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就是武俠沒落的原因 - l113285l1132的創作 - 巴哈姆特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我想這就是武俠沒落的原因

溫菊 | 2018-05-03 16:05:09 | 巴幣 1026 | 人氣 1127


  相信諸位都很有感,在如今這世道啊,「武俠」可說是風中殘燭,是個凋零且退燒的小說類型。出版社和市面上的武俠小說可說是鳳毛麟角,提起「武俠」兩個字,多半人頭一個想到的詞就是「金庸」。幾乎可以說,金庸等同於武俠的代名詞了。
  
  若從金庸發跡時算,大概武俠風靡約有半個世紀之久,不可謂不長。依此前提,我們是不是能說金庸算另一個J.K羅琳呢?俗話常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究竟是什麼緣故使華人獨俱的類型,武俠,成為連自己人都不愛的孩子?
  
  在此溫菊先列出個清單,將以前做的田野調查做公開。受調查的人年紀約莫為八九年級生,學歷普遍落在高中、大學,且男女各占一半。這些新生代讀者,不看武俠的原因有哪些呢?大抵如下:
  
  1.那是老一輩的東西惹。
  2.故事背景都差不多。
  3.同樣是幻想,魔法比氣功酷多了。
  4.太制式化、太多、太雜、太平凡。
  5.純粹沒興趣。
 
  也許基數不夠廣,這些想法不能代表所有人,但至少我們懂一部分的新生代怎麼看待這件事物。好,那溫菊自己對武俠又怎麼看呢?老朋友想必聽過溫菊談論此事,但在此際,為使文章完整,我重新闡述一次。
  
  我很怪。雖然寫《轉心訣》這個被歸類在武俠的小說,實際上對武俠小說興趣缺缺,在寫轉心訣以前,沒看過「金古溫梁黃」五家作品,就連電視播不完的武俠電視劇也沒看過,說白點,我之於武俠盛世,約莫等同邊陲塞外的夷人。後來之所以讀新武俠宗師的作品,目的只在比較我和他們的作品差異,僅看過寥寥幾本,而且多的沒看完。
  
  相較於武俠,我倒是經常閱讀翻譯文學,以及受到日漫影響。所以,上列的田野調查只是參考,並不是溫菊碼文的出發點,而是基於我自己也是個不愛武俠的人。打這篇,單純是最近和文友討論非常有感。
    
  首先,依照古人說法,一件事情要風生水起,必須俱備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我覺得,武俠的天時已經過了。
  
  武俠的天時是什麼呢?其實追本溯源,我們會曉得武俠一直是華人創作歷史的老宗本,會衍生出這類型的原因,可能是在法治不公的氛圍下,人民有冤難伸,心理必須活著一位行俠仗義的俠客,他專門鋤強扶弱,讓心靈有所寄託。
  
  我相信稍稍認識中國歷史的人對這背景都略知一二。數千年鐵打的「人治」社會,法律多麼形同虛設,有權有勢如掌免死金牌。武俠最早的始祖,大概就屬《虯髯客傳》吧,後頭的《包青天》《七俠五義》也屬此列。我們甚至能悲觀地說,只要武俠有被需要的一天,治條就是醜惡的。
  
  滿清被推翻,民國成立後,武俠還在。也許法治越來越與西方同步的作用下,人民對武俠的期許產生質變。金庸作品那最出名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引用自清末民初革命家梁啟超之口。
  
  梁啟超生存的當時背景是什麼?我們曉得,鴉片戰爭後,中國如溫水煮青蛙,慢慢被列強瓜分,這段時間,香港、台灣、膠州灣一一被割讓出去,國內志士、滿清政府打著「救亡圖存」的旗號,試圖以變法讓傷痕累累的國家再次抬頭。變法失敗不幾年,滿清被推翻,中國在軍閥割據下並未好轉,反而更糟,因此著名的「五四運動」揭旗而起,領導人徐志摩、蔡元培幾位留洋學子,甚至打算施一劑「廢除中文」的猛藥。
  
