的含義。如 r 禮拜者,屈己也~旋繞者,戀慕也— 
偏袒者,亦肉袒也^革屣者,_小敢安也;和南者,先意問訊也 •■避 路者,尚齒也。」而華夏佛教的禮癘與之有 
異,究其原内,『今出家者以華情學梵事耳。所謂半華半梵,亦是亦非=尋其所起,皆道安之遣法也。則住既 
與俗小 1 " 1 ,律行條然自別也 - 

卜四、註經。説 - 五運罔 -- .康僧會吳赤烏年中,註《法鏡經 • 此註經之始也。又道安重註《了本生死 
經-4:魏初有河南支恭明,爲作註解。若然者,南註則康僧會届初,北註則支恭明爲先矣。」 

卜五、僧講。説曹魏朱士行,出家後専務經典,於洛陽「講《道行經 r 即僧講之始也。」 

—六、尼講,説東晉廢帝時,洛陽東寺尼道馨,「爲沙彌時"誦通 《法華 ■*" 維摩》 - 部。受大戒後,研窮理 
味,一方道學所共師宗。尼之講説,道馨爲始也。」 

十七、造疏科經。説朱上行雎講經而没有形成文宁,造疏科經,「推安公 (道 安)爲首。」 

十八、解律。説'几魏法聰法師 m 講{僧祇律》而弘《四分律 ■ 「有門人道覆旋抄,渐成義疏 。覆公 即解《四 
分》之始也。至宋元嘉中,慧詢善《僧祇 • 《十 •• 更製條章,卽解二律之始也 。 j 

十九、解論。説解論以姚秦沙門僧道的《成實 '= 一一論》義疏爲先。北魏太和年中,「道登嘗傳論(指《成 
" 論 s 於禁中,此北朝之始也。」南齊永明七年, 文宣壬 招集京師碩學名僧五百人,「請定林寺僧柔講寺,慧 



欣於普弘寺講,此南朝之始也 。 J 

M 十、都講=説東晉支遁講經時,許詢爲都講, I 問一答,連環不盡。「梁武帝講經,以枳園寺法彪爲都 
講。彪公先一間,梁祖方鼓舌端,載索載徵,隨問隨答,此都講之大體也 。 j 

二-^一、傳襌觀法1:别立襌居附)。説襌法濫觞於姚秦,菩提達磨觀此土之根緣而唱言「不立文宇*然 
而,「釋迦之經,本也;速磨之言,末也。背本逐末,良可悲哉~此段爲作者的箋語>。鬭於「别立禪居」,百丈 
懷海以前的禪宗祖師如逹磨、道信、慧能等皆隨寺而住,所行一依律儀=懐海「創意經論 ,别立 通堂,布長連 
床,勵其坐揮 ' 並制定了一套新的禪寺規制,「凡請新例,厥號叢林。與律不同,自百丈之始也 。 J 

二十一;此土僧游西域。説「魏洛陽朱士行誓往西天,尋求《般若 ' 僧祐以爲東僧西往之始焉。然只在 
葱嶺之北于填(闐)而止。晉法«募同志數十人,游於印度,登靈 * 山,此乃到中天(竺)之始也 。 J 

二十三 '傅密藏(外論附)。説 r 密藏者,陀羅 M 法也。是法祕密,非三乘境界諸佛菩薩所能游履也-東 
晉初,西域僧人吊尸槊密多來建業,「時江表未有咒法,密出 - 孔雀王咒 • 咒法之始也」。北魏的菩提流支,唐 
代的智通也甚精禁咒。此後,不空三藏廣譯密藏,多設曼荼羅(即「壇場」 • 「灌頂埴法始於不空」 。鬭於 「外 
論 J , 作者説,禦敵須知敵情,攝伏「外道」(佛教以外的學派和學者)的唯一方法在於精通「外學」。因此,佛允 
許弟子讀外道的文書經籍,但「不許依其見」,接受他們的觀點。「蘀子既精本業,何妨鑽極以廣見聞,勿滯於 
一方也。」 

卷中, f 七門: 

一 、 道俗 4 制。説東晉道安法師傷戒律之未全,痛威儀之多缺,制定了三則僧尼規範 •‘' 行香定序上 



中田學 術名 * 提 *宗 教卷=- ? 1 

講經之法 -'• 常 = A 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二、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翕然奉行。「支遁立衆偺集儀度,慧 
遠立法社節度,至於宣律師(道宣)立鳴鐘制度,分五衆物儀、章服儀、歸敬儀,此並附時傍教,相次而出 。繫 
空開荒,則道安爲僧制之始也=」此外,還有俗人制定的僧制。如北魏宣 武帝叩 位後下詔説:「其僧犯殺人以 
上 *, 依俗 格斷; 餘犯悉付昭玄 ( 僧官),以内律僧制判之。 j 南齊文宣王著有 * 僧制》一卷,梁武帝也曾命法雲 
r 創立僧制,用爲後範 r 

二、 行香唱導。關於「行香 r 作者説,香是用來解穢流芳以請佛來的 。「安 法師 < 道安)三例中,第一是行 
香定座上講,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 ( 唐)中宗設無遮齋,詔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然香熏手,或將香秣遍 
行,謂之行香。」關於「唱導」, r m 導者,始則西域。上座凡赴請,咒願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 | 切時中皆士 n 
祥 «' 以悦可檀越之心也。…~梁高僧傳》論云■■夫唱導所貴,其四事焉 ■’ ;聲也~ 二辯也 -' 二才也 "四博 
也 。非 聲則無以瞥衆,非辯則無以適時 ,非 才則言無可採,非博則語無依據。此其大體也。 」 

三、 • 唄之由 。説 《十誦律》中俱胝耳作_一|契聲以 讚佛, 《阿含經》中善和羅善諷誦,令影勝大士象馬不 
行,此爲「讚唄原始 r 「此土則康僧會傳 s 泥洹》讚唄,支謙制連句梵唄。」其人 顧多。 

四、 僧寺綱科=説「两域知事總曰羯磨陀那,譯爲知事,亦曰悦衆,謂知其事悦其衆也。」姚秦之世,「秦 i 
敕選僧碧法師爲憎正,慧遠爲悦衆,法欽、慧斌掌僧錄,給审與吏力,僧正秩同恃中,餘則差降=此土立僧官, 
秦»爲始也。」 

五、 立僧正(尼正附)。關於「僧正」,作者 説: 「所以言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云 
也 。羞以 比丘無法,如馬無轡勒,牛無貫繩,漸染俗風,將乖雅則,故設有德望者以法繩之,令歸於正,故 H 僧 




僧正自姚秦僧 • 而始,東晉蔑聞此 ® * 劉宋大明中,以道 洱爲「都 邑僧正 」。 昇明中,以法持 爲僭正 。南 
齊永明中,敕 B 干寺玄暢和法獻爲「僧主」,分任南北兩岸。齊末,又以正覺寺法悦爲僧主。梁武帝時,任法 
超爲都邑僧止,法雲爲「大僧正」,慧令也充任過僧正。在北周,闍那崛多曾任益州「僧主」。關於「尼正」,「北 
朝立制多是附僧,南土新規别行尼正。宋太始二年,敕尼寶賢爲僧正’又以法淨爲京邑尼都維那。此 m 承乏 
之漸,梁陳隋唐少聞其事 - 

六'僧統。説北魏初,太祖於皇始年閘徵趙郡沙門法果爲「沙門統」,「沙門統之官自法果始也」。復有嚴 
賓沙門師寶,在北魏太武帝毁佛時被迫還俗行醫,文成帝即位後復興佛法,親爲下髮,詔爲僧統,「僧統之官 
自師賢 始也」。隋代則以智猛爲「國僧都」(即「沙門都」>、「國統」<即一國的僧統>。 

七、 沙門都統。説北魏文成帝敕 * 曜爲「昭玄沙 門都 統」,沙門都統「乃_曜公始也-北齊則以法上爲 
「昭玄統」 '法 順爲「沙門都 • 後來那提黎耶舍也擔任過昭玄統。隋代則以曇延爲「沙門大昭玄統」,靈 * 爲 
「昭玄都」。廣穆宗元和元年,以龍興寺僧惟英爲「翰林待詔兼兩街僧統」,不久以非宜«之9 

八、 左右街僧錄。説「至<唐)文宗開成中,始立左右街僧統。尋其人即端甫法師也。……開成後,則雲 
端爲 僧錄也 * 宣宗朝, 4 辨章爲左街僧錄,僧徹爲右街僧錄。懿宗朝,立彦楚爲右街僧錄,清蘭爲左街憎錄。 
慎宗朝立覺暉、»皓爲僧錄。 

九*僧上副員 。説姚秦設立 r 僧正」制度,雖然没有正副僧正的名稱,但已有頰似的分「及魏世更名 
僧統,以爲止員。置沙門都,以分副翼’則都維那是也 - 以後或置或省,出没不定。 

十、 * 經論酋座 。説「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曰也」。「三教首座則辯章(唐宣宗時 
佛教编' =.1 




中困莩 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 

人〕爲始也。朱梁泊周,或除或立 ,悉謂 隨時。今大宋有講經、講論首座,乃僧錄之外别立耳。」 

十:國 師=説 「北齊 有髙僧法常,初演毗尼,有聲鄴下。後講~涅架 r 並受禪教,齊王崇爲國師 。國師 
之號,自常公始也」=陳隋之際的智頭,唐代的神秀、慧忠、知玄 ,五代 時後蜀的光業、吳越的德餌■南唐的文 
遂等,或時號或敕封爲「國師」。 

十一 - 雜仟職員。説寺主*上座、悦衆是寺院中設置的管理僧衆的三種職事 cni 一綱」)「(東晉以前〕雖無 
寺主之名 ,晒 有知事之事"至東 tf 以來,此職方盛。故侯景言 .. 以蕭衍老翁爲太平寺主也。北周則有陟岵 
寺主,自敕封署 i 。 至於「上座」,「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幹局者充之」。如道宣曾被敕封爲西明寺上座,地 
位在寺主•維那之 h "「 悦衆」又稱「維那」,如唐代沙門玄暢 s 僧史略 - 中保存了他撰寫的 •» 三寶五運圖》的若 
r 佚文)敕爲總持寺維那。「悦衆」有時又稱「典座 • 「典座者 •" 「典主床堂,凡事舉座 一色以 攝之,乃通典 
雜事也。或 i 歲則直一年 ,或 直月、肓半月、直 m , 皆悦衆也。」 

二、僧 i 秩俸(尼附-説「自姚秦命僧箬爲僧止,秩同侍中,此則公給食俸之始也。 . 宋(指劉宋> 

寶賢爲京邑尼僧正,文帝四事供*,孝武月給錢一萬,尼正之俸,寶賢始也=」 

—四、管屬僧尼(祠部牒附)。説 r 沙門始 隷鴻臚 (寺)也。西晉無説。後魏有云■■初立監福曹以統攝僧 
伍也,#史爲昭玄寺也 • 唐初僧尼皆隸屬於司賓。武則夭延載元年五月,敕天下僧尼隸祠部,「此乃隸祠部 
之始也。義取其 善攘惡 解災之謂也」。玄宗開元十四年,依中 * 門下奏,僧尼割屬鴻 * 寺,十五年正月又敕 
僧尼由祠部榆校。憲宗 元和二 年二月,詔僧尼道士全隸屬於左右街功德使"關於 f 柯部牒 • 「案《續會要 : r 
天寶六 年五月,制僧尼依前兩街功徳使牧管,不要更隸主客,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原註略-給牒_玄 





宗朝始也。」 

十五、僧道班位。説佛教和道教在歷朝中的先後位次不一。「自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後周、大 
贿,僧班皆在黄冠 c 指道士>之上。」唐貞観十一年,太宗有 詔: 「自今以後,齊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冠 
(女 道士)可在僧尼之上」,「自此僧班在下矣」。武則天天授 - 年四月"^令「釋教在道門之上,僧尼處道十女 
冠之前 • 又將這個位次 倒過來 。睿宗景雲元年二月,^詔説 r 自今每緣法事集會,僧尼道士女冠宜行並集」。 
即不分先後,齊行並進,僧班在西,道班在東4朱梁之世,又移厥位。今大宋每當朝集,憎先道後,並立殿廷= 
僧東道 ", 間雜副職。若遇郊天,則道左僧右,未知始起也。」 

—六,内道場(生日道場附)。説「内道場起於後魏,而得名在乎隋朝」。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立至神道 
場。北周 ,■! 帝大成 l JG 年春正月,詔選 「舊沙 門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政武殿西安置行道。此内道場之始也 」。 
但 * 時有其事而 無其名 。至 *»* 改僧寺爲「道場 」, *在宮内舉行佛事活動 ,才正 式稱爲 「 内道場 • 唐武 
后、中=-睿.〕-代宗、文宗以及武宗初年均設有内道場。關於「生日道場」,北魏太武帝初年已有其事-自爾 
以來,臣下吉祝必營齋轉經,謂之生辰道場,於今盛行焉。」 . 

—七'僧 籍馳張。説僧人的名籍,「周隋之世無得而知,唐來主張方聞附麗」。庸文宗大和四年正月,「祠 
部請天下僧尼 0 *非止度 # ,具名申省,各給省牒,以憑人籍。時人申名者計七 f 萬。造帳人籍, a 人和五 
年始也 --• 

卷下,卜 九門: 

' 誕辰談論(内 齋附) 。説在 a 帝生日,詔僧人人殿詼論,或賜食 厚嘰 (布施 >,「尋文起於後魏之問 • 後 



中國 學術名 著 提要宗教卷 -: 五、< 

魏、後周、隋、唐畤期, 8 帝常召名憎人内,與儒道對論。「唐自代宗置内道場,每年降聖節召名僧入飯*,* 
之内齋。」 

一 一、賜僧紫衣。説武則天因僧人法朗'懐義等九人重譯《大雲經'矯陳符命(稱「則天是彌勒下生,爲閩 
浮提主」)有功,封他們爲縣公,並 賜予紫 袈*銀 * 袋,「賜紫自此而始 J 。 

._1一、賜師號(德號附>。説「師號」指的是皇帝賜予僧人的某某「大師」的稱號。唐*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 
皇帝賜左街雲顏爲「三慧大師」,右街僧徹爲「淨光大師'可 ¥ 爲「法智大師」,重謙爲「青蓮大師」,「賜師號, 
懿*朝始也」。至於「德號」,指的是稱某僧爲「大德」。「大德 j 本非朝廷授予的專門稱號,魏晉時豳譯的律本 
羯磨文屮均有 r 大德僧」的説法 D 不過經論中所稱的「大德 j , 是指有天生才能或有神通的人,此方傳記則稱 
僧人中問的「賢彦 • 唐代宗大曆六年四月,敕京城僧尼各置「臨壇大德」十人,「乃官補德號之始也 • 

四、 内供奉並引駕=説唐肅宗至徳元年,僧人元皎被封爲「内 供奉」 ,「置此官者,元皎始也」。至於「引駕 
人德」的稱號,自唐至宋,「唯端甫稱之 • 

五、 封授官秩。説後魏以趙郡沙門法果爲沙門統,因供施不足,又封授官品,賜「轉國宜城子忠信侯」,不 
久進「安城公 • 「釋子封苜&法果始也-梁、後周、陏、唐均有僧人被授以官階爵秩,其中階 8 最高的是唐代 
宗時的不空,他被授予 r 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 

六'方等戒壇 。説 r 此上之有戒壇,起南朝求那跋摩三藏,爲宋國比丘於蔡州岸受戒而始也。」代宗朝有 
「方等戒壇 j 之名4菓順方等~指大乘)之文而立戒垴,故名方等壇也」。 

七、結社法集。説「晉宋問,有盧山慧遠法師化行潯陽」,與雷次宗、宗炳、張詮、劉遺民、周績之等在東林 



立彌陀像,求願往生安樂淨上,謂之 「蓮 社」,「社之名始於此也 j 〔案••慧遠舆雷次宗等結成蓮 社*事 在束晉 
安帝元興元年(四0二 ' 而且慧遠本人卒於安帝義熙十二年(四一六>,此門謂「晉宋問 J 是錯的〕。 

八、賜 * 臘。説「夏臘」本是指從僧人出家後受具足戒之日算起,每過七月十五日即箅長一歲的出家年 
齡。天后朝,道士杜又(即後來寫 - 甄庄論 ~的玄嶷〕要求改宗佛教,得到許可。由於他是半途出家,若按實際 
r 夏«」計算,在僧衆中須居下位,於是天后特賜三十夏 ,「賜 夏覼起於此矣 * 這種做法在唐穆宗朝、五代的 
吳越均冇,宋代停 Ifc 。 

九'對王者稱諝。説此方沙門,自魏晉以來多從師姓,如支道林本姓關,出家後從師姓而玫稱「支-東 
晋道安認爲, r 從師莫遇於佛,佛本姓釋,遂通令比丘姓釋=東夏稱釋氏,自安始也。」至於沙門面對帝王時的 
稱謂,「漢 魏兩晋 或稱名,或一 4我,或云貧道」,没有定式。由於南齊僧正法艨、玄暢在帝前均自稱法名,得到 
赞許"「由是,沙門皆稱名於帝王,獻、暢爲始也」。唐初僧人上表未有 r 稱臣頓首」的 * 「夫頓首者,拜也,稱臣 
卑之棹 也 " 唐肅宗上:兀元年 -- 一月,詔禪宗沙門令韜人内,「韜表辭年老,遣弟子明象上表稱臣。見於史傳, 
c ; 此始也」。至於 唐初法 琳在上表中有「臣年迫乘榆」語,這襄的「臣 • 恐是當是「危迫情切,乍稱之耳 J , 「又 
疑傳寫#錯誤耳 J 。 

十、臨壇法。説唐代宗永泰中,敕京城宣僧尼臨壇(指戒埴)大徳各十人,永爲通式,「臨埴大德科目自此 
始也 」 D 

十一 '度僧規利。説唐 * 宗時,宰臣斐冕奏令賣官爵 鬻度牒 ,以充軍费*「费度僧道,自冕始也。後諸征 
鎮尤而效焉 J 。 

佛教编 -=.1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五八 

十一 一、 賜缢號 D 説後 * 沙門統法果,生時 d 被封宫, 死後追 贈「胡靈公」,「此僧謚之始也後周'隋、唐 
初皆不; w 此 *, 自武則天朝起,神秀、菩提留支、一行、端甫等先後被賜以謚號。 

— :;' 菩薩僧。説蓄髮戴冠«稱「菩薩僧」非佛制也 。北周 宣帝時-曾敕令高僧智藏蓄髪而爲菩»僧,作 
陟岵寺主。 

—四 、得 道證果 (尼附"説佛法初傳時,迦葉摩騰與道士角法取勝,「踊身虚空説偈 ■ 「此現通驗 * 證之 
始也 •*" 尼浮撿 ,「^ 1 弟子攝光而去」,也是修行而得果報的例子。 

十五,大秦末厄。 介紹唐 貞觀五年至五代期間,「影侉佛教」的妓斯國摩尼教 t 人秦未尼5在中國的流傳 
怙况。 

十六、 * 頭床了 。説「駕頭床于」指的是盛放 " 仁王般 **》的「七寳案」,起於唐代宗永泰中。 

十七、城開天 7 -。説「城門置天王者,爲護世也」,起於唐玄宗天«元年。 

十八、上._儿放燈 。説據 《漢法本内傅》(據作者在「佛降生年代」門説"是「上統傳-即北齊法上撰'漢明 
帝於正月十五 nc 「 上元 - 敕令燒燈(即 r 放燈 - 以表佛法大明,以後或行或 不行。 

十九、總論 。總 論作者關於撰 - 大宋僧 史略》 的0的,是爲了使佛法「久住」。而要使佛法久住,佛教當尊 
* 儒教 、道教 ,與之和睦相處。 r 信於老君,先聖也~信於孔子,先師也。非 此二聖 曷能顯揚釋教,相與齊行, 
致君(指 皇帝} 於犧 、黄之 上乎。」「爲僧莫若道安,道安與習鑿齒交游,崇儒也 g 僧莫若慧遠,遠送陸修靜過 
虎撰,重道也''余慕二高僧,好儒重道 。 j 

《人宋僧史略》的上述記載,大艚上是符合史實的,但個别地方也有訛誤。如「國師」門 中説: 「則 X 朝, 



神秀領徒荆州 * fl 人京師,中、睿、玄四朝 皆號爲 國師。」神秀卒於唐中宗神龍二年 - 七0六),並無餐宗、玄宗 
尊他爲國師之事。又如「東夏出家」 5 Z 中稱漢明帝時的周 梭等爲 「僧之始」,阿潘等爲「尼之始」。卷下「得道 
證果 ■ 「上元放燈 J 門中説迦葉摩騰舆角法之事,均是《漢法本 内傳》 中的僞説,而作者當作信史來用。另外, 
叙述時也有遠反歷史順序,將後人後事故在前面的。如「讚唄之由」門中先叙康僧會、支謙,後叙曹植,「都 
講」門中先講梁武帝,後講 * 晉的支遁,即是其中的例子。(陳士強) 

景德傳燈錄 

〔北宋〕道原 

《景徳傳燈錄 ' 簡稱《傳燈錄 •!; 一卜卷。北宋道原撰。成於北宋景德元年 C I oo 四 • 通行丰有 ■+•* 金 
藏> 本、《- 藏》 本 - 明 南藏》 本 " 明北藏5本、《清藏》丰、《頻伽藏》本、< 大正藏》本等。 

道原,里籍和生卒年不詳。禪宗青原 U 订思)下第十世、法眼宗< 禪宗支派)僧人。嗣法於天台德轺國師, 
住蘇州承天永安寺。北宋李遵 ■ 編的《天聖廣燈錄 > 卷二十七記載了他的 I 些機緣語句。 

《景德傳燈錄 - 是禪宗第一部以「燈錄」命名的燈錄體著作。燈錄是按人物的傳承世系编排的,以記錄人 
物的語爲主的一個文體。雖然在《录德傅燈錄》以前,五代南唐的泉州招慶寺靜禪師和筠禪師合编的 《祖 



中 H9 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一六0 

堂集》二十卷,已經具有燈錄的性質,但由於 " 祖堂集》 在中國 本土失傅很早,於世罕聞, 而且它 並不自 * 爲 
是鐙錄,故學術界一般都把《景德傅燈錄 - 看作是襌宗燈錄體著作的始祖。 

《景德 傅燈鋳 - 所記世次,上起七佛,下至 * 能 (禪宗 六祖)門下南嶽懷讓法嗣第九世和青原行思法嗣第 
十 I 世。總計一千七百十二人,其中九百五十四人有欐語見錄,七百五十八人只列名宇,缺失機語(以上據 
明代智旭《間藏知津》卷四十-的統計-全書没有總目,但各卷目錄對「見綠」輿「不錄'-都有檩注。 

卷一至卷二卜六:按傳承的世系,收錄禪宗歷代祖師和弟子的言語事蹟。 

卷:一十七‘.禪門逮者。收綠襌宗以外以習禪聞名的僧人,有金陵賣; JT 婺州 善慧* 南嶽慧思、天台智顗、 
洒州僧伽和尚、萬週法霎、天台豐于、天台寒山子、天台拾得、明州布袋和尚十人 ,並附 「諸 方雜 畢徵 拈代别 
語」< 即諸方禪語)。 

卷二十八..諸方廣語 。收 • 南陽慧忠、荷澤神會'江西道 I * 藥山惟儼、大珠慧海、汾州無業、南泉普願、 
趙州從«、臨濟義玄、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法眼文益十二人除卷二十六以前各卷所載言語以外的其他語 
錄。 

卷二-九..贊頌偈詩。收寶誌和尚 * 大乘贊 - 《十二時頌-~覺地頌 • 郢州臨溪敬脱和尚~人道淺深 
頌 • 白居易《八渐偈 • 同安察禪師《十玄談 • 雲頂山僧德敷 *• 詩 - 僧潤《詩~等一百餘首。 

卷三卜:銘記«歌。收傅大士《心王銘-僧璨"信心銘' , 法融《心銘-菩提達磨<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及 
弟子暴琳《序 • 荷澤大師 { 顯宗記 ■ 南嶽石頭大師《參同契 • 杭州五雲和尚 *• 坐禪 *-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 
歌'石頭和尚《筚庵歌-道吾和尚《樂道歌'藓溪和尚《牧護歌'泰欽《古鏡歌-潭州龍會道#《遴參三昧 



歌》等二 十餘 篇。 

《景德傳燈錄》的學術價值*除了編定了禅宗一千七百十二人的師承法系,刊載了一批襌師的贊頌偈 
詩'銘記箴記箴歌以外,主要表現在匯載了九百五四位襌宗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機語,這些繁複多樣、因人 
而異的 機語,充分反映了各位撣師的思維個性和整個禪宗的思維共性> 

襌宗的機語,繁複多樣,因人而異"據害中所載,主耍集中在下列問題上,■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 
佛法大意?祖意 與教意 是冋是别?祖祖相傅個什麽?如何是三寶?如何是法身?如何是佛?如何是祖? 
如何是古佛心?如何是和尚家風?如何是本來面0?如何是學人本分事?如何是學人自己?如钶是道? 
如何是櫸?如何是境中人?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如何是無缝塔?等等。 

就各禅師作答的形式而言,大體上有動作示意和言語酬對兩頬。其中,少數揮師専示動作而説禪語,如 
忻州打地和尚,「自江西(道一 >領旨,自晦其名,凡舉者致間,惟以棒打地以示之(卷八 • 婺州金華山倶胝和 
尚,「凡有參學僧到, " 惟舉一指,無别提唱 j (卷十 1- 多数禪®是動作和言語交用,對同一個間題,往往作 
出不同的解答,顳示了禪家的不同風尚。 

例如對「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個問題,有僧問道一,道一便打 ,説: 「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 K 卷 
六蘇州西山和尚,「師舉拂子示之」<卷十) ,問香 嚴智閑,「師人手人懷出拳展関與之」 (卷十 一 ); 問襄州 
歷村和尚,「師舉茶匙子 X 卷 + 二>。以上均脣動作示意=此外,還有種種不落窠臼、不着邊際的語句解答, 
如問饒州嘵和尚,「師曰+■仲冬嚴寒。」(卷 + 一 r 間杭州羅漢院宗徹’「師曰■■骨到也。」(卷十二問壽州紹 
宗,「師 H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卷十二 • 問安州大安山清幹 >「師曰**羊頭車子推明目。」(卷十 



中國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一六一; 

二); 問漳州!二平義忠, r 師曰•■龜毛拂子兔角拄杖。 K 卷十四 • 

大旨歸於得意忘",發明本心。所有這些都髏現了择宗離言説相,不著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 
想。 

《景德傳燈錄》對後世的影響棰爲巨大。後來,北宗李遵勗作《天聖癀燈錄 • 惟白作 - 建申靖國讀燈錄 • 
南宋悟明作~聯燈 會要 • 正受作《嘉泰普燈錄》,普濟作 - 五燈會元》,明代居頂作 - 續傳燈錄》 ,文绣 作《增集 
傳燈錄 ' 清元賢作~繼燈錄 r 通問作《續燈 存稿》 ,性統作《續燈正統 • 超永作《五燈全書》等等,莫不是在 
《景德傅燈錄》的直接影響下問世的,燈錄體著作也因此而蔚爲大觀。 

《景德傳 燈錄》 傳世後 - 一十年 ,北 宋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王随,因感到它卷帙較多,學者津携不便, 
曾於景祐元年 ( 一 0三四)將之删爲十五卷,取名爲《傅燈王英集 • 今存殘卷(見載於 《宋藏 逋珍》之中 • 

(克蓮) 

釋氏要覽 

C 北宋〕道誠 

<釋氏要覚---1卷。北宋道誠撰,成於天»三年(一0 1九)。通行本有:《大正藏》本等。 



《釋氏 e 覽》是【部分門别類地介紹佛教名物制度和修行生活方面的名詞術語 及事項 的著作。作者認 
爲,《華嚴經》 h 説「菩薩有十 * 知 ' 「所謂知諸安立,知諸語言,知諸談議,知諸軌則,知諸稱謂,知諸制令, 
知其煆名,知 其無盡 ,知其寂滅,知一 切空。 」(見篇目小序)而初出家的人,對這些佛教事理又未必了悉。爲 
此,他以「菩*十種知」爲宗旨,以平日閲藏時所作的摘绿及聞説爲素材,編撰 r 這 部類似「出家須知 j 的著 
作。諸如僧人的稱謂 ,寺 塔的異名~出家人的事務; 師徙問 的關係 t a 衣的種類 g 戒的功德~飲食起居的規 
則, 赴請迎送的禮儀 f 常用的器物 t 齋節怫事的時 n -'-- 寶的内容 g 尼的品學等等,莫不收載。 

關於本 # 的性質,有人 * 爲它是佛教類書,也着人認爲它是佛教辭典。從 * 中對名詞術語和事理的解 
釋來#,雖然總的來説,以節錄佛典(也有少數是俗典,如 - 綸衡 ■ 《釋名》等3文句者爲多,但也有不少釋文 
是作者融會 怫典文 句的意思或者根據 CTG 的見聞編撰的,並不具有原 始資 料彙編的性質=因此,比較而言, 
把它定爲狒教辭典更爲確切=全害共分二十七篇,總計收詞 m 六百七十九條(如果將《姓氏 *" 篇中的「瞿曇 
氏」、「甘蔗氏」 、 ru 種氏 • 「舍夷氏」和「釋 迦氏」 . K 條,看作是「(釋迦〕别姓有五」這 | 條的具體内容的話,也 
01 算 作六- 白七十 * 條)。 

卷上 •■九篇, <-- 一百--土<條。 

• 姓氏。凡八條。主要有.•天竺種姓 有四; 釋迦)别姓有五、出家人統姓等。 

一一、稱謂。凡四十五條。主 要有: 沙門、比 e ' s 芻 、僧 、禪師、善知識、長老、太師、法師、律師座、頭 
陀、僧録 、講經 論貧座、僧正、國師、尼、式叉摩那、優婆寒、優婆夷,七衆等= 

三、住處。凡一 : f 八條。主 .* 有:寺、 * 社、蔺若、庵、方丈、禪•*、香室、造伽藍法、護伽藍神、寺院 M .1 門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等。 

四、 出家 。凡 十 六條 。主 要有.•出 家由、出家以信爲首、出家三法*國王父母不聽許不得出家、問出家苦 
樂 ,出 家行、出家事務等。 

五、 師資。凡十六條。主要有:和尚、律不許度者、師資相攝、師念弟子、弟子事師、教訶弟子 、童 子等。 

六、 剃髮。凡九條 "主 要有:祠部牒、剃髮、父母拜、才剃髮便授十戒、三品沙彌、沙彌行等。 

七、 法衣。凡三十條。主要 有:三 衣、大衣有三品九種、五部衣色'紫衣、染色、物體、田相緣起"作法、納 
衣,受持衣法、坐具'絡于等。 

八'戒法 ■■凡 三十三條。 主要有.•三歸戒'五戒、八戒'十戒、三聚戒'具足戒、制戒十益二意、受戒次第、 
熏戒種子、戒體、戒果、受戒始、立壇始、受戒規儀等。 

九、中食=凡四十一條=主要有 ••正 食、不正食'齋 '齋 正時、粥十利、食前唱密語■五觐、食法、食量、食 
戒*施食、乞食1赴請 * 行香,梵音、咒願、説法、食後漱 n 、~ 中食論導。 

