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炎性VS發炎性 醫生教你判斷關節炎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健康 - 健康資訊 - D161207

非炎性VS發炎性 醫生教你判斷關節炎

健康資訊

發布時間: 2016/12/07 17:28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0

分享:

分享:

關節炎是十分普遍的疾病,引起的症狀看似相近,如關節疼痛、腫脹等,但其實種類、成因及治療也不同,錯誤處理不但無法緩退症狀,甚至令關節出現無法逆轉的損傷,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喪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起關節變形及功能喪失。(受訪者提供)

關節炎可影響關節功能

風濕科專科醫生周淑儀指出,很多人發現有關節痛,如膝痛或手腕痛,往往因為「唔覺有病」或「唔得閒」而拒絕就醫,自行購買止痛消炎藥解痛便算,但有些強效止痛消炎藥可能帶來很多副作用。

她便見過有病人的手腕,因為患病而僵梗硬化,無法活動,卻因為太遲求醫,結果手腕功能「救唔返」。

她解釋,關節炎大致可分為發炎性及非炎性兩大類,成因不同治療亦不一樣。(見下表)

關節有紅腫熱痛而且體重下降,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已「埋身」。(經濟日報資料庫)

成因不同治療有別

除了關節疼痛之外,關節僵硬也是關節炎常見的症狀,例如早上起牀或久坐起身也要與痛楚及梗直對抗,才能再次活動自如,從晨僵維持時間也帶來一點端倪。

周醫生說,假如晨僵維持少於10分鐘,便較大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導致,但如果晨僵持續30分鐘或以上,便較大機會是發炎性關節炎侵襲。

非炎性及發炎性關節炎都可引起關節腫脹,但前者的腫脹主要由骨質增生導致骨發大,觸摸時感覺會較硬,至於發炎性關節炎則因組織發炎所致,關節摸起來會如吹脹的汽球般。

兩類關節炎的發病年齡有很大重疊,即使上了年紀有膝痛也可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三十多歲出現膝痛亦有機會是退化所致。因此持續關節痛應求醫治理,透過醫生評估、影像掃描及驗血等作出正確診斷。

及早求醫減低關節損傷

周醫生建議市民,若出現關節炎症狀宜盡早求醫處理,尤其是發炎性關節炎,若能於病發的一至兩年的黃金治療期得到合適的診治,能夠更有效緩及預防關節破損,否則拖延愈久對關節組織的傷害亦愈大,如手腳關節變形扭曲等等。

適量及適當的運動並不會令關節炎惡化。(經濟日報資料庫)

無論是哪種關節炎,患者也應保持適量運動,痛楚發作時當然不應「夾硬做」,但當痛楚減退後,便應開始做一些伸展運動活動關節,以及強化肌肉的運動,原因是疼痛持續兩、三星期便足以令肌肉開始萎縮及關節硬化,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及游泳,可以改善症狀甚至有助紓緩痛楚。

非炎性關節炎VS發炎性關節炎

  非炎性 發炎性
例子 骨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

強直性脊椎炎

成因 關節勞損退化 免疫系統失調
症狀 *關節疼痛
*晨僵的時間較短
*關節或輕微變形

*關節有紅腫熱痛
*晨僵時間超過30分鐘
*多發性及對稱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可嚴重變形

關節以外症狀 *容易疲倦
*胃口不佳
*體重下降
治療 *止痛消炎藥
*修補軟骨
*消炎止痛藥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
*生物製劑
運動處方

適量運動,

伸展關節

強化肌肉
避免行樓梯或斜路

 


【其他熱話】貧血人士易血虛    應該吃甚麼補血?

【其他熱話】日服4次藥即隔多久才吃?   藥劑師拆解服藥疑惑

【其他熱話】牙醫拆解牙膏顏色密碼    綠色代表純天然成分?

撰文 : 張意宇 T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