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长津湖战役?

关注者
284
被浏览
1,652,288

107 个回答

那是一场炼狱之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双方都几乎不怎么提「长津湖」,甚至都不敢回忆……

1

1950 年 11 月 26 日

奥利弗·史密斯身处朝鲜零下 30 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心情却有些烦躁

作为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始终无法平息内心的烦躁这种烦躁随着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势如破竹一路向北反而显得越来越强烈

1950 年 9 月 15 日就在北朝鲜人民军眼看就要将南朝鲜和驻韩美军逼入大海的时候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惊天冒险一举成功——美军从仁川成功登陆将高歌猛进的北朝鲜人民军拦腰一切两段已经拼到最后一口力气的人民军遭受重创溃不成军

9 月末联合国军顺利收复了之前被南朝鲜轻易丢掉的首都汉城10 月初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攻入北朝鲜境内10 月 20 日联合国军攻陷北朝鲜的首都平壤人民军主力基本上全军覆没

麦克阿瑟向美军士兵们发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指示

赶到鸭绿江全都可以回家我保证说话算数你们能够同家人共进圣诞节晚餐

但是一个令美国人担心的消息被证明渐渐成为了事实中国人派军队入朝了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

在这样的背景下11 月 24 日史密斯的陆战一师进占柳潭里柳潭里位于长津湖畔基本处于美军整个战线的最北端已经接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了

史密斯心中那种莫名的烦躁随后就找到了原因

驻守柳潭里的陆战一师 7 团抓到了三名中国士兵从中国士兵的口中得知他们属于第 20 军——一个完全不在美军掌握中的新部队番号

但随后中国俘虏带来的口供更让人心惊

至少有两个中国军级建制以上的部队要开始进攻美军陆战一师同时还有中国军队将攻击下碣隅里——那是陆战一师在南边的退路

中国军队居然准备围歼陆战一师

陆战一师成立于 1941 年是一支海陆两栖部队一路经历了太平洋战场瓜岛冲绳岛等炼狱般的血战齐装满员 2.5 万人是美国陆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堪称王牌中的王牌

围歼陆战一师按史密斯估计中国人至少要准备 10 万军队才敢这么说

但这 10 万军队的调动需要多少辎重部队在朝鲜白雪茫茫的大地上美军的侦察机根本就没发现中国大军团的运动痕迹难道到时候他们都从地底钻出来

在捕获了中国军队的俘虏之后史密斯觉得自己烦躁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

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估计错误应该是中国人疯了

2

但史密斯确实是估计错了

当他拿着望远镜观察冰天雪地的平原时他没有发现真的有数万中国的士兵正潜伏在北风呼啸的雪原之中

第一批进入朝鲜境内的是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在黄草岭一带四十二军与韩国的陆战三师交上了火但自始至终麦克阿瑟始终不相信中国人会——或者他们敢——派大部队入朝

麦克阿瑟最初认为中国最多会派出不超过两个师的志愿军后来上升到 6 个师——这已经达到麦克阿瑟想象力的极限了

但史密斯不知道的是他的陆战一师此刻面对的是中国华东野战军中最精锐的九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下辖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三个加强军与一般的三三制相比加强军有 4 个师每个师下辖 4 个团每个团甚至下辖 4 个营共 12 个师总共 15 万人

按照原先的计划九兵团一直在福建一带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收复台湾但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中国的全盘计划在苏联不愿出兵的前提下中国经过激烈的内部争辩决定暂缓攻台派志愿军入朝

由于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进展过于顺利战线一路拉长再加上先入朝的四十二军有意且战且退诱敌围歼美军的时机已经初步出现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在福建备战的九兵团在 11 月 10 日被紧急通知入朝

兵贵神速宋时轮的九兵团在第一时间入朝但也造成了一个大问题虽然满员但不齐装

开国上将宋时轮。当时九兵团不少士兵连棉帽也没有配发,戴的是宋时轮这样的大盖帽
开国上将宋时轮。当时九兵团不少士兵连棉帽也没有配发,戴的是宋时轮这样的大盖帽

由于时间紧迫久居江南的九兵团战士原定在沈阳换冬装的计划也被压缩十几万志愿军穿着南方的单薄棉衣就准备入朝了

当时经过边境线时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看到九兵团战士身上的棉衣并不是纯粹夏装只是不是北方的御寒的大棉衣当时南方的棉衣棉花含量非常少大惊失色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能把你们冻死

当时贺晋年立刻把库存的数万件日军棉大衣和棉鞋拿出来分给九兵团战士由于时间紧迫很多东北边防部队的干部和战士直接就在车站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裤给九兵团的官兵换上

但由于时间实在太紧除了最后一批入朝的二十六军换上了一些冬装大部分的九兵团士兵有的分到一件棉衣有的分到一条棉裤但更多的就是穿着单薄的衣裤戴着根本就不能抵御风寒的大盖帽脚踏单薄的胶底鞋进入了北风呼啸的朝鲜

入朝的第一周九兵团就遭遇了朝鲜 50 年不遇的寒流——那些刚刚从 15 摄氏度的南方过来的战士立刻感受到了零下 20 摄氏度的冷酷

与美军每名士兵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睡袋不同九兵团每个班十几个战士只能分到两三床棉被一入夜战士们就把棉被铺在雪地上然后十几个战士躺在上面抱团取暖

入朝第一周二十军一个师就有 700 多名士兵因为严重冻伤而失去战斗力——志愿军还不知道严寒的天气接下来会成为他们最大的噩梦

即便是这样十多万人的九兵团夜行晓宿居然就在美军侦察机的眼皮子底下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指定位置美国的著名军事评论家约瑟夫·戈登后来感慨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中国军队的强行军能力都是非凡出众的

行军途中的九兵团
行军途中的九兵团

但其实美国人也是后来才知道长津湖战役其实应该是 11 月 25 日就发动的——因为天寒地冻减员过多宋时轮的九兵团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两天才全部进入长津湖畔的攻击位置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发源于草鞋岭位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最后一路向北注入鸭绿江

11 月 27 日它将因一场炼狱般的血战被载入史册

3

1950 年 11 月 27 日22 点

气温降到了零下 30 摄氏度以下

几乎每一位后来从柳潭里撤退的美军官兵都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夜的恐怖经历

一种非常刺耳的军号声忽然响了起来山谷里面忽然枪声大作伴随着四面八方传来的沙沙声——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中国军队单薄的胶鞋踩在雪地里的声音