卷中.■九篇,合二百三十九條。 

一’禮數。凡二十三條。主要有.■天竺九儀、合掌、問訊、抽坐具'禮拜式、長幼序、應遍禮、齋會禮拜、互 
跪、 * 跪、偏袒、結加(跏)趺坐等= 

- 一、道具"凡二十六條。主要 有:六 物、鉢、錫杖、拂子、麈尾、如意、手爐 、數珠 、扇、拄杖、淨瓶*蓋、戒刀、 
濾水襄等 P 

三 、制聽 。凡 十八條。主要有:畫房壁、栽樹、養狗、嚴飾床褥、用外 # 治佛經、看斗'照鏡、歌、飲酒、食 




肉、食辛、捨身、浴等。 

四、 畏慎 。凡二十一條。主要有:九横、人俗舍五法,息三暴害•八誡、成就威儀四法、受施知節量、四聖 
種等。 

五、 勤懈。凡五條 。有 ■,勤、精進、懈怠、放逸、魔等。 

六、 :■寶。 凡六十 三條。主要有 :- 一寶、三身,十號、經、十 I ;分教'律、論、大乘、小乘、三藏、法門、法輪、 
二諦、四 3 、 菩薩 、聲聞'獨覺、福田,供養佛'讚佛、念佛、覩佛、禮佛、焼佛、造像、師子座、蓮花座'雕像始'薄 
像、齊像、浴佛、:一一寶物等。 

七•恩孝□凡二條。有:恩、孝。 

八、界趣 D 凡-下九條。主要有 - 界、九 地’二 十五有 - 一一千大干世界、天趣'人趣、地獄趣、畜生魎,僂 
羅趣、_羅王、敢生等。 

九*志學。凡五十二條。主要有■.開外學"學 •• 五備、八備、八能'學者一一患等。 

卷 :卜: 九篇,合二百 f 四條。 

i 、説聽。凡一 I ;十九條。上要有■■法師八種言、語有八支、講堂制'都講、講僧始、學者爲四事墮落等。 
二、躁靜。凡一:十 '- 條"主要有 ■+ 五欲、 s 、少欲知足、靜 - 二摩提、坐 憚等。 

:一-諍忍。凡十二條。主要有..諍有四種、惡報、忍、以忍止諍、滅瞋五観、禍從口出、缄口慎心等。 

四、入衆。凡三1五條=主要有..遊行人間、人寺間制、掛錫'夏釅、自恣、迦提、經行、掃地、燃燈、禮拜 
忌、卧法'睡眠'在床忌七事,屏廁、洗淨、善品軌則、六和敬等。 

佛教编 — fi 



中國學術名 著 提 * 宗教卷 =- 六六 

五 ,擇友 。凡九條=主要有.■擇友、朋友三要、親友七法、禮朋友五 事等。 

六、 住持。凡 - 十四條。主要有■•禪住持、禪僧行解、十方住持、長老巡寮、普請,律住持'布薩、僧使、常 
住、損治、浄人等。 

七、 雜紀。凡二十四條。主要有 :寺院 書壁、五趣生死輪、犍稚、寺院擊鼓、寺院長生錢、盂蘭盆、清齋、 
法曲子、柳枝浄水、紙錢綵絹 、 P 一日齋*累七齋、齋七幡子、城門上天王等。 

八 、 膽病 。凡一 _十一-條。主要有:贍病人五德、得病十緣、得以酒爲藥 、爲病 人念誦、沙門不應畏死、沙 
門以寂滅爲樂等。 

九、 送終。凡 - 十六择。主要有:安寵柩、服制、哭 、行弔、奔喪 、葬法、舍利、立塔、誌石、忌日、問墳塚間 
精神冇無等。 

《釋氏 要覽} 對這 些出家者應知應學的佛教基本知識的介紹,主要是通過三種方式來表述的。 

1、摘抄型。即摘抄大小乘經律論(尤其是小乘經和小乘律)和史傅章疏上的有關文句以作釋文。如 
「出 * 人事務《僧祇律》 云: 出家人,當少事少務,莫爲世人譏嫌,失他善福。《三千威儀經》云:出家人所 
作事務有三■■:坐禪,二誦經,三勸化。衆事若具足三事,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是徒生徒死,惟有受罪 
之因 - 觀佛一 I :昧經 ■■ ■比丘常行四法:一、畫夜六時説罪懺悔 j ' 常修唸佛,不誑衆生'一、修六和敬心’ 
*» 慢**"、具修六念,如救頭燃。」(卷上,《出家》篇)「八備隋彦琮法師 -• .夫預翻譯有八備十條。 ' 誠 
心受法,志在益人 •'' 將踐勝場,先牢戒足 =' 文詮三藏,義貫 五乘; 四、傍涉文史,工綴典詞,不過 魯拙— 
五、襟抱平恕,器 M 虚融,不好専執,沈(沉)於道術,淡於名利,不欲高街>六、要識梵言;七、不墜彼學>八、博 



S 蒼 k 雅 r 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十條者,一句韻 v 間答, - 一名義,四 經 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 
業,九字部,十字聲。」(卷中,《志學》篇) 

• 、糅述型。即根據作者自己的理解,串講'改述或補充經籍上的有關論述*'如.,「十二分教亦云十 
二部經。 I 修多羅(契經——原註), - r - 衹夜(應頌 I 原註 ■- 一和伽羅 C 授記 I 原註 • 四伽他(調頌^ ( 
原註 • 五尼 陀羅(因緣——原註),六優陀那(自説 —— 原註 • 七伊帝目多(本事 I 原註-八鬨陀伽-本生 
——原註),九毗佛略(方廣 I 原註 • 十阿浮達摩 -■ 未有 I 原註>,十一婆陀(替喻 I 原註),十二優婆 
提舍(論義 I 原註 ' 若小乘,只有九部,無 f 自説 ' 『授記』、『方廣』等。 - 卷中,-二寶~篇〕 

= • 著錄型。即作者對見聞所獲的事物加以載錄和考證。如 "「絡 于或呼掛于。蓋此先辈僧制之,後 
僧效之,又亡衣名,見掛絡在身故,因之稱也。今南方禅僧,一切作務皆服,以相(指衣相)不如法,諸律 * 名, 
幾爲 * 流 ( 指義學僧)非之。」(卷上 - 法衣》篇)「解夏草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苑以遺檀越,謂之解夏 
草。 」< 卷下,<雜記》 篇) 

由此可見,《 釋氏 要覽》雎然文不過三卷,但叙述有致,言語明白,知畿性很强。從它的叙述巾,人們不僅 
0, 以了解 R 印度佛教傅_卜來的出家人須知的各類事項,而且也可以了解在中國佛教流佈的過程中産生的 
新的事物及南北方民俗< 如絡子、解夏草、清齋、累七齋、齋七幡子等 • 另外,書中徵引的《增輝記》也是一部 
佚著,頗可注意。因此,後世曾將它與 fl 宋法 ® 的《翮譯名義集 - 明代圓瀞的《教乘法數》合稱爲「佛學三 
書 ■ 廣爲初學者所用。(陳士強) 



屮國 • 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 六 A 


輔教篇 

〔北 宋〕契嵩 

《辅 教篇 • 三卷。北宋契嵩撰,成於皇祐二年二 0 五 0) 至盍祐元年 { I o 五六)。通行本有..《明南 
藏》本、《明北藏 S 本 - 清藏 ■• 本~頻伽藏》本(收人《譚津文集 ■-* 之中 • 《大正藏 85 本 •• 同上 J 等。 

契嵩(一 oo 七 I 一 0七二 • 字仲靈,自號潜子,俗姓李,藤州蟫津(今廣西菔縣)人=七 歲出家 ,十三 
歲得度落髮,卜四歲受具足戒,十九歲下江湘、涉衡廬,遊方求學。頂戴觀音像,日誦其號 十萬聲 。得法於洞 
山腌聰禪師’爲 S 門宗僧人。後遷居杭州靈隱永安藺若著書=賜號「明教大 *• 著有 - 傳法正宗記 - 九卷、 
《傳法正宗定祖圖 - 卷 - 傳法正宗論》一卷 '《鐸 津文集 - 十九卷等"生平事蹟見北宋陳舜俞 - 蟫津明教大師 
行業記》(載於《蹕津文集 "- 之首)。《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 t 五、《鑛傳燈錄》卷五有傳(但均 
將他的卒年「熙寧五年」誤刊爲「熙寧四年 J - 

" 輔教篇 S 是宋代有名的佛教護法論著。原由不同時期撰作的 * 原教 • 《勸 *•-' 廣原教 -" 孝論 •- 壇經 
贊>五篇文章構成。後來,南宋懷悟在整理編集《蟫津文集》時,將'-'真諦無聖論'-也納入此中,變成了六篇=契 
嵩在《勸#7叙 "* 中説:「余五«出未逾月,客有踵門而謂 H : 僕粗聞大道,適視若 C 廣原教'可靖涉道之深 



矣。 c 勸書》 者,蓋其警世之漸也 。大凡 學者必先淺而後深,欲其不煩而易就也。若先《廣原教》而後《勸書 r 
僕不識其何謂也 D ……(余)即爲其命工移乎二説(指將<廣原教》與< 勸書》 的次第對綢),增爲三帙,總五書 
而名之 H 《 輔教篇•」因此,如果要研究《輔教篇-原貌的話,乃當以五篇爲準。 

原教 r 此論撰出最"。契嵩在 i 廣原教 .叙》 中説, " 原教》撰出七年之後,始著 - 廣原教》。而《廣 
原教 - 撰於丙中歲,即盎祐元年,則《原教》成於皇祐.一年(一 0五 o - 全淪不 分章節,主要論述佛教的 r 五 
戒」'「十善」與儒家的「«常」相通。 

■、《孝論 • 契嵩在《孝論.叙》屮説,在辛卯歲後兩年著 - 孝論 • 辛卯歲爲皇祐三年,其後二年便是皇 
祐五年 ( I 0五--1-《孝論}的篇首有《叙》!>分《明孝 ■ 《孝本 ■ 《原孝•《評孝 r 《必孝 ■ 《廣孝 ' 《戒孝 ■ 
《孝出'《德報 ■ 《孝略•《孝行 • 《終孝 - 十二章 。鹼中主要説,「孝不只是儒家獨有的倫理觀念,也是佛教的 
基本思想,甚至可以説佛教比誰都重視「孝道」。以此來駁斥世人關於佛教提倡離俗出家,是「不敬不孝」的 
非難。如:「夫孝,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 2 孝論.叙》 ) 「孝名爲戒 ,蓋 以孝而爲戒之端也。子與戒而 
欲亡#,非戒也。大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 d 也者 ,* 善之所生也二<《明孝章 >) 「五戒始一曰不殺,次二 a 
不盜,次三曰不邪淫,次 " B 不妄言,次五曰不飲夫不殺,仁也; 不盜, 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 
不妄 ' =,信也。是五者,修則成其人,顯其親,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不修,則棄其身,辱其親,不亦不孝 
乎?」 2 戒孝章« 

- 一、《壇經 ft - 根據《嫜津文集》卷十一牧載的《六祖法寶記叙》提供的時間綫索推算,它撰於至和元年 
r 0五四 • 主要是記叙契嵩讀《堉經》的體會的。 

佛教編 -- 六九 




中國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三七 0 

四、 c 廣原教 f 撰於嘉祐元年 - o 五六 • 篇苜有 c 叙 r K 分二 h 五章不列標題。主要是充實和發 
揮《原教》中已經提出的觀黠的,更具有調和佛、儒、百家的矛盾 和衝突 ,提 倡各派 學説長期共存,誰也不要 
壓倒對方的思 想傾向 。如它在最後 I 章説.■「古之有聖人焉,曰怫,曰儒,曰百家 。心則 I ,其迹則異。夫 I 
焉者,其皆欲人爲善者也 - Bt : 焉者,分家而各爲其教者也。聖人各爲其教,故其教人爲善之方,有淺有奧有近 
有遠,及乎絶惡而人 不相接 ,則其德同焉。 …… 天 F 不可無儒-無百家者,不可無佛 ,虧 一教則損天下之一善 
道,損 | 善道則天 F 之惡加多矣 。 J 

五、 * 勸書 • 它也撰於嘉祐元年 (I 0五六),但時間在《廣原教》之後。 篇首有 - 叙 • 下分「第 一 」、 r 第 
-•「第 - 一」三章,主要是勸諭 君子 不要排佛的。 

《輔教篇 >編成以後,上進朝廷。北宋仁宗對之卜分賞識,:卜敕將它编入《大藏經 >,頒行天下,影 響延及 
清代。它是研究儒、釋、道三教思想交涉史的重要資料。(陣士强) 


廣清涼傳 

〔北宋〕延 一 

<廣清涼傳'三卷。北宋僧延|撰,成於嘉祐六年(|0六0)之前。通行本有:《大正藏》本、宛委别藏 




明天 順本、 吳縣蔣氏雙唐碑館丰•金大定寺中版本等。 

延一(九九八 I ?),<宋高僧傅》無傅,故生平事蹟不詳。據宋神宗熙寧五年<|0七二)來華曰本僧 
人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中稱,他子當年一月二十八日到達五臺山,曾拜謁過延一大師’時延一 B 七十四 
歲。以此推算,則延 I 生於宋真宗咸平元年 < 九九八),卒年當在|0七二年之後。從《廣清涼傳》*中所見, 
他「純粹聰敏,博通藏教,講説記問,靡不精詣」,是一位學問僧。他崇奉==聿嚴經 r 爲五臺山大華嚴寺住持, 
住真 容院 ,號妙濟大師,爲賜紫沙門。 

- 赓淸涼傳 s 是在唐慧祥《古清 涼傳 ■- 的基礎上*擴大内容,記述五臺山佛教發展的史傳。據郗濟川《廣清 
涼傳•序》稱..他恐五臺 111 「年紀 * 深,簡編幾墜 …… 因請公(延 一) 採 * 經傅,收裙放實,附益祥《傅 ' 推 ■ 
廣之’勒成三卷。首以 s 祥降世因地,終以巨宋親逢化相,名 n 《 廣清涼傳 r 凡三月而成,授本院主事募工開 
版。」序 * 於「宋嘉祐庚子 (I o 六0>正月 *□」 可見本 * 撰 寫目的 和經過 ■'從 本 * 篇幅看,比《古清涼傅 >擴 
大-'' : 倍,約計四萬五千字 d 内容看,比~古清涼傅》豐富翔實。 

- 廣淸涼傅》 是一部 記載五臺山佛教史傳,而五臺山爲文殊菩薩道場,作者惻重點在於論述文殊菩薩與 
五臺 11 '關係,從而提高五臺山在佛教中的地位。 

全 fi 分中、下三卷, - 一十四章。上卷■.菩薩生地見閗功德、菩薩應化總别機緣、菩薩何時至此山中、 
淸涼山得名所因、五臺 四埵 古聖行绩、五臺境界寺名聖赜、釋五臺諸寺方所,共七章。主要叙述文殊菩薩與 
五臺山。中卷:菩薩化身爲貧女、天女:二昧姑、安生塑真容菩薩、牛雲和尚求聰明、佛陁波利入金剛窟、無著 
和尚人 化般若 寺*神英和尚 人化法 華院、道義和尚人化金閣寺、照法和尚入化竹林寺 、亡 身殉道僧俗、州牧 




、中國學術名 I 要宗— 二七二 

宰宫歸 信、§ 僧事蹟,共土一章。主要叙述文殊菩薩現身超度虔心修行僧俗。 下卷.. 囊僧 S 之餘、高 
- 尼事 蹟米僧 一^靈異'靈異薄木、大聖文殊師利克 i 頌,共五章„產叙述 高德僧尼蠢和■山靈 
異 6 «前有郗濟川撰寫《前言 •« 後附前代州管内僧正勝行大德沙門明 崇撰寫 ~ 續遘 • 記叙僧 俗人衆 
五 * 山時所 遇佛異現象。 

~廣清涼傳 •*■ 的主要内容有: 

一、 ® 叙文殊菩薩舆五臺山關係,提高五 * 山在佛教中的知名度。 

,五臺山是佛教聖地,因爲這®是文殊菩薩道場。這一點《占清涼傳》中寫得比較簡略,,而延一則引經據 
典詳 B 考釋把佛經和傅説集中起來,作了系統而詳細的叙述。他首先反覆説明文殊菩薩 崇高的地位,,説, 
文殊本來是佛,晋是釋迦 S 的老師,神通廣大,法力無,「大聖1室利暑 f 已成佛,一 i 因位, 
行 s 8 行。」 爲 了教化衆生,:一怫不並化,所以文殊成爲釋迦牟尼弟子以菩 薩身份出現, 普 度衆生 。「我昔能 
^師,今爲佛弟 7 -’二|並化,故我爲菩薩。」然後叙述菩薩降生與凡人不同,「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舍 
衛 國多羅 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内室宅化生蓮花,從母右脅而*」。第三叙述文殊菩薩何以來五 
臺山居住 n 「文殊者,法身大士,諳佛之元帥也。」以此處(五臺山〕「襖緣勝故 ,又是本所居,金色 世界報七在 
此也。_」按佛 * 説法,佛菩薩修成後,屏住在自行受用之淨土,稱爲報土。而五臺山則是文殊菩薩的報土 ,所 
以要在五 ® u 居住。而且菩薩要教化衆生=五臺山的機緣勝於别處,因而五臺山成爲文殊菩薩道場 ,隨同 

文殊菩薩 II 山菩 II 萬 I 。第四, i 山的 I 和文 8 薩1,普濟 f 。 第 

五’ 裡求記載古今贊頌文殊菩薩的像贊。從 而提高 文殊#薩和五 * 山地位。"誠人們 * 想求得真佛保佑, 



得道成佛 ,北上 五臺山朝拜不 0J D 

一:、叙述 * 臺山從唐至宋佛教寺院興廢發展情况。 

唐慧祥在唐卨宗調露(六七九)年間撰成 { 古淸涼傳》,至宋延一修~廣清涼傳》時,已經歷三百七和多 
年 。五臺 山的佛教發生了很大變化。唐代大潛、貞元間(七六六——八四四)’五臺山佛教極爲興盛,寺院多 
達三 . CI 餘所,成爲全國佛教中心。唐會 ■ 四年(八四四)武宗滅佛,五臺山佛教受到慘重打擊 。進入 五代以 
後’戰爭不休,五臺山怫教隨之衰落。宋朝建立,五* 111 佛教才有所恢復。就中毫來説,「有古寺十,大孚靈 
鷲寺 、王子寺' 靈峰寺、飯仙寺、天盆寺 「清 涼寺,石窟寺、佛光寺、宕昌寺、樓 観寺」 。這是從北魏以來就有的 
占寺。「今益唐來六寺,竹林寺、金闊寺、安聖寺、文殊寺、玉華寺' 聖壽寺 - 這是唐代增修的,五代截亂,有的 
毁廢。至宋仁宗年間「今益二寺,寶山寺、太平興國寺」。此外還重點叙述了五臺山古寺興廢情况 。如 大孚 
靈鷲寺,「世傳後漢中平所立」,然後叙述®鷲得名之由。 指出: 「爲今真容院所居之基。」説明宋時寺已廢 
毁,在遺址上建了真容院。並倒叙鏟鷲寺當年盛况,此寺「樂比摩利天仙,曲同維衛佛國,往飛金剛窟内,今 
出靈鷲寺屮。」 " 見當時樂聲嘹亮’佛寺興盛,如身臨其境,猶登捶樂世界。如記清涼寺,「依山立名,托居岩 
側,道通澗壑,上接«霓,長安二年<七0二)五月十五 B 建安王(武 攸宜) 仕并州長史,奏重修葺。 J 因五色雲 
中出現佛手相,武則大大爲喜悦,「命工琢 s 御容,人五臺山禮拜菩薩「造塔建碑,設齋供養。」如記東臺銅 
鐘寺的銅鐘被山神收人金剛窟内,寺僧惠澄將此事勒石爲銘,以廣 傅閗。這些記 載都可反映出五臺山佛教 
C 唐苹 * 的興廢歷程。 

三、允實了惫祥《古清谅傳》中的有關内容" 



中 ■ 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一七四 

冇些内容,慧祥 「 J 經提到,但不夠 具體、 完整 I 有®.内容則是延一新增的 C 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 | )記 
* 菩薩的化身 。如 文殊菩薩化 身爲貧女’試探大孚靈鷲寺主持僧徳行。如記天女三昧姑道成昇犬故 事等。 

-一)記載高德僧尼的德行和見佛成仙的故事 ■'如 無著和尚,姓董氏,溫州永嘉入,年 十二出 家修行「寸 陰不 
捨, " 窮理性,妙契本源」,獨自 I 人到金剛窟去,路逢 I 位老人,牽牛而行,領其人門 ,「但見其地乎坦 ,掙琉 
璃色堂舍廊宇悉皆黄金這裏即是金剛窟般若寺,老人即是文殊菩薩化身,説明無著和尚修行堅貞,得 
遇佛陀 。如 記尼法空在五臺 111 建安 寺出家 ,發願苦修,得文殊菩薩指點「汝宜住此修行,決證勝果 - 後來果 
然坐1成仙。'1>記 載官史士裕 歸信佛教故事。如記 " 元二卜三年代州都督王嗣巡 捜五臺山寺院,忽遇 | 
伽藍,爲「*卜二空之正理,演十二見之邪宗」。都督大爲驚駭,乃頓發願心,欲齋 F 僧,以祚勝福 。如 記蔚州 
* 6 縣人李誠惠’其父母壯 * te 嗣,朝五臺山文殊*薩後其妻即有娠,月滿生男, 8 P 李誠惠,歸依佛家 d 五 
臺山拜真容殿主法順爲師,號降 龍大師 ,終成正果。 

《廣消涼傳~是:部 * 臺山佛教史 * 對研究我國佛教史和五臺山佛教發展史,冇®大的參考 價值。 

對於《廣清凉 傅》 的研 *,《 w 庫全 I 5 人#目。今人陳搗炯和馮巧英將其校註整理,由山西人民 1B 版社 
出版"(來 可泓〕 



廬山記 

〔北宋〕陳舜俞 

《廬山記'三卷(或作五卷-北*陳舜俞撰,成於熙寧四年(|0七】)至熙寧七年(|0七四)之問。通 
行 本有: 《永樂大典》本、 ••■ 庫全言》本-守山"叢書》本叢書集成 S 本、《吉石盒叢書 - 本 - 殷禮在斯堂叢 
本•商務印書館版~説郛》本»大正藏》本等。 

味舜俞^ 1 o 七四),字令舉,號白牛居人。北宋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博學多才,擧慶曆六 
年(;◦四六)進士,官明州觀察推官=嘉祐四年 = 0五九),又舉科制,授秘 * 省著作佐郞,遷都員外郎。後 
棄官,寓居秀州白牛村。熙寧一 r 年 ( 一 o 七 0) 復出,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時朝廷行青苗,而他以爲是新 
增 I 賦以敝海内,非工道之舉 ,拒 不執行,上疏自劾。貶任南康軍鹽酒税,卒於任。著有 s 部官集"一 十卷、 
《廬山記》五卷。生平事牘詳《宋史 • 

陳舜俞眨官南康,與到渙同游廬山,以六十日盡其山水之勝。嘗「問山中塔廟興廢及水石之名,無能爲 
其 - C 者。或有言,往往襲謬失實 -( 自記) 及讀慧遠、周景武等所論次,每恨其内容疏略,多有遣漏。『因取九 
rt 之鬮經,前人雜錄,稽之本史,或親至其處,考驗銘志,參訂耆誌,作~廬山記 • 其湮泐藤没不可復知者,則 

佛教编 三七五 



中 a 學術名 * 提嬰宗教卷 -- 一七六 

闕疑焉。凡唐以前碑記,因其有歲月甲子爵里之詳,故並錄之,庶或有補史氏 云。」(自記)又 作術 仰之圖,尋 
山先後之次以冠之。其後,卷四、卷五亡佚 ,圖 亦不存。 

c 廬山記 >是一部記叙廬山地區自然舆人文景觀分佈 的普作 。先總叙廬山,而後將其分爲南北東西四 
篇,詳加叙述=其書於「泓泉塊石,具載不遣=」〔~四庫全省總目提要«尤詳人文,記 自始皇、匡裕以來,道佛 
|一 家佚 事遺跡 及寺觀分佈 •'全 * 分爲八篇。其中,《永樂大典》和《四車全書 - 本僅 有前, 一一篇(即卷 I 和卷 
二> 佚後五篇(即卷一二至卷五^-大正藏-本以日本古鈔本二廬山記-的卷一-卷四和卷五^ 補足宋刻本 ^卷 
-• 和卷;'),所刊爲八篇。它們是:總叙山水篇、叙山北篇(以上卷一-叙山南篇(卷二' 十八賢傳(卷三 - 
古人留題篇 c 卷四 ' 古碑目、古人題名篇(以上卷五)。 

陳舜兪説’廬山 r 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圓基周退垂五百里=其山九疊-川亦 九派。」(卷一)又按路程遠 
近,分記各處山水草木 。如 「由護國I里至石盆庵=石盆在山上,非饞鑿所成。盆中清泉,雖旱不竭。 」「蓋過 
h 化城,山路彌險,中間往往不可行肩輿6直 t 十里*道中過鷄冠石、次四望石、次®油石、次香爐峰 a 此峰 
山1 山北 ,皆有真形"_,*出雲氣,故名以象形。」<卷二)其記巖石説 .. 「由擲筆峰一里 至佛手 巖 。以 石爲 
屋 ,,JB kn*。 旁有流泉,因 石爲渠。巖上 E 石,偃若指掌,故名怫手 - ( 卷, - 記溫泉云. .「自康王觀由官道 
十五里*亦至浄慧禪院 。抒 * 舊名黄龍盡蕩院,有湯泉,四時沸騰,爲丹黄之臭,須臾熟生物,病瘡人 浴之冇 
愈者 -< 卷三) 記瀑布道 ■■卧龍「庵之西*蒼崖四五,撣暴(瀑)中瀉,大壑淵深, * 然可葭 。有 黄石數丈隱映連 
屬,在激浪中,視者眩轉若欲蜿蜒飛舞,故名卧龍。」< 卷三)説澗湫語: 「 -一峽澗出寺,其源 甚遠,,滴中有龍揪 
I- ■四 ,莫知其;方®*之疤至也,山之衆壑冏:卜,森若雷霆。澗石大小,無慮萬 計 ,悉填湫中 。今古 不見小 



塞 ,疑 ■ 通於 * 矣。」(卷三)又記山中氣候椬物。「由天池直下山十五里 ,冈名 錦 (繩) 〔繍〕 谷 。舊 錄云谷中奇 
花異卉,,-可殚述。一 1四月問,紅紫距地,如被錦繍,故以爲名。」大林「山髙地深,時節絶晚,於時孟夏,如正 
二月天。3桃始華,澗卓 猶短 ,人物風侯,舆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卷3 

作者於 R 然資源的利用也有所論述:「道西有«慶庵*舊名雲境-因流泉爲池,多畜魴鲤=歲已久,游泳 
甚狎 (卷 . 一)神連殿之後有°蓮他,乃謝 _• 運命人所鑿,栢白蓮池屮 4 *真人,名奉,字 君炅, 閩申侯官人。 
少有道術。……後居廬山,治人之疾,不取 H 幣,使愈者植杏五株。数年鬱茂成林。」(卷二)遺從游觀角度, 
品評 山中景 緻:「凡游人在二林 m 上化城,樓闋隱隱,在* 8 屮,有若圖書。」(卷二"山竹林二*_全福源菴, 
* 名靈真,十有三處,水石無不 佳 。惟明真岩石玲瓏,或欹或立,有洞府之狀。坐人石 h , 對五老峰如寅客, 
亦此山之®勝處=」(卷三〕 

叙説 1111 *佛道啦 教活 動狀况。以時間論,道教先於佛教。 「 E 裕,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 D 或曰字君孝。 
父東野 與吳 芮佐漢定天下而 L - : 。 漢封裕於 郾陽 ,曰越廬君。裕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情於洞庭之山, 
故謂之廬 1 ' 1 。」(卷:一)廬山之名因道教而來’道教亦以廬山 爲立足 之地而發展。簡寂「覩門之(上)〔上〕有朝 
真閣, 殿前有〔陸修靜〕先生酿石, 卨六七 尺*方廣丈餘,其向乾亥,亦名禮斗石。殿之后冇《道藏'石刻^1 
錄,列於四壁。 K 卷三)但就 3 中所記,佛教多於道教。其中 s 遠遺事不少。 「遠公 與慧永'慧持、曇順 '* 
恒、 竺道生、慧叡、道敬、道 8 、暴說、白衣張野'*炳'劉遺民、張詮、周«之、雷次宗、梵僧佛馱耶舍、佛駄跋 
陀羅十八人者,同修淨上之潔,因號白蓮社十 八责。 」(卷二)歷宋、齊、梁、陳、隋而至唐,廬 , h 名僧有智常。 
r 智常,大曆屮得法於江 西道一 揮師。道 一姓馬 ,僧史謂之馬祖。智常之目 1 瞳,以毐藥自按摩之,使 B e 俱 




- E - ffl * 術名 • 提要 宗教卷 一一 .七八 

赤,世號赤眼歸宗 -( 卷三)乂有語及外國旅學 僧處: 「新羅磨在其下二里,巖石之間,可庇風雨,亦有幽泉 
可給 烹灌。昔東悔 僧居焉 ,故謂新羅巖 -< 卷二 > 又載佛道二家關係。劉宋大明五年,陸修靜「始置館廬山= 
泰始 _一一 年,明帝復加詔命,仍使刺史王录文敦勸,屬辭不獲,乃至闔。設崇虚館'通仙堂以待之,仍會儒釋之 
士,講道於莊嚴佛寺,久之 " 永)〔「儿〕徽初,啓求還山,不許。五年 三月一 :曰卒 。即之 ,虜色如生, * 香不絶。」 

(卷 :-• 

陳舜俞總結前人成果,結合訪問'考察•考證,寫成《廬山記 ' 從地理、歷史、旅游'宗教四方面叙説,又 
注意所叙各處的方向距離關係,其成就遠過於同時及以往的同類 * 籍。(質聖 *> 

林間錶 

〔北宋〕惠淇 

《林 間錄》 ,二卷。 Jt 宋惠洪(又作『慧洪」)撰, 成於大 觀元年(一一 0七 • 通行本有..《卍續藏經》本等。 
《林問錄》 是一部 以叢林(原指!切佛教守院,禪 寺興起 後多指禪寺,故又稱「揮林」)見聞爲記述内容的 
佛教爭記。此類文體的著作在宋代禪宗著述家中頗爲流行的,見存的就有好幾種,而《林 間錄》 則是其中撰 
作早、知名度高的 I 種/ E 並非是先有:個 總體上 的設想,然後根據 * 個 * 想去組織資料,®集成文的,而 



是根據作 * 在與釋子名賢抵掌淸談時所作的札記,經過近十年的積累, 最 後由本明榫師編成的。 

由於《林問鏵》主要是根據平 H 交游或觸事有感的一些札記編成的,故它的特點是泛而雜。所記不限於 
'人-亊、 一 時 - 地 、一科 、一類。凡作者認爲有意義的,不®是出 ™ 緇門尊宿,還是出自名公士夫,本朝 
還是前代"是他人的 I 則故事還是本人的一段經歷,是見於文字的序 * 偈 頌還 是流於 n 傳的行跡言談,是 
對人和事的評議還是鑌 M 讀論的感受,莫不加以综绿。全 * 〔共録一二百餘事,絶人多數是「尊宿之高行,叢林 
之遗訓,諸佛 荠 薩之微旨,賢士大 * 之 餘淪」 (見序 • 即當時禪門流傳的各種逸 聞軼事 ,其次是作者的一些 
雜感=每事均無標題,也不分類,按先錄在先,後錄在後的順序 N 然編排。 

卷上,始自「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原書並無標題),終「嵩明教(契嵩; !• 叙及的人物(作者本人不計人 
内)和著作主要冇:棲賢緹柙師、李肇《國文補 • 人覺揮師璉公 (懷璉)、贊寧《大宋高僧傳 • 長沙岑襌師、積 
翠南律 師 、唐僧元暁、«居佛邱桦師、玄沙備禪師、草堂撣師《箋要-唐僧復禮"雲庵和尚、達観穎揮師、《涅 
*"-•《維嗶經 • 臨濟大師 <義玄 • 東京覺嚴寺有誠法師 、晦堂 老人、圓通祖印訥禪師、曹山耽章 禪師 1丰_峰 
《 RM 偈 •* 峰悦禪師、歐陽文忠公(歐 陽修 •* 寶揮師《祖英頌古 - 首山和尚《傳法綱耍偈 r 永明和尚<延 

S 气 . 

