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高力国际、第一太平戴维斯、仲量联行、高纬环球等房地产顾问公司有哪些特点?

与原问题中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麦肯锡、BCG等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都有哪些特点与特长? 区分开
关注者
3,481
被浏览
897,074

44 个回答

终于找到一个能插上嘴的话题,曾经在其中一家供职过几年,试着回答下:

首先,无论是常说的5大行还是6大行还是更多大行,基本上都是起源在欧洲或美洲,距今至少百年以上历史。之所以业内很多人习惯称之为“代理行”我认为也与受香港的业务影响,以及很多公司在90年代初进入内地市场时主要从事和参与高端涉外住宅销售和租赁代理有关。以下是一些简要数据以及我几年前就职时感受到的各家优势特长。

世邦魏理仕(CBRE):总部在美国,进入内地1998年,2012年全球营收65亿美元。中国优势业务:全部。

仲量联行(JLL):总部在英国,进入内地时间1996年,2012年全球营收39亿美元。中国优势业务:全部。另外旗下LaSalle Investment在房地产投资管理领域也是比较牛的公司。

高力国际(Colliers):总部在美国。2012年全球营收20亿美元。中国优势业务:写字楼和跨国公司服务、物业管理

高纬环球(Cushman & Wakefield):总部在美国,隶属于洛克希勒集团。中国优势业务:写字楼和跨国公司服务

戴德梁行(DTZ):DTZ原为英国公司,1999年与香港的梁振英(对,就是现在的特首先生)测量师行合并成立的DTZ戴德梁行。凭借香港本地资源地理文化等优势,戴德梁行应该是几大行中正式进入内地最早的。中国优势业务:物业管理,房地产评估。

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中国优势业务:物业管理、住宅服务

其次,他们在亚太地区业务开拓也基本上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遵循从澳洲-新加坡-中国香港-大陆的节奏。这几家国际专业房地产咨询公司基本上都以商业房地产(包括写字楼、商铺、工业地产、酒店等)项目为主,服务的客户包括各类房地产开发商、运营商、投资机构、跨国公司、政府机构等。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当时市场的领导者是戴德梁行和第一太平戴维斯,但是这两家的发展和份额明显不如后来居上的世邦魏理仕和仲量联行。个人认为以目前在大中华区的业务额、业务线宽度、组织结构、市场份额、影响力、团队规模等来看,CBRE和JLL两家可以说是业内并驾齐驱的领头羊,也是绝对的一线公司。特别是他们通过不断的并购,已经把业务线覆盖到酒店、房地产估价、投资管理等相对专业化的领域,也屡屡斩获各类业内的各种奖项。至于高力和高力国际和高纬环球两家,总觉得他们更多的优势在美国,在中国市场一直没有完全发力,或者有些发力过晚,错过了2003-2008中国房地产咨询服务市场最好的5年。

从具体业务线来说,CBRE和JLL基本都包括了:战略咨询、写字楼、商铺、工业与物流、住宅、投资、物业和资产管理、项目实施管理、设施管理、研究等。

从管理上来说,这几家公司最初的管理团队基本上都是外国人(有一部分香港人),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本土化程度很高了,大部分分公司MD级别都已经是本地员工,但是一些关键业务领域例如写字楼租赁和跨国公司服务、工业地产、商铺投资等部门的高管仍有大量外籍。除了具有经验优势外,恐怕也是这些国际大牌咨询公司让自己保持国际化(特别是高收费标准)的一个手段吧。

这只是见到有行内人士才来答。(下文所涉及人名为真实,但是为保护隐私,只采用英文名首字母)

本鸟入行于世联,成长于Savills,现在在甲方也有业务给到其中几家行做,插两句~

我想说现在国内房地产咨询市场太过大,而且甲方各类的咨询需求又特别的多,什么前期定位,物业管理顾问,工程设计顾问等等乱七八糟特别多,所以别说五大行(其实也包括cushman,这里说“五”大行只是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哪个强哪个弱,这些定义一定要有前提!各个不同地区和城市的branch的经营情况和市场口碑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作为乙方,只要有了强悍的团队(也就是人的因素),市场格局是可以瞬间反转的。举例,CBRE的工业部由于老大跳去JLL,顿时瘫痪;DTZ的物业管理从90年代雄霸天下到现在的聊胜于无,人才的流动因素首当其冲;进入深圳不久的Cushman能够站稳脚跟,从其他行挖来(尤其是CB)重量级人物是关键举动。

楼上的几位大大说了一些,我不评价是否客观,我只说一些我确认的事实:

本人从业在深圳,因此只说广深地区(华南片区)的情况:

