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设计对世界设计史有哪些影响?

在了解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以后,发现这几个运动中吸收和借鉴的大多是西方设计和日本艺术风格,在那个时期刚好是东方文化传入西方的时候,…
关注者
833
被浏览
58,022

12 个回答

這是個好問題,而且我覺得要用繁體回答,才能表達我對這份光怪陸離的魔幻力量感到驕傲,也讓大家知道這段逗逼的故事:


話說孫悟空被關500年,題主卻不小心撕開了這道符咒讓一隻具有魔力的巨龍再度現身,這條巨龍生存的黃金時代塵封至今約800年一直乏人問津,恩,是該讓它透透氣的時候了。


故事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在歐洲新藝術運動之前,以及日本江戶時期的藝術風格啟蒙之前。


公元581年隋朝大一統中國之後,帶來大唐盛世奠定中華文化基礎,後來趙匡胤呼叫巨龍穩定了五代十國的亂象,至此南北宋從公元960年開始重文輕武發展到公元1279年,前後花300年養肥了一條巨龍。


巨龍剛開始對於趙匡胤長的忒醜也頗有意見,但是他充滿文人氣質內核以及沒有暴戾的傾向,終於讓神龍心甘情願傳授魔法。

你要是有機會到台北故宮就可以看到他的長相,那裏還有大量宋代時期的文物,看到當時巨龍稱霸全球的藝術創作。

像這樣

要知道宋代時期的巨龍,魔法能力之強大,就連指環王的幻影伎倆簡直小菜一碟。

巨龍教中國人不玩虛的,都是扎扎實實的法力,就像是石頭的石,隨便變出一個花樣就能驚動全世界,中國人善用巨龍的魔法把地球人搞的嗨到不行。

巨龍傳授人們使用高級火焰、鋼鐵鑄造技術、天書、星象、造船和航海科技、建築魔幻皇宮等技術,影響了全球。

當時倭寇還不懂藝術兩個字怎麼寫,頂多就是把發光的寶石頂在頭上代表自己的身份有別於常人。

這逗逼造型對巨龍來說實在太搞笑,所以巨龍又傳授了中國人藝術法力,這法力能把看起來平凡無奇的日用品、衣服等東西變得像仙人使用的特殊道具。

對當時世界各地的人類來說「藝術」簡直就是奇幻科技,世界各地的人們騎著駱駝駕著船四面八方遠道而來,死命的也要把巨龍魔法變出來的鍋碗瓢盆茶葉植物衣服搬回去煉就成仙術。


從唐代到宋代的短暫幾百年,那個時候的日本人很討厭戰爭,一心追求魔法。

宋代時期的日本人更好學了,無論是道法、儒學、陰陽論、寺廟佛像、文字書法繪畫、舞蹈樂器、服裝設計、建築景觀...

那麼多讓日本人嗨翻的事物,全部複製了一遍,然後帶回去日本盡可能的還原了一把。

但是日本人忘記把星象帶回去,估計他們也搞不懂這個玩意,其實我一直懷疑他們從這個時期的理科就不過關,後來也被美國搞的太嗨了,所以到現在經濟連續趴了20年。

就在日本人把魔法和法器都複製到差不多的時候,來了個蒙古人叫忽必烈。

忽必烈的口號就是打打打,不但擴大中國版圖,也阻斷所有對外的道路,還一路打到了歐洲去,也打到日本去,結果還被日本人打了回來。看來蒙古包還是不適合漂在水上做活動的。

神龍一見情況傷了心的飛到雲端從此隱藏了起來。雖然改朝換代之後也有皇室成員拉下面子到天壇祭拜神龍,然而神龍就是不願再現身。

中國再後來的日子還是不斷的打打打,打到後來,知道這段故事的人也打到差不多死絕了,少部分的人們認為神龍的魔法已經不再重要而遺忘的一乾二淨,大部分的人們只剩下以往斷片的印象。

而且斷片的很徹底。

所以人們過年期間放鞭炮把建築物給燒了用來嚇走神龍、端午吃粽子冬至吃湯圓元宵掛燈籠、每個月努力勞動讓全家吃上白米飯、老闆全心全意投入大量生產削價競爭的產品、小孩學習英文奧數和大量的簡體作業,取而代之踩踏別人的頭往上爬的競爭力才是重點。