卷下,始自「大覺襌師 <懷璉 >• 終於「王文公 <王安.石匕。叙及的人物和著作屯要有•■杜祁公、《首楞嚴 
經 • 香山居士 ( d 居易 ' 廬山玉潤林襌師《«門北斗藏身因緣偈 ■ 靈源禪師、衡嶽楚雲上人、慈明老人、大 
愚芝撣師、金荦懷志上座'杭州 h 天 **- 元淨法師'汾陽無癉禪師、《.止宗記 • 洞山 圓摔師、無盡居士 (* 商 
英 ' 福嚴感禅師 、极岐 會揮師(方會 ■ 景福順禪師 、大 本揮師 、報 本元禪師等。 



中困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1 八 0 

~林 ™ 録》雖然不像一般襌宗史傅那様叙事較爲系統集中,但它保存了佛教傳記、行狀、文集、語錄•燈 
錄以及作者言行的許多片段,又可作爲編寫史傳之參考。 

如五代僧人文偃的個性如何,語 * 又是怎樣編録的, 《 林間録 - 中有這樣的 記載: 『雲居 佛邱禪 師曰: 
雲門和尚(文偃 > 説法如雲,絶不喜記 綠其語 ,見必駡逐, R . •汝口不用-反記我語,他時定販賣我去 。今對 
機、室屮録,皆香林明教以紙爲衣,隨所聞,隨即 * 之 ®」 c 卷上). 

北宋中葉時的 c « 守端禪師,是臨濟宗楊岐派閛創人方會的上首弟 T , 也是楊岐派發展史上的 j 個關 
键人物。因爲楊岐派的法脈,就是通過守端傳五祖山 (黄 梅山)的法演,法演傅圓悟克勘,克勤傳大慧宗果, 
一代一代往下傳,延綿以迄近代的。《林 間錄 ** 中有一處記載了守端關於禪寺祖 堂應設 達磨,懷海尊像的主 
張 .. 「白雲端禪師 n .. 天下叢林之興,大智禪師(指百丈懷海)力也。祖堂當設達磨初祖之像於其中,大智揮 
師像西向,開山尊宿 (指 寺院的第一任方丈〕 * 向,得其宜也。不當 止設 開山荨宿 ,而 略其祖宗耳 -< 卷另 
有一處記®了他的兩 «■ 禪偈:「白雲端揮師作《蠅子透窗偈》曰■•爲愛 尋光紙 h ®- 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 
撞著來時路,始覺 平生 被眼瞞。作《北斗®身因緣偈》曰: :*- 陵公子游花慣,未第貧儒自占多=冷地看他人 
富貴,等閑不奈幞頭何?」(卷下六頁下) 

再如,自唐以來,憚林盛行用某一獨特的行爲方式,或不落窠 闩的 答問,來截斷學人通常的思維活動, 
使之解黏去縛,無所用心,從而達到行 見清 淨本性的參禪效果。對此,《林間缘 - 也有所反映 *. 「古 老衲(即老 
和尚)住山 ,多託 物寓意,既 Q 游戲,亦欲悟人。如子湖之畜犬,道吾之巫衣端笏,雪峰'歸宗、西院皆握木蛇。 
故 * 峰 - 寄西院偈 -' •本色住山人 , H 無刀斧痕。 p 元符間至睐山,見仁揮師書像亦握木蛇。當冇僧問曰: 



和尚 T - 中是什麽物?答日:曹家女。 K 卷下)「南禪師居 秸翠時 ,以 佛手城 脚生緣問學者,答者甚 *。 南公瞑 
S 如人定,未替可否之。學 者趙出 ,竟莫知其是非。故天下謂之二關語。晚年 S 作偈一一:首,今只記其二, y : 

«手佛手,齊舉禪流。直下薦取,不動干戈。道處自然,超佛越祖。我脚驢脚,並行步步,皆契無生。直持雲 
開日琨,此道方得縱横。 K 卷上) 

這些記載生動地描述了禪林風貌。 

至於見錄於《林間錄》的惠洪丰人的行事| ,:| 談,則比"中收載的任何其他人都多,如惠洪曾*過楊偾的 
《佛 祖同 源集序 • 發過令人回味的感嘆:「予夜舆僧閲楊大年(楊偉> 所作《 佛祖间 源集序 ' 至曰■■昔如來 
於然燈佛所,親蒙記前,實無少法可得,是號大覺能仁。置#長嘆:大年 上大夫 ,其辯 * 足以逹佛祖無傳之 
旨。今山林 衲子 ,反 仰首從 人求襌道佛法,爲可笑也。 K 卷上> 

所以,倘若是研究惠洪木人的思想,不讀《林 間錄 -疋不行的。同時 , a 須看到,由於《林間錄》具有随筆 
性質,闪此,"中的有些記載屬於道聽途説,不能一概視爲事實。如庙武宗曾發動過有名的「會昌毁佛」運 
動,而他 一 死,繼位的唐宣宗立即反其道而行之,復興佛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而 《林間 
錄〉}則説:「唐宣宗微時,武宗疾其賢,數欲殺之。宦者仇公武保祐之。亊迫,公武爲薙發作比丘,使逸游,故 
天下名山多所登賞。至杭州,監宫禪師安公右,江西馬祖之高弟, I 兄異之 ,待遇待厚,放宣 * 留鹽官最久。 
及即位,恩 兒之 1而安公化去久矣=先是武 * 盡毁吾教,至是復興之。雖法之隆替繫於時,然庸詎知其力非 
安公致之耶 ?」 t 卷上) 

這裏説的唐宣宗曾當過僧人,恐是社會 t 的一 則傳説 ,未必是真的=此外, •• 林間錄》在稱呼僧人畤,往 
佛教編 二八< 



中 國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_八 .一 

往只稱法名中的未I個字,或僧 人的字 ,號以至所住的山名、寺名等。這對於當時的人來説,約定俗成是容 
易知道的。但對於後人來説,則要費一番周折,才能弄清究竟指誰。(郭建慶> 

碧巖錄 

〔北宋〕克勤 

《碧巖錄 r 全稱《佛 K M 19 禪師碧巖錄 • 又稱《碧巌集 • 卜卷。北宋克勤著,成於茛和七年(一 一二_九° 
通 tt 本有清藏一本、《卍鑛藏經》本 - 大.止藏》本等" 

克勤(一 0六三——一 I三五 >,字無署,賜號「圓悟 ' 又號佛果,彭州崇寧 c 今四川郫縣、彭縣一帶)人, 
俗姓駱。世宗儒業,幼年依妙寂院 S 省法師落髪出家 。初從 文照、敏行二師研習經論,後游參禪林尊宿 " 得 
法於五祖 (山 名)法演,爲南嶽 K 十四世、臨濟宗榻岐派僧人 。著作 尚有:~佛 * 撃節錄■《 佛果 克勤 禪師心 
要 K 均#)等。事兒《五燈會元'-'卷 ■'■ 九 、《佛 祖歷代通載>)卷二十等。 

f 碧巌埭 S 是揮宗評唱醴若作的始袓,被禅界譽爲「宗門第一書」。所説的「評唱」,指的是對撣門頌古或 
拈古的 評析。 先是有雲門宗高僧*寅重顯從《景德傳燈錄》等畜中摘錄了 I百則禪宗公案,用偈頌的形式加 
以品評,編成了《頌古百則》一卷。但山於偈頌义字簡潔含蓄,4能把公案的底蘊以及作頌者的看法,通俗而 



乂明白地表述出來, 一 般人還 是不容 易理解。爲此,克勤又對重顯的《頌古百則》進行了解釋和評述,撰成了 
本#。 

《碧巖錄 55 共收錄 • 宗公案一百則,毎卷 十則。 

卷一:聖諦第 I 義~趙州至道無難 —馬祖 日面佛月面佛,德山挾復問答峰粟粒 J 〖 門日 R 好月;惠超 
問佛~®岩屆毛,趙州四 門-睦 州掠虚漢。 

卷二:黄檗瞳 " 糟漢;洞山麻一 - 斤 I 巴陵銀椀里霄;*門一代時教,»門倒!説 >鏡淸晬啄機**香林坐久 
成勞•'忠國師無縫塔;慎胝只竪 I 指_微禪板。 

卷 -• ■智門建華荷藥-0峰鱉鼻蛇~保福長慶游山次—磨老 疗牛; 蓮華峰拈柱杖~百丈獨 * 大雄峰—雲 
門體 蕗金風 > 南泉不説底法 >大隋随他去也 I 趙州大 蘿葡頭 D 

卷四■■麻谷持錫 繞床! 定上座佇立 ■,廉 操具雙眼;仰山不曾游山;文殊前後三 i _ p #& ' 芳阜落花 >盤山三 
界無法;風穴祖師心即> 雲門花藥欄,陸亘 天地同 根。 

卷五■■趙州大死底~廟居士好雪片片山無寒暑¥山解打鼓;趙州七斤布衫—鏡清雨滴聲 "雲 門六不 
取— 招慶翻 卻荼铫=一聖透網金鱗 f « M 塵塵二昧。 

卷六::峰是什麽~ 趙州渡驢渡馬 ••百丈埜嗚子;雲門卻展雨亍~^吾一家弔慰;欽 |,1 一镞破關~趙州田 
庫奴 >趙州分疎不下;趙州何不引盡 i 門拄杖化龍。 

卷七:風六家國興盛; * 門中有 I 室-南 泉斬卻猫兒; 趙州 頭戴草鞋-外道良馬鞭影 I 巖頭取黄巢劍 
大 L 講經竟 f 仰山汝名什麽!南泉畫 一 圓相山諳和 " 道。 

佛教 *- 八 - 



中國學 術 *** 要 * 教卷 - 八四 

卷八••五峰和尚倂郤 1® 巖和尚有也;馬祖四句百非—金牛飯桶 >烏闩屈棒 屈棒; 丹霞吃飯也未 i 門蝴 

餅; 開上人浴;投子一切佛® r 趙州初生孩 T 。 

卷九:燊山塵中塵;大龍堅固法身門古佛露柱¥摩不二法 門- 桐峰庵主伟虎 •, 雲門廚庫三門 J n 
門藥病相治 I 玄沙:;種人? * 巌大悲千眼 t 智門般若體。 

卷十:鹽官 * 牛扇子,世 9 昇座; 大光這野 狐精一 :愣嚴 s 不見 i « 慶阿羅漢三毒;趙州 H 轉語 -' 金 剛經》 
罪 * 消滅;太平行麻~忠國師十身調御>巴陵吹毛劍。 

上述公案中,數雲門文偃和趙州從®爲最多,前者有十 " 則,後者有十二則,其他禪師每人只有 I 則或 
數則。 

«碧巌錄 >)對所收公 案(包括 ®顯作的「_頌古」)的評析"人多是由五人段構成的。 

->垂示。此爲克勤所作。語-.=簡短洗煉,一般只有幾十個字,長的也不過一百多字,其性質相當於小 
序、引言或提示,其語氣®似「拈古」(也有些公案之首没有「垂*」• 

(.1) 公案 。這 是從重顯《錤古百則》上摘綠下來的原文,公案之首均有「舉」 字 ,意爲列舉、舉例。其中, 
凡是重.顯原先加的評注 t 時稱「著語」),冠以 5 - 1 寶著語云」、「寶云 • 「雪寶拈云」等字樣,乃用與止 文相间 的 
字體刊出~凡是克勤新加的注釋,不署名氏,用比正文小的字體刊出。 

(_ 一一)評唱。此爲克勤對公案的評述。内容 包括: 公案的蘊意,歷 史背景 "所涉人物的言語 行事以 及克 
勤的評析等。 

(四)頌占。此爲重 * 所作,也足克勤從《頌古百則》上移錄的。頌語中夾有克勤的評注(「*«」• 



(五)評唱。此爲克勤對頌"的評述。 

例如,對 「洞 山麻三斤」 » 則公案,作者 作了以 下的評唱, ■ r a 個公案,多少人銪會,真是難咬嚼,無爾 V 
U 處,何故淡而無味?古人有多少答佛 a ,或云『殿裏底』,或云〖:二十二相1,或云『杖林山下竹筋鞭』,及* 
洞山,卻道『麻三斤 r 不妨截斷古人 舌頭。 人多作話會,道•.洞山是時在庫下秤麻,有僧問,所以如此答。有 
底 (的)道: 洞山問 束答西 。有 底道: 爾是佛,更 i 問佛,所以洞山繞路答之。死漢更有一般道■■只這『麻三 
斤 j 便是佛, a 得没交涉。爾若恁麽(這麽>去洞山句 下尋討 ,參到彌勒佛 F 生,也未夢 見在。 何故?言語只 
是載道之器,殊不知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冇什麼巴鼻。不見古人道 •.道 本無^,因言顯道,見道即忘言= 
若到這 衷,還«®一機來始得。只這「麻= 一斤 ' 一似長安大路一條相似,舉足 F 足,無存_小足。這個話,與 * 
門 t 文偃)「蝴餅 i 話屋一般,不妨難會。五祖先 *( 指法演 >頌云:賤賣擔板漢,貼秤麻---斤-千百年滯貨,無 
處著#身。爾但打叠得情塵意想,計較得失是非, I 時淨盡自然會去 -< 卷二) 

通過克勤的講解,本 * 較爲玄奧難懂的《頌古百則 > 變得 通俗易曉了。 

《碧巌錄》問世以後 ,曹洞 宗人萬松行秀對天童正覺的 <頌古》加以評唱而作《從容庵錄》六卷,行秀的弟 
f 從倫乂對投子義脊的 •*■ 頌古》和丹 * r 淳的 《頌古 ** 分 別加以 評唱,撰成了《空谷集> 六卷和《虚堂集》六卷, 
明人將這四部著作稱爲四家評唱 ' T (, 刻後廣 8 流佈。(陳士強) 




中 ffl E ' T - 術名 * 提要 s 教卷 .— 八六 


古尊宿語銶 

〔南宋〕赜藏主 

《古 9 宿語錄 ' 初名《古尊宿語要; r 作四卷。後經人增補,成四十八卷。南宋赜藏主 < 守赜)編,約成於 
紺興元年二二二一)至紹興八年 -I 一二八〕之間 D 通行本有:《明南藏》本 - 頻伽藏 》 本、 《卍 續藏 *》 本、中 
華 * 局|九九四年五月版蕭菫父等點校本等= 

«古尊宿語錄}>是禪宗的一部語綠總集。全 * 共收録唐宋時期三十六家禪宗僧人的語錄=主要有_•《黄 
檗斷際(希運)禅師宛陵錄 r 《鎮州臨濟慧照(義玄)襌師語錄 -« 興化(存奬)禪師語錄 ' 《汝州 *' 院 (慧顒 > 
襌師語要 ■ 《風穴 c 延沼) 禪師 語錄》、< 汝州首山念 {省 念)和尚語錄 • 《汾陽 "( 善昭)禪師語綠 - 《慈明 c 楚 
°> 襌師語 錄 ■ 《池 州南泉普願禪師語要'~趙州真 陳 (從稔)襌師語錄 r -* 門 H 真(文偃) 禪輒 廣錄 -■* 袁 
州楊岐山普通 禅院會 (方 會) 和尚語錄 '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法演)和尚語錄 - 《舒州龍門佛眼(清遠> 和尚 
語錄-'-'鼓山先興聖國師(神晏'-和尚法堂玄要廣绿>、《襄州洞 |,| 第二代初<守初)襌師語錄-《寶峰»庵真 
浄 c 克文) 禪師 語錄-《東林和尚«門庵主頌古》、《佛照- 徳光)揮師奏 對録》等。 

《占*宿語錄》所收的這些«錄的主人,大多數爲禪宗 1; 大宗派(臨濟、曹洞、潙仰、 5: 門*法眼>屮臨濟 



■小一 派的名僧,也冇些是 * 門宗名僧和在五火宗派形 成之前 的南嶽(懷讓 >、胄原{行思)一 一 系的名僧。 

所收的各家語錄的主體,是各襌師在_小同的居住地、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所説的法語。包括■■上 
堂示衆*‘:«中 * 語、勘辨對機,偈頌'歌贊* 拈占 、頌占、短文、以及有閿的行狀 •塔銘 、疏*序'跋 *" 以卷二十 
七 s 卷一- '十四 收載的《舒州龍門佛眼和尚語錄》爲例,它除了收有 * 語錄 -- 小參語錄' 2 曰説語錄 ' 《室中 
垂示》 等以外,還收有 《偈頌 (包括詩贊題記 >>、《頌古-《示禅人心耍•《-自省察>'~誡問語》、~佛眼禪師語 
綠序 K * 章徐俯、遂 寧馮 楫各撰 I 篇'《宋故和州燊山佛眼襌師塔銘'<宣教郎李彌遠撰)。因此,語錄實是 
1個禪師的主耍 思想資 料的 ■ 編, H 時邋包括介紹該禪師 * 平行歷、主要事蹟的一些附件 ( 如塔銘、行狀 
*)。 

如舒州 CS 山海會法演渾師,是宋代臨濟宗楊岐派的一位著衾人物-古尊宿語綠>)卷二十至卷二十二 
刊載了他的語錄《舒州, 0 - 1 ' 1 禆 會演和尚語錄 r 在《^^,示學徒四首^中閛述了他對如何才能證得禪法 
的看法 •• 「學道之人得者稀,是 非長短 幾時虧 。若憑 言語論高 ■卜 ,恰似從前未語時。」「空門有路人皆到,到者 
方知滋味長。心地不生閑草*,0然身放白毫光。」二片秋光對草堂,籬逷全菊預聞香。蟬聲未息涼風起, 
勝似征人歸故鄉。」「終 H * 玄第 | 宗,枯河道裏覓魚踪。直饒祖佛無階級,須向奇人棒下通。」(卷二十一:) 

又如卷 ... I 七刊載的《甌閩鼓山先興聖國師和尚法堂玄要廣集序》(北宋紹文撰 >,介紹了神晏禪師的 
師承、徒*、襌風以及他的語錄的大致内容=卷四十八的 《佛 照襌師奏對錄3記臨濟宗的佛照禪師與宋孝宗 
之間的多次奏對問答。在具 體解説 如何體證真實,悟道等問題時,佛照禪師都要列舉襌門公案,如臨濟義 
玄,黄 * 希運趙州從稔等的機緣語句。這些都爲了解禪師們的言語行跡提供了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同 



中圃 學術名 * 提要 * 教 8 三八八 

時對研究政教關 係( 如佛 -« 襌師對孝京皇帝稱臣,並 三 呼萬歲,而非昔日僧徒以貧道自稱,不敬王者 ) 也有 
參考 • 值。 

S 古尊宿語 錄》 的初本 《古尊 宿語要 s (四卷〕的纊作,有南宋師明於 8 熙二年 ( 一二三八;,编集的 《績 古尊 
宿語要》六卷。《續古尊宿語要》收錄唐宋禪師的語錄八卜一家(附出二家),有日本《卍續藏 - 本行世"它舆 
《古尊宿語錄》同爲研究襌宗思想史的重耍資料"(印根> 

翻譯名義集 

S 宋〕法 * 

《翻譯名義集 • 略稱《翱譯名義 - S 名義集 ' 七卷 D 南宋法 * 編,成於紹興十三年 ( 一 一四三 • 通行本 
有: 《明北藏》本、《清藏》本~頻伽藏》本、《太 正藏》 本等。 

法®< 一 0八六—— I 一五八>,字天瑞,自號無機子,賜號普潤,俗姓戈,長洲彩雲里(今藓州市)人,天 
台宗僧人6九歲出家,.一十歲受具足戒。紹聖 " 年(一 o 九七) ,發轸 參方。首 見通照 法師,學習天台教義 f 
次投大竺敏法師几 K , 諦受 玄談; 末得法於清辯 a 齊。政和七年 ( 一 I I 七 ' 應請住持松江大覺寺,講 - 法 
苹》、《金光明 - 《涅 *■ 《淨名》等經,積八年之久。後歸故里。紹興十五年 - 一四五 ) 以後,大興蓮社法會, 



念佛以期往中淨七,士夫名賢及善信四 眾爭先 趨之。法雲博通經史 ,*括古今。尚撰有《金剛經注-《心經 
疏鈔■《息陰集 K 已佚 • 生平事蹟見元代普洽 ~ B 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 • 

《翮譯名義集>是:部摘列佛典中梵語音譯名詞 (《宗 翻譯主篇>收録的法顙、 H 猛、智嚴、*雲、玄奘、義 
浄等漢地川身的佛經翻譯家例外 • 分類排*" 1 -以詮釋的怫教辭典。全書共分爲六十四篇,收詞目二千餘 
條。每篇之首均存序言,對篇名'義旨以及有關的事理加以叙釋。由於篇序以及詞目的釋文中又提到了許 
多梵 * 咅譯名詞、義譯名詞'音 * 合譯名詞,故書中實際詮譯的佛教名詞術語約有四千八百修。 

卷- : ■十三篇。冇 :十種 通號篇、諸佛别名篇、通别 5 身篇、釋尊姓字篇=:乘通號篇、菩薩别名篇、度 
i 比立篇 、十大弟子篇、總諸聲聞篇'宗釋論主篇、宗翻譯主篇'七衆弟子篇、釋氏衆名篇。所收的詞 B 主要 
有■‘佛陀 •• 勒、阿彌陀、釋迦牟尼,菩薩、阿羅漢、文殊師利、提婆逮多、舍利弗、大 g 犍連、須菩提、《雞、陳 
那、支謙、法顯, 4 奘'義淨'和尚、維那等。 

卷一:.十一篇。有:八部篇、四魔篇、仙趣篇、人倫篇、長者篇、外道篇、六師篇、鬼神篇、畜生篇 •地獄 
篇、時分篇。所收的詞 H 主要有兜率天、夜叉、補特伽羅、須達多、婆羅門 - 閛提、剎 那等。 

卷一一:•十四篇。有 :帝土 篇、皇后篇、世界篇、諸國篇、衆山篇 、諸 水篇、林木篇、五果篇、百華篇、 $ 香 
篇、 七寶篇、數 tt 篇、 什物篇 、顯色篇=所收的詞目主要有:因陀羅、波斯匿、阿育、索訶•阎浮提、印度、補陀 
落迦、菩提樹等。 

卷™:卜篇。有‘■總明三藏篇、十二分教篇、律分五部篇、論開 八聚篇 、示三學法篇、辨六度法篇,釋 L 
二支篇、明四諦法篇、止觀 -= 義篇、衆菁行法篇。所收的詞目主要有 ••修 多羅、 • 奈耶、阿 • 曇、俱舍、優婆提 

佛教编 .. I 八九 




屮國學 術名 * 提嬰宗教卷 :|九° 

舍、阿含、自楞嚴、楞伽 '舨舟 、犍度、瑜伽師地'摩得勒伽'波羅提木叉、三昧、禪那、般若、悉檀、羯磨、布薩> 
安居等。 

卷五:六篇 "有 ..三德秘藏篇'法 ** 名篇、四十二字篇、名句文法篇、增數譬喻篇,半滿書籍篇。所收 
的詞目主要有,.伽陀、舍利、四蛇、五味、六賊、九喻、悉曇窣,韋陀、僧佶論、衛世師等" 

卷六. ■" 篇。有..唐梵字體篇、煩惱惑業篇'心意識法篇、陰人界法篇。所收的詞 H 主要有.■達梨舍那' 
末那、阿賴耶、薩迦耶 8 等。 

卷 七:六篇 。有:寺塔壇幢篇、楗椎道具篇、沙門服相篇、齋法四食篇、篇聚名報篇、統論二諦篇。所收 
的飼 S 主要有:招提、阿蘭若、那爛陀、犍稚、袈娑、安陀會'尼師壇、分衛、波羅夷、僧伽婆尸沙、偷 蘭遮 、波 
逸提、波羅提提 舍尼等 D 

全 At 之末有 《翻 譯名義續補 • 作者解釋説..「初編集時,意尚簡略,或失翻名,或缺解義,後因披閲,再 
思索之,復述 S 續補 ■ 後賢詳悉。」所補的主要是十種通號篇、諸佛別名篇、宗翻譯主篇,八部篇、五果篇、百 
華篇、衆香篇 、法 寶衆名篇等篇中的近.二十條詢目 ,有: 明行足 * 無量壽、譯師、提和越、摩偷、尸利夜神、勿 
伽、 * 利、解脱、智度、方便、剎摩等。 

- 明北藏 * 本和《清藏 S 本的《"•名義集 > 也分爲六十四篇(分作二十卷 • 其中除 《大 正藏》本中的 《皇后 
篇 '在它 锕那裏 * 爲 •* 后妃篇》以外,其餘六十 - 一篇的篇名均相同,但在編次上舆《大正 •>- 本略有出入9 
《翻譯名義集》對詞目的解釋,通常包括 :列舉 異譯明義譯 -HF 證; 閘釋諸項内容。就引證而論,既有 
引基的,也有' ;| 言的。在引 ** 面,雖然也有不少是 • 譯的經律論,但數量更多的當推漢地僧入撰作的疏 



論* 記 傅、音義等,如《輔行 ■《* 明玄 ■《 觀經疏 ' 《金剛經疏 ' 《垂裕記》、《法華疏》 - 淨名疏 '《" 教儀 - 
《西域記 - 《寄歸傳 -- 刊正記 >- 止觀 ' 《俱舍音義 - 《音義 指歸》等。此外,也引用了一此1俗 s 和道書,如 
C 聲類 • 《釋名 ■ 《禮記 • 《韓詩外傳》 - 風俗通•《神仙傅》-抱朴子》等。總計約四 & '種。 

《翻譯名義集》的釋文總的来説,不滿足於某-音譯名詞的義譯的説明,而着眼於詞 H 義0的 " 發。因 
此,釋文—分詳盡,内容棒爲豐富-'如「佛陀」條説:「-•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非衆 
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詰法, # 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咜-後漢書.郊祀志》云:漢言覺也。«具-一義: 

!者3覺,怡性真常,/惑虚妄 ;-* 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 til 一者覺行 H 滿,窮原極底,行滿果0故~萆 
*■*• ■一切諸法性,無牛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 能覺他 。肇 (僧 肇)師云■•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 
彼者,其唯佛也。《妙 樂記) >云..此云知者、覺者,對迷名知,對愚説覺。《佛地論 > l s .•具一切智 - 切種智, 
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 S 開覺,亦能開覺 | 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準開,故名爲佛。」 
(卷 H 十種 通號篇 >) 

由於作者廣徵博 ;!1 ,條解論辨,故不少詞目的釋文冇|千多字,有的達-:二千宇。最長的是'*'心意識法 
篇》 屮的 「 H 陀耶」條,將近五千字 。這 * 釋文儼然是一篇篇的專題論文。另外,書中保存了唐代玄奘「五榑 
_小翻」的翻譯理論(見卷一 《I 種通 號篇 5 婆伽婆」條〕,此爲他 # 均不載的獨有的史料。(咪 士强) 



中國學術名 **.* 宗教卷»九- 


祟邦文類 

S 宋〕宗嘵 

《樂邦文頚 》,五卷。**宗嘵編,成於慶元六年(一二00)。通行本有:《大正藏>本等。 

宗晓 c 一 一五一 II 一 一 :«• 字违先,自號石芝。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 1 ,爲宋代天台宗知禮 
系僧人,月堂慧詢的弟 7 -。著述甚豐,見存的尚有..'**金光明經调解-《寶雲振祖集'《三教出興頌注-《施 
含通覽 - 《法苹經顯應錄 ■ 《樂邦遺稿 >等~已佚的有 "《諸 m 贊• 《 僑釋孝記 ' " 明良崇釋志 ' " 明教編 ' 
《修懺耍旨 * 注》等。南宋 * 磐 《佛祖統紀》卷十八有傳。 

-* 邦文類》是佛教淨土類文獻的總集。 s 名中的「樂邦」指的是四方極樂世界,是佛教浄土佶仰者平日 
一心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以冀死後往生的地方=「文頬」意指文獻的類編。全*共分經.咒、論、序跋、 
文 、寶、 ,* 碑、傳、雜文、賦銘、偈、頌'詩、詞 h 四門,收各種文章二百四十七篇(也稱「首」),有些文章的末尾 
s 有宗曉的附 *"• 各卷收錄的情况是" 

卷 I : - 門。一、經5摘錄 <( 法華5、《®華經--無鼋壽經'《首楞嚴經 ■ 《鼓音王經--阿彌陀經 - 

《觀無 M s 經 >等 |¥ 中有關 抒土的論述四十六處 - •、咒。摘錄《無量壽修親行供養儀軌》、《烏瑟腻沙最勝總 



持 *》、 《不空 •索神變真言"-*"彌陀不思議神力傳>中有關浄土的咒語十道=一、論。摘錄《無量*論》、《毗 
婆沙論 • 《大智度淪 '■* 大乘起信論》、《思惟要略法》中關於淨土的論述六處 D 卷首有 * 談淨土的十六種經 
論傳集的介紹 t 8 * 有 「 K 彌陀佛尊號 J 。 

卷, ■. nine - 序跋 t 凡三1二家〃又稱「篇-。屯要 有:廬山慧遠 ==念佛三昧詩序 - 天台智顗~觀無 
M 壽佛緘疏序 ■ 慈恩窺 *"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 慈 * 遵式《往生西方略傳序 - 飛山戒珠《淨土往生傅叙 - 
孕 堂飛錫《念佛一 ii 昧寶乇論序 ■" 澄 * 和《筚嚴念怫三昧無盡燈序 ' 大智元照 I 浄業檀懺儀序 - 提刑楊杰 
《直指浄上決疑 * 序 ■ 侍郎王古《淨土寶珠集序 ■ 吳興元穎《淨 t 菁策序 - 無功叟王閬《淨土自倌錄序-獨 
醒居 士林*《明師勝地論跋-待制陳瓌《寳城易記錄序-府判方资《稱贊淨土海衆詩序~等~二,文。凡十=: 
家 。上要 有:禮部柳于厚 c 宗元 - 東海若 ■ 僧缘 # ¥結社法集文-慈覺宗賽蓮華勝會铎文-證通師友 
《西資社誓文 >等-'|;、贊。凡十七首。 ± 要有:翰林李白|金锒泥畫淨土變相贊-侍郎白居易《綉阿彌陀 
佛贊 K 蘇轼 C 畫阿彌 陀像 «- 楊杰《安樂國贊三十章》等。 

卷-一..二門。一、記碑。凡卜九首(又稱「篇」-主要有:柳子厚'-'龍興寺修淨土院記>、樸庵清哲《延慶 
重修淨 h 院記 • 牧庵法忠 S 南嶽山彌陀塔記 • 法真宋 I 《澄江浄土道場記 • 司封鍾離松2寶稜院蓮社畫壁 
記》等;:一、傳。凡卜四篇。主要有 ■■ 《東晉 • 社始祖遠- 慧遠) 法師傳 • 《歷代 蓮社遒 祖五法師(善導‘法照、 
少康、省常、宗赜) 傳 ' 《後魏壁 谷神鹙 (曇鸞〕法師傅 ■ 《大宋永明智覺(延壽 ) 揮師傅 ■ 《大宋龍舒居士王虚 
中 C 王 U 休)傅》等。 

