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怎麼辦? 三種治療方式一次看完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極快,不少中老年人習慣服用葡萄糖胺(Glucosamine:固樂沙敏)來保養膝蓋,不過,國內多名骨科權威醫師卻說,服用這類保健食品,無助於舒緩退化性關節炎,俗話說「只是吃心安的」。那究竟退化性關節炎要怎麼治療呢?要怎麼做才能「跔落爬ㄟ起」咧?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骨科部副教授江鴻生醫師,接受《好健康》雜誌時指出,軟骨只由軟骨細胞形成,結構簡單。軟骨細胞會製造「軟骨基質」以構成軟骨。軟骨基質(matrix,俗稱軟骨膠)即為大家常聽到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關節軟骨有著極端光滑的表面,並富含水分,含水量高的組織,彈性就好,所以關節極具彈性。這兩種特性能使關節在活動時減少摩擦,並吸收震動,以避免人體不適。

軟骨細胞量 35歲開始走下坡
問題是人體的軟骨細胞有偷懶的趨勢,細胞激素可能無法喚醒軟骨細胞做該做的事,導致重建工作只能完成前半,後半無法完成,軟骨也越來越薄。軟骨的厚薄會影響彈性,也越容易刮磨表面;刮痕被新軟骨基質填平的速度太慢,越刮越粗糙。表面越粗糙,摩擦越大,磨耗也會越多、越快,就陷入了軟骨質與量都下降的惡性循環中,也就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炎治療方式多 療效不一
由於身體對受損關節的修補重建只進行前半段,為了避免軟骨過薄,服用消炎藥以壓抑吞噬細胞分解受損部位的功能,成了退化性關節炎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坊間流行的葡萄糖胺,號稱能改善關節炎的問題,其實只是補充軟骨基質的原料,不一定適合每位病患的狀況。而且葡萄糖胺在體內分解後,會變成葡萄糖與胺基酸,對於患有糖尿病的民眾,反而會有其他影響。

jointinjection也有的病患會接受玻尿酸的注射。玻尿酸是種黏稠的物質,功能如同潤滑油,能降低關節機械性的摩擦力。關節軟骨旁的黏膜也會製造玻尿酸,但黏膜隨著年齡老化,製造出來的玻尿酸品質與量都不夠,此時為關節添加玻尿酸,可視為對關節的一種保護,但每位病患的關節磨耗程度不同,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對此也有嚴格規範,有退化性關節炎者,需經保守治療及藥物治療達6個月以上均無效後,才能接受玻尿酸注射治療。治療方法為每週1次、1次1支,每次療程需注射3次,每年不得超過2個療程。

置換人工關節 最後手段
關節炎透過手術治療的效果有限,且多有爭議。目前有軟骨整形術(chondroplasty)、關節融合術(joint fusion)與置換人工關節。軟骨整形術主要是將表面凹凸不平的軟骨重新變得光滑,降低摩擦。但拋光軟骨會使原有的軟骨變薄,對短期的症狀緩解有一定的助益,但長期是否有害,仍不得而知;填補凹槽的人工材質研發則尚無突破,有待努力。至於關節融合術與置換人工關節,可說是治療的最後手段了,通常用於使用其他治療皆無效的病人,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早期尚無人工關節時,只能將關節固定住,不再活動。人工關節成功發展後,關節融合的做法,只限於脊椎這類較小的關節;若是負重量與活動量較大的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則多使用人工關節處理。

PRP自體免疫療法 長期療效待評估
近兩年從歐洲風靡到美國,被運動界視為「疼痛終結者」的PRP自體免疫療法,也傳入了台灣。雖然所費不貲,不少運動員、政商名流、影視藝人仍趨之若鶩。PRP自體免疫療法即為「血小板血漿治療」,醫師從患者身上抽出一些血液後,進行離心,分離出其中的血小板與血清,再注射入受損的關節中。

PRP療法的明確作用機制不明,但血清與血小板表面,含有不少的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可能重新年輕化衰老的軟骨細胞;血清內亦有抗發炎因子,具消炎作用,本身也相當黏稠,具有潤滑功效,所以以減輕症狀來說,不少病患都說有用,長期療效則實證不足,尚需觀察、評估。

延伸閱讀:搶救老舊膝蓋! 退化性關節炎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