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雲、中間有網、地上有格」——中國監控國家的誕生 * 阿波羅新聞網

「天上有雲、中間有網、地上有格」——中國監控國家的誕生

作者:

和父親通電話時,他告訴我,北京家中的小區統一安裝了人臉識別的門禁。「還能不能像以前一樣,和小區保安說一聲就放你進去?」我問他。「當然可以!我和老李(註:小區保安)很熟。但他也叫我儘量刷臉,街道會來檢查。」父親回答。

小區安裝人臉識別門禁我不意外,只是好奇會對父親的生活產生什麼影響。母親此前告訴我,父親因和一位COVID-19確診病人在同一天去過同一家超市購物,七天後「被大數據發現」,社區聯繫他要求居家隔離兩周。「你爸被嚇得夠嗆,這事之後有好幾個禮拜出門不帶手機,寧可步行也不坐公交車,也不去超市買菜了。」母親對父親的「過度反應」感到生氣又可笑。我追問:「他被什麼嚇得夠嗆?是害怕感染病毒,還是害怕再被莫名其妙隔離?」「可能都有吧。」

我是有一點擔心,不是擔心病毒,而是擔心他因為對科技的「畏懼」而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很難說父親多大程度上是出於私隱權利意識或對威權政府的反對,而做出這近乎於行為藝術的「抵抗」。我理解這更接近一種本能的逆反,揉雜了一點恐懼。如今的中國,再遲鈍的人,也會知道有一雙「眼睛」隨時在看着你。沒人知道這套監控系統運作的全部細節,例如母親不懂為何父親在去過那家超市七天以後才被聯繫,但這套系統的存在本身,無形中規訓着人們的言行。

假如你只是如我父親一般的退休老人,活動範圍不大,甚至因為種種原因有意避免公共場所,是否有可能不被政府的視頻監控納入採集對象?現在已不存在這樣的空間。

從「科技強警」到「一人一檔」

2021年,北京市通州區公安局公佈了一份「雪亮工程」監控項目招標文件,其中對重點人員「一人一檔」的描述,使我們得以一窺「未來已來」的數字監控國度場景:「利用攝像機自動抓拍人臉……能夠接入出租屋租賃信息、社區門禁刷卡信息、衛生所掛號就診信息、賓館入住信息、網吧上網信息、幼兒園及小學家長聯繫信息,匯集各類人員活動軌跡記錄」。各類數據系統打通後,還計劃建立「重點人群積分預警模型」,對異常軌跡和異常行為進行積分,達到閾值後自動報警,再由人工介入。

除了「晝伏夜出」等在招標文件中寫明的異常信號,我們尚無從得知該模型實施的程度和細節,但結合聯網的數據源,不難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流動人口」,近期頻繁出入的網吧、餐館較以前的消費水平高了一個檔次(無論是通過消費記錄還是人臉抓拍),是不是可以懷疑他的財產由何而來?一個有盜竊前科的人員,頻繁出入同一個高檔小區,是不是在為下一次犯罪行動踩點?系統多次捕捉到一位大學生與某位政治異見者共同出現在畫面中,是否可以懷疑他的思想動向?又或者,系統監測到我父親被隔離一次之後,不再去常去的超市、餐廳,同時又未檢測到他搬家、住院的信息,是否可以懷疑他採取了某種手段逃避政府監控?結合網格化管理,社區工作人員可以主動上門調查,甚至不需要任何實際罪行的發生,這套系統將真正的「防患於未然」。一個個攝像頭,如何構建起龐大的數字利維坦?這背後是中國監控系統25年的發展歷程。

1998年,公安部開始了「金盾工程」,主要搭建基礎數據庫和科技平台以及初代的網絡防火牆,實現「科技強警」。2005年,「3111」工程開展城市報警與視頻監控系統的試點。經歷數年地方實驗,「平安城市」公共視頻監控建設項目借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在各大中城市鋪開。這一階段中國還在「蹣跚學步」。受2001年「九一一」事件和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等恐怖襲擊的影響,各國警察部門都在大城市的公共場所安裝攝像頭以協助治安,中國政府還曾派代表團去認真學習過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設備也主要依靠進口。

