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郑大圣导演及其作品?

关注者
14
被浏览
7,120

5 个回答

《古玩》是郑大圣导演的一部电视电影,虽然它仅仅在中央台播出过,知名度不高,却饶有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一、金爷

既然是《古玩》,讲的自然是古玩行内事。故事由金爷埋宝开始,点出了一个“藏”字,世人都说“盛世藏宝,乱世藏金”,金爷偏要“乱世藏宝”。看似“腥活”,确藏“真人”。

金爷出身寒门,在不入流的隆福寺靠卖“腥活”(赝品)发家,而后搬到海王村开了“珍宝斋”。隆福寺在北京东四北大街西,曾经香火鼎盛,庙会更是人流如织。三教九流,贫苦百姓都爱流连在隆福寺的各大地摊淘宝。而海王村也就是琉璃厂则不同,在清代乾隆年间,这条街上就有古玩铺了,著名字号繁多,光顾海王村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有钱的文人墨客。像清末大官僚李洪藻、翁同龢、潘祖荫,收藏家张伯驹、王世襄,还有学者黄炎培、梁思成等都是那里的常客。在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海王村的古玩铺是不对普通人开放的。金爷从隆福寺跳到海王村,这对金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除了说明金爷能力出众,才智过人之外,也隐隐伏下了他与海王村“头一范儿”至真堂隆爷的几十年争斗。从卷包的视角来看,金爷和他一样都是古玩行里“不入流”的小人物,打交道的都是“打小鼓”“开挂铺”的;隆老爷子敲打:“海王村不像隆福寺乱哄哄的,这儿的店都有板有眼,讲规矩”。叶秋山评价:“金掌柜,好买卖人,没德行”;秀儿口中“管家曾被他坑过”等等,由此种种,可见金掌柜由于常年倒卖赝品,坑蒙拐骗,虽然发了家,在海王村行内却不受人待见,“没有德行,只有眼力,是下品”。

这样一个没德行的“下品”人最后却为了保周王鼎,不惜葬送性命,只能说金爷隐得太深,藏得太好,故而能以假乱真,让世人都打了眼。从隆老爷子口中称他“硬片行家”来看,他不光为人精明狡诈,并且是古瓷器与古铜器鉴定的行家里手。只要收到珍品,他便仿制出十个赝品出来售卖,并将真品趁着夜黑风高埋入院中。正如他珍宝斋门联上书“汤盘周鼎识者宜珍”,金爷从来都认为在古玩行里混,不过是“蒙几个钱花花”,而“汤盘周鼎”只能“珍藏”,任凭你钱再多再有权势,无知无识便不配拥有真正的古玩。这是金爷的不同凡响之处,更是金爷的傲气所在。“藏”这个字,说来简单,做到却难,在乱世则更难。世人搜罗古玩,大多是为了锦上添花、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而乱世飘零,家道没落时,这些东西便该换钱的换钱,该出手的出手,不管是卖给谁,价高者得罢了。又有几人念想过这些文物的命运和它代表的意义?乱世藏珍,真人不露,才是金爷本色。

而这些珍品中,金爷最为看重的莫过于“周武王伐纣鼎”,他与隆爷一样,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集齐两只周王鼎。只不过隆爷是明线,金爷是暗线。隆爷费尽心思寻找,金爷却将鼎藏得滴水不漏,斗智斗力几十年,一个真糊涂,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一个真君子,一个假小人,真令人叫绝。为何这周王鼎如此重要,借隆老爷子的口道出“一辈子碰到一件宝物是古玩行人的造化,将来为后人长志气,功德无量。”周王伐纣,定鼎中原,周鼎意味着国家存亡,是封土建国、华夏古老文化的见证者。无论乱世里离散了多少古董珍玩,无论是游春图、鸡缸杯、店里的五成股份、满院子的宝都丢得,鼎是不能丢的,华夏的精神象征不能沦为侵略者的战利品——这是金隆两家共同的愿望。是故,金爷说“他有他的道,我有我的道”,一个收,一个藏,道不同,却殊途同归。

金爷是个明白人,作为一个小人物,他敢在暗处算计隆爷的鼎,却绝不敢漏出自己的底牌。对于时局,对于他自己的位置,他是看得十分通透、现实的。他最早剪掉辫子,也从一开始就看出黑山“不是好鸟”,所以他嘲笑叶秋山:任性烧包,文人天真。黑山抄家时,他非常快速地接受了现实,并镇定地用半真半假的愤怒保全了藏在脚下的周鼎。这一幕是这个人物的点睛之笔。“我不就是没挂你们日本的旗吗?”非常值得玩味。

金爷,是“奸”中有“义”,“狡”中有“智”,藏珍守志,大隐于世的奇人。

二、叶秋山

作为古玩行里的字画藏家,一手妙笔丹青,却始终游离在古玩行外,不参与行里的利益争斗。叶秋山爱兰,屋里摆满了兰花、最爱的画是郑思肖的《墨兰图》。他告诉学生黑山“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他的兰花根不着地,那是因为他不想站在元朝统治的地界上”。

而最早一个爱兰成痴的人是屈原。楚国深山幽谷里,遍野的兰草,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靡,“兰节幽而独芳香”,屈原佩兰、纫兰、颂兰,戴兰花冠、饮兰花露、甚至用兰草擦拭泪痕。屈原爱的是兰花独居于深山的幽静芳香,而郑思肖则画出兰花的飘逸俊雅、丰神朗秀。兰花是屈原、郑思肖对美的寄托,更是对伤痛的隐喻表达,兰花可以幽谷独芳,却难长于俗世。宋亡之后,嘉定有一官吏要郑思肖画兰,并以劳役相要挟。郑思肖昂然以对:“手可断,而兰不可得也”,真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而屈原更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抱石自沉汨罗江。

