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_百度百科

[jí]
汉语文字
收藏
0有用+1
0
集(拼音:jí)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 [2],其古字形像鸟上枝头,有的像三只鸟聚集在树上,本义指树上聚集了许多鸟,引申泛指会聚、汇合。也指人群集中的集市、集镇。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隹、木
五    笔
WYSU [3]
仓    颉
OGD [3]
郑    码
NIF [3]
字    级
一级(2694) [1]
平水韵
入声十四缉 [4]
总笔画
8+4、4+8(部首+部首外)
四角号码
2090₄
统一码
CJK统一汉字-96C6 [3]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雧、𠍱
注音字母
ㄐㄧˊ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2]
会意字。早期的“集”字有多种写法,商代甲骨文(图1、2)和商代金文(图3、5)都是鸟在树上的象形,表示鸟停歇在树上。简体字形作一只鸟(“”)在树(“”)上。古代隹、鸟难分,原本一字,后来才分化成两个字。繁体字形作三只鸟在树上(三隹为雥,已演化为兼表音的声旁,雥与集声韵并同)。繁体字形经战国、《说文解字》小篆的发展,结构一脉相承,楷书最后作雧。简体字形经西周到战国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会意结构,从一隹在木上,最后被《说文》所采纳,楷书作集;另一个是形声结构,字形在“集”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声旁“亼(jí)”,“亼”或省作“人”。此结构没被《说文》采纳。现代以集为正体。本义是鸟成群聚集在树上。 [2]
“集”本义是许多鸟儿聚在一起栖息,《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这里“集”就是用其本义。推衍开来,凡物或人会聚一处,都可叫“集”,因而“集”有引申义聚合、汇集。这个意义使用非常广,“聚集”“云集”“集资”“集邮”“集结”“集思广益”等词语都是用“会聚”义。
聚集、会合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东西收集在一起,因此,后来又把单篇的作品汇集成册而出版的书籍叫作“集”,如《巴金文集》《茅盾文集》。又如“集市”,集市之所以称为集市,是因为十里八乡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都赶到这里交易。又因为市镇往往是集市所在地,故市镇也可称“集”。如“集镇”一词,又如以盛产烧鸡闻名的江苏符离集。
“一集”即是册或一本。后来,某些篇幅较长的作品,装订成一册很不方便,就分别装订成若干册或本,这每本或册称为一“集”;大的字典、辞书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也称“集”,如《康熙字典》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在现代,时间较长的电影、电视剧也分为若干“集”。 [15-1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文言〉群鸟栖止在树上。
perch
《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文言〉栖身;停留。
stay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于上楹,俨雅跽而相对。”
聚合;会合。
assemble;collect;
gather
《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枚乘《七发》:“逐狡兽,集轻禽。”
集资;聚集;集合;集思广益集成电路
〈文言〉至。
arrive
韩非子·解老》:“时雨降集,旷野闲静。”
《国语·晋语一》:“大家邻国,将师保之,多而骤立,不其集亡。”
〈文言〉积聚滞留。
淮南子·本经训》:“﹝精﹞集于心,则其虑通。”高诱注:“集,止也。”
〈文言〉定期聚会交易。
杜甫《述古》诗之一:“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文言〉遭遇;遭受。
suffer
《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文言〉取。
《百喻经·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
〈文言〉成就;完成。
accomplish
《诗经·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文言〉杂;掺杂。
皎然《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
〈文言〉使安定;使和睦。
stabilize;pacify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天下初定,人心未集。”
晋书·刘宣载记》:“今见其进止风仪,真所谓如珪如璋,观其性质,足能抚集本部。”
名词
〈文言〉宴集;宴会。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指定期聚会交易的场所。
market;fair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集虚》:“乡城聚众贸易之处,北人曰‘集’,从其聚而言之也;,从其聚而言之也;南人曰‘虚’,指其散而言之也。”
老残游记》第七回:“那山里关帝庙有两处,集东一个,集西一个。”
集市;赶集
汇集单篇作品编成的书册。
anthology
《隋书·经籍志四》:“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合而编之。”
诗集;文集;选集
某些篇幅较长的书籍或影视片分成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volume;part
上集;续集
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第四部类名,主要指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
《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数学上“集合”的简称,指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jí)姓氏用字。
形容词
〈文言〉齐;一致。
《汉书·晁错传》:“起居不精,动情不集。”
〈文言〉众多。
马融《长笛赋》:“夫固危殆险巇之所迫也,众哀集悲之所积也。”
周宗建《议恢复河东疏》:“前此失一城一堡,尚不腾愤愤,三路之举,有十八万之集。”
以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 [5]《现代汉语词典》 [6]《汉语大字典》 [7]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集作雧,从三隹,后三隹省为一隹。