很多美国官兵在那一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平原白天还是白雪茫茫的一片那些中国士兵听到冲锋号后忽然穿着单薄的衣裤从雪地里一跃而起怒吼着向自己冲来——他们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类

但美军不知道的是当冲锋号吹响的时候很多志愿军战士在埋伏处一动不动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直接都被冻死了

到了 28 日早晨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发现了一个让他惊骇的局面一个晚上从地底里冒出来的 10 多万中国军队把美军陆战一师和陆战七师在柳谭里新兴里古土里和下碣隅里等地从北向南分割包围成了 5 块

但在中国志愿军方面却也没有什么可乐观的——真正交上手中国军队才发现美军哪里是纸老虎那么简单

以柳潭里的战场为例3 个志愿军师试图围歼美军陆战一师两个团——这种包饺子的打法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是驾轻就熟的

长津湖战役九兵团攻击态势图(图片来源:铁血社区)
长津湖战役九兵团攻击态势图(图片来源:铁血社区)

但打了一晚根本打不下来

首先美军陆战一师不愧是王牌部队从最初的慌乱中恢复过来后立刻利用坦克组织起 3 个环形阵地利用具有绝对优势的火力用榴弹炮和轻重机枪组成的交叉火网射杀前仆后继冲锋的志愿军战士

其次与美军相比志愿军的火力就实在差太多了

美军的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 432 门榴弹炮和加农炮还可以得到非师属炮兵同类口径和更大口径火炮的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 门山炮

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 1600 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中国军队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器材才使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十部勉强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联络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等

美军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 7000 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之初三十八军拥有汽车 100 辆二十七军只有 45 辆

单兵火力方面志愿军每个排只能分到一挺轻机枪每个班只能分到一把冲锋枪其他士兵大多拿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正式步枪和缴获的日本三八大盖甚至还有士兵在用晚清名臣张之洞当年兴办的汉阳兵工厂设计制造的汉阳造

至于重武器方面志愿军配备最普遍的就是轻型迫击炮——但在朝鲜接近零下 40 摄氏度的严寒中很多炮弹打出去都成了哑弹炮兵们看着哑弹就不停地哭因为他们看到没有火力掩护拼命向前冲的步兵战友们只能成为美军的活靶子

再次志愿军从来没有和美军交过手也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强大的火力很多原先在解放战争中屡试不爽的攻击队形在美军的严密火力网面前根本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出现过一整个营呈战斗队形全部阵亡在美军阵地前的情况——短时间内他们就被快速射杀了

长津湖的黑夜属于志愿军白天属于美军

因为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一到白天就会出动大量飞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围攻柳潭里一夜志愿军虽然成功形成了包围态势却因伤亡惨重无力进攻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史密斯终于完全清醒了过来他咒骂着第十军指挥官阿尔蒙德坚持要求陆战一师向前进攻的命令开始准备撤退

11 月 30 日在坚守了两天之后史密斯终于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他知道再不走就真的要被全歼了

在撤退时史密斯接受了美国媒体的采访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

见鬼我们不是在撤退我们是在换个方向进攻

撤退途中的美军
撤退途中的美军

4

面对南撤的美军志愿军开始了艰苦的阻击战

按:本文写作于《长津湖》上映之前,由于当时不清楚影片都讲了什么,全凭猜,所以有关电影具体故事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但还是踩到了“穿插7连”的故事来源于第27军80师240团第3营7连,吴京的原型为当时的副连长姜庆云老先生。对于彭总,有很多评论进行指责,我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是粟或者林担任总司令,战果会更大,战损会更小。彭老总当然是伟大的,但是他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长津湖》的战争背景,你要了解的都在这里了

原本,没打算要码这篇文章。这不小东激我出来为大家讲讲电影《长津湖》的故事,继续我们的第19期线上分享会。

简单想了想就答应了,既然了解,就没有必要拘着。

之前,给大家讲过了一期我军军史的故事了,将历史上的几大谱系都撸了下。不过,那次由于没有准备讲稿,空口讲却没讲好,气氛不到位,而且讲的干巴巴的,让听者兴意阑珊,这个锅我必须自己背。而大公为大家讲的几期,由于有底稿在手,讲起来就很从容,所以我要坚决学习大公,不偷懒、不取巧,踏实做好基本功。

所以,这一次,就认真组织,将讲稿先写出来,届时再根据稿子讲,也好控制下节奏。不过,还是一不小心就写多了,然后不得不将分享会拆分成了两期,即第19期与第20期。

一、朝鲜战争为何是“立国之战”?

电影《长津湖》讲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长津湖战役”。要了解“长津湖战役”,必须要先了解下“抗美援朝”/“朝鲜战争”,从宏观上对局势有所把握。


现在谈“抗美援朝”,很多青年人已经不了解它的意义,甚至觉得中国完全是多此一举。乃至觉得,赢了朝鲜战争,输了台湾,得不偿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必须说,“朝鲜战争”是中国的立国之战。客观上来说,必须有此一战。

所谓“立国战争”,指的是在国际局势中,一个国家尤其是弱国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挺直腰杆,往往要靠一场胜利的硬仗,而且是要打败原有强国,才能真正让其他国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再轻视自己。《三少爷的剑》里就是这样,燕十三一定要打败三少爷才能一战成名,成为新的天下第一剑。国际局势也是这样,也是一个江湖,奉行的是“丛林规则”,谁的拳头够大够硬,才能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前蒙古人纵横欧亚大陆时就是这样,归顺我的,就是我的同伴,不归顺的,一律屠城,全部杀光。后来大英帝国,也是如此,谁不服就削谁,直到打服你。现代的国际局势是美国主导的,苏联够强大,照样搞倒,伊拉克、利比亚,不管你是否有核武器,不管你是否支持恐怖组织,该搞掉就搞掉,阿富汗利用价值不大,立马拍屁股走人。1980年代及2000年代,美国对中国很友好,那是希望中国能够通过自由经济实现“和平演变”,到了川普,发现没有这个可能,立即变脸将中国当成对手,开始对着干。

一个国家要想立住国家的根基,必须要靠硬实力,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看着与世无欺,实际上瑞士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到处都是武器库,随时准备好打仗,而且山势高,易守难攻,完全是凭实力中立,绝不是空口说中立别人就愿意让它中立的。

日本的立国之战是“日俄战争”,日本通过打败了强悍的俄罗斯,一举跃升为帝国主义的成员之一。美国的立国战争是“独立战争”,羸弱的美利坚东部13邦,联合起来打赢了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从而使得美国不再被人忽视。英国的立国之战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西战争”,英国打败了当时的世界最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举取代对方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反面代表是印度,无论人口还是地理面积,都很多很广,但印度始终无法在国际局势上为自己赢得足够的赞誉,为啥,就是没有通过战争打出声威。不是没打过,打过,与中国打了一仗但结果失败了,别说声威提高了,还一落千丈,从妥妥的第三世界头号强国变成了谁也看不上的阿三。

中国通过朝鲜战争,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强硬地掰了手腕,而且不仅是美国,还是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再加上韩国,以一敌十七,还能不落下风,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成为了妥妥的立国之战。而且,不仅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强悍,也让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见识了中国的厉害,一举在国际局势上彻底摆脱了100多年来形成的“东亚病夫”的形象


二、“长津湖战役”由谁打的?

