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人逐一確診了,該怎麼辦?10個問答,掌握最新防疫政策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台灣COVID-19共存之役

防疫10問

身邊的人逐一確診了,該怎麼辦?10個問答,掌握最新防疫政策
因應Omicron疫情暴增的篩檢需求,台北市政府於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設置「車來速」篩檢站。(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22年4月,台灣爆發Omicron疫情,這是COVID-19出現2年多來,台灣首次面對數以萬計的大量確診數。此時此刻,有了疫苗、藥物,加上高傳播、低致死的Omicron病毒株,多數國家在同樣經歷「確診洗禮」後,已經踏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逐步回歸日常,台灣,也正往同一條路上前進。

然而,Omicron之前,台灣都採取嚴格疫調、積極清零的路線,這也代表過去所有的政策都已不再適用。這一個月來,從境外回國的居家檢疫、密切接觸者匡列的居家隔離,到輕症確診者的居家照護模式,都在隨時調整。《報導者》採訪專家、整理指揮中心政策,提供民眾最新進度與因應建議。

(最後更新時間:2022年5月31日)

COVID-19在全球肆虐2年多來,靠著清零、疫調與嚴守邊境,加上民眾戴口罩的好習慣,讓台灣在今年4月之前僅累積15,973例,一直是全球防疫前段班;如今,病毒經過變種,從Alpha株變成傳染力更強Omicron株為主流,4月疫情大爆發後,截至今日(5月31日),單日新增80,656例,短短一個多月,已累積達201.9萬人確診。

確診人數大增,讓原本耗時、耗人力的精準疫調行政流程完全跟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這也意味著過去所有的防疫手段都得「打掉重練」。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強調,未來面對疫情,政策不再用以往的封鎖手段,而是與病毒共存,但目標是盡可能壓平確診數曲線,隨時監測醫療量能狀況、減少中、重症、死亡的發生。

面對病毒已進入社區環境,加上瞬息萬變的防疫政策,自己或是身邊親友隨時可能被隔離、甚至確診,到底該怎麼做?

Q1:這一波疫情可能持續多久?結束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嗎?
Fill 1
4月,民眾排隊買實名制快篩試劑。(攝影/林彥廷)

Omicron是在去年11月現蹤,12月底成為全世界的強勢病毒株。借鏡香港、韓國、紐西蘭的狀況,至今年1月開始,陸續爆發確診潮,韓國甚至最高單日可達60多萬人確診。不過,他們的疫情幾乎都在1個月左右達到高峰,之後就慢慢下降,持續2、3個月後趨緩。陳時中表示,估據國衛院的推估,未來高峰可能會來到單日4.5萬確診。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台灣流行病學會理事長許光宏表示,台灣流行病學會內部自己也有進行高峰推估,結果認為高峰約落在單日5萬人左右。但他強調,這些都是採用國外模型計算,台灣有太多狀況與國外不同,不見得完全精準。

許光宏說,台灣民眾外出仍會戴口罩,對於清潔消毒也比較重視,政策上雖然傾向共存,但仍溫和地做一些阻擋,因此目前感染者的樣態多屬同住親友、共餐的小團體;但國外民眾戴口罩比例較低,政策上也幾乎採取放任手段,因此台灣的確診數成長相較緩慢一些,粗估會在5月底至6月上旬到達高峰期,維持一段高原期後,到7、8月會度過此波疫情。疾管署長周志浩則在16日的記者會指出,疫情推估模型顯示5月中下旬將達到高峰,到6月可能會緩和,但他也提醒屆時仍不宜放鬆,因爲確診數字下滑並不代表社區流行結束。

不過,許光宏也提醒,確診數會受到篩檢政策的影響。例如快篩試劑仍不夠充裕,許多人想篩檢買不到,或是無症狀的比例估計過半,種種狀況下,檢測陽性率無法反映真正疫情的狀況,「目前黑數我們覺得快到6成,也就是現在的每日確診數乘兩倍,可能才是比較接近真實的數字。」不過,現階段的重點目標,並不在揪出所有的無症狀、輕症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也補充,現階段應該要將資源集中給可能變成中、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才是重點政策方向。

