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赛马文化是怎样的?去看赛马都可以做些什么?

本题来自知乎圆桌 »城市发现·香港 ,更多香港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关注者
370
被浏览
137,600

11 个回答

@蔺佳

邀请

看楼上 @丹妞都写了这么多,我也补充一点个人看法。

因为谈的是文化,所以每个人都有会有自己解读的角度,我以为理解香港的赛马文化大概可以从三个人群的角度:大众赛马文化,马主赛马文化,和业界赛马文化。

1 大众赛马文化

现代赛马运动起源于英国,而香港曾经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赛马运动因此被带入香港,但是,赛马制度和财富可以带入,但文化里的赛马基因是很难带入的。


所以,香港赛马运动虽然流行,但赛马文化和英国以及世界上其他成熟的赛马国家还是很不一样,大众对赛马或者运动本身的热爱有限,谈及赛马文化其实更多是赌马文化。


重赌而轻马,这是香港赛马在大众范围内最大的特点。


举个例子,现场看赛马,对于英澳美法这样的赛马发展成熟国家的马迷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聚会的机会,就如同我们去逛公园和听演唱会一样,是一种社交和娱乐活动。所以,现场看赛马的观众大多会穿的比较正式,比赛过程中,也会喝酒聊天,一家老小直接在赛马场的草地上野餐也是常见的,至于赌马,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插曲罢了。


而香港,现场看赛马大众区进场并无着装要求,从人群上来说,现场看赛马的大众就以中老年居多,年轻人比例极少,至于带小朋友进马场更是少见,甚至还有规定18岁以下不允许进马场。


至于活动,和西方赛马场人手一瓶啤酒饮料朋友间相谈甚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的马迷几乎人手一本马册,不仅如此,香港马迷进场观赛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研究马册,几乎不怎么交流,偶尔说一句也三句话不离赌。


香港马迷有多喜欢赌马,这里举一个数据:

14/15马季,香港本地投注总额为1889亿港元,其中赛马投注额为1029亿港元,占了一半以上

香港14/15本地投注额,图片来源香港赛马会2015年年报


而在英国全国一年的赛马投注额才140亿欧元左右,如下图


英国2014年投注额 数据和图片来源intfed


解释一下以上两个数据,相当于香港一个城市的马迷一年赌的钱和英国全年赌的钱不相上下,这还是香港在只有两个马场一年只跑10个月的情况下

不过,这里一定要说明的是,关于一个群体的任何描述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以上所说的大众情况只是整体趋势。

喜欢赛马和买马其实并不矛盾,就如同很多铁杆球迷也会玩足彩一样,相信在香港众多马迷中也有许多真正喜爱赛马运动的,毕竟马迷基数那么大,切忌以偏概全。

2 马主赛马文化

香港的马主文化在全世界也是独树一帜,由于香港赛马会成功运作,马主身份在香港成为了稀缺品。在其他地方,只要有钱,买了马就是马主。


而在香港,想当马主光有钱是不行的。


首先,要成为香港赛马会的会员,光这一点就已经很难,这里不展开了。


即使成为了马会会员,还要再进一步成为马主会员才有资格拥有马匹。而香港每年的马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每年分配下来给各个马主会员的新购马的名额也很有限。


总而言之,如果能在香港成为马主,那绝对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正因如此,香港的上流人士当到了一定的级别,即使自己不是马主,也肯定身边会有马主的朋友,这时,如果完全不懂赛马,那肯定是说不过去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在香港,参与赛马文化的不一定是精英,但精英肯定会参与赛马文化。


但由于这些人的眼界以及财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普通人,所以他们对赛马的参与也大多已经脱离了赌马的低级阶段,而赛马的乐趣对他们来说,更多是因为赛马提供的社交平台和赢马之后与亲朋好友分享荣誉。香港赛马会为马主和会员提供了极佳的环境。


所以,如果你是香港赛马会的会员,在赛马日约上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生意伙伴,在环境优雅的马会厢房欣赏紧张激烈的赛马比赛,举目望去身边都是名流贵胄,如果运气好的话,自己的马赢了,还能带上朋友们去拉头马,何等惬意人生!