1.“朝鲜战争”中国的总指挥为啥是彭德怀?解放战争中,战功最大的几位战将,依次是林彪、粟裕、刘伯承、彭德怀。要论指战实力,尚有徐向前、陈赓可以选,指挥能力也比彭更强。所以,要选将,彭德怀并不是第一顺位的,也不是第二第三顺位。

当时,主席最看好的粟裕,而且早在1950年7月上旬,就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下辖4个军,配属炮兵、空军等部队,共计25万多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萧华、李聚奎分别为副司令员、副政委和后勤司令员。粟裕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只等一声令下,挥师入朝。但是,粟裕尚未到任,结果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且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提请中央,经批准后去青岛疗养。结果,休养了一阵子,临要出兵了,依旧不见好转,为此,志愿军不得不换帅。


在这之前,粟裕原本在筹备进攻台湾的事宜,但朝鲜战争的爆发让进攻台湾失去了可能。粟裕爱研究,能打打大仗,还能打神仙仗,善于将不可能的局面打出彩头,转化为胜仗,又一直在备战攻台,处于一线状态,所以粟裕是不二之选,也是让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进而入朝的原因。

粟裕去不成,换帅成了必然,接下来想到的是林彪。但是,林彪的身体也不行。早在1938年的枪伤让林彪落下终身的病根,用专业术语说这个病叫植物神经紊乱症。38年11月林彪赴苏联就医,但是据说却因为医生失误加重了病情,从此怕水怕风怕强光怕出汗,此后常常依赖吗啡止痛。至于1938年的枪伤,是抗战初期,国共关系还比较融洽的时期,那年的3月2日清晨,林彪身穿从日军缴获来的黄呢子军大衣,骑着一匹高头骏马,去拜会阎锡山部第19军70师师长杜堃。结果,八路军事前与第19军的警戒部队取得联络,结果晋军没有传达到位。当走到杜堃部队的驻地时,一名哨兵在大雾中发现了林彪,一看他穿的日军呢子大衣,以为是日军的高级军官,想也没想,抬手就是一枪,将那人打下马来。这位枪法极准的哨兵名叫王潞生,本来还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却没料到其实是惹了大祸。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与林彪都备受病痛的折磨。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者是踩着牺牲者的尸体拿到的军功章,其实也不是,战争使得每一人都痛苦不堪,即便是胜利者,也备受折磨,粟裕与林彪都是典型的例子。而刘伯承,解放后就一直拒绝再谈战争,就是一闭眼全是战争的痛苦,不想再触及。说到了刘伯承,那么粟裕与林彪全因为身体不足以承担战争的高压,为啥入朝不选刘伯承呢?在于此时的刘伯承已经远离了战争一线,在南京筹备组建军事学院事宜,去搞教育去了。所以,剩下的人选,基本上没有可选的,只剩下彭德怀。

但是,彭老总真不是最好的人选。毕竟,解放战争时期,彭所在的一野(西北野战军),由于身处资源与人口都贫瘠的大西北,战力与四野(东北野战军)及三野(华东野战军)比起来,要差一大截子,一野的总规模只相当于华野或者东野的一个兵团。而且,解放大西北,也没有发生像模像样的大规模战役,不要说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这种大规模的战役,就是济南战役、石家庄战役这种规模的,都几乎没有。军事指挥艺术是需要战争来锤炼的,彭老总缺少这种超大规模战役的历练,由他来指挥朝鲜战役,并非绝佳人选。别说彭老总,就是林彪,由于1938年挨的那一枪,然后就去了苏联治病,错过了抗日战争的后半程,这就使得在解放战争初期,林初到东北时,也打不开局面,搞得非常被动,直接被国军打到了松花江以北,几乎到了崩盘的境地,付出的高昂的学费极其惨痛的教训,才终于真正成长起来,逐渐反败为胜,一点点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拿下了辽沈战役。


之所以提选帅的问题,是由于“长津湖战役”尽管是一场胜仗,但过程实在是太惨了,惨胜,惨不忍睹,这一点上,朝鲜战争的最高指挥官彭大将军,是要负责任的。换句话说,朝鲜战争如果由粟裕或者林彪来指挥,取得的战果应该会更辉煌,伤亡也会小很多,“长津湖战役”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可惜啊,可惜!

2.“长津湖战役”参战的部队都是谁?

朝鲜战争,对中国来说,从出兵开始被分为五个阶段,也叫五次战役。时间最早从1950年10月19日开始,那一天中国军队正式入朝。

但整个朝鲜战争是从1950年6月26日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朝鲜全面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3天后,暨6月27日汉城(今首尔)正式失守,韩军全面败退。

实际上,金日成发起南下战争,苏联是知道的,而且斯大林还批准了这一行动。可是,中国是不知道的,金日成不够厚道,并没有跟中国通气,中国方面跟美国一样,都是在战争发起之后通过新闻才知道的。


中国此时在干嘛?