中國很快就在監控技術上超越了西方國家。2010年代,三期「平安城市」被納入到大規模的視頻監控「天網」工程之中。2016年後中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監視設備市場,近萬億的中國市場規模,政府採購佔了60%。據分析人士,如今全世界近10億個攝像頭中,超過一半以上是中國的。如此推算,全世界每四個攝像頭中就有一個是中國政府採購。人臉識別等高科技也大規模應用。2017年曾有BBC記者獲准在貴州挑戰天眼系統並拍攝紀錄片,他的人臉被數據庫標記為嫌犯後,不到七分鐘即在市區被警方截獲。

政府採購催生出了龐大的產業鏈。香港科技大學的黃靖洋及蔡欣怡(Kellee Tsai)曾研究最近十年中國安防行業的崛起與由此而來的國家、產業關係。從戰略上聚焦中國地方政府尤其是公安部門需求的浙江企業,很快超過先發但停留在基礎代工的廣東企業,成為世界性巨頭。如今大華、海康威視、宇視這三家浙江公司就佔據了全球監控市場份額的30%。完全自主的科技,也更讓中國政府大規模建設監控設備時放開手腳。

政府採購文件顯示監控攝像系統還在不斷升級。例如2019年,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門分局斥資1037萬人民幣,購入了335台最先進的高清監控攝像機及配套設備。現在系統將對數百個攝像頭的畫面進行自動輪巡,人臉識別設備將具有越界入侵、人員徘徊、人員聚集等的識別和自動報警功能。

一份2019年9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的採購公告顯示,公安機關開始全面、系統地「接管」各類私營場所監控攝像。夜店、KTV等按規定必須安裝攝像頭,但因不滿私營企業「出於應付檢查的目的安裝設備」,海淀分局耗資1071萬人民幣對轄區內106家歌舞娛樂場所統一重新購買了監控設備,佈設光纜直接接入屬地派出所。

政府監控部署的範圍也在逐漸擴大,私人住宅也沒有例外。我找到了父母所在小區的一份2020年的採購文件;北京市東城區的這個街道以近兩百萬元的價格,為轄區內的10個小區採購了海康所產的30個門禁、31台車輛抓拍攝像機以及配套設施,包括為居民準備的上萬張門禁卡。這不是業主委員會或樓盤開發商的舉措,而是由街道辦事處,即基層政府開展的統一行動。

據北京市公安局2021年下發的《智慧平安小區建設指南》,今後要以用於居住的小區、村莊、平方院落為重點,圍繞入口部署視頻監控設備、車輛識別設備和智慧門禁。人臉識別門禁是所有小區必備,並要在每一次人員和車輛出入時記錄居民姓名、開門方式及時間、身份證號、現場採集人臉、居住屬性(自購住房、租賃、訪客等)等,並上傳至區公安局。這一項目也在其他城市開展。這意味着,未來幾年這項工程全面鋪開後,你每一次離開或回家,抑或去其他小區拜訪朋友,信息都將被政府記錄。

這樣一張無所不在的監控「天網」,最終要實現的是不再以地點為維度,而是以人為維度的全新監控模式:也即是將一個人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信息系統中的出現全部記錄,生成關於每個人行為模式的數字檔案。

普天之下,莫不在網格之中

2016年,中國政府開始了名為「雪亮工程」的新一輪大規模視頻攝像頭建設。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視頻監控只局限於城市的重點公共區域,中國政府則要做到「無死角、全覆蓋」。「雪亮工程」由中央政法委牽頭,重點在縣、鄉、村一級建設攝像頭,以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雪亮工程」不局限於農村,亦包括城市的居民小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端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17/180410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