卷四:一門。收雜文三十三首。主要有:智顗《維摩疏示四種佛國》、延壽《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孤 



中圃學術名 * 提要宗教巻=九™ 

山智圓《西資 * 示偏贊西方 - 淨覺仁岳《義學編論席解紛 '" 辯道琢《唯心 淨七説 • 桐江擇瑛《辨横竪二 
出 • 遵式~晨朝十念法 •-' 念佛方法 ' 山堂彦倫《念佛修心術 • 司諫江公 * 《念怫方便文 • 京師比丘善 1 * 
《臨濟正念訣》等。 

卷五•.五門。一、賦銘。各一家。有延壽~神棲安養賦 ' 遵式觀銘'二、偈。凡六家。主要有 ■■ 蘚 
軾《畫阿彌陀佛*偈 - 遵式《釋萆嚴賢贊佛偈》、妙行法怡《姚行婆日輪見佛偈》等- , 一、頌。凡二七家。主要 
冇:櫨 庵有嚴 cf 六覯頌 - 元照《勸修淨業頌 - 草庵道因《念佛心要頌 - 法鏡若愚《頌淨土並辭世》等;四、 
詩= 凡 二十二 家 =主要有 : fl 居易 《東林寺臨水坐 K 東溪祖可 - 廬山十八賢 - 祠部張景脩 - 湖州覺海彌陀 
閤》、 西湖居 士李濟《淨土詠史》等;五、詞。凡七家。主 要有: 幻住居士任彪《擬淵明歸去來 - 北山可旻《贊 
淨土漁家傲 ' °_»淨國《望江南》等。 

《樂邦文類>爲研究 E * 晋 至宋代浄土 * 的歷史 * 人物、述作、教説、儀式、文學'藝術等,提供 7 樨爲豐 
實的資料。其中的許多名作,封當世與後世1本國與海外 * 生過重大影臀。如卷四收載的宋代桐江捍瑛的 
《辨横竪二 , H ' 以「横 111 」比喻修持淨上法門,以「竪出」比喻修持其他法門,被認爲是 E 本淨土真宗創始人 
親鷲在《教行 G 證文類»中提 出的 - 雙四重」教判的基礎(是 B 本 ■" 大藏經索引.收録典籍解邏》 • 同卷收 
載的宋代 遵式的 { a 朝十念法》被認爲與唐飛錫的 《念佛 二.-昧寶王論 • 北宋江公望的《念佛方便文》等齊名, 
是有代表性的念佛方法 C 見宗曉在卷四《念佛方便文》之後加的附語)。 

宋代淨土 e 仰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不 僅王公 名懦庶相修持 3 業。結社念佛之風盛行天下, _* 且佛教 
中的天台 * 、華嚴 宗、律宗、撣字等宗派的僧人,在修持本宗的教法的同時,也紛紛兼修淨業 -* 邦文類》所 



收錄的衆多的淨土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 種社會 風氣。 

《樂邦文類»編成 後四年 ,作者宗嘵將自己搜集到的未編人前書的一些資料彙編在 I 起 ’* 成《樂邦遺 
稿-•卷,全 # 共收文一百二十篇|其中大多數是文章中的片段,也有一些是全文。兩 !!! 刊行之後,廣爲流 
布,成爲研究淨上宗思想史的必 a 文獻。(定 I ) 

五燈會元 

S 宋〕普濟 

~瓦焙會元 ': 一十卷。南 * 普濟集,成於淳祐十 二年二 二五二 r 通行 本有: 《清藏 M 本、 c 卍績藏經 • 
中華齊局一九八四年卜月版蘇淵雷點校本。 

普濟 ( 一 I 七九—— I 二五一 i: - 字大川 ,俗姓張,四明奉化(今屬浙江)人。臨濟宗楊岐派僧人。嗣法於 
經山如*。著作尚有《大川普濟襌師語錄》 一 卷。生平事續見明代居頂 《續 傅燈錄3卷三十五等。 

《五燈會元>是襌宗五部燈錄的*編。有關它的由來是這樣的:自北宋初年,至南宋中葉,揮宗各派僧 
人相繼撰寫了五部燈錄體著作 "--> 法眼宗道原於北宋景德元年 aoo 四)撰的《景德 傅燁錄 - 二十卷 D 
(二)臨濟宗李遵 H 於天聖二年 ( I 0二四)撰的《天聖廣燈錄=一十卷。0->雲門宗惟白於建中靖國元年 a 

佛教编 = i « 



十 國學術名著握 要 宗教卷=九六 

一 0 I ) 撰的~建中靖國績燈錄》!一一十卷 - 四)臨濟宗悟明於南宋淳熙十年二一九三> 撰的《聯燈會要》三十 
卷。(五)雲門宗正受於嘉泰四年二二0四)撰的''嘉泰普燈錄》三十卷。以上合稱「五燈」。由於五燈卷帙 
浩繁,合起來有一百五十卷之多,所刊載的世次、人物和機緣語句層見叠出,重合之處甚多禅宗六祖慧 
能門下南嶽、青原二大系世次的計算,以及編錄的程序也不盡 I 致。故~般學人罕 能通究 。爲此,普濟召集 
了一批僧人,以「五燈」爲素材 ,刪 倂整理,編成了這部《五镫會元 • 

卷 一. ■七佛~西天祖師(凡二十八祖 ' 東土祖師(凡六祖 • 

卷二:四袓大醫襌 # <道信)旁出法嗣第一世至第八世—五祖大滿禪師(弘 忍) 旁出法阑第一世至第四 
世 "六 祖大®禪師 ( 慧能)旁出法嗣第 I 世至第五世~末附「西天東 + -應化聖資」(文殊菩薩、千歲寶掌和尚 
等。 

卷三、卷四.•六祖大 鑒襌師 法嗣南嶽懷讓禪師 f m 嶽讓 {懷讓) 禪師法嗣第一世至第五世。 

卷五、卷六六祖大®襌師法嗣青原行思襌卸;青原思(行思)襌師法嗣第一世石頭希遒至第七世 (* 
峰清勉等 ' 末附「宋世玉荭 - 太? :• 徽宗,孝宗)和 r 未詳法嗣」 c 實性大師等 • 

卷七、卷八 ..* 原下-_世(天皇道吾)至九世 < B 壽法 * 等 • 

卷九: 潙仰宗。南嶽_>三世(潙山 **) 至八世(興陽詞鐸等)。 

卷十•■法眼宗。青原下八世(清涼文益)至十二世(翠岩嗣元等)。 

卷卜 I ‘卷十二 ., 臨濟宗。南嶽 F 四世(臨濟義玄)至十五世(冶父道川等 
卷卜 il !、 卷十™•,曹 * 宗。青原下四世(洞山良價)至十五世(赓福道勤 等)。 



卷 t ' E 、 卷 4 .六 :» 門宗。青原下六世 ( S 門文偃 >* t 六世(光孝深禅 師等>。 

卷 f 七、卷 f 八.•臨濟宗黄龍派。南嶽下4-一世 c 黄龍慧南)至4七世(大潙鑒禅師筹)。 

卷 H 九•卷二臨濟宗楊岐派。南 ® F 十一世 c 楊岐方會 U 至十七世 c 德山子 涓等 -。 

《五燈會元》作爲「五燈 j 所輯綠的禪宗世次源 流和上 要人物的會萃,内容捶爲豐富。大凡南 * 嘉奉四年 
U 二0四>以前的襌門人物爲啓發學人的禪機,而作的正説、反説、莊説'諧説、横説'竪説、_*説、密説以及 
瞬 S 搗眉、擎奉舉指、竪拂拈槌、掀床作拜、持叉張 nr 輥毬舞笏、拽石搬土、打鼓吹毛'吁笑棒唱等等的舉止 
行爲,大多見錄其中。這中間包括了後世襌宗經常諌論的許多公案'話頭。 

如: M 於卷_一的烏窠(道林)吹毛、玄覺一宿、南陽 <慧忠)無縫塔; 見於卷 - 一的南嶽(懷讓)磨磚、百丈 
(懐海)堅拂、南泉(普願〕斬貓、歸宗(智常 ) 斬蛇、磐山(寶積〕肉案,石鞏(慧藏)張弓;見於卷四的趙州(從 
診) 柏樹了'秘魔(岩和尚)挚叉'衹 林木剜 、道吾起拜、俱胝一指~見於卷五的丹霞(天然)燒木佛、夾山(善 
會)揮劍"见於卷六的禾山(無殷>打鼓~見於卷七的龍潭(崇信滅燭-徳 1|, <宣鑒)行棒、雪峰(義存-- , 輥毬~見 
於卷九的 _■ 祐踢瓶、香嚴(智閑)擊竹、«蕉(慧清)拄杖、寶福(貞邃 >剎竿;見於卷十的法眼(文益)香匙—見 
於卷十五的«門木馬 * •洞 111 !:守初)麻 - 斤 >見於卷十七的黄龍(慧南)'二關、兜率(從悦〕-=-語,等*-這些 
都是 後代禪 宗的學者編集各種禪 * 典故的重要 * 源"如金代嵩山少林寺沙門志明撰 ~ w 苑蒙求瑤林=一卷, 
以後又有佚名者作《襌苑蒙求拾遺>一卷,均採錄 《五燈 會:兀》中的大童故事。 

總 的來説 - 五燈會元》出於《五燈》而勝於「五燈 • 因爲它 e 括了「五燈」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分卷錄次 

方面作了重大的改進,條理明晰,叙事簡要,甚易讀費 * W 此,自問世以來廣泛流傅,影響極大。 



中國學術 4 著提要 .-* 卷 一一| 九八 

有關《五燈會 元〉) 的銷作有明 - 禎十七年(一六四四-支提心沙門淨柱(曹洞宗人)编的《五燈會元續略》 
E 卷 f 有關《五燈會.兀》的節鈔有弘洽二年(一四八九:>嘉禾沙山如 *( 臨濟 宗人) 編的《揮宗压脈》十卷。它們 
均載於 □*« 卍續藏經》之中。(濟明) 

佛祖統紀 

〔南宋〕志磐 

《佛祖統紀 • 五卜四卷 =**- 磐撰,成於咸淳五年 ( 一-六九 " 通行本有.■《明南藏 S 本~頻伽藏》本、 
«大' ,: 藏> 本等。 

志磐, 宁大石,阿明福泉(今浙江寧波一帶>人。禮東湖月波山 8 悲普濟寺住持宗浄出家,爲宋代天台宗 
廣饩 (尚 H ) 系僧人,另著有{<宗門尊祖議》(以上據《佛祖統紀》的序 -- 卷二—四、卷五十)。 

《佛祖統紀》是志磐以南宋宗®的《釋門正統 > 和景遷的《宗源錄 s 詳見《佛祖統紀通例 ' 今佚)爲基礎, 
旁採蹕儒道各類典籍,覃思楝慮,折衷整比,歷時十二年,五謄其稿,最後又請法照(賜號 怫光) 等一班有學 
詖的僧人校正,爾後定稿付印的紀傳體佛教史 H 著。全書共分本紀、世家、列傅、表、志五大類,每一類下乂 
分若千 子 H 。* 8 是大類 * 曰 .* T 目均冇小序冠首,叙述撰意 。正 文中夾有小註。專傳之末間附「赞」、「淪 J 



(乂稱「述 u 」〕= H 於流傅既久,世家、傳和志中冇些傅文已經佚落。 

一、本紀(卷一至卷八)。下分: ( 一 ) 釋迦牟尼佛木紀(卷一至卷四) ■-* 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及有讕事 
項=分••明本跡、叙聖源、名釋迦*下兜率、託母胎,住胎宮、示降生、出父家、成佛 11 、轉法輪 " 分華嚴、鹿苑、 
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 ' 入涅槃、分舍利、集_二藏等十三章。(-)西上二十四祖紀(卷五)。記天台宗西 
天二十四祖的事蹟,始摩訶 * 葉(又稱「大迦業」 ' 終師亍 。(三)東土九祖紀 (卷六 、卷七 • 記天台宗東七初 
祖 4 九 祖的事 蹟。依 次爲: 龍描、北齊 C 慧文 • 南嶽(慧思 ' 智者(智顗 • 章安 C 灌頂 ' 法華(柯威'天宮(慧 
威'人溪(玄朗>、荆溪<祺然>。(四)興道下八祖紀(卷八"記天台宗東土等-^祖至十七祖的事蹟。依次爲: 
興道 C 道邃)、至行(廣修 • 正定(物外 ■ 妙説(元 *- 高論~清竦 >、浄光(羲寂 )' 寳雲 C 義通>、法智(知禮 " 

!_、世家~卷九、卷 f 〕。 下分: < 一 ) 南嶽旁出世家(卷九 • 記慧思的旁出法嗣-即旁傳弟子〕僧照、大善, 
*成、玄 * 等。(一一>智者火師旁出世家(闻上> 。記智 顗的夯出法嗣真観*法喜、法慎、普明、智晞、柳顧 '■• 毛 
喜等。章安旁出世家(卷十)。記灌頂的旁出法 * 弘景1吉藏、智拔等。(四)天宮旁 111 世家(同上-記 
a 威的旁出法嗣 玄覺。 C A ) 左溪旁出世家(同上)。記玄朗的旁出法 嗣神邕 、道遵等。<六>荆®旁出世家 
(同 h ° 記湛然 的旁出世家普門、元皓、行滿、梁肅'李華。(七>興道旁出世 *( 同上 ■ 記道 邃的旁出法嗣 
守素 =( 八)至行旁出世 *( 同上)。傳文已佚。(九 '• 止定夯出世家(同匕 • 傳文已佚。 (I) 妙説旁出世家 
c ,a, 上 • 傳文 d 佚 。 c I 1 ) 高論旁出世家(同上 • 記 • 竦的旁出法嗣悟恩、文備、慶昭、智 圓等。 二二5淨 
光旁3世家< 同上 )= 記羲寂的旁出法嗣行靖、顧齋.諦觀等 "( I =一)寶*旁出世家 C 同上)。記義通的旁出 
法嗣遵式'冇基、清暁 (傳 文已佚)等。 

佛教蝙 九九 



中_孥 術名 * 提 要宗教 8 四 c ° 

1!一、傳(卷 I I 至卷 - 十二 • 下分: ( 一 ) 諸師列傳一至二十°卷十 I 記義通旁支慈雲(遵式 • 
興國-冇基 ' 錢塘(淸曉)一.一家的法嗣-冇祖韶、悟持、遇成(傳文已佚)等。卷十二至卷:一十爲義通嫡支法智 
(知 禮) 的法嗣 (包栝知禮的弟子及其後傳),始「法智第二世」,終「法智第十世」(案:第一世爲法智知植本 
人—第•一世 爲知禮 的弟子 t 第三世爲知禮弟子的弟子,以此 類推。 卷十二 m 錄將知禮的弟于廣智尚賢等稱爲 
「四明法 H 法 師法 嗣第|肚」,與全書總 B 、 卷十和卷十 I 中有關以直傳弟子爲 「二世 j 的世次推算原則不 
合,應更爲 「 E 明法智法師法嗣第二世 • 並以此類推 • 其中 r 法智第二世」統收知禮的衆弟子,有廣智尚賢、 
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學則全、浮石崇矩'廣慈慧才'廣嚴含瑩、慧因擇交等。「法智第三世」只收廣智'神 
照、南屏- II 學、浮石、廣慈六家的弟子 4 法智第四世 J 至「第十世」只收廣智、神照、南屏三家的後世傳人。由 
於卷 f 九、卷一_ 十的正文巳佚 ( 僅存 S 錄 • 故原載的「法智第九世 J 和「第十世」的傳文全闕。 -■-> 諸師雜傳 
(卷十一 >=記「山家」派法系(即知禮法系)中持「山 外」 派觀點的人物(相對晤恩*慶昭、智圓等「前山外」 
派,此派乂稱「後山外」派),有仁岳 、子昉 、從義、道因等。(=〕未詳承嗣傳 C 卷二十二 • 記習天台之道而不 
詳師承的人物,冇傅翕、僧稠、楚金■飛錫、文舉、元穎、志昭等。 

四、*(卷.下:一 • 卷二十下分. ■ < 一 >歷代傳教表(卷一 以年代爲序, 記叙自 梁武帝至:^* 
仁 - 之問,天台宗各祖師講經、傳法、若述、交往的簡要行跡。 2) 佛祖世系表(卷二十四)。叙列天台宗的 
師 S 傳授系統(即「傳法世系 ■ 「法系」、「法統」 • 

五 --* 二十五. 4 卷五十四)=共分九上 ■■ 

(■: > lh 家教典忐(卷 二十五 ) 。叙列天台宗人的著述 (以「山 家」派爲主, * 收 「山 外」派 • 




(. 一)浄 土立教忐(卷二十六至卷 r 十八 " 記淨十宗人物。下分 :蓮 社七祖(慧遠 '善導 、承遠、法照、少 
康、延»、省常);*社十八賢|蓮社百 - .十三人,不人社諸賢~往生高僧;往生高尼?往生雜*~往生公卿;往 
生卜庶;往牛女倫~往生*輩~'任生禽魚等十二傅,*附《往生續遣 ° 

(=) 諸宗立 教志(卷二十九 • 記禅•賢首、慈恩、密、律五 宗祖師 或重要人物。下分■■逹磨禪宗(記 達磨、 
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慧 能六人 •» 首宗教(記法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于濬'淨源、義和、李通 £ 九 
人■,慈恩.*(記 戒贤、 2 *'窺 • 三人 * 其中戒賢有 R 無文 ■ 瑜伽密教(記金剛智、不空 、慧朗 、無畏 - 行 
人: r 南山律學 s a 無德 、 s 摩迦羅、法聰、道覆、 3 光、道«、道洪、智首'道宣'允堪、元照卜一人,其中道宣 
以前的八人有 H 無文 • 

(四 )= 一世出興忐(卷三十 r 記.:世(過去、見在、未來)屮成1住、空、壞各劫的情况。 

(五> 世界名體忐(卷=一十一、卷.:一 h - )。 用_文描繪佛教所説的種種方界。有華藏世界圖 、大千 世拌 
萬億須彌圆、四洲九山 八海阚 、忉利天- K 圖、大千:二界_、東土 8 日 一 地理圖、漢西域諸 * 圖、«土五印圖(以 
tr : 圖爲歷史地圖>、八熱地獄圖等。 

c 六)法門光顯志(卷二|_一一)。記佛教的典故和制度。有雕像、舍利塔、轉藏、人士•、放燈、講經儀、供 
佛、佛 * 忌齋、.:一«齋 •盂蘭 盆供、水陸齋、掛旛、放生、戒五辛等四 H 一則。 

(七)法運通塞志{卷三十 四至 卷四十八)。用編年法 記載中 國佛教的歷史。始周昭王二十六年,終南宋 
度宗 咸淳 元年 - -一六五"其中卷三十四爲周、秦^三十五爲兩漢 - 二國 t 卷三十六爲晉、宋、齊 ■■卷 三十七 
爲梁 '* 1 卷|_:—八 爲北魏 、北齊、北周;卷 - 十九前邰份爲隋—卷三十九後部份至卷四卜 - 前部份爲唐;卷 



屮國學術名 * 提要 宗教卷 四°一 

四十二後部份爲五代'•卷四 4--- I 至卷四十八爲宋。今本卷四十八之末還記有咸淳癸酉 (一, 一七三 )佛 光照法 
師(即校勘 -*■ 佛祖統紀 S 的法照)示寂、宋少帝事蹟 - 兀遼金;二代佛教史跡等,均爲後 人添益,非原害所載。 

(八)名文光教志<卷四十九、卷五 f )。收唐梁肅《天台萍林寺碑-~天台止觀統例-柳宗元-聖安寺無 
姓和尚碑 •* 趙扑 《法智大師行業碑-陳瑾《三千有門頌-晁説之*仁王般若經疏序-吳克己-舆喻貢元 
*' 智岡《四十二章經疏序 - 志磐 《宗門尊祖議》等二十四篇。 

(九 >歷代會耍 +" 卷五十 I 至卷 * 十四 • 分類 * 編佛教故實。收*匕奉佛、試經度僧'士夫出家、僧職 
師號不拜君父、沙門著 *- 放生禁殺 、析梅 災異、鳳翔佛骨、立壇受戒'建寺造像'西 天求法 、*目僧數、名山 
勝 a 、= i 教談論、僧锫免丁、韓 歒排佛 等五十六則。 

《佛 * 統紀》總的特點是博大精深。從史料方面而言,它徵引的佛教 * 律論和僧傳集 記有七十二種,如 
•*■ 法華經 ' 《華嚴 * - 《梵網* • 《■糴經 ' 《付法藏經 ' 《十一.遊經-*長阿含經》-観佛;--昧經'《四分 
律》《大智度論-《大莊嚴論-梁唐朱:二部^高僧傳-^西域記-等-天台宗教典- 十一種’如 ^ 法華文句 ' 

《涅槃交義 - 《法界次第 - *'智者別傅 - 《:一師口義-《國清百錄'{{振祖集-《天竺别集'《草庵遺事》、~九 
祖略傳》等 ■,天 台宗以外的佛教文述二十四種,如《廬山集 - 《十八賢傳》、《僧鏡錄 •« 淨土往生傳 ••• 天人感 
||11 傳-《僧史略-《林間錄'{僧寶傳'*'*德傳燈錄》~大慧武庫'《湘山野錄-《石門文字襌'《禪門寳 
訓》等~儒家著作(包括官私撰的史 *) 四卜 - 種,如 -• 孔子家語》-論語 - -孟子 - ^史記 - 亡二國志 - -*" 

-》-南北史 ■ 《唐 *■« 五代史'*國朝會要-<皇朝類苑-《長慶集-、''酉陽雜俎'< , 宣室志-《*坡文 
集 • 《太平廣記>、《*堅志 - 《東都事略》等 g 教經典二十種,如《老子 • 《列于 •" 莊子'《漢武内傳'《* 



K 記 -、《1 洲記》、《 * 笈七籤 ■《 天師家傅 - 《神仙傅》、《集仙傅 •- 仙苑遣事 • 《高士 俜》、 《真誥》、《林靈素 

傳尋。 

從體例和内容 方面时 言,它兼採各種文體,縱横交鍇,條貫縷析,綜括了南宋末年以前整個中國佛教發 
展的源流勢態及各類人物、史事。本紀、世家'傳和表,着重介紹天台宗傳法世譜和人物事蹟,所收的人物要 
比 《釋門 止統》多出許多倍,所編的世系也要比它細密#多。足以舆 ff 宗的《景德傳燈錄》<道原撰 ••* 傳法正 
宗 * K 契嵩撰 > 等頡 *= 其中,《釋迦笮尼佛本紀 S 從釋迦族的起源,釋迦牟尼的一生,一直説到釋迦牟 尼逝 
世之後,爲紀念他 " 建造舍利塔,爲使他的教法能長久地傳下去而結集:一藏(經、律、論),是 I 部採用編年 
體寫成的完整的佛傳=雖然其中不無失當之處,似比梁代僧祐的《釋迦譜>用*純摘錄經律論上紀載的方法 
編製佛傅冇 UIM 足的進步。 

特别是志一類,有 .-— 卷之多,佔全 * 篇幅的 一半以上,天台、淨上、襌、賢首、慈恩、律、密諸宗並舉,各 
種佛教史跡盡納, a 集中地 s 映了此書的優點。其中《法蓮通塞卞=用編年的方法記载了中國佛教一千餘年 
的歷史,性質與禅 * 撰作的編年體佛教史《隆興編年通論 K 南 *** 撰'《釋氏通紀 -( 南宋德修撰,見 <* 
祖統紀通例 r 今佚)、< 釋氏通 ® K 南宋 本覺撰)相同名文光教志 - 類似於佛教文集;《歷代會要志 - 以類排 
* 佛教史事,猶如北宋《寧的《大宋僧史略 r 此外,作者還用論、述、贊、註的方式對事情和人物發表 * 論, 
或進行詮釋, 這對 於研究志磐本人的思想以及所議論的對象也是 I 類有用的史論。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 
説 - 佛祖統紀》是一部體例最爲完備、内容最爲豐膽的百科全書式的佛教通史。 

例如,在 * 代,知禮是天台 * 的 r 中興教主」 ,而子 濬、淨源則是賢首宗的中興人物,允堪、元照是律宗的 
佛教编 fflo -. 



中 8 學 術名荞 提要宗教卷"0四 

中興人物。有關他們的事»,《佛祖統紀》中均有記載,其中寫道..「法師淨源,晉江楊氏(子' 受華嚴於五臺 

承遷(遷師註《金師子章 》 -原註 • 學 《合論 K 指李通玄的~華嚴 合論》 > 於横海明覃, 還南聽長 水 (指于 *> 

《楞伽 ■ 《 圓覺 ' 《起信 • 時四方宿學推爲義龍。因省親於泉,請主清涼。復遊吳,住報恩觀音=杭守沈文通 
置 R 首院於祥符以延之 。復主 青鎮密印'寶閣華亭、普照善住 9 高麗憎統義天,航海問道,申弟子禮。初華 
嚴一宗疏鈔久矣散墜,因義天持至咨決,逸而復得。左 丞蒲宗 孟撫杭,愍其苦志,奏以慧 H 易禪爲教。義天 
還國,以金»-華嚴》_!一譯本| 0 八十卷(晉嚴觀二 8 師同譯六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唐舄*進本,澄 
觀法師譯四十卷 I 原註)。以遺師,爲主上祝壽=師乃建大閣以奉安之,時稱師爲『中 興教主 ~以此寺奉 

金經«故,俗稱高麗寺-原注 )- 兀祐一二年十一月一 * 寂。 K 卷二十九《賢首宗教 s 「律師允堪,錫號智圓。慶 

元間 ,主 錢唐~塘 ■• 西湖菩提寺,撰《會正記》,以釋南山之鈔(指道官一的《四分律删繁補缺行事鈔«。厥後,照 
(元照)律師出,«爭論繞佛左右*衣製短長,遂别撰《資持記'於是*會正、資持遂分二家。」(同卷«南山律 
學 s 

又如,宋高宗出於經濟上的考慮,曾下令天下僧道交納 比一般 民賦更高的「免丁錢」(又名「清閑錢」)。 
冇關此項敕令的大致内容及怫教方面的反映,是 這樣的 =「(紹興)十五年,敕天 F 僧道始令納免丁錢 ,自十 
T 辛一 T 三百,凡九等、謂之「清閑錢』,年六十 B 上及殘疾者所免納。道法師致書於省部曰:大法束播千有 
餘歲,其間污隆隨時,暫 厄終奮 ,特未 * 如今日抑沮卑下之甚也。自紹興中年僧道徵免 T 錢,大者十千,下至 
'千一 - 百。國四其民,士農工商也。僧道舊籍什版,而得與儒分鼎立之勢,非有經國理民之異,以其祖大聖 
人而垂化爲善故耳。至若天災流行,雨暘不時,命其徒以禱之 ,則天 地應,鬼神順,抑古今耳目所常閗見者 



也。夫苟爲國家御災 而來福 祥,亦宜稍異庸庶之等夷可也。若之,何遽以民賦?賦 H 數倍。今天下民之 
斌歲止 * 錢 它 ,或土瘠民勞而得頚免者。爲僧反不獲齒於齊民,以其不耕不蠶而衣食於世也。夫耕而食, 
蠶而衣,未必僧道之外,人人耕且蠶也,=云。」(卷四十七《法運通寒志》) 

再如, 「 MH 僧數」是研究每個朝代佛教狀况的基本資料,那麼,宋代的僧尼究竟有多少呢?據《佛祖統 
紀》的記載是:「宋真宗 :僧三 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 t 仁宗 :僧三 十八萬五千五 
百二十人 ,尼四 * 八千七 UWI 人•,神宗••僧二十二萬六百 A 十人,尼 = 萬 w 干•二十人>高宗 ••- 十萬人 - 
(卷五十三 - 歷代會要志 >「經目僧數」條) 

類似這樣有價值的佛教史資料,在 •*• 佛祖統紀》中比比皆是。 

《佛祖統紀》的續作爲《績佛祖統紀》,二卷。題下署+•「宋亡名撰。」然而,考此書卷二子實、大祐等傳,多 
出明「拱武 ■ 「永樂」年號,並叙明太祖崇佛事蹟,因此當爲明人所作。《續佛祖統紀》全是《諸師列傳》,無序 
跋和其他類目。卷一, E 法照、文杲、智覺、永清'于儀'允澤 - 兀凱、性澄、蒙潤、弘濟、本無'允若 、善繼 ,凡卜 
三人。卷 I ;記必才、普曜、正壽 、子實 、大佑、慧日'子思、普容、祖禰、弘道、友奎、如圮、自朋 、大山 、良玉、紹 
宗,凡十六人。全是天台宗僧人。以此推斷,作者當是明代天台宗人* C 陳士强) 



中 H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四0六 


正理藏論 

- 兀〕薩班二貝噶堅贊 

S 正理藏論》 ,又名 《量理藏論 >或~量理寳藏'|册-兀代薩班*貢噶堅贊著,撰時不詳。藏文原本收於 
德格版《薩班五祖全集2之中。今人羅炤將本 * 的前八品譯爲漢文,收人《中_邏輯史資料 •因明 卷3, | 九 
八一- 年由: in a 人民出版社出版。 

薩班 • .貪 喝堅赞 (一 一八二——一二五一 ' 薩迦派創始人袞喬杰波之孫,薩迦派四祖。蒙古乃馬真后 
: j 年 ( V 一四四 > 曾應成吉思汗之孫 閩端遨 * 赴涼州弘法,爲 " 藏統一於中國版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精 
通大、小五明 ,獲 「班 朽達」 稱號。藏傳因明的中心人物,習慣上概稱爲「瑪、俄、薩」薩即是薩班。他曾從 * 於 
俄-雖丹 * 饒的再傳弟子促酹•熏奴僧格學習法稱的《■抉擇論》,乂曾向印度那爛陀寺的最後一位座主 
釋 * 吉祥賢及其弟于學習 C 釋量論 ' 故對於法稱 " 明可謂資借豐厚,取精用弘= 

《止理藏論》爲藏傅因明的代表作之一。在黄教(格魯派)興起以前一直是藏傳因明 t 又稱「藏傳 童論匕 
的主耍 經典。它概括了陳那《集量論》和法稱七論的因明思想,特别注重閘發法稱《釋量論》的義理,使藏地 
因明的研究*點從 《 M 抉擇論》轉向~釋最論° 




全咨共分爲卜一品(章 ' 分別叙 述了境 、心、心 r 境之理以及量之自性等問題,廣泛地阐發 7 佛家的知 
識論和邏輯論,擇要略介如下: 

第一 品;《観 境品 r 

這一品是講認識的對象。 下分: 

(一〕「頌」■■總述造此論的目 的是: 「爲子真實智許説理等,且見若干顛倒分别故,抉擇所破與真實義 
故,而造此論 • 

(3 「性相。境性心所用 r 説明境即是認識的對象。 

- 二) r 差別。有三」,這是對境本質的三點分析 ,認爲 「所量相唯一」,只有自相才是唯!實在的認識封 
象。 

第 r 品;《顴 心品 r 

這是對認識活動的分析,這裏的「心」即是「心識 - 「量識」之義’是指主體的認識活動及其形式,尚不完 
全等同於認識的主體自身,故薩班仍把它劃歸爲「所知」,而不作爲 f 能知」。本品是從心的本質,心識的分 
合,非量的界定這三個方面來加以闌述的。 