要知道,尽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了,但解放战争并未结束。在大西北,尽管在陶峙岳、包尔汉的主导下,于1949年底举行了起义,但一野直到1950年3月底,正式进驻新疆南北等地,实现换防,这才真正意义上完成新疆全境的解放。这时离朝鲜战争不到3个月。

在大西南,二野的刘邓大军在1950年2月才彻底解放云南。随后,挥师西进,直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一座城市西昌,直到4月初才彻底解决战斗。此时,离朝鲜战争不到2个月。而解放西藏,尚未开始,要到一年后的1951年5月23日才宣告完成。

还有解放海南岛,在1950年3-5月份之间四野正打的不可开交,直到5月1日才实现全岛解放。这时,距离朝鲜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

在东部呢,不用说了,台湾至今没能统一。在当时,还刚刚经历了“金门战役”的惨败,其他岛屿像澎湖列岛、马祖列岛(连江)、乌坵列屿等都是至今在台湾控制之下。而解放大陈岛的“一江山岛战役”,直到1955年1月份才发起。在此之前,1954年间我军华东军区部队还连续攻占了东矶列岛、头门山、田岙、雀儿岙等岛。


大家看,在全国各方位上的几个重大战争都是刚刚结束不久,别说休养生息了,各地的剿匪战争尚在继续中,战事依旧在继续,直到1953年才算彻底平息了大陆上残存的各路土匪。


所以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有些措手不及,时间过于突然了。但是,中央一看朝鲜战争爆发了,还是赶紧展开讨论,要不要出兵?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对于要不要出兵,中国的主流意见是不出兵,因为自己这一摊子上还没搞定呢,怎么出?但主席的意见是要出兵,坚决要出,他想问题与一般人还是不一样的。

7月7日,中央召开了国防会议,这个会议上定下了由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准备出兵朝鲜。但是,由于粟裕有病,一直不能就任,主席只得放弃。而且,争论也一直在进行,所以东北边防军也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全力做战备。等真正入朝时,还是仓促进入的,并没有做好准备。

目前我们看到的电报是:当高岗催促主席尽快把挂帅人选派到东北,主持东北边防军工作的时候,主席在9月3日曾有过一个电报:就是“林粟均有病,两肖(肖劲光、肖华)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透过这封电报,字数虽不多,但他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是第一套指挥班子,即粟裕任司令员,肖劲光任副司令、肖华任副政委的班子,肯定是不行了。因为司令有病,副司令、副政委脱不开身。二是第二套班子,即林彪指挥的班子,也是因为有病不能成行。最终林、粟均有病,毛泽东主席只能另选能人。于是彭德怀被从西北招来。加之,彭德怀在出兵的问题上,又与毛泽东主席的想法非常契合,积极赞成出兵。于是,彭德怀成了最终的挂帅人选。

当时彭老总尚在大西北,主持一野对新疆的工作,当主席将他叫来北京,说有新的任务时,他一开始还以为是关于新疆的事,结果是让他担纲去朝鲜,因为太突然他愣了一下,然后就立即答应了。


但这个时候,全国的部队,一野在大西北,刚刚入驻新疆,无法抽调,再说一野原本也没多少人。至于二野,正在大西南呢,刚刚完成了解放云南与西康的战争,正谋划如何解放西藏呢,也不好抽调,再说了距离也过于遥远。对于三野,也就是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粟裕与三野的接到的任务是攻打台湾岛,彻底干掉蒋介石,兵力也不好调。剩下的只有四野了,渡江战役之后,四野负责的任务是解放中南地区,即两湖、两广一带,解放海南岛是四野的作战任务,但只动用了两个军。此时四野的部队,正从郑州一路向南,呈线性驻防,作为解放台湾及西藏的预备队。而且,还有第42军及50军,正驻防在东北一代。

所以,进入朝鲜的部队,就以四野为主体,尤其是第一阶段是更是如此。首批入朝的部队就以四野13兵团为主,这也是我军的精锐主力,当时的兵团司令为黄永胜,为了入朝,林彪觉得黄永胜虽然很猛,但不足以担任大兵团作战,于是在林的推荐下与第15兵团的机关进行对调,由第15军团的邓华担任司令,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当时,13兵团下辖第38军、第39军、第40军三个主力军,以及出兵前临时划过来的一个二等军第42军,还有三个炮兵师,一共有25万人。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开始正式入朝,并在10月25日开始接触到美军,正式打响了新的战争。

说完中国,再说说美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下之后的第二天,即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27日,杜鲁门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所以,美国是第一时间就介入了,中国要在战争爆发了4个月之后才出兵。而且,实在解放台湾已经成为不可能之后才出兵的。朝鲜战争的第二天,第七舰队已经封锁台湾海峡了,我军当时没有海军,没有空军,压根没有能力横跨台海,解放台湾已经不可能。

中国出兵时,朝鲜已经岌岌可危了。原本,朝鲜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南下,很快就占据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韩国军队只剩下了半岛东南部釜山一带很小的一块地方了。

但是,9月15日,麦克阿瑟带领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一下抄了朝鲜人民军的后路,给人民军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一下兵败如山倒,迅速败退。9月27日,仁川登陆的部队与南方韩国的军队会和,并联合北上。不到一个月,到10月24日,朝鲜部队已经陷入绝境,部队已经龟缩于中朝边境狭小的地带上。而且,美国已经攻到了鸭绿江边,隔江已可以看到中国了。下图就是几个美国将领专门在鸭绿江边的留影,故意用不远处的中国做背景。此时,再不出兵,马上就没有机会了。麦克阿瑟已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在圣诞节前彻底帮助韩国完成南北统一。


(美军将领在鸭绿江边合影)


以上都是宏观,再细一点的话,我们要讲的“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之间,发生在中国方面统计的第二次战役期间。

上面说了,我们将朝鲜战争分为了五个阶段,也就是五次战争。第一次战争的时间是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由于中国军队也是不宣而战,悄悄进入朝鲜,第一批进入朝鲜的部队以四野的13兵团为主,但当时13兵团正在郑州一带集结,所以为了赶时间,除了13兵团下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以及第42军(大公二大爷所在的那个军),另将第50军、第66军加入,加急进入朝鲜。不过这后面几支部队都是弱旅,第42军是四野最后成立的5纵,第50军是长春起义的曾泽生统帅的国军改编的,第66军则压根不是四野的部队,而是华北的部队,这三支部队是当时最靠近边境的部队,所以就近编入,快速加入战斗。

不过,尽管这几支部队是弱旅,但在朝鲜战场上还是打出了声威,让中央及彭老总刮目相看,完全没有想到弱旅也能打败牛皮哄哄的美军。大公的二大爷所在的42军第124师,就是典型的弱旅。42军本来就弱,124师的大部分又是改编自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旗下起义过来的部队,战斗力很弱,但是在黄草岭狙击战中,发挥出色,一战打出了威风,让大家对42军刮目相看,所以二大爷一直念念不忘是有道理的。