Q2:自行以家用快篩試劑採檢呈陽性,怎麼辦?
Fill 1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在急診室外設置快篩陽綠色通道,以處理相關個案。(攝影/余志偉)

確診數持續攀升,衝擊醫療與檢驗量能,討論已久的「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制度從5月26日正式上路。民眾一旦快篩陽性,可選擇視訊或遠距診療(可免費使用24小時視訊諮詢「健康益友APP」或聯繫所轄衛生局安排),由醫師判讀檢驗結果;也可至社區篩檢站、醫院的防疫門診、各縣市衛生所或指定診所請醫師協助判讀

選擇實體醫療的民眾,前往診所可前先致電確認,以免有些醫療院所只提供線上看診而白跑一趟。

根據指揮中心公布資料,兩種陽性通報方式的具體流程如下:

遠距視訊

1. 視訊前

  • 寫名字、寫日期

自行快篩陽性後,於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

  • 快篩結果與健保卡一起拍照

如以視訊診療進行評估,請將檢測判讀後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


2. 視訊時

  • 出示照片

如採視訊評估,依視訊診療醫師指示上傳照片,配合於醫師視訊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

  • 達成共識即通報確診

醫病雙方對陽性結果達成共識後,由醫師所屬醫事機構進行通報,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個案。


3. 視訊後

  • 銷毀快篩試劑卡匣、確實密封後再丟棄

請民眾配合將檢測卡匣/檢測片銷毀或塗毀,並依居家照護垃圾清理原則,以雙層垃圾袋包裝並確實密封。

  • 無症狀、輕症進行居家照護;若高風險或症狀嚴重,則前往醫院或集中檢疫所

由於Omicron確診者多數都是無症狀或輕症,若像過去一確診就送往醫院或集中檢疫所,很快就會耗盡醫療量能。目前全台各縣市均啟動「確診個案居家照護管理措施」(後稱:居家照護),即輕重症分流,輕症者在自家休養直到解除隔離。

而根據確診者年紀、身體狀況不同,有3種收治方式。根據5月17日公布的輕重症分流新制度,目前中、重症患者、小於3個月者發燒,或經醫師評估有住院需求者收治入院,其他如懷孕36週以上孕婦、70歲以上、65~69歲獨居民眾、3~12個月高燒超過39度者,原則上先收治在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有醫療人員駐點、也有後送就醫綠色通道,但經醫療人員評估,若認為風險不高,也適用居家照護。由於抗病毒藥物可能有交互作用,民眾確診後需經醫師評估後,若醫師認為符合高風險因子,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

目前無症狀、輕症、且未懷孕者,根據最新指引,皆採居家照護居家照護期間需1人1室、避免共用衛浴,透過隨時觀察自身健康變化,若出現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發燒(體溫<38℃)情形下,心跳>100 次/分鐘、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 24 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脫水症狀),孩童則有出現熱痙攣、持續發燒超過兩天等急症,若有重症前驅症狀,應即送醫。

另外,根據《COVID-19 確診個案,居家照護期間警示症狀評估與注意事項》,民眾可以事先備足解熱鎮痛藥物,如普拿疼、抗組織胺藥物、止咳藥物、腸胃藥物、腹瀉情形則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食用稀飯、吐司、香蕉等清淡食物。

居家照護者,在家隔離7天即可自動解除隔離,無需採檢。若在醫院、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的確診者,則需2次快篩陰性,或距離發病/研判日5天,快篩結果陰性,也可以解除隔離,轉為自主健康管理7天。

現場評估

1. 出門前

在檢測出陽性的快篩卡匣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放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

2. 出門時

全程佩戴口罩。請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以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方式前往,親友接送過程,雙方應全程佩戴口罩。

3. 在醫療院所現場

  • 待雙方對陽性結果達成共識後,則由醫師所屬醫事機構進行通報,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個案。

  • 請民眾配合醫療院所指示,將檢測卡匣/檢測片銷毀或塗毀。

經現場評估後確診者,居家照護標準、給藥情形與注意事項,與前述內容相同。

此次「快篩陽性作為確診工具」的政策分了幾個階段執行。4月疫情初始時,當個人自行快篩陽性,需要前往社區採檢站PCR,而後返家等待結果、回報疫調。5月12日起,居家隔離、檢疫、自主防疫者則可採取快篩陽性後醫師評估即確診;17日再增加65歲以上長者,直到27日再擴展到全民。