這些,就是偉大的路線。


鏡頭再回到13世紀,當時的歐洲也沒好過到哪裡去:被蒙古人打、被日耳曼民族打、宗教和貴族打。

歐洲在13-16世紀的黑暗期300多年打來打去,最後是宗教為了炫耀自己騙的錢不知道往哪花而發展出巴洛克的奢華風格。

宗教派持續炫耀200多年後的19世紀,奢華程度閃到一般人快瞎了眼睛實在看不下去,結果一夥人在歐洲舉辦了工藝美術運動,也就是新藝術運動的前身,為的就是反對工業化生產、反對奢華、崇尚自然、追求平民化的風格和工藝。

接著19世紀的日本,在江戶時期沿襲清明上河圖的作風興起彩色印刷的木版畫叫做浮世繪,描繪當時商業繁榮的景象和人文文化。

其實這樣的模仿日子久了,鳳姐也能整成蔡依林。

一直發展到幕末時期,很多留學生在歐美學習西方的政治和思想,大開洋學文化之門,有了這些大量的交流後續的發展也就很自然而然了。

這個時期,我們還在閉關鎖國抽鴉片義和團武功蓋世拿身體擋子彈慈禧太后拿大理石造船。連我們都忘記神龍的存在更別提歐洲人哪知道有什麼藝術法力,就知道有張包裝紙叫浮世繪。


為什麼呢?


當時的歐洲人為了喝茶,看到中國又瘦又矮又跩個二五八萬又要死不死的那個鳥樣,只好從日本進口茶葉。

正巧那個時候日本茶葉都有印刷紙做為包裝,印著樸實畫風表達市井小民生活方式的浮世繪,飄洋過海成為啟發當時歐洲的藝術靈感。

一下子,歐洲人從家具、裝飾、陶瓷器具、繪畫等各方面炸開鍋,梵谷當時的繪畫也有浮世繪的作品。再後來就掀起了規模更大、影響更廣泛的新藝術運動,從此歐洲在19世紀到20世紀短短的100年期間對藝術領域有了深度的探索和多樣化的發展,奠定了藝術種種立論和定義。


想想從13世紀到現在,從鞭炮到火箭從印刷到包裝設計從輪盤到GPS中間800年的斷層,其他國家的發展似乎跟我們一點毛關係也沒有。

真要反省起來,其實自從神龍離去之後,是浮躁導致我們喪失了深入思考、低頭插秧的能力。


什麼?要圖??等集滿10個讚吧。

(願賭服輸,好咧,來了客官,上圖)


----8/4開始補圖-----


請不要期望我是什麽美術學家下凡,我只能說說笑笑用平常人的視角來看待。

還好我有兩顆眼睛,左眼看歐洲,右眼看中國,按冥王星系AKB48的記錄,再說一個大家沒聽過的故事:


時間再次回到中世紀,看看歐洲人的藝術變化:

1、愛情之樹.法國.1277年



(有沒有很搞笑)


2、妻子維納斯與戰神馬爾斯被火神伏爾甘捉奸在床.法國.1380年


(這個也很搞笑)


3、“湖心女士”夏洛特.拉斐爾前派畫家沃特豪斯.19世纪


(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有沒有)

從這三張圖可以看出来歐洲的繪畫藝術從13世纪的紅白機跳到19世纪的PS2,這中間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按歐洲藝術的描述方式來說,中國在12世纪時期就已經進入新藝術時代。再看看中國巨龍在13世纪的PC 286時期可以畫成什麽樣:


1、蘇漢臣《秋庭嬰戲圖》,五代南唐


2、李公麟《滿川花》,北宋



3、宋徽宗趙佶《山禽臘梅圖》,南宋

比較之後,同一個時期的13世紀,歐洲和中國完全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好伐啦,法國的圖畫簡直是幼兒園等級的。

宋朝繪畫畫風多樣題材眾多,包括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及文人墨戲畫等。並且已經有構圖章法、透視比例、色彩鋪陳,延襲唐代繪畫技術進一步發展,簡直是全球最強。