如果仅仅从中介代理的市场覆盖率这个角度来说,五大行被中原世联完爆,这点有数据支撑,2012年深圳二级市场成交额中原450亿,世联350亿,两巨头加起来基本上达到了95%(估算)以上了,五大行,洗洗睡吧。如果知乎上有五大行深圳Agent部门的同事(哪怕是曾经的),你们都清楚,你们所在的部门一年能干2000W业绩?世联的一个写字楼事业部2011年就干到8000W业绩,干掉五大行任何一家的深圳分公司都绰绰有余了。丝毫不夸张,我跟曾经的老板,savills的MD-W(现在仍在任)聊起这个,他都为之侧目。

但是话说回来, 如果说起房地产项目中的皇冠——超高层,顶级shopping mall。那在这个狭窄的细分市场,本土的中原/世联想要赶超五大行真的还有longlonglonglong way to go~我就列几个事实:华润深圳湾总部综合体项目,春笋的功能定位是cushman,其中一栋9万平米的公寓的前期策划是savills,南山大冲旧改项目的前期策划是Colliers,前海管理局大楼以及卓越前海项目的前期策划及代理都是Colliers。商场的招商一般都是甲方主导,但是基本上都会运用五大行的客户资源,比方2012年苹果在华南区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旗舰店进驻益田假日广场,租用1000+平米就是savills广州retail 的team完成的,这个team也是广州第一商业项目-太古汇的操盘手。

在深圳区域,DTZ无疑是最早,扎根最久,市场份额最大的;CBRE一改在其他区域的强势,反而在深圳显得弱势,可能跟来的晚有关系(2007年4月成立分公司);老东家Savills一直都不太出彩,但是在部分业务(物业管理)一枝独秀,口碑很好,业绩也很出色;JLL进来深圳是2004年,接了中心城广场的物管,到现在各项业务都比较强势,确实厉害;至于高力,我由衷表示钦佩。作为最晚来的(2012年3月才开深圳分公司),代理业务进展迅猛,2012年光是leasing的业绩就突破1200W(做写字楼租赁的同事应该知道在深圳市场这种货量供应这么小的市场意味着什么),这还不包括代理和前策的业务。当然各个行的短板也有,DTZ和Colliers的物业管理近乎瘫痪(这是屡次竞标的直观感受),CBRE的写字楼租赁和物业管理做得不错,但是2013后好几个部门的人事变动太大,这对于后面的业务开展是极大的隐忧(我所知道的有Retail和lCommercial的部门的骨干都去了其他行);JLL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各条业务线都还不错,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这已经很犀利了);老东家还是那样,靠物管部的业绩撑着半壁江山,其他业务半死不活;Colliers锐意进取,斩获项目不少,深圳公司总共才50号人,有近30号人士代理服务部,号称华南最大代理团队的国际顾问公司,但是综合业务还是弱,特别是物管-战五渣的水平。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在大行工作,真真正正是跟在国内公司不一样的感觉。在世联这种国内公司,服务客户靠的就是人海战术,诸多90后小弟小妹在公司的KM平台上一顿猛抄,拼出200P报告甩给客户完事,客户不爽了,总监或者总经理就出面一顿忽悠,一些顾问组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都是85后的年轻毛头小伙子,你说客户能满意吗?大行的工作作风我觉得确实不一样,四个字形容:专业人士。就拿我的老上司举例,港人B,怀揣RICS,HousingManager等诸多屌炸天的资质和20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态度确实认真,对待客户态度确实职业。身为Director经常加班就为了写好每一个交给客户的文件,我有时候加班写poposal的时候,他也陪着我一起,有一点小错误丝毫不客气指出,虽然挨骂,但是真的感受到专业人士的工作态度和风范。

上面有同事说,维持港人和外籍高管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高收费,这点我不否认,但是你也要看到,这些人真真正正是有经验,真的回去做业务,不是穿个西装出席一下述标会议回头就找不到人的那种国内公司作风。这点我觉得值得尊敬。

呼,最后再来说说五大行备受诟病的升职天花板吧。首先,老东家的风气是最保守的的,大陆籍员工无论工作时间再长,学历再高,业绩和贡献再大,到了Director这一级别就不能往上了;再往上必须港籍;CBRE和JLL这两家美国企业其实还好,业绩导向,有一些MD是大陆籍的员工担任,已经很开明了;DTZ这种极度Local的公司,我想不用再说了,华南老板程家龙(安徽人)。Colliers和Cushman的MD也都是港籍。总体上来说,天花板存在,也许有些行可以让大陆籍员工升到Managing Director(相当于区域董事长),but,再往上,如中国区,大中华区(大陆+港澳台地区)的MD,抱歉,还是港人雄霸天下。我想,这么说,大家应该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