Q3:成為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遭匡列了被隔離,怎麼辦?
Fill 1
新北市居家照護關懷中心人員,打電話關懷居隔個案。(攝影/余志偉)

若已接種3劑疫苗,毋須居家隔離,僅實施7天自主防疫(0+7),也可自行選擇採3+4;若未打滿3劑,則進行3天居家隔離及4天自主防疫(3+4)。確診者在收到PCR陽性後,會填寫「確診者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後,5月8日起,指揮中心宣布限縮居家隔離對象,只限有接觸的確診者同住親友。

計算時間自和確診者最後接觸日算起;進行3+4者,隔離3天、第4~7天可以出門,但需要先快篩陰性後再出門。若在居家隔離3天期間快篩陽性,民眾需透過遠距視訊醫療,經醫師評估後視同確診並可投藥,再由衛生局決定採居家照護或前往醫院、集中檢疫所。

原本在匡列範圍的職場或學校接觸者,雖已取消匡列,不必進行居家隔離,但仍須自行通知工作或就學的聯絡窗口,以及其他自己在確診或發病日前兩天有密切接觸的對象,學校跟公司會依照校園、企業的應變指引,實施防疫假或停課措施。

Q4:公司有員工確診,如何處理?
Fill 1
下班時刻的信義區人潮。(攝影/陳曉威)

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企業持續營運指引》規定,各企業都應成立「防疫專責小組」,包含指定防疫長以及防疫管理人員,除了監督落實公司防疫措施外,主要是與地方衛生局建立聯繫網絡。當公司員工確診時,可由防疫小組快速造冊、即時提供衛生局確診者、密切接觸者等相關資訊衛生主管機關。

至於勞工在居家檢疫或隔離、家人需要照顧得請假,或不幸自己確診時的權益,也是面對疫情時最關心的事。但結果發現,多數假別雇主都不被強制給薪;勞動團體也召開記者會提出訴求,希望防疫照顧假雇主應支薪,且若員工復工需要快篩,應由雇主負擔。

勞動部也在8日發聲明表示,由於目前確診人數太多,勞工不見得可以如期收到確診隔離通知書,為了方便勞工因確診請假,或需請防疫照顧假,電子居家隔離單、健保快易通App的PCR檢測陽性結果,都可以作為請假證明文件。

Q5:家中有小孩、孕婦確診、居家隔離,如何處理?
Fill 1
分流到學校上課的學生。(攝影/古佳立)

學校部分,教育部於5月7日宣布,大學以下校園可依運作量能調整授課方式,但須通報主管機關備查;大學則遠距2週都屬彈性空間,超過2週再提報教育部。

各級校園的防疫措施
  • 國小及幼兒園:

因國小以下學生,疫苗接種覆蓋率不高。確診個案若確診前2天有到學校上課,同班師生暫停實體課程3天。教育部提供每個師生一劑快篩,返班前需篩檢,陰性就回校上課。安親班、補習班比照辦理,學生需要的快篩劑由學校發放。

  • 國、高中:

確診個案若確診前2天有到學校上課,班級座位九宮格範圍的同學實施3天防疫假,停止到校上課,一樣提供學生一人一劑快篩,3天後回校上課前篩檢,陰性返校。補習班也比照此標準,學生快篩劑由學校發放。

  • 各級學校住宿生:

若住宿學生確診,同寢室友比照同住親友的標準,需要居家隔離,並由學校發放一人3劑快篩劑,學校要協助學生返家或到租屋處。若有困難可安排隔離宿舍,或確診者可到集中檢疫所。

  • 其他(各級學校適用):

學生進行課程或社團活動時,學生、教職員、教練等,若與確診個案在其確診前2天接觸,有摘下口罩、共同活動達15分鐘以上,則實施3天防疫假,停止到校,一樣提供快篩,第4天檢查陰性就可以回來上課。

  • 請假

學生若確診、居家隔離,無法到校,不列入出缺勤;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健康而決定請假,可以比照辦理;教職員確診可請公假。學生暫停實體課程期間,尤其家中有12歲以下孩童,家長可以請防疫照顧假。

此外,即將在5月20、21日登場的國中會考會如期舉行。確診者不得參加,將參加6月4日與5日的補考;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的考生,可乘防疫計程車前往試場或由同住家人接送,並將分流於備用試場,其他考生與自主健康管理者則使用一般試場,每班人數從42人降至36人,拉長座位間距,考生原則上需施打兩劑疫苗。

如何照顧確診孩子?

