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醫學網

頸椎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概念:頸椎病是指以頸椎的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為基礎,累及周圍組織和結構(如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受壓等),可能出現頸部疼痛、僵直等症狀的一種臨床綜合徵。

特點: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或伏案工作,日常缺乏運動,造成頸椎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在白領中越來越多見,但就診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分型:根據受累及的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有不同分型(如脊髓型、神經根型、交感型等),具體分型的症狀表現及輕重程度有所差異。

症狀:頸椎病通常症狀不明顯。當出現症狀時,以頸部疼痛和僵硬最常見。通常早上症狀較為嚴重,白天有所好轉。有些分型還可能伴隨頭痛(如交感神經型)。如果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或脊髓,患者可能感到手臂或腿部麻木、無力或痠痛刺痛。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可造成肢體癱瘓。

溫馨提醒:雖然頸椎病進展緩慢,但如果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壓迫脊髓或神經根,使其受到損害,這種損害往往不可逆轉,要引起重視。

治療:大部分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效果很好,僅小部分患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才需要手術治療。

預防:在生活和工作中,作息規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避免久坐,適當運動,有助於預防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

頸椎病通常可以根據既往病史、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進行確診。

何時應就醫?

  • 如果頸部持續疼痛、僵硬,需要及時就診。
  • 如果出現突發性麻木或虛弱無力,或大小便失禁,這可能是頸椎病壓迫神經所致,請立即就醫。

就診科室

  • 骨科
  • 神經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病?

醫生會在瞭解症狀的基礎上,詢問既往病史,進行體格檢查,結合必要的影像學及其他輔助檢查明確診斷,排除其他疾病。

診斷頸椎病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影像學檢查是頸椎病最基本、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主要包括 X 光檢查、磁共振檢查(MRI) 、經顱彩色多普勒(TCD)等。

X光平片

X 光平片是診斷頸椎損傷的重要手段,也是頸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檢查技術,即使在影像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X 光平片對於判斷損傷的嚴重程度、選擇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的評價等提供影像學基礎。

頸部磁共振成像 (MRI)

MRI 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出椎管內、脊髓內部的改變及脊髓受壓部位及形態改變,對於頸椎損傷、頸椎病及鑑別腫瘤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計算機斷層掃描 (CT)

CT 可以顯示病變節段椎體後緣、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以及是否存在後縱韌帶骨化情況。

經顱彩色多普勒 (TCD)

TCD、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SA)、腦血管造影 (MRA) 可探查基底動脈血流、椎動脈顱內血流,推測椎動脈缺血情況,是檢查椎動脈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臨床診斷頸椎病,尤其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常用檢查手段。

此外,對於 MRI 提示多節段病變患者,肌電圖 (EMG) 有助於明確具體哪個神經節段負責,並有助於與其他神經病變相鑑別。

就診時醫生可能會問到哪些問題?

  • 脖子哪裡不舒服?
  • 此前是否有類似症狀,後來消失沒有?
  • 大小便是否存在異常變化?
  • 走路有困難嗎?
  • 手臂、雙手、雙腿以及腳部是否有刺痛或無力感?
  • 是否自行嘗試按摩等措施,是否有效果?
  • 職業、興趣愛好是什麼?
  • 脖子是否曾受過傷?

頸椎病病程比較長,病情常有反覆,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要注意消除恐懼悲觀心理,保持積極治療的良好心態。通過改善生活方式,積極鍛鍊和做好預防措施,可以緩解頸椎病的臨床症狀。

哪些措施可緩解頸椎病症狀?

