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最近好多年,纯种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合拍片涌现街头。随着老一代的优秀导演演员的隐退,香港电影会淡出人们的视线以合拍片的形式出现吗?
关注者
5,251
被浏览
2,934,751

567 个回答

谢霆锋从小便是众星捧月,据说周润发、成龙、刘德华等前辈都对他寄予厚望,称赞他是香港电影的未来,当然谢霆锋也不负众望,在2011年凭借电影《线人》夺得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此之后谢霆锋在电影上虽依旧有不俗的表现,但却选择逐渐淡出,近些年来一直把事业重心放在了美食节目上。

与谢霆锋同龄的香港演员中,与其成绩相近者屈指可数。如今的香港电影,成龙、刘德华、周润发等老一辈的演员作品越来越少,只剩下已进入天命之年的古天乐、张家辉等还在勉力支撑。

与曾经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相比,如今的香港电影已星光黯淡。我将选取四个年份来回顾香港电影,分别是1973年、1983年、1993年、2003年。我在阅读资料时惊奇的发现这四个年份代表了香港电影的几个重要时期,对香港电影有着特殊的意义,跨度30年,由起帆到巅峰再到消沉。

一、龙争虎斗的1973



1973年,谢霆锋的母亲狄波拉获得“香港小姐”、“亚洲小姐”的双冠,而那一年还有另一场“香港小姐”的选举,前三名名气都不大,反而是第四名后来大红大紫,这便是赵雅芝。

而1973年对香港电影来讲,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传奇功夫巨星李小龙的突然离世,全球电影人无不为之哗然,无数的影迷叹息不已。在李小龙突然离世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人是心情最为复杂的,这便是香港嘉禾影业公司的老板邹文怀。

邹文怀出生于1927年,50年代进入邵氏公司做宣传部经理,1958年,邵逸夫从南洋回港改组邵氏公司,决定在影坛大展拳脚,并提拔重用邹文怀。


邹文怀和李小龙


邹文怀被邵逸夫授予先斩后奏的大权,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果然邹文怀也不负重托,在香港电影界杀出一条血路,屡建奇功,成为邵氏公司的第一能臣。

1970年,在帮助邵逸夫经过12年打拼之后,邵氏公司终于打败老对手“国泰”,独霸香江影坛。而此时的邹文怀也羽翼丰满、想要另起炉灶,并且暗中谋划筹备,资金得到泰国和台湾方面的支持,影片发行可通过邵氏的老对头国泰发行到海外。

邵逸夫这时却把目光盯在了刚刚兴起的电视上,他认为电视将成为日后的主流,决定削减一半的电影计划,将资金投入到电视业。邹文怀对此事则强烈反对,并以此为导火索出走邵氏,自立门户创建了嘉禾影业。

邹文怀带走了邵氏多名猛将,对邵氏来讲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损失,但令邵逸夫更加动肝火的,却是邹文怀居然秘密与日本片方达成协议,计划联合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并挖走了邵氏头牌男星王羽(推荐阅读《台湾黑帮往事》,文末附链接)。

要知道当年《独臂刀》在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影响力可是非同小可的,不仅是邵氏首部票房破百万的卖座电影,而且可以说是邵氏的金字招牌。于是邵逸夫盛怒之下将嘉禾影业告上了法庭,他和邹文怀合作多年,互相成就了彼此,竟没想到此时却反目成仇、形同水火。从此时开始,香港电影界数十年的龙争虎斗拉开序幕,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邵逸夫


此时邵氏在香港电影界如庞然大物一般,嘉禾虽有外部资金支持,但毕竟根基不深,想要在夹缝中壮大,除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外,还得有新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便是商业的革新,邵氏是采用大片场制度,公司和电影人是雇佣关系,而嘉禾则采取了独立制片制度,将公司和电影人的关系改为合作关系,初次闯入嘉禾这个突破口的便是李小龙。

这一年在美国的李小龙因发展受阻,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愿意回香港发展,李小龙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实力雄厚的邵氏,尽管邵氏开价每部片酬仅2000美元,但李小龙仍然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和相关资料,都可以谈。

但邵逸夫作为大老板,是要把架子给摆足的,一定要让李小龙先回香港再当面谈合作,而李小龙本来就心性高傲,坚持要邵氏派人来美国谈判,这样两厢僵持,事情还没谈就崩了。而此时的邹文怀便抓住了这个机会,他的特使本来就在美国游说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虽游说不成,但却正好当面拜访了李小龙,开出了每部7500美金的片酬,尽量满足李小龙提出的其他要求。盛情之下,李小龙最终选择加盟嘉禾影业。

