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和「電動輔助自行車」有什麼差別?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和「電動輔助自行車」有什麼差別?

「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和「電動輔助自行車」有什麼差別?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動自行車及電動機車都是全電動,外型也相似,所以一般消費者常將兩者誤認為同一類別產品,並拿來比較。然而,兩者可是有不小差異喔。

器研所隨著時間的累積,已經在《單車實驗室》裡發布了一些文章,說出我們對都市單車騎乘行為與騎乘環境觀察後的想法,也提出我們認為值得思考的議題與有趣的實驗和大家分享。在觀察「自行車」這個交通工具的同時,我們也好奇科技的進步為自行車帶來的轉變。大家都知道科技來自於人性,而人的惰性不容小覷,因此市面上就出現許多所謂的「電動輔助自行車」了。在說出我們對這項交通工具的觀察之前,必須先好好地介紹這名稱的意義,因為各位應該也覺得我們很奇怪,幹嘛不直接說「電動自行車」就好,中間還一定要加上「輔助」兩字,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依照台灣法規,它們其實看起來差很多。簡單來講,看圖最快。

器研所_電動輔助自行車1
Picture Credit: 器研所

大家應該也一樣覺得很驚訝,右邊那位居然可稱為自行車!這是個玩笑嗎?它明明就是機車吧。不過依照台灣法規分類,它的確就是以下敘述的第二種類:

交通安全法規第69條及69-1條規定慢車種類及名稱如下:

電動自行車:

(一)電動輔助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且車重在40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二)電動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40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簡單來說,電動輔助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最大的差異就是一個需要踩踏,一個不用。電動輔助自行車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你一定要踩踏板,電力才會輔助你,讓你騎起來很輕鬆很省力;如果你不踩踏板,那是甚麼事都不會發生的。相對的,電動自行車就是甚麼踏板都不用踩,像騎機車一樣,油門催下去就可以騎了,所以它長得像機車,騎起來也像機車,因此我們也很困惑它到底為什麼叫做電動「自行車」,而不叫電動「機車」。

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三條規定,機器腳踏車分為:

(一)大型重型機器腳踏車:電動機器腳踏車之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逾40馬力(HP)之二輪機器腳踏車。

(二)普通重型機器腳踏車:電動機器腳踏車之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逾五馬力且在40馬力(HP)以下之二輪機器腳踏車。

(三)普通輕型機器腳踏車:電動機器腳踏車之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在五馬力(HP)以下、1.34馬力(電動機功率1,000瓦)以上,或最大輸出馬力小於1.34馬力(電動機功率小於1,000瓦),且最大行駛速率逾每小時45公里之二輪機器腳踏車。

(四)小型輕型機器腳踏車:電動機器腳踏車之馬達及控制器最大輸出馬力小於1.34馬力(電動機功率小於1,000瓦),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45公里以下之二輪機器腳踏車。

器研所_電動輔助自行車2
Graph Credit: 器研所

看完以上法規,好像只是大概知道每種等級的電動機車馬力和車牌不太一樣,但是到底跟電動自行車差在哪裡呢?

器研所_電動輔助自行車3
Picture Credit: 器研所

因電動自行車及電動機車都是全電動,外型也相似,所以一般消費者常將兩者誤認為同一類別產品,並拿來比較。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機車的真正差異是:時速限制:25km/h 以下是電動自行車;25km/h 以上是電動機車。騎電動自行車免牌照、駕照、稅金、安全帽;電動機車則需牌照、駕照、稅金、安全帽。

器研所_電動輔助自行車4
Picture Credit: 器研所
看看它們的外型,是不是很容易搞混呢?

對一般消費者或身為設計師的我們而言,其實在乎的是它長得像甚麼,而不是對於法規來說它算甚麼,所以器研所想要更深入了解的是長得像單車的「電動輔助自行車」。現在市面上的款式其實相當多,你曾經有想要買過嗎?

器研所的成員們曾參加過非常多次台北自行車展,有去過的民眾應該也會對戶外試騎區有些印象。每年台北自行車展的戶外試騎區,幾乎全都是電動輔助自行車,試騎起來很神奇,每次踩踏踏板的瞬間都會覺得有人在幫你推一把,騎上陡坡也變得輕鬆好多,銷售員說得天花亂墜,這都外銷到歐洲的,賣得多好⋯⋯但是,到底為什麼我們很少在台灣的路上看到有人騎呢?是價格太高嗎?是交通狀況不適合嗎?是天氣或地形嗎?這些都是讓我們好奇、並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原因。

在國外,電動輔助自行車稱為Pedelec,好像是一樣默默在改變市場的產品。我們觀察到許多國家越來越多人在使用這個產品,但在台灣現在有嗎?以後會嗎?我們好奇它目前的能耐,我們也好奇它適不適合用來在台灣通勤,好奇長期地使用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器研所接下來會開闢這新的領域來探討與觀察,大家拭目以待。

本文獲器研所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