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究竟有多厉害?

就是想听听大佬们吹一吹大大佬
关注者
220
被浏览
211,400

18 个回答

说陈修园厉害还真不是替他吹。

不说别的,单他流传下来的那些医书就够吓人的。得到学界认可的,据说已经有十六种之多。

这要搁到现在,就是十六本专著。

更传奇的是,这种专业书籍,平常人理解起来就感到费劲,硬是让他写成了畅销书。

而且,人家的职业还不是医生。

陈修园是福建人,一生跨越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中过举人,做过县令,晚年返乡开设中医科普班,收了不少门人。

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是《医学从众录》。既然叫从众,就应该是普及型读本,比较好懂才对。真正读了才知道,虽然书中用词浅显,语义通俗,但想真正领悟,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这书是陈氏晚年的著作,虽然谈的是普通的话题,用的却是仲景的学问。

离奇的是,在刚出版这书时,怕一般人不能认同,还假托了当时一位名医——叶天士的名。当然,后来又收回版权了。

陈氏比较著名的医书还有《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等。这两本书是他在县令任上写就的。

任职期间,地方发生水灾,奉命前去勘察灾情,发现疾病流行。于是出方施救,救活了不少人。

灾情期间因为劳累,得了寒厥证,家人找来别的医生无计可施。其间自己偶尔苏醒,才开方服药救了自己的命。这也是没谁了。

陈修园算是儒医。有句话说“秀士学医,入笼抓鸡”。意思是读书人学医相对容易。因为文字功底深厚,更能理解先贤的著作,甚至连先贤没有说出口,藏在字缝里的意思也琢磨透了。

当然事分两面看,又有人认为“秀士学医,如菜作齑”,本来可以做成一道正餐,却偏要剁把碎了腌咸菜,似乎过于浪费良材了。

在古代,医生的地位一直不高。除非在太医院的,因为技术高被封个品阶,才算有点功名,足资夸耀。一般人平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医生。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很多有名的医书,都不是出自专业医生之手。张仲景是官员,编写《外台秘要方》的王焘也是官员,徐灵胎是水利专家。叶天士算是医名显赫了,可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请人写墓碑,却很想给他博个讲学先生的美誉,当时的名士袁枚,对此很发了一通感慨。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修园先生却摒除偏见,自觉地扛起培养传承人的大旗,不能不说是一大壮举。

那些流传得较广的著作,主要得益于它们的通俗易读。但对于陈氏自己,他最得意的学问不在于此,而在他另外的两部著作中,一为《伤寒论浅注》,一为《金匮要略浅注》。在这两本书中,陈修园先生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逐句解读。

更为出格的是,别人解读这两部书,有些难通的地方,就当作错简略过去了。毕竟年代久远,兵火战乱,朝代更替,谁能保证在流传的过程中,这些书能完好无损?

陈修园却不同,越难通的地方他越下功夫。我觉得,有些意见你可以不同意,但你不能不正视他的思考。他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后来的唐容川(就是写《血证论》的那位),专门对陈氏的这两本书做了修订,题为《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使这两本书更增加了阅读的必要。

说了这么多,陈修园到底水平怎样,自己去品吧。

根据众多中医粉的阐述,我个人认为陈修园就是一个民间神话故事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