1971年,李小龙拍了嘉禾投资的《唐山大兄》,上映后便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纪录,这一年嘉禾总片数一共8部,所获票房占全年香港总票房的20.65%。第二年李小龙拍了《精武门》,一上映又破了票房纪录,甚至打开了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此后李小龙和邹文怀合股拍摄《猛龙过江》,又再一次破了之前的票房纪录,嘉禾影业凭李小龙的这几部电影赚翻了,公司实力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而邵逸夫却大为懊恼,没想到李小龙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成绩,不但自己错失了一块“宝”,还让仇人捡了个大便宜。但就在李小龙如日中天之时,1973年李小龙却突然离世,这原本是邵氏碾压嘉禾的天赐良机,但邵逸夫又一次错失了这个机会,这个所谓的“机会”便是当时的“香江第一谐星”许冠文。

许冠文原本就在邵氏无线,也就是TVB的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邵氏旗下拍摄了《大军阀》等口碑票房俱佳的电影,许冠文非常有才华,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多重身份。1973年,许冠文创作了剧本《鬼马双星》,希望和邵氏合资平分利润,但邵逸夫再一次端起了大老板的架子,以剧本太差为由拒绝了许冠文。

许冠文

而许冠文的弟弟,有初代歌神之称的许冠杰这时已是嘉禾的签约艺人,由他牵桥搭线将许冠文引荐给了邹文怀。1974年,许冠文在嘉禾的投资下拍摄的《鬼马双星》上映,又一次破了票房纪录。随后邹文怀乘胜追击,先后合作洪金宝、成龙等电影人,在香港电影界站稳了脚跟,形成了邵氏和嘉禾两雄争霸的局面。

二、青出于蓝的1983



1983年,TVB推出电视剧《神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武侠电视剧,主演这两部剧的黄日华、刘德华,和苗侨伟、汤镇业、梁朝伟组成“无线五虎将”,不但大红大紫,也使得背后的老板邵逸夫赚了一大笔,这或许更加坚定了邵逸夫要彻底转战“电视”领域的决心。

无线五虎

这一年有“鬼才”之称的徐克在嘉禾的投资下拍了《新蜀山剑侠》,这部影片请来了《星球大战》的特技班底,不计投入,拍出了香港电影最高的特技水准。但对嘉禾公司而言,却只是赔本赚吆喝,真正赚钱的是洪金宝、成龙等主演拍摄的动作片。

除了动作片之外,还有喜剧片也是深受观众喜爱,当年的票房冠军是由曾志伟执导,许冠杰、麦嘉、张艾嘉、仓田保昭、徐克等领衔主演的喜剧动作片《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这部影片是由1980年才创办的“新艺城影业”拍摄。

“新艺城”是由麦嘉、石天、黄百鸣合作创办,专攻喜剧,背后的财主是“金公主集团”。新艺城的出现打破了邵氏和嘉禾双雄争霸的局面,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如果说嘉禾能在邵氏的强大碾压下崛起,是因为采用了“合作”模式的商业革新的话,那新艺城的崛起则是因为它更加重视电影的“商业性大于艺术性”。

新艺城当时有个七人创作小组,分别是黄百鸣、石天、麦嘉、曾志伟、泰迪罗宾、徐克、施南生,这七人集体创作电影,扬各人之长,避各人之短,打破了以往以导演为主的创作班底的模式,这样一来新艺城的作品便更全面的迎合了市场,但也弱化了个人风格。这就是商业性大于艺术性的原因,新艺城将其推出的电影当成一个商业项目来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将其视作一个作品。

新艺城七怪

新艺城的崛起是整个80年代香港电影的头等大事,对香港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艺城崛起的过程中,也正是曾经的庞然大物邵氏的衰落之时。进入80年代之后,香港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已悄然发生了改变,那些在二战之后出生的人逐渐成了观影的主要群体,他们出生在香港、成长在香港,对香港文化的认同大过其他人群。

而这时候新艺城的都市动作喜剧、许冠文、成龙、洪金宝等市井气息的电影更能符合这一代人的审美意识,但邵氏还是一味的在封闭的摄影棚中生产它“过时”的电影,同时邵氏以邵逸夫掌管大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僵硬,邵逸夫的个人喜好对生产出的电影有非常强烈的影响,相反,嘉禾却采取合作模式,新艺城更是群策群力,集众人之长。

面对邵氏电影不断的衰退,邵逸夫似乎并无心挽回什么,终于在1985年,曾经的巨无霸邵氏电影黯然退场,1987年正式宣布停产。

但邵氏的退场并未改变香港电影三足鼎立的格局,自有长江后浪出现,这便是德宝电影公司。

德宝原是在1984年由洪金宝、岑建勋(《少年的你》片尾曲《fly》演唱者岑宁儿之父)创立,后来被香港富商潘迪生收购,潘迪生接手德宝后,出重金聘请周润发、杨紫琼、林子祥、罗美薇等明星来拍戏,又接手了邵氏以往的院线,制作发行了《皇家师姐》、《富贵逼人》、《秋天的童话》等众多的经典电影。