  我以為,正是在這種國家積弱的背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才走入武俠小說,像金庸的作品,大多可以見到虎視眈眈的邦外之角色,垂涎中原什麼秘寶,無時無刻存在著國家憂患意識。
  
  我想這時期的「武俠」重心已從「公理」傾斜到「變強」:唯有富強一途,才能免於被欺侮的命運。正是在此背景,「變強」成為主旋律,武俠小說(至少金庸)的主軸泰半講述主角如何變強,像張無忌、令狐沖、郭靖......等。
  
  當然這只是武俠「發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天時」,是當時全球化程度不及現在,資訊流通也不及現在,那時候,人民的讀物相對有限,不像我們逛逛書店,就是各國書籍。其他種類就不說了,光小說,華文就被各國翻譯文學擠壓。
  
  換言之,我們這世代小說家的競爭越來越劇烈。我常打個比方,在舊時候,想成為小說家可比擬為「在一群原始人面前秀出火柴」,你不需要太懂怎麼說故事,只要會寫、有人脈,就能獲得讀者青睞。這可能也是「地利」吧。
  
  而今萬國萬家爭鳴的現在,局勢形同必須「在一群火柴專家面前秀出火柴,並感動他們」才有可能爭取到相等地位。
  
  其實我很訝異說真的,作為一個讀者,文章開頭我提到自己看過部分新武俠大師的作品,有的還沒看完,原因就在於......呃,寫得很差。很抱歉這麼說啊囧。我向圖書館借閱都看不完,更遑論產生出錢購買的意願。
  
  譬如說:黃易老師我看《邊荒傳說》,這作品有個致命傷,就是開頭寫了長之又長的世界觀,加數來個人物。這個寫作選擇以現在眼光看待,完全就是一個萌新。
  
  古龍老師我看《絕代雙驕》《多情劍客無情劍》《三少爺的劍》,古龍怎麼寫女性我就不提了。對我完全是劇毒,大概在現在也會被罵的很慘。就說這三少爺的劍,後頭完全不知寫什麼,無限的免洗高手一個個來、一個個去。
  
  溫瑞安老師我看四大名捕系列的《逆水寒》和幾本,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兩本,一本主軸在追捕滅絕王楚相玉,一個講有個採花大盜不斷姦殺良家婦女,兇手居然是個陰陽人。讓我雷之又雷。
  
  第一本書,毛病在於追捕壞蛋的旅途間設計太多可以省略的打鬥,一堆鋪陳薄弱的配角大篇幅相殺,說真的誰在乎。完全使故事延宕。第二本兇手是陰陽人的,問題在於它算是個半推理小說,推理小說自有一套法則,這本書完全沒有鋪陳與線索,到後來一逕冒出個陰陽人來。
  
  梁羽生老師的作品說教意味太濃;金庸老師,我看第一版,也就是普遍備受好評的《天龍八部》,可能是因為報章連載的關係吧,我認為存在著數萬字可以剔除的節拍。金庸老師後續還修了二版三版,聽說口碑很差,我沒看過所以不做討論。我倒好奇,為什麼越修越差?
  
  五位大師看完,我不意外為何金庸老師能長青垂古半個世紀久。
  
  朋友,記得我自述看翻譯文學長大嗎?讀過新武俠大師的作品之所以讓我訝異,在於以上提到的問題在我讀過的翻譯文學幾乎沒出現。我覺得這不是口味、喜好問題,而是「說故事」這個身為小說家應具備的技藝熟不熟練。
  
  可是,「金古溫梁黃」就是我們熟知的武俠頂點。雖然不很精確,但我把寫作技藝歸類在「人和」,也就是人為。
  
  「天時地利人和」這順序,同時表達三者的重要性,得到天時天助,是最夢寐以求的助力。面對全球化的今天,能供大眾選擇的娛樂多如繁星,天時已過,地利也沒有了,身為創作者,我們只能向內自省,求好「人和」。
  
