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黄石公园检测出「僵尸鹿」病,专家称未来不排除传人风险,这是一种什么病?

中新网12月24日电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当地时间23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首例“僵尸鹿”病,引发科学家担忧,称该病毒可能会传染给人类。 据报道…
关注者
681
被浏览
2,209,672

239 个回答

你以为的僵尸鹿是这个

实际上的僵尸鹿是这个

https://www.zhihu.com/video/1722558610947829760

这玩意既不是病毒, 也不是细菌真菌,而是一种发生了错误折叠的蛋白质。

2009年[1]美利坚的砖家对非灵长类(食蟹猴和松鼠猴)僵尸鹿病毒易感性进行过研究,用于评估人类对僵尸鹿病毒的易感性。

为什么用猴:食蟹猴在生理上和人类极为接近,一般人类可以感染上的疾病,食蟹猕猴几乎都能够感染。

研究通过口服和脑内注射两种方式,结果发现:

  • 松鼠猴

脑内注射:在13只松鼠猴中,11只出现症状,平均潜伏期为41个月。

口服:在15只松鼠猴中,3只出现症状。

显然,口服途径的传播似乎比脑内途径慢,口服传播通常比直接脑内激发的有效性低1,000倍,并导致潜伏期更长和疾病传播效率更低。

  • 食蟹猴

3个口服,4个脑内注射,结果全阴性。

鉴于人类在进化学上与食蟹猴亲缘关系更近,所以理论上来说,人类可能与食蟹猴一样有针对引起慢性消耗疾病朊病毒的抵抗机制。

为进一步探究食蟹猴抵抗慢性消耗疾病朊病毒的机制,作者探讨Prnp/PRNP基因与慢性消耗疾病易感性关联。

PrP中的氨基酸取代可改变对慢性消耗疾病的易感性。

结果食蟹猴和松鼠猴之间的PRNP序列比较显示在5个密码子(56、100、108、159和182)处存在差异。

在上述5个密码子差异中,食蟹猴和人的密码子差异在位置56、159和182处相同。

总的来说,松鼠猴对慢性消耗疾病易感,而食蟹猴对慢性消耗疾病不易感。

人类又与食蟹猴亲缘关系接近,所以,理论上来说人类感染僵尸鹿病的风险很低。

毕竟还有物种屏障(species barrier)在保护着我们。

参考

  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788803/#full-view-affiliation-1

看起来,这问题展示的新闻在炒作鹿慢性消耗病。

鹿慢性消耗病首次发现于 1967 年,1978 年确认病原体为朊毒体,不是病毒。该病在鹿身上潜伏期通常在 18 到 24 个月(目前只记录到一例 15 个月大的鹿发病),症状是行为改变[1]、身体消瘦、虚弱、共济失调、流涎、磨牙、饮水和排尿增多、吸入性肺炎,主要致死原因是吸入性肺炎。该病在鹿间传染的主要方式是病鹿的唾液与排泄物污染草·土壤·水,亦可母婴传播。

可以从现有文献了解鹿慢性消耗病及其病原体[2]

鹿慢性消耗病可以在实验条件下传染给一些非人灵长类和啮齿类。在可预见的未来,鹿慢性消耗病传染给人的概率低下、要在人之间传播更是困难,并不值得担忧。炒作“僵尸鹿”的新闻可能惊吓一些读者,尤其是患有恐惧症、强迫症的读者,建议有追求的媒体拒绝这种行为。

  • 2017 年发表的一项估计表明,在美国,人每年可能吃掉 7000 到 15000 头感染鹿慢性消耗病的动物,这数字可能每年增加约 20%[3]
  • 鹿慢性消耗病朊毒体接触人类食物的机会比上述数字显示的要多得多。北美的许多鸟(例如渡鸦)可将鹿慢性消耗病朊毒体吃下去再高比例地保持感染力拉出来,这些鸟将鸟粪到处乱丢。
  • 数十年来,没有任何可信案例支持人能够感染鹿慢性消耗病朊毒体。

一部分学者做担忧状、称其“可能”如何如何的历史早于知乎诞生。

这问题下的一些回答和评论照例在大惊小怪、传播对朊毒体的错误认知,例如早就成了陈词滥调的“吃同类产生朊病毒”。朊毒体不能神奇地凭空刷出来。哺乳动物突变产生具有朊毒体性质的错误折叠蛋白质、将自己弄死的概率通常在百万分之一或更低。

  • 不过,对“鹿又不会吃同类”的认识也是错误的,鹿不时吃些动物尸体,无论是不是同类。鹿现有的牙齿不适合破开肉类,吃尸体的效率较低。鹿偶尔攻击小鸟之类,成功率也很一般。
  • 鹿慢性消耗病朊毒体可承受常见的消毒剂、溶剂、甲醛、消毒用的电离辐射、现存烹饪方法,难以被蛋白酶分解。焚烧鹿尸时约 600 摄氏度的热不保证将其完全无害化。

参考

  1. ^与其他动物的互动减少、无精打采、垂头、颤抖、重复行走、不怕人
  2. ^Herbst A, Velásquez CD, Triscott E, Aiken JM, McKenzie D. Chronic Wasting Disease Prion Strain Emergence and Host Range Expansion. Emerg Infect Dis. 2017 Sep;23(9):1598-1600. doi: 10.3201/eid2309.161474. PMID: 28820384; PMCID: PMC5572867.
  3. ^https://mwf.mb.ca/wp-content/uploads/2021/11/CWD-Comprehensive-Analysis-LR-SP.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