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接軌新會計制度IFRS 17,保險公司未來推出商品的策略將會受到影響。宮可倫表示,保險公司除了提供保障外,其本質仍是私人企業,仍會以不虧損為目標,自然也會相當重視財務報表的呈現。

過去在保險商品推出幾年後,保險公司要是發現理賠金額與當初設計的費率有差別,多會選擇停售。在舊的會計制度下,若是5年虧損100萬元,可以分散呈現,也就是每年虧損20萬元;然而在IFRS 17制度的運行下,若長年期保單在設計時就虧損,這100萬元的虧損就要一次認列在財務報表上。

宮可倫拿開店舉例,每天都會有營利的收入跟成本的支出,未來會不會賺錢必定充滿變數,但若要在一開店就預測未來數10年是否賺錢,並預先把虧損的部分放到帳上,這將會對經營將會產生巨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在IFRS 17的規範下,就算保險公司設計出賺錢的長年期保單,也不能馬上認列收入,而是隨理賠漸漸發生後才能認列。相較於現行制度,保險公司未來利潤的認列會被延後,這對保險公司的財報顯示也是一大不利的因素。

在IFRS 17實行後,為避免長年期商品造成帳面上的虧損,保險公司在精算上會趨向保守,保費則勢必會提高,但如此做法恐怕會造成商品的吸引力下降。正因如此,保險公司預計會以1年1約、可以續保的定期型商品為主力,來解決長年期商品帶來的經營風險。

商業保險的發展與全民健保密不可分

宮可倫表示,商業醫療險的設計往往也與全民健保息息相關,基本上不能一刀切開,隨著健保給付項目或是給付金額的變化,會連帶對商業保險造成影響。

從過去20年來看,民眾的醫療支出不斷增加,健保的總給付額雖然同時日益提高,但在醫療費用呈現水漲船高的趨勢,且健保受限於法規而有總額上限的情況下,多餘的部分恐怕就由商業保險或是民眾自行負擔。

可以想見,保險公司未來醫療險的理賠支出會愈來愈高,額度或是給付形式都會受到影響。以手術來舉例,同樣的病症傳統手術可能只要幾萬元,若採用達文西手術的花費可能需要10倍以上,不可同日而語。健保為了長久經營不斷削減開支,不太可能將新型態的醫療模式納入給付範圍,商業保險在醫療過程中所佔的比重應該要提高。

醫療險的理賠增加導致損率提升,理論上保費也會提高,未來若想維持相同保費,恐怕就要減少「福利」,也就是降低保額,或是增加自負額,倘若民眾對增加自負額較為敏感,保險公司則可以考慮推出保額提高,但同時保費也較昂貴的商品,以符合民眾需求。


Q:未來若是定期醫療險成為主流商品,是否需要改變銷售策略?

宮可倫表示,大多數的年輕族群由於經濟實力較不足,醫療險在規劃時都是以定期險為主,即便未來醫療商品轉為以定期險為主流,也不用太擔心客戶接受度或是改變銷售策略的問題。以保險業務員的實務經驗上來看,醫療險仍是服務性質較重的商品,保費不高,佣金也較低,不大可能光靠醫療險維持收入。

郭長榮則認為,保險業務員在銷售時,壽險搭配醫療險比較好推動,在未來定期醫療險為主流的趨勢下,仍是以定期醫療險為敲門磚,同時為客戶規劃壽險或是投資型保單,才可能有足夠的收入。


損害填補原則對民眾而言利大於弊

近期金管會再次重申損害填補原則,過去透過購買多張實支實付險,獲取超過醫療支出理賠金的情況可能將不復存在,而是「花多少、賠多少」,雖然不溯及既往購買的保單,但不少民眾還是擔憂保障受到限縮。

宮可倫認為,此項改動對民眾而言反而是好事,理論上保險公司理賠費用會因而隨之降低,新商品的保費就會下降,民眾將更能負擔。而對面醫療費用上升的趨勢,保險公司可以考慮將單一保單的理賠上限提高。

民眾會選擇重複投保實支實付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單一保單的理賠上限不足以支應現今的醫療費用,要是未來一張實支實付險對民眾而言額度充足且保費能夠負擔,就不用擔心實支實付險購買上限的問題。

宮可倫認為,要是患者可以選擇「不用生病但要把理賠金全數歸還」,相信多數人會豪不猶豫地同意,買保險無非就是希望當自己或是家人出現醫療方面的問題時,不需要為了治療費用而煩惱,讓患者能夠得到最多跟最好的醫療選項。

沒有人會願意讓自己生一場重病而買保險「賺錢」,加上民眾購買多張實支實付險其實也要付出更多成本,其實不用過於擔心購買多張實支實付險道德風險的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