但无论如何,第一阶段战争的结束,美军尽管遭遇了一击闷棍,不仅没有完成战略任务,还大幅度后撤,但美军最高长官麦克阿瑟依旧没当回事,他觉得中国只是临时性出手,不会大幅度参战。于是,决定继续北进,宣称要在圣诞节(12月25日)来临前,彻底打败朝鲜人民军,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美军除了仁川登陆之外,另有一个元山登陆。仁川登陆在朝鲜半岛西岸,元山登陆在东岸。东西对进,对我军产生极大威胁。早在入朝之前,主席就提醒金日成,千万要提放美军从仁川或元山登陆,但是金没有理会。结果,不幸被主席言重。彭总带兵到达朝鲜后,迅速发动第一次战役,主要就是西线狙击仁川登陆上来的美军,同时派出弱旅42军的2个师去东部做防备,目的是提放韩国兵抄底包饺子,没想到真的用上了,42军也打出了军威,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草岭狙击战”。但是,没有想到美军又来了一个元山登陆,而且出动的陆战一师。陆战一师元山登陆后,迅速北上,与42军在黄草岭相遇。也就是“黄草岭军狙击战”前期主要对付的是韩国人,最后来又接触到了美陆战一师。也因为陆战一师过于生猛,光靠42军是绝对不可能将其拦下,这才有了紧急调9兵团入朝,然后直入东线,打击陆战一师的“长津湖战役”。

9兵团入朝之前,美军东西两线,继续北犯。

我军一看,这还是要继续打。那我军就需要继续增兵,进而展开第二次战役,也就是以“长津湖战役”为主的大型战役。

到底要派谁呢?上面讲了,这个时候国内各地依旧需要军力进行稳定,不是随便可以调动的。最适合的部队,当时作为第二批入朝的部队,有两支,一个是驻防在浙南、福建一带的第9兵团,这是三野(华野)的部队,另外一个是19兵团,是一野(西北野战军)的部队。但考虑到第9兵团更能打,于是就决定先调9兵团入朝。

9兵团是由新四军及山东军区发展的华东野战军里的主力,而且当时的任务是计划由9兵团打台湾,一直在厉兵秣马地准备。而且,为了打台湾,还将整个三野的部队进行了调配,将最精锐的部队全给了9兵团,满编制3个军人数达到了15万人。但是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舰队迅速封锁了台湾海峡,9兵团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打台湾已经没有了希望。

那么,既然没法打台湾,又一直在充分备战,作为一把钢刀,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去入朝打美帝吧。于是,9兵团就开始北调,直上东北,然后进入朝鲜,而且第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到了这里,终于说到了“长津湖战役”的参战部队,中国方面就是第九兵团,下辖第20、第26、第27军,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司令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其中,20军是原华野的1纵,也是粟裕的起家部队,26军是华野的8纵,27军是华野9纵,全都属于华野的绝对主力纵队,每个军人数达到5万人,可谓是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另外9兵团还有一个23军,由于没有入朝,不提。


入朝的9兵团官兵对面的美军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资历最老的,规模最大的一支现役师级部队。刚经过二战的锤炼,也是美军中主力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其实,远不止美陆战一师,元山登陆上来的是整个美第10军团,下辖陆战一师,另有美步兵3师,以及美步兵7师。“北极熊团”就是美7师下的一个加强团,同样是美军的精锐。

“长津湖战役”中对决的双方,是针尖对麦芒,都是一等一的好手,绝对的精锐。

但是,在中美对决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就是天气。

“长津湖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之间,也就是朝鲜的冬天。

这一年朝鲜半岛的冬天格外冷,动辄零下30多度。“长津湖战役”中,中美双方都要面对严寒的天气,成了一个新的敌人。

对9兵团来说,天气的影响更加严重。因为9兵团是从我国浙江、福建一带北调,先是在山东进行集结。然后按计划,是先在沈阳进行休整,等装备齐全后入朝。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元山登陆上来的美10军迅速北犯,而东线我军兵力空虚,必须要快速调兵前往。于是,9兵团的官兵乘坐火车从山东北上,到了沈阳压根没有下车,而是一路继续往前开,直接就进入了朝鲜。这样,一下子让装备,尤其是衣物配置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9兵团驻防在浙江、福建,那里的冬天,只需要穿一件薄棉衣就够了。所以,9兵团的士兵就是穿着了这样的薄棉衣入朝的。适合东北的那种大厚棉衣,压根就没有配置上。只在入朝后由兄弟兵团支援了不到5万套冬装,但对于15万大军来说,远远不够用。后面在战斗中陆续补了一些衣物,但是配套的手套与棉袜又跟不上。

就这样,零下30多度啊,身穿只适合零上五六度的薄棉衣,任你多么精锐,也经受不起这种错位。以至于,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非战斗减员,直接达到了3万多人,其中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而战斗减员也只有不到2万人。很多人,甚至战斗还没开打,就被冻坏了。

“冰雕连”也因此出名。在战斗中,有团长发现敌人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包围圈,按说一声令下,埋伏的士兵应该一跃而起,加入到打击敌人的战斗中去。可是,枪声迟迟没有响起。团长大怒,赶紧奔赴现场,看看到底怎么了?结果,到了现场一下惊呆了,整个连,成建制的被冻死在了战场。他们依旧保留着准备战斗的姿势,准备着一跃而起,可是却连姿势都被凝固了。团长直接就嚎啕大哭,太惨了。

不仅是我军团长有这样的发现,美军也发现了,感觉有埋伏,于是前往探索,结果发现整连的我军战士被冻死,成为了“冰雕连”。

这样成建制消失的连队,包括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还有27军80师242团5连除一名掉队的战士和一名通信员,都成建制被冻死。这是成建制的,其他连队也普遍存在大量的冻死与冻伤的情况。据当时在27军任营教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

美军那边也一样,尽管美军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但依旧有大量的冻伤。据战后美陆战一师的汇报,称在“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达7313名,这里面主要就是冻伤,另有一部分是极寒天气下食用生冷食物引发的伤胃病伤号。

三、“长津湖战役”的经过

写到这里,已经7千多字了,战斗的过程,细说起来,再写7万字都不够。所以,接下来简略的来说一下。

“长津湖战役”发起的时间是1950年11月27日。这个时间值得说一下,在当时,9兵团入朝时,美第10军团已经布置在了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津湖两岸,打算对朝鲜发起最后一击。他们压根不知道我9兵团的到来,可以说毫无防备。


长津湖,是一个人工湖,是在长津江的基础上通过围堵变成的一个人工湖,水势沿江两岸上涨,所以这个湖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完整一大片水域的湖,大致模样依旧是一个江河的模样。美第10军团就在湖的两边,分别驻扎,陆战一师主要在湖西柳潭里及下碣隅里,美7师在湖东新兴里,计划兵分两路,向中朝边界展开攻击。

9兵团的三个军,则从北向南,计划20军从长津湖的西边进行包抄,打击陆战一师,27军从湖东进行包抄,打击美7师,作战计划是全歼位于柳潭里及新兴里附近的美军。26军则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伺机行动。