*='"、五、六品均是對心和境關係的分析,分别從「總、別」、「立、遣」、「相違」、 r 相屬」等哲學範疇來 
把握對象。佛家唯識論以爲作爲認識主體的人和作爲 * 識客髗的自然界都是由識所派生的,故上述這些遽 
輯範疇亦是心識對認識對象*認識方法的規定,也可以説是「心識爲認讒立法」。總和别在因明中就 事物丽 
t 是指 d 般與個别的區分,而就概念而言則是一種屬和種的外延關係,面藤班這裏是指二種不同的遮遣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 # 四0八 

C 否定)法。如立「聲常 j 宗,並以「所聞性」這種同類法(事物)爲因來遮逍,這就是「別」-而如立「聲無常」宗, 
业以「所作性」等異類法來進行遮遣*這就是「 8 -成立和遣他則是指現量與比童的二種不同的緣境方式。 
所詮和能詮則是指事物及指稱事物的名言概念 .. 「所詮之性相是名所了知,能詮是能了知義之名 j 。相屬是 
指概念閭的包含和真包含關係,相違則是指概念 外延問 的反對或矛盾關係。佛家不承認外部世界的實在 
性,故不認爲客觀事物本身具有上述匾别,而只是以名言假立的主觀差别。 

第八品至第十 I 品是進一歩從主體的思維、推理等方面來分析認識活動。第八品是《觀性相品 •■ 「性 
者法之 R 體,在内不改易者,相等,相貌,現於外可分别者。」 a 瑜伽師地論«故佛家所言之性相亦即是現象 
和本質的統一。在本品中薩班是把性相所表、事相相對應的。事相是指實例之本身,所表是指稱事物的概 
念名 h 3 , 故這 a 的性相更接近於邏輯卜講的概念的内涵。第九品是對現量的考察,第十品是講 爲自比 ®,第 
品是對爲他比 M 的分析,據羅炤説..「<上述-一一品)基本上是復述陳那《集量論«和法稱《釋 S 論 S 的有關 
論述」(:^中國邏輯史資料^因明卷^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荫班的 弟子烏由巴正理御 T - ic 爲《正理藏論》作注。薩班的四溥弟子仁连瓦(童慧)曾爲宗喀巴師弟之 
師,故《正理藏論>;對 - 喀巴師徒亦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克上杰•格魯貝桑(班襌一世>所著的《因明七論除 
晴莊嚴疏 >許 多觀點 都舆《正理藏論 > 相近。 n 曹杰的《正理藏論釋善説心要》則是黄教(格魯派)對薩迦派量 
論進行系統性述評的專著 = 在藏地學者中還冇江 陽洛德 爾旺波 所著的 c 量理藏論 箋 注七論明燈鈔 - 等研究 
性著作~正理 藏論》 是現存的第;部有 影響的 藏人童論自著,在藏傳因明的發展中起過 I 種承先啓後的重 
_«■ 作用。(械南強) 


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元〕慶吉祥等 

《至允法寳勘 冈總錄 r 簡稱窒元錄》,十卷。元慶吉祥等編。成於_全元 - 十一:年二二八五)至二 十四 
年 - 二八七 • 通行本有: s 明南藏 - 本 - 明北藏本 '-• 清藏》本、《頻伽藏 s 本、日本編 -> 法寳總目錄》 本等。 

《至元法 8 勘同 總錄》 是一部綜括唐代《開元釋教錄 • 《續閧元釋教錄 • 宋代《大中祥符法寶錄■《*祐 
新修法寶錄'元代《弘法人藏錄》五錄的人藏經(簡稱「藏經」),拾遺增補,並在梵文佛典的漢譯本之下,標 
註藏文譯本(「蕃丰」)的有 * 異同,而編成的藏經對勘目錄 。全書 所收,「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戊辰 " 應 
爲 「 r 卯」•至大元聖世至元 - 十二年乙西,凡一千二百一十九年。中間譯經朝代歷二十二代,傳譯之人一 
百九 十四人 ,所出 * 律論:-藏一千四■白四十部五千 * .白八 IA 卷。」(卷一 > 

這裏説的所收大小乘經律論總截 M 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八彳六卷」,與實際見錄的略有誤差。因爲 
根據《法寶總 H 錄》(第 • 册)的編集者在每部經典的上方編的阿拉伯數字序號,從大乘經的第 I 部《大般若 
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至小乘論的最後一部 - 入對法論集勝義疏----卷’一共只有一千四百:二十部,要比作者 
説的少十部。而且在大小乘經律論之外,~至元錄》還收載了「梵本翻譯集傳」九十五部(卷九 * 排爲「九 h 三 



中 "學 術名 著 提耍宗教卷 四; 0 

部」) 和「東土聖 »* 傅 - 一百一十九部,故實際見錄的是|"六百四十四部,千字文帙號從「天」 字排到 「植」 
t 

《 至元法寶勘冋 總錄 "- 卷一的前部份有作者撰的序言(無標題)和對全 * 綱目 的介紹 =序言説,元世祖 
r 念藏典流通之久,蕃漢傳譯之殊,特降嫡言,溥令對辯」,「復詔講師科題總目,號列羣函,標次藏乘,互明時 
代,文詠五錄(指《開元釋 教綠》 等五錄 • 譯綜多家,作永久之繩規,爲方今之龜鑒 • 於是有《至元錄》之作。 
對令 " 綱 □,的 介紹分爲四節,山於它相當於序言中説的「科題總目」,故又可稱爲「四科」。它們是"「初總標 
年代, 括人法之宏綱」~「二别約歲時*分記錄之殊異」~「=一略明乘藏 ,顯 古錄之梯航 ' 「四廣列名題,彰今目 
之倫序」。其中笫 r w 科是介紹本書所收佛典的起止年代、譯人總數、譯籍總數以及大小乘經律論單項所 
收的部卷的;第二? 一科是介紹 《閧元 釋教錄》(略稱《開_兀錄«、《續開元釋教錄》(略稱《績開元錄》-《人屮 
祥符法 * 録 K 略稱 - 祥符錄«、《景祐新修法寶錄 K 略稱《景祐錄》)'《弘法人藏錄》和拾遺編人(後兩件合 
叙) 的情 况的。 

從卷一的後部份起,至卷十畢,均爲見錄經典的細 3 ,亦即正錄。正錄的結構是: 

一、契經藏(即「綷藏」,卷一後部份至卷八前部份 • 下分菩®契經藏(即「大乘經藏」,卷 I 後部 份至卷 
• A 前部份)和«聞契觯藏(即 r 小乘經藏 • 卷六後 部份至 卷八前部份) r 項。 " 中菩薩契經藏又分爲 二門: 
c _ >顯教大乘經,按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五大部外諸重譯經和大乘單譯經七目分類編 
列。 (■) 密教大乘經,按大乘祕密 陀羅尼經和大 乘儀軌念誦二目分類编列。 

一_、*伏藏(即「律藏」,卷八的中岡部份 ■ 下分菩薩碉伏藏(即 r 大乘律藏」〕和聲閗調伏藏(即「小乘律 




藏」 VI 項。 

_一一、對法藏 c " r 論藏」,卷八後部份至卷 九前淨 份 • .卜分菩薩對法藏(即「大乘論藏」)和聲 ffl 對法藏 c 即 
「小 乘諭 藏」〕'項。其中菩薩對法藏又分大乘釋經論和 A * 集義論二門。 

四、冇譯有本聖賢傳記(卷九後部份至卷+終-下分梵本蘭譯集傳和東上聖賢集傳二項。 

《: 1 '-元法寳勘 R 總 *> 的上述分類與 i 閛元*》相比,有闸點不間: 

第 I ,《開元錄》是先分「乘」,後分「藏 • 類次是:大乘的經律論、小乘的經律淪和聖賢集傅~而本 " 是 
先分「藏」,後分『乘」,類次是大小乘經、大小乘律、大小乘論和聖》集傅。 

第-,■'"元錄》中没有 密教經 典的専項,所有密教經典都是與大乘顕教經典編在一起的 t 而本吉根據 
大乘經瘋的實際構成,第一次將大乘經區别爲「顯教大乘經」和「密教大乘經」二門,乂將密教大乘經分爲 
「祕密陀羅尼 M 」 和「儀轨念 s , 」 rB , 將原先編在《開元錄》的《五大部外諸重譯經》和 - 大乘經單譯》中的密 
教"典抽出來,編人其中,並續以新譯,從而形成 了佛經 g 錄中的密典系統。 

由於先分「藏」,後分「乘」,在本書以前已 有先例 ,如隋代法經等編的《衆經 目錄》 就是這樣做的,而 a 這 
種分法並不比《開元錄 *" 明,因此,本書的真正的特色全在於成立《密教大乘經 ■- 錄,除 * 以外的單項錄 
U , 基本上都是依循《開 元錄》設責的 ,没有什麽變化。 

本 At 對每 I *經典内部各 # 的載錄(密教 * 典除外),是按見載的經錄分段進行的,依次是:€開元 
錄'《續開元錄'《样符錄 r 《景祐錄 ' 《弘法入藏錄 s 和「拾遣 編入」 。如 * 哪一家經錄没有著錄這 I 類 * 
典,就略去不叙。如卷 "" 教大乘經 s 中的寶 * 部,«收經典八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其中從《大 * 積經》 
佛教 * ™l i 



中 H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四 - 一 

I 百二十卷(廣菩提流支譯)至<毗耶婆問經>1_卷(北魏般若流支譯〕的 rl 八十二部爲《開元錄》所載,第八 
十 _1 一部 《大 聖文殊師利菩薩怫刹功徳莊嚴經 -- 卷< 唐不空譯〕爲"續開元錄~所載,第八十四部 »■ 大迦葉問大 
寶積正法經》五卷(宋施護譯 >爲《祥符綠》所載。 

這中間,屬於 "■ 至允法寶勘同總錄 - 新收的經典,分别被編在「拾遺編入」和 《弘 法入 藏錄》 兩項之中 。卷 
文中標明爲「拾造編人 K 或「今編入錄」、「新編人錄 - 的顯教大乘經有*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3四卷(宋惟 
淨等譯)、《佛説大乘人諸佛境界 眢光明 莊嚴經》五卷 C 宋西域三藏法護等譯 - 《大乘智印經》五卷(宋金璁持 
等譯)、《父+合集經》一一十卷(宋日稱等譯)、《清淨毗奈耶最上大乘經-一|卷(宋西夏二藏智' ; '祥等譯--大 
乘隨轉官 一説 諸法經 - 一卷(宋 紹德 等譯〕等;密教大乘經有《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 卷 C 宋施護譯〕、 *> 唐梵相對 
孔雀經 KI 卷(唐不空譯 ■ 《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 卷 ( 中天竺三藏多羅句鉢多譯,以上卷四 ■ 
《大摧碎陀羅尼經》一卷(宋中天竺 :-=■ 藏慈賢譁,3上卷六 >等~小乘律有廣義淨譯的<根本説一切有部毗奈 
耶藥事》一_卜卷、《破僧事》二十卷、《出家事》五卷 ,* 安居事》一卷、《随意事》一卷(以 t 卷八) 等;大乘論有 
肉大乘集苦薩學論>-十五卷<宋日稱等譯)~菩薩 本生雲 論 >十六卷 (* 紹徳等譯) 等** 小乘論有《施設論》七 
卷(宋法護譯,以」卷九> 等;梵本翻譯集傅有宋日稱等譯的 -■ 福蓋正行所集經》|一 :卷、《尼乾子問無我義 
經》一卷,《事師法五十頌 K 卷 C 以上卷十)等。 

橾明爲=弘法入藏錄》所紀 J 的《東土聖賢集傳》屮始 Si 切經音義》一百卷 <* 琳撰),終~®玄集》六卷 
(北庭翰林學士安藏述)的七卜八部著作。就數量而論,最多的是天台宗著作,光智顗一入就有 ■*■ 妙法蓮華經 
玄義》、《妙法蓮華經 文句》 、《摩轲止觀》、《金光明經文句》、《金 * 明經玄義 ■ 《觀音經玄義 - 《觀無最 * 佛經 



疏》、《四教義'《四念處》、《觀心論》等十七部,還有灌頂、湛然、遵式撰的十一部著作;其次是慈恩*著作, 
冇 * 基摈的 《 成唯識論述記 ••'因明正理論過類疏-*'大乘瑜伽劫章頌--'法苑義林西翫記-<異部宗輪論 
疏}等十四部,義屮 ' 清素、崇遇也各有 I 部-^次是華嚴宗著作,有靈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 澄觀的《大 
方廣佛華嚴 經疏 - 《疏科 >- 隨疏演義鈔-宗密的^回覺道場修證儀^等—爾後是襌宗著作’有李遵勗的來天 
* 廣燈錄 - 智炬的 《寶林傳 ' 迸原的 《景德傳燈錄 - 等 。此外 ,還有浄土宗延壽的 《萬 善同歸集 • 非竭的 《新 
編隨願往生集 ' 密宗行琳的《釋教最 t 乘祕密陀羅 M 集 • 以及音義■經錄、纂集和其他零散的章疏論著= 
從表面上看,「拾遺編入」一項收载的是譯本, 《弘法 人藏錄》|項收載的是著撰,兩者並不相干。但究其 
源流,「拾遺編人」中的譯本即使不是全部,也有大半是從~弘法人藏錄3中摘出 * 的,只 是作者 没有加以説 
明罷了。因爲《弘法入藏錄》相傳是元代燕京弘法寺根據本寺收藏的金代解州天寧寺大藏經的舊版,補刻而 
成的大藏經 ri 錄。金代解州天寧寺大藏經,略稱《金藏 ■ 由於它的傅本是近代在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規的, 
故又稱《趙城藏 • 在 C 趙城藏 - 收錄的經典中,就有見於《电_兀法賁勘同總錄 ■- 「拾遺編人」之中的《大乘智印 
經》 等。本 * 卷一説 ■■ 「《弘法人藏錄》及拾遺編人,經律論七卜五部一百五十六卷。大乘經五十七部一百二 
十一卷 (七帙 ^^原註,下同 • 大乘經六部六卜一卷 ( 七帙 >,小乘經一部一十二卷2帙 ■ 大乘律九部五 4- 
_ 一卷(五帙 >,小乘論二部一十卷 ( 一帙-」這裏没有將《弘法人藏錄》與「拾遺編人」收錄的經典分別計算,也 
許正是基於上述的原 w 。 由於在「經律淪七十五部一百五十六卷」之外,本#還在《東 土聖腎 集傳》中以「 I 弘 
法人裁錄> 所紀」的名義記載了七十八部著作,因此,統而計之,本書較宋代的《景祐錄》新收的經典應當是 
:百五卜 一. 一部。 

佛教编 四一 I - 



中明學術名著 提要 * 教 8 四 ■" 

由於 《至元法寶勘同總録}是淇藏佛典的對勘目錄 ,因此 ,它在叙錄上的特異之處是在梵文佛典的漢譯 
本之下,標註木」, 即藏譯 本的有無異同,有時還用漢宇標註梵音。如: 

K 帝釋巖成就儀軌經》一卷(或無「經」宇=—— 原註) 宋北天竺三藏施護譯。 

《 | 切祕密大教王儀軌》 二卷 (新編人錄。——原註)宋北印土三藏施護譯。 

右|_鏗,蕃本_。梵云+■兮拔 '" 囉單特羅。 

* 人悲空智金 " 大教_土 儀軌》 五卷(新編入錄, I : 十品 ——原註 • 宋天竺三藏法護譯。 

此經舆蕃本同(比西蕃少合宇一品。——原註 >上三經八卷同帙 - 容』字號。 K 卷六) 

對於一些藏譯本有疑問的經本,作者便以「蕃疑,折辨人藏」或「赛少有疑,折辨人藏」的字樣註出,以提 
_* 者注 *'• 如姚桊 鳩摩羅什譯的《仁上護國般若經》一_卷 ( 見卷 i - 劉宋曇摩蜜多譯的《観虚空藏菩薩 
經 》|卷< 見卷 --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的《施燈功德經》一卷(兑卷一 --■ 唐懷迪譯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 
義諸 * 薩萬行首楞嚴經 si 卷 c 見卷五 r 唐不空譯的《成就妙法 * 華«王瑜 伽観智儀軌) 二卷(見卷六〕、劉 
* 沮渠京 ** 的《治襌病祕要經》一卷 C 見卷七 - 東泞 竺曇無 蘭譯的 《五苦章 句經: ^ 一卷< 同上 • 吳支謙譯的 
-*狗»}-卷<同上-*法天譯的《十-一緣生样瑞經》一|卷<見卷八>等。這不僅對於 5: 新審核這些*典的藏 
譯本的具僞有提示作用,而且對於人們思考它們的浃譯本是否 nI 靠也有啓發。(陳士強) 



辯僞錄 

〔元〕祥邁 

《辯僞錄 ' 全稱 -* 至'几辯僞錄》,「辯」或作「辨」,五卷 - 兀祥邁奉敕撰,成於至元.一卜八年二二九|1。通 
行本有=~明南藏》本 - 明北藏 S 本 - 清藏 - 本、《頻伽藏 > 本、《 大芷 藏》本等。 

《辯僞錄》爲元代佛道鬥爭史實的叙錄。所載,旣有實錄(紀事 • 也有專淪和有關的歷史資料。 

卷一和卷二以收載破斥元代道十令狐璋、史志經編寫的《老子八十一化圖》的専論爲主,兼及其他文 
獻。專論没冇總標題,論首冇样邁寫的;段小序,正文分爲十四節0用引 I 段道士所説的「八卜一化」中的 
第幾化的原文,加一段「辯 R j 的辩駁文字 * 成。兩卷的情况是: 

卷|_:大尊俱第'^立 # 運年號僞第|.~開分.二界僞第-'隨代爲帝王師僞第四;老子出<霊寶'=二 
洞》僞第«;遊化九天僞第六" 

卷 . 一,■偷佛經教僞第七 ••老 君結 * 成字僞第八 M 文王時爲柱 K 史僞第 九-前 後老君降生不同僞 第十; 
,■番 作佛僞第 h 一 ~冒名僭聖僞第十二乂::氣爲道僞第十一 |.~偷佛神化僞第十 w 。 論末有「論曰'是作者帶 
有總結 性的評論。其中葙引元世祖論三教的 一段話 ■■ r 今上皇帝嘗有言曰 ••世 人將孔老舆佛 稱爲一 ■- 聖,斯 

• 教編™ 一 1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g 一六 

言妄矣。孔老之教,洽世少用,不達性命,唯説現世,止可稱爲賢人。佛之垂範,窮盡死生善惡之本,深達幽 
明性命之道,千變萬化,神聖無方,此真大聖人也。自今已後三教圖像,不得與佛齊列。」 

此論之後是..後記 >奉旨禁斷的三十九部 r 道藏僞經 j 目錄,其中有晉王浮的《化胡經 • 宋謝守灝的《太 
山實錄 - 唐吳筠的~明真辯僞錄 -- 十小論 - 《輔正除邪論 r 杜光庭的 - 辟邪歸正議 ' 梁曠的《乾邪論 ' 林 
靈 * 的 - 謗道釋經 ' 以及《歷代帝王崇道記 - 《青陽宮記•~道佛先後記-《混元皇帝實錄~等-'兀世祖至元 
十八年二二 八一) 十月令燒毁除《道德經》外所有「道藏僞經」及印板的聖旨!元憲宗戊午歲 (I I 一 八)七 
月令退還被道教侵佔的佛教寺院、田地、産業,並焚毁 《化 胡經 I 的聖旨。 

卷三、卷四 .. i 要記述元代佛道鬥爭的由來、經過和結局,屬於實錄性質。 

卷五:收載至元二十一年 ( I 二八四)翰林院唐方、王磐等撰的~聖旨焚毁諸路僞道藏經之碑 ' 碑文總 
括元代佛道鬥爭的情况,與卷 =■ 卷四所叙大致相同,但文字要簡約得多 f 至元十七年二.一八0> 判決將指 
使人放火燒糧的道教提點甘志泉斬首,餘犯或割耳朵鼻于,或流放邊遠的宮碑~至元十八年 (1- 八一-大 
都 報恩襌 寺林泉倫吉祥長老爲奉敕下火焚燒道藏所撰的文辭¥邁撰的《如意答石介怪記 r 文中對宋儒石 
介 " 宁守道)批判佛教所説的「釋氏髡髮左袵 ,不 不農,爲夷者半」,「滅君臣之道,絶父子之親,棄道徳,悖 
禮樂,裂五常,移四民,毁中國之衣冠,去祖宗之祀祭」的 一席話 ,進行了反擊 lit 邁撰的《聖旨特建釋迦舍利 
M 通之塔碑文 • 

在中國佛教護法類著述中,《辯僞錄》輯存的史料之多僅次於唐法琳的《辯正論 • 特别是《辯僞錄 > 較爲 
詐 細地叙 説了兄 太 m 成 6 思汗時 ,道 教中全真教的興起?兀憲宗蒙哥時,全真教對佛教寺廟與其他産業的 



侵佔,以及佛教的反措 施~元 世祖忽必烈時,焚毁道藏的始末。從而成爲研究元代佛道鬥爭歷史的重要資 

行 

先是仓朝正隆(一 一五六 II 7 一〈一)年間 J 一輔王世雄 <即王重陽)悟道出家,兼修禪僧所説的 r 達 
性」和儒士所説的「知命 • 行丐傳道,創立了全真教 。弟于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應詔,從萊州(今山東 
掖縣〕 出發, 行程萬餘里,到達元太祖在西域的行宮,大受器重。以後東歸,被元太祖賜以牌符,掌管天下道 
教。「(有旨)獨免丘公門下科役,不及僧人及餘道衆。 古無髖 例之事,恣欲施行。……回到宣、徳等州,屈僧 
人迎评 。後至 * 城"燕京),左右鼓獎,特力侵估,使道徒王伯平隳從數十,縣牌出人, * 欲諸州,通管僧尼 - 
(卷一 一一,以下同卷〕其勢之威赫,無人能及。西京的夫子觀首先被改爲道教的文成観,以後各地道士紛紛效 
法,佔居怫寺,改立道院, 8 毁佛像,改塑天尊。雖説成吉思汗以前曾頒佈過詔令,保護佛教,*■•「(軍旅)所 
在形儀,無得損壞,隨處寺宇所有田地,水澆 t 地、水碾、水磨、寺用什物,凡是佛底並令歸還,莫得侵佔。大 
小科役、鋪馬衹應,並休 出者。 出家僧人是佛弟子,與俺皇家子子孫孫念經告天,助修福者。凡是僧人去住 
自在,休遮當者 。有 歹人每倚著氣力搔擾怫寺,奏將名姓來者 - 但由於其時已傾向於道教,所以對全真道士 
所爲 * 未干預。 

及土元憲宗:兀年 u 二五一 ' 丘處機弟子李志常掌管道教事 (釋 教事由僧海雲掌管,次年改爲西域僧 
那摩大師 • 京城及州縣,道士佔奪寺舍,侵植田園,磨毁碑幢,打毁佛像等事愈發嚴重。據作者祥邁所説, 
「打拆奪佔、碎幢磨碑錐可勝言,略知名者五百餘處,皆李志常之所主行 - 道士令狐章、史志經又蝙撰了 - 老 
子八卜一 化阃》,謂 釋迦爲老君弟子所變生。 * 板後,由李志常遍散朝廷近臣。乙卯年(憲宗五年,即公元一 




中团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四一 A 

二五五年)八月,少林悄福裕等爲之上訴朝廷。九月下旨,「先生 C 元代對道士的稱呼)住著寺院地面三十七 
處,並令分付釋門。」 * 令修復被道士打毁的佛菩薩像,燒毁《老子八化■》等刻本。丙 辰年二二五六 > 
九月憲 * 又對僧入發 ** 話,認爲道教舆儒教,「皆難舆佛齊」:「帝時舉手而喻之曰:譬如五指皆從 掌出, 
佛門如掌,餘皆如指。不觀其本,各自誇街,皆是羣盲摸象之説也。」 

丁 Q 年 (- I .五七〕秋, - 宗又根據少林僧的要求,下令歸還被 道士侵 佔的四百八十二處寺院中的二百 
r 十七處,焚毁被稱爲「僞經」的道書四十 * 部。次年又下詔催問此事。 

元世 祖繼位 後,奉拔八斯 c -~ 即八思巴)爲國師,令他掌管天下釋教事,在佛道衝突中,明顯地站在佛教 
I 8 ?* 元十八年 ( 一 一; 八 I ) 九月,世祖召集道教各派筲領如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權祁志誠、大道掌教 
予德和、杜福 * 等詣長春宮 r 考證道經真僞-'並以道教自謂能「入水不溺,人火不焚,刀劍不傷」爲理由,令張 
京演等 " 人佩符人火, h 試其術=張 等崑懼 不敢,只得承認除《道德經》以外的所有道 s 均爲僞 •• 十月,世 
* 發佈 聖旨, 下令全面焚毁「道藏僞經」 。聖旨 説:「今後先生每依著老 T 《道 徳經》 裏行者,如有愛佛經底, 
做和尚 £ -者。若不爲僧道,娶妻爲民者。除~道璁經》外,説謊做來底道藏經文並印板,盡行燒毁了者。」(卷 
3 ,1 '-這迸*旨規定,『民間諸子醫藥等文 # 自有板本,不在禁限。」 

电此,道教的勢力一落千丈。據張伯淳序所説:「自至 :- 一十二年春,至二十四年春,凡三載,恢復怫寺 
_..卜餘所,如四聖觀者,昔孤山寺也。道土胡提點等捨 邪歸正,罷道 爲僧者,奚啻 七八& 人。」 

《 辩僞 绿> 的+足 之處是■■卷-將元憲宗戊午年,誤爲元 世祖的 「至一兀戊午年 ' 卷三、卷四往往没有將 
1 - 1 一年發生的事放 4 一起叙述,或以编年的方式排列,面是這 衷説 一點,那裏説一點,一些憲宗朝的事在叙 



説該朝史事時不説,而放到世祖朝作爲追叙。所以 ,若 非參照張伯淳的序言 ,卷二 所載的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和元 * s 戊午年的兩道帮旨,以及卷五的 《聖 B 焚毁諸路僞道藏經 之碑 '要理出 I 個編年系列和一事之本 
*,* 爲困 難。(陳士強) 

佛教史大寶藏論 

〔元〕布頓 

■• 佛教史人 * 藏論 • 又名《善逝教法史 r 通稱 - 布頓佛教史 >- 册 。元布頓 c 又譯「布敦」>撰,成於至治 
一 _年( 一 _■ 一一 - 一年) 。通行本冇: H * 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郭和卿譯本。 

布 «" 二九 0 ——r 一一六四〕,全名「布頓.仁欽朱」,又譯「布頓.寶成」 - 兀人譯爲「卜思端」。早年師 
從超浦噶舉 <又譯「綽浦噶舉=派僧人仁欽僧格學習教法,對噶當 、噶舉、瘥 迦等派的學説均有研究,學識淵 
博,通貫 " 密。後被迎人日喀則東南的霞魯寺,「廣興四本續灌頂密經講解和要門教授等的講聽之風,經歷 
/很 B 時間。曾建以《時輪}及《金剛界》爲主的瑜伽部曼陀羅儀軌約七十種。其門人有貢松巴 •却 季白(法 
祥 ■ 穹勒巴•札澤巴等'■宗喀巴大師曾依止上一 r 人聽受 《時輪 ■ 《勝樂 •« 瑜伽續部》諸法 =- 見清土観 •• 土観 
* 派源流》) 布頓 是藏文大藏經「丹珠爾」(又稱「担部」、「鑛藏」,與作爲「佛部」、「正藏」的「甘珠爾」共爲藏文 



中國 學術名 tf 提要宗教卷 四 -0 

大藏經中的兩大部〕目錄的编纂者,後世流傳的「丹珠爾」基本上是依據他所编定的次序刊刻的。有全集二 
十六函計二百多種述作行世<據德格版藏文大藏經〕。事見《土観宗派源流3第二章第 - 節中的「幾類零散流 
* 的源流」部份等。 

《佛教史大寶藏倫》是一部集史、論、目錄爲一書,對印度和西藏地區佛教的源流、教法及典籍作祥細記 
叙的藏傳佛教史名著。原書分爲四卷,漢譯本譯爲「四®綱」(一總綱並非等於一卷,下詳)。書首和書末均 
有布頓撰寫的贊頌。 

第一卷:即「第 I 總绸:明聞 、説正 法的功德 • 「第二總綱:明所聞、説之法」和「第三總網••如何聞、 
説及修學法」,論述 * 聞、宣講和修持佛法的功德與要求"第一總網,下分「總述聞、説正法的功德」和「分説 
聞、 * 大乘 m 法的功徳」兩節,論聽受和講説怫法 ( 即「正法 ■ 「法」)的功德;第二總綱1卜分「法字聋行境的 
區别-「法的 - T - 義」、「法的性能」、「詳細辨析」四節,論「法」的含義、性能(「證法的性能」和「教法的性能」 ), 
特别是它的«體 I 經律論(「三藏」;,。對「十二分教」與「 = -藏」的關係 ,「五 明 j (因明、聲明 、醫 方明、丄巧明 
和内明)的性質、内容和要典’「-一時教 j (四諦法输、無相法输、勝義定柑法輪) 中產生 的依頭揚「行」區别的 
六種釋論等*進行了詳細的辨析 F 第一 i - 總綱,下分「所説法的差别」,「阿闍黎説法的差别」、「弟子聞法的差 
别 ' 「師 徒修學法文的傳授」四節,論阿 " 黎(即「導師」)如何説法,弟子如何聞法,以及在聽聞之後如何思 
維理解並依此修行。 

第 r 卷..即 r 第四總綱..所修之法如何而來的情况」所分二節中的第一節「總説世間中佛法如何而來 
的情况 • 記叙印度佛教的歷史。下分一 - 小節 •• 一、『總説在何劫中有佛出現於世的情況 • 説劫(佛教的時 



問概念,比千百 萬年還 5 >分「光明劫」舆『黑暗劫」兩梅,光明劫中有佛出世,黑暗劫中無佛出世-一、「分説 
在賢劫屮有佛出世的情况。」説在光明劫的賢劫中,有千佛出世;三、「特别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五佛 
出 m 於世的情况」。記述釋迦牟尼:生的經歷 ,佛涅 ®後的三次結集,佛涅®後住持教法的著名人物,以及 
關於佛法將滅的預言。 

第二 .卷: 即第四總綱第二節「分説 " 藏佛教如何而來的情况」所分' 二 小節中 的前二 小節,記叙西藏佛 
教的歷史。一、「前弘時期西藏佛教的情况」。説藏王脱脱日涅贊六十歲時,從空中落下一寶篋,裏面有《大 
乘莊嚴寶工 m -《 w 拜懺悔經》和金塔一座,此爲佛教入藏之始。松贊千布執政時,派圖 m 桑補扎到印度學 
習文字,參照迦濕彌羅一带的字體,創制藏文,並娶信佛的 尼泊博 泊姆赤準公主和漢地文成公主爲妃,爾後 
才開始翻譯佛經,興建佛寺£大昭寺 '小昭 寺等 • 赤松德贊延請印度菩提薩埵 " 當指「寂護」,又譯 f 靜命」 • 
蓮花牛、蓮花戒等入藏傳教,佛法大行。朗達瑪滅佛之後, * 地全無怫法建七十年之久 ( 一説二百零八 
年 Jrr , 「后弘時期西藏佛教的情况」(末附「來藏弘法的班智達大師九十三人和譯師一百九十二人的名 
稱」) D 説從前藏和後藏來到垛默(今甘肅西南部〕的魯麥•楚稱協饒等十人從貢巴饒色受戒學法,回藏後分 
别弘傳,西藏佛教由此再度復興,以寺廟爲中心,出現了許多 宗派。 

