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每天吃「超加工食品」?研究:增加癌症、糖尿病風險 | 健康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你還在每天吃「超加工食品」?研究:增加癌症、糖尿病風險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你聽過「超加工食品」嗎?加工肉丸、果汁奶粉、人工甜味劑飲品、即溶湯品、早餐穀片等等都屬此類,多項研究指出攝取過量可能會提高罹患癌症以及慢性疾病的風險。不過,這種食物卻和現代人為伍,更是容易誘發唾腺分泌的「療癒良伴」。

▲超加工食品充斥我們生活周遭,吃多恐增加罹患慢性病或癌症的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楊蕙萍表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源自2009年巴西聖保羅大學所推廣的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中的第4類食物。Nova食品分類依「加工程度」將食物分為4組:

第1組:未經加工(或天然)食品

幾乎未加工或天然的食物,例如新鮮蔬菜、魚、肉、無添加果汁、優格等。

第2組:加工烹飪原料

家庭常見的添加物,為了調理未加工食物而添加的食品,像是鹽、植物油、奶油、醋、澱粉等。

第3組:加工食品

簡單的加工食品,利用天然食品來調味、簡單加工所製成,包括瓶裝飲料、罐頭蔬果、煙燻肉類、起司等。

第4組:超加工食品

含有5種以上成分,由工廠大量製作的食品,常見的有經過調味或含人工甜味劑的優格或牛奶、洋芋片、泡麵、風味早餐穀片、大量生產的包裝麵包、重組肉、加工肉丸、加工魚肉、即溶果汁奶粉、即溶蔬菜湯、氫化油脂、含糖飲料、含人工甜味劑飲料、冷凍或微波的即食食品等等。

楊蕙萍指出,超加工食品通常經歷數次物理和化學過程,例如擠壓、模製、預炸、氫化,它並非改良食品,而是通過一系列加工過程組合而成的產品,因此稱為「超加工」,幾乎沒有食物的原型。

超加工食品通常包括加工食品所添加的成分物(糖、油、鹽等),且包含多餘的熱量及營養素,像是直接由食物取得的酪蛋白、乳清蛋白或食品再加工的產物如水解蛋白、氫化油、麥芽糊精、高果糖玉米糖漿,另外還有一些食品添加劑,較常聽到的是乳化劑、甜味劑、增稠劑、著色劑等。

楊蕙萍說,超加工食品集合了高能量又不健康的脂肪、精緻澱粉、糖、鹽,但缺乏蛋白質、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素。由於超加工產品能有較長的保存期限,且可以隨時隨地食用,具有極高的吸引力。

一些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和肥胖等代謝症候群以及功能性腸胃疾病有關;另外,一項針對巴西兒童的前瞻性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會增加血脂異常的風險;法國大型世代研究中也發現它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尤其是乳癌;法國研究團隊2020年初在知名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文章指出,超加工食品可能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應以多種類的天然或經過最低加工的食品為基礎,使用少量的油、鹽、糖等調味料烹調食物。」楊蕙萍認為,限制加工食品的使用以及減少食用超加工食品,能幫助我們防止疾病的發生。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