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主流的支付方式是什么?

有没有那种整合所有主流支付的平台?主流用什么支付?谢谢
关注者
1,777
被浏览
1,950,807

130 个回答

作为一个知乎小透明来说,首答破千赞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啊。4.30号新修改。

--------------------------------------------------------------------------------------------------------------------------

先明确反对某大V@yolfilm的回答,先讲下反驳背景,再做分析,扯上信用体制真是很无聊的回答。说得好像大陆就没有信用体系一样。不过这种指东打西回答倒也的确符合部分台湾同胞常用的诡辩论和小确幸的心态(我昨天在他的评论下回复了他的逻辑陷阱漏洞,然后一觉醒来我回复那一条就被删除了,然后我也没法评论了。真是伟大的民主社会人士)

大V yolfilm 讲台湾现金信用卡用的多是因为珍惜信用,而电子的第三方支付是靠不住的。信用度是可疑的,所以注重信用的台湾人不发展或难发展第三方支付(题外话,容我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猜一下,这个逻辑下隐含的意思就是发展起第三方支付的中国大陆是不注重信用的,题外话结束),乍看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三段论,但是实际上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第一点,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是可以绑定信用卡支付的,而且绑定后不需要带卡,更便利,且并不影响你的信用值,那为什么不用呢?

第二点,你可以说第三方支付没有信用度或信用度存疑,但是网上银行呢?这可是visa银联等以及台湾本土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都广泛支持的支付方式啊。信用值没问题,安全也有保障,可是在台湾同样也不见有多流行(本人没有在台湾长期生活过,但前几年为支持国产游戏曾经购买不少台湾本土的游戏,购买过程那叫一个繁琐,支付页面极不友好,我原以为工商银行页面够烂了,看了台湾的才知道天外有天,烂外有烂。最后只得请在台湾的同学帮我买了)。

那么有了以上两点那么yolfilm的逻辑便无法成立了,即信用体制并不是台湾第三方支付难以推行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第三方支付并不妨碍信用体制,且具有信用体系的网上支付在台湾也不是主流可做佐证。既然结论有了,下一段分析原因。

因为我没在台湾常住,所以只能依靠新闻和台湾网友的交流做分析,难免有错漏,还请见谅,首先说小原因,

一,习惯问题

即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了以现金或信用卡支付为主的支付方式,短期内不愿意更换,或不觉得有更换的必要,但这种习惯是小原因,因为台湾的信用卡体系远没有到西方那种完备程度,即便西方社会第三方支付也在推广中,况且早些年大陆的上海深圳等地的信用卡使用也很普遍可是现在一样人人用手机,换句话说推广第三方支付这点上和习惯问题并不大。

二,硬件支持问题

众所周知,nfc当年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硬件支持太差,需要新的设备,人员培育,所以短短时间内被二维码支付宝这种使用成本低的只要手机即可的轻松秒杀。但是虽然第三方移动支付没了硬件上的那个看得见要求,其实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硬件要求,那就是背后支持的企业一定要是大企业且拥有相当的社会信任度,这些有力的大企业将新形态支付方式推广全国。以大陆为例,大陆的支付宝,微信并不是某一突然出现的,而是依托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企业为后盾推广开的。而且也不是凭空推广,是以近十年的淘宝和财付通的名誉信用积累开的。在随着淘宝的覆盖随着腾讯的用户增多。使用第三方支付的人也就多了,即便暂时不用只要你用两大企业的产品,那你便是潜在用户。

而与之相反的台湾则完全走错了路,台湾本土的第三方支付是一夜间出现的,他们看到支付宝发展迅速,是个商机,于是就有公司也照着做一个类似的,于是一夜之间冒出好几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可是这些公司都不是大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覆盖率,欧付宝也好支付连以及其他支付方式也罢(欧付宝和支付连是前些年台湾本土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使用很繁琐),都处于一种各自混战的状态,没有一家能做到覆盖全岛,我之前看新闻,不管是什么app都是第三方支付与某些连锁店,或者在某些城市圈内与业者签约,从而支持使用你的第三方支付。这种方式就意味着你的效率是极低的,只有在特定城市或特定产业商店才能使用,而不像大陆几乎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在使用。每一家app后面都缺乏足够强大的企业推动与潜在用户群的支持,所以虽然台湾这两年有了好几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但是没有一家的影响力大到能覆盖全岛大部人都接受的程度。相反由于淘宝网和微信随着大陆游客到台湾的人次逐年升多,在台湾用这两款大陆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年轻人倒不少,但是仅仅是相对用的人多也还是难以推广,而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才是最麻烦的,下一段大原因里再说。

