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所谓剧终抑郁症?

本人二次元宅一只,6年宅龄,大一学生。 所谓剧终抑郁症,就是看完一部好的番剧后,心中产生的一种类似悲伤的心情。 做了六年宅男,六年来追番不断,深深喜欢…
关注者
8
被浏览
5,946

3 个回答

很多日本动漫的结局都不是大团圆呢,甚至不像一个结局,只是一个状态的延续,或者一个新的开始。奋斗许久,最终得到的新的开始或许和之前没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生活啊!

我和題主的經歷頗為相似,也許,只是也許,我們「劇終抑鬱」的動因也是相似的。分享一下個人想法。

也许很多人入宅是因为一部比较不错的番的吸引,然后希望在多看一些类似的番,然后成为了宅。

入宅的機緣萬萬千千,題主這種也許可以叫做「一見傾心」。

我認為對作品的喜愛大概可以分兩種:1. 在意故事情節的發展,看重劇情的精彩程度。2. 對角色產生共情心,注重心理上的共鳴、滿足或感動。

(當然我不是說只有這兩種,兩者也不互斥,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有所側重。)

從題主的情況來看,我覺得偏向於後者。

如果你被某部作品打動了,那這部作品必定滿足了你的某種心理訴求。看更多類似的作品,是為了加強這個特定的滿足感。

舉個例子,一個白天飽嘗職場壓力的大叔也許喜歡看不費腦力的空氣系、日常系萌作;而如果某人發現自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親妹妹,那他看完「俺妹」下一部就應該到「緣之空」了……

這種滿足感,說得偏激一點,相當於麻醉藥。因為你的心理訴求來源於你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而你的壓力在作品中得到宣洩,你感到了共鳴或認同感。然而這並沒有為你消解壓力源提供實質性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你短暫地逃避了現實。

(當然,受到作品鼓舞,或是宣洩情緒後能重整心態面對現實的,則另當別論)

所以劇終時候,逃避之旅結束,welcome back to reality,抑鬱隨之而來。


題主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入宅作是什麼,當時是帶著什麼心情去看它的。

比如說「秒速五厘米」。是不是那些刻骨銘心卻最終擦肩而過的愛情最令你心痛?還是說心愛的他明明在眼前卻感覺遙不可及的無奈讓你感同身受?又或者是老子陪你憂鬱了14年,到最後你們隔著輛電車一笑不回頭的結局讓你無法接受?

……

人人經歷不同,淚點也不同。只要你對自己坦承,應該能把自己的心思剖析一二吧。

至於解決辦法,還得看你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什麼。


高中最要好的一起看番,一起心怀憧憬最知心的朋友都不在身边,而且我属于不喜欢加入动漫社的那种人,也许因为感觉动漫社太浮躁,不走心。。。而且要培养一个身边的人成为知己也是很难的。

劇終時一肚子感想想要分享,但是苦無對象,遂得抑鬱。

人是社會性動物,是情感動物,謀求同類的認同是天性。在作品裡面得到再多的感動,也希望能有可以分享的對象。孤獨是不會好受的。

這點我是深有同感啊!我是高三才入宅的(作死),沒時間交宅友。上大學之後,所在的大學和城市也沒什麼宅氣。

我們學校的IPv6壞了2年多沒人修,IPv4還限流量。我竟然靠蟻速地搬運動漫資源搬成了一代宗師,被人當做大神請入了學校動漫群。結果我的口味和成員們過於懸殊基本沒有交流……

更奇葩的是宿舍裡的人清心寡慾啊有木有,一個只看韓流/芒果綜藝,一個看國產連續劇,一個玩跑跑卡丁車有空就無數次重溫柯南、高達seed、貝爺嘎嘣脆(集數隨機),一個讀物理的看百家講壇和研究中醫。

我多次傳教不果,最大成績就是讓物理中醫學家喜歡上「花開物語」(現在還常常重溫),其它則一概不入法眼……

現在我有宅度較高基友兩人,宅度一般(有興趣嘗試我推薦的作品並交流)的基友兩人。已經算是比較滿足了……

宅友還是得有,不然就太寂寞了。

要說建議的話:

1. 宅友也是朋友。朋友不是你需要的時候拿來用的道具,而是能夠交換價值的人。所以不要太功利地去「交朋友」。「宅」是你們的共同語言,是交朋友的道具,不要為了自己宅得開心而去「交朋友」。適當地敞開心扉去和身邊的人接觸,培養交情吧。又矯情的話,完全不宅的朋友你也有機會把他變成宅友。

2. 不要胡亂站隊、貼標籤。宅宅們很喜歡站隊,你喜歡我不喜歡的作品,瞬間交流欲就沒了。還是那句,交朋友不要那麼功利,用心傾聽別人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想法。就算口味不一樣,但是作為朋友,也許我願意嘗試理解你的想法呢?嘗試觀看你喜歡的作品呢?說不定你就傳教成功了,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了。畢竟宅宅的東西都是觸類旁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