注意休息,調整睡眠姿態

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患者,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臥床休息 2~3 周。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

枕頭的位置、形狀與選料要有所選擇,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做到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達到使全身肌肉鬆弛,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

積極鍛鍊

無任何頸椎病的症狀者,可以每天早、晚各數次進行緩慢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頸部的運動。加強頸背肌肉等長抗阻收縮鍛鍊。

改善生活方式

頸椎病人戒菸或減少吸菸對其緩解症狀,逐步康復意義重大。避免過度勞累而致咽喉反覆感染,避免過度負重和人體震動,進而減少對椎間盤的衝擊。

頸部放置在生理狀態下休息

一般成年人頸部墊高約 10 釐米較好,高枕使頸部處於屈曲狀態,其結果與低頭姿勢相同。側臥時,枕頭要加高至頭部不出現側屈的高度。

頸椎病的僵硬可以通過熱敷等理療來緩解,或非處方藥治療。物理療法和日常鍛鍊有利於改善患者症狀。如果這些治療療效不佳,患者還需要接受其他治療。對於更嚴重的頸椎問題,也可以選擇手術治療。

如何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的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之分。無論是哪一型別頸椎病,遵循的基本治療原則是先非手術治療,無效後再手術,除非具有明確手術適應證的少數病例。正規的非手術治療持續 3~4 周,通常均可顯效。有個別患者呈進行性發展(多為脊髓型頸椎病),則需當機立斷,及早進行手術。

非手術治療

目前 90%~95% 的頸椎病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獲得痊癒或緩解。非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採用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療法。

  • 中醫治療:中藥敷貼、推拿和正骨手法、鍼灸療法;
  • 康復治療:物理因子治療(如聲療、光療、水療等)、牽引治療、手法治療、運動治療、矯形支具應用。

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治療的主要作用是擴張血管、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痙攣,消除神經根、脊髓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炎症、水腫,減輕粘連,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促進神經和肌肉功能恢復。

常用物理因子療法有:

  • 直流電離子匯入療法。
  • 低頻調製的中頻電療法。
  • 超短波療法。
  • 超聲波療法。
  • 超聲電導靶向透皮給藥治療。
  • 高電位療法。
  • 光療(紫外線療法、紅外線療法)。
  • 其他療法:磁療、電興奮療法、音訊電療、干擾電療、蠟療、鐳射照射。

牽引治療

頸椎牽引是治療頸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頸椎牽引有助於解除頸部肌肉痙攣,使肌肉放鬆,緩解疼痛;鬆解軟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改善或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彎曲;使椎間孔增大,解除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調整小關節的微細異常改變,使關節嵌頓的滑膜或關節突關節的錯位得到復位。

醫生會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決定牽引重量、牽引時間、牽引角度,並根據患者的反應,調整治療方案。

手法治療

手法治療是頸椎病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手法治療是根據頸椎骨關節的解剖及生物力學的原理為治療基礎,針對其病理改變,對脊椎及脊椎小關節進行推動、牽拉、旋轉等手法進行被動活動治療。

通過這種治療可以調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學關係,同時對脊椎相關肌肉、軟組織進行鬆解、理順,達到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痙攣、減輕疼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

  • 中式手法指中國傳統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關節復位手法及軟組織按摩手法。
  • 西式手法在我國常用的有麥肯基方法、關節鬆動手法、脊椎矯正術等。

注意事項: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必須由訓練有素的專業醫務人員進行。

運動治療

頸椎的運動治療是指採用合適的運動方式,對頸部等相關部位以至於全身進行鍛鍊。

運動治療可增強頸肩背肌的肌力,使頸椎穩定,改善椎間各關節功能,增加頸椎活動範圍,減少神經刺激,減輕肌肉痙攣,消除疼痛等不適,矯正頸椎排列異常或畸形,糾正不良姿勢。

長期堅持運動療法可促進機體的適應代償過程,從而達到鞏固療效,減少復發的目的。

頸椎運動療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啞鈴操等,有條件也可用機械訓練。

運動療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症狀緩解期及術後恢復期的患者,具體的方式方法因人而異,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

矯形支具應用

頸椎的矯形支具主要用於固定和保護頸椎,矯正頸椎的異常力學關係,減輕頸部疼痛。

矯形支具還可防止頸椎過伸、過屈、過度轉動,避免造成脊髓、神經的進一步受損,減輕脊髓水腫,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和症狀的緩解。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同時進行,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最常用的有頸圍、頸託,可應用於各型頸椎病急性期或症狀嚴重的患者。但應避免不合理或長期使用,以免導致頸肌無力及頸椎活動度不良。

