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同志」 台大醫學系畢業生 脫下白袍的告白|天下雜誌

「我是同志」 台大醫學系畢業生 脫下白袍的告白

最近在書市引起矚目的一本新書,前英國石油公司執行長自述被迫出櫃的《玻璃衣櫃》,中文版譯者也是一位男同志王祈威。他脫下白袍,離開台灣,只為了和愛人愛相隨。

王祈威-玻璃衣櫃-同性戀-同志-英國石油公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我實在不懂,以你的學歷背景,為什麼在各處跑,還來應徵我們最基層的工作?」這是面試的最後一關了,常春藤名校畢業,具備國際組織的實習經驗,王祈威履歷上傑出的學經歷,讓坐在對面的CEO忍不住問。 

出櫃,恐怕不是企業面試預期會聽到的答案?

「因為去年美國聯邦承認同性婚姻,我終於透過結婚拿到合法工作身分,」王祈威坦然地說,「之前,一直想從學術界轉進產業,但經驗不夠,又沒有合法工作身分......」

回答CEO的問題之前,有許多套劇本在王祈威腦袋裡轉:因為我想多嘗試各種領域,因為我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為我還在體驗人生......

但是,他猶豫了半秒鐘,還是選擇誠實。「如果撇開個人生活不提,我找不到任何一套說辭可以合理解釋我的經歷。如果因為同志身份不喜歡我的話,就算了,找下一家公司吧,」抱著這樣的念頭,第一次面試出櫃就上手,一個禮拜後,他收到了錄取通知。

台大醫學系畢業,該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同班同學陸續當上了主治醫師,王祈威卻脫下白袍,放棄正規的醫師路,官方說法是他申請到了常春藤名校,真正的原因是要到美國與男友愛相隨。

家人不太能理解,但是看在常春藤名校的份上,勉強接受了。

原來世界上有一群人叫做「同性戀」

在那個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的青春期,王祈威沒有相似的興趣,「也許長大了,就會跟大家一樣了。」直到上了大學,接觸同志社團,才真的瞭解到,原來世界上有一群人叫做「同性戀」。

「本來是抱著去看看同性戀長什麼樣的心態去參加,認識了一兩位朋友,才覺得也沒什麼,他們也是學生,正正常常的過日子,同樣寫作業,同樣在煩惱家庭的事,」王祈威從那個時候才建立了一些信心:「我當一個gay,我還是可以好好過生活的。」

只是對家人該怎麼交代?直接開口並不容易,王祈威留了一些線索,好比參加社團的文宣,不太遮掩甚至半故意的放在會被發現的位置,媽媽終於忍不住詢問,他老實承認,媽媽淡淡地說:「這件事情我知道了,你也不要那麼肯定說一定是(同性戀),也許這只是過渡期。」

在家裡,兒子是同志這件事,就這麼冷處理,裝沒事是彼此的默契。

在工作的場域,同志身份是不能說的祕密。

在醫院實習、見習的日子,總有愛八卦的人,哪個年輕有為的帥氣醫師,和哪個陽光美麗的護理師怎樣怎樣,流言蜚語傳來傳去,對於私生活,王祈威選擇含糊其詞。

他帶著假面工作,上班是一個人,下了班是另一個人。「昨晚跟『朋友』吃飯」、「週末和『朋友』去玩」,他老實地說自己沒有女朋友,沒說出口的是,我有「男」朋友。

和男友在一起十年,阻力重重。

剛到美國,每次打電話回來,每次阿嬤都問:「你什麼時候回來做醫生?」家人一方面希望他回來,重新回到醫師的「正路」,一方面希望他放棄同志這條路。

2013年,美國最高法院廢除了婚姻保護法,同性伴侶結婚,聯邦都要給予婚姻層級的保障。王祈威和男友終於在美國結婚。

時間久了,和家裡通電話,媽媽慢慢開始會順便問上兩句,至豪過得怎麼樣啊?工作順利嗎?

前年回家,媽媽拿出了去中國大陸旅行買的紀念品,是一首七言藏頭詩,把他和對方的名字寫在同一首詩裡。媽媽一共就帶了兩首回來,一個給了弟弟和弟妹,另一首就給了他。

很多人說「名字」是父母給小孩的第一個禮物,讓王媽媽從無視,到把兒子和另一個男子的名字寫在一塊,這一路過了好久。

完整保持自己的樣子

王祈威,不是真名,翻譯了BP前執行長自述出櫃的《玻璃衣櫃》,這麼鼓吹大家出櫃,為什麼還是選擇了筆名?

「我不想造成家族的困擾。家族長輩還不知道,媽媽也覺得我還是低調一點比較好,」王祈威的顧慮不只這,「但是撇開家庭因素,可能還是會影響工作機會?」

那些個「但是」,那些個「不過」,就像小巷弄裡的路障,曲曲折折。

之後會回來台灣工作嗎?王祈威直言不知道,「多元成家新聞炒得沸沸揚揚,感覺台灣也許還需要一點時間。我希望我是錯的。」

台灣的同志運動大部分是在爭取家庭革命,不然就直接跳到政府領域要求修法,除了這個之外,職場的平等很少提及。「如果我還要跟同事隱瞞說我有另一半,不能跟人家說我們買了房子,上個週末一起去哪裡吃飯,也許還要生一個假女友出來......我沒辦法想像。」

「剛到美國時,還保持著台灣的習慣,公是公、私是私。只要我把分內的工作做好,沒有人有必要知道我下班跟誰在一起、做些什麼事,」王祈威說,現在的老闆十分器重王祈威的醫療背景,凡是與生醫客戶打交道,必定先由他評估;工作之外,同事聊起另一半稀鬆平常;各種聚會,大家都知道,只要有王祈威的場合,至豪也會在身邊。

「於公於私都開誠布公的生活,是我在台灣工作時無法想像的事情,這種感覺真好。」王祈威很自在。

王祈威講起一對同志友人回台灣的故事,這對朋友一方是美國人一方是台灣人,上了計程車,司機跟他們閒聊:「你身邊那個美國人是誰?你同事嗎?」

朋友一時心中小劇場亂舞,要說是外國朋友?還是另一半?還是老公?老公好像太親密了?最後他說:「這是我先生!」正式又簡單的回答。

司機先生又再問一次:「你有說錯嗎?他是誰?」「沒錯,這是我先生!」

「哦,你們看起來很正常啊,」司機「正常」地結束這個話題,又聊起別的事了。

到底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櫃子裡和櫃子外,就像鏡子,其實沒什麼兩樣。

走出了櫃子,繞了半個地球,王祈威尋找的終究是那個可以完整保持自己樣子的所在。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 S2Ep.1】何時降息?投資專家解析,爭取收益關鍵應掌握全球先機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