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是什么样的人?

作为「四大家族」之一,在美国养鸡,经济上并不怎么样。争锋天下成王败寇,人生沉浮,真实的陈立夫是什么样的呢?
关注者
86
被浏览
59,571

9 个回答

1961年,在美国当农场主养鸡的陈立夫获得了回台湾的资格,看望他病危的父亲陈其业。陈其业的胞兄陈其美是蒋介石的结义大哥,有了这一层特殊的关系,蒋准予陈立夫暂时回来。


陈立夫回台不久,父亲陈其业就病逝,处理完丧事后,他见蒋氏父子都没有挽留自己的意思,于是他就又和妻子孙禄卿返回了美国新泽西州的湖林镇,继续打理农场。


陈氏夫妇回来一看,他们的农场已经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因40多天无人照管, 房屋积满灰尘,地里杂草丛生,一片凄凉。夫妻两人连忙进行打扫,几天后农场恢复如初。


父亲病逝后,陈立夫少了牵挂,他和妻子商议后,决定扩大农场规模,几个月后,养鸡场就有了超过7000只鸡。当然,仅靠陈立夫夫妇肯定是不行的,他们又雇佣了几个帮手。


陈立夫这个昔日的CC派大佬,开始了平淡的喂鸡、卖蛋、读书、写字生活,由于雇了工人,陈立夫倒不是很忙。由于时间充裕,陈立夫便应邀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每隔几天,就去大学讲讲课,日子过得也算顺心。


对于自己的养鸡生涯,陈立夫还是颇有感触和想法的,他曾回忆说:”在养鸡场开业之前,我去看了6个养鸡场,最后选一较便宜者买了下来,成交要付4.7万美金,可先付2万美金,其余分期十年给付。这是一笔大数字,而我只有4000元,不得已只好向朋友告贷。孔祥熙先生很慷慨,答应借我8000元,与我合伙的胡先生也只能拿4000元,剩下的4000元还是其他朋友帮忙的”。


美国当时的蛋价很好,从事养鸡业也能赚不少钱的,半年下来,陈立夫就赚了5000美金。在美国养鸡,饲料大都是用机器定时传送和控制,但陈立夫钱不够,他的农场主要靠人工,第一次赚的5000美金全部用于购买输送鸡粮的机器,和开掘一口深水井。


陈立夫的鸡场,最多时养了7000只鸡,饲养很忙碌,那时陈立夫身体尚可,80斤重的饲料,他一弯腰就能扛起来。陈立夫经营养鸡场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运气还算不错,一开始没有碰上如鸡瘟等的麻烦事。陈立夫的7000只鸡,若以七折计,每天即可生蛋近5000个,也算是利润很不错。


但是,花无百日红,到了1962年,新泽西州的东西高速公路完成通车后,蛋价暴跌,这是因为西部地区养鸡, 是放饲于田野间,鸡蛋成本低廉,农场主们的货柜车用冷藏方式,把蛋连夜运往纽约廉价销售,与新泽西养鸡中心竞争蛋市,原有市场大部分被其抢走。


几年过后,新泽西的养鸡场生意都非常冷落,纷纷倒闭。陈立夫的隔壁是一家犹太人,这人很有眼光,公路通车前就告诉陈立夫说:“高速公路一通,西部蛋源源不断运来,竞争困难,我们不能养鸡 了!”于是,那个犹太人把鸡场断然卖掉了。


但陈立夫却不敢学犹太人,因为其他生意没有经验,卖掉养鸡场又能干什么?通车后,陈立夫的养鸡场每个月比过去最少减收3000美金,这让陈家在美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会用机器不用人工的养鸡业者,还可勉强维持,而人工饲养者便无法维持下去。


开始与陈立夫合伙的胡先生在经营3年后就已离去,陈的大儿子也去念书进修,最后只剩下陈的妻子孙禄卿及小儿子陈泽宠帮着陈立夫经营,尽管一再节省开支,但还是周转不灵,陈立夫只得向朋友们借贷维持。陈立夫所借的钱,大都言明两三个月一定还,虽然时常拮据,但从未失信过一天。


后来实在经营不下去了,陈立夫只得选择关闭养鸡场,因为如果不这样每月赚的钱还不够给雇佣的工人们发工资。


但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陈立夫关闭养鸡场后,又碰上了一桩倒霉的事。


陈立夫开始养鸡时,连房舍一并投保1,6万美金,现在鸡不养了,保险公司的人因陈立夫已有多年的交往关系,便好心地对陈说:“鸡不养了,何必再保这么多险呢?可以少保 一点吗?”


