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券及期貨交易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工農業
製造業 - 能源 - 礦業
農業 - 漁業
  • 服務業
商業 - 貿易 - 通訊 - 旅遊業
  • 金融業
金管局 - 港交所恒生指數) - 港元聯繫匯率制
銀行業 - 證券期貨交易 - 地產業
航運業 - 航空業
  • 民生
就業 - 消費物價指數
  • 跨境經濟活動
CEPA - 個人遊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開啟於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會的成立,期貨交易則創始於1976年12月17日香港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成立。2000年3月6日,兩者合併。

證券交易史[編輯]

早期發展[編輯]

香港的證券交易歷史悠久,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會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2月21日,該會易名為香港股份總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經紀協會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註冊成立,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此後,香港股票及經紀社(1924年),加以香港匯兌經紀會所(年分不詳)相繼成立,但此兩間交易所均於三十年代初倒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股票經紀會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於1947年3月合併,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1],簡稱「港交所」,俗稱「香港會」。

四會時代[編輯]

當時,上市公司多是英資企業,香港證券交易所也主要由英國人管理。1960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華資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開始也越來越大,促成更多以華資擁有及管理的交易所開業,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稱「遠東會」)、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金銀會」)及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九龍會」)先後成立。

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創立年份:

1973年1月8日,四家證券交易所協議,將每日交易時間劃一;並成立證券事務諮詢委員會,委任證券監理專員,協助證券相關法例的制定及執行[2]

香港政府鑒於越來越多證券交易所成立會令監管困難,因此在1973年3月1日緊急頒佈《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規定自1973年3月2日起,創立任何交易所,需要獲得財政司港督的批准[3]

四會合併[編輯]

一個城市擁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為罕見,而且也帶來行政與監管上的困難。在香港政府的促成下,四家交易所開始合併。早於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組成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聯會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簡稱「聯會」),就未來發展及合併交換意見。期間在1977年曾發生「香港會」及「遠東會」私下的「小合併」事件,最終因「香港會」內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該年8月24日,經過多月籌備,「越所買賣」正式在「香港會」及「金銀會」開始,成交踴躍,約有38萬元。

1980年7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簡稱「聯交所」)註冊成立,為正式合併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聯合交易所舉行第一屆會員大會,選出21人委員會,其中,胡漢輝獲選為為董事會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啟銘(505票)及馬清忠,獲選為董事會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簡稱「期交所」)正式開業。經過12年籌備,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後一同停業,結束四會並立的時代,當日恒生指數為1,625.94,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500億元。4月2日,四會正式合併,上午10時正「聯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請財政司彭勵治J. Bremridge)、經濟司易誠禮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國D.A.C. Nendick)等進行簡單的買賣儀式,宣佈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採用最先進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首項交易是彭勵治買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集團董事長,二是行內稱太古為大吉祥,是好兆頭的象徵,該日成交股數為3,300萬股,成交達2.26億。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員,得到國際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獅點睛」儀式,在鑼鼓聲中宣佈香港股市進入一個新年代。

停市四天[編輯]

由於當時香港股市市盈率日本東京美國紐約都低,所以恒生指數由1984年底1200.38點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點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點。兩年多升幅達175%,次日,成交亦創歷史新高達54.07億元。10月16日,美國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幅下跌91.55點,約為當時的5%,遂使國際指數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當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100多點,跌市最凌厲在中午的一段時間,那時市場全無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後市道出現反彈,這反彈令不 少投資者對後市繼續抱有信心,才會被接踵而來的狂瀉殺個措手不及。當日全日指數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達107.1(現貨月份),遠期月份的溢價更高逾200點;報章引述證券業人士的看法,極大部分都繼續看好後市,認為市底穩好,下周便可反彈回升。只有極小部分認為只受到美國加息的影響,調整之勢或會持繽,但似乎沒有人敢對後市看淡。