可惜,真正知道巨龍傳奇的事蹟的國家並不多。

可老師不是說有什麽絲綢之路文化互通嗎?可能很多人都被課本給騙了,習慣就好。要不然就是美術老師的地理沒學好。

絲綢之路是這樣,不是中國人直接跑到歐洲去,中間是有貿易公司的這就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把中國的特産原物料加工,之後用阿拉伯的設計變成歐洲人喜歡的樣子再販售出去。他們不是簡單的二道販子,是個很給力的總代理角色。

就像印度人發明阿拉伯數字,但是我一直以爲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其實阿拉伯人只是流傳出去。(所以我們才叫阿拉伯數字)

阿拉真神的法力和巨龍不太一樣,當時法力也很強,擁有煉金術、天文學、數學,屬于理工科的。

重點就在真神告訴阿拉伯人不可以膜拜偶像,所以就沒有雕刻人物,也沒有繪畫畫人物,只有理工屌絲宅男畫出來的幾何圖形:

(窗花有沒有很中國風)

從表象看是幾何圖形。但從意義上看,它與“安拉獨一”的觀念相連。即世間起源于點、線、面,又歸于點、線、面。阿拉伯把這些花草鳥獸格紋等中國元素拿到了歐洲,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绘画、服装、家具工藝上。

歐洲沒人意識到這些核心是中國的,跟阿拉伯數字一樣。

這時期的歐洲一方面也學習希臘的雕像、建築。當時的歐洲人真的很土鼈,恩,藝術涵養就是這麽一點點累積來的。

然後呢?沒有然後,中國第一次有機會和歐洲交流的時候就出現斷層,巨龍的藝術法力就這樣被阿拉伯夾斷了。

其實阿拉伯人也寫書法的,但是歐洲人用不上,所以又被夾斷一次:

放下那個印章,哼!那是巨龍的。


其實呢,在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是指14世紀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然後逐漸在16世紀擴展到西歐各國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出現一段藝術升級,雖然都是幫宗教畫圖,但重點是---------他們發現了光、發現了光、發現了光!!!不管重不重要,都要說三次。於是就有了光,開啟嶄新的藝術領域。


事情是這麽來的,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意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定爲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開創者,以及“歐洲繪畫之父”。看看代表畫:


學設計的有沒有想起學校的石膏素描,畫到你手斷掉,老師會告訴你就是這麼來的嗎?


只是因為發現了光、給後續的藝術帶來了開創性革命。



有沒有發現雖然人物立體化了,開始有了顏色和光影的變化,但是背景都是平塗?畫圖這件事情總是一步步來的。


由于當時歐洲不斷的在打打打所以發展的忒慢,然後逐漸的,其他藝術家也開發出各式各樣的流派,直到19世紀的新藝術運動又繼續升級,就像宋代的藝術百家爭鳴一樣。


歐洲藝術家發現光是因爲,希臘喜歡脫個精光,所以雕像通常長這樣:


古希臘的阿波羅


然後,逐漸的繪畫就變成這樣:


提香1538年《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看哪裏?重點是畫面背景的深度,還有,注意底部紅色的靠枕紋路還有地毯,有沒有類似中國風的感覺。那就對了。


如果真的要說新藝術風格和宋代流傳出來的藝術風格扯上關系,那麽可以參考宋代家具。


宋代多講求橫平豎直,簡約明了,盛行方正簡潔風氣,與現代主義設計中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但是沒人知道爲什麽,只好說都是日本人傳出去的吧。


如果當時的宋代在13世紀繼續發展簡潔方正和流線條的藝術架構,那麽就沒有19世紀歐洲之後新藝術和DECO藝術的事情了,巨龍的魔法足足領先全球600年,這些祖字輩的人怎麽給巨龍搞飛機的啊啊啊。。看看:


1、宋代家具


2、裏特·托馬斯·裏特維爾德(1888-1964),是荷蘭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大師

是不是很有宋代簡潔方正和流線條的藝術?就是用色進化了。

至於中國藝術發展的第二階段,關于巨龍的魔法和日本AV女優的交流,等50個贊再繼續寫。

(丫的這個目標也突破的太快了,你們午餐有吃飽嗎?好吧,繼續!)