小原因说完了,接下来说大原因,也是根本原因。而且这个原因不解决别说移动支付了,啥都解决不了。

这个大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有人说移动支付关经济什么事?老话讲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何止上层建筑,中下层一个都跑不了,我们想想吧,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候不管人们生活多艰难都对明天充满信心,满怀希望唱着狮子山下。八九十年代台湾经济好的时候台湾人四处打拼,勇往直前经历那个时代的人唱的是爱拼才会赢,因为经济好所以干什么事都有憧憬,也就有前进的胆量,可是一旦经济下行了,那么就往小确幸走了,而随着伟大的民主大法的洗脑,啊不对是思想觉醒的人,更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按闹分配嘛,本来就对未来产生怀疑,这时候发现我的言论是可以影响政府政策的,那么谢谢了,就把怀疑的人集结起来,或选一个代表他们的民意代表,立法委员来带它们发声,抵制未知的变化,抵制未来的恐惧,那么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第三方支付有安全风险啊,有信用危机啊,有泄露隐私的可能吧,所以法律不完善到完全没有问题前怎么能政府怎么能支持呢?(最近Uber在台湾也是类似的待遇,法律上的漏洞问题不但没给Uber发展的机会反而矛头都指向Uber,卡的更死),然而很多东西政府不支持是没法推广来的。而且错过了就错过了,机会是不会回头的,仔细想想大陆在发展这些的时候用达康书记的话就是法无禁止即自由。反正互联网是新新事物,移动经济都不一定清楚是啥,发展不一定有好处,不发展肯定没好处,那就发展看看,有问题回头法律再跟进嘛,说不定就成了呀,政府不反对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看到支付宝04年就有了,然而开始进行其相关的法律建设即制度监管至少都是10年以后的事了。而且现在来看第三方支付的确成了,放大来看,大陆发展很多年都是这样摸着石头过河过来的,有成功过来的,也有淹死的,但是过来了你也就引领时代了。(说句题外话,这个问题大陆也有过,即管得过严结果这个产业就完蛋了,最直接的就是大陆的游戏产业与BB枪产业,大陆的游戏发展在95年以后快速发展,随着游戏机禁令的发布,把良性发展的机会给堵死了,结果国内的游戏产业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而大陆的bb枪产业在03年开始发展到07年前后就达到了和台湾同一个水平,略弱于日本的程度,但是随着08年的仿真枪禁令,中国的BB枪产业瞬间玩完,到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彻底死亡。)

海对岸的台湾自从民选开始,政府为了不犯错就少做事或不做事,做成了不一定有功,就算方向对的,两党互相拆台,做错了肯定背锅,那就都别做事了,谨小慎微,所以有了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所以陈水扁拉了个空洞的南向,小马哥虽然找了个方向但又推不下去,现在菜菜子又来了个更空洞的新南向,政府不敢动,不支持,法律上不清晰,那么民众就没有信心,民众没有信心,大的企业处于风险考虑便不愿意花费巨大来推广建设,大的企业不建设,那么产业指望那几个零碎的小力量怎么可能打得开呢,如此下去,恶性循环,细细想来又何止是移动支付,台湾这二十年来的医疗,生技,面板,晶圆代工哪一样不是这么丢掉的。

大V yolfilm 这类公知名嘴的辩论方式其实是很low的,先是诡辩,偷换概念,如果被人点破了,就开始转移方向胡搅蛮缠,比如他在回答里别的网友说了他说得不对的地方,他就说移动支付又不是你中国人发明的,你吊神马,然后如果还说不过你就开始说你算什么,有什么资格和我说话,我可是知乎元老,然后删除拉黑,我就呵呵哒了。

