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的年号是怎么起的?有什么由来吗?

希望这里有牛逼的人能给解释一下,比如说乾隆为什么会叫乾隆,乾隆是什么意思?是谁给取的?帝王家起名字有没有规矩。
关注者
468
被浏览
197,266

11 个回答

10/17感谢@梁海 童鞋指正——

9/29补充“同音但不同拼写”之含义及清代的中拼音(见最后)——

9/28补充新内容以及避讳等问题——


首先,这个是年号,不是皇帝的名字

其次,自康熙以后,近支宗室起名就要按照“胤弘永(顒)绵(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来作为名的第一个字,同时近支宗室名字第二个字部首也有要求。但这个规矩仅仅是近支宗室,康熙以前的那些宗室(以及他们的后代)起名就不需要这么费劲了,可以随便起~所以宗谱里面据说有很多很有趣的名字,也有很多传统的满人的名字。

-------------------------------------------------------------补充的分割线------------------------------------------------------------

9/28日补充:

这些字辈的来历起始于圣祖康熙,圣祖规定了胤字作为儿子辈的字辈,孙辈用弘,曾孙用永。网上很多人说“永绵奕载”这个辈分源自高宗乾隆帝,是永瑢给孝圣宪皇后画了一幅《岁朝图》,高宗亲题诗内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其说法来源于启功),但事实上高宗只规定了绵奕载三字而已,参见

@橘玄雅

童鞋微博:

weibo.com/1277616763/Ab

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4字。其实溥仪1937年又贡献了12字,但是应该没有什么人真的在用吧……

@毛文欣

童鞋问这些字辈是怎么来的。首先,满人传统中是没有字辈这种说法的,这个也是满语所决定的。满语并非单音节,如果按照满语起名,通常就是一个词。比如额尔登布(光耀)、穆腾额(贤能的)这种,不存在字辈的问题。但是入关以后高层们也入乡随俗,学习了一些汉族的传统,所以就有了字辈。

这些字的选取,首先肯定是有好的寓意;其次,我个人认为,后面那些字辈是本着生僻且复杂的原则来选的,不仅仅要有好的寓意。这个原因,也出在入关以后跟汉族人学习的一个传统:避讳,有关系。传统来讲满人是不讲究避讳的,满语书面语中也比较少有因为等级原因造成称呼上的特殊说法。比如满语中没有“朕”或者“哀家”,一律都说bi(我)。但是入关以后在中原采用了汉族的礼仪、方式,所以也就慢慢开始讲究避讳这个问题。这其中对皇帝名讳的避讳就是很大的一项——因为皇帝即位以后凡是出现他名字的字就都要有所更改。

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名字还好说,汉字应该是不需要避讳的(但是《清实录》里面满蒙汉三种文字都给这俩名字贴了黄条),顺治帝福临一词也疑似满语,我目前还没看到资料讲这个是要怎么避讳的,推测汉字应该是缺笔避讳;从康熙开始,就都是用缺笔或者改字的形式来避讳了。汉语环境下两个字是都要避讳的,如:

所以后来为了方便起见,字辈都选了非常复杂、少用的字,以免处处都要避讳。

皇帝的满文名字就是对汉语的音译,这个满文音译也是要避讳的。主要模式是选用 同音但不同拼写(详细解读请见下面补充) 的形式来避讳——这个原则仅适用于对汉字的拼写,如果是满文词汇中有含有这些音节则不需要改拼写。比胤字的避讳,在雍正刚刚即位的时候,雍正采用in这个拼法,其他人采用yen这个拼法(当然后来他的兄弟们就都被改成了允yūn)。再比如弘字,乾隆采用Hung,其他人用Hong;历字乾隆可用li,其他凡是li音都写作lii等等。这里面道光帝是个例外,因为他把自己的字辈改成了旻(min),所以其兄弟们就不需要避讳了(但是满文凡拼写min音的时候还是要加一点避讳的)。

-------------------------------------------------------------充完的分割线------------------------------------------------------------


而近支宗室们尽管登入宗谱的是必须按照规矩起的汉语名字,但不排除他们私下有满语小名的可能性。比如怡贤亲王胤祥去世之后,雍正让弘晓承袭怡亲王王位世袭罔替子孙后代的谕旨里,通篇用的都是甘珠尔(满语:ᡬᠠᠨᠵᡠᡵ)这个小名,而没有写弘晓。