說到江戶時期的日本人把巨龍變出來的神器大量的複制到日本,前面提到,模仿久了鳳姐也能整成蔡依林,那麽,我偏偏要把蔡依林整回鳳姐。


爲了什麽呢?因為我雞凍了,那麽多人迫不及待的想看AV女優。


先提醒,後方高能,118歲以下小孩千萬別再往下看。再來,我倒著順序來講故事,先從浮世繪最巅峰的時期開始:





118歲以下小孩千萬別再往下看






118歲以下小孩千萬別再往下看





118歲以下小孩千萬別再往下看



越這樣說,越要看不是。




巔峰時期已經是多色彩版畫,我挑出其中作為代表作品(約1850年左右),入圍的有

1、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2、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六次


最後這張有沒有很像那個什麼?清明上河圖,對啦,巨龍傳奇就是這麼神奇,可以持續600年呢。


選擇這兩位浮世繪版畫畫家是因為都影響梵谷後來的創作風格,比如龜戶梅屋鋪

左邊是歌川廣重,右邊的梵谷臨摹


雨中的橋,右邊這個就是梵谷臨摹


梵谷對這個畫風的喜愛,有足夠證明和證據說清楚他受到浮世繪的直接影響,甚至在信上自己說:


牆壁上貼滿日本版畫,所以很快樂



為什麼快樂?可以悠閒的研究屬於自己的一個套路當然快樂,做設計的人肯定明白這個道理,沒有低能客戶在旁邊指指點點的爽快感。


其實呢,越早期的浮世繪越顯的蛋疼,原因也是因為閒的蛋疼才有浮世繪,其中葛飾北齋是影響很深遠的一個禿子。這給了我們一個人生的判斷經驗:


但凡看起來很慈祥的日本禿子都有色叔叔情節,要離的遠遠的。比如





[圖片上傳失敗]丫的







再來一幅早期的,喜多川歌磨(1800)


反正大概就是這個樣,有興趣自己度娘一下。


AV女優這麼早就有了。


我們繼續往古代穿越到了再早期一點,浮世繪就是畫一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況,類似一種藝術紀錄,像這樣:



有沒有覺得眼熟呢?時光再倒回600年前的宋代,那就是這個樣:



一個樣啊!!!這下可有十足的證明,話可以大聲的說,巨龍傳說魔法第二次通往世界各國的機會,竟然被日本人夾斷了。丫的新藝術、丫的裝置藝術,被日本人夾斷了,被日本人夾斷了,被日本人夾斷了!不是重要的也可以說三次哦。


如果說你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個回答:

日本極簡主義是否和生活密度有關?

zhihu.com/question/1970



雖然沒有小叮噹載我們回去改變世界軌跡,所以只好自己燉雞湯給自己加油打氣:


別難過,人的眼睛長在前面,往前看,我們來改變世界的未來。然後...到了20世紀...


中國出現一尊如神一般的人,神功附體比義和團厲害幾百倍簡直就是巨龍附身讓我們的藝術可以再次讓世界追捧,真正展示出我們中國人的超凡能耐和巨龍魔法,連日本、歐洲、美洲都崇拜到五體投地,就差非洲還沒征服,這次沒人可以夾斷我們了。這位大神是...





這個巨龍附身的神人是.....





3






2





1









(╯°Д°)╯︵ ┻━┻







怎麼,電影不能成為藝術嗎?我們的小龍可是用拳頭打出來的,非常給力。


然後近代史上又出現了一條龍。讓世界看到「我們不是東亞病夫」


地球人你們要知道中國「臥虎藏龍」啊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堅強的意志和耐心藏於九泉之下飛於九天之外,靠的是臥薪嘗膽的醞釀反彈。


綜觀世界現在的藝術和設計,無論建築家具繪畫還是擺設,很難再有百花齊放的現象。我看到評論裏有人提到徐悲鴻齊白石這些大師,說實在的他們也沒有掀起世界藝術高度,頂多就是藝術領域細分下冒出來一位英雄。


我也問過為什麼,其實當初的歐洲一系列的藝術運動,已經創造出好多好多類型的藝術類別,現在也只能隨他們劃分或是獨立一個小派系。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請自己看村上隆的書,後來他想振興日本藝術的過程也非常的有感觸。


(感謝破百讚,直接把書名貼上)

村上隆,藝術創業論,看完就明白我說的問題了。重點說明在我的知乎想法裡面有:

zhihu.com/pin/896342590

再怎麼遺憾歷史上的問題、再怎麼難過藝術領域的話語權已經在別人手裡,都於事無補,頂多就是自嗨式,看看我們老祖宗以前也創作過XXOO,我們還有景泰藍尿盆呢,那又如何?


