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雅」是优秀翻译的标准之一?倘若原文不雅呢?

「信」和「达」还可以理解。
关注者
71
被浏览
15,980

15 个回答

优秀翻译的标准不是固定的。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要在其提出的时代背景下看。19世纪末,通过翻译介绍到我国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粗俗的内容和文字,且当时的读者都是崇尚高雅的封建知识分子,因此,无论从重视原文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提出这条标准都是无可厚非的。

若原文不雅,则应忠实原文的风格,即所谓“人雅我亦雅,人俗我亦俗”。60年代初,学者刘重德修正了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提出了“信、达、切”的观点,所谓“切”就是:“实事求是,酌情处理,恰如其分,切合原文风格。”

摘编自《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主编 张春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相关时代背景,严复的《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当时的“雅”颇有追求译文的古雅之意,于现在的翻译或许已经不合时宜,因而现在再谈“信达雅”也就需要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时赋予一些新的理解和意义。

严复除了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也提出过“忠实、通顺和美、不增不减、神似、化”等一系列的说法,但均不如“信达雅”三字更为人知。

就“原文如不雅,译文何雅之有?”的疑问,郭宏安先生在《恶之花之跋》中已做了些论述,摘相关内容如下:

“信、达、雅”中,唯“雅”字难解,易起争论,许多想推倒三难说的人亦多在“雅”字上发难。倘若一提“雅”,就以为是“汉以前字法句法”,就是“文采斐然”,是“流利漂亮”,那自然是没有道理的,其说可攻,攻之可破。然而,可否换一种理解呢?试以“文学性”解“雅”。有人间:“原文如不雅,译文何雅之有?”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只在“文野”、“雅俗”的对立中对“雅”字作孤立的语言层次上的理解。如果把事情放在文学层次上看,情况就会不同。倘若原作果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则其字词语汇的运用必然是雅亦有文学性,俗亦有文学性,雅俗之对立消失在文学性之中。
离开了文学性,雅自雅,俗自俗,始终停留在语言层次的分别上,其实只是一堆未经运用的语言材料。我们翻译的是文学作品,不能用孤立的语言材料去对付。如此则译文自可以雅对雅,以俗应俗,或雅或俗,皆具文学性。如同在原作中一样,译文语言层次上的雅俗对立亦消失于语境层次上的统一之中。如此解“雅”,则“雅”在文学翻译中断乎不可少。
总而言之,译事二难:信、达、雅。信者,真也,真者,不伪也;达者,至也,至者,无过无不及也;雅者,文学性也,文学性者,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也。信、达、雅齐备,则人“化境”;然而“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于是而求“神似”。因此,我认为,对文学翻译来说,信、达、雅仍是可用的标准,仍是“译事三难”。

——参见《恶之花之跋》郭宏安先生1991年11月25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