截个原文的图:


最后,我们来说说年号。新皇帝即位后就要换个新的年号,通常来讲是君臣一起合计代表了新皇帝新气象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的。由于清代国语为满语,所以(尽管不受重视但)年号是满汉双语的。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的天命(abkai fulingga)、天聪(sure han)是很明显的从满语翻译致汉语的年号(当然这两个词很有可能并非汉族传统意义上的年号,尤其是sure han这个更像是称号),后期很可能就是现有汉语年号,满文再翻译具体含义这个模式了。

满汉双语这个前所未有的情况,改善了一直以来由于汉语单字字义太多从而年号含义很难揣摩这个大问题——清代的满文年号可以确定汉语年号的具体含义。下面我就从满汉双语来解读下从顺治开始的年号含义:

ijishun dasan——顺治,顺利的+政治

elhe taifin——康熙,安康+太平

hūwaliyasun tob——雍正,和谐、和睦+正(不偏颇、公正)

abkai wehiyehe——乾隆,以天辅佐(这是个动词结尾)

saicungga fengšen——嘉+福分(saicungga来源于sain,大概可以理解为 极好的福分)

gubci elgiyengge——咸丰,全部+丰裕的

doro eldengge——道光,道理+光耀的

gubci elgiyengge——咸丰,全部+丰裕的

yooningga dasan——同治,全、尽+政治

badarangga doro——光绪,发扬光大的+道理

gehungge yoso——宣统,光辉的+体统

所以说雍正绝不是“雍亲王得位正”的意思(大误)(重点其实是这一句)。这个由来已久的传言实在有点小人之心……



-------------------------------------------------------------补充的分割线------------------------------------------------------------

9/29日补充:

@廖娴

童鞋问“皇帝的满文名字就是对汉语的音译?我不理解这句话。皇帝的满文名字用汉语相似的音读出来?同音不同拼写的方式?那时候已经有拼音了吗?

——这是个很好滴问题,鉴于皇帝名字的满文写法也算是皇帝的名字,我就把这个问题也补充到回答中。

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1. 满语名字;2. 名字的满文写法。什么是满语名字呢?就是来源于满语的名字(或者是满语词,或者是满语中词根词缀的组合)。比如努尔哈赤,满文写Nurhaci;再比如济尔哈郎,满文写Jirgalang;再比如多尔衮,满文写Dorgon等等。这些词或者是满语中本来就有的词,或者是跟满语有关的词(如从蒙古语、藏语转成满文的词)。在早期的宗室中,名字基本上都是这一类的名字,如果你们看过玄烨谱录,其中太宗皇太极儿子们的名字都属于这一类,没有汉语的名字。还有远支宗室,也有很多人是起满语名字的。凡是这一类的名字,都是汉语去音译满语。而任何情况下写满语名字的时候,采用原本满文中的写法。比如努尔哈赤,就要写Nurhaci而不是Nuerhachi。现在很多英文文献里面提到努尔哈赤,都写Nuerhachi这种从汉语音译音译过去的拼音写法,我个人认为实在有些搞笑。

但是近支宗室就不一样了,因为自康熙起就规定了字辈。上文中提到了,满文中基本上没有如同汉语一样的单音节词汇,作为一门由词根词缀构成的语言,近支宗室起名做不到包含汉语字辈的同时还是一个满语名字。所以近支宗室在正式的文档中,普遍只录入汉语名字。并不是说他们私下一定没有满语名字,只是正式文档很少记录,像上文的甘珠尔这种是比较少见的、正式文档中也记录了的、近支宗室的满语名(以上只包括近支宗室)。

那在写满文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比如奏折、宗谱、实录、日记、信件等等,凡是涉及到皇帝(未即位之前还是可以看到他滴名字滴)、近支宗室的名字,总不能夹杂汉字在里面。所以清代用满文字母很自然的衍生了一个非常逆天的东西,那就是拼音……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拼音系统了(经@梁海 童鞋指正,最早的拼音应当是元代的八思巴文拼写的汉语,特此纠正,感谢感谢)

