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葉粄、艾粄、雞屎藤茶果

傳統的客家人,在清明時,都會帶上墨綠色的茶果去掃墓,這些茶果我們稱為“清明粄”,而這些客家茶果,分為粗葉粄、艾粄、雞屎藤茶果,是三種不同的客家粄食,不是客家人的話,往往會很難分辨這些茶果是屬於粗葉粄、艾粄、或雞屎藤茶果 。其實這三種客家茶果的做法都相同,只是墨綠變奏,深淺依葉子份量及種類決定,共同點就是帶有一股獨特的草香味,成為諸多客家茶果中,個性最為突顯的茶果種類。

雞屎藤茶果、粗葉粄、艾粄分為有餡和沒餡兩種,可甜可鹹,鹹的包蘿蔔絲、菜脯碎、絞肉、香菇,甜的可以包紅豆餡。依據《本草綱目》中記載,這三種野菜都具有藥用保健功能食療的功效,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客家人也認為清明前後吃下這些茶果,除了節氣應景,也具有補健和去汙的作用,可保護身體夏天不生膿瘡。

要製作這些客家茶果,首先就必需去採摘這些葉子回來,取其葉,葉子必需要新鮮,太嫩或太老的葉子都不能要,連同浸泡過的米粒放進石磨裡,旋啊轉的,以順時鐘方向磨出綠色米漿,再加入白糖一起放進鍋裏翻炒,之後加入面粉一起攪拌成團,就可以開始用模型倒模。過後放入蒸籠裡蒸熟即可享用了。

這三種茶果雖說很難辨別,但只要你吃進嘴裡,三種不同葉子口味的客家茶果,香氣不一樣,你很快即可以分辨出是什麼茶果了,唯一比較容易分辨的就是雞屎藤茶果較為黑色,其餘兩種比較綠色。如果你對於這些茶果還是很模糊,那麼建議你到客家茶果檔走一回,很快你就可以在這些茶果檔裡找到它們的蹤影,同時品嚐三種不同口味的粄食。

當然,在平時的糕點檔口裡,我們也不難找到這些茶果,只是,雞屎藤粄卻似乎日益少見,艾粄更少,平常碰遇的幾乎全是粗葉粄的世界了。

做法與步驟:

用料:糯米粉 、 面粉少許 、白蘿蔔 、(粗葉、雞屎藤或艾草)、豬肉 、黑木耳 、筍乾

1. 準備好糯米粉和面粉 面粉只需少許

2. 葉子用開水煮半個小時左右 直至煮爛,然後用冷水浸泡 手戳團瀝乾水分 。將粗葉放入適量開水煮爛。煮爛後,連同開水一起放入糯米粉用筷子攪拌,然後開始搓面團 (這個就跟揉面團差不多)

3. 香菇切細

4. 蘿蔔切細

5. 木耳切細

6. 豬肉切碎末。豬肉末(三層肉)先用油爆過 ,再放入香菇 爆炒,然後依次放入蘿蔔 、筍乾、 木耳翻炒一會,蓋上鍋蓋燜8-10分鐘,最後放入鹽和味精調好味道即可。(不需要放入其它調味料了)

7. 最後戳團開始包 捏團壓薄成圓形差不多,放入炒好的餡包好即可。最後大火蒸20-30分鐘。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還有 21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