若家中有12歲以下學童,或國中、高中、五專一到三年級持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子女,在確診或居家隔離3+4期間,家長有親自照顧的需求,勞動部於5月3日表示,家長其中一人可以申請防疫照顧假。

家長應隨時觀察其健康狀況,讓孩子多休息、飲水,可依照醫囑服用藥物,或發燒時服用退燒藥物。

孩童若出現以下警訊,即刻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團隊視訊診療
  • 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大於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 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會喘或胸悶胸痛
  • 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
  •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孩童若出現以下緊急症狀,即刻撥打119,或由家長、同住親友送醫:
  • 抽搐
  • 意識不佳
  • 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 唇色發白或發紫
  • 家中若有血氧機,血氧飽和度小於94%
  • 肢體冰冷且有皮膚斑駁或冒冷汗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發表共識聲明,指出兒童確診者演變成重症的速度很快,如果早期出現高燒超過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就要立刻送醫。此外,兒童重症危險因子包含:孩子過去有肺炎病史、有慢性病如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症狀開始4天後才送醫等,而年齡小於1歲、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較高。

指揮中心也於5月13日開設兒童就醫綠色通道。讓6歲以下小孩可以優先得到照顧、減少群聚。由兒科專科醫師看診,提供學齡前兒童評估、採檢、診治。目前有設置的醫院共35家,包含退輔會所屬醫院15家、國防部所屬醫院13家、部立醫院4家,以及教育部所屬大學醫院3家。

這一波疫情也發現,僅有台灣、香港的10歲以下兒童,感染Omicron之後會出現腦炎症狀,台灣目前少數個案中,有些孩子出現抽搐、癲癇、四肢抖動、眼球上吊,或有幻聽幻覺,送院後發現腦部腫脹且出現腦炎,病程快速,幾乎都在3天內惡化,讓家長憂心忡忡。

醫界在5月21日舉辦「兒童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腦炎之臨床處置與案例討論」,針對已發生的腦炎案例分析其病徵與處置過程,緊急訂出治療指引。

(延伸閱讀:Omicron如何造成兒童腦炎?家長能做什麼?6個QA了解症狀與送醫判斷

至於5~11歲兒童疫苗,自6月1日起,六都皆設有大型接種站。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家長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按照學校時程,讓小孩接種;但若時間無法配合,或比較心急希望盡快接種,可以前往大型接種站。建議先行預約,但隨到隨打也可以。接種站預計開設5~7天,但會視整體施打狀況而定。

家中有孕婦確診怎麼辦?
Fill 1
孕婦打疫苗對減少重症很有幫助,但按照現況僅約5萬多名孕婦接種完整2劑疫苗,等於整體不到5成。(攝影/林彥廷)
孕婦打疫苗對減少重症很有幫助,但按照現況僅約5萬多名孕婦接種完整2劑疫苗,等於整體不到5成。(攝影/林彥廷)

由於孕婦確診的併發症風險較高,因此目前不得採取居家照護模式。以懷孕36週作為區分,36週以上收治醫院,以下則送往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後者採取每日健康關懷,負責醫院也會例行照會婦產科醫師視訊、會診,一旦評估有住院需求就轉院。

不過,新北市一名懷孕30週孕婦,5月3日確診後病情急速惡化,6日緊急剖腹但胎兒不治,隔日凌晨產婦也不幸過世,初步研判死亡是急性肺動脈栓塞,為懷孕中的急症。

孕產婦染疫後重症的風險高,病程也可能走得快,但全數入院觀察,又可能會擠壓到真正需要病床的高風險孕婦。因此對於孕婦確診的收治流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將召集婦產科醫學會、兒科醫學會等相關專家,於5月10日開會討論。

