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變與不變(文:李立峯) (09:00) - 20210128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2020年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變與不變(文:李立峯) (09:00)

從回歸到現在,無論在學術研究抑或是社會評論中,香港市民的身分認同都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一些民調機構亦長期追蹤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轉變。香港民意研究所在去年持續有關方面的研究,於2020年12月發表了最新報告,對比2019年底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和國安法之年,香港市民身分認同有什麼持續或轉變的地方。

不過,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些背景。關心身分認同這題目的朋友大都知道,在民意調查中,當需要在「香港人」、「中國人」和某些混合身分之中選擇時,選擇「香港人」這標籤的市民比例,在回歸後曾逐漸下降,但到了2008年後則一直上升,同時,選擇「中國人」這身分的比例,則在2008年後一直下降。當被訪者為自己的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及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分開以0至10分來評分時,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亦是在回歸後首10年緩緩上升,到了2008年後則開始下滑,而這下降趨勢在年輕人當中尤其明顯。

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相關度 2008年後開始減弱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較少在媒體空間裏被提到的調查發現。當市民分別為自己的香港人及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評分時,兩種身分的認同程度,在回歸後首10年一直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是說,愈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市民,也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顯示,對當時的港人而言,兩種身分是重疊的,甚或是相輔相成的。但在2008年後,兩種身分的相關度開始減弱,若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數據,從2014年12月到2019年6月共10次調查裏,兩個變項的相關系數,有6次在0.00和0.10之間,即很微弱的關係,另外有3次更是負數。簡單說,就是兩種身分認同變成並不相干。在2018年12月的調查裏,若只看18至39歲的被訪者的話,中國人和香港人身分認同,更呈顯著的負相關,即是說,在那一次調查中,香港人身分認同愈強的較年輕港人,中國人身分認同會較弱,出現兩種身分傾向互相排斥的現象。

2019年:兩種身分顯著負相關

在並列時多選擇認同自己為「香港人」,分別評分時對中國人認同程度不高,以及兩種身分割裂甚至互相排斥,是從政權的角度不樂見的現象。並不出奇的是,這系列現象在反修例運動期間達至高峰。附圖1A總括了一些香港民研在2019年12月的調查結果。在並列選擇時,55.4%的被訪市民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10.9%,選擇某種混合身分的則有32.3%﹙其餘為「唔知/難講/拒絕回答」等﹚。分開評分的話(見表),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達82.6分﹙註﹚,遠高於「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的57.3分、「中華民族一分子」認同程度的60.7分,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程度的49.6分,若只看18至39歲的被訪者,對上述3種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的平均分更只有38.8、43.7和34.8。同時,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和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的相關系數是-0.25,是統計學上顯著的負相關,亦即是說兩種身分傾向互相排斥,以年齡層劃分的話,18至39歲的市民之中,兩種身分之間的相關系數更達-0.45。另外,就算在40歲或以上的市民中,兩種身分的相關系數也是負向的-0.17,而且也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

2020年:系數回升至「不算互相排斥」

進入2020年,隨着疫情爆發,之前的社會運動也平靜下來,到了年中,政府以限聚令以及《國安法》壓制社會運動,市面上回復了表面上的平靜,但對不少市民來說,壓抑的感覺更加強烈。這一年間,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如何變化?附圖2A顯示,2020年12月的調查中,在各身分選項並列時選擇「香港人」這身分的比例下降至44.2%,選擇「中國人」的比例稍為上升至15.1%,選擇某種混合身分的市民,也從一年前的32.3%上升至38.4%。另外,在分開評分時(見表),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認同的相關系數,由2019年的-0.25變為-0.05。後者並未達統計學上的顯著水平,不過,這也代表着,對整體香港市民而言,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雖然沒有像回歸後首10年般相輔相成,但至少也不算互相排斥。

年輕人選擇「香港人」認同 仍高逾七成

以上的調查結果可能是政權樂見的,但也要留意,在18至39歲的市民當中,選擇「香港人」這身分認同的仍然高達七成以上,比2019年底時只微降了4個百分點,同時,在他們當中,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認同之間仍有着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對較年輕的市民而言,香港人和中國人兩種身分仍傾向互相排斥。

「香港人」認同評分跌 「中國人認同」沒上升

更重要的,是在替每一種身分分別評分時(見表),香港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其實並沒有上升:中國人認同程度由57.3變為54.9,中華民族認同程度由60.7變為6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程度由49.6變為49.3,均不是統計學上顯著的改變,而是在表面上微降/微升了一點。唯一在統計學上算是顯著改變的,是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由82.6跌至79.6,在18至39歲的市民中,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的跌幅更為明顯:由2019年底的85.4跌至2020年底的78.7。

「好鍾意香港」同時 覺得她變得非常陌生

我們可以如何總結及詮釋以上的結果呢?香港人向來有強烈的本土身分意識,而在過去十幾年,這本土身分認同附帶了愈來愈強烈的政治意義。經歷了2020年,很多市民仍然強調自己「真係好鍾意香港」,但很多市民亦同時覺得香港變得非常陌生,於是,在過去的一年,香港市民身分認同最重要的變化,是對「香港人」這身分標籤的認同程度下降。於是,在並列題中選擇這選項的人比過往少了一點,但這其實並不代表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上升。同時,如果香港人和中國人這兩種身分變得沒有之前那麼互相排斥,也很可能是部分市民覺得「香港」愈來愈「大陸化」而已。

註:從2008年12月開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分析身分認同時,會問被訪者以0至10分表達自己對某個身分類別的認同程度及該身分類別的重要程度,身分認同程度是兩者相乘後開方再乘以100,是一個由0分至100分的變量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