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十五章@一貫道~福哥-道學集錦|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02 10:09:00| 人氣5,3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學而-第十五章

推薦 6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學而-第十五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讀論語心得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是春秋時衛國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在孔門弟子中列為「言語科」,在弟子群中,他算是十分風光的一位。很會作生意,料事多中,賺了不少錢。作過魯國與衛國的宰相,曾說服吳國的軍隊攻打齊國,因而救了魯國一命。他到各國都與諸侯們平起平坐。子貢作生意賺了錢,發了財,可是一點兒也不驕傲。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貢他回想自己貧窮的時候,似乎也沒有卑躬拆節的曲意討好別人,似乎也沒阿諛諂媚的逢迎過別人。如是他滿懷得意的問他的老師孔子:人在貧困潦倒,時運不濟的時候,是最脆弱最不堪一擊的,此時只要稍有利誘,很容易就會失去自己的原則!若無過人的定力,往往就撐不過去!就會失去原則,去卑躬拆節的曲意討好別人,阿諛諂媚的逢迎人。而另一方面,一個人時運通達,財粗氣大時,也很容易侍富而嬌,自尊自大!講話大聲,凡事都占贏!子貢問老師孔子,一位修道的君子,能在貧困時,仍能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不輕易向人巴結、賄賂;而在富裕的時候,不盛氣凌人,不責人不是的話,那已是相當難得而高層次的境界了嗎!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安貧樂道的例子: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而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穿著雪白華麗的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車,子貢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出來開門迎接他。可能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說:“嘻!先生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他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並不是病。”子貢聽後非常慚愧。
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讚嘆道:“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孔子還有個弟子叫顏回,他一簞食,一瓢飲,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但他卻一心向道,始終以此為樂,孔子對他稱讚道:“賢哉!回也。”

其實古聖先賢,不管是佛、儒、道,還是其他各家學說中,都把“得道”視為人生最高目標。能夠安守貧困逆境之苦,矢志不移,視尋道、學道明理、成就道果為最大的快樂,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安貧樂道。其實貧賤與修辦並沒有直接關係,修辦若能放下切身利益去安貧樂道,堅定信心樂於行道,能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才是樂道。有人說等我中了獎,得了橫財,有財富時,好於行道,這是錯誤的觀念,這種觀念行道立德沒什麼意義與價值。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說:「還可以,不過,如果一個人處於貧窮逆境的時候,還能樂於行道利益大眾而無怨;努力經營事業有了財富之後,還能謙虛有禮去行道,那就更好了。」子貢是一個悟性很高,非常有潛力的學生,孔子對他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所以孔子馬上提出一個更高的「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作人層次來勉勵子貢。
請看證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說:「富之。」(子路篇第九章)。孔子又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之。」
這個「禮」字就是天理之節文法則,法則也就是序的戒律。你能非禮勿視,你的眼根就清淨;你能非禮勿聽,你的耳根就清淨;你能非禮勿言,你的舌根就清淨;你能非禮勿動,你的身根就清淨。六根清淨,就沒有漏。「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是為仁的綱目,一切舉止,均合乎禮。
簡言之,就是言行舉止都要合符禮的規範,不可逾越。一切舉止均合乎禮,便達到富而好禮仁德之境。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貢聽了老師孔子的鼓勵後,如果子貢這麼回答說:「啊!老師我懂了。」那麼子貢就不是子貢了。因為這樣的回答跟後來有些「禪師」們所說的「我悟道了」,一樣的空洞不實。禪師們悟了道有沒有,只有天知道,地知道,與他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子貢他不說「我懂了」,而引用詩經說。這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風氣,不論是談國家大事,或是談個人私事,總是不直接了當的說。那個時代不流行「開門見山」,總是先引用一首與主題有關的詩探探口氣。譬如有求婚的意思,就吟一首「關關睢鳩……」之類的詩。所謂「詩言志」,就是用詩來說明「心事(來意)」的意思。這不能說是迂,而是互留餘地,免得把事談僵了彼此下不了台。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貢聽了老師孔子的鼓勵後,引用詩經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引用兩句詩經上的詩句,說明自己「已了悟了」,孔子一聽,知道他是「真懂了」,因為子貢所引用的「詩意」正是孔子的「心意」。這就是密契,如曾子的「唯」,須菩提的「希有世尊」。
切、磋、琢、磨是將一塊粗玉「治理」成玉器的程序,玉本來就很美,經過切、磋、琢、磨之後就更加光澤美麗了。乃寓有「精益求精」的意思。子貢了解老師希望他「更上層樓」的心意。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也知道子貢真的了解他的心意。如是很高興的說:「端木賜(我們現在都是這麼連名帶姓的稱呼學生),你很有舉一反三的悟性,我現在可以開始教你詩經了。」

這裡我們要注意的事是:孔子教學是沒有進度表的,也不是按時上下課的。通常都是等學生來問他,問甚麼才教甚麼。不問就不教,交了學費(束脩)也是白交。怎麼知道呢?因為孔子的教學原則是在契機說教。孔子的教學像寺廟裡一座鐘一樣,「扣之大則大鳴,扣之以小則小鳴,不扣則不鳴」。孔子更明白的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我們學道的一面鏡子,也就是學道要不恥下問。

心得結論

人生修辦中難免要經歷逆境與順境,如果我們還未了解逆境與順境的意義,還未掌握到應付方法、或準備不足,那麼,必會煩惱重重,常陷逼迫之境的,先賢說:逆境來才能顯示自己修行功力? 修行人若都是順境,修什麼? 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這都是要修行的境界,一般人不樂逆境,但卻迷惑於順境,這仍然是危險的。因此,當順境當前,亦不可迷失。譬如別人稱讚你時,別樂昏了頭,而要觀照自己是否尊榮心跑出來了。因為此心也是無明,也是要修除。當你在順境中享樂時,也是要修行,要注意自己是否沉迷於此境,是否失去理性。現今道場,有一類人說得橫財可助道好修行,這荒謬之至,有違先聖之教,富而好禮是以正當勞力而得財富,若想橫財,這莫非是三毒心的作崇。

唐   黃檗禪師  《上堂開示頌》: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此首詩。「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可意譯為:「解脫塵世勞苦的修道過程,就像脫胎換骨一般,其歷程是非常艱辛的,不能心存取巧,須要全心投 入。心念往往猶如奔騰牛馬般難以管束,因此看管自己的心念,就要像牧人拉住牛鼻繩一樣,不能有所鬆懈,以免牛隻奔騰,不聽使喚。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樣收心專注的刻苦的修辦,正如同梅花,一定得在刺骨寒冬中開花一般,否則它又怎麼能夠散發出撲鼻芳香?

   古今所有成大事、立大業者,其人生歷練即為一場艱辛的修鍊過程,「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能夠成為人人爭誦的名句,只因它道盡了天下人的共同心聲。成道大都是在貧困的逆境中成就的,修道不可不慎,要『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行持,不能稍有得意、放縱之心。

修行的世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僥倖」一詞並不存在我們修行的字典裡。師尊常常提醒我們凡事要思慮再三,不可僥倖貪求。

 

台長: 福哥
人氣(5,367)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學而-第十六章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六十一居下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