那麼,何不把心放寬,還有更多領域可以再創百花齊放。也可以在任何創作再次融入中國獨有的元素。


比如每次看到CSS的網頁設計,就是一種百花齊放的可能,很多前端後端的設計需要加強一下人文素養。還有,muji生活用品也在創造一種生活藝術,不就是宋朝的極簡主義嗎。


就算是櫥窗陳設這種小事情吧,我們看到很多大品牌都很用心的照顧,換成中國品牌擺個假人套上衣服完事,也許,就是櫥窗陳設這樣的藝術領域可以讓我們再次引領世界呢?!


中國的那些書法、那些水墨、那些剪紙,不要照本宣科而是變成一個符號,再次好好認識老祖宗傳下來的匠心和人文智慧,留下來那麼多寶藏,重新運用起來和世界接軌,這才是王道。


Hermès是不是很中國哪?!再不重視,又要被夾斷了喔!

還有這個...

這些奢侈品牌以為隨便刺繡,就要我們5000人民幣買一雙鞋嗎?自己的文化瑰寶,為什麼他們可以來我們地盤撒野?

還有這個...

丫的把這套官服給我脫下來,你這叫審美?為什麼他們可以來我們地盤撒野?

因為我們的環境,就沒有培養匠人文化的意識。而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瑰寶,也沒有深入去探索和開發培育的過程。

就是這樣。你說可不可惜。


創作之路雖然一路上會有一堆腦殘人限制你,比如最近動畫片大聖歸來在技術上把功夫熊貓甩開幾條街,製作過程中沒有錢把房子都抵押了,大家還是不投錢。


那又如何?認為值得就去堅持,結果還是會有識貨的人出現的,只要堅持。寫到這裏也差不多完工了,來個總結吧:


現在需要的,不是情懷,而是恢復自己的匠心。


最後,附上導演李安在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橋段,寫那麼多只是希望你點個讚!


外國人能看的懂李慕白在竹林上彈跳,我們看的懂這句台詞背後的含義,是不是?謝謝大家願意耐心閱讀。


欢迎直接关注我的专栏:

新零售

0809更新第三部分第一节“日本趣味”。

*(感谢大家的支持,其实这篇文章很长,而且还没有写完,被推荐感觉很惭愧,而且似乎也造成了一些误解,为什么要先写日本?因为命题中的结论是中国没有影响,而实际上是日本产生了这样的影响,故而要从日本入手写明为何日本影响了欧洲,有了这个参照组,才能通过对比搞清楚为何中国没有。其实与其说是在写日本如何影响了欧洲,不如说这一部分是为何欧洲选择了日本而没有选择中国。但是鉴于还没有写完,有关中国的部分还没有展开,不过提纲已经写在前面了。所以对不起,还需要时间,谢谢。

简明扼要直接回答问题。那就是在19世纪中国艺术基本没有对欧洲的设计产生影响。首先,中国艺术没有出现fine art和decoreta art的分离,既设计出现的前奏。而日本艺术独自走出了这条道路。其次,19世纪的欧洲,中国的工艺品已经在欧洲流行几个世纪了,跟不上欧洲艺术发展的进程,走入了衰落,而日本艺术则正好切合了这个进程,故而深受欧洲的青睐。



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好在角度非常。一般而言,讨论日本艺术对欧洲的影响交流,多瞩目于艺术(fine art)的层面,比如已经被说烂的印象派。而从设计出发来探讨东方对西方的影响,却是个比较稀见的角度。

设计本身的含义非常宽泛,而根据问题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对这个话题的范围。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rt nouveau,Art deco,这些艺术运动都把话题指向了现代设计诞生的前夜,这些活动本身反映出是处于装饰艺术(decoreta arts)到现代设计出现前的过渡阶段。而这个阶段大约从19世纪末持续到了20世纪初期,以德意志工艺联盟的诞生以及俄国构成主义出现为止。

这些活动的目标本身是艺术对工业社会做出的一次回应。在在机器制品充斥社会,却尚未找到自己风格前的一种探索,根本目的就是把艺术带入新兴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让生活更美一点。日本的工艺美术正是在这个阶段之上与欧洲发生了共鸣。