所以这个圈子的赛马文化是一种小圈子的精英文化。而赛马则是这群精英的共同爱好。

在香港的各界精英人士中的马主,可能我们内地比较熟悉的是一些娱乐圈明星,如郭富城,洪金宝,任达华,李嘉欣等等,其中,洪金宝大哥的业界成绩在众多明星中算是比较杰出的。

2014年3月迪拜赛马世界杯之夜,洪金宝名下赛驹「崇山宝」还代表香港在迪拜勇夺国际一级赛阿乔斯锦标,不仅为洪金宝赢得巨额奖金,更为作为马主的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耀。

洪金宝在2014年迪拜赛马世界杯之夜上拉头马合影(图片来源:香港赛马会)



3 业界

赛马产业业界的文化,一般可以分为育马和赛马两个大环节,中间又涉及到拍卖,调教,运输,兽医等等各行各业,但总而言之是一个赛马的大家庭。


而香港的赛马业界文化是残缺不全的,因为香港没有育马产业,外加职业化的原因,所谓业界人员说白了其实大部分都是香港赛马会的人。

从我自己接触过的在香港赛马会工作的各界朋友看来,最大的印象是他们的professional(这个形容词还真没有想到有什么中文可以对应),其实这一点与其说是赛马文化倒不如说是香港整个地区的工作文化。

赛马产业是一个很大的链条,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各个环节紧密无间的配合,大家各司其职,也许正式因为香港赛马业界的professional,香港赛马会近年来的成就确实非凡,不仅投注额屡创新高,国际声誉也逐年上升,因为本人还在业内,利益相关,就不过多给香港赛马会说好话了。

除开香港赛马会,香港赛马业界另一个异常发达的就是媒体:赛马电视节目,广播,各大报纸马经,背后养活了一大群专业的赛马分析人士和评论人员。

香港著名马评人董骠,图片来源百度百科(侵告删)

曾经,很多像董骠这样的马评人不仅对赛马的事情畅所欲言,有时也会对社会问题针砭时弊,他们的影响力,即使很多完全不看赛马的人也会受影响,他们虽是马评人,但某种程度上已经相当于意见领袖了。

总之,由于他们的存在,香港很多日常用语都源自赛马术语,香港赛马文化早已深入构成并影响了香港文化。

文化的事情并无定论,即使我自己的理解也在一直更新中,先写这么多,以后想到什么再继续修改

最后再回答本文第二部分,去看赛马都可以做什么?


如果是马主朋友邀请去厢房,那就吃吃喝喝,聊聊天就好,如果能认识一两个新朋友自然再好不过,如果想赌马会有专业的“讲马之王”来给你普及知识,给你贴士。


如果是去普通区,可以看看赛事当日有什么特别活动,香港赛马会每个月都会有个主打赛事,比如11月就有莎莎杯,是主打女性题材的,现场看看美女化妆,模特走秀什么的。

还可以考虑是去哪个马场,如果是去沙田,可以去看看楼上提到的香港精英大师的雕像,合个影。

当然对于赛事级别不感冒的普通马迷来说,可能跑马地会更好玩一些。


其实,百闻不如一见,我说多了也没用,就这样吧,建议最好还是自己亲身去体验。


更多关于赛马的事情,可以关注我的微信「赛马查理王」微信号:horse-1984

【版权说明】

本答案为我个人原创,除知乎以外其他任何媒体转载前请先和我联系获得授权

@蔺佳

邀。

在我看來香港賽馬文化可以分為三個時代,職業化前,職業化至2006,及之後,兩個層面,上流社會跟一般市民。

1850年Happy valley馬場建成後,香港就一年定期有跑馬活動,初期都是跑軍馬及蒙古馬(當時叫中國小馬),參與者多為駐港軍人跟白人的上流社會階層,參與者通常會自己訓練騎自己的賽駒來比賽,進入二十世紀後,觀看賽馬比賽在本地華人中也漸漸成為了重要的事,但華人的參與止於觀看跟私下賭博,而觀看席也是分開,而因為諸如觀看人仕太多場地太小,管理不善等原因,1918年發生了跑馬地大火事年,造成六百多人死亡。