至于下次有人说移动支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你吊什么的时候,我建议直接给他一嘴巴然后说,移动支付也不是你台湾发明的,而我中国大陆现在移动支付做的最好我为啥不能吊。

--------------------------------------------------------------------------------------------------------------------------

4.30新补充。

有些台湾同胞说,单单一个第三方支付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美日也不是很流行,但是不一样好得很吗,这里能看出有些台湾同胞的视野框框确实窄了些,解释一下吧,一般来说一个实体经济他的经济支柱通常是一产或者二产或者三产的其中一种,在过去两大超级大国的体系下,美苏为经济中心各培养了一套相互较为独立的经济体系,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把两大体系融合成一个,理论上是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系统,但是危机是一旦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会出问题,也就是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全世界都得买单。

过去台湾依靠制造业成为亚洲四小龙成为西方经济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后来制造业外流依靠服务业也可以正常生活,但是发展势头就更弱了些,因为服务业更依靠外在势力的稳定,要是这样的话即便发展慢一些倒也罢了,然而她的旁边有一个叫中国大陆的超级发达国家粉碎机存在,因为我们够大,够全,使得过去整个西方所建立的互相配合发展体系产生了变化,过去是拉美,欧洲,日韩,台新分别为体系提供完整的一产二产三产,现在大陆一家就能够提供较完整的一产二产三产,因此必然会抢夺原本属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份额,那么如果你本身的产业水平不够高的话,这部分必然会流失掉,那你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

第三方支付不只是一个APP而已,他背后代表了一整个新互联网经济的生态,你要有足够健全的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电子等等等等产业的完善才能够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台湾本身是有一定基础,可以有机会发展的,从而摆脱旧有的经济困境,因为背靠大陆,它具有相对日韩更好的条件(过去很多外国企业在台湾投资并不是为了在台湾卖东西,而是以台湾为跳板向大陆市场前进,香港亦然),如果物流,信息等产业整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好的话,进一步建立亚洲转运中心代替香港和新加坡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现在他旁边的大陆已经把这些发展的差不多了,菜菜子现在说要发展亚洲硅谷,发展生技产业,但条件已经不比以往了,此时台湾想再发展完整的移动经济也就像台湾网友 學海小書僮 说的那样,就算政策松绑也就是活着而已,很难发展向支付宝微信那样的整个生态圈了。当你的经济越发疲软的时候,你的小确幸还能说多久呢?

大家好,我又要来不友善了。作为一个稍微接触过一些支付的局外人,我认为费寒冬同志关于大陆三方支付比台湾做得好是因为“ 中国大陆金融法治建设不完善。”这个观点恐怕错的比较离谱。除了错误以外,对于中国的金融合规体系和支付行业这么多年做出的付出和贡献轻描淡写的定性为“不完善的产物”,这是一种外行对内行不负责任的评论。虽然点了反对,但是鉴于没有一个答案能够说到问题的关键点,思忖再三还是得罪了。


首先,三方支付和清算的区别是什么,三方支付有什么用?

从目前(2017年5月)时点的定义,三方支付是指将资金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金融技术解决方案,与清算的最大区别是清算机构如银联,可以直接在银行记贷方,即要求银行负有支付义务。而三方支付不具备这种权限,而是通过备付金账户来间接实现的。

实现流程如下:三方支付机构N在多个银行开设资金账户和备付协议,如消费者持有A银行的信用卡A1,向商家在B银行开设的资金账户B1完成支付,通过三方支付机构的POS机或网上的网关支付时,首先N向A行申请收单,A行将A1卡上资金转入N在A行开设的资金账户An,N通过交易信息将N在B行开设的资金账户Bn将相应资金转入商户的账户B1。从这个过程中,资金流没有出现跨行流动。

