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票房、口碑雙重慘敗!燒錢、耗人力的120幀電影,李安為何堅持拍?|經理人
feature picture
Skydance Media

《雙子殺手》票房、口碑雙重慘敗!燒錢、耗人力的120幀電影,李安為何堅持拍?

2019-11-02 ifanr 李超凡

李安的電影技術革新似乎又一次失敗了。

三年前,李安帶來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 120 幀規格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比利·林恩》),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看過 120 幀版本,因為當時全球只有 5 家影院支持這一放映格式。

這部電影在北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慘敗, 當時李安表示自己最怕的,是這個世界下一部 120 幀電影還是他拍的,三年後,李安最怕的事還是發生了

李安在《雙子殺手》上進行了第二次高幀率實驗,然而這次北美連一家放映 4K/3D/ 120 幀版本的電影院都沒有了。

比起《比利·林恩》,《雙子殺手》遭遇更嚴厲的批評。 25% 的爛番茄新鮮度、IMDB 5.7 分、Metacritic 38分,與爛片無異。但這也是李安所有作品中倒數二低的分數了,僅次於 6.7 分的《綠巨人》。

從目前的票房走勢來看,要收回 1.38 億美元的成本已經不太可能,分析師預計《雙子殺手》將虧損 7500 萬美元。

《比利·林恩》和《雙子殺手》的4K/3D/ 120 幀高規格體驗,並沒有像《阿凡達》一樣開啟 3D 電影的熱潮,儘管李安依舊堅信 120 幀才是未來,但也忍不住向觀眾發問:

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這麼拍,是我有問題,還是世界有問題?

什麼是 120 幀電影?一秒包含 120 個畫面,細節更清晰

什麼是 120 幀電影?簡單來說就是電影中每一秒鐘包含了 120 個畫面,目前絕大多數的電影的規格都是 24 幀/秒。

單位時間容納更多幀數的結果,就是畫面更加流暢,細節更清晰了。

這裡的說的 120 幀電影,其實還離不開 4K/2K 和 3D 格式,因為 120 幀就是專門為 3D 電影服務的。

比起 2D 電影,在 3D 電影裡如果物體快速移動,帶來的運動模糊感會更加強烈,甚至出現眩暈感。這點我在觀看電影《玩命再劫》時尤為強烈,片中大量 360 度旋轉拍攝的漂移長鏡頭,看得人頭暈眼花,當然有人認為這就是一種獨特的電影風格。

《雙子殺手》用大量動作戲,將 120 幀發揮得更極致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雖然也採用了4K/3D/120 幀的規格,但以文戲為主,臉上的毛孔、眼中的血絲在120 幀中的畫面都一覽無餘,而《雙子殺手》則用大量的動作戲將 120 幀的優勢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場戲,就是在哥倫比亞古城中的摩托車的追逐戲。 23 歲的威爾·史密斯追殺 51 歲的威爾·史密斯 ,無論是城牆上追逐視角的俯拍鏡頭,還是城牆下亨利躲避的視角,在高幀率、大景深的畫面下,遠近兩個人所有動作細節都清晰可見。

如果傳統的港式動作片,一般會以快速頻繁的剪輯,更多是依靠鏡頭本身的運動而不是畫面內的運動來製造動感,而李安採用一個全景接全景的拍攝方式,將單手換彈夾、摩托中槍冒出火苗、跳躍躲避子彈都等動作纖毫畢現,原汁原味展現追逐過程中的緊張感。

當小克把摩托車當做武器攻擊亨利時,飛馳而來的摩托車與倒地躲避的亨利一動一靜的對比,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兩者碰撞的速度和力量,而摩托這甩尾撞擊和高速翻滾這些動作也不會產生殘影。

此外《雙子殺手》有很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夜晚,但即便在弱光拍攝的環境,雙子打鬥的一招一式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這是因為 120 幀的螢幕亮度遠超 24 幀,在一般的 3D 電影裡,觀眾戴上眼鏡後畫面亮度會降低一些,而4K/3D/120 幀版本則能在戴上 3D 眼鏡後保持相同的亮度。

但4K +高亮度也讓很多觀眾不習慣,《比利·林恩》就曾被吐槽畫面太亮,看起來像高清電視,這或許也是《雙子殺手》採用大量夜戲的原因,既凸顯 120 幀在夜景中的優勢,也減少了這一技術的副作用。

過去 CGI 合成的一般是非人類角色,比如《戰鬥天使》裡的艾麗塔,《獅子王》「真人版」裡的動物,但要完全製造一個人出來卻並非易事,此前通過 CG 年輕化的角色大都只能出現幾分鐘,和真人演員互動的時間稍長就會發現違和感。

據稱這次維塔公司對年輕版威爾史密斯的建模細緻到了毛孔級別,血液的流動、肌肉的運動,甚至不同情緒眼中的含水量都精確地計算出來,李安表示花在小克這個角色上的錢,是威爾·史密斯的兩倍。

1997 年的劇本,《雙子殺手》劇情太老套、技術卻太搶戲?