战争过程我省略一下,只说结果。整体上,9兵团没有实现全歼美陆战1师的作战意图,(当时认为美军主力就是陆战一师),但严重打击了美军,使得美军一下子撤回了三八线以南,开始正视了志愿军的存在。美军的战略意图是全境解放朝鲜半岛,完成韩国的统一。“长津湖战役”别说美军实现战略意图,还在发起进攻之前就被包了饺子,差点葬送整个精锐部队,不得不全体后撤。所以,从战略意图上看,美国肯定是惨败。相对来说,我志愿军在客观上达到了战略效果。所以,毛主席是满意的,还给9兵团发了电报,以示赞许,称赞9兵团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但9兵团的主观作战意图是全歼美陆战一师,这个任务没用完成,只成建制地歼灭了美国的一个团,但这个团也不是陆战一师旗下的团,而是陆军步兵第7师31团,即赫赫有名的“北极熊团”。这也是美军第一次成建制地被全歼了一个团,对美军来说已经是一次巨大的失败了。这也是抗美援朝作战史上志愿军成团建制歼灭美军唯一战例,具体是在新兴里战场,由27军80师外加81师242团,一路猛攻,从晚上打到白天,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一举歼灭美步兵第7师31团和32团1个营共计3191人,击毙团长麦克莱恩上校,缴获其“北极熊”团旗


话说回来,我志愿军战略意图要打的是美陆战一师,当时怎么又突然冒出来了一个美步兵第7师来?

这就是问题所在。9兵团南下作战时,由于之前42军接触到的只有美陆战一师,于是后来9兵团拿到的情报是在长津湖布防的美军,主要就是美陆战一师,不超过3万人。9兵团2个师10万人对不满3万人,当时9兵团上下都觉得应该可以轻松拿下,而且还有26师5万人做预备队,随时压上呢。但实际上,9兵团的领导轻敌了,严重轻敌了。

长津湖那里的美军,不仅仅是美陆战一师,还有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敌人不是3万,而是10万。

当然,敌军的10万不是战役一开始就有这么多人,而是整个“长津湖战役”敌人不断调兵遣将,由最初的3万人,到后来总体动员到了10万人。要知道,敌军的后勤,一直有飞机从日本美军基地源源不断地运送枪支弹药,以及各种装备。而我军3个军15万人,又因为冻伤就减员了3万人。剩下12万对10万,装备及弹药都严重不对等,所以这一仗没法打。我军一向强调的是兵力对3比1的情况下才能打,才能有把握。而且,后勤我们只能靠公路,靠从国内远程运输。美国飞机又专门针对性打击我补给车辆,后勤远远跟不上,别说没有穿的,连最基本的吃的,都没有。尤其是东线,防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美军手中,我军后勤往前运输极其困难,以至于9兵团将士往往要连续饿好几天才能吃上点东西,经常要靠从美军那里缴获些罐头吃。就这样,这仗还能坚持打了接近一个月,实在是太苦太不容易了。

所以说,一旦知道了敌人有10万人时,这仗就该进行大型调整了。9兵团的指挥官与志司的彭老总,应对的都不好。

9兵团的司令是宋时轮,在华野时候他是10纵的司令。10纵当然是华野的绝对主力,这个纵队有个饮誉国共两军的赞誉,叫“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就是说10纵打防御战,是我军最牛逼的队伍,任你怎么炮轰怎么冲击,就是冲不破10纵的防线。“淮海战役”时的徐州东狙击战,就是10纵最牛逼的防御战,惨烈程度完全更甚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狙击战。

话说回来,尺有所长必有所短,宋时轮擅于防守,在攻坚上就大不如了。“长津湖战役”由宋时轮来指挥,而且是一场攻坚战,他的指挥并不适合,出现了重大失误,这场战争的不完美,宋时轮难辞其咎。

战后,宋时轮也亲自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上了一个检讨报告:“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战1师及第7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未能彻底完成上级赋予任务,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拟在战斗结束后召集各军总结经验教训。”

首先,冬衣配置不齐,这个绝对不能怪战士,只能怪宋时轮的统筹出现了严重问题。电影《长津湖》目前透露出来的剧照,服装还是蛮切合实际的,不够厚实,就是薄冬衣。

其次,兵力布置出现了严重问题。第一,是严重轻敌,由于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我军打的比较轻松,让二等军种的42军、50军都打出了声威。尤其是42军打出名气的“黄草岭狙击战”,狙击的正是美陆战一师。这一仗,让双方都麻痹了,我军觉得美军不过如此。美军见我军打了一下就撤了,觉得我军也不过如此,不足为虑。美军大意,我们求之不得,但我们自己大意,就要吃瘪了。

如果说“黄草岭狙击战”是一个诱饵,是为了吸引美军继续北犯,那么“长津湖战役”就是一个围歼战,等美陆战一师进了包围圈,一举将其拿下,全歼。这也是9兵团的战略任务。9兵团的宋司令看到弱旅42军都能打得那么轻松,自然觉得我们是精锐中的精锐,那肯定打的比你们还要好。而且,此前在国内战场上他也多次与国军的美械部队对决,都赢了。因此,轻敌了,严重轻敌了!

第二,重要节点,没有配置大量兵力。就像辽沈战役,拿下锦州就是整个战役的节点,一下将国军关门打狗了。对于“长津湖战役”来说,美军一旦发现自身被包围之后,就立即修改作战意图,不再继续往前,而是部署后撤。我们的作战意图是全歼美军,那么要想实现这一意图,就必须拿下锦州这种的战略节点,将美军彻底留在长津湖,逐渐吃掉。“长津湖战役”的锦州,有两个,首先是下碣隅里,其次是水门桥。但是,我军在这两个重要的节点上,部署的兵力都不够,甚至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地方的重要性,只做普通布置。下碣隅里倒是重视了,但是不够,只是被当做重点之一,没有当做重点中的重点。


下碣隅里,是长津湖下游,链接湖岸两边的节点,拿下这一点,就等于是彻底割裂了美军在长津湖两岸的沟通,掐断了两者之间的汇合。在战争一发起之后,美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上校就迅速认识到了下碣隅里里的重要性,赶紧在这里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源源不断将伤病运出,将大量补给运到战场上。相对我军,补给要靠国内的运输才行,路程远,山路艰难,还要防备美军轰炸机的连番追踪,补给相当困难。一来一去,这就显出了下碣隅里的重要性了。可是宋司令一开始没有派重兵去拿下这个点,后来也没能集中兵力去攻克这个地方。结果,你拿不下来,人家的后勤就源源不断通过这里的机场送进来,将伤兵运出去。此消彼长,对我军绝大不利。

