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中国到东西中国——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换与理论前瞻_腾讯新闻

从南北中国到东西中国——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换与理论前瞻

2023年10月21日下午2:30,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南讲堂·名师名家论坛系列讲座在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公管楼404多功能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特邀嘉宾——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以《从南北中国到东西中国——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换与理论前瞻》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又生动的精彩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董海军教授主持,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科院等3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现场全程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郁。
图片
图:贺雪峰教授主讲本次讲座
贺雪峰教授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贺雪峰教授指出社会科学界的“两种研究”,并论述了开展“大循环”式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贺雪峰教授阐述了其在多年田野调研中总结出的南北中国的概念和内容。再次,贺雪峰教授结合其田野经验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出了东西中国的概念。最后,贺雪峰教授讨论了怎么做研究和怎样读书的问题,给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01、对社会科学界两种研究的探讨
贺雪峰教授指出,当今社会科学界存在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理论——实践——理论”的对话式研究,也即“小循环”式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式研究。贺雪峰教授表示,学界目前需要更多的“大循环”式研究,研究者要不带预断地深入田野,从实践本身的逻辑出发形成判断和理论。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累了若干值得开展学术研究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有广阔的天地。随后贺雪峰教授做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要在麻袋上绣花,要先“织绸缎”,再“绣花”。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和“大循环”式的研究,从总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学术,之后再将学术精致化,开展“小循环”式的研究。
实际上,贺雪峰教授的论述回应了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提出的社会研究的逻辑过程,即“科学环”的概念。它说明科学是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科学环”有两个入口,其一,研究者首先从观察和记录事实入手,通过描述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形成经验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作出预测,即对未知事物的假设,再通过观察新的事实以检验这种预测。其二,研究者首先从理论出发,由理论产生假设,再由假设导致观察,然后由观察形成经验概括,用这种概括支持、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
图片
图:“科学环”的简要结构
理论和经验观察是一个永恒的循环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社会学知识正是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过程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尽管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可能只采用二者之一作为起点,但他有义务考虑他的工作对二者间互动的意义。贺雪峰教授正是要强调,在当今社会科学界充满“小循环”式的研究时,更应该重视“大循环”式研究,但两种研究并非相互远离和排斥的。
图片
图:董海军教授为欢迎贺雪峰教授致辞
02、南北中国:村庄社会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中国的研究既需要深入进去,又需要概括起来。……笔者在全国农村调研,一方面见证了中国不同地区农村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发现了不同地区的相似性。……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则更多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差异。通过村庄社会结构(团结型、分裂型和分散型),可以比较好地揭示出中国农村区域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类型,从而可以为农村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比较有力的理论模型……”
——贺雪峰教授在《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
在讲座中,贺雪峰教授介绍了南北中国概念的由来和内涵。他表示,南北中国的概念是其在广泛而深入的全国性田野调研后形成的想法,此概念已提出多年,至今仍有一定解释力。“南北中国”和“南方人与北方人”刻板印象不同,是原来没有的概念。具体来讲,贺雪峰教授将中国农村大致划分为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分散型村庄、宗族性的团结型村庄和以“小亲族”为基础的分裂型村庄,三种类型分别对应我国中部(湖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华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和华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
图片
图:中国农村不同区域村庄结构
贺雪峰教授强调,村庄的社会结构对村民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分散型村庄个体主义色彩浓厚,村民对于较为疏远的亲缘关系不太看重;团结型村庄血缘联系紧密,集体认同感强;分裂型村庄存在不同派系,村庄内部派系之间有较为激烈的竞争。贺雪峰教授在讲授时举到了“村民自治”、“农民负担”、“屠宰费”征缴的区域差异等真实而深刻的例子,用直白的讲述风格引发听众深入思考。
图片
图: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03、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经济视角
”从区域角度认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从经济视角来看,当前中国可以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目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用占不到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接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东部沿海地区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分城乡的城市经济带,城市经济带内的农村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内在组成部分。然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正在流失,农村变得萧条。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内,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各种挑战,更有诸多机遇,也就形成东部沿海地区诸多创新。这些创新是在回应东部沿海地区挑战,无法也不应该成为中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学习榜样。”
——贺雪峰.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J].开放时代,2023(02).
在介绍完南北中国之后,贺雪峰教授带领在场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东西中国的概念。他指出,现在的农村相较于以往发生了许多改变,许多农民离开了农村,收入也转而依靠城市。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迅速扩大,在农村更是如此。
贺雪峰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当前我国关于乡村振兴的经验大多数来自东部地区,而乡村振兴的大多数问题和难点却在中西部,这形成了一个悖论,同时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用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指导中西部地区是否可行和有效?贺雪峰教授指出,东部地区农村大多已经工业化,农民大多已经市民化,农村生活和城市一样便利。而中西部地区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原因在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许多产能已经过剩,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农村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在讲座中,贺雪峰教授还对众多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展开了论述。随后,贺雪峰教授表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是要给“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最后的保障与退路。
04、贺雪峰教授谈研究与读书
在本次讲座中,贺雪峰教授面向广大师生讨论了怎么做研究和怎样读书的问题。他指出,在田野调研中,要让研究者自身对经验保持开放性,从日常实践的过程之中把握实践的内部和全局逻辑,方能窥见具体的抽象以及结构的整体。因此,贺雪峰教授建议广大学子做到两个“饱和”,其一是饱和地阅读经典著作,要“读硬书、硬读书”,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其二是饱和的经验调查,要长期深入田野开展调研,“浸泡在经验里”方能形成经验质感,做出深刻的研究。
贺雪峰教授深刻而又生动的讲述,让同学们更加明白了“真做研究”和“做真研究”的重要性,认识到“做研究”比“写文章”更重要也更有趣,认识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同学们表示,今后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靠近两个“饱和”,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和“大循环”式的研究,从总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学术,之后再将学术精致化、开展“小循环”式的研究,将理论作为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做出更好的研究。
图片
图:师生踊跃参与交流讨论
贺雪峰教授讲述结束后,讲座主持人董海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短总结,并对贺雪峰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在最后的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者提出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思考和议题,贺雪峰教授详尽回应了这些声音,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参考资料:
[1]董海军主编;杨成胜,唐美玲副主编. 社会调查与统计[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02.
[2]贺雪峰等著. 南北中国 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2.
[3]贺雪峰.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J].开放时代,2023(02):148-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