说文解字

【卷四上】【雥部】秦入切(jí)
雧,群鸟在木上也。从雥从木。
集,雧或省。 [8]

说文解字注

“群鸟在木上也”注:引伸为凡聚之偁。汉人多假襍为集。
“从雥木”注:秦人切。七部。
“集,雧或省”注:今字作此。 [9]

广韵

秦入切,入缉从 ‖集声缉3部(jí)
集,聚也。会也。就也。成也。安也。同也。众也。本作雧。《字林》云:“群鸟驻木上。”亦州名,汉宕渠县,梁为东巴州,恭帝为集州,以有集水名之。又姓,《风俗通》云:“汉有外黄令集一。”秦入切。九。 [10]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集
古文:雦
唐韵》《广韵》《韵会》《正韵》秦入切。《集韵》《类篇》籍入切,并音箿。《说文》:本作雧。群鸟在木上也。《诗·周南》:集于灌木。
又《广韵》:就也,成也。《书·武成》:大统未集。传:大业未就。《诗·小雅》:我行旣集。笺:集,犹成也。
又《韵会》:杂也。《孟子》:是集义所生者。注:集,杂也。
又《广韵》:众也。
又《广韵》:安也。《史记·曹参世家》:问所以安集百姓。
又《玉篇》:合也。《广韵》:聚也,会也,同也。《史记·秦始皇纪》:天下云集响应。《前汉·鼂错传》:动静不集。注:师古曰:集,齐也。《史记·司马相如传》:鳞集仰流。
又《左传·昭二十三年》:险其走集。注:走集,边境之垒辟也。
又《前汉·艺文志》:刘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注:师古曰: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韵会》:文集,文所聚也。唐有子史经集四库。
又州名。《广韵》:汉宕渠县,梁恭帝为集州。
又《广韵》:姓也。汉有集壹。
又《韵补》叶疾救切,音就。《诗·小雅》: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犹,于救切。
又叶昨合切,音杂。《诗·大雅》: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集字书写笔顺
【笔顺】①ノ(撇)②丨(竖)③丶(点)④一(横)⑤一(横)⑥一(横)⑦丨(竖)⑧一(横)⑨一(横)⑩丨(竖)⑪ノ(撇)⑫㇏(捺)
【写法】❶“隹”窄“木”宽。❷“隹”,点从竖中线起笔,四横长短不一,竖笔在竖中线右侧,末横在横中线。❸“木”,横笔长,竖笔在竖中线,撇、捺底部持平。 [12]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3]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二十六缉
侵A
开口呼
全浊
秦入切
dzʰjep
集韵
入声
二十六缉
开口呼
全浊
籍入切
dziep
礼部韵略
入声
籍入切
增韵
入声
秦入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平声
齐微
齐齿呼
全清
tsi
中州音韵
入声作平声
齐微
精妻切
洪武正韵
入声
八缉
全浊
秦入切
dz‘iəp
分韵撮要
阳入
第十七金锦禁急
(参考资料:汉典 [14]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i̯əp
王力系统
dz
ǐəp
董同龢系统
dzʰ
jəp
周法高系统
dz
jiəp
李方桂系统
dz
jəp
西汉
东汉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北魏后期北齐
jəp
齐梁陈北周隋
jəp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i̯əp
拟音/王力系统
dz
ǐěp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jep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iɪp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jəp
拟音/陈新雄系统
dzʰ
ǐəp
(参考资料:汉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i
35
阳平
未注明异读原因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i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i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i
24
阳平
未注明异读原因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i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i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i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iəʔ
4
入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ieʔ
4
入声
晋语
太原
tɕieʔ
54
阳入
吴语
苏州
ziɪʔ
23
阳入
吴语
温州
zai
212
阳入
湘语
长沙
tɕi
24
入声
文读
湘语
长沙
tɕi
21
阳去
白读,为“聚”训读
湘语
双峰
tɕʰi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tɕit
5
阴入
文读
赣语
南昌
tɕʰit
21
阳入
白读
客家话
梅县
sip
5
阳入
粤语
广州
tʃap
2
阳入
粤语
阳江
tʃɐp
54
上阳入
闽语(闽南语)
厦门
tsip
5
阳入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sip
5
阳入
闽语(闽东语)
福州
tsiʔ
4
阳入
闽语(闽北语)
建瓯
tsi
42
阳入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7]、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