  也就是說,寫好作品(人脈不在此討論)。
  
  話說回來,為什麼新生代讀者(包含我)對武俠本能地抱持排斥?我想一來是中國這時候已經夠強盛,誰都比須看他臉色,從原本訴求「變強」,演變為蛻變後的「屠日滅美」這種帶有復仇調性的民族主義。同時「變強」也不是台灣當前最突出的氛圍,所以新一代的人對新武俠倡導的主題無感。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我想最重要的,還得檢視到創作者身上。
  
  真的,這是身為不喜歡「武俠」的我最最奇怪的一點。我就奇怪,為什麼寫武俠的,多數總寫什麼峨嵋、少林、崑崙、武當這些門派呢?有些雖然沒寫,也是換湯不換藥。這一點正中上列清單的「故事背景都差不多」一條。然後來來去去都是什麼輕功、內功,真的,為什麼你們的「江湖」都長得差不多?數年來從沒變過。
  
  可能這和華人教育有關吧。我想是這樣的。我們被教育要服從權威;各種考試,又被要求填寫「正確答案」;還被教育,「聽先人的話比較好」。我們被教育,不要問「為什麼?」聽話就對了。
  
  偏偏,創作不是考試,根本沒有「正確答案」。為什麼你的小說和金庸一樣有丐幫?為什麼你的故事背景需設於古代?為什麼腳色在吃飯時總有人生事,就像老一輩武俠小說家的作品?為什麼你的腳色要有武功?為什麼?
  
  為什麼你覺得那是你的「正確答案」?如果那不是你的「正確答案」,為何你寫出來的東西和前人不差多少?如果只是二創(不論你是不是有這個意識),那讀者何不看金庸就好?你的角色為何而「武」?你心中的「俠」又長什麼模樣?
  
  「武」指的是一種形式,武力、武打,幾乎我們見到各國創作都不乏「武」的成分,日漫《幽遊白書》、《哈利波特》的魔法、美漫漫威不外如是,但為何華人武俠總上一個「XX劍法」、下一個「OO刀法」這種東西,難道非得要這樣才叫武俠嗎?
  
  再回顧新生代讀者怎麼看武俠:
  1.那是老一輩的東西惹。
  2.故事背景都差不多。
  3.同樣是幻想,魔法比氣功酷多了。
  4.太制式化、太多、太雜、太平凡。
  5.純粹沒興趣。
  
  當全世界身懷絕藝的創作者絞盡腦汁給讀者新東西,武俠創作者仍追尋「金古溫梁黃」五大頭的吐息,寫差不多的角度,差不多的氛圍,故事說的不如金庸,就連最重要的核心:「寫這篇故事,你想說什麼?」都沒有的話,後一輩讀者怎麼可能對這武俠有好感?
  
  最後以兩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作結:時勢造英雄,因佔有天時,才出了這麼個五大頭,即使他們部分作品仍未能臻美。今天,武俠的時勢已過,但英雄造時勢,有沒有那個英雄能打破半世紀來華人對武俠的刻板印象,再掀武俠時勢呢?