本文试分为三部分探讨说明日本艺术对欧洲的影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和日本工艺交汇的节点。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日本热”是如何在欧洲形成的。第三部分是重点,分析日本工艺美术中蕴含的现代性,旨在说明为何日本艺术最终能与欧洲工艺美术合流,以及为什么中国没有。

一.从传统工艺美术脱胎的"设计"

工业革命的演进,将设计从工艺中的剥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环节。工业生产要求通过机器进行大量复制与生产,这就意味着在展开生产活动之前,就必须要提前确定产品的样式规格和工艺,由是设计者与生产者被分离成了两个不同的环节。而在工业制品出现刚刚大量流入市场的时候,设计环节更注重的是功能的实现,以及如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工业品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工业美”的缺失使得彼时的工业品成为了低劣与廉价的代名词。


Chair No.14 1853 by Michael Thonet
最为著名的机制椅子桑纳14号。这种简洁的风格在当时尚未被接受。


同时由于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者,大批传统匠人竞争不过廉价的工业制品,走入颓唐。而且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过去曾经被贵族包养的传统手工业者失势,使得他们的服务对象转向了新兴的中产阶级。这意味着传统贵族式的审美趣味不再受到欢迎,如果谋求新的装饰风格成为了必然的需求。

在这种潮流之下,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便出现了。他们一方面要反感工业品的粗劣,一方面厌恶”维多利亚风格“的矫饰。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成了一大课题。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流行,受到了当时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潮强调了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不再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不再是宗教的衣钵,艺术不需要有思想,专注于色彩,造型,线条所带来的愉悦就足够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对于纯粹的形式美的探索才得以在欧洲出现。

这一变化可谓是传统设计走向现代的一个标志,装饰艺术得以从“大艺术”(fine art)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由此一切能为装饰艺术提供养分的素材便被不断挖掘出来,从的哥特复兴,到伊斯兰美术的装饰纹样,再到日本的工艺美术品。

工艺美术运动中吸收了日本元素的家具
E. W. Godwin - Japanese style sideboard, c. 1867

这一转变为日本艺术影响欧洲提供了可能性,由是日本艺术中现代因子逐渐被欧洲人发掘,与现代艺术发展的进程合流。不过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呢?为何中国艺术没有受到如此的重视呢?这就不得不提十九世纪末期弥漫欧洲的“日本热”了。




二.从“中国趣味”(Chinoiserie)到“日本趣味"(Japonaiserie)

其实无论中国趣味还是日本趣味,都是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下“异域想象”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热与日本热能够出现的契机。而这股热潮能够持续多久,则就要看欧洲人趣味往什么地方转向了,也就是说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需要什么样趣味,什么风格才会形成潮流。


一谈到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我们肯定绕不过洛可可风格。16-18世纪,通过对外贸易,外销瓷不断流入欧洲,中国瓷器繁复的装饰纹样与描写生活情趣的画面曾经为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世纪的欧洲,美术正不断从宗教题材的影响中脱退,人欲横流的享乐主义风潮鹊起,洛可可风格登上舞台,中国工艺品的风格与题题材都与这一风格的取向相互契合,因此在工艺美术领域掀起了一场中国热。然而这股热潮随着洛可可艺术被新古典主义取代,在18世纪末走入了衰微。

The Chinese Garden François Boucher

这一时期的日本却由于其比中国酷烈的多的锁国政策,使得欧洲人对其知之甚少。除了趁着清代早期海禁的空子,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出过一些瓷器(有田烧/伊万里烧)以外,欧洲人对日本工艺美术基本是陌生的。

有田烧 1725年

然而时间到了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召开,给了日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参加世博会,也是日本的工艺美术品第一次大量地被传入欧洲,无论是陶瓷,漆器,还是版画,都使得欧洲耳目一新。通过这次亮相,引发了整个欧洲有关日本艺术的极大兴趣。


日本参会使节团 1867年

(PS:而且比较搞笑的是日本其实是以两个国家<日本大君政府,日本薩摩琉球国大守政府>

的身份参加的,萨摩还自己设计个勋章,引得幕府十分不爽,但也无可奈何。)