于是,陈立夫决定只投保4000美金,不料退保不久,却发生一场森林大火,恰巧,那天陈立夫全家应邀到纽约朋友家做客,大火顺风蔓延到陈立夫的养鸡场。


陈立夫的那片农场共有30英亩大,房舍占了3亩地,那时地上落叶遍地,久不下雨, 大火就沿着落叶一路烧过来。


说来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就在做客前夕,陈立夫把房子四周落叶扫净,这才让房子得以未被大火波及,而几排鸡舍则被烧毁,陈立夫的一部新车,放在饲料室旁边,也烧成灰烬。陈立夫去纽约朋友家做容, 往返是搭当地朋友的便车去的,因此才把车停放家中车间里,不料竟遭此意外。逢此火灾,刚好又是减少投保金之后,所以最后只保了原来的四分之一。


大火后,有人建议陈立夫把地皮卖掉。陈立夫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没有那样做,尽管30英亩地能换回不少的钱。


失火后不久,陈立夫又开始整理荒地,盖起了房舍,并重新买了少量的鸡来喂养。同时,陈立夫和妻子还在家中做起了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等副业,将这些产品运到纽约,卖到那里的华侨餐厅。


就这样,陈立夫夫妇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台湾的蒋氏父子得知陈立夫卖起了皮蛋,心中五味杂陈。

首先说到陈立夫,必须先提他的叔叔陈其美和哥哥陈果夫。正是他们和蒋介石的在同生共死的岁月结下的私人情谊,陈立夫才甫一留学归来就在K党担任重要职位。与同龄人步步为营的升级不同,作为党国官二代的他自始至终都在最最核心圈子里。虽然在大陆,中统头子成了提起他的第一个联想。平心而论,中统只是他和哥哥陈果夫在k记这个大集团建立的cc这个副牌的一个小小子系列。这份私密性极强的工作交给他能印证陈家和蒋家的亲密度,但从不是他的主营业务。

一个人的政治立场通常是他家庭,性格以及早年经历共同影响下形成的。陈立夫出身江浙的士绅阶层,耕读传家。他晚年很幸福的回忆说,自己生活在一个兄友弟恭和谐友爱的大家庭。陈立夫本性平稳内敛,选择的专业也是远离政治的工矿业,打算做个典型中产阶级职业的工程师。如果不是二叔陈其美参加孙中山的革命给他开启了新世界,他或许会是一个平和发展的精英。有个说明他个性的故事是,当年在北洋大学,学生们沸沸扬扬上街闹学潮,他却认为吵吵闹闹还不如刷题准备考试实在。可以说他后来在《四书道贯》里弘扬儒家道统,并不是为了给政治背书,而是因为很幸运的做了传统文化和士绅大家庭的受益者,并对传统里好的一面真心认同。总之他的性格和立场与主张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改天换地的TG格格不入,这为他一生坚定的做反g铁盘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陈立夫早期留美的经历让他认可西方的政治架构,倾向于精英政治,国家主义,实业救国的路线。这同孙中山设计走西方民主路线的三民主义政治路线图“军政、训政、宪政”不谋而合。同时留学经历也收获了一批政治倾向一致的同学,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国民党深蓝派cc的骨干,主张儒家传统文化+西方现代化的融合路线。这个派系活跃在教育,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领域,反g立场坚定。陈立夫坚持认为他追随蒋介石是出于志同道合而不是私交人情——他觉得自己的蒋三叔是最有力量完成三民主义三段论的领袖。他也相信结交的CC派也是凭借理念结成的同盟,因此关系非常铁。有趣的是,后者得到了他们对手的认证:“大陆解放后, CC 中上层分子留在祖国的绝无仅有,可以看出 CC 分子之顽固到底了。”

补充一下:比起苏联kgb模式,陈立夫更希望把中统打造成技术分析为优势的fbi,重视学历和技术。同时他的小伙伴们也一心希望能够做体体面面的文官,不屑俯身做脏活累活,因此竞争不过走草根路线适合国情的军统。(cc系官员抬高了整个党国的学历水平,比如中统前身青白团的七人中除了大哥陈果夫,余井塘、叶秀峰、徐恩曾都是陈立夫留美的同学,张厉生、张道藩是留法高材生。)。。。。

分析陈立夫除了从政治倾向入手,他的初始身份也值得一提。二代们通常有“江山是我老子打的,我维护它责无旁贷”的主人翁情怀。陈家兄弟受陈其美的余荫,被党国圈子的元老们照护,因此对于威胁他们生态系统的敌人有着本能的排异反应。某种程度来说蒋介石把党务委托给陈立夫兄弟真的很合适,因为他们虽然对内部争权夺利,但能毫不留情的除掉有威胁的异己分子。这种二代特有的责任感也促使他们兢兢业业,官风清廉(当然主要靠自身素质),毕竟持股人和打工仔对待业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陈家是四大家族(这个说法的争议暂且不表)中唯一和蒋没有亲缘关系的,但意气相投的感情有时候能比血脉和姻缘更深刻。虽然到台湾后蒋介石政治换血,赶走了陈立夫,但是多年不见,利益纠葛淡化后,两人最后互相忘记了对方的不好,真的感情反而显露出来。陈立夫到了耄耋之年还一直尊敬和维护他的蒋三叔,说起知遇之恩充满感情,提起缺点也颇为尊者讳,这践行了他所推崇的传统儒家道德。这段世交颇适合hbo来拍个《民国往事》。我构思线索可以是两家相互送终的葬礼: 默默无闻的后生蒋介石被大佬陈其美慧眼识英雄,走上了k记的庙堂。后来陈其美中途遇刺,蒋介石冒着生命危险含泪收殓了大哥,收了两个侄子带在身边。后来江湖夜雨十年灯,蒋在台湾赶走了陈立夫,埋葬了陈果夫。立夫在流亡美国,见证陈其美的墓大陆被捣。后来立夫暮年回台湾,陆续送走了他的蒋三叔,经国弟弟,还有剩下的所有旧故。两岸恢复联系后他把哥哥的墓迁了回去。最后自己活了103岁,写了本关于一切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