10月19日,市場受到美國紐約股市大跌的拖累,當日香港股市開市,強大的拋售浪潮便告出現,所有藍籌股紛紛低開好幾個價位,接着沽盤排山倒海般出現,二、三線股份跌幅更見凌厲,許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賣家,沒有買家。市場只有賣非但不跌,竟還逆市上升,十時十五分(開市後十五分鐘)恆生指數已跌去120點,接着市場喘定下來,沽盤稍收斂,普遍股價企定於低位,十一時正恆生指數彈升了二點多,接下來另一輪沽售狂潮又再湧現,十二點鐘恆生指數再跌去約140點,報3524.64。由於跌市實在過分,而且市場全無看淡的理由,於是十二點過後,一些經紀行開市執平貨,使恆生指數輕微反彈23點,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時三十分股市重開,賣盤排山倒海般湧至,連「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個下午短短一個鐘頭,恆生指數再跌185點,許多股票甚至是藍籌股均只有賣家買家牌下空無一人,股民欲沽無從、欲哭無淚,市場投資情緒就在這一日內從絕對樂觀轉為極度悲觀。

當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隻,就是「百利達債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為8.33%,十大跌幅股票就是「港澳發展1996年認股證」,跌幅高達32%。由3783.20點急跌420.81點至3362.39點,跌幅之大及跌勢之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聯交所翌日早上8:30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停市4天,希望投資者有時間冷靜情緒,避免恐慌性拋售,同時讓經紀可以處理積壓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開,股民隨即展開拋售,恆指急挫1120.70點,單日整體市值蒸發三成多。政府及市場人士以減息(兩次各減1厘)、放寬合併收購及貸款給香港期貨保證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動,並未能收即時之效,10月底恆指報收2240.13點,較上月底下跌43.2%。

國企股及紅籌股出現[編輯]

中資企業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於1984年,該年1月,華潤及中銀集團組織新瓊企業,注資康力投資,以解其困境,共注資4.73億港元,取得該公司67%股權。 1986年6月,中信集團向嘉華銀行(即現在的中信嘉華銀行)注資3.5億港元,取得92.5%股權。 接近同期,招商局兆亞國際組成新思想向友聯銀行(即現在的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注資4億,得61%股權。 1987年2月,粵海集團購入殼股友聯世界,同期越秀集團又購入華盛國際,借殼上市。 直至此時仍較被動,至1989年,紅籌只得6隻,市值僅60億,只佔市值總額的0.2%。 1990年,中信集團取得泰富發展控制權,並注入以國泰航空港龍航空等資產,成為現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屬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資8,200萬元,成為第一隻在港直接上市的紅籌。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較招股價高約28.57%,其後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計 。

與期交所合併[編輯]

經歷過多次牛市股災,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證券市場漸趨成熟。1999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公佈,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及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建議把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期交所)實行股份化,並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併,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當時聯交所共有570家會員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機構完成合併,香港交易所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聯交所上市,當天開市為七點二元,最高為九點二元,收市為八點一五元,較招股價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

期貨交易史[編輯]

香港的期貨交易始於1976年12月17日成立的香港商品期貨交易所The Hong Kong Commodities Exchange Ltd.)。該交易所最初只設立棉花期貨,其後於1979年至1980年間再增設、原糖大豆黃金期貨交易。1981年起逐步取消交易疏落的棉花期貨、原糖期貨及大豆期貨,只剰下黃金期貨交易。1985年5月香港商品交易有限公司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Futures Exchange Ltd.),負責所有商品及金融期貨業務,恆生指數期貨買賣更由當時開始。1991年開創90日同業拆息率。恒生指數期權合約Hang Seng Index Options)於1993年3月5日開始買賣,購買期權者可在到期日,以行使價買入或賣出恒生指數

參考文獻[編輯]

  1. ^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EdInformatics.com. [2023-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2. ^ 香港股市大事紀要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香港交易所
  3. ^ 會所紛紛成立與政府急急立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股史 1841-1997》

延伸閱讀[編輯]

  • 《香港金融業百年》,馮邦彥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62-04-2129-9
  • 《香港股史 1841-1997》,鄭宏泰、黃紹倫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62-04-2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