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招牌设计有多酷?_百科TA说
民国时期的招牌设计有多酷?
作者  历史研习社
阅读 5838赞 30
招牌是指挂在商店门前作为标志的牌子,主要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可称为店标,可有竖招、横招或是在门前牌坊上横题字号,或在屋檐下悬置巨匾,或将字横向镶于建筑物上。

民国时期是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新旧交迭,各种来自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整个社会。而越是动荡的年代越能生出天才的作品,科技、军事、文艺等各个领域都是如此,设计也不例外。

不夸张地说,民国时期的招牌设计就是大写的讲究。让我们回到那个黄金年代,感受一下20世纪的“前卫和高级”。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在世界上数得上名号的大都市,有“远东明珠”、“十里洋场”、“东方巴黎”之称,是亚洲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世界的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都落户了上海。

上海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包容与交融”:不是全然西方,也不是全然东方,亦西亦东、又新又古,在反复熔铸、不断浸润下形成一种全新东西。这样的交汇下的街头招牌设计看上去很奇妙。

不难看出,这些招牌的版式和

字体设计水准相当高,

甚至甩现在的大部分招牌几条街。

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用心,

既有属于上海的精致也有西洋的大气,

整个视觉体验都很舒适。

就连卖水的路边小摊都如此讲究

1940年,国民党政府定重庆为永久陪都。此后,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以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在短短几年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精英与资源于此。重庆这一地名不仅联系着战争岁月的记忆,更因战争的性质,被赋予神圣的意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庆的招牌设计也值得一看。

▲当时的重庆CBD

1930年代,当时全球经济大萧条及银本位货币制度受到冲击,都对香港经济构成一定影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使香港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对外的窗口,大量物资经香港运进中国。在香港不少华人学习到西洋知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那时香港的招牌设计自然也是中西交融,同时也能渐渐感到港风的端倪。

摄影图片大多来自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Harrison Forman,感谢他用镜头捕捉到了那个年代的珍贵。

看了民国时的街景,再反观现在我们街道上那些底色和字体全部统一格式的店铺招牌,不得不让人感慨。

▲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店招强行统一

诚然,这些统一改造前的店招可能设计上并不美观,但这种杂乱无序的市井气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审美体现,是从这片土地上自由生长起来的。即使它们现在是不美的,也好过这种一刀切的整齐划一。

这种粗暴的整改是过度僵化的权威行使的功利实用主义,是“首席审美官”的傲慢。

美应该是多元而包容的,只有保证创造的自由才能有不匮乏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30
  • 作者  历史研习社|发布:2020-02-19 23:37:35    更新:2020-02-19 23:37:35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