手術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一旦確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應當積極手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出現了肌肉運動障礙者;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鞏固、反覆發作的其他各型頸椎病,都應考慮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是解除由於椎間盤突出、骨贅形成或韌帶鈣化所致的對脊髓或血管的嚴重壓迫,以及重建頸椎的穩定性。手術術式分頸前路和頸後路。

前路手術

經頸前入路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和後骨刺並行椎體間植骨。其優點是脊髓獲得直接減壓、植骨塊融合後頸椎獲得永久性穩定。在植骨的同時採用鈦質鋼板內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維持頸椎生理曲度。

後路手術

經頸後入路將頸椎管擴大,使脊髓獲得減壓。

此外,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後(圍手術期)康復治療有利於鞏固手術療效,彌補手術不足,以及緩解手術所帶來的區域性和全身創傷,從而達到恢復患者心身健康的目的。

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頸椎病?

藥物治療有助於緩解急性期症狀。主要藥物包括:非甾類消炎鎮痛藥 (NSAID)、阿片類止痛藥物、神經營養藥物、肌肉鬆弛劑、活血化瘀類藥物以及抑制骨質增生類藥物。

對於病程較長者應重視情緒精神變化,必要時予抗抑鬱治療。

當機體逐漸老化或長期頸椎姿勢不當,脊椎之間的椎間盤會變得僵硬(纖維化),失去彈性,容易破裂。另一方面,骨骼也會磨損,並有骨贅生長。當這種情況發生在頸部時,就稱之為頸椎病。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可分為多種型別。不同型別的頸椎病,其發病原因也不盡相同。

頸椎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根據受累組織和結構的不同,頸椎病分為:頸型(又稱軟組織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動脈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壓迫型)。如果兩種以上型別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

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是在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急/慢性損傷,椎間盤退化變性,椎體不穩,小關節錯位等的基礎上,機體受寒、感冒、疲勞、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過高,使頸項部某些肌肉、韌帶或神經受到牽張或壓迫所致。

多在夜間或晨起時發病,有自然緩解和反覆發作的傾向。30~40 歲女性多見。

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椎間盤退變、突出、節段性不穩定,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內或椎間孔處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所致。在各型中發病率最高,約佔 60~70%,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型別。

多為單側、單根發病,也有雙側、多根發病者。一般起病緩慢,但是也有急性發病者。多見於 30~50 歲者,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 1 倍。

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率佔頸椎病的 12~ 20%,由於可造成肢體癱瘓,致殘率高。通常起病緩慢,以 40~60 歲的中年人為多。如果合併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發病年齡會更小。多數患者無頸部外傷史。

交感型頸椎病

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從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

椎動脈型頸椎病

正常人當頭向一側扭動或歪曲時,同側的椎動脈受到擠壓,使椎動脈血流減少,但是對側的椎動脈可暫時代為補償,從而保證椎-基底動脈血流不受太大的影響。

當頸椎出現節段性不穩定和椎間隙狹窄時,或椎體邊緣以及鉤椎關節等處的骨贅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纖維,使椎動脈痙攣而出現椎動脈血流瞬間變化,導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現症狀。

頸椎病有哪些高危因素、高危人群?

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人,頸椎長時間處於某一姿勢,易發生頸椎病,尤其是以下人群:

  • 中老年人。頸椎的慢性勞損會引起椎間盤變形、彈性減弱、椎體邊緣骨質增生。老年人閒暇時間較多,經常躺著看書、看電視,時間長了會導致頸椎前後韌帶鬆弛,繼而引起頸椎骨質增生、小關節紊亂、韌帶肥厚、鈣化等一系列退行性改變,最終導致頸椎病。

  • 工作姿勢不當者。尤其是辦公室人員、電腦操作員、文字工作者、教師、科研人員、駕駛員、重體力勞動者等,由於長期保持固定姿勢工作,使頸部肌肉一直處於痙攣狀態,久而久之,頸部伸頸肌平衡失調,最後導致脊柱失衡,引發頸椎病。