第四卷 :即笫 w 總綱第11節「分説西藏佛教如何而來的情 况」 中的第三小節「西藏所譯出的佛經和論 
典自 *• 叙列西藏譯出的顯教和密京的經典 {各分 「經」和「綸」二項 • 

■ 顯教方面。 ( 一 ) 佛經分類 ■■ a . 初轉「四諦法輪」類經典,收《律本事 - 等四部律典和《聖正法念處經》 
等百部小乘經。 • 中轉「無相法輪」類經典 * 收般若經頬經典。 c . 末轉「抉擇勝義法輪」類經典,收華嚴經類、 



巾 ■• 術名 * 提要 * 教卷~1三 

大寳®經類,大 * 諸 * 類、迴向發願吉祥頌 RM 典。二、論典分類?「(釋 ) 佛經個别密意的論典」,下分初 
轉、中轉、末轉法輪的經釋二類。其中中轉法輪的經釋,除收般若經釋以外,還收「現觀壯嚴 - 「中観 • 「人菩 
薩行」方而的淪著 •'末 轉法輪的經釋,除收本經疏釋以外,還收「瑜伽行唯識 -• 「發菩提心,人菩提修學次 
第」、「雜撰」、「書翰」、「修習次第及揮定」、「佛本生 ' 「因緣雜記 ■ 「贊頌」、「阿閨黎龍樹所著十九鐘贊頌 - 
「其他阿閧黎所著贊頌 ' 「願文 - n 样頌 1 -等類的論著。 • 「(釋 ) 佛經總密意的論典 • 收阿 S 黎方象 C 即 r 陳 
那」' 郤乎 札巴(法稱)和其他阿 " 黎所著的論著~聲明類和阿関黎真札蛾彌 C 月官)等所箸 的淪著■•詩 歌和 
詩律類的論著"°■「零散類的論箸」,收醫方明、工巧明、星算占卜及和香、相人、水銀煉制、變金等類的論著。 

. 一、密宗方而。二)密 s 經典 ■■ a. 「事縯部」經典 (密 宗經典稱爲 「續」 ,音譯「怛特羅」 ' 收「妙 " 样續 • 
「観世咅續」、「金剛 T '*' 「注釋續 ■ 「不 a 金剛續 • 「明母續」申的「救度母續 ■ 「頂髻續 - M 切續部 ■ 各 
種小咒等各類密經,如~妙吉祥根本續 - C 金剛地下績二十五品 • 《大金剛妙高 111 樓閣陀羅尼 • 《不動金剛 
大密 *》等 -■ 「行續部」經典,收「毗廬遮那現證菩提根本績及後續》等 ". 「瑜伽續部」 * 典,收 - 妙吉祥根本 
略續及後續 «"• 「太瑜伽續部「經典,收「大瑜伽方便續部 - 「大瑜伽智慧續部 j 、 「方便智慧無二鑛」等各 
類密經 ,如《密集根本鑛 •(( 歡喜金剛》 - 大手印明點》等 。 C 一)密宗論典 ■■ a . 各種密經的釋論,收《事緣部靜 
IM 後續釋》'{馬頭金剛修法》、{普 明曼荼 m 儀轨》等 D r 共通密經的釋論,收《百種成就法 ■ 《八密咒根本釋 
論■《*遮儀轨 s 寸。 

«佛教史大寶藏論》的主.要特點是■■對自佛教產生以來,迄作者撰寫此書爲止的 T 百年佛教史,特別是 
印度大乘佛教史和 " 藏地區 佛教史,作了精湛扼耍的記述,提供了一大批有關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 



流派、學説和典籍 A « 的珍貴史料。叙 * 之細密, * 論之透闕 ,考訂 之明審,語言之通暢,在藏傅佛教史籍中 
足首屈一指的 =■ 

例如,在第二卷中,作者介紹了 I 批對大乘佛教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代表人物,這中間不 
僅有人們熟悉的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還有不大熟悉的龍#提(藏語「魯衣絳秋」,龍樹的弟子)、月居士 
(即「月官 • 安 a 的弟 T )、 月稱(蓮花®的弟子 • 佛護(龍友的弟子>、安 3, '世親的弟',下:一人同-陳那' 
平 解脱苹、徳光、 Q 在軍(陳那的弟+ )、法稱 CA 在軍 的弟子)、帝釋 a ( 乂諍「天主慧」,法稱的弟子 • 釋迦慧 
(帝釋 * 的弟 +■ 獅子賢(光賢的弟子 ' 法友、佛 s (法友的弟子)、寂天(勝天的弟子)等。如關於月稱的事 
m 及其從 M 的學派,* 中作了 這樣的介紹: r 阿闍黎月稱生於南方薩瑪那地方。這位大徳對顯密教義撤底 

精研’並依龍樹師徒淪著而成爲大善巧者。 . 著 # 《五蕴品類論釋•《四百論釋》、《人中觀根本釋 >), 特別 

是他著的-~中觀根本明句釋 • 爲 * 稱讚,如 n 月光輝 ,最負 • 名1.和他著的 •* 密集注釋明燈 • 被譽爲最冇名 
的「一明 j 論苦。」 

再如, 《佛教史人寶藏論》 第四卷 所叙列的藏文佛典的分類目錄, 是以 《頗章 * 塘敦嘎目錄 S - 桑野(又 
譯 「耶」 )* 幞 s *'《 澎塘嘎麥目綠 K 《納~又譯「奈」)塘丹珠爾譯本目錄 - 魯麥等 * 《顯密經典分類和並列 
R 録》以及其他譯著目 * 爲 * 據,廣搜印度、喀什米黹'金洲,楞伽洲、鄗仗那 •• 霍爾、尼泊_爾、黎域、漢地、 
西藏等地的佛教®述編成的(見第四卷之末作者的自述),在藏文佛經3錄學上具有植爲重要的意義。 

在這份 H 錄中,作者不僅把數千種藏文佛典 M 分得井 卄有條 ,而 tt 叙列了它們的卷敷、著譯者 .# 佚, 
並對有關的 問題作 了考證。如藏文佛典中冇《解深密經廣9四十卷,這在布頓撰錄時已闕作者。有人根據 




中國 學術名 著 提 ■ 宗教卷 - l E 

絳秋珠楚的 r 止 量教 -•* 爲它是無著的著作,而作 者認爲 ,這部書的作者 r 藉用了西藏論著的口吻,引據 
了《*論》和《量决定論》等論著中的教語。由此可知,他是西藏的一位善巧人士著的。可能是魯伊絳稱 ( 龍 
幢)所著」=對於相傳是 * 旺波扎巴著、多杰嘉捕譯的《依時徐密意解説真寶名稱經義 >和柯夏著、多杰嘉補 
譯的《密咒義心要略論 r 作者指出,它們「有可疑之點」。 

s 佛教史大寶藏論》自問世以來,深受佛教學者的推崇,在以後出現的藏傳佛教史撰作中,鮮有不用它 
的 。近代 ,它還被譯成多種外文,流布海外=(罹生泉〕 

敕修百丈清現 

〔元〕德輝 

《敕修百丈清規 • 略稱 C B 丈清規 - 《清規 ' 八卷。元德輝編,成於元統三年 C 一三三五 • 通行本有■‘ 
《明北藏》本 - 清藏》本、《頻伽藏》本-大正藏 > 本等。 

德輝,東陽 C 今浙江東陽縣)人。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僧人。元文宗天曆二年 (一 三二九 • 嗣住江西道龍 
興路百丈山(今江西奉新縣内)大智壽聖禪寺,次年在寺内建天下師表閤,以紀念百丈懷海。事見黄潛《百丈 
111 大 H 壽聖揮師天 i 卜師 * 阁記》 等" 



《敕修 百 丈清規》是自中唐百丈山懷海禪師創制《禪門規式》(又名《叢林清規 • 通常稱之爲《百丈清 
規«以來,迄元順帝時爲止,各種叢林清規的集大成者。由於懷海編的 " 百丈清規》的原本早佚,故本書實際 
上是根據當時 8 林中流傅較廣的 北宋宗 頤的《襌苑清規 K 又名《崇 $ 清規 S 十卷、南宋惟勉的《叢林校定清 
規總要》(又名《咸淳清規«二卷、元代一咸撰的《禪林備用清規>(乂名 " 至大清規》> 十卷,會秤參同 ,折 衷得 
失,删繁'補缺,正訛,重新詮次而成的。 

全®分爲九章。初本分爲上下兩卷 ,上 卷收況麄、報恩、報本、尊祖、住持五章,下卷收兩序 、大衆 、節臘、 
法器四章=今本分爲八卷,雖每卷收錄的韋節略有變化,但内容依舊。書中對禪寺的僧職設置•管理 制度* 
日常行事、禮儀規範、節齋活動,以及各種應用文書,如牘狀牌示、疏文 n 詞等作出了細緻的規定。每章之首 
有小序,叙説本章義旨~卷文中夾有小注,對佛事活動中回菓、白衆、陳事、回向、念誦、視香、進拜、展禮、答 
謝、頌贊等時的用語,以及若干禮儀規規的細節,作了補充性的説明 J 些章節的末尾間附作者的案識,對 
叙及的人和事加以 W 述舆評論。 

一、 祝釐章 ( 卷一前部份)。記爲皇帝或皇太子祝 • 的時日和規式。下分•■聖節(皇帝誔辰)^命四齋 
日-皇帝即位之月的初 ' 初八、十五、二十三)祝贊~曰一望(毎月初一 ' 十五) 藏殿況贊**每日況贊**千秋節(皇 
太子誕辰 r 善月 c 正月、五月、九月-凡六節。 

二、 報恩章(卷一後部份)。記國忌日(皇帝的死日)和國家遇到自然災變時的祈禱規式。下分:國忌~ 
祈禱 c 祈晴,祈雨、祈雪、遣蝗,日蝕、月蝕 • 凡二節 。 

三、 報本章<卷二前部份-記佛陀和元代帝師拔合思巴(又稱「八思巴」)紀念0的佛事活動。下分-佛 



中_學術名 著提要宗教卷 "=" 

降 诞~ 佛成道 ~ 涅槃 ~帝 師涅槃。凡三節。 

四、 尊祖章(卷二中間部份 • 記揮宗徂師紀念日的佛事活動 。下 分:達磨忌;百丈(傣海)忌 t 開山歷代 
祖忌|嗣法師忌。凡四節= 

五、 住持葶(卷二後部份 至卷一 - 畢)。記襌寺住持的日常行事、任退程序、遷化以後喪事的料理,以及新 
住持的産生辦法。 F 分.■住持 n 用 ( 上堂'晚參、小參*告香、普説、入室、念誦'巡寮、肅衆、訓童行、受法衣、 
迎侍 9 宿等 ' 請新住持< 發専使、當代住持受*、受請昇座等 ' 入院(山 "« 新命齋、開堂祝壽、當晚小參、 
留請兩序.交割砧基什物等 ' 退院(即退職) d 化~人鑫.請主喪.佛事*移龕、祭次、 * 毗、全身入塔、喝衣、 
下遺*等)11舉住持。凡六節。 

六、 兩序章(卷 " 前部份 >。記禅寺東西兩序 C 住持之下仿朝廷文武 * 班設立的職事,西序®學德兼優者 
充任,束序選精通世事者 充任) 和從事雜務的各種僧職、進退(任職與退職)程序,以及有關的*儀。_卜分 : 

* 序頭首 t 前堂首座、後堂打座、書記、知藏 、知容 、知浴、知殿、侍者等'東序知事 (都監 寺'維那 、副寺 、典 
座、直歲 ■ 列覼雜務(寮元、寮主、副寮、延 * 堂主'淨頭、化主 、阂主 •磨主、水頭、炭頭、莊主、諸莊監收 ■ 請 
立僧首座;»名徳首座 "兩序 進退;待者進退 I 寮舍交割 d 物 .* 方丈特爲新舊兩序湯 t 堂4特爲新舊侍者湯 
*-_* 序交代茶 •'兩 序出班上香等。凡 rf . i 節。 

七、 大 **( 卷四後部份至卷七前部份)。記僧衆的行持規範。下分•■抄彌得度 ¥* 受戒;辦道具 (= 一 
衣、坐具、鉢•錫杖■拂子、数珠、淨瓶'戒刀等 ' 游方參 * •,大 掛 搭歸堂 掛搭 "坐 禪—大 * 參-®益;普請 t 日 
用軌範; 《 m 鏡文"宗赜述气亡僧(人夜念誦、送 r : ' 荼毗 ’唱衣,人塔等〕。凡 I '十.九節。 




八、 節臞章 C 卷七後部份) = 記結制(又稱「結夏」、「坐夏」、「坐臘」,指農曆四月十五日閑始的居寺不出、 
安心修道的安居期)、解制(乂稱 r 解 H 」, 指農曆七月十五日安居期結束 ' 冬至、年朝,即叢林「四節」的佛事 
活勤與儀規。下分"夏(結夏)前草 ¥ '(戒臌簿);出"帳<依戒臘寫楞嚴圖、念誦巡堂圖、被位_、鉢位匾>~* 
寮結解特爲衆濞 嚴會; 四節土地堂念誦"結制禮儀 "四節 秉拂;月分須 知等 。凡十八節。 

九 、 法器 章(卷八)。記禪寺的法器及其擊打規式"下分■■鏡 ••版 ~木魚~椎>磬 t 繞 鈸-鼓 。凡七節。 

h 述七章屮,以「住持章」、「兩序草」、「大衆章」 - 一章最爲重要*因爲它們揭示了襌宗叢林制度的主要内 
容。 

如「住持$」説,「'■■堂」:「登座拈香祝®,趺坐開 發學苕 ,激場 此道, :宗乘) - 「晚參」 r 凡集隶開示皆 
謂之參。 s 人匡徒使之朝夕咨扣,無時而不激揚此道,故每晚必參,則在晡至。至今叢林坐參,猶旦望五參 
陞座,將聽法時,大衆坐堂也。」 小參: 「小參初無定所,看衆多少,或就寢室,或就法堂。」普説:「有大衆告 
香而請者,就 據所設 似坐。有檀越特請者,冇住持爲衆開#者,則登法座。凡普説時,侍者令堂頭行者挂普 
説牌報*,鋪設寢堂,或法堂。粥罷,行者覆住持,緩擊鼓五下,侍者出候,衆集請住持出,據坐普説,與小參 
禮同。」人室“ r 人室 # *乃師家勘辨學子,策其未至, • 其虚亢,攻其偏重。如烹金爐,鉛汞不存"玉入治玉, 
赋缺盡廢。不拘昏暁’不擇處所,無時而行之。故昔時,衲子小香合常随身’但 M -1 F 鼓鳴,即趙人室 - 

凡此種種,都是研究禪宗叢林制度的重要史料。 

" 敕修百丈清規~既是元代天下叢林統 I 依遵的規制,也是明代*林遵依的規制。有關的研究著 作有: 
清儀潤的 re 丈清規義記~九卷(今存>。(陳士強) 



中國學術名 * 提要 * 教卷 


佛祖歷代通載 

〔元〕念常 

《 佛祖歷代通載 ' 簡稱《佛祖通載》、《通載 ' 二 十二卷。元念常撰,成於至正元年(一 -- 四一)。通行本 
有明北藏 > 本 C 作 「 =一十六卷」• 《* 藏》本(也作 「 =-十六卷」•《"庫全 * 》本、《頻伽藏》本 - 大正藏》本, 
以及影印的單行本等。 

念常二二八二 I ?),號梅屋,晦機元熙的弟子*臨濟宗楊岐派大慧宗杲系僧人 。「世 居華亭 ,黄性, 
父文祐,母楊氏。……年 r - 一懇父母求出家 ,母 鍾愛之 ,謗 以世務,終莫奪其志"遂捨之。依平江圓明院體志 
習經*1,尚倜傲財慕義,棲心律典。元貞乙未,江淮璁統所授以文憑,薙發受具。弱冠遊江浙大 叢林 ,博 
究群經。宿師碩德以禮爲羅延之,皆撝謙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機(- ,1 - 熙)和尚自江西百丈,遷杭之淨慈, 
禪師往參。……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遷徑山*揮 師職後 版表率。明年,朝廷差官理治教門,承遴選瑞 
世嘉興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薛赴京,縴寫黄金 佛經。 ……帝師(指公 哥羅) 命坐授食,聞大喜樂密乘之要。 
R 京而回姑蘇,萬 * 主席分半座,以延説法,衆服其有德 -- 兀覺岸《華亭梅 B 常禪師本傳通载序》 ) 

*■ 佛祖歷代通載 >)是以祖诱的 - 隆興編年通論~爲基礎,以霄氏(名宇不詳)干支紀年表爲時序,修治增廣 






而編成的編年體佛教史。所記史實,上始遠古時代 的磐古 ,下迄元代:几統元年 (一 三三三) 。 

卷一:《七 俤偈》 (出自《景德傳燈錄 8 、 55 彰所知論》(元代帝師八思巴撰、沙羅巴譯)中的 - 器世界品》和 
S 情世界 品'卷二前部份至卷四前部份..太古諸君(磐古、大皇、地皇、人皇等)、:二皇(雷氏年表指伏義、神 
* 、黄帝>、五帝(雷氐年表指少昊、顓頊*帝®、堯、舜 • 夏、商、周 、秦- 卷四後部份至卷五••西漢、東漢、三 
國—卷 六1卷七.■西晋、東晉<包 括北方 國家,隋以前各代同例 ' 卷八..宋、卉;卷九. .梁- ^十.■陳、隋 f 卷十 
一至卷+七*部份:唐^9-^七後部份_+五代;卷卜八至_一十:北宋、南宋^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兀。 

《佛祖捶代通載>從卷四後部份「戊午明帝莊 (原 註略>治十八年,改元永平」條起,至卷十七末「戊午 
(後周 >■ 德五年七月 十七 H , 清涼文 益禪師 !* 疾」條爲止的«容,主要抄自 I 隆興編年通*》<以下簡稱 - 通 
論 H 卷-至 卷二十八,其中包括 •* 通論》中祖 * 放置在每一朝代之首的一些 r 叙」和附在史事之末的一些 
「論」 。但有些地方也有念常的增删修治。這主要是 _■ 

■ 以下支紀年代替年號紀年。《通論 •- 全 fl 以皇帝的年號爲年份的標志,凡有史跡可記的,先出年號 
(«不註明是誰人的年號>,如東漢「永平七年」、「建和二年」、「元興元年 , -等,然後叙述其間的人和事~凡無 
史迹可記的,«年則_小齊 -' 通載》全書則以 T 支爲年份的標志, T 支之下有兼出年號的,也有不 * 的。而且 
在行文中,對依次繼位的皇帝的生世'在位、建年、改號均有説明。 

- 「調整了 一些史料的先後次第。如《通淪》卷二是曇柯迦羅在前,陳思王曹植在後!而《通載 - 卷五則是 
蟹柯(原文誤作「摩 -* 羅在後。《通論》卷八記梁代一些人物的順序是••傅翁、阮孝緒、慧約'昭明太子、劉 
勰;而 * 通載》卷九的順序是:昭明太子、劉勰、傅翕、惠約(即「慧約」)、阮孝緒。 



中 «* 術名苫提要 宗拽卷 四二 ° 

一.-、删節了前 - 的|些内容。如 -* 通論》卷五在 * 文帝元嘉十六年條.卜記有法師靈徹,宋明帝太始二年 
條下記有周顒,太 始五 年條下記有中興寺僧鈍與魏使李道固對答事,太始七年條下記有魏王顯宗酷好浮固 
之嘐,卷六記有齊武帝時的淨度|普恒、法道、慧嵬、何點、何胤 >慧安、劉虬等•'而這 *; 均被 " 通載》»去,因而 
不見記 ®。全於語句上的删修:史是_小少。 

闪 、增補了佛教'道教'政事,怪異方«的 I 些資料。如 《通綸 } 只載 襌宗西 天二卜八祖的最後一祖菩提 
逹摩的事 a , 對達摩以前的«犬.一十七祖,;個也不錄,而 (< 通載》從卷三起,在東土相 鬭的年 份裏,插人了 
西天一 _十八祖的事蹟。另外,《通載》卷六記冇會稽阿育王塔緣起、石佛至吳、釋涉公、于法開 、司 馬桓溫、竺 
法曠,卷 七記有 苻堅等五朝-"-帝給*僧朗的-信、北魏道武帝興怫詔、僧統法果;卷八記有僧導*北魏文成 
帝 * 年疏 勒阈 '»* 送佛袈裟等 *; 卷五記有道教始作 4*® 經》 事*•卷六 記有道士鲍靜造 - 二皇經 '- 事;卷八 
記有 道土 陳顯明 2 -- 1 道真 步虚品 fi s 六—四篇事等,以及其他一些政事、怪異等方 面的記 載,均爲~ 通論》 所 
末截。 

4 佛祖 歷代通載》 41 ,*止屬於念常 的編摈 的是全«的最後 K 卷,即卷十八至卷二十二,也就是宋元部 

份。 

其屮,见錄的怫教史.事上要有 :宋開 S H , '' , ' 九年 ,公元九七.一年,據 * 佛祖統記》卷四十三,當是 r 閧寶 
w 年」),「詔雕佛經一藏 ' 計十:一萬板(卷十八 r 此爲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官版大藏經*大中祥符乙卯 (八 
平 ,公元一 o I 五年*「詔道 釋藏經 互相毁者删去,樞密王欽若以《化胡經》 乃占 聖遺迹,不 BJ "= K 同卷); 
迨祐 「 J 亥(四年),「歐 K 修、宋祁修《唐*>)成。修(瞰陽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 ,將 ~舊唐史 (• 作「»」)》 



所 ® 釋道之 丰, 並皆删去。 j (同卷 ' 金皇統壬戌 (r 年,公元一一四二年),「英悼太子 * 日,詔海惠(應作 
「 s 」) 人師於 L 京宫側劊造*儲»寺,普度僧尼百*,大赦天下。」—卷二|'-儿至大辛亥-四年,公_兀一_1二 
一年 • 「革 * 僧道衙門」( 卷二卜二 > 等。 

兄 錄的佛教人物主要有•■律宗的大台徳韶、永明延壽、香林澄遠 、南 安自儼、首山省念、人陽*"、慈明 
楚圃'楊岐方會 、大覺 懷璉、|「曾重顯(以 h 卷十八 •_ 通居訥、明教 契嵩、 C* 守端、投子義青、 圓通法 秀, 
東林常總、黄龍祖心、五祖(山名)法演、死心悟新(以上卷十九 '■ 悟克勤'虎丘紹隆、天童正覺、徑 111 *杲、 
金國慶 * 教 ? (以上卷 . 一卜-海«印簡(卷 r 十I )、*峰妙高、中峰明本(以 h 卷二十二}等~*嘛教的八思 
巴 t 又作「®思巴'「登合思巴」'「拔思 u j 等, 0 卷 - 十一)、膽巴 f 又名「功 a 葛刺思』■沙羅巴、 達益巴 (以 
上卷 ■ 十二)等?大台- 〕 ai 的孤山智圓、四明智禮、慈雲遵式(以上卷 卜八)等; 单嚴宗 3S 水 T -*( 卷十八 ' 晉 
水 3 源(卷十九)'伸華文才'福元德謙、弘教了忭、幻堂寶嚴(以上卷二十3等;律 3! 的«寧(卷十八'元照 
(卷|九 • 光教法聞(卷一.十一_)等;慈恩宗的寶覺永道(卷十九)、普覺英辯(卷|_卜_|)等 

摘錄的佛教文述主要有 ,■兕 越 +; 錢俶《宗鏡錄序 r 宋太宗《新譯 - 一藏聖教序'宋真-^繼聖教序^—宋 
仁宗《天窄廣燈錄序 k 以 h 卷十八 ' 蘇老泉《彭州 ■ 覺院記 r 張商英《荆門玉泉皓長老塔銘 r* 徽宗《建中 
靖國鑛燈録序 k 以 h 卷—九 ); B 歇淸了《無盡燈 *r 金國學士李屏山~鳴道集> 中的十九篇 (3 上卷 二妙 )— 
元翰林院庸方等《聖 B 焚毁諸路僞道藏經之碑 K# 二十I 元山雲峰襌寺住持祥邁 c 全元辯僞錄 s 屮的十 
四章(卷二十I之末,至卷二十一 _之初-元世祖《弘教集》百段-趙盂頌-*臨濟正宗之碑'虞集《敕賜佛國普 
安溫(至溫)禪師塔銘 r 翰林程鉅夫《敕建旃檀瑞像殿記 r 永福寺住持法洪《敕建帝師 殿碑》 (以上卷二十 



中 ■ 學術名茗 提要 * 教卷 四..―:一 

-I-K 

上述各則史料中,有闌 * 代的,主要是根據《佛祖統紀 •< 禪林僧寳傳'《景德傳燈錄 •" 天聖廣燈錄 ' 
《建中靖國續燈绿》等佛教史傳上的载録編寫的。但作者將這些記载按年代的順序编排起來,並且補充了許 
多散見于碑銘、文集、傳狀'詔制以及正史等方面的資料,其功不可没—至於元代的史料,由於舆作者的生活 
時代比較接近 ,取材較新 ,故學術價值尤爲重人,深受後世學者的重梘。 {郭連庚) 

廬山蓮宗寶鑒 

〔元〕普度 

《廬 '''** 寶 *• 又名《蓮宗寶 ® K 《廬 111 蓮宗寶®念怫正因•《念俾寶鑒 • 十卷。 元代普度撰,成於元 
大德九年(一_:1五0-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等。 

普度(?——一三 VO ' 俗姓蔣,丹陽(江蘇鎮江)人,弱冠即於廬山束林寺出家,曾遍參諸方,後往丹 
陽妙果寺'東林寺善法堂,專修念怫三昧。世稱「優曇宗主 j 。 生平事蹟見清彭希涑《淨上聖賢錄》卷四等= 
本書是 I 部閫述宋.兀淨土宗支派白蓮宗正統思想的著作。南宋紹興 ( | 一三 | —— 一 一六二)初年,吳 
郡延 祥院子允( 俗抖 茅)仰慕束 Ha 遠創廬 111 連社的遣風,乃勸導士庶,同修淨業。倡導以念阿彌陀佛五聲 




以證五戒 ,淨五 根,得五力,出五濁 =* 且撮集大藏要言而成 {<* 宗晨朝懺儀》,代法界 * 生禮佛懺悔,祈得往 
生。以後,子元乂在平江 8111 湖(今上海青浦縣境内 >建立 T 蓮宗懺堂,自號 rs ft 導師 ' 率四衆弟子修卜六 
觀門 ,业作 《圓融»土三觀選佛圖-《證道歌-《西行集~等,申述白蓮教義"徒衆稱爲「白蓮菜人」。後子元 
被 * 以 r 事魔」之¥,流配江州(今江西九江' |1 -至乾道-年二一六六3纔獲釋返回。孝宗*以「慈照宗主」 
之號,允許他公開傳教。 T ' 元卒後,弟子小茅闍梨繼承其位,白蓮宗的势力迅速擴大,影響遍及江南一帶。在 
流傳過程中, * 牛風俗壞亂之弊,故在 * 宋末年,就 被正 統的佛教入士視爲 r 邪教」(見南宋宗鑒«釋門正統~ 
卷四、志磐《佛机統紀》卷四卜六\入元以後,,»蓮教連同其他民間宗教一起遭到 7 朝廷的*斷。 

時居廬 lu 東林寺的普度,因慨嘆當時口稱 * 宗者多,卻眛於初祖慧 遠之意 ,更有托名白蓮教 ■ 冇種種 
謬説邪行流行,爲閛明子元 倡導 的白蓮宗的真義,以救時弊,遂集諸»之善言而編成此 * n 並於至大元年 
( 一 - 一0八),將木 * 進呈朝廷。 皇慶元 年二一.:一二>,仁宗下韶允許復興白蓮宗,並封普度爲°蓮教主,賜 
號「虎渓 9 者」,一時號稱 * 宗屮興之祖,《蓮宗寶鑒》也因此獲准行佈天下。 

本 s 廣述修習念佛淨業要旨 ,各 卷章 H 如 

卷一,念佛正因説。下分阿彌陀佛因地、彌陀釋迦本願因地 * 佛爲韋 提希聖後説淨 * 正因等十四章。 

卷一 _,念怫正教説。下分佛爲父王説念佛'善財參見徳雲比丘説念佛門'龍樹大 L 説念佛等九章。 

卷三,念佛正宗説。 V 分定明宗體、念佛參择求宗旨説'淨土非纯裉權説等八章。 

卷四,念佛正派説。下分遠祖師事寶、廬山十八 大賢名 氐、天台智 者大師 等二十二章。 

卷五,念佛正倍説。下分斷疑生信、勸發信心、智者 大師淨 土十疑論叙等六章。 



中 "學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 四 

卷六,念佛正行説。下分修進工夫、資 生助道 I 作福助緣、去惡取善等十四章。 

卷七,念佛 正願説 。下分勸發大願等七荸。 

卷八,念佛往生正訣説。下分父母臨終往生淨土、臨終三疑、臨終四關等卜二章" 

卷九,念佛正報説。下分功德莊嚴、淨士增修聖果、淨土三十益、淨土成 佛等五 章。 

卷十,念佛正論説。下分 " 方 彌陀説 、真如本性説、辨真妄身心等二十五章。 

每卷的第 一章均爲總説 ,如 《念佛正因 説 •- 念佛正教説■《念佛正宗説 >) 等等,以下諸章或摘錄淨土文 
論,或略叙古德行狀。其屮卷十諸章,著重破斥了被視爲背離白蓮宗真義的各種異説 。本書 是叙述 C 蓮宗 
宗義最詳盡的 R 料,也是研究宋元淨 + -宗思想的 * 要史料。 C 玉雷泉) 

釋氏稽古略 

〔元〕覺岸 

c 釋氏稽占略 • 初名《稽古手鑒 r 後改今名’簡稱《稽 古略 • 四卷。元覺岸撰 ,成於 至 m 十 w 年 c 一一.'五 
四)。通行木有大正藏》本等。 

覺岸(一二八六 ——?' 字寶洲,吳 "( 今浙江境内)人,俗姓吳。從 孤明柙師落髮 受具,與念覺同爲晦 





機 |:儿熙的弟 7 -、*濟--榻岐派大慧宗«系僧人。後開法於松江南禪寺。明幻輪~釋氏稽古略*集》卷一、明 
河《補續高僧傳 S 卷卜八*傳。《松江府忐》卷六卜 一 M 也有記載。 

《釋氏稽古略 ■ _ * 以歷代帝統爲經,佛家世次行業爲緯, 並參照 宋本覺《釋氏通鑒》的寫法,每年必錄(有 
事則 3 d 事 ,無 * 則單記 支、年號)而編成的編年體怫教史。所記史實, L 始遠占時代 「一-一 皇」 中 的太昊包裰 
氏 :卜迄 "' 宋少帝(又稱「恭帝匕 德祐 . 一年二二七六 • 見錄 的史實,其首間有小檫題,以提示内容,如「佛教 
流通 * 土之始 j 、 K 孔雀 fts 、 「佛圖澄和尚」、「蓮 *■- 「金山水陸大齊 - 「秘密教」、「百丈山」等;其末間註 
出典 ,以 明來源,如 - 一 i : 9 紀'~吳志 ■ 《弘明*•《*楚六帖 ■■€ 僧傳 ■" 晉*'《感應傅•《僧史略》等。 