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表示,目前一天約有300個孕婦確診,按照現行符合懷孕36週規定者,就有60人需要住院,但這些孕婦不見得都是高風險、有住院需求,如果可以重新評估入院指引,也能將病床留給真正有突發狀況、需要診治的孕婦。

黃建霈建議,判斷孕婦是否需要入院,主要有3個要點:

  • 孕婦是否有急性症狀,若出現呼吸困難、心跳過快、甚至意識喪失等症狀,立刻會進行急救。
  • 若沒有急性症狀,則會判斷孕婦是否有高風險因子,例如35歲以上、自身慢性病等。
  • 孕婦是否有其他需住院情形,例如已滿38週準備生產、因懷孕導致的相關併發症等。

黃建霈認為,根據臨床狀況,36週生產的孕婦僅10%、37週約15%,因此將入院條件36週改成38週,比較合理。此外,醫師依照上述狀況來評估孕婦是否需要入院,大概又能減少四分之一的孕婦入院,將床位留給有緊急需求的孕婦。

未來若孕婦可以居家照護,仍要注意風險。黃建霈提醒,孕婦若在家有輕微感冒、咳嗽等症狀,可善用視訊醫療,醫師可建議提供抗病毒藥物早期治療;如果可以也在家中備上血氧機,觀察孕婦的血氧狀況;如果出現走幾步路呼吸就會喘的情形則盡快就醫;孕婦若發現胎動減少,也應該要趕快找醫師評估,這些都是孕婦在家可以早期自我判斷、避免走向重症惡化的指標。

5月17日,指揮中心宣布,原則上大於36週的孕婦,可收治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也可經醫師評估後採居家照護。

另外,孕婦打疫苗對減少重症也很有幫助,但按照現況僅約5萬多名孕婦接種完整2劑疫苗,等於整體不到5成,相較整體接種率,比例還是算低,「畢竟是跟胎兒有關,家長們也都會有比較多的顧慮,就會需要更多溝通,」黃建霈說。

Q6:什麼時候要就醫?哪些人確診就要提高警覺?
Fill 1
到疫苗接種站施打疫苗的長者。(攝影/林彥廷)

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提供資料、健康科學公司Zoe研發的App,記錄英國確診病患的症狀,結果發現Omicron患者的前10大症狀為:流鼻涕、頭痛、喉嚨痛、疲勞、打噴嚏、持續咳嗽、聲音沙啞、其他、發冷或顫抖及不尋常的關節痛。

Omicron患者的嗅味覺喪失比例大幅下降,則是跟過去其他病毒株症狀最大的不同之處。而腸胃不適、腹瀉、胃痛、噁心、食慾不振也是App中觀察到逐漸增加的症狀。

若民眾確診初期無症狀,或是在家中隔離,因為病毒入侵人體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初期沒有症狀,不代表後期不會惡化,且就算出現輕症,沒有好好觀察照顧,仍可能留下後遺症。因此不應大意,維持良好作息,並且定期回報健康狀況讓醫師評估。若出現會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即刻撥打119,或通知地方衛生局與1922。

自5月10日起,居家照護民眾若有醫療需求,醫師也可以透過電話問診來取代、輔助視訊評估及問診,必要時也可以開立抗病毒藥物。

此外,若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不管是確診或隔離,都要更小心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根據疾病管制署4月22日公布的最新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第十七版》,重症危險因子包含:

  • 年齡:≧65歲
  • 體重:BMI≧ 30、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 病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
  • 懷孕、產後6週內婦女
  • 免疫功能疾病

台灣2022年1月1日至5月26日已有161萬2891例本土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90歲以上一旦確診,就有10.6%成為中重症,致死率更達3.32%、80歲以上中重症則有4.79%、70歲以上則為1.39%,70歲以下則都未超過1%。

雖然年齡是成為重症的高風險因子,但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機率。根據香港狀況,80歲以上年長者,至少接種兩劑疫苗的致死率是3.28%,僅接種一劑或未曾接種的致死率高達12.97%,多接種100劑,就可以減少9.69人死亡(註),也就是說,多替10個年長者接種,就能減少1人長者死亡,可以大幅降低死傷。