潘迪生、杨紫琼

所以邹文怀的嘉禾并没有随着邵氏的退场而一家独大。在整个80年代,成龙的成功使他成为嘉禾的“台柱”,在嘉禾拍的多部电影都表现非常优异。

成龙和嘉禾的成功是一个互相成全的结果,这是香港电影工业“卫星制”所带来的好处。嘉禾作为母公司负责提供制片的财务支持、兼营影片的发行和院线业务,成龙的独立制片公司(卫星公司)负责具体制片任务和主导,利润根据合同约定来进行分配。

这就是此前说的嘉禾对电影制片商业上的创新,嘉禾从创立之初便不遗余力的组建自己的卫星公司,比如李小龙的协和电影公司、罗维的思维电影公司、吴思远的思远电影公司、成龙的威禾、许冠文的许氏兄弟、洪金宝的宝禾、元彪和元奎的泰禾、麦当雄的雄制作、二友、UFO、最佳拍档等。

80年代的香港电影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也迎来了香港电影人的黄金时代,当时刘德华号称“刘十三”,郑裕玲号称“郑九组”,说的就是刘德华一年拍13部电影,郑裕玲同时跨9个剧组拍戏。

如此一来,香港电影发行量激增,也侧面反映了香港电影的市场之大,我们常在一些韩剧、日剧中也能看到80年代香港电影和明星,足见其在整个亚洲影响相当之深。

但伴随着“刘十三”、“郑九组”这样的现象,也不难想象香港电影在这样快节奏的生产之下,其质量是难以得到保障的,这也为香港电影日后的衰落早早的埋下了伏笔。

三、群雄割据的1993



1993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巅峰级别的电影,比如:《霸王别姬》、《东成西就》、《唐伯虎点秋香》、《青蛇》、《新不了情》、《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而1994年世界电影史上更是出现了众多难以企及的制高点:《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低俗小说》、《狮子王》、《这个杀手不太冷》、《辛德勒的名单》、《活着》、《东邪西毒》、《重庆森林》、《饮食男女》、《精武英雄》等。

尽管如此,早在1990年时新艺城就基本解体,新艺城的股权当中,除了“金公主”为大财主外,黄百鸣、石天、麦嘉三巨头里属麦嘉独大,股权分配不均衡。且新艺城的七人创作小组在电影制作上虽然集思广益、占尽优势,但利益的分配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一开始便危机四伏,到80年代后期,新艺城三巨头就各自为战了,1991年公司最后一部电影《蛮荒的童话》上映,标志着新艺城歇业。

而潘迪生的德宝影业也在1992年正式结业。德宝全力捧红的女打星杨紫琼在1988年嫁给潘迪生,婚姻仅维持了3年,两人也和平分手。按理说这应当是嘉禾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可惜这时香港电影界已培养出了众多的独立电影人和独立制片公司,永盛电影公司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永盛就是“中国星”的前身,由向华强、向华胜兄弟在1987年所创,凭借《赌神》、《逃学威龙》、《雷洛传》等系列电影一战成名。关于向家兄弟二人的背景情况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去看我以前写的《香港黑帮往事》有提过(文末附链接)。

向氏兄弟

至90年代中期,向华胜因身体原因退出江湖,生意交给向华强全权打理,向华强和他太太陈岚改组永盛,成立“中国星集团”,初期合作王晶、刘德华等票房卖座组合,后来又合作杜琪峰、韦家辉等知名导演,在香港电影界呼风唤雨。

1993年,嘉乐(嘉禾旗下院线)、金声、新宝、永高、东方五大院线在香港混战,台湾的资金成了背后的主要投资者,这是因为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实在太好赚钱了,电影投资人打定主意在97之前捞一笔钱。但正如前文所说,香港电影虽处在巅峰,但其粗制滥造的制作、盲目跟风的题材使得之后的票房一路狂跌,香港电影的危机早已种下,巅峰之后便是其自食其果的开始。

面对不断衰退的电影市场,嘉禾老板邹文怀也是忧心忡忡,洪金宝在走下坡路、许冠文几乎退出江湖,曾经人才济济的嘉禾现在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只有成龙依旧是嘉禾的票房保障,不但一度蝉联香港本土的票房冠军,在国际上也大受好评,在90年代中后期,嘉禾正是靠成龙这张王牌,才能一直保持龙头大哥的地位。

邵氏虽停产了,但邵逸夫并未完全放弃电影市场,1987年便和TVB合组“大都会电影”,由方逸华负责,希望能够借尸还魂。在90年代里,大都会请王晶、杜琪峰、周星驰等拍摄了《赌城大亨》、《审死官》、《回魂夜》等电影,一度扬眉吐气,但随着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褪去,大都会也难以撼动嘉禾的龙头地位,最终惨淡收场。

