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西醫比較

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簡稱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發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軟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因其屬於全身系統性免疫功能失調,不單單影響關節,還可同時侵犯肌肉、肌腱、腱鞘、鞏膜等組織,甚至可併發類風濕性胸膜炎、彌漫性間質性肺炎等病症,是一個非常難以治療的頑症,西醫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是痹證,因其難以治療,又被稱為「頑痹」、「尫痹」。


患者多會遇到是選西醫還是中醫治療的問題,因中西醫對此病的認識及治療各有優勢和不足,瞭解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就可更合理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

西醫的認識及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是西醫的病名,屬於原因不明的全身系統性免疫功能失調。雖然各方面的研究尚不夠深入,但在病因病理,發病規律,診斷等方面較中醫更為系統完善。

因其發病原因不明,治療上也就很難有大的突破,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上主要從消炎止痛,控制症狀著手,常用消炎藥或類固醇等,但對從根本上治癒此病基本沒有幫助,反而是長期服用後帶來的毒副作用更麻煩,如消炎止痛藥引起的胃腸肝脾不適及穿孔,類固醇引起的內分泌功能紊亂,免疫功能失調等。近年來為壓制免疫反應,又用上抗癌化療藥甲胺蝶呤及生物製劑等,明知有巨大的毒副作用,還不得不用,這也反映西醫在治療上的無奈。我們可想而知,在如此嚴重的毒副作用下,局部疼痛雖可暫時緩解,換來的是肝腎脾胃功能嚴重受損(肝酵素高、腎功能下降),體質下降,停藥後病情又多會爆發。因此才會有「沒得醫」的結論,這也顯示西醫在治療方面有明顯不足。

當然,西醫對RA的診斷較中醫更有優勢,有一套較中醫更系統完善的檢查診斷標準,對準確認識此病及判斷療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在臨床中見到的病症中多是長期沒能得到明確診斷的病症,究其原因,多是普通科醫師對RA的診斷不熟悉,病人發病後又不知該看甚麼科,以致病人反覆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中醫的認識及治療:
中醫學認為此病是先由病人體質虛弱,免疫能力下降,後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病,致肢體經絡血脈痹阻不通,而見肢體關節僵硬、腫脹、痹痛等症。可用「虛」、「邪」、「瘀」三字概括其病因病理,所謂「虛」是指人體因各種原因(勞累、大病久病之後等)所致的體質虛弱,免疫功能下降易感冒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就易受風寒濕熱等外邪的侵襲而發病;其基本病理變化就是「瘀」,即肢體經絡血脈瘀阻不通,不通則痛。

如上所述,在病因病理、檢查診斷方面尚不如西醫系統完善;但從宏觀上看,虛、邪、瘀三字已較客觀準確地反映了RA的病因病機,較西醫的認識更為全面,能更好地指導具體的治療用藥,使得在治療方面較西醫更具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首先是整體觀念,可根據病人當時的體質狀態,綜合考慮「虛、邪、瘀」的緩急,以選擇補虛、祛邪、活血通絡的用藥,如體虛較重的病人,就可以補虛為主,兼顧祛邪和通絡,或攻補兼施;如體質不弱,就可以祛邪通絡為主,兼顧補虛等,使治療達致最適合病人的具體情況,這也是西醫治療無法達到的。

② 再一方面是較有嚴重毒副作用的西藥來講,中藥所用的補肝腎、健脾化濕、活血通絡的藥物,可認為基本無毒副作用,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更可幫助排除西藥所產生的毒素。

③ 更為重要的是除藥物治療外,可根據「虛、邪、瘀」的特點,有針對性選擇不同的護理外治等綜合治療措施,如全身或局部保暖、敷藥、針灸、天灸、火罐等,以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中西醫在治療中如何配合:
選擇西醫或中醫,或中西醫配合治療,可從三個方面來思考。首先,從檢查診斷方面而言,因RA本身就是西醫的病名,西醫有一套相對系統完善的檢查診斷標準,所以中醫現實也應遵循西醫的這一檢查診斷標準。不論中醫或西醫,都應熟悉RA的檢查診斷標準,並儘早為病人作出明確的診斷。

其次,從治療方面來說,病人選擇中醫或西醫治療確是一個困難的選擇,上述中西醫在治療方面的優勢,可為我們選擇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對於急性期治療方面,所謂急性期,是指病情較重,肢體關節腫脹痹痛較重,嚴重影響日常基本生活者。此時體內免疫反應較重,如不儘快壓抑住這種免疫反應,關節很快就會受到破壞,可選擇中西醫配合治療,在西醫消炎止痛及中醫整體治療的配合下,儘快達致病情的穩定,病情穩定後就可考慮逐漸停用西藥,用中藥來補虛祛濕,鞏固療效。至於穩定期治療,是指病情相對穩定,痹痛可以忍受,不致影響到基本的生活。此時為避免西藥的毒副作用,可以中藥為主進行治療,在中醫整體治療下逐步恢復體質,消除症狀。

第三,可從療效判斷方面考慮。判斷療效是自我症狀的改善,當然單從症狀改善來評價療效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配合西醫的一系列檢查來綜合評判,如類風濕因數、血沉、抗鏈”O”、C-反應蛋白等。病人可於治療的不同階段選擇作上述西醫檢查,一方面可較客觀地瞭解治療效果;一方面也可通過每次檢查,在各項指標的下降中,不斷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孫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