卷 ■■- 一 a 、 E 帝’皇'商、周、秦、西*、東漢、一 - 國、西晋。上要記#(以下均根朦芷文的内容撮舉,並非 
全足身 屮原 * 的小樨題) :** 明帝永平年冏,佛教人華桓帝永興 - 年,「帝鋳黄金浮圖、老子像、®以 
ff ®®, 宮中身卓祀之。世人以 金鈒作 佛像,&此而始。==牟子理惑論 rm 吳赤烏四年,孫權建塔於佛業佛 
陀衷,並爲康僧會造建初寺,「汗南寺塔,此爲始也。」曹魏嘉平 r 年,天竺沙門曇柯迦羅譯出《僧衹戒本-, 
「中國戒法此«始。」朱士行("中誤作「朱十衡」>;竺法護等。 

卷一一:東晉** 、齊* 梁、陳■隋。上要記 *••* 晉沙門支遁舆名上結「方外变」-「道潛■道安;鳩摩羅 
廬山 *遠!®*制「蓮苹漏 " 計時的器具 >;* 誌 t * s 帝奉佛事(制《慈悲道場懺法 ■ 設 水陸大齊等) 翕; 
菩提 ** J 高乇觀 »* s 的來歷 I 西魏沙 門道臻博通經義,被文帝尊爲「師傅」事~北齊王高洋從僧稠受菩 
薩戒,「大起塔寺,僧尼滿於諸州,佛法束流,此焉盛矣。」 * 可■*「四海僧望」法上;慧思 —僧燦 I 「智者大師」啊 
ml 隋李士缣論佛道儒二教;隋文帝奉佛事;文中子(王通)—隋煬帝奉佛事等。 



中®學 術名著 提 8 宗教 * 四 -■; 六 

卷=::唐、*代。主耍記有:唐高祖斷屠置寺-玄奘~庸太宗软抄《遺教經'慈悤教-^宣"南山教^賓 
沙門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 Mr 義浄*賢 首教* 「淸涼國師」澄観-圭峰宗 密-北 宗神秀 -嵩嶽慧安 ' 一 ( 
祖慧能~赛真傳律於 R 本; 一; tr 祕密教~金剛智-不空;李通玄 《華嚴 合論; r 咬然 ns 澈 t 鹿承宣 《福 州無垢浄 
光塔銘 y * 百丈懐海;唐患宗詔迎佛骨~白居易畫阿彌陀佛-唐宣 宗問法 於弘辯 仰宗! 臨濟宗 t 曹洞宗~雲 
門宗;法眼宗;天台德韶等。 

卷四.■宋代。主要記有‘.贊字 f 太平興國七年,「詔立譯 • 傳法院於東京太平興阈寺之西,如唐故事,以 
宰輔爲譯經潤文使,設宵分職 - 宋太宗「御制《秘藏詮 - .十卷 - 緣識》五卷 - 逍遙詠》十卷,命雨街 僧箋註 , 
人釋氐 大藏頌行。」道原《傅燈錄 ' 遵式~知禮~1{1水于璿"楞嚴經疏 ' 慈明楚圓 f 楊岐方會 i 大覺懷璉-浮山 
法遠 *1^ 寶重顯;»嵩 I 定祖國 mi 穎~性辯 r 允堪«會正記 r 黄龍慧南 ••髙 麗僧統義天-法®法秀商英問 
禪於兜率縱悦~圆悟克勤 -' 兀照■,宋孝宗~原道論 ' 竹庵可觀等。 

《釋氏稽占略 > 的特點有: 

■ 詳述政事,具有一半是佛史,一半是世史的性質。一朝之初,必先叙説該朝皁-帝的生世*行歷、在位 
時問、所用年猇等。在以下的叙述,不僅記載與佛教有關的入和事,而且 大最摘 列佛教以外的人和*,如皇 
帝的政令、宰臣的行事、攻伐征戰、盛衰治亂等 D 如卷一記西晉惠帝時賈后專朝和「八王之亂」-卷二記北方 
十六國屮,前趙、成漢、前燕、前秦*後燕等國之間的戰#;卷三記唐太 - 重新刊定 c 氏族志 • 列皇族李氏爲 
冇,外戚次之崔氏 爲第三 ,以及圖畫功臣於凌烟関等。 

二、備載帝土的興佛 ■* 蹟。雖然自南宋以 * 問世的 8 部佛教史 * 作部將帝王與佛教的關係,作爲一代 



佛教的重點加以記叙, a 是因爲 r 不依國上,則法事不立 - w 由於 *■ 釋氏稽古略 - 是一個皇帝一個皇帝講下 
來的,故每個皇帝舆佛教的關係,尤其是他們的奉佛事蹟也較爲系統地得到了反映。 

三、*集各代譯經、造寺,度僧等基本數據。由於各代譯經詳見於佛經目錄,寺僧數目不散兑於正史和 
佛教史傅, * 一般佛教史著作雖有提及,但並不周備。而《釋氏稽 古略》 則將~開元釋教錄 - 《魏 »•-■ 唐書 ' 

~釋迦方志 ' 《辯正論》等提到的 a 方面數字一 一 輯出,編人相應的朝代之中,頗便翻檢。 

四•援據宏富 。椹 從史料之末所注的出典統計(還有許多 * 註出 典的 • 所徵引的史傳、文集、碑銘、志 
乘•政書、筆記等名類著述,總計有一百幾 十種 。其中屬於佛教方面的有:《正宗記•《•楚六帖》、《高僧 
傳'({僧史略--'紫芝(應是「祖*」)通論-《佛法繫年錄'《佛祖通載》-僧寶傅-4感通錄》、《文瑩湘山缘》 
(即《湘山野绿》)-孤山閎居編 ' 《天竺 别集》-草庵教苑遣事'《梅溪集-~人天寶*'《葦江集---永道三 
藏法師傳-《遠 (慧遠 ) 襌師 * 對録 '■*■_*( 寺名)碑刻》、《 1; 竺紀勝 K 《 r 竺碑刻 ■ 《明(了明)禅師行業碑》 
等 "屬於 佛教以外的有 .* 歷代正史 - 容齊三筆 ' 《帝王年運詮要 '* 皇明事實 ' 《十三朝聖政錄■《皇朝類 
苑 r 《歸田錄-<韻語陽秋》、《東軒筆錄-《東都事略'《東坡文集'《拥爐閑話'《中興事蹟》等。 

- 釋氏稽古略》輯存了自東漢以來,迄宋末 B 止,大量的佛教史事、人物和文述,它是研究 中网佛 教發展 
史的重要資料之 一 。(鄆建慶)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 教卷 四:―八 


補陀洛迦山傳 

〔元〕盛熙明 

"■ 補陀洛迦山傳 r 一卷 - 兀盛熙明撰,約成於:兀至正二 ti 年二三六一 • 通行本有 .. c 大藏經 - 本、清 
代吳縣蔣 氏雙 唐碑館本等。 

盛熙明,生卒年不詳。據本 * 序稱.■「元丘兹人」。據本書《附錄》題識,自稱 r 寓四明之盤谷,玄一道人 
盛熙明。」據《"庫 提要〗 卷一 一一.《子部 •藝術 類一》引元陶九成(宗儀-齊史會要》稱.■「盛熙明,其先曲鮮 
人,後居豫章=淸修謹飭,篤學多材, H 翰墨,亦 能通六 國書,則色目人也=」另撰有~法 * 考》八卷,《四 庫全 

*« 著錄。 

《補陀 ffl 迦山傳》是一部記叙浙江舟山 s 陀山名勝古蹟的著作 。書 前冇盛熙明序,鬮述補陀的來由及作 
書的動機、内容。「補陀洛迦者,梵名也。華言小°華-普陀,又作「補咜」,梵文譯爲「補陀洛迦」。據漢語意 
譯爲「小白華」。據《華嚴經.入法界品》 説: 「善財第二十八參覩自在菩 * 與諸人菩®,圍繞説法,芾此地 
也。 - 華嚴經»所指補陀洛迦山,是指南印度秣羅矩吒國臨海的一座山。唐代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法 ,見 到我 
"* 海浙江舟 11 '沈家門附近一座有山的小島 ,股名 「梅嶺山'「世傅是梅福煉丹的地方 • 其山「盤礴於東越 



之境 ,&芒71;* 之中。石洞森 嚴, 林巒淸 * 」, 便借指爲南印度的補陀洛迦山 ,是觀 世音菩薩道場,以後世 
代相傳爲觀 " 菩薩顯聖地方,香火日盛,成爲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盛熙明撰寫此 * 的動機是「頃因謝 
病,偶在海*。恭叩靈躅,旁搜經籍,撰成此 3, 。」「普令法界捨生,*登菩提彼岸。」其内容則是「首集自在之 
功德,繼考 洞宇之 勝概。 j 「廟塔興建,具載於篇。」齊後有光緒—年甲申二八八 ") 吳縣蔣清 翊題諌 ,介紹作 
苦盛"明簡况,考辨本書有"内容的真僞。 

全»分爲七篇:自在功德品、洞宇封域品、應感祥瑞品'興建沿苹品'附鏵'觀音大士贊、名賢時*。從 
篇 S 安排及書後蔣淸翊題識看"從 - 附錄》第五末載「補陀洛迦山傳終 J 宇樣看,原 * 只有五篇,從(<自在功徳 
篇})到《附錄>,後兩篇均爲後人所附益=署名王勃撰《觀音人 k *' 文字鄙俗,顯係他人僞托,非王勃所撰= 
一 '《 or 在功徳品》。引《大悲經 ' 《法華經 > 等佛教經典,論述觀世音菩薩法力、功德。「惟觀自在赫赫功 
德,獨顯化世間。 j 「此菩薩,久 d 成佛。號正發明如來。」 r 若有 衆生 ,受諸 苦惱, 一心稱観普菩薩名號,即得闱 
脱。」「上自宮廷王臣,下及士庶,均蒙法施,靈感實多。」其常誦咒語爲「晻嘛尼巴 *( 二字合音)哒晬 j 六宇= 
這是一位民 間寄托解救苦難,普度 * 生的救苦救®的, H 衣大士覩世咅菩薩。 

二, (< 洞宇封域品 • 記叙普陀山的方位、地理沿革和名勝占蹟 D r 今小°華,距四明不遠,爲 聖腎托 跡之 
地,石林水府,神光瑞象,雖在 8 博駭浪之間,航海乘風,刻□可至=」其地『在東大海西,星紀之次,在牽牛婺 
女分野。」夏代稱越,春秋稱句東縣,《國語》稱甬句東,秦漢屬鄹縣,唐開元二十六年改稱明州,領縣四翁山, 
五代後改爲鄞縣,宋熙寧間創縣爲昌國,元至元十五年升縣爲昌國州。島上名勝有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 
二摩地 ,真 歇庵'無畏石 、師子岩 > 正趣峰、靈®峰 '觀音 峰等。 

佛-教编° 一一 '九 



中困學術名 * 提旻宗教卷 四"0 

三、 •» 應感祥瑞品 " 記叙唐大中(八四七 I 八五九 J 至元致和元年(一三二八;,觀咅菩薩在普陀山顯聖 
事蹟。如「唐大中,有梵僧來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上説法,授與七賣石=」「元豐中♦謁者王舜封,使三韓, 
遇風濤,人龜負舟,惶布致禱*忽睹金色光耀,現滿月相,珠瓔粲然,出自岩洞,龜没舟行。」「淳祐,連歲苦旱, 
制帥顔頤仲椅雨洞中,大士並童子,喜悦出迎。」觀音菩薩,屢屢顯箠,救人患難。 

四、 《興 建沿革品 • 記叙自梁貞明二年 ( 九一六 ) 至元順帝即位爲止普陀山寺院興修、佛教發展狀况。如 
「梁貞明二年, y 本僧惠鳄首創觀咅院,在梅山嶺之陰。」宋元豐三年, r 賜額 m 寶咜観音寺,置田積糧。」 r 紹 
興元年辛亥,真歇择師清了自長蘆南遊,浮海至此 * ……郡 " 於朝,易律爲禪。」表明普陀山寺由律寺改爲禪 
寺,與禪宗發生關係 。「嘉 定 I -年庚午,大風雨,圓通殿摧,住山德 韶言 於朝,賜錢萬缗,七年殿成。潮音洞無 
措足地,鑿石篤橋。凡六年。御書『■通寶殿』-大士橋 j 以賜,建龍圖閻以藏之。椬杉十萬。是時,有田五 
百六十七畝,山六,5七畝。」寺院規模空前擴大。 n 儿統二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石塔,高九丈六 RD」 「今上 
(元順帝) 跷位以來,尤加尊異。」普陀 111 經過歷代統洽階級提倡支持,佛教因而大盛。 

五 - 附錄 • 引錄盛熙明於至 正辛丑 ( | 一 ? 一< 一)撰寫的記叙武林(杭州西湖)西山上天竺寺和大都薊州 
霧靈山觀世咅菩薩象的 靈異。「武林 _" 山 上天; 11寺自苷相傳,海上浮香木現光瑞,因刻爲觀 c : 在 菩鹾像 ,多 
現祥瑞,+民歸嚮。」大都 • 州之境,「有霧靈山,山谷高深,林巒 #• ,古皆 相傳,爲菩薩道場。……忽見 c 衣 
端坐之像,凌虚而立。」 

六、 《觀音大士贊 • 借唐壬 勃之名,撰寫對觀音菩薩的贊文。 

七、 《名贤詩詠-錄趙孟頫、劉仁本、盛熙明'憎竺曇,僧蒲庵、僧全室等遊普陀山,贊觀咅甚口薩詩篇。 





《補陀洛迦山傅》對於研究中國四人 佛教聖 地的普陀山的名勝沿革及發展歷史,有重 : s 的參考 愤 值。 
(來可泓) 

山庵雜錄 

S 〕 無慍 

《山庵雜錄 • 二卷。明無 ffl 撰。成於洪武八年< 一三七五)。通行 本有: *> 卍縯藏經 s 本等。 

無慍二 三 0九——一三八六),字恕中,别號空室,臨海(今浙江境内>人,俗姓陳。「依徑山元叟(行 
端)揮師出家剃度,於昭慶寺受戒, 謁靈 巖芝公、一元靈公,一 一扣問詳切。既歸徑山’居擇木寮。後見大白 
砥公、竺公、道公(指妙道),以看「狗子無佛』話發悟。」得法於薦福妙道,爲 r 南嶽卩第二十 . 一世」、臨濟宗虎 
丘紹隆派僧人。著有《-錄-《拈雪寶拈古'《續大慧竹山頌-淨土詩偈頌等。事見《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 
-• 嫡燈存稿 - 卷七等。 

《山庵雜錄》是一部禅宗筆記。全 * 共收錄作者平昔遊歴叢林,從師友的 * 論、湖海的見聞中,所獲 S 南 
宋末年 以來,迄明代関國之初爲止(以元代爲主),叢林大老(舆『尊宿 - r 名宿 ■ 「名德」,「大德 ■ 「善知識」 
等同義)的出虚言行、僧俗的 s 惡報應故事,以及作者的行 M 實錄和對人、亊的評判議綸,凡一百一;卜九則 



中 " 學 術名鈣 提耍宗教 卷 " 四一. 

(也可稱爲「段」-。每一事 段之萏 不立標題,其末不標出典,篇次無定例。 

卷上,始「定水寶葉和尚 - 此據事段起首的幾個字而言 • 終「易首座(字無象)」,凡六 t 八則。叙及的人 
物主要有:平江定惠住持,楊璉、杭下天竺鳳 111 儀法師、 *' 山 8 公、虎丘東州、誠道元 ** 寶常覼主'合尊大 
師、陕西民家小兒、張九六(張 h 誠之弟 • 黄巖濠頭(覺真-方山和尚'證聖啓迪元禪師*天童西 8 和尚'老 
* 首座、溫州 8 " 1 :一別源禪師、東 巖和尚 、中峰 * 尚、徑山本源和尚(善達> 等。 

卷下,始「湖州妙覺期堂僧浄」,終「皇朝洪武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壇 主德頤 會十師,大開戒法」(此則疑是 
梅成之後補入的'凡六十一則。®及的人物主要有..燕 城麋 壽寺海 * 大士(印簡 • 徑山住持妙高、夢堂和 
尚(曇噩-佛光道悟禪師、育_土虚庵 實首座 、竺元先師、元庵會藏主、中天«一 - 溪和尚(自如 • 錢塘廣化寺住 
持覺宗聖禪師 '無 言和尚.徑山惠洲提點、斯江禪師 (覺恩 )、思省庵、建寧府僧末山、江西絶學誠公 、謹 隱竹 

泉和尚、寂照先師、西天 ■*■■ 碉人抄門板的達確、宋無逸等。 

《山庵雜錄》在學術上的一大特色,是怍者對一些襌林作品的記載和評論,使這個爲南宋以來禪 -» 記 
的撰作者所 li 忽略 的重要 方面,重新受到關注。其中,叙及 T 瀨和尚 的《扶 * 顯正論 》、 s 山曇公的《襌門 
宗要 • 道元的 《性學指要•如:「靈隠千瀨和尚‘右人也=_愚捶,讀*綴文,眼空當世。嘗著《扶.*顯正 
論 r 其剖拆 (斥) 邪正,訂定是非,樨有可觀。」(卷上" 111 庵雜錄》的作者無慍唯一對它不滿的是, £ 屮「以宗 
師拈椎竪拂爲『談柄」。」無 ffl « s ,r 宗師拈椎竪拂,乃激揚向上者,豈細事耶?」(同上)對之提出了批評。 
又’「《禪門 * 要》者,乃 * 山曇公之所作也。 * 山於 * 淳祐間,依方山襌師於台之瑞岩,則其成此集也 -=- 苟 
哉!余少時嘗依鳳山靈公,夜參次,公忽"及*'宗要 r 其中提掇古入不到處,餘 t 指其餘人)不能及也,故授 




一册命讀之。 K s 上 ) , B 在隔 S 四十多年以後,天衣清業海(即 「 T 淸」) 襌師重爲刊板 ,* 請章俊爲序,「皆言 
*「山盜他人成集,作已刊行,指恩公斷江一-«爲證。又爲分作十卷,每篇取本篇一語爲題,牽合破碎,失旨頗 
多。 K , ri , 上〕 無愠 擔心後人不知道 ■■ 禪門宗要 > 確爲雪山暴轉師所 作’反 而相信清業海襌師的誣詞’故特地作 
證,予以申明。再則,「誠 道元希 ,處俗從石塘胡先生遊, 141 塵參虚谷公於徑山。嘗著4性學指要》十卷,大有 
補於世教。至止丙申,喜禾髙士明編次刊行。其時,張士誠據蘇州" a 稱王,有®明德、陳敬初、倪天震葷辅 
之。诸 儒以其 ' ,! K 晦庵(指朱裒)論性失旨 -== 之於十 ,誠 。士誠 命毁其 板 -( 卷上 X 性學指要 S 雄然因 版毁而 
失俜,但從 fc 慍的記 載來看,它的 主要 論點乃是「性虚廓寂寥,冲漠絶朕 j , 反對將人性分成善、惡'善惡混同 
一品,「與氣«等而論之〗的,蛏中國哲學史上有關人性 * 惡之爭中的一説。 

此外’還論及迪- . ■ 夢堂的一些著述。如:「護 聖啓 迪元,臨海人 。爲生時,拜 叔父堅 h 人(即「和尚 J ) 
於里 之责 藏寺。偶閲其几 J -^首 楞嚴經•*『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處,置卷細繹,良久自背。白 
父母求出家,禮徑山寂照爲師,服頭陀 行 ,久而益勤 , H , 世一: 傳襌)護聖,緣不順,退居 * 堂七年。著 * n 《大普 
幻海'门<法運*略' 0 ~"談'曰~疣説' ,3 ~*釋精苹':2~大梅山志》,總若干卷。乂作|:佛祖大統賦>。 
由是得心癆疾而卒, B 四十 I _歲。」(卷七〕啓迪.兀襌師的這些著作今已散佚’内容無法詳考,但從~儒釋精 
華》:類的 - 名來看 ,他是一個融通儒釋的學者。「夢堂 c 指營噩)和尚重修晉唐宋三代--高僧傳-易十料爲 
六學 。禪學中二 祖可大師斷 臂求 法事,禪 - 載之者不一,獨官一律師謂師遭賊斷臂。……夢堂曰:律師乃肉 
身菩薩,其言豈誑?余 H : 律師所傳之人’非 ; 一親* 。 其行業,必藉他人採集事 9 。 以此推之, S 採集者 
有訛謬在,律師必不以 押律異 *,而 * 爲此説斷斷矣。 * 亦 c 以傳信,疑以傅疑之意也"不然,則後之肝膽 
»教编 四"-. 




屮國學術 ** 提要 - 教卷™四 ■ 

免越者妄 加- 史易,而假律 師以 取信於世焉耳。於是夢堂肯首,遂依《傳燈》人傳"」(卷下)曇疆作的《新修科分 
六學僧 俜 • 是一部以《高僧傅•"續高僧傅-《宋高僧傳'*-*1的資料爲主,分類取捨,重新編次的僧人通 
傅。其中有關襌宗-一祖慧可的手臂究竟是爲賊人砍斷,還是他爲向逢磨表示忘形求法的決心而自己砍掉, 
《績高僧傳)>和《景德傳燈 錄 ■* 記載不 I ,一£持前説,一鲁持後説。 • 疆本來是打算取《續高僧傳》之説的,但 
寫進 - 中的卻是 《景 德傳燈鋒》之説,追是什麽原«呢?無慍的上述記載揭開了這個謎,原來這是曇噩採納 
無慍的意見的結果。 

a ®_* 評都具冇;定的參考價值。 

此外,《山庵 雜錄》 還對常時僧界存在的値得 W 覺的一些問題予以揭露和批評,使後人能從中對宋元怫 
教的狀况有更細澉的了解。如’■「近世有一種剃頭外道< 指言行爲非法的僧人 • 掇拾佛 a 遺言 ,短钉 成帙, 
: n 之门《語錄 r 輒化檀信刊行。彼既 S 無所證,又不知 佛祖舌 頭落處,謬以玄談,就己昏解,使識者讀之不勝 
悍汗。照 T 江,四明人 b 圓直指,天台人。奕休庵,揚州人。「_人俱是博地凡夫,絶無正兒,妄内刊語錄。晖 
藏主,鄞人 ,參 照千江,將 *» 金剛經>每分析段,安爲之頌,刊板印施 。余 在桐谷時,暉來謁余。問暉:此經以 

何為題?•以何爲宗?竞睛無所曉。 . 今據大床座(栺寺廟的首*、住持)者, •« 黜而正之,反從而辔之,或 

爲之序跋,其得罪於教門深矣。」(卷.卜) 

《山庵雜錄 ■- 在無慍在世時 H 完成了 f 稿 的編定 工作 * 尚未 K 行6無慍死後,他的弟子、《續傅燈錄》的作 
者翠巌居頂(宇幺棰)赍稿到南 "• 請弘道、蘇 伯衡 等作序,爾後命工縷 *, 始見行於世。明代襌林人上對此 
靑評價甚卨,將它列爲宗門七汽之一 ■■ 見淸自 ®、 tt 磊 《南宋:儿明襌林僧 * 傅》卷—二 • (陳士强) 





菩提道次第廣論 

〔明〕宗喀巴 

《菩提道次第廣論 r 略稱《道次第 •- 十四卷。明初宗喀巴著,成於建文四年(一四0二°|九三五年 
由法萼譯 H * 文,次年由漢藏教理院以鉛宇排印。 I 九一九年上海佛學_«影印,在佛教界流通。 

宗喀 E -:: 一五七^ - i 四一九>,本名羅桑扎巴,出生於青海宗喀地方 " 今搾 中縣塔 爾寺) 的一個藏族 
宫京人家。七歲時從 * 地迦當派大喇嘛頓珠仁欽出家 ,焙 甲瓊寺學經 i 年。約一:十九歲時受比丘戒"從十 
六歲起,赴 前藏 * 造’從仁連瓦(薩迦派 ■* 歇堅參(蔡巴喝舉派}、卻吉結 *( 止貢噶舉 派 ' 扎巴絳曲(帕竹 
噶舉派)、 ,: 鈥南結、卻貝 K ,索南扎巴等諸派高僧廣學佛教顯密經論及 「 A 明」之學,成爲藏傳佛教史上最 
稱淵 深赓博 的佛學大師 。其 佛學思想於四 f 歲前後成熟, A 成一家體系,開始弘教活動,他針對當時藏傳怫 
教的積弊, -** 由阿 底峡所 開創的 迦當派之嚴肅教風 ,創 立了格魯派,該派不久即成爲藏傳佛教界最大的 
宗派。宗喀巴著述宏富,除本淪外,*要者還有《密宗道坎第廣論-《中論廣釋-《辨了不了義論-《集密圓 
滿次第釋 • 《五次第釋 -•*> 菩藤戒品釋》等,收入其全集者凡一疗六卜餘種,藏文拉薩版共十八帙,還有未收 
入个;集的著作多楢。《菩薩道次第廣論》收於其全集第十三函。 

佛 * 編 B ® >: 




中«學術名茗提要 宗 教 卷 SWA 

譯者法尊二九0_一——一九八 0)’ 俗姓溫,河北深縣南周堡村人。二十歲受比丘戒於北京法源寺,後 
入武 a 佛學院亨 w ’ 一九一.五年入藏學法,勤學十載,深入堂奧。一九三六年返回,主持漢藏教理院,一九五 
三年後任中國怫教協會 ■• 事乂: f 務理事 * 屮國佛學院副院長、院長= 4 志溝通漢藏佛學,自稱「翻經比丘」,譯 
出宗 喀巴 、克上傑、 ** 傑等西藏高僧之代表性著作多種,乃漢文《大藏經》中闕譯的印度佛學要典 《現 觀莊 
嚴論-~辨法法 件論 r 《* M 論》 - 釋 B 論》等。另有《法 9 法師佛學論文集》行世 c 一九九0年中國佛教文化 
研究所印行)。《菩提道次第 赓論》 前六卷僳法尊在藏地隨 學隨譯 ,次後五卷譯於歸途中,其後十二卷譯於漢 
藏教理院。 

~菩提道次第廣論》乃宗喀巴最»要的 代表性 著作 。此淪 廣攝印度佛教諸乘學,主要宗依彌勒《現観莊 
嚴論 - 阿底峽 £-* 一提 道燈 (炬)論 ' 及西藏卓壟巴的同類著怍《聖教次第論-按佛教徒修行的進程論述佛教 
教義,實爲一部依菩提道次第«寫成的佛法總詭。正如論中所標明:「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樞要,遍攝龍猛、 
無著二大車之道軌,三種士 夫一切 行持所 有次 第無所缺少。」全論結構嚴謹,綱目淸晰,内容豐富,廣引博徵 
衆多經論及印度、西藏諸祖師®錄,多處抉 擇衆説 ,破斥偏邪,閾明作者獨到的見解,理論水平頗高,實用性 
頗强。 

本論結構,係依《菩提道燈論》所説卜士、中士、上十「二士道」的次第而展開。在_述「二士道」之前,先 
説一切初入佛門者必備的資糧.■須知 曉佛法 之寶 貴及聽 聞佛法的殊勝利益’對怫法及説法師倍敬尊重,於 
聽法作如 * 就腎服藥之想;依止具德善知識,浄信爲本,念恩生敬,此爲道之根木。修法時先修佥洲大師所 
傅加行六法:整潔佔®陳設佛像、上供、趺平歸依、觀想上師三寶、修七支懺悔'懇求諸聖加被 。須思 惟瑕滿 




人身之 難 得'佛法之難聞,畤 時策勵 ® a , 精進修行 。 

所修之行,即三士道,雖依次適 2 於下、中、上: - 類裉器,卻爲一階梯結構,下爲上基。下士道者,僅求得 
死後於人、天善道受樂的, U 利,此須發起希求後世義利之心,思此身不久,死亡必至,思死後若堕人地獄•餓 
鬼、畜生一一;惡道,棰爲痛苦■,思欲得後世人天之樂,當念佛、法,僧功德之殊勝,生決定信,皈依三寶,修 -1 皈 
依- 次思 惟善惡之業決定受報,作十惡業必得惡報,受異熟、等流、增上等果,依懺悔、對治、遮止、依止四種 
力浄除宿業之障 , , h * 防非,力 修衆善 。 

中土道者 ,進而 思人天之樂终歸亦是苦,希求從三界生死中獲得解脱。此須以出離心 爲因 ,發起出離心 
(「求解脱心」'須思惟四 «" 苦諦,觀人有生老病死、 8 憎相會、恩愛别離、所求不得 等八苦 及無有決定、不 
知滿 U - 數數捨身 '數數 受生,數數高 F 、 無伴等六苦,思惟阿修羅、諸天之苦,決意厭離三界生死流轉,明流 
轉之因,唯在,^心所起貪、瞋'慢'疑、無明等煩惱,當愛樂出家,勤修戒定慧,斷滅煩惱。 

上士道 (大 * 道)’以 發菩 提心爲因。發菩提心,須以大悲普攝三界一切 * 生,誓願度出生死苦海,證得 
無 h 菩提,此依 * 種修法:一是金洲大師所傳七重因果教授,由知母、念恩、報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樂, 
發起 r 爲利 * 生願成佛」的菩提心。 -- 是静天 ■=■ 人行論》 所説 自他相換法,由思惟自他易處,設身處地爲他人 
著想 ,牛起愛他如己,誓願利他的菩提心。 

在發起、守護菩提心的基礎上 ,以 淸淨正見爲導,方便智慧雙運,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 
「六度 • 對定慧 ■ 度所攝修學止觀之法,閛述尤悉,爲全書*點™ 

論中强調,止觀必須俱修,攝心一境,住奢摩他(止),爲内外 遒共趨 之徑;於奢摩他定心中依 清淨正见 

佛 * 編""七 




中圃 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 四四八 

修觀,爲佛家獨辟的超出生死之要道。修止者,依欲、念、知、思、捨五訣,依次斷五種過失,修八種對治,歷九 
次第心,令 心漸趨 寂靜,人奢摩他。淪述以正知爲訣 • 治初入定時所起掉舉,沉没二種定障,尤稱精彩。謂 
掉舉易察,沉没難除,修定者 若堕沉 没中,則無由人定,須善於識别,及時察知心雎寂靜而乏明了取境之力, 
即爲沉没,當策舉其心以 s 治。 

修觀,係以正見觀八识二無我,此中抉擇清淨見,爲本論核心所在 。清淨 見,亦稱『中道見」,謂如實了知 
諸法依因緣而有,無本有不改之自性,離凡夫認諸法實有自性的「增益執」,不堕於諸法實有的「有見」(常 
見)一邊>又知諸法既依因緣而有,則因果宛然認諸法如龜毛兔角的「減損執」,不堕於否認因緣杲報的 
「斷見」一邊 D 不堕斷、常一 ;邊,故名中道。觀修先以「四理」或「七相」觀凡夫所執的「我」緣生無自性,通逮入 
我空,再以 「四 理」或破「四生」等義,觀所執一切法皆緣生無自性,通達法空。四理,謂認畿所破之「我」,決定 
「我」 與五蕴或 I 或異,知「我」舆五蘊是一不能成立,「我」與 五豳是 異也不能成立。七相,是從一、異、能依' 
所依、具有、支聚、形狀七方面認識執有實我實法皆不合理。四生,即依《中論》所説,從諸法非 R 生、非他生、 
非自他共生、非無因生,論證諸法因緣起無自性故,本來無生_«空。在見地方面,論中强調應宗依印度龍樹' 
提婆一系中觀見及佛議、清辨、月稱、靜命等應成師之閛釋。 

