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來西亞僑生都會說中文?大馬留台生向我們介紹馬國的華文教育體系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為什麼馬來西亞僑生都會說中文?大馬留台生向我們介紹馬國的華文教育體系

為什麼馬來西亞僑生都會說中文?大馬留台生向我們介紹馬國的華文教育體系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1.9%。許多出生在華人家庭的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處於講中文的環境之中,筆者便是其中一人。因此,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母語不是馬來語及英語,而是華語。

文:Eric Wong

台灣人最常問馬來西亞留台生的問題之一,是馬來西亞人為什麼會說中文?

根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1.9%。許多出生在華人家庭的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處於講中文的環境之中,筆者便是其中一人。因此,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母語不是馬來語及英語,而是華語。

除了家庭因素,學校教育也是語言的重要培養場所。其實,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除了兩岸三地以外,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不過,基於歷史與民族因素,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文教育仍採取限制的政策,華文教育在該國終究是敏感的議題。

筆者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中,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前者是民族;後者是國籍)。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理所當然地選擇了中文教育體制。不過,馬來西亞華人在升學過程中必然會體會到的瓶頸是,其管道已越來越狹窄。

仍被納於公立體系的華小

在馬來西亞,大部分的小學都是公立學校,分為國民小學(馬來語:Sekolah Kebangsaan)及國民型小學(馬來語: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兩種,另有少數的私立小學。

目前政府小學分成三個源流,即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型小學(簡稱國小)、以華語為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華小)、及以淡米爾語(Tamil)為媒介語的國民型淡米爾小學(簡稱淡小)。這三種源流的小學雖然教學媒介語不一樣,但都採用共同的課程綱要,而且馬來文與英文都是華小與淡小的必修科目。

其實,在之前還有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英文小學(簡稱英小);不過在《1967年國語法案》通過後,英小就於70年代中期全部被改為馬來文為媒介的國小或華小。

馬來西亞目前共有1296間華小,在籍學生約60萬人,其中有小比例是馬來裔與印度裔,而絕大部份華小是在1957年馬國獨立前由華社出錢出力創辦。一般的小學,全部經費都由政府完全資助,但部分華小,政府只撥行政費用,因此許多華小必須通過募款來湊集學校經費。

長期以來,華小面對的主要難題除了經濟發展受局限,最缺乏的是合格師資。根據內閣規定,華小一、二年級的馬來文教師須懂得雙語,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可由主修馬來文或英文的不具華文資格教師教課。雖然教育法令闡明,華小教師和掌校者必須具備華文資格,但教育部卻委派不具華文資格者任華小高職。因此,在全國1289所華小當中,至少有766名不具華文資格的教職人員(包含校長、副校長和教師)。

此外,《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條(2)還授權教育部長可以在適當時候下令將國民型小學改為國民小學。其中,《1961 年教育法令》建議不給予華文獨立中學津貼一事令華社感到非常不滿。

不過,基於中國的富強,中文成為現代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語文。經過重新考量,馬來西亞政府對待華文教育的態度稍有改變,《1996 年教育法令》也無類似《1961年教育法令》授權教育部長將其他源流小學改為國民學校的條文。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國家拒絕資助的獨立中學

馬來西亞中等教育體系分為兩種類型中學:一是國立中學,一是私立中學。前者的教學媒介語是馬來語,中學時期的中文教育皆屬於後者。部分國立中學雖然也有華文的科目,但皆屬於選修科,課程深度也有所限制。

國民中學初中學生修畢四年課程後,按規定須參加一項初中評鑒考試(PMR),主要評鑑學生的資質和技能。PMR的成績將作為升高中的標準。不過,教育部計畫取消PMR,而以校本評估試方式來評鑑學生的能力。

從1993、94學年起,凡參加過PMR的初中畢業生將自動升上高中,接受兩年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採用「適能分流制」,它將以PMR的成績把學生分入理科組、人文組或技術職業組。在兩年的高中教育後,須參加馬來西亞教育文憑成績(SPM)考試以作為結業。

如果想要確保能進入國立大學,必須先修讀兩年制大學預科(大學先修班)課程,並考取馬來西亞高級教育文憑(STPM)當作報讀大學的學術憑據。

馬來西亞的中等教育雖由政府主辦,但有一小部分中學是由私人成立與經營的。這些學校統稱「私立學校」,類型共有普通中學、華文獨立中學、商業學校、技術學校及國際學校。私立中學在經濟上未獲政府津貼,辦學經費來源都由學雜費和社會人士捐助。

在《1961年教育法令》的實施下,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就全被改為國民型中學,教學媒介語被改為馬來語,而所有拒絕改制的中學將被定義為「獨立中學」,且同時完全失去政府的經濟資助。

基於馬來西亞華社堅守母語教育的精神,部分拒絕改制的中學亦成為現今以華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獨中」。因此,除了學生要自行繳交學雜費,校方也需時常對外募捐,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

根據統計,2004年馬來西亞的獨中共有60間,學生人數達53005人,華人以外的族群比例上則較華小低許多。這也許是涉及高等的基礎知識,使用自身母語能較易吸收;又或者必須繳交學費的門檻,使得許多父母傾向把小孩送至免費的國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