水门桥,是进出长津湖战区的关键桥梁,也是美军撤出战场的咽喉,我们开始也意识到了破坏桥梁的重要性,将水门桥给炸了。但是,美军迅速从日本空运建筑材料,迅速修复。我军一看,小子你挺能耐啊,然后在此炸了,结果美军空运材料,再次修复,然后将战场的美军从这里撤离。绝大的问题出来了,我军只炸桥,并没有派驻兵力驻守在这里。侦查部队炸完就撤了,美军修复的时候没有人来骚扰,也没来打击。等人家修完后,发现了,然后再去炸,结果炸完又走了,人家再次修好。

在志愿军的战史里,对水门桥战争的纪录,压根就不存在。甚至水门桥的名字,都只被称为“发电所”。为什么?因为负责炸桥的是第20军。打到后期,20军已经兵员已严重不足。当时中国志愿军重点驻防的是水门桥之上的古土里,以及黄草岭。打算在那一带挡住从下碣隅里一路逃过来的美军。从古土里到再往下的真兴里,路程有11公里,只有一条山路。20军的计划,是全程破坏这11公里段路,路全部挖掉,所有桥梁全部炸掉,一共有四座桥,水门桥只是其中之一。

负责破坏这段路程的包括20军直属侦察营以及第58师180团两支部队先后实施,压根不存在27军前来的纪录。在美军的《第10军长津水库战斗特别报告》指出,12月2日至5日,共有4座桥梁被破坏,其中水门桥情况最为严重。

志愿军当然知道水门桥的价值,接连三次将其炸毁,而且连桥基都予以彻底毁坏,不可谓不重视。但是无论是志愿军的军师级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以其惯常的思维方式都确切无误地认为已经将水门桥彻底干净地破坏了,没有人会想到,美军居然能空投下架桥的钢梁和木制构件,迅速重新架起一座桥!这种情况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志愿军官兵的认知水平,简直可以说是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美国巨大的工业实力以及迅速异常的反应,在此事情上得以充分的显露。

水门桥被美国人连修了三次,最后得以逃出生天。所以美国人就大肆炫耀,在军事回忆里浓墨重彩进行描绘,毕竟这是整个“长津湖战役”里最值得夸耀的部分了,以至于这个部分后来非常有名气,并将这种声音回传到了国内。以至于在央视版的《冰雪长津湖》里,还出现了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叫姜庆云,他回忆里自己作为副连长,当时带了战士驻守水门桥,对敌人多次打击。实际上姜前辈的记忆明显出现了问题,因为负责水门桥的我军是第20军的任务,姜前辈所在是第27军,按照当时的作战任务是不可能出现在水门桥附近的。姜前辈明显是受到了后来各种消息的误导,将自己在别处作战的记忆位移到了水门桥。结果,央视没有明辨,就放了出来。其实,只要按照番号,及作战布置,这个问题是非常容易查明的。


回到文章之初,我们说彭老总并非最佳的总指挥人选,为啥,因为他是一个粗枝大叶的性格,对超大型战役的指挥,并不高明。如果是粟裕或者是林总,下碣隅里与水门桥这么重要的战略要点,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可是宋司令就是放过了。这一点,宋是直接指挥者,难辞其咎,彭老总也甩不开干系。

再次,预备部队的使用,时间节点太晚了,以至于造成了意外伤亡,居然导致第26军88师被美军吃掉了,实在是匪夷所思。

按说,在第20军及第27军与敌人一交火,发现兵力远出预料指示,就应该立即将预备部队投入战斗,加强攻势,毕竟我们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开头迅猛的围攻,让美军彻底乱了套,如果这个时候就动用预备队第26军,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但是不,宋时轮不仅没有使用,还将第26军远远地放在战场后面,非常远的位置。11月27日发起战斗,打了10多个小时,投入交战的主力师79师、80师等就减员了三分之一,作为9兵团的首长,立码应该考虑到战役的残酷性,立码应该考虑动用预备队的问题,至少得马上给26军这个战役预备队下个预先号令。或者向前机动,以便随时投入交战。但我们不得而知,宋时轮为何没有考虑到这点。交战的第一天,就能看出敌人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弱,人数也不是那么少,就该对后继战术进行考虑了,但是宋没有。

结果呢,11月27日发起战斗,12月3日才投入预备队。投入就投入吧,接下来的谜之操作,更是直接将第88师置于了死地。

终于,宋司令意识到了下碣隅里的重要性,于是让26军派兵进行穿插,快速抵达下碣隅里,好围堵撤下了的美军。结果呢?26军的军长张兴初派的是88师来执行这个要求很高的战役穿插任务。这个88师呢,又是26军死、四个师里距离下碣隅里最远的部队。而且,尽管26军是绝对的主力军,是三野(华野)时期的8纵,但下辖的四个师里,第88师相对来说,是最弱的那个,不是老8纵的底子,而是原来30军(原来的12纵)的部队,后划给26军,它在淮海战役时是苏北的地方部队改编的,战斗力相对要弱。

就这样,距离最远,战力最弱的第88师被派去做穿插任务。结果,任务交待下去后,再一次出现偏差。88师接到任务时,是前一天傍晚,按说军令如山,接到任务就应该立即出发。但是88师师长吴大林考虑到天下正在下着鹅毛大雪,此时出发恐怕会迷路。于是,擅自主张推迟行动,而雪不停在下,直到第二天下午,在预定时间的15个小时后,88师终于出发了。毕竟耽误了太久,为了赶时间,吴师长命令将士直接走大路,想快点抵达战场。

问题是,美军不是傻子啊?首先,他们不等你,他们有汽车及坦克呢。而且,他们有强大的空军,不断在空中侦查。所以,一发现88师在赶路,立即派了轰炸机过来。就这样,还没到战场就被炸的损失惨重。为了躲避飞机,88师还多次迷路、走错路。多重打击之下,好不容易赶到战场,敌人已经走了防区,而且他们早就知道了88师要来。然后,悲剧开始了。

原本,是88师应该早赶到战场,埋伏下来,等着美军赶过来进行突袭。结果,变成了美军进行埋伏,等着88师上钩。毫无疑问,88师损失惨重。以至于回国后,88师的番号直接被取消掉了,师长吴大林也被撤了职。原本的大胜仗,变成了吃败仗,这简直比吞了苍蝇还要感到恶心。

