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的“乐阿兰那行”是什么意思?
搜索

金刚经中的“乐阿兰那行”是什么意思?

头像
匿名用户
1045 次浏览2012.09.02 提问

最佳答案
本回答由达人推荐

头像
2019.06.09 回答
喜欢到寂静无人的地方去修行。
解释:
1、乐:译为“乐于”喜欢的意思。
2、阿兰那
《1》、是梵文Ara?a‘阿兰那’的译音,汉语译为‘无诤’。
《2》、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修行者、僧、尼等居住的地方的称呼(一般均在山林之中),现在统称寺院或庵。”。
3、行这理是修行的意思。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佛经常给我们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包括在《金刚经》里边也讲,叫乐阿兰那行者,就是喜欢寂静,喜欢山林,喜欢远离热闹,也反复提有这样的观念,
没有达到菩萨境界,就不要轻易地跳到火坑里边去,虽然我们现在也是火坑,但是要懂得,我们除了必需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外,剩下的时间我们要想办法让自己安静,躲开烦恼,躲开这些没有必要的联系,要懂得这个才行。
空闲时间,宁可自己去修行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把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就在造业,不知不觉就受害了,搞不清楚是咋回事。经常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也不见得,可能多个朋友多一条害,都有可能的。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个五浊恶世,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真正的正确是什么呢?要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理念,这是最重要的。

其他回答(4条回答)

头像
匿名用户
2017.07.19 回答
乐:义为“乐于”。
        阿兰那:义为“(有两种解释)《1》、是梵文Ara?a‘阿兰那’的译音,汉语译为‘无诤’。《2》、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修行者、僧、尼等居住的地方的称呼(一般均在山林之中),现在统称寺院或庵。”。
       行者:义为“修行者”。
       经文“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义为“尊师,如若我有‘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尊师则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无诤’的修行者”。
       经文“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义为“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称为须菩提的人是乐阿兰那修行者。意思是说须菩提的修行也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行为,这种形式也是事物相状的表现,凡是相状表现的事物其本质都不是该事物,所以须菩提修行的本质是‘实无所行’。虽然修行的本质是‘实无所行’,但是又不能否定须菩提修行活动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所以佛陀在揭示这种关系的表述上就说,既要看到‘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这一事物的本质,又不要否定‘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一事物的形式,这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经文的本意是要告诉人们不要因为看到须菩提的修行活动而误入相状思维的境地。”。
头像
匿名用户
2012.09.03 回答
意思是:喜欢到寂静无人的地方去修行。
阿兰那行者是梵语。阿兰那,梵语译为寂静处。行者即修道者。阿兰那行者,译为无诤心者。既经行静坐,对佛法的理趣,作精深的体行,心无生灭,冥心禅定。
同时,“乐阿兰那行”还是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修行者、僧、尼等居住的地方的称呼(一般均在山林之中),现在统称寺院或庵。”。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佛经》包括在《金刚经》里边提到乐阿兰那行者就是喜欢寂静,喜欢山林,喜欢远离热闹,也反复提有这样的观念,
经文“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义为“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称为须菩提的人是乐阿兰那修行者。
经文“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义为“尊师,如若我有‘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尊师则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无诤’的修行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金刚经
头像
2012.09.03 回答
你给我的感觉是真正的在学习探讨真理,让人感动。
那么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供您参考。
金刚经是给一位已经发明了菩提心的修行人说的,因为他的心已经明了,明心见性了,所以说,他发菩提心了。这里的发菩提心和发心修行、发心向善是有所差别的。他已经得到那个教外别传的正法眼藏涅磐妙心了,他就问他的师父(释迦牟尼),大意是说,我在日常生活中,在思想意识上,在起心动念上应该注意什么?实际上就是降服心猿意马所需要的,也是训练正思维所需要的。于是他师父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了他建议。首先是如何生心,正面的说:就是无所住。意思是说,你平时不要把自己的心挂在任何地方,不要有挂碍,有挂碍就被障住了,修行就不能进步。从反面说:就是如何避免错误概念: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的意思您查一下佛学字典就好了)。不要认为自己是菩萨,不要认为自己是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佛,那个时候你就不是佛了,因为佛没有分别心,你认为自己是佛的时候,就产生了佛与众生的分别了。
大体上就是以上的那些意思。
我的说法可能与主流解释不同。我认为,在见性之前,你即使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去做,也无法获得金刚经所说的利益。为什么?我打个比方,在你的房子接通电厂电源之前,你无论怎么样修理你家里的线路,你的灯都不会发光,因为没有源头的电。也就是说,在你开启心地法眼之前,你无论怎么样辅导自己的思想意识,你也不会开悟。你最多可以做个有道德的好人,但是你无法直接开悟见佛。因此我说,在发明菩提心(开悟了)之前,你即使按照金刚经去做,也无法得到金刚经的利益。
仅供参考。
头像
匿名用户
2012.09.02 回答
乐:意为“乐于”。 
阿兰那:意为“(有两种解释)
《1》、是梵文Ara?a‘阿兰那’的译音,汉语译为‘无诤’。
《2》、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对修行者、僧、尼等居住的地方的称呼(一般均在山林之中),现在统称寺院或庵。”。
行者:义为“修行者”。 经文“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义为“尊师,如若我有‘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尊师则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无诤’的修行者”。
经文“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义为“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称为须菩提的人是乐阿兰那修行者。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金刚经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