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減少使用約束衣 需增院舍照顧人手 還需改變安老照顧觀念

長者減少使用約束衣 需增院舍照顧人手 還需改變安老照顧觀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面對難於自我照顧的長者,家人和醫護人員經常陷入兩難:綁,還是不綁?不綁,旁人就擔心長者出意外,要額外人手看顧,增添醫護壓力。然而,沒有人想長者穿上約束衣,限制動作,限制自由,失去尊嚴。更重要的是,有研究指出,約束會增加風險。誠然,增加醫護人手,照顧長者的時間和心力可以更完善,但即使人手充裕,若不改變照顧觀念,鼓勵長者自立自主,效果也有限。在人手緊絀下,有學者和院舍提倡減少約束,改變院舍設施和照顧觀念,長者的病情和行為反而好轉,倒過來減少照顧負擔。爭取人手和改變觀念,本無衝突,應該並駕齊驅。

被綁老人的感受,有誰關心過?(高仲明攝)

「01社區」日前刊出《不綁老人》專題,報道香港有安老院舍、照顧員和學者提倡減少要求長者穿着約束衣,或者減少使用鎮靜精神藥物。

要約束活動的長者,主要患有腦退化症,或者身體機能受損,缺乏自我照顧能力。照顧員需要將手綁在床欄、坐高背椅、戴特製手套或穿衣服。他們可能不安焦躁,抗拒使用喉管和其他醫療儀器,或者容易遊走、跌倒。一般認為,長者反抗使用約束物品是正常現象,但旁人擔心他們有危險,或者擔憂出意外被追究,即使是下策仍然選擇。

【不綁老人.一】約束當照顧?安老院舍護理員:學個幾月就慣咗綁

右手邊的薄手套為前線護理員自製的「土炮」改良版,能防止手指抓傷自己,約束程度比左手的「波拍」大為減低。(吳煒豪攝)

縱使社會福利署的《安老院實務守則》訂明,院方須盡量避免使用約束物品,而且要定期評估有否需要持續使用,但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發現,在逾 2,800 個院舍長者個案中,遭受身體約束的比例,由 2005 年的 52.7%,增至 2015 年的 70.2%。再者,研究發現,使用約束物品會帶來風險,例如更容易依賴他人,進一步失去步行能力,更容易跌倒,結果長者陷入「約束漩渦」,愈用愈差,愈差愈用。

業界缺乏照顧員,普遍相信若果控制長者活動,能夠減少意外,騰出人手和時間處理其他事情。的確,跟其他地方比較,香港長者和院舍照顧員的比例嚴峻得多。不少院舍環境狹窄侷促,又缺乏病床警報、防滑衣物、等有助長者活動、危險警示的配置,員工和長者也容易煩躁起來,綁起來最直截了當。業界和家人認為,增加人手是減少長者受約束的關鍵因素,光是叫人善待長者的說法是「離地」,不現實。

按照照顧程度及時段,香港安老院護理員跟長者的比例由 1 比 20 至 1 比 60 不等。台灣的護士長者比例是  1 比 20。新加坡的比例約為 1 比 6,有職員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抱怨有時候要 1 人照顧 32 人,可想而知香港照顧員的工作量已是超負荷。

 

未來的老人照顧,將更著重長者的自主權與自由。(高仲明攝)

「01社區」的報道,提供另一個答案:少綁一點,能夠改善長者行為和情緒,舒緩照顧員工作量。一家實踐減少約束的院舍,發現延遲長者就寑時間,減少長者深夜甦醒「擒床」動機。院舍挑選了一些具備少綁條件的長者試驗,至今為止,60 多個案例,有三分之二成功。例如重新調校床位,減少一位長者「擒床」次數;脫下一位伯伯的約束背心後,伯伯的心情和胃口轉好,提振精神,還減少了精神科藥物用量。照顧員可能短時間內要花人手留意鬆綁長者,但同時替長者搭建「自立階梯」,長者慢慢能重拾基本自立能力,省去照顧員的時間,照顧員可以花心思幫助長者完成生活目標,增加工作成就感。

該院舍院長強調,試驗計劃沒有特別增加人手,改變的是舊有的照顧觀念。有長者服務社工補充,現時保健員的培訓課程當中,只有少量時間介紹約束物品,但沒有體驗環節,又沒有關乎自由、自主權的道德操守討論,前線員工或許沒有意識到約束的負面效果。若有更充足培訓,護理員工會更深思熟慮。

帶領長者走出「約束漩渦」,攀上「自立階梯」,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即使對於有心料理長者的院舍,有限的人手應付無限而且厭惡的工作,容易喪失改變的力量。如果政府信守「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承諾,就必須設法提升長者晚年的生活質素,維護尊嚴。在今天,受訪院舍可能是個孤例,未必輕易複製。政府既要設法提升薪酬待遇,增加醫護人手比例,同時要鼓勵業界採取非約束方法解決照顧問題,並認識少綁的好處。只要迫不得已的情況,才以最少約束的方式限制長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