而银联的清算服务是直接在A行记贷方,在B行记借方,资金通过央行清算系统直接跨行流动。

三方支付和清算在功能上类似,都实现了资金的转移,但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相同。支付宝创立的最初原因之一是因为三方支付由于存在一个中间步骤,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第三方信用保证交易,即买家资金首先到达支付宝的中间监管账户,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物后确认,由支付宝将资金汇入卖家账户内。这个过程实际上和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大体类似,但信用证的门槛和成本均较高,在当时的时效性来说也远远没有这些线上支付的效率高。三方支付首先高效解决了买卖方之间的信任问题,这也是淘宝网击败易趣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个功能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的决定性,支付宝作为有实际应用场景的默认支付通道,随着淘宝和其后其他电商在中国的突飞猛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支付宝为代表的一众网络支付服务商做到了安全、可靠、可信的互联网交易支付的解决方案。用户通过实名制三方支付账户绑定银行卡快捷支付,可以无须转接银行的网关,通过预先设定的手机号码发送的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小额快捷支付。在没有网上支付之前,用户需要使用到付、支付账户充值等方式,购买体验非常差。当今的用户坐在家里享受足不出户购买商品的便利的时候,是否想到在这份便利的背后有多么庞大的系统和复杂的合规流程,在可能的范围内不断提高用户的安全和便捷的体验。

那么当时银联在干什么?请看这则2013年的旧闻:银联在线支付上线二周年 已支持国内大部分银行2011年市场份额早已成定局了。


其二,金融科技和金融是分离的吗,科技和法律合规是割裂的吗?

费寒冬同志还专门写了篇专栏,在其小结中写道:

「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和「金融」,前者属于技术范畴,后者属于法律和制度范畴。大概是熊猫和猫的关系,为什么总被混为一谈。

我想问一下,如果没有银联和央行的跨行清算系统,那么全国14亿人连个跨行ATM取款都做不到。金融科技怎么就和金融割裂开来了?技术和合规怎么就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件事情了呢?在VISA清算网络之前大家都用支票,中国压根就没出现过个人支票,是不是大家网络支付不要用了,回到支票就更安全更方便了呢?

人类的金融业从诞生以来,创新(技术)和合规就在不断的博弈和交替上升发展,但总体而言,合规的跟进速度通常是落后于技术进步的。随便举个例子:

央行下发条码支付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问:这个规范是否是针对技术进步提出的法律规范?

回到正题,三方支付机构确实出现在法律法律不完善的领域,主要原因是银行掌握不了交易信息,只看得到资金在本行范围内的转移,因此脱离了银行和央行的反洗钱监管体系。

但是,央行什么时候允许过这样的事情长期大额发生呢?与三方支付机构合作的银行,这么大的交易额、这么多的交易方,难道眼睁睁看着无动于衷吗?

这就展现出了一种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无知(或偏见),可能某些人只在新闻报道上只看得到2004年支付宝诞生和2010年发放首批支付牌照,就觉得中国的金融监管和立法部门躺着睡大觉,到2010年突然睡醒了,跳起来掀开被子的一瞬间就发布了整个行业的法规和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可能吗?

事实上,中国监管当局在2005年就开始着手发布了《清算支付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监管跟进的慢吗?我找了个旧闻:征求《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欧美法系的原则之一就是民事领域法无禁止即可为,放到中国来,监管部门也并没有放任,怎么就变成落后和疏失了呢?对于三方支付的监管也从未放松过,反而在越来越严,例如今后各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将统一交付央行进行存管,首期比例20%,未来可能达到100%。

费寒冬同志恐怕从没有接触过业界,大概不知道现在最新最时髦的跨境支付,系统可以直接连接海关、外管局、央行的监管申报接口自动实现合规申报,这怎么就成了金融科技和金融监管的割裂了呢?在我看来,恰恰相反,金融科技的进步反而有利于政府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监控,例如央行正在试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技术,如果一旦实现,原有的整个清算支付体系都可能变得不那么必要了。

其三,回答正题,为什么台湾没有做起三方支付,或者再扩大一些,为什么中国的三方支付这么发达?