19世纪中期的欧洲社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中产阶级的都市生活,以及女性的“发现”,唯美主义的风潮都为日本工艺美术的一炮而红打下了基础。当时受到欧洲人青睐的浮世绘,北斋漫画中有关异域都市生活的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等等都正合欧洲人的口味。


日本在参加过这次博览会后不久,就爆发了明治维新,从此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并主动地参与了历届的世博会。这种对自己文化的宣传也为日本热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可以说这是亚洲第一次主动的推销自己并获得了成功。而这时候的大清国对世界博览会的态度始终是在看“大型庙会”,历次参加都是洋人代办,直到1904年,慈禧太后才意识到世界博览会的重要性。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大清国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鸦片和暴民成了中国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这种时局之下,中国文化的不可能对欧洲产生影响。


文化的宣传或推销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参与。18世纪以来,收藏业的出现,把美术品也转化为了一种商品,这给了资本制造“日本热”以契机。就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结束不久,艺术品商人Samuel Bing在巴黎的美术品商店就开张了(据说梵高就是在他的店里看到浮世绘),他多次亲赴日本去寻觅日本的工艺美术品,并成为了欧洲各大美术馆日本艺术收藏品最早的供货商。


Samuel Bing (左一)1838 - 1905本名Siegfried Bing。


在他的努力下,日本艺术被贩卖同时也被介绍到了欧洲各地。1883年,由他主编发型的杂志

“Le Japon artistique

”,(《日本艺术》)将日本热推到了高潮,这本杂志全面地介绍了日本艺术的方方面,不仅有浮世绘和传统工艺品,更涉及到日本绘画,染织,演剧等等各个方面。到了1895年,他开设了一家著名的画廊展示他的日本美术收藏以及符合他理念的欧洲美术工艺品,这家画廊就是鼎鼎有名的“

Maison de l'Art Nouveau

”,而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也由此得名。由此不难看出,日本趣味和Art Nouveau背后的联系。




“Le Japon artistique” 封面



不仅是欧洲的资本,文明开化后的日本也参与到了这场推销自己的活动中去了。明治维新之后,很多日本人陆陆续续来到欧洲留学,目睹了当时日本美术工艺品在欧洲倍受追捧的盛况,一位日本人也走上了向欧洲人推销日本艺术的道路。

1884年,林忠正与好友设立了“若井-林商会”,开始为各大美术馆提供日本美术品的鉴定与贩卖服务。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有关日本美术的书籍编篡与出版。在他的帮助与支持下,法国著名文学家Edmond de Goncourt(龚古尔)于1891年和1896年分别出版了《歌麿》与《北斋》两部著作。使得

喜多川歌麿

,葛氏北斋的作品在欧洲名声大噪。



林 忠正(1853-1906)被国粹主义者叱为国贼,可谓“日本卢芹斋”。


在林和Samuel Bing的不断努力之下,浮世绘的价格被炒作到了惊人的地步,而眼光独到的林忠正所带来的国宝级精品,更是一进入欧洲市场就倾售一空,林也因此一举成为巨富。在此之前,欧洲人感兴趣的多为日本的工艺品,对于浮世绘的热爱仅仅停留在一些印象派画家的小圈子当中,而在商业资本的参与之下,日本美术在欧洲受到了全面的关注,这股热潮甚至回流到了日本,重新评价了“浮世绘”的价值。日本人的艺术观念也随着欧洲人一同“维新”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林忠正背上了导致国宝流失的“国贼”的骂名。不过如果没有他的努力,这些珍品很可能就会泯灭在历史当中,其价值永远受不到重视,所以其实有句老话应该改一改,并非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是“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所以,19世纪末日本热仅仅是一场商业炒作么?当然不是,商业资本的嗅觉是永远最灵敏的,它总会把自己的注入到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中去。这场热潮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欧洲艺术向现代转型期的过程中,发现了日本艺术中的现代性。

日本热的流行并没有停留在异域想象下的猎奇,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欧洲人不再是简单地对日本艺术品,题材进行简单摹写,与重复,而是真正地开始对汲取日本艺术的手法,视点,技法等更深层次的精华。由是欧洲对于日本的艺术的认识从“趣味”的层面脱退,撕掉了民族性的标签后,转入对现代美学共通规律的探索。"日本趣味"最终演变成了“日本主义”(Japonisme)

