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行政院副院長陳沖:用稅制和社福 讓人民「有感」|天下雜誌

專訪行政院副院長陳沖:用稅制和社福 讓人民「有感」

經歷金融海嘯席捲過後的台灣局勢,只能以「詭譎」兩字來形容。 從經濟數字來看,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二○一○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六.九四%,較二○○九年成長八.八五個百分點。 但在同一時間,內政部也公布,今年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有十.八萬戶,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所得最高的五%家戶和最底層五%差距更達六十六倍。 哪一組數字,更貼近民眾的真實感受?面對所得差距出現鴻溝,行政院副院長陳?銜命擔任「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召集人,陸續提出《社會救助法》和《國民年金法》修正案等連串措施,希冀藉此平衡落差。 個性低調的陳?,擅長用比喻說明自己的理念。對於如何改善所得分配,陳?形容得很生動,就像國小有人考一百分,有人考二十五分,老師不會把一百分的同學找來,要他下次不要考這麼好,而是用課後輔導的手段,提升成績較差的人的水準。另一種方式,是由成績好的學生當小老師,讓全班差距縮小,「處理所得分配差距也是同樣邏輯,」他說。

    其他


 問:《天下》最近這幾期報導台灣經濟數字漂亮,出口創新高,但民眾卻沒有感受到,你認為為什麼會有這種落差?答:有些人可能會有感覺,例如原本放無薪假的人。英文本來就有個字是無薪假(furlough),源自荷蘭文,意思是大家共體時艱、勞資雙方退讓,讓企業永久存續。金融海嘯爆發時,台灣有二十三萬八千人休無薪假,現在只剩五百人,這些人會沒感覺嗎?
民眾也不是沒有感覺到經濟復甦,我們存款一年增加兩兆七千億元,放款擴增一兆元,光是中小企業放款就增加四千億元,成長一三%,他們當然有感覺。
一般民眾之所以對於經濟成長沒有感覺,應該說是感覺被抵銷了。感覺抵銷的原因,一是分配、其次是環境。
因為對環境不滿,讓人感受不安定,要有幸福感是不可能的。在分配部份,以前台灣是勞力密集,很容易分配給大家,但現在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分配到的是有資本和有技術的人,無法達到雨露均霑。

不安與焦慮,抵銷經濟成長
民眾沒有感覺,其實是感覺被抵銷掉,講不出幸福是因為焦慮,焦慮絕對會讓幸福減分,這是政府要去消除的。
問:很多統計數字也顯示,台灣所得分配愈來愈不平均,造成很大民怨,政府能做什麼?
答:大家都說要縮短「貧富差距」,我不喜歡用這字,因為會產生階級對立,應該說改善「可支配所得分配」。目的是回到以前老祖宗說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就是利用財政收支移轉方法讓大家都得到照顧。
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要改善所得分配只有兩種做法,第一是社會福利,第二是租稅措施。
因此,除了發展公共建設、六大新興產業之外,因應發展後會產生區域落差,必須運用社會福利,去活化、平衡在地發展落差。
自從「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成立後,我們提出《社會救助法》和《國民年金法》修正,以及十二年國教,都是平衡落差的社會福利措施。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的《社會救助法》,就把最低所得線拉高,以前是用平均消費支出的六○%,現在是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六○%,標準一變,立刻增加一倍受惠戶數。

讓人民幸福,稅率須提高
問:租稅要怎麼做呢?民眾也覺得,政府租稅政策對財團、有錢人比較有利。
答:租稅當然要尊重財政部,但我個人認為,在談改善所得分配問題時,租稅手段不能缺席,現在台灣的相對租稅負擔是全世界最低,只有所得的一二%(先進國家高達二○%以上),卻要做這麼多社會福利,改善所得分配的各項措施羅列出來,都是要花錢的。
台灣還有個問題是天災頻傳,災後的建設絕對反映在GDP,但高GDP卻可能是無幸福感的成長,如果租稅負擔沒有適當提升,怎麼可能讓人民有更多幸福感?
政府要做這些事情,讓人民有幸福感,但以現在的租稅負擔是達不到的。
如果以社會福利國家為標準,長期目標要往稅制改革的方向走。現階段的做法不是「加稅」,而是在現有體系下進行改良,例如,營業稅可以考慮提升稅率、資本利得如房屋和土地交易所得稅徵收也有技術改良的空間。
問:政府做事要錢,每次想到的都是逃不了的薪資階級,但對企業或大老闆卻連稅都課不到或稅率很低,這樣公平嗎?
答:全世界有錢人都有同樣優勢,會找專家諮商來避稅,但這其中很多牽涉稽徵技術的問題。
例如,稅捐單位去查房屋買賣實際交易價格有這麼難嗎?購屋有初級和次級市場,建設公司蓋房子難道查不出交易價格?次級市場只是難度比初級市場高,從銀行貸款額度也可以看出交易行情,稽徵技巧其實是可以改善課不到應徵收稅款的問題。

企業逃稅,不可原諒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都是重商,因為這是經濟發展動力,因此政府鼓勵商人賺錢之後繳交更多稅,這是簡單邏輯。
台灣還在發展過程中,任何人都希望增加投資和就業機會,如果這樣就解釋成「重商」,很可惜,因為有另外一層社會意義。傅利曼(Milton Freeman)曾說,企業的責任是賺更多錢,背後的意義是,企業賺錢會繳稅、提供就業機會,不過,如果政府給企業機會,企業不珍惜還違背社會責任要逃稅,那就是不可原諒,也是政府要去打擊的。
問:可是,我們看不到政府對這狀況採取任何措施?
答:這牽涉社會期望企業負起什麼樣的責任。如果是繳稅,政府的稽徵就要加強,稅法要合理,也要鼓勵願意盡社會責任的企業,這都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
我們所談以租稅提高為手段,是利用政府財政收支移轉的手段來達到「平均」,不可能達到完全「平等」。
問:政府正在推動「黃金十年」,十年後的台灣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答:台灣的產業結構調整仍存在相當的大問題,產業結構不調整,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造成所得密集,就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均,未來十年要同時做到產業結構調整和所得分配平均,讓更多人享受成果的基本邏輯不會改變。
相信未來社會,會因為大家重視社會福利達到成果共享,而不是只有少數人得利。(林倖妃整理)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廣編企劃|調和工藝的極致展現–皇家禮炮 24 年干邑桶威士忌鉅獻亞洲!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