四、黯淡忧伤的2003



2003年香港的天空是灰色的,非典席卷香港,搞得香港人人心惶惶、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也就是在2003年,“电影属地审查制”获得通过,中国电影审查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而对于香港娱乐圈来讲,最大的哀伤莫过于张国荣的离世,这一年的香港金像奖上,“四大天王”罕见合体演唱了张国荣的经典歌曲《当年情》,已是资深电影人的曾志伟一番话振奋人心,也是这一年,《无间道》几乎横扫了香港金像奖的各个奖项。

2002年上映《无间道》是香港电影中多年未见的好作品,打破香港电影获奖记录,可谓是给了香港电影一支强心剂。

《无间道》是由寰亚电影出品,寰亚是在1994年时就已成立,当时以一部小成本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一炮而红,日后拍摄了《无间道》系列、《天下无贼》等众多耳熟能详的电影。2000年,香港富豪林百欣的次子林建岳入股寰亚成为大股东,当时林建岳在商界一直饱受争议,外部评价他眼高手低。

左二为林建岳

但林建岳这一次却证明了自己,《无间道》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前几经辗转无人敢拍,林建岳却独具慧眼,后来的《无间道2》、《无间道3》也大获成功,这也使父亲林百欣对林建岳刮目相看,赢得了大部分遗产。

其后林建岳又组建了寰亚综艺集团,先后签下刘德华、黎明、郑秀文、杨千嬅、舒淇等艺人。在2000年时,寰亚就和英皇达成联盟,开拍电影会优先使用英皇旗下的艺人。

英皇是由杨成、杨受成父子所创建,靠钟表业务起家,而后成为香港娱乐界的巨无霸,如谢霆锋、容祖儿等日后大红大紫的明星都是其旗下艺人。2004年杨受成和成龙成立“成龙英皇电影公司”,制作出《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让子弹飞》等口碑不俗的电影。

右二为杨受成

曾经风光无限的嘉禾也随着香港电影的衰退而逐渐丧失了活力,仅靠成龙电影是难以维持的,特别是1998年是邹文怀的得力干将何冠昌辞世,对嘉禾来说是又一次重挫,1999年嘉禾又因违规被停牌重组,声势已大不如从前。整个2003年,嘉禾只制作了《行运超人》和《金鸡2》两部电影,要知道嘉禾全盛时期一年可制作20多部电影。

颓势不可逆转,直至2007年,邹文怀将嘉禾卖给了内地的公司橙天娱乐,改名“橙天嘉禾”,纵横香港电影界近40年的“嘉禾”至此落幕,邹文怀本人退休过了人生最后的安稳生活,于2018年11月去世,邹文怀是独具慧眼的,一手打造了嘉禾这个在中国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公司,亲手培养了李小龙、洪金宝、成龙、许冠文等杰出的电影人。

而在邹文怀去世之前的四年也就是2014年,他的老东家、老对头,与其恩怨纠缠一生的邵逸夫比他先离开人世。邵逸夫在商业方面有他的过人之处,据说邵逸夫几十年都坚持每天至少看一部电影,说他是精通电影的专家一点也不为过,且邵逸夫致力于慈善事业,他不是香港最有钱的商人,但一定是香港最爱慈善的商人。邵逸夫的一生不仅传奇,而且值得肯定和尊敬。

从1913年由黎姿的祖父黎民伟创办了“华美影片公司”,到二战之后邵氏的巨无霸地位,再到嘉禾和邵氏争霸、三足鼎立、群雄争霸的巅峰,香港电影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培养了无数的优秀电影人。

而如今香港电影青黄不接、由盛而衰,被寄予厚望又正处在当打之年的谢霆锋跑去做了厨子,荧幕上还是甄子丹、古天乐、张家辉等“老人”在一拳一脚的延续着香港电影的血脉。

推荐阅读:


之前香港電影的成功是“非正常”的,臺灣市場的崩潰是香港電影崩潰的一大導火索,從九零年開始,香港電影在臺灣獲得廣泛認同,最瘋狂的時候曾達到過香港同時開五條院線供應臺灣電影市場。很多港片拿了臺灣的錢就能收回成本了,其他所有地區都是賺的,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正因如此,香港電影“吃得太肥膩了”,很多人習慣了靠臺灣的資本就足以拍完一部戲並且賺錢的情況,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影片品質參差不齊。直到後來大批香港影人北上,香港電影市場才有所回暖。拍合拍片之後這八、九年的時間,其實香港電影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培養出不少人,比如導演莊文強、鄭保瑞、郭子健都是這十年起來的,彭浩翔、葉念琛、彭秀慧等年輕導演也陸續開始斬落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