  • 睡眠體位不佳者。枕頭偏高會造成頸部肌肉、韌帶、小關節平衡失調,加速頸椎的退變。

  • 不良生活習慣者。如長時間低頭玩手機、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電視、看手機等,這些不良習慣使頸椎長時間處於彎曲狀態,頸後肌肉和韌帶負荷過大,易引起頸椎勞損。

  • 有外傷史及頸椎先天性畸形者。

此外,女性頸椎病發病率總體高於男性,吸菸也會增加頸部疼痛發生的可能性。

頸椎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時,最主要的是頸部疼痛和僵硬。通常早上症狀較為嚴重,白天會有所好轉。有些型別還可能伴隨頭痛(如交感神經型)。如果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或脊髓,患者可能感到手臂或腿部麻木、無力或痠痛刺痛。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可造成肢體癱瘓。

頸椎病會引起哪些症狀?

頸椎病常表現為頭頸部痛、僵硬、不適。不同型別的頸椎病,其症狀表現有一定區別。

頸型頸椎病

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點頭、仰頭及轉頭,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幹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症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

  • 頸痛和頸部發僵,常常是最早出現的症狀。有些患者還有肩部及肩胛骨內側緣疼痛。
  •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這種疼痛和麻木沿著受累神經根的走行和支配區放射,因此稱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是陣發性,也可以呈持續性。
  • 有時症狀的出現與緩解與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係。頸部活動、咳嗽、噴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狀的加重。
  • 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拿東西容易墜落。可有血管和運動神經的症狀,如手部腫脹等。晚期可以出現肌肉萎縮。

脊髓型頸椎病

  • 多數患者首先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隨後逐漸出現行走困難,下肢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繼而出現上下樓梯時需要藉助上肢扶著拉手才能登上臺階。嚴重者步態不穩、行走困難,雙腳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隱匿,往往是自己想追趕即將駛離的公共汽車時,卻突然發現雙腿不能快走。
  • 出現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寫字、係扣、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難以完成,拿東西容易墜落。嚴重者甚至不能自己進食。
  • 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稱為“束帶感”。同時下肢可有燒灼感、冰涼感。
  • 部分患者可出現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大便祕結,性功能減退。
  • 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須拄拐或藉助他人攙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現雙下肢癱瘓,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交感型頸椎病

  • 頭部症狀:如頭暈或眩暈、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枕部痛,睡眠不好、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 眼耳鼻喉部症狀:眼脹、乾澀或多淚、視力變化、視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霧等;耳鳴、耳堵、聽力下降;鼻塞、“過敏性鼻炎”,咽部異物感、口乾、聲帶疲勞等;味覺改變等。
  • 胃腸道症狀: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以及咽部異物感等。
  • 心血管症狀: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
  • 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有時感覺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經走行分佈。

以上症狀往往與頸部活動有明顯關係:坐位或站立時加重,躺臥時減輕或消失;頸部活動多、長時間低頭、在電腦前工作時間過長或勞累時明顯,休息後好轉。

椎動脈型頸椎病

  • 發作性眩暈,看東西重影(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 下肢突然無力突然摔倒,但意識清醒,多在頭頸處於某一姿勢時發生。
  • 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可出現一過性癱瘓或發作性昏迷。

頸椎病有哪些危害?

頸椎病常伴有頸部疼痛和關節僵硬,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頸椎病雖進展緩慢,但如果壓迫脊髓或神經根,使其受到損害,這種損害往往不可逆轉,要引起重視。

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可造成肢體癱瘓。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在工作生活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變的一些因素,可有助於預防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

如何預防頸椎病?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作息規律、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頸椎病。

  • 注意休息:多休息,調整睡眠姿態。
  • 改善生活方式:戒菸,積極鍛鍊。
  • 調整日常姿態:要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工作 1 小時左右後改變一下姿勢;改變不良習慣,如不要躺在床上閱讀、看電視等。
  • 避免頸部外傷:乘車外出應繫好安全帶並避免在車上睡覺,以免急剎車時因頸部肌肉鬆弛而損傷頸椎。
  • 避免風寒、潮溼:夏天注意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向頸部,出汗後不要直接吹冷風或用冷水沖洗頭頸部。
  • 重視青少年頸椎健康: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從源頭上杜絕頸椎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