台灣截至5月3日累積300例中、重症患者、23例死亡,其中一半死亡個案未接種疫苗,7 成民眾未完整接種。

隨著這一波疫情,長者的接種率也正慢慢提升中。截至5月23日,75歲以上長者,兩劑疫苗接種率為73.9%,完成三劑疫苗則突破6成,達62.3%。但相較於韓國、紐西蘭,三劑疫苗皆超過9成,還有一段努力的距離,才能將死傷降到最低。

Q7:被匡列居家隔離單未到,怎麼辦?
Fill 1
第一線的衛生人員協助快篩陽性或需要檢測的民眾。(攝影/余志偉)

由於每日確診人數已達4萬多人,若以一名確診者有3名密切接觸者來算,單日就有12萬人需要被匡列。各縣市地方衛生局一線人員人力匱乏,實在很難在第一時間就開立通知書。更何況,衛生局業務不只是匡列接觸者,確診者的居家照護、境外返台的居檢疫,也都由其負責,這兩者還需要基層人員設置電子圍籬。

雖然政府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支援,但過去2年多的防疫經驗可知道,防疫成功主要仍是因為民眾強力的自主配合。雖然居家隔離單無法準時抵達,但民眾可以自行計算與確診者最後接觸時間,開始進行自主隔離,避免與更多人接觸,屆時隔離單送達也會以自己計算的時間為主。

Q8:採檢站大排長龍,有沒有其他選擇?快篩陽性當確診工具?
Fill 1
設置在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外的車來速PCR篩檢站。(攝影/余志偉)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5月5日,目前全台社區定點診所共704家,經醫師診斷後可以發放快篩給民眾;地方社區採檢站共326處,提供PCR或快篩;基層診所也開始提供快篩陽性者PCR採檢。

由於過去2年多,台灣的確診工具是採用PCR,因此一般民眾自行快篩之後,若呈陽性,還需要去社區採檢站再做一次PCR,陽性才算確診。許光宏說,家用快篩使用,會受到民眾採檢的技巧影響,目前看到的狀況是「快篩陽性,幾乎都是病毒量高、PCR也多是陽性;但快篩陰性,可能有一定比例其實是陽性個案」,所以要將快篩視為陽性確診工具是合理的。

陳時中也在5月5日宣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病例定義,正式將快篩視為確診工具,但對象限定為「居家隔離」、「自主防疫」,以及「居家檢疫」者,快篩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診後,則視為陽性。5月17日再增一類「65歲以上長者」。陳時中表示,若符合上述身分的民眾使用家用快篩陽性,應使用「健康益友」App,或聯繫衛生局,先透過遠距醫療或視訊問診,由醫師確認快篩結果後再通報。後續就可由地方衛生局評估,確診者需要居家照護,或送往集中檢疫所、醫院。若民眾或醫師對快篩結果有疑義,仍可安排PCR採檢。5月26日,則適用至全民。

此外,為了減緩大量到醫院採檢的人潮,指揮中心也在5月3日宣布,鼓勵基層診所醫師投入PCR採檢行列,可以針對快篩陽性、有COVID-19相關症狀,經醫師評估符合公費檢驗者進行PCR,初步統計共386間基層診所有意願,現可立刻投入者共142家。

目前,高雄市、台中市、台北市相繼推出「快篩車來速」服務,可以在車上一次做完採檢、看診、領藥。

Q9:確診後緊張焦慮,如何尋求協助?
Fill 1
戶外出遊運動的民眾。(攝影/鄭宇辰)

疫情如今已超過2年,民眾的生活長期受到限制,染疫的風險也未降,讓人擔心家中長者、幼兒健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日子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如果感到緊張焦慮,可參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建議的5步驟,改變生活型態: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策安全。 :適量閱讀疫情新聞,保持平靜,減低焦慮。 :多運動、充實防疫知識,厚植對抗疫情的能力。 :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聯繫,支持鼓勵。 :保持希望,抱持疫情終會過去的正向能量。

其他疫情心理健康資源,包括:

  • 撥打1925疫情心理諮詢專線,或前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求助。
  •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提供兒童心理衛生資源,包括建議家長如何跟孩子談疫情、如何陪伴特殊兒童度過疫情不安感等。
  • 台灣老年醫學會協助老年人防疫指引,如平心靜氣用長輩聽得懂的語言解釋,減輕他們焦慮、維持日常規律生活、表達關愛、轉移注意力及適當戶外運動。
  • 更多資源集結在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Q10:民眾可以做哪些準備?
Fill 1
藥師整理貨架及快篩試劑。(攝影/陳曉威)

為了因應隨時可能被匡列,或不幸確診的狀況,民眾可以先在家備足物資,若即刻需要隔離,就不會太過忙亂。根據指揮中心建議,可先準備:

  • 日常生活用品,如盥洗衣物、個人清潔用品、衛生紙等。
  • 三餐飲食取得之規劃方式。
  • 相關電子用品,如手機、電話、電腦、網路、視訊配備等。
  • 環境清潔用具,如清潔劑、漂白水、75%酒精、抹布、垃圾袋等。
  • 醫療相關用品,如口罩、體溫計、乾洗手液、血氧機 (如家中有)等。
  • 常規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及退燒、止咳、止痛等症狀緩解藥物。
  • 特殊情況之對外聯絡資訊,同住家人以外之緊急連絡人、地方政府關懷服務中心或衛生單位窗口等。

黃立民表示,若家中有孩童,建議備足藥物,包含針對發燒、流鼻水、腹瀉、嘔吐等藥物。此外,若為孩童、長者確診者的同住家人,盡可能督促、監測其健康變化,一有早期症狀便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給予抗病毒藥物,才能減少中、重症甚至死亡。

邁向與疫共存,還有哪些政策「待轉向」?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峰期,指揮中心加速調整各項政策,目前台灣也正在「清零與共存」的過渡期中,還有哪一些政策方向,是目前仍須即刻調整的?

專家建議1:「分類管理」要更確實,集中資源給高風險
Fill 1
目前防疫應轉向「精準防疫、分類管理」,要將資源都留下來保護高風險者。圖為確診者搭乘救護車送進醫院急診室。(攝影/余志偉)
目前防疫應轉向「精準防疫、分類管理」,要將資源都留下來保護高風險者。圖為確診者搭乘救護車送進醫院急診室。(攝影/余志偉)

許光宏表示,現在防疫應該要更明確轉向「精準防疫、分類管理」。他說明,現在一般年輕人,若打完3劑疫苗,就可以不用再匡列,但政府應盡快建置資訊平台,讓年輕人可以回傳症狀,並設置警示症狀,一旦預警可能惡化,就可以啟動個案管理。但一般情況來說,確診不匡列,可以在家隔離、也可以做好防護上班,適用於上班族、學生。「這是對健康的族群,用最低成本的方式來防疫,因為要將資源都留下來保護高風險者。」

許光宏建議,需要注意的高風險者,若為上班族,可以申請遠距教學、居家辦公,做好隔離,醫療資源也主要提供給這群人。

此外,快篩實名制也應調整為盡可能多提供給高風險者,「透過內政部系統可以清楚知道每一家戶的高風險者有多少,及早提供快篩,讓他們拿到快篩可近性變高,一旦懷疑確診就可以立刻求助就醫、早一點投藥,才可以減少中重症。」

韓國在經歷過疫情高峰、逐漸開放之際,也成功將確診者的致死率降低,值得我們借鏡其將醫療資源集中的做法,他們果斷地選擇將資源重新、大量分配給年長者與高風險者,根據韓國《中央日報》指出,一般確診者皆在家照護,但60歲以上長者、50歲以上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慢性肺病、癌症、肥胖者,政府每天2次電話監測、確保這些高風險族群不會突然病情惡化,且能在最快時間內送醫治療。至於其他民眾,若感覺身體不適,則可打電話到社區指定醫院,接受線上問診,處方藥則可由家屬代領。

專家建議2:確保病床數、藥物充足、且快速提供給需要者

黃立民表示,未來面對疫情的高峰期,政府需要隨時監控3件事情:病床數、充足藥物、給藥機制明確。

第一,確保醫療量能不會崩解,即確保病床數仍得以負荷每日新增的中、重症患者。當感染人數每日增加,中、重症人數也會相對提高,進而對醫療量能造成負擔。目前疫情還未達高峰,需要動態監測。