王世襄曾在《与伯驹先生交往三五事》中谈到在北方养兰,“支一个架子,放在南墙背阴处就行了。入冬后用竹竿、秫秸扎一个大拍子,糊高丽纸,把廊子封好。正中留门,挂棉门帘,地上不时洒水,这种温湿对兰花正合适。屋内热气多少会透些进来,入夜结薄冰,日出即化,每年须换一次从绍兴运来的土,换前须把根清洗干净并把坏死的修剪掉,晾干后重栽。”——可见,这是一件多么繁琐困难的事。兰花高洁,却脆弱于尘世,更何况是乱世。秋山的命运,是在爱兰时就注定了的。

叶秋山不仅爱兰,还是个狂热的戏迷、谭迷。在小院晒画,摆兰,闲唱一句“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接着头一摆,手一指,说“黑山,炕上有件皮大衣,驾上你的车,给谭老板的同庆班送去”。接着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原来他“烧包”用一件裘皮大衣贿赂了一个与谭老板同台——跑个龙套的机会。演出途中,几个官差闯了进来,要求谭鑫培进宫伺候老佛爷,“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一语成谶,为谭的死埋下了伏笔。呼啦啦一干人尽数离场,只剩秋山这个龙套在台上舞着大刀迟迟不肯离去。

叶秋山的天真烂漫、轻浮率性,对金钱、权力的不在意,让他成为古玩行嘲笑的“怪人”,无法被世人理解的“痴人”,自然也让黑山,有机可趁。因轻信,因希望发扬文化,所藏尽数被骗。运出门时他还仔细叮嘱,要“小心一点儿”。谁知道这一去,一辈子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更成了行内笑柄,自己眼中的“罪人”。他自我贬斥到西山的庙宇中修缮壁画,靠隆爷的资助草草度日。后为防《游春图》真品落入日本人手中。五日五夜不眠不食,为绘赝品而耗尽心力,一头青丝竟成白发。按叶秋山的话说,这是一次“赎罪”。他的怨责、伤痛、郁结化成了青鳞髓落在唐绢上的浓墨重彩,在人世彻底失败的叶秋山,在绢纸上完成了对自己的告解,和对贼寇的复仇。

国之不存,文化焉在?兰花无根,不能存活。

黑山向秋山鞠躬

*“学生不敢忘了先生的教诲,不敢忘了给先生争体面”

*“哈”

*“我的菊竹斋要开张了,敬请先生作菊竹斋的顾问”

*“雇我给你当大伙计,替你掌眼?”
“学生绝没有这个意思,老师若不嫌弃,菊竹斋就是老师的。。。”

黑山的话没完,秋山已走。

日本也曾经是华夏的学生,这位学生对老师先是试探、觊觎,后来是丧心病狂的掠夺、杀戮和亡族灭种。美其名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可不就是为老师“争体面”?所谓“日、满、汉“共存共荣””可不就是“菊竹斋就是老师的”?

历经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践踏国土后,戏曲的潮流也从程长庚“黄腔喊似雷”到谭鑫培的哀柔凄婉“亡国之音”。神州陆沉而无能为力的绝望,云云众生惟有哀歌,惟有哭泣。“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泪如麻。。。为还你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但不知这马儿落在谁家。。”这是谭鑫培《秦琼卖马》中的唱词。1917年,谭鑫培最后一次演出,抱病被京城警察头子硬拉着去唱军阀陆荣廷的堂会,唱的是《洪洋洞》,但陆荣廷对京戏没兴趣,谭老还没登场,他们已经走了。“叹杨家——”,为家国哭,为伶人叹。

叶秋山这个人物的背后实际上是屈原、是郑思肖、是倪瓒、是谭鑫培、是元好问、是文天祥、是王国维。。是那些在国破家亡之际,幽怨凄楚的彷徨灵魂,是那些呐喊却发不出声音,苦寻却找不到出路的文人之隐伤。

他一生所爱藏尽为贼寇所得,一生所教学生背叛了自己,一生倾慕之人死在军阀逼压之下。秋山秋水,叶生叶绿,叶山同鸣。叶已枯萎,只剩秋山秋水愁煞人。

“隆爷,和您告假”,在人世已别无留恋,空余满腔悲愤:“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大将难免阵头亡”,他就是《战太平》里的花云将军:战败被俘,不肯就死,争断绑绳,夺刀力斩,力竭而自刎。而叶秋山就是丹青中的大将,古玩行里的英雄。

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

泪泉和墨写离骚。

——————————————————————

未完待更

初次接触郑大圣导演的作品还是因为三年前和朋友讨论天理命数的问题,

在其推荐下看了郑导执导的《了凡四训》。

一部制作并不精良甚至称得上粗糙的小成本电影,

很多场景因为资金限制甚至用的皮影戏场景代替。

但无论是从演员挑选还是台词配乐都能看得出都是用了心的,

最重要是其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引人向善,

所谓智者畏因,而凡人畏果

因循二字道破一切天机

命是由天定的,但福可以自己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其后才知这部电影陈晓旭先生出家之前用毕生积蓄投资邀请郑大圣拍摄,

心想能拍出这样电影的导演一定是经历岁月洗涤对命数有参悟的长者。

抱着好奇心查了导演信息才知道他拍摄《了凡四训》时竟然才32岁不由得更加钦佩

近日心浮气躁翻出来重新再看,

第二篇云谷禅师开示了凡先生的那段话仍旧对我启发颇深,

尤其喜欢这句”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当然,个人对电影里的很多观点持保留意见

但今日暂且不论作品故事内容真伪和逻辑层面是否周延的问题

因为我想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郑导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经典的意义大约就是"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从这层面讲,个人尤其感谢郑导及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