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自己、不责备别人,就是在行“仁”_百科TA说
约束自己、不责备别人,就是在行“仁”
作者  余莉开讲群书治要
阅读 304赞 0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二十六集*

(本文共1440 字,阅读大约 5分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一章讲颜渊来问仁,孔老夫子引用古时的成语“克己复礼”来回答。在《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为仁,是古代的成语,孔子引用它来回答颜子的提问。这一章问答被学者称为孔颜传授切要之言,就是最重要的对话。克己复礼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是:克。己复礼。克当“能”字讲。克,己复礼,就是能自己复礼的意思。孔安国把它注为身能反礼,克解释为“能”字讲,自己能够复礼就名为仁;另一种读法就是四字连读“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就是马融所说的约身,约身就是约束自己,制服自己;复礼的复字,有的解释为反,有的解释为归,都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约束自己,不责备别人便能合礼。为什么呢?因为约束自己就是礼让他人,宽恕他人,如此就得到了礼的根本,所以就是仁。大家都在学克己,克己有什么办法呢?《论语》上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克己要从礼上学。我们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学《常礼举要》呢?就是先在礼上渐渐地学成功,第一步先克己、先三省吾身改自己,一改,行为就合礼。

像《了凡四训》上讲蘧伯玉五十年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过而未能也”,那么蘧伯玉从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每天反省、改过,每一年都认真地反省,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四十九岁的时候犯了很多过失。只要能做到克己复礼就是仁,凡事不责怪人、先自己改,对别人别缺少礼,对得起人,这就是仁。这里的人是指一切人,对一切人都要有礼貌。我们一般人对于富贵之人、对于和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都能够有礼貌,甚至还尽谄媚巴结之事;但是对自己没有利益相关的人,或者是贫贱之人,就失去了礼貌,那么这恭敬不是出于真诚心,为什么呢?因为真诚心是不会变的,对人都是如此。这个心是出于功利之心,有利才会有礼,没利就没礼了。

我们看圣贤人他的第一反应第一念都是仁爱之心。比如说孔老夫子下朝,看到自己家的马厩着火了,马上问伤到人没有?而没有问这个马伤到了没有。看到圣贤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关爱他人,而不是想到自己的财产。像韩琦,我们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确实是量大福大。韩琦的心量很大,他有一次看到一个人挖出了一对玉杯,这个人非常的贫穷,所以他就花重金把这对玉杯买回来了。他自己也很喜欢这对玉杯,每到宴客的时候都会用这对玉杯招待客人。结果有一次他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这对玉杯被一个下属给摔碎了,他周围的人都大惊失色,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对玉杯是韩琦花了重金买回来的,而且非常的喜欢。下属也被吓得哆哆嗦嗦,结果韩琦看了之后说:“是东西就有坏的时候,今天玉杯的寿命到了,正是它应该坏的时候。来,没关系不要紧,咱们继续喝。”

所以你看这样的宰相,有这样的心量,所以他特别的受人尊敬,他的这种仁爱之心是对人一视同仁,不因为这人是下属,就不客气失去礼貌。我们所知道的汉代的刘宽也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脾气很好,从来都不发脾气。他的太太就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脾气,会不会生气。结果有一天,刘宽穿好了朝服,戴好了礼帽,坐在那等着要去上朝。刘宽的太太就派一个奴婢给他送热腾腾的肉羹,结果在端肉羹的过程中让她故意失手,把肉羹全撒在刘宽的朝服上。这件事发生之后,刘宽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他马上问,烫到你的手没有啊?圣贤人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关爱他人,都是一片仁慈,这种仁爱之心,处处都是要求自己而不责怪别人。

-----------------------正体---------------------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一章講顏淵來問仁,孔老夫子引用古時的成語“克己復禮”來回答。在《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為仁,是古代的成語,孔子引用它來回答顏子的提問。這一章問答被學者稱為孔顏傳授切要之言,就是最重要的對話。克己復禮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克。己複禮。克當“能”字講。克,己複禮,就是能自己複禮的意思。孔安國把它注為身能反禮,克解釋為“能”字講,自己能夠複禮就名為仁;另一種讀法就是四字連讀“克己復禮”,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就是馬融所說的約身,約身就是約束自己,制服自己;複禮的複字,有的解釋為反,有的解釋為歸,都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約束自己,不責備別人便能合禮。為什麼呢?因為約束自己就是禮讓他人,寬恕他人,如此就得到了禮的根本,所以就是仁。大家都在學克己,克己有什麼辦法呢?《論語》上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克己要從禮上學。我們為什麼要學《弟子規》、學《常禮舉要》呢?就是先在禮上漸漸地學成功,第一步先克己、先三省吾身改自己,一改,行為就合禮。

像《了凡四訓》上講蘧伯玉五十年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過而未能也”,那麼蘧伯玉從二十歲的時候就知道每天反省、改過,每一年都認真地反省,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還知道四十九歲的時候犯了很多過失。只要能做到克己復禮就是仁,凡事不責怪人、先自己改,對別人別缺少禮,對得起人,這就是仁。這裡的人是指一切人,對一切人都要有禮貌。我們一般人對於富貴之人、對於和自己有利益關係的人都能夠有禮貌,甚至還盡諂媚巴結之事;但是對自己沒有利益相關的人,或者是貧賤之人,就失去了禮貌,那麼這恭敬不是出於真心,為什麼呢?因為真心是不會變的,對人都是如此。這個心是出於功利之心,有利才會有禮,沒利就沒禮了。

我們看聖賢人他的第一反應第一念都是仁愛之心。比如說孔老夫子下朝,看到自己家的馬廄著火了,馬上問傷到人沒有?而沒有問這個馬傷到了沒有。看到聖賢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關愛他人,而不是想到自己的財產。像韓琦,我們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確實是量大福大。韓琦的心量很大,他有一次看到一個人挖出了一對玉杯,這個人非常的貧窮,所以他就花重金把這對玉杯買回來了。他自己也很喜歡這對玉杯,每到宴客的時候都會用這對玉杯招待客人。結果有一次他在招待客人的時候,這對玉杯被一個下屬給摔碎了,他周圍的人都大驚失色,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對玉杯是韓琦花了重金買回來的,而且非常的喜歡。下屬也被嚇得哆哆嗦嗦,結果韓琦看了之後說:“是東西就有壞的時候,今天玉杯的壽命到了,正是它應該壞的時候。來,沒關係不要緊,咱們繼續喝。”

所以你看這樣的宰相,有這樣的心量,所以他特別的受人尊敬,他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對人一視同仁,不因為這人是下屬,就不客氣失去禮貌。我們所知道的漢代的劉寬也是這樣一個人物,他脾氣很好,從來都不發脾氣。他的太太就想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脾氣,會不會生氣。結果有一天,劉寬穿好了朝服,戴好了禮帽,坐在那等著要去上朝。劉寬的太太就派一個奴婢給他送熱騰騰的肉羹,結果在端肉羹的過程中讓她故意失手,把肉羹全撒在劉寬的朝服上。這件事發生之後,劉寬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呢?他馬上問,燙到你的手沒有啊?聖賢人的第一個念頭都是關愛他人,都是一片仁慈,這種仁愛之心,處處都是要求自己而不責怪別人。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 大智慧 学习传统文化 利己又利他

0
  • 作者  余莉开讲群书治要|发布:2021-06-14 08:16:32    更新:2020-09-14 06:51:00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