截至5月5日,提供給中、重症患者的專責與負壓病床共8,579床,目前空床率56.3%;無症狀、輕症確診者的中央集中檢疫所與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前者總床數7170床,空床率35.8%,後者總床數4162床,空床率36%;提供給居家居家檢疫隔離者的一般防疫旅館,總床數則為2萬6494床,目前空床率36.7%。

第二,抗病毒藥物需要充足。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多次向《報導者》記者強調,抗病毒藥物愈早服用愈有效果,美國因藥物充足,只要民眾確診,經評估後就能獲取藥物;韓國也下訂超過100萬劑的輝瑞Paxlovid藥物。

但台灣至今一共採購了5,000人份的默沙東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以及77萬劑的輝瑞藥物「Paxlovid」。施信如認為,至少要買到100萬劑,「因為就算不是高風險族群,也有可能在病程中轉為重症,但現在藥物比較不足,就得要評估風險,訂出使用藥物的優先順序,這還是會讓人沒辦法安心過日子。」

目前,台灣所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共有3種:瑞德西韋、莫納皮拉韋以及輝瑞的口服藥Paxlovid。指揮中心於5月5日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表示,瑞德西韋庫存至多14,900人份;莫納皮拉韋庫存4,662人份,兩種藥物都正規劃增購;Paxlovid庫存35萬份。

5月13日,陳時中宣布,已加購10萬人份莫納皮拉韋,其中5萬為開口合約。預計其中5萬將於下週到貨。

第三,不止藥物要充足,可近性也得高,民眾一有需求,就要即刻送藥。指揮中心於9日表示,已配送27萬人份輝瑞口服藥,給22家應變醫院、57家核心藥局,和118家專責醫院。

Fill 1
在準備藥物的方面,不止量要充足,可近性也得提高,民眾一有需求,就要即刻送藥。圖為社區藥局藥師準備執行為居家隔離者的送藥到宅工作。(攝影/陳曉威)
在準備藥物的方面,不止量要充足,可近性也得提高,民眾一有需求,就要即刻送藥。圖為社區藥局藥師準備執行為居家隔離者的送藥到宅工作。(攝影/陳曉威)
專家建議3:中央地方分工明確化──中央補物資、地方主責執行

在快篩實名制上路,各地仍在大排長龍的同時,台灣已面臨新挑戰:如何快速配送藥物給需要的民眾,尤其接下來若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從3類人擴張到所有民眾,確診數字增加、居家就醫、藥物需求也會更快,配套該如何做好?

許光宏表示,疫情前2年都是中央集權管理政策,但現在已經很難顧及細節,中央的重點是將所有物資、資源都備足,提供給各地方政府,可以無虞的規劃細節來執行。

「可惜現在的『開放政策』與『資源』間有時間落差,尤其是快篩與藥物配送的政策,應該是先準備好試劑、藥物備足,再來解封,但現在演變為遇到問題再來補救,是比較麻煩的狀況,也會讓民眾不安。」

他表示,台灣整體藥物採購仍不足,還需要評估誰可以先取得藥物。因此中央地方應該明確分工,前者負責去趕快增加物資,後者則可小區域協調藥局、診所,因地制宜管理,有問題才上報中央,結構明確就能減少混亂。

索引
Q1:這一波疫情可能持續多久?結束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嗎?
Q2:自行以家用快篩試劑採檢呈陽性,怎麼辦?
Q3:成為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遭匡列了被隔離,怎麼辦?
Q4:公司有員工確診,如何處理?
Q5:家中有小孩、孕婦確診、居家隔離,如何處理?
Q6:什麼時候要就醫?哪些人確診就要提高警覺?
Q7:被匡列居家隔離單未到,怎麼辦?
Q8:採檢站大排長龍,有沒有其他選擇?快篩陽性當確診工具?
Q9:確診後緊張焦慮,如何尋求協助?
Q10:民眾可以做哪些準備?
邁向與疫共存,還有哪些政策「待轉向」?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