民國時期北京,天津,上海,漢口,香港皆為賽馬重鎮,有專業的練馬師跟騎師,進入半職業化時代而當時就有不少馬轉戰這幾個地方,如Franis Larsson名下的44戰41勝被譽為中國最好的小馬的白色蒙古小馬"孟加拉"就曾在天津,北京,香港羸過大賽。

三十年代後期,由於日本侵略,當時中國賽馬參與者開始移到香港發展,包括當時上海賽馬會主席Eric molnar(Eric molnar在1901已經開始派馬來香港參加比賽),進入五年代,當其時中國的主要賽馬人物都基本上轉移到香港,香港的賽馬活動開始更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不少成功置富的華人也開始養馬,"馬主"成為一種香港上流社會的標籤。同時香港進入全面平地賽馬時期(早期在粉嶺有一個障礙賽馬場)。七十年代的港總督麥理浩就曾說過六十年代流行的話: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匯豐跟怡和。

香港賽馬的急速發展加上1969年轟動一時的"毒馬案",當時的匯豐大班兼馬會主席Sir John Saunders決意改革,1971香港賽馬進行改革進入職業化時代,英軍少將Robert Penfold成為香港賽馬會第一任總經理,在新市鎮沙建沙田馬賽,設立馬場外的投注站,提供電話投注服務,各種賽前賽事賽後規範,革新博彩投注方式,如推出"三重彩",建立了馬會見習騎師學校,透過培訓更多本地騎師以配合賽馬運動職業化等等,令賽馬全面走進大眾生活。

賽馬職業化為,賽馬會的慈善性質令上流社會與馬會,賽馬活動更緊密,而同大眾而言賽馬賭馬成為極其重要的娛樂,賽馬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經成部分,大量賽馬術言成為本地人的日常用語,而在千禧年前這主要還是因為大家喜歡"賭",賭馬,抄股,抄樓為香港人三大愛好。

而由於香港賽馬的巨大彩池,在千禧年前不時爆出"造馬",如上海幫造馬案,雲中龍事件,雲中龍事件當晚時任馬會行政總裁黃至剛開記招的黑白波論惹起極大爭議(黑白波論即想進想不進都可以),以致當時一場賽馬高達一億的投注額開始下降,面對賽馬投注額的下降,馬會急需改善,零六年,德國人應家柏成為香港馬會行政總裁,進行大刀改革,競賽小組定每一匹馬出賽都要進全力跑,騎師有任何不佳表現馬上招見要解釋,被停賽,幾年後香港賽馬成為全球公信力最高的地區。另一方面,賽馬運動嘉年華化,宣傳年輕化,吸引新一代的年青人參與。

種種改革在我看來是由純粹賭博為重,由賽馬文化方向轉變。而這個變化早點可追溯到當年被時代雜誌選為年代百大人物的一代名駒"精英大師",那正當是SARS的時期,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而"精英大師"的橫空出世,十七連捷在當時振奮了香港人的心。每當牠出賽,馬賽都人堆滿了人來看牠,很多人下注買牠那張票,他們不會在賽後去取錢,而是收藏起來作紀念,可見當時其在人們心中之地位。

近年來馬會不斷提高賽事獎金,吸引馬主更高價買馬(香港大馬主近年都千萬千萬的在外地買馬),增加面對年青人的宣傳,優化馬場設置,增加各種馬場新的體現,可以說是愈做愈好。要玩的話推薦星期三的夜馬,有美食,有美酒,有表演,有明星,是一個很棒的體現。

大概這樣,有機會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