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後,臺灣總人口數減少,老年人口增加216萬人

文◎盧美靜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0
2065
MIL61005//1

二○一八至二○三○年間,總人口約減少16萬人,然而老年人口卻增加21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8萬人;幼年人口及青壯年人口分別減少37萬人及196萬人,平均每年分別減少3萬人及16萬人。

人口為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口數量及年齡結構的變化是決定國家發展的重要關鍵。為瞭解未來人口發展趨勢,以做為政府相關機關在擬定各項服務及政策之規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每兩年會根據最新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資料,修正未來人口推估值。

人口數量與年齡結構之變遷,在長期方能顯現。當前所面臨之人口高齡化、少子化趨勢,即反映過去長久以來整體經社環境演變下,婚育、死亡、遷徙等方面改變之結果。而下一世代之人口數量及其年齡結構,亦取決於這一世代出生、死亡及遷徙人數。

人口問題改善非一蹴可及,為觀測本世代之生育水準對下一世代人口,由幼年至老年時期之年齡結構變化,進而及早思考、因應未來所需面對的人口重要議題。

由於近兩年生育率持續下降,低於前次推估假設,故此次推估結果人口高峰時點將更快來到。人口推估的結果不但可做為各部會擬定相關政策之參考依據,亦可做為個人及家庭規劃之參考。

影響人口趨勢的3大重要因素

因素1:婚育延後且減少

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增加1.9歲,從一九九七年的28.1歲,增加到二○一七年30歲;高於日本的26歲(二○一五年),稍低於韓國30.2歲(二○一七年)。

同時,20~39歲女性未婚率也提高,從一九九七年36.2%,提高到二○一七年57.2%,意即20~39歲女性每10人增加2人未婚。

而女性生育第一胎年齡增加4.5歲,從一九九七年26.3歲,增加至30.8歲;高於日本的30.7歲(二○一五年),低於韓國31.6歲(二○一七年)。

此外,婦女一生所生的平均嬰兒數減少0.7人,從一九九七年1.8人,減少至二○一七年1.1人。

二○○三年起日本、香港及新加坡之總生育率已陸續出現回升趨勢,惟近幾年又見下降之勢。二○一七年臺灣總生育率降為1.13人,與下圖所列國家相比,僅高於韓國。

因素2:預期壽命延長

受民眾生活水平、醫療技術及公共衛生提升等因素影響,零歲平均餘命(即預期壽命)由一九九六年之74.95歲,增加為二○一六年之80歲,增加5.05歲。

同樣以一九九六年和二○一六年的平均餘命來看,其他高齡化或超高齡的國家也有同樣的趨勢,其中韓國、新加坡及芬蘭增加幅度大於臺灣,分別為7.87歲、6.20歲及5.09歲;其他地方也增加將近4歲,香港(4.60歲)、法國(4.32歲)、義大利(4.02歲)、英國(3.87歲)、日本(3.79歲)。

因素3:國際遷徙增加

一九九七至二○○七年,總人口約增加122萬人,主要是因為出生數大於死亡數之自然增加因素所造成(占92%);二○○七至二○一七年,總人口約增加61萬人,自然增加因素減少(占72%),國際淨遷入因素增加。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