雖然 120 幀確實帶來不少驚豔的效果,但在一部電影中技術說到底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技術是骨,內容則是血肉。正如很多影評人所說的,《雙子殺手》的劇情乏善可陳,這個誕生於 1997 年的劇本,在今天看來已經十分老套。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就像看了一部高幀率的技術樣片,技術太過搶戲,以致於讓人覺得是為了展現 120 幀的效果才拍了這部電影,故事反而淪為了技術的配角, 畢竟連李安自己也承認「把 90% 的精力都花在技術問題上了」。

120 幀也幾乎成為片方宣傳中唯一的亮點,可大部分觀眾不會只因為一項技術去看一部電影,何況也不是所有場景都能感受到 120 幀的震撼,《阿凡達》也並非因為 3D 技術才占據影史票房冠軍這麼長時間的。

觀眾不買單、電影院不支持,120 幀真的是電影的未來?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電影基本都是 24 幀/秒,但這其實並非是什麼技術限制,更多是出於成本考慮,因為過去膠片的價格昂貴,幀數越高膠片消耗也就越大,而 24 幀能在保障畫面流暢的同時最大限度節省膠片成本。

24 幀的標準的也一直沿用到了現在,即便數字格式已經基本取代了膠片,但卻沒有多少電影會把幀率提高,甚至還通過數字格式來模擬膠片的效果,生怕高清的數字格式削弱了電影的美感。

「沒有電影感」是很多人對無法接受高幀率電影的原因,但到底什麼是電影感其實並沒有標準的定義,這更像是一種電影視聽語言營造出來的質感,如果說一部電影拍的像電視劇,那就是沒有電影感。

在李安之前,《魔戒》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就以 48幀/秒拍攝《哈比人1:意外旅程》,並在全球 1000 塊銀幕上放映了 48 幀版本,彼得·傑克遜擔心觀眾無法接受,還在後期給部分鏡頭模擬了傳統電影的運動模糊,但還是被觀眾吐槽:過於清晰,太沒有電影感了。

在 24 幀的電影世界裡,導演反而能藉助低幀率造成的運動模糊來營造「電影感」。香港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經常透過剪輯手法將少於 8 畫格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動作看起來迅速或猛烈至肉眼所不能捕捉,美國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用「一瞥」(glimpse)來概括胡金銓的藝術風格。

李安在一次活動中談到了對 24 幀電影的看法,他並沒有否定 24 幀和膠片電影,但他認為不應該用數位手段去模仿傳統的膠片電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數位電影開發美感。

數位電影確實有很多的潛力,它應該是不一樣的,它不應該在學習傳統的電影……不光是敘事,還是它有距離的美感,你本身進去體驗的時候,那是另外一個世界,那是屬於數位應該做的事情。

技術優勢卻是商業市場劣勢!製作、放映成本遠高於傳統電影

然而 120 幀的技術優勢,在商業市場上卻成了劣勢,因為 120 幀電影的製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比傳統電影要高不少。

拍攝一部高幀率電影,並不是換一套攝像機的事,因為高幀率帶來豐富的細節,拍攝、打光、化妝、表演等環節都要重新開始摸索,後期還有處理 5 倍於 24 幀電影的素材,劇組人員要「十倍地努力工作」,製作成本當然也隨之增加。

但最大的挑戰還是放映環節,三年前《比利·林恩》4K/3D/120 幀版的放映機每台造價 600 多萬,連每副定制眼鏡成本都要 100 多美元,讓大部分影院望而卻步。

目前《雙子殺手》的票房成績無疑給各家影院澆了一盆冷水,在電影院產能過剩、單銀幕盈利下降、眾多影院面臨的背景下,未來再想要影院為放映 120 幀電影花一大筆錢升級放映設備變得更加困難了。

《阿凡達》將 3D 技術推向了全球,其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直是電影技術變革的先行者,但最近在接受 Collider 採訪的時候,卡梅隆表示基本不會考慮在《阿凡達》續集中使用高幀率技術。

我不覺得這(高幀率)會成為下一個 70 毫米或是什麼轟動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個用於解決 3D 投影中的問題的工具。我會在《阿凡達》系列中盡可能少地去使用它,但不會以這種格式上映。

中國電影人張小北則對 120 幀在中國的前景比較樂觀,他和李安一樣認為 120 幀是 3D 是電影的未來,但他也指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任何電影技術的革新都需要有優質內容作為支持,就像當年卡神的《阿凡達》拯救了 IMAX 一樣。

120 幀的未來,或許不在電影院,而是 VR 遊戲

一些影評人吐槽高幀率《雙子殺手》就是「一個包裝成動作片的遊樂園項目」,還有的人認為電影動作戲的沉浸感和真實感,讓觀眾像是進入了一個電子遊戲世界。

比起電影,其實遊戲更需要高幀率。 24 幀的電影就能做到畫面流暢,但遊戲一般只要達到 60 幀才不至於卡頓。

對於延遲要求極高 VR/AR 遊戲來說更是如此,跳幀、卡頓、頭暈等問題一直限制了 VR 遊戲的普及,120 幀技術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將 VR 遊戲最大的優勢——交互性和沈浸感發揮出來。

索尼的 PS VR 螢幕在 2016 年就已經實現 120 幀的刷新,可以在刷新下一幀畫面之前,利用最新的位置數據扭曲最近的一幀畫面來對應你的頭部數據,最大限度降低延遲,避免用戶出現眩暈。

《不存在日報》一篇文章也指出 120 幀技術可能會在VR、AR領域更有應用前途,要實現《頭號玩家》裡那樣逼真的虛擬世界,高幀率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那麼高幀率電影就徹底涼了嗎?也不必這麼快下定論,回顧整個電影史,每次電影技術革新往往也不那麼順利。

早在 60 多年前,希區考克就開始拍攝 3D 電影,但直到《阿凡達》的出現才讓 3D 電影流行起來。

有聲電影剛開始出現的時候,為了避免攝像機巨大的噪音影響同期錄音,讓移動攝影鏡頭幾乎消失,反而讓觀影體驗大大倒退。

彩色電影剛出現時也遭到了不少電影人的抵制,《公民凱恩》的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Welles)臨死前還千叮萬囑朋友不要讓彩色電影髒了自己的電影。

儘管不知道是否還會有人投資李安的下一部120 幀電影,但120 幀電影並非沒有未來,只是還要等到一部讓高幀率電影爆發的《阿凡達》。

(本文出自ifanr;作者:李超凡)

繼續閱讀 時事觀點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