因为中国的三方支付体系,通过移动支付获得了弯道超车的优势,从网上的互联网支付扩张到线下,且成本比传统的刷卡支付低得多。支付网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整条产业链:

(1)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在线下铺设的POS机需要制造成本,需要通过央行的安全认证。这一台POS机的成本在终端有上千元,进入消费场所后需要接入网络或插GPRS/3G/4G的数据卡,都是一大笔成本。

(2)这些POS机需要线下团队用脚去拜访一家家的商户,做商户的合规审查,谈判费率和收费模式,需要不少人力成本;

(3)三方支付公司需要建立合规和反洗钱机制,审查并拒绝可疑交易,需要建立风控系统和运营团队,这也是一大笔开销;

银行铺设POS机要做的事情也差不多,但是由于银行的成本较高,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动力去做一个非常广大的支付网络,众多的中小商户都是通过线下收单服务团队辛勤跑出来的。一台POS机的成本决定了那些流水较少的商户,铺设POS机是极其不划算的,尤其在收单费率统一到千六,支付机构在千六之中分成比例越来越低的今天。

但是移动扫码支付的出现,使得上述(1)的成本变为0。任何商店和经营场所只要签个协议,生成二维码绑定银行账户就可以实现刷信用卡支付(有手续费和多种限额和风控策略),就算是流动商贩也可以使用个人支付账户支付余额完成交易,不再需要肮脏的纸币和找零。

那么为什么台湾没有做起三方支付来?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是基于POS机的支付网络已经足够成熟,迁移成本太高。但另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整体的市场(或者说经济)规模还是比较小。中国且不说支付宝、微信、银联,在御三家之后的几家三方支付公司,年交易额都在数万亿。但是这数万亿的交易额最终给发卡行、收单机构、线下收单服务商分润后,只有区区数亿的净收入归属到支付公司,而支付公司需要养一大批技术、风控、运营、合规等不同职能的人员才能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而台湾在有VISA的前提下,在当时并没有再建一个支付/清算公司的现实必要和足够的利润空间,而中国建银联也是有政治上独立自主的意义在内。


最后附赠:基于第三方支付的移动支付安全吗?

移动支付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机成为一种相对信用卡来说更安全、更方便的身份认证和鉴权工具。中国的手机均为实名制,通过支付宝、微信及其他支付公司绑定银行卡后进行消费,商家无法获取银行卡的直接信息。尽管目前中国的支付标准已经淘汰了磁条卡,芯片卡已经较为安全,但是移动支付在安全性上一般而言高于刷卡支付,包括锁屏密码、支付密码/指纹等多重手段,即便手机被盗,在设置密码的情况下被盗刷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时移动支付在用户体验上远好于刷卡支付(不需要携带信用卡、输密码、签名),因此原先的POS机刷卡的市场份额也正在不断被移动支付所取代,但出于安全性的考量,移动支付是存在金额限制的,大额交易必须通过刷卡完成,而日常消费不会感觉到限额的存在。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服务商代表着先进支付技术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出现了向世界其他地方逆向输出的趋势。日本至今仍然广泛使用磁条信用卡,磁条卡非常易于复制盗刷,导致出现犯罪集团飞往日本,在ATM上盗刷信用卡取现。这是金融技术落后导致的合规漏洞!同时,一些常见的信用卡犯罪手法例如机场免税店店员偷藏信用卡,待到游客上机关闭手机后大肆盗刷,在移动支付时代就困难得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中国人创立或面向中国游客的跨境支付服务公司,甚至逐渐转向为本地人提供移动支付钱包服务,例如澳大利亚的RoyalPay,中国的暖游天下等。

因此台湾也开始出现移动支付的创业公司,因为方便性和安全性在整体上优于刷卡支付,但能否培养起用户习惯,还很难说。


综上:

(1)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并不完全重叠,把两者混在一起证明观念还存在偏差;

(2)金融行业的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着监管,金融领域的监管部门也时时刻刻关注着市场,不断跟进打补丁。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固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无能,相反,很多金融监管机构的人士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是我国政府部门中最专业的部门之一,他们对于技术创新也保持了宽容和审慎的态度;

(3)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年的突飞猛进和名声败坏的原因确实在于监管不严以及一些其他不可言说的因素,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加强。同时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在模式上只是诈骗+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好好干金融;

(4)建议对自己确实不懂的东西还是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不要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