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的陆家和孙策有仇,孙大帝又让陆逊取孙策的女儿,这是什么操作?

关注者
14
被浏览
11,806

12 个回答

让陆逊(当时叫陆议)娶孙策之女,宣传意义和实际作用都很大。

先说陆孙两家之仇:

《后汉书·陆康传》: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陆逊的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忠于汉廷,不肯服从叛贼袁术,孙策当时作为袁术的打手,很是卖力,最终陷城害命,致使陆氏百余人“死者将半”,不可谓不惨,仇不可谓不深。

再看陆逊的选择:

《三国志·陆逊传》: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於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三国志·陆逊传》: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馀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遭受兵暴之后,陆逊退守门户,结交江东人士。于孙策死后加入孙权幕府,理民治军、平贼掠兵,逐步累积资历名望。

从感情上来说,陆氏当然不会轻易忘记国仇家恨,但是曹操南下时,陆逊年纪尚轻,陆氏元气未复。而随着曹操赤壁大败,孙氏割据江东之势渐渐定固,此为陆逊归附孙氏的原因之一。

孙策与孙权的个性、施政都很不同,孙策死后,孙权采取了很多本土化政策,一边吸纳众多江东土人入仕,一边继续打击山越阔田掠丁,这些政策都是有利于朱张顾周等江东大姓,因此从利益上来说,与孙权合作也是很现实而有益,此为陆逊归附孙氏的原因之二。

在对陆逊的使用上,孙权也并没有因为两家过去的嫌隙而打击压制,反倒给了很多机会,就像他给予吕蒙、凌统、吕岱各种机会一样,从陆逊个人利益来看,孙权也是个可仕之主。此为陆逊归附孙氏的原因之三。

最应该仇恨孙家的,并非陆逊,而是他从叔——陆康之子陆绩,此时因为受孙权忌惮,已经被外放到荒蛮的交州去当郁林太守,患上脚疾。陆绩既然不得志,陆氏的当家人当然还是陆逊来作,此为陆逊归附孙氏的原因之四。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比较理解陆孙联姻的前因与利益纠葛了。

从孙权的视角来看,让陆逊娶了侄女,就是把江东大户之一的陆氏当家人纳入了孙家核心,等于把自己的基本盘扩张了一大块,无论对朱张顾周等江东大姓,还是张昭鲁肃诸葛瑾这些江北大臣,都增强了震慑与威德。

对陆逊和陆氏来说,与孙氏联姻大大巩固了自家在江东的地位,削弱了十几年来的“叛贼”光环,以后在江东安家作事的底气都足了很多。另外也可以抵消陆绩被外任郁林太守的负面影响。

再说了,孙策之女,又不是孙权的女儿。拿出去嫁了,却能让陆逊觉得受到重视,又能让陆家有别于江东其他大族,有可能诱发江东大姓之间的嫌隙龃龉,何乐而不为呢?

再往远看,自己的女儿又怎么了?

亲儿子又如何?

在孙大帝眼里,不都是用完可抛的砝码和弃子吗?




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上单版》: 袁术欲为帝业,书庐江太守陆康,勒令从己。陆康斥以忠义正道,捆绑使者送往长安,天子嘉之。袁术深恨陆康,乃令孙策为帅,发举国之兵来攻。陆康年岁逾七旬,仍亲立城头,披甲作战。陆康为官清廉,爱民如己,城中父老感其恩信,自发与之同守。全城上下同心,拒策甚久。

见庐江城连年不克,孙策大怒,遂收四围之兵,专攻一面。孙策亲为军首,日夜督战。逾二月,终破庐江北门。孙策放言杀尽陆氏族人,袁兵攻城日久,亦皆忿懑。大军遂从城北杀起,大屠庐江百姓。

陆康欲与城池共亡,乃命人将士民老小从南门送出城外以逃吴,自集结伤残兵将断后。陆康向无偏私,所送逃难者多为他姓幼弱,陆姓者仅有陆议陆绩二童。临行之刻,陆康重色语二童曰: “议儿、绩儿,此去即为死别。汝等品学皆过于同龄,吾无所叮嘱。唯念你们年纪尚幼,未通大义,不知国家社稷之重。须知忠孝为天地之本,为人臣者切不可背之。陆氏受汉室重恩,今吾报身全节,理故应尔。儿此去之后,须谨记吾言,莫做辜负圣恩,辱没门风之事。”

一语未迄,一家三人早已泣不成声。陆绩哭泣无节,陆议少年早慧,已初习五经,略明事理,乃踮脚试去陆康之泪,稚声道: “伯父是何言语,陆门岂有无君无父之徒?皇天在上,若我将来叛汉从贼,欺天害民,定使死无善终,祚无三世!”陆康颔首道:“绩儿年岁尚小,汝当以兄教授,为我纲纪门户。”遂涕泣作别。是夜,陆康为乱兵所戗,薨于城南巷中,陆氏一门死者略尽。汉帝闻之,伤怀良久,追封太子太傅,加南楚候,拜其子陆俊为郎中。

后人有诗叹曰:

伋牧朔籓庐江郡,诗守南楚陆季宁。
堂满良肱当代英,信立童昏古时民。
奋驰单乘战汉逆,堪驾毁辕死孤城。
陆门留芳当百世,谁知名清转刻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