論中還破斥了四種修空觀方面的不正確説法 ■+ i 謂不須先學空見,祇要不念一切,無分别住,便與真 
如自然契合,即是修空; 二諝 祇要得了空見,再令心無分别住,便是修空 -'- 諝先用觀慧思揮空理,再無分别 
住,纔是修 空-四 謂先引起空見,再緣空性令心住定,始爲修空6此四説皆非合理,須兼修止觀’令止觀勢力 
平均’纔能明了见真實義❶論中還説須具備是名言識所共許-口乎公認正確的名-識之標準’無觀真實呈的 



妨礙三烽件,嫌能安立爲世俗有 = 

總之,此論內容,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浄見「=•種要道」爲綱要,清淨見以「業果非無我非有」爲要= 

論末又説‘■「如是善修顯 密共道 ,其後無疑當人密咒,以彼密道較餘諸法最爲希貴,速能圓滿二 資撣 
故。」修密法者,須具守護禁戒、具足灌頂、了知真實 -- 資楹 ,先 修生起次第法,後入圓滿次第。 

爲便 於傅贺 ,宗喀巴於 一四一 K 年將《 菩提道 次第廣 論》 删繁就簡,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論•《 略論 ~漢 
文譯本作六卷,係 一 九二七年大勇法邮在甘孜講授,由胡智湛 * 錄,後由法尊補譯出止観章,嚴定參校,塵 
空潤治 - 九四二年鉛印刊行。宗喀巴還將此淪總攝爲四4-五偈頌,以便徒衆記誦,有能海等漢譯本,名《菩 
提道 次第攝頌° 

~菩提道次第 廣論 •»• 略論>被作爲格魯派教徒必譚的重要論典,也是近六百年來佛教界最爲重要的著 
作之 I ,影響甚爲深廣。歷代講述發揮注疏者甚衆,重要著述有:一一世達賴福幢的 *■ 菩提道溝義 ' 五世達賴的 
《妙音教授論 ■* 慧法幢的《安樂道論 ' 善慧智的<菩提道講義 r 智幢、法資、霞瑪、札迦等的講義,跋梭天 
王法幢的朱注、阿旺饒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等。將全論編爲攝頌的遺有阿旺羅桑卻敦、公薄智精進,阿 
s 善 M 幢等。阿旺羅桑'智幢、法賢'護教•札迦等都有依淪中所示六加行法編的修法儀轨。漢地介 m 此論 
的文章有法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内容和解題 x 《現代佛學 - 九 fi 四年十|月號-《宗喀巴大 
師的#提道次 第論》 a 現代 佛學: M 九五七年十一 一期) ,及周叔伽的《菩提道次第論>(《中國佛教》第三 輯) 



中 ■ 學術名著提要 * 教 * 


密宗道次第廣論 

〔明〕宗喀巴 

《密宗道次第廣論》 ,原名 《勝遍主大金_持道次第開顯 一切密 要論 ■ 又稱《真言道次第 • 《密宗道次 
第 ' -一 1二 卷。明初宗喀巴著’成於 明永樂三年 ( 一四°五) J 九三五年由法専譯爲漢文"&順法師潤色’ 
* 藏教理院以鉛字排印刊行。一九九二年上海佛學書局出影印本 。台 * 藍吉富主编的《大藏經補編》第十 

册也予以收綠。 , 
《密宗 道次第 廣論》 舆< 菩提道次第廣論》並爲宗喀巴的二大論著,代表了宗喀巴的佛學思想糖 系。《密 

宗道次 第廣論 》可看作《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續篇 ~ 菩提道次第廣論 - 述修學顯教的次第,《密宗道次第廣 
論 > 顧 名思義,則 以論述具顯教菩提道資糧者入密乘門修學密法的次第和法要爲内容。此書宗依大量密乘 
教典 ,癀 徵博引 ,抉 擇印度'西藏諸派密乘大師之説,主要據阿底峽之義,對衆多密典和諸派所傳密法進行 
了系統總結 ,闞 明了怍者獨到的見地,是佛教密法方面最爲系統全面、最爲重要的權威性著作。 

論中首先判别諸乘佛法,謂因衆生根器之不同,入佛教門修行分離欲行(小乘 - 波羅蜜多行(大乘-具 
食行(密 乘) 等門徑=密乘,又稱密咒乘 * 果乘、金剛乘'方便乘,是爲增上勝解甚深法的上上根器而設,屬大 





乘之-門,亦以「爲求利益一切有情,希欲 B 得無上菩提」爲宗旨"在 正見 、發心、修六度行等方面,密乘舆大 
乘並無差別,皆趨歸盡一切過失'圓一切功德的佛果。密乘法的殊勝之處,在於它具有波羅蜜多行所缺的修 
色身相好莊嚴 C 報身 ■ 具足成辦色身的殊勝方便,其道安樂,不待諸苦行,能超越多劫,於現身疾速成佛。然 
「若不勤修通達空性之*,唯 * 廣大方便,亦必不能得佛色身」,法身與色身齊修,方便舆智慧無二和合,是 
密乘法的根本特徵。密乘之密,在於「以隱密修而得成就,非非器境不爲彼説,故名曰密 。 J 

密乘之法,分爲四部:一事部,注重外在的事相 * 式,主要依《秘密總續•《*悉地續 • 《妙臂問續 ' 

《後靜慮續》等及《後靜虑續釋 • 《蘇悉地略修法釋》等淪 J 一行部,注重外事輿注重内定平等,主要依《大 
口-~金剛肀灌頂》等鲢及佛密、勝菩提二大論師的釋論-'一一瑜伽部,以内定爲主待少外事,主要依~攝真 
實 • 《金 剛頂》 等經及佛密、釋迦友、善根金剛等所造釋論-四無上瑜伽部,唯重内定不待外事,主要依 35 * 
密 ' 《滕樂-《間曼德迦'《歡喜 ' 《時輪》諸尊的本續、釋續,以及龍樹'提婆、月稱所造 { 五 次第論 ' 《攝行 
淪>)、《明炬論 )) 等。前三部總稱「下三部」。四部法依次分别適應從鈍至最利的不 R 根機。就以欲塵爲道之 
方便而 1- u ,事行 M 部依笑視緣所生喜樂爲道,瑜伽部以執手抱持觸喜 樂爲道 ,無上瑜伽部以二根交合所生 
喜樂爲 道=四部密法皆由依止諸本 9 瑜伽念 * 之力,蒙諸佛菩薩攝受加持諸多方便,獲得諸共悉地,速疾 M 
滿大 -*;: 提行=然所謂「不待經歷無數大劫,速能成佛,唯是無上部之特法,下三部機如能證得,亦須趣人無上 
部之二種次第 • 故不 應執箸 祇要修密法便能於濁世中一生成佛。 

凡修平密法,必須從大乘共道門,由顯人密,須先親近善知識,受三皈依及近事、菩薩等戒,圓滿發菩提 
心,具足六度 r 1 , 然後如法親近金剛阿«黎 ,諳 求賜予密法灌頂* 



中 "»T 術 ** 提 ff . B 教卷 ""i 

修學寧部法的次第有 "‘■ 一、爲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方有修習此法的賣格 -_ 、清 淨律 儀及三昧耶, 
謹持諸戒及灌頂所受秘密一 - 昧耶戒,不得連犯,若 有誤犯 ,書犯夜悔 ,夜犯 畫悔,及時懺悔令淨 -'.• 如法承 
事修晋,所修分有念 " 靜慮、不待念誦靜慮 - 種。有念誦靜慮修法分一 ■ 步:初修前行,如法起居、沐浴'守護 
R 身及修行處所、加持 供物^•次 修正行,名「四支念誦靜慮 • 端身正 坐發大菩提心,觀菩提心勝義,從無分别 
光明中自觀爲本尊,観勝義大、聲.大、字天 、色天 ,印天、相天「六天 ' 供養贊頌,祈求加持,懺悔、修四無量 
心,結印誦本 9 s - n , 有緣字形 < 觀想真 "' 梵字 • 緣字聋 - 稱誦法,誦畢修發遣、«界等後行。不待念 " 靜 
虑 ,由 住火、住聲, =- 密相應 觀誦本 尊真言,漸入靜定,次放捨住聲 ,侬 入法 •_ 無我正見修觀,達「聲後住解脱 
靜慮」,得止觀雙運。四由 此修習 ,得 L 、 中、下一 r ™ 息災(修佛部法所成),增益(修蓮花部法所成 • 降伏(修 
金剛部法 所成 =一種悉地。 

修行部法 ,亦須 先受灌頂以成 修道 之器 ,次守護 清淨律 儀及三 昧耶,然後正修瑜伽"所修分有相、無相 
二 種瑜伽 ,應由 前人後 。有 相瑜伽 ,是 離空 性 之本尊念誦,先修外四支念鋪,由觀空 性中 0觀爲本尊,於心中 
月掄内覲想本 9 咒 5 而念誦■,次修内四支念誦,由空性中觀自身爲本尊,於心間丹輪内観大日如來緣彼心 
間月 輪内真 - 而念誦 。由此獲得緣本尊身相等止定,於此定心中依 正見觀 Q 性本空,悟人 無 相瑜伽 "「若 無 
_止見,但不起念分别,或有正見而止修時不修正見 空解 ,唯不分别,皆非修空性者 。 J 

修瑜伽部法,亦須先入金剛界曼荼鰌等受灌頂,如法守護律儀 -- 一昧耶,方可修習止定=正定分唯得弟 
子灌頂的四座瑜伽舆得阿 " 黎灌頂 的四座 瑜伽兩稱,皆須每日上午 ' S 中、下午'半夜四痄,依儀軌自觀爲 
氺灯-'竹:•密相應之念誦,山緣細相今心堅住於一緣,得身心輕安,獲冇相瑜伽。由依方便觀無 h 性空,悟入 



無相瑜伽,佛部'金剛部、 "部、 蓮花 * 修法各 有不同。 a 後由靜 ltt 、 念 *、 遵摩三 * 修 * 地法 • 得总 災 等 成 
就及滕空、隱身等悉地。 

無上瑜伽部法分父續、母*二類,父 Mtt « 説方便•幻身'風瑜伽,以《集密 •* 爲代衷;母綃汴重説空智, 
樂空不二、明點瑜伽,以《勝樂 >) 爲上。 M a 修怯 ,各分生起 次第 、_滿次第。修習亦須先受灌頂,淸 淨三 味耶 
及律儀❶灌頂之先,師徒須 uffi 觀察, # 知德相。灌頂有繪修供養 8 亲羅、彈線分彩、安瓶飾*場、修供養等 
事相儀轨,分瓶灌 -■'* 灌 ••■' s 灌四級 ,受瓶灌者僅得修生起次第"修 ■* 次第須再受密 灌等後 <灌頂。 
於灌顶亊相儀軌,叙述其 fi 詳悉,所占篇幅達九卷之多。二次第之正修,須先由生起次第成 * 相續,次人圓 
滿次第。生起次第以分别心修车尊瑜伽,惲能成就共悉地,見相似*實,不能成佛。 

修學生 起次第 ,依增上勝解,於 自身 中覩想本尊曼荼羅,發大精進 * 夜勤修,半年至一年,令本 *** 
羅 ** 明見,於心 rfl 臍間明 點覩本 9 咒卞血持誦,滅掉舉沉没,入一 :--'-* 地,此須順生、死、中冇次第而修, 
由金剛、忿怒 •智 身、三味耶等念誦方便,從真如、月、種子、榇幟'身五相 *-*:; 提 。結行 修善身修食法、修天供 
食法,食、浴、眠、起等皆依儀觀修,令心輿所修無問相應。 

修學 " 滿次第,父續法與杜續法,及龍猛派與智足派等,略有差別。父縯法之圆滿次第,,干 竖依金 剛誦 
擀身心息,令風息入住融於中",歷身速離、語遠離、心遠•而 >!! 幻身,入«義光明,凡歷五次第,屯;.-;空智, 
現證雙 * 轉身。此爲龍猛派所主張。智足派主要観心間不壞空點放諸光明,漸收衆生、器界及曼荼羅諸荨, 
依隨壤 * 收靜慮,收攝一切入於光明而人 * 際,强調「如幻天身舆人真實之心和合不離,深顯不二之智,爲 
M 滿次笫之主旨 - 



屮國 * 術名* 提要 * 教 a 5五2; 

母續法之 ■ 滿次第修法,時輪派與諸餘派 略冇趋 别。上要由修明點,燃起臍_卜拙火,人火瑜伽,依收攝 
左右脈風入於中脈,依次 生四喜 ,於空 樂不二 覺受中證入資際光明。勝樂金剛、歡喜金剛法等各有不同。然 
所依氣、脈、明 * 之説基本一致,皆依風、火.一穐瑜伽調攝自身風息明黠,加睡眠光明修法等方便,將法 、根、 
化一一 :身 ,生'死、中冇三有合 一而修 ,以證心性光明=行者由如法修圓滿次第,得三等成佛 ••上 者現世成佛, 
巾者屮有成佛,"'者轉生成佛。 

論中强調‘.四部密法,無上瑜伽部的生起、"滿二次第,皆須 , h 觀雙修,以聞思慧所得人法二無我之中 
観正見修觀,尤其是観心,修勝* # 提心,此無我正見,舆顯教大乘相共。「故學金剛乘者,生無我見,當如顧 
教而修 - 唯有以 清淨正見修觀,方能證入真實,僅親想誦咒、修氣脈明點、引生四喜等,祗能得世間悉地,不 
能度脱一..有。這是 * 喀巴關於密乘法的最爲重要的主張,由此而結合'融通了顯密二宗,對藏傅密法影響至 
爲深 遠。 

■*■ 密宗道次第 廣論》 »成後祇向徙衆中具根器者講授,未曾公開於世,僅在密乘師徒間代代相傅。宗喀 
巴弟子克主傑曾依此-,攝其要義,作《續部總建立廣釋 ■ 亦由法尊譯漢,名《密宗道次第 • 亦稱《密宗道次 
第略論 • 收於張曼濤 上編的 " 現代怫教學術叢刊.西藏佛學 論集》 中。漢地介紹《廣論》的文章有潭影 《密宗 
道次第癀論章節略錄 K 《中國佛教》第一 -• 輯)等。 (陳兵) 



因明七論入門 

〔明〕宗喀巴 

《因明七論人門 • 全稱《因明七論人門除意暗論- I 册9明宗喀巴著,約成於永樂四年(一四0六)或次 
年。藏文原本收於 - 宗喀巴師徒文集》第十八帙之中,今人楊化群譯爲漢文,收人其-藏傳因明學》1 # 之巾, 
一九九 o 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 出版。 

《因明七論人門》是宗喀巴唯一的一部因明專著。它短小精悍,既融會了陳那、法稱因明的精華,又吸收 
和閛發了藏地學者的研究新成果,成爲繼薩班 《正 理藏論 S 之後又一部藏傳因明的代表作= 

全畲共有四大部 份: 

I 、講境。 

這部份講認識對象,在大乘佛教看來,認議對象只是相對於認識活動的存在而存在, 故宗喀 B 云: r 外 
境 與所知 、所量就主要而言皆同義 ' 「可知曉或可明了,爲外境之性相。堪爲心所緣境之物,爲所知之性相。 
由 M a 所證悟之物,爲所 fi 之性相 - 

對於外境,就其本質而-曰,可作如下分析: 



中 B 學術名 1 提要 s 教卷 


f 


從肖性方面分爲 


從功能方面分爲 


物質 


心識 


身外物質 


« 


香味觸 

. ―>— . -—>—, . _ . - } • _>_ . 

覼色衷意香兑 香 * 軟 
形色不 表意 .小香粗皤 


3内物質 
, ->— . 

眼净色根 
耳 ■ 色根 
'序色根 
舌 " 色根 
9净色根 


! I . 

fin 

親因 

疏因 


* 

主次 

近取 W 
俱生 W 



在認識過 程中珂 以有一 - 種境象,即顯境、執境、取境。 

二、具境。 

這是 餺認 識活動,又分爲 「能詮 • 「所詮」,前者是認識主體,後者是認識對象和被表逹、指稱的對象。在 
能詮 中又分爲語 " 和心锇二種,心識是通過語言去把握、規範對象的。對於心諫,宗喀巴义從 * 舆非 tt , 分 
别識舆無分别識,鍩亂識與不錯亂識,自 * 和他證,心和心所等不同角度來分析的。 

一--、對境之分析法。 

這是對入對 M 論範疇的閛述,在藏傳因明中,公元十 I 世紀恰巴曲森提出了 「攝類 辩論」的十八對哲學 
範*,作爲量論的基本知識,薩班《正理藏論'■中已有所分祈,在本文中宗喀巴側重阐述了相違舆相屬,遮與 
表,總和别, I 和異,性相與所表,排人和立入,質法與體法等八對範疇。 

四、比度= 

這是講推理,論 @ 的規則,是屬於因明的邏輯論内容。與法稱一様,宗喀巴亦把正因分爲自性因、果性 
因,未緣到因一 •- 種差別相,對相違、不定、不成三種因過也作了造一步的分類’使其舆大乘教理更密切地結 
合起來。對於藏傳因明所特冇的應成論式作了系統的介紐,先分爲正、似:一種,在正確的應成論式中又進 I 
步分爲「射理由 - 「不射理由」二類。 

宗喀巴的 •-• 因明七淪入門》的思想爲其一一:大弟子所閘發,其中最擅長於因明的是 H 曹杰。《因明 七綸入 
門 ■* 是黄教 M 綸的一個綱領。 (姚 南強) 



^ H 學術名 * 提要宗教卷 K */ 

大明三藏法數 

S 〕 一如等 

《大明=一藏法數 • 又名《三藏法數 S , 五十卷。明一如等编,成於永樂十七年(一四一九)。通行本有■,一 
九 1.1 一 - 年上海佛學 * 局版丁福保重校本。 

- 大明 i 二藏法敷 S 是 I 部佛教辭書。全書共匯釋佛教法數一千五百五十五條,按詞目第一個字的數自的 
大小依次排列。如果詞目的第一個字並非數宇,則按詞目中間出現的數宇的大小,編人相應的敦序之中。如 
「起信二門」則編入「二」的數序之列,『修淨土五念門」則編入「五」的數序之列’「大乘十喻」則编入「卜」的數 
序之列"等等。所釋的第一條是二心'最後一條是「八萬四千法門」。每條術語之下,均注有出典。 

其中, 從二」 至 「卜 八」之間,每個數字都有相應的佛教術語,没有空缺。收錄的情况是: 

二 •. 有一心、一月喻三身、一大事因緣 J 真法界、一行三昧 J 刹那等。 

「二」. •有迹 本二門、空有二軌 - 一種観法 、曇 識二教、遠師二教、二轉依、二種分别真僞禪相等。 
n!lj.. 有: 二身、佛三密、三分科經、三歸依、一 I.: 智'三自性、三無性、天台三観、南山三観 ■• 二車二一一報 ■• 二 
業:二千世界、三種世間、 2 浄肉等 ® 



「四」■•有四法界、槙 耶四分 、化儀四教 > 化法 四教、苑公岡教、生公四輪,四恩、四大部洲、四威儀等。 

「五'.有五部教、.上、百& 1 位:九神通、賢首五教、慧觀五教、劉虬*-教,修淨土五念法門等。 

「六」•.有 A 念法、六相、六和敬、僧用六物等。 

「七 ■ ■冇七真如'華嚴»七祖、七種禮佛等= 

「八」:有八正道、八識、八部鬼衆、八不淨物等。 

「九」 :冇大 乘九部'小乘九部、九齋 U 等。 

「十」..有十號、十玄門、 t 大弟了、菩薩十戒、律定十種利益、十法行、飲洒十過等。 

「十一」:有師 7 -吼喻十一事等。 

「上 U . ■有十二分經等。 

「十..一」■■有 U 冷 - H 二 緣等。 

「十 w r 有十 w ® 畏二條 " 
fl *」 ■■有念誦忌十五地等" 

「卜六 • ■有十六觀門等。 

「十七」■■冇大乘修多羅有十七名 - 條)。 

「十八 r 有十八空等。 

以上總訐 一丁 五百一■七條,其中自二」 全 「十」的法數佔一千四百七十二條,自「十一」至「十八」的法數 
僅有=1 十四條 。從 rt 八」以後至 r 八萬四千」之間,數字大 • 斷缺,凡斷缺的地方,一般表示没有相應的佛教 

佛教« " 五九 






屮國學術名 * 提® * 教 e , H 六° 

術語,也有的是作者疏 w 未收的緣故 C 如「=一十三天」等)。 

《人明 .- 藏法 *> 的釋文平 8 通暢,義理完備,是同類佛教辭 * 中的佼佼者。作者對詞 H 釋文中所涉及 
的其他佛教名詞(有帶數字的,也有不帶數字的),一般都用夾注的方法 ,I 一加以 8 僻。有些佛教名詞在不 
冋的詞 目中都要提到,則在不同詞 H 的釋文中均加以解釋,以便使 * 者讀 |條詞 H ® 能洞曉該詞目的全部 
義埋,不必再査他條。這樣一來,本 fr 所收的詞 H 的正條雖然只有一千五百五卜五條 ,但 釋文中注解的名飼 
術語則 有正條的數倍,兩項的總和逹到一萬餘條,又成了同類著作中實際收詞最多的一部書。 

如「懺悔五法 c 出《圓覺略疏鈔 - 條的釋 文是 ■■ 「懺,梵語具云懺痒,華言悔過。今云懺悔者,苹梵 * 稱 
也 。謂比 丘有罪,須諳大比丘爲證,具此 * 法- 而行懺悔也(梵語比丘,華 - C 乞大比丘,即上 * 也 I 原 
*• 一袒 右扁。謂行懺悔時,須 * 袈裟,當袒石肩,以便執侍作務使 令也; 一 一 右膝著地。謂行懺悔時,當右 
膝 # 地,以顯翹勤懇切之誠也~三合*。謂行懺悔時,須合掌當胸,以表誠心之不 亂也; 四禮足。謂行懺悔時, 
當頂禮 大比丘 足,以見 *' T 金敬不亂也 f 五説罪名 D " 行懺悔時, * 説自身所犯 罪名 ,或得僧殘罪,或波逸提 
* 之類,對衆 8 露, +得覆藏也 C 僧殘罪者,如人被斫,猶有咽喉,故名爲殘。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語 
波逸提,華言堕, *« 地獄 也—— 原注) 。」 

本' |: 作者的佛學造 * 之深,從這些釋文中可見一斑?止如丁福保 在爲本 * 校: 51 後所作的(<序》中‘*,「其 
當時 * 法師冏修人藏,同 * 此 *'■ 者,皆極一時之選 」。 < * 士 强) 



釋量論釋 

〔明〕根敦珠巴 

《釋 * 論釋 ' 乂名《釋 M 論廣注 ' 《釋 a 論 * 説大疏~等,|册。明代根敦珠巴著,撰時不 # 。現代法尊 
編譯,一九八一_年由屮國怫教協會 P 1 行。 

根敦珠巴 f 一 九 I ——一叫七四),又名僧成 ,出牛 在«迦寺附近,^-五歳在納塘寺川家’得法名根敦 
珠巴。早年曾以朱巴 fi 饒(成就 9 >等 Hw 广四一五年赴前藏扎什朵喀聽宗喀巴講經,遂列爲«門下弟子。 
他枰 * 聦穎,深得宗喀巴 嘉許 ,曾贈給他 I 套&「」穿的五衣作爲他將來弘揚律學的因緣。根敦珠巴 早年普 
向 ** 巴學 過囚明,後乂向宗喀 巴學 H 法 柄的《量抉擇論>),-喀巴逝世後又復從賈 s » ¥ 習 W 明。著有《因 
明 |] - : 理莊嚴 a K 义名 ~量两莊嚴論«和~釋 a 論釋 >。前矜 至今仍 爲藏地一: i 六寺學 * 因明的必備要論,後 
者則于•九八0年山法尊編 *«* 文。根敦 珠巴學 成後復歸後 * 弘法,於|四四七年在 R 喀則建立/扎什 
倫布寺 ,成爲西藏格魯派四大寺一。其弟于有然降巴.門朗白瓦'都迦 iL 、都拿巴'班欽.隆 H 嘉梏等上 
観宗 派源流»中講他「法嗣子孫,不 BI 數計 • 后來=世達賴索南 * 措追謚他爲一世達賴喇嘛。 

《釋 tt 論>)是法稱因明七論屮最爲重要、詳盡的一部「廣論」,系統完整地體 現了法 稱因明思想=其中的 

«** mA . 



中 "* 術名 * 提要宗教卷™ 5 . 

U 義比量部份法稱冇自注,其他三品則由弟 f 天慧(帝釋 fi ) 和釋迦慧作注。《釋量論》在藏地傳學樋赓,又 
冇 * 多藏地學者爲其注疏,並 成爲寺 院學僧必修的「五部大綸 J 之 I 6 只是該-第 I 品有梵 文原本 外*其 他 
各品皆僅存藏譯本。由於缺乏《釋量論》注本的漢譯,故尚不能明確斷定《釋量 綸釋》 中所述 ,到底哪 些是法 
稱、天慧 的注釋 ,哪些是根敦珠巴的 " 發,只能合在 I 起作 I 籠統的介紹。 

-■ 釋 M 論釋》依照法稱爲"釋齡:論2亦分爲四品 •. , 

I 、《6義比量品 • 

這是專講邏輯思維的一章。在 a 稱後學中有人認爲法稱寫《釋 量論》 的首 要目的是要爲佛教建 立一個 
新的哲學基礎,故成最品應放在論首,爲自比量品在其後,只是因爲該品法稱己有自注,後人爲外注其餘三 
品的方便,故把 此品放 在論首,但也有人反對此種解釋。根敦珠巴則作如下説:「分辨是義,非義,須要依靠 
比 - 故,爲建立比 M 智,除諸邪智,故先釋自義比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品中講到 .* r 因與後陳法之關係,若因於同品 t 定有,於異品上全無,則是正因。 
若因於上無,於異品上有,不論全有或 I 分有,或皆無*則足不定因 = 如是四句已是 I 同品有 '異品 
*,同 ;1 有、異 ™ 無, H 品無 ' R ug 有’同品無,異品無,不須九句檢 =- 此即是有學者所引用的「四句科」。九 
句 因係陳 那所創,是通過對因法和宗法外延的分析來揭示因三相的内涵的,查藏傳因明的其他著述中並未 
發現右此四句,而^即使在《釋量論釋》的他義比-品中亦仍有「九宗法」的提法,仍起着一種檢査是否正因 
的作用,故此説尚可探討。 

二-<成*品 - 



在陳那 《集 M 論》中,作爲造論之禮贊,在首頌中云:「敬植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法稱《釋量 
論》進1.步把其擴展成爲一百三十八頌的-'成4 _ 品'把怫作爲人格化的定量(絶對真理),論述如何由現量、 
比 * 最終 成爲定 量的解脱道,把大乘佛教的四諦原理與因明的知 * 論,遐輯論揉爲一體,用逦輯與理性來 
論證信仰。根敦珠巴在本品中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分别從「流轉門 ■ 「還滅門」 1 反論證了如何由因圓滿到 
果圓滿,從果圓滿追溯到 " 圓滿 g 大悲心到善逝、救護者,從救護者到善逝、大師、利欲生= , 

=._、 《現量 品- 
本品的要點有三: 

( M 現量舆比量,自相舆 共相。 

C 二 >對現量的界説。 
c . il ) 對現量,似現量的分類。 

(") 對量果 ■ 係的分析。 

其中有新意的是對「意現量」的解釋。在現 a 的分類上,陳那有一種「五俱意現量」,這是指五種根識的 
見分去緣相分時,第六意識中的 一 部份舆根識俱起緣境而形成的現量。但法稱不許有此種現量,改稱爲「意 
理量 ■ 對此 - 釋量論釋》作了進一步的説明+■意現量是以五根現量所緣取得到的「行相』的認識爲因,進而 
去緣取五根所未緣到的「餘境」,従而形成意現量 - 一者不是同時發生的,根現量是在第一刹那,意現量是第 
二刹那連續「無間」地緣取的。 

第四品 :" 他義比量品》。 



令 國學術名 » 提 ** 教 8 四 "■" 

本品講邏輯論證,主要是立宗、辨 因、 引喻等内容。法稱《釋量論•頌》中把立宗要求概括爲「四言』即+, 
r « 自、唯、性聲,及不被遣等」。根 * 珠巴進 一歩分 * 成「五相」『隨0、唯、 S 性、所樂、:小遺 r 並指出&樂不 
等於隨自,隨自是指隨&教之説,而自樂的範阐更大,亦可能樂自教之外的觀點。「唯」是宗當下所立之宗 
義,「自性」是指宗的所成立性。「不遣」又分爲 r 四違害 •• 即比量相違、現 M 相違,比 fi 相連中又分爲信解 
量不 * 和名稱 fl 不遺,故合爲四®不遺,在信 * M 中再分 爲自語 不遺與汽教不遣,這種分類法顧然是一種 
新的閛發。 

此外,在檢驗認識的標準上,陳那主張「現教力勝」實際上是經典與經驗的雙重標準,法稱則堅持以感 
覺經驗爲標準。《釋量論釋 > 亦反 映了這 I 立場:「所行境,教不能妨害 ' 「觀察事力境時,縱有所受許教,亦 
非能妨害支,以此觀察事力境,只是受許教之方便故。」這 是説 認識並不依賴於教義,教義可以爲認識活動 
提供「方便 ' 但不能否定感覺經驗。從 這一點 來看,似乎具有 I 種樸素的經驗論傾向。 

《釋綸釋 - 是 M 前國内關於 -■ 釋 # 論》的唯 一 一本漢文注疏,對於研究法稱因明思想有着不可 取代的 
獨特作用。(姚 南强) 



指月錄 

〔明〕瞿汝稷 

(< 指月錄 ' 全稱《水月齋指月錄 '= 一十:一卷。明瞿汝稷撰,成於萬曆二十一 - 年 (一 五九五)。通行本有 ■+ 

《 11 '績藏經》本等。 

瞿汝稷,宇-兀立,蘇州常熟(今汴蘇常熟市〕人。「以文文 懿公陰 爲官, * 黄州知府,徒邵武,再守辰州,遷 
長廬盥 運使」,「受業於管 * 溟,學通内外,尤盡力於佛法。時徑山刻大藏(指《徑山藏 > r 又稱《嘉興藏》,.兀立 
爲文,導諸 * 信,破除異論。 k 《居士傅》卷四十四 ) 

《指月錄》是一部記錄禪宗傳承人物及其事蹟 (主 要是 s 語)的著作。據作者®:序説,他 m 幼就好 * 佛 
典,尤其是喜歡「宗門家言 j , 即載有襌門耆宿言語的燈绿、語錄、禪史、襌論一類的著作=師事管東溟之後, 
情趣亦然。因而, * 架上所存放的,大多是禪省。每讀至遍意處,就點箏將它抄錄 F 來, _* 萬曆 - 十:一一年二 
五九五)已錄得一十二卷。稿成之後,先是由友人陳孟起抄錄了二部,六年以後,才由同鄉嚴徵(字道徹>校 
訂付梓。由於作者的 - 房名「水月齋」,而撰作此書的目的,是爲了使讀者通過它 <「指」,即手指的指點) fi 了 
解禪宗的法要(「月•此處特指禪宗以心傳心的「心月」),故取名爲《水月齋指月錄》。 

佛教編 i 



中國 學術 * 著提 要 宗教卷 "-'-' 

《指月錄》雖然没有以燈錄 Q 命’按 清聶先《繽指月綠凡例》中的説法,是「儒者談禅之*」,即由懦士撰 
作的*論揮門之事的著作,但究其性質而-°,與燈綠* ; 無二致,也是以禪宗的傳法世次爲經,揮師和受襌的 
居士的生世、機緣語句爲緯,編織起來的禪宗譜系類作品。只是一般燈錄在標列世次時,都採用了三級擦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