其实满文作为一个拼音文字,能创造汉语拼音也并非很神秘的事情,无非就是用满文字母拼写汉语罢了。比较特别的是清代对汉语的拼写非常成体系,起初是为了帮助满人学习汉语。康熙的时候出了一本叫做《御制清文鉴》的满-满字典,这一本是满文词条-满文解释,完全没有汉语的版本。乾隆时代对此进行了补充,并且添加了词条的汉语意思(但是解释部分还是全满文的),即《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其中汉语意思的右边,就添加了满文字母拼的汉字发音——如红框圈出部分,满文写su ioi diyan diyan(疎雨點點),按照满文字母发音规则,即读作su yü dian dian:




这本书中对汉字的注音,极大地还原了很多汉字在清代(北方)的读音。比如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ki gi hi音,在当时都是与qi ji xi三个音严格区分的,如下图盆倾雨一词,右侧满文注音写 pen King ioi,按照满文字母发音规则即读作 pen king yü——其中“倾”字读king:


由于清代有了成体系的拼音规则,所以凡是汉语名字,在写满文的情况下就沿用这类“汉语拼音”来写了,并不是用汉语近似音读满文名字。比如康熙朝太子胤礽的满文奏折中,他的名字胤礽就写汉字的音译 in ceng(读yin cheng——不要问我为什么礽字读cheng,我不懂音韵学所以我也不知道):

回到

@廖娴

童鞋询问的“同音不同拼写”。我还是以雍正朝为例。雍正刚刚即位尚未改元之时,他还没有把其兄弟的字辈改成允(改成允字之后就按照允的读音满文写yūn)。在这个期间,我不知道汉文中是否已经有了避讳,但是满文的避讳就是采用了同音不同拼写的模式,如《奏陳上駟院等處侍衛選派請旨摺》中胤禩写作 Yen s'i(可与上图第一字对比):

这时候汉字虽然依旧用胤,但是满文不再写作In,而是写作Yen——拼读出来依旧还是胤的音,但是写法却不同了——这就是同音不同拼写的意思。前面太子胤礽之所以写in ceng,也是因为该奏折出现在康熙朝,还不存在胤字避讳的问题。

关于满文避讳,可以说的东西还有很多。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童鞋可以扩展阅读下以前我写的一篇小文:

※[重写]论清代姓名的满文避讳 [清史撷英]→[稽古右文·康雍梦华]

顺便再说说宗室们名字的满文写法。

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满语名字,另一个是汉语名字。满语名字没有什么好说,满文就写原词原文,不可以按照汉语音译分开音节写(比如扎拉丰阿只能写成jalafungga,不可以按汉语音译“扎拉丰阿”分开写成 ja la fung ga)。

如果是汉语名字,就要分是否是近支宗室。近支宗室要按照汉语分开音节写(比如胤礽二字满文中也是写两个字in ceng);若是远支宗室,即便是汉语名字,音节也要合起来写,如清末肃亲王善耆的奏折中,其名字连写作 šanki,而非šan ki的形式

此规定始自乾隆朝。“滿洲等名字,理宜連寫,毋得單字繕寫。……嗣後滿洲等名字,俱行連寫,如有復行單寫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單寫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單寫。遠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單寫。此亦是分別尊卑之一道。著通行傳諭外。”

-------------------------------------------------------------充完的分割线------------------------------------------------------------

帮毛毛头补充一下吧,雍正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召集群臣,定下年号的,传教士说他在庭训中说明年号取和谐与端正之意,而这正好符合雍正二字的满文寓意。

康熙遗诏“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饶馀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协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表示自己遗愿,希望宗室能够和睦。

而雍正继位诏也体现了这一点,胤禛表示“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一体相关,敦睦罔替,共享升平之福,永图盘石之安”,其确立年号之初衷,一是内嵌藩邸之封号,二是合皇考之意愿,三是借此表达对昆弟子侄的态度,伸出橄榄枝,只可惜事与愿违。至于雍正正位之解读,当真令人啼笑皆非,曾与友人引为笑谈,此可与朝鲜人将其解释为厨子有一拼了,真是黑不到点子上,若说雍正不雍,还差不多(呃,我是铁粉,不是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