而这才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中国影响了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rt nouveau,Art deco的根本原因。至于为什么?留待下回详解。



三.从"日本趣味""(Japonaiserie)到“日本主义”Japonisme)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由猎奇到认真,由简单模仿,到掌握规律,从趣味到主义的转变,无不反映出19世纪的欧洲对于日本美术认识演进的过程。其实同时代的欧洲全世界的美术风格都随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与博物学的流行进入欧洲,然而最另人好奇的是,为何是日本而不是别的文明吸引着欧洲人一步一步走向了更深的层次呢?这就要具体来看当时欧洲的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与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部分发生了共鸣了。


1.日本趣味的取向

关键词:女性,都市题材,自然


所谓日本趣味的涌现与浮世绘的热潮有着直接的联系,透过日本版画绮瑰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把欧洲人带入了一个抽离了现实的世界。然而浮世绘所描绘的一切,却又无不和当时的欧洲生活有着相似的特点。透过浮世绘这扇窗口,欧洲对于日本的兴趣逐渐扩展到了美术工艺的方方面面,继而成为了一场风潮。

在这场日本风潮当中,引起欧洲人好奇心的内容多集中在女性,城市生活,自然,以及日本风景等几个方面,这些主题与风情无不迎合了变革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继而被一一拔擢出来,在时代的共鸣之中,成为了欧洲创作者们的灵感与素材。

---女性---

对于十九世纪福起来的欧洲上流女性来说,浮世绘中描绘的歌舞伎与其华丽的服饰无疑成了她们的心头好,日本服饰艳丽的色彩与自然主义的清新格调的对于向往奢华而又不愿矫饰的资产阶级新女性们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由是浮世绘的热潮还带动了和服的销售,这些日本要素也自然地进入了欧洲画家的视野。


图版:莫奈 le japonise (1876)






Alfred Stevens La Parisienne japonaise 1872







此外,日本浮世绘中对女性的描写手法亦可能对欧洲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世纪是个女性地位相对提高的历史时期,有关女性个体的生活关注与描写成为了一个新的创作角度。当时有关女性的题材中,出现了一种强调女性内省性的倾向,流行以读书或忧郁的形态来刻画女性的“颓废美“。浮世绘中有关女性美的描写方式可能为欧洲画家所借鉴。




Alfred Stevens Meditation 1872


菊川英山 《风流近江八景 石山 》 1809-13?



---都市题材---


产业革命同时带来都市生活的巨大变化,庶民的娱乐大量出现,新的公共设施的设立打破了过去欧洲都市封闭的社交空间。剧院,动物园,咖啡馆等等题材的涌现都是这种变化的结果。由是从日本舶来的版画中,描写公共场所的作品亦在欧洲人中产生了共鸣。


川国贞 劝进大相扑舆行之图 1841


歌川国政 《東京新富町守田座大入之図》 1872年






---自然---

“自然”一直都是远东美术为欧洲留下的一大印象,从中国的陶瓷器到日本的工艺品也都不断地为欧洲提供着素材与灵感。19世纪中后期,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后,欧洲的自然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然逐渐从人类对抗与征服的对象,变成了人类自身起源的母体,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新定义。同时,随着唯美主义思想的发展,植物的纯粹的造型美成为了新的造型与纹样创造的源泉,日本美术中有关自然的描写与色彩的追求亦成为了欧洲工艺美术学习的对象。




<梅に鶴> 18世纪


Plateelbakkerij Rozenburg

, CHARGER 1897年




Gisbert combaz 四大元素 版画 1898年


这其中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无疑是莫奈的《睡莲》系列。有关莫奈以及印象派受到日本趣味影响的话题由于不是本文的重点,故而不再赘述。然而这幅作品最指的注意的一点在于其风格的“装饰性”,打破了传统欧洲美术的构图,无天无地,无焦点,近乎平铺地把一池莲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脱写实性的倾向无疑和装饰艺术的隆兴有着同样的内里逻辑,既艺术的功能性的消退以及唯美主义思想的出现。





睡莲 1905




随着这股风潮席卷欧洲,为欧洲人更深入地理解与研究日本美术打下了基础。日本美术中构图的非对称性,平面化,符号化的美术风格,都成为了欧洲装饰艺术风格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以致于在现代设计诞生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着影响。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