創作回應

風暴之主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433908416.A.38B.html
https://disp.cc/b/72-7KU9
一點C大以前的文章,提供思考
我個人認為武俠的精神衝突是最根本的點,武俠武俠,如果我們看老派的影片其實很多武功流派就如同黑幫,這點首先就很少人意識到;另一個問題就是俠以武犯禁,老影片裡很多派系哪怕彼此敵對,最忌憚的也是政府的介入,幹這事的不被公幹就不錯了,但看看現在的武俠,有多少能真的表現出俠義表現出反抗精神呢?有多少能真正表現出成熟的內省和情感呢?
這是文學層面,也就是高端市場的失敗
在通俗小說的層面,就如前面你所說,一是武俠再強也比不過魔法的多變性來得隨性,二是招式制式化,說到底都是跟隨前人(甚至連內功也沒有獨創的),對於智識的發揮也很有限(相比之下D&D的法師要寫得好可真的智力要求不小,起碼要能連招把對方一路坑死吧?),要論奇遇,認真講也沒法和奇幻的遺跡流上古流比
也就是說,本體上他也沒法在通俗市場抗衡奇幻作品,此前與其說他真的多受歡迎,不如說市場上沒有辦法讀到更好的作品────魔戒乃至D&D的經典小說都是兩千年前後才陸續開始翻譯的...當強勢的更優秀更有優勢的作品進入市場....高端比不過魔戒,低端甚至連網路小說都比不過的情況就會開始發生
更糟的就如前面那些文章所言,缺乏統整性的資料可供後來者參考,不要說創作,哪怕來跑團都沒有足夠細節
2018-05-03 18:07:42
溫菊
抱歉晚回。滿認同大大觀點,真的覺得當時人市場沒更多加入競爭的作品。而且傳統武俠故事性有其極限,在娛樂表現上漸顯僵化,又無法像奇幻作品有太奇妙的情節,可能能比較優劣的,就是文學內涵(?)。所以有時候我覺得「武俠」這個名稱自己鎖死了自己。感謝大大的討論!
2018-05-05 11:57:51
星空雙子巫女姬
以我個人的感覺來說,不如說武俠是進化了,他延伸出了玄幻、仙俠,又保留了一個武俠的圈子,在被劃分的同時市場被割裂自然縮小了市場,之後前兩者自然在市場的推進下演變,與武俠的關係越離越遠.
2018-05-03 20:05:29
溫菊
抱歉晚回。也許我們該準確地說,傳統武俠已步入式微,武的精神廣為流傳(?)。感謝大大的觀點。
2018-05-05 11:59:53
鬼才
我覺得新生代的武俠故事還是滿不錯的,雖然劇情不像金庸那樣精彩,但讀起來也都四平八穩
武俠的格局已經類似於奇幻的矮人、精靈、巨龍,大家的基礎都一樣,但怎麼柔和才是真功夫
我到現在還是滿喜歡九把刀的功夫,雖然不是傳統的武俠故事,但夠創新也夠有趣
2018-05-03 23:48:07
溫菊
抱歉晚回。所以其實故事才是本體,恐怕這是真理。
2018-05-05 12:05:26
柚葉
我發現溫菊你最近真的很多愁善感 Orz

對於武俠小說,我也沒涉獵過。
但相較於小說,我比較能接受去看電視劇、電影這類的作品(小時候電視兒童,金庸的電視劇我大概都看過 不斷翻拍的版本我還是會看 XD )
而且即使我看完電視劇、電影,我也是不會回過頭去翻原著小說看的人,除非真的被人安麗狂推薦才有機會去翻原作看。

因為直接演員演出來給你看、呈現在眼前讓你知道是怎樣子的東西,還有背景音樂讓你感受到那氛圍。

小說還得要看該作者的功力能不能讓讀者勾勒出畫面感,能不能感動、撼動自己那一個心,畢竟小說在於文字,我們讀的時候還得要把文字轉換成畫面。
特別是武打動作很多的東西上去這樣做轉換,我覺得很累。那我不如直接去看改編成的影視作品。

以前為什麼武俠很夯,我是認為以前的人科技沒有像現在那麼進步與便利。
而且以前的人能娛樂的東西很少,加上時代背景因素等等的,所以武俠小說能夠帶動起來。

不能說現在武俠沒落,只能說現在的武俠可以用更新穎的東西融合在一起,成為新一代的武俠。
例如用新的科技去做變化,未來科技去做創新。
你不覺得光這樣想很有趣嗎?XDD ((好啦,我承認我腦洞開很大。哈哈……

武俠這詞的意義、定義是可以靠著時代做轉變的。就如同為什麼有日輕小,不就是因為時代的變化嗎?

(拍拍溫菊)
2018-05-04 22:36:48
溫菊
抱歉晚回。所以根本來說,大概就是傳統武俠已近GG,除非寫得非常非常好。
2018-05-05 12:18:49
一二三
而言之好的劇情就是一切。
不管寫小說,寫劇本,畫漫畫 演話劇, 劇情差 就什麼都免談。
2018-05-05 14:36:43
溫菊
是啊!我覺得是這樣!
2018-05-06 14:20:04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