还有,是指挥的失误。这个锅需要各级指战员都来背,88师的责任需要师长吴大林直接来背,延误15个小时,绝不是闹着玩的,贻误了战机。至于26军军长张仁初,为何要派实力最弱距离最远的88师去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张军长的指挥实在是出了绝大的问题。还有9兵团司令宋时轮,为何这么晚才动用作为预备队的26军,而且事前不将预备队靠近阵地,一下又派出这么远的穿插任务,宋司令的责任同样很大。

不仅是88师的问题,在此之前,当9兵团指挥部发现他们面对的美军绝不止陆战一师,不是3万人,而是10万人时,9兵团本身的指挥也发生了严重的失误。宋司令倒是知道之前全面出击的策略已经失效,绝无可能全部拿下敌人,于是改变策略,将军队集中使用,争取打其一部。于是,这才有了27军集中在新兴里,重点打击“北极熊团”,而且为了完成任务,9兵团副司令陶勇还靠前指挥,直接下到新兴里27军的阵地,去直接指挥战斗,结果由于他的生猛,顺利歼灭了“北极熊团”,击毙了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但也由于陶勇的靠前指挥,9兵团司令部的指战部里突然就只剩下了宋时轮,还有一些作战参谋。大型战役是需要集体智慧的,陶勇走了后,宋时轮无人可商,导致了他无法做出正确的指挥。这一点,责任需要由志司(志愿军司令部)来背,需要彭老总担责

上面说了,粟裕或者林彪才是更棒的总指挥。要知道,粟裕是地图迷,对细节的把控,极其精准,如果由他来指挥,绝无可能出现既漏掉下碣隅里又漏掉水门桥的情况。而如果是林彪,他的指挥极其细腻,往往会越过兵团直接指挥师一级的战斗,如果林彪在,88师绝无不会打得这么被动。彭一向是甩手掌柜,大任务一下,就任由下级去发挥,结果就是下级无法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出现了偏差。你不能除了差错都是下面的责任,你自己的责任同样跑不掉。


(粟裕坐在地图前接听电话)

整场战役来说,上面已经说了,有一个主观评价,以及一个客观评价。主观上,我军没有实现战略意图,没有消灭美军陆战一师,让它跑掉了。但也围歼了美军一个整建制的团,严重打击了美军的士气。所以,客观上,我军还是胜利的一方,主席给9兵团发去的电报也是赞扬性的:“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而且,就此一战,美军开始正视了我军,开始正视了中国,再也不敢小瞧。而且,这一战,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之后的战役,无论如何反复拉锯,都以三八线为核心,最终南北也以三八线为据,进行了谈判。

至于美军,他们当然承认“长津湖战役”吃了败仗,而且被打的很惨。直接导致了麦克阿瑟的下台,以及参选总统失利。相对应的,美军既然败了,那么我军就是胜利了。只是,这种胜利,是一场惨胜,不足以感到骄傲。

对于整个朝鲜战役来说,“长津湖战役”隶属于“第二次战役”。第二次战役又分为西线与东线两部分,“长津湖战役”就是东线战场的部分。由于这一战过于惨烈,以至于后来一说二次战役,重点都会提到“长津湖战役”,美军方面,更是如此。

但从地图来看,西线的战区明显比东线战域更宽更广,里面也发生了一些特别激烈的战斗,像“松骨峰战斗”就是典型。作家魏巍的那篇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写的“松骨峰战斗”。在东线歼灭了“北极熊团”的同时,西线也基本歼灭了韩军第7、第8师,歼灭土耳其旅大部,重创美军第25师、骑兵第1师,而且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W.H.沃克也在撤退中身亡。西线收复了平壤,东线收复了元山,美军撤到了三八线以南,整体上取得的战果甚至比毛主席设想的还要大,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可以说,中国清洗掉“东亚病夫”的形象,第二次战役起到了绝大的作用。

但无论如何,具体回到“长津湖战役”上,都是一场惨胜。

四、《长津湖》究竟演了什么?

至于电影《长津湖》的故事到底演了什么,至今都被捂得严严实实,不得细节。仅仅从新闻及预告片里露出一鳞半爪,大致讲的吴京、易烊千玺、李晨、朱亚文等所在的是一个“第七穿插连”,去完成的大概类似88师那样的任务。先是在敌军的缝隙里进行穿插,然后进行埋伏,最终对路过的敌人给出致命一击。

《长津湖》的故事应该是虚构,是否有原型暂时未知。不过,纯原创倒是挺有难度,明明放着志愿军那么多英雄事迹不去用,实在是暴殄天物。

所以,大胆猜一下,《长津湖》里的人物,应该还是有原型的,只是可能不是具体某一个人,而是将几个人的英雄事迹归结到了一个人身上,进行了改编。这也是电影改编的常用手法,像《上甘岭》里的王成,就不是对应了一个原型,而是好几个人真实人物汇聚而成的。

“长津湖战役”期间,涌现的最出名的英雄,莫过于杨根思,他是“特级战斗英雄”,也是朝鲜战争中的“五大烈士”之首,排在第二第三的才是黄继光、邱少云。

杨根思,是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早在入朝之前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了。不过,《长津湖》描写的是7连,杨根思是3连,所以明显不是直接讲的杨根思的故事。但是否与杨根思的有关,是否借鉴了杨根思的战场表现,犹未可知。我猜应该有一部分。

杨根思的故事,就发生在下碣隅里。在88师之前,那里是第20军的阵地,杨根思就带领3连第3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这么重要的位置,只有一个排,也就是二三十人的规模,要面对的却是武装到牙齿源源不断涌过来的美军陆战一师,这仗压根就没有办法打。但是杨根思还是带兵坚守,连续打退了美军8次进攻

到了最后,全排只剩下杨根思和一位受伤的士兵。为了保护志愿军难得的一杆机枪,杨根思下达命令让那位受伤的士兵拿着已经没有弹药的机枪撤离,自己独自留了下来。然后在美军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个炸药包,跳到敌军中间,随着“轰”的一声爆炸,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的事迹被另外高地上的战友目睹,并纪录了下来,随之成为了志愿军英勇战争的杰出代表,也成为了朝鲜战争上的第一烈士。

话说,《长津湖》讲的“穿插第7连”的故事。查各种资料,所以涉及“长津湖战役”里,提到7连的,只有我们上面提到的姜庆云姜前辈,他所在的连队就是第7连,第27军80师240团第3营7连。姜庆云当时任副连长。所以,不知道《长津湖》中的“穿插第7连”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还是借鉴了姜庆云的故事。所以,我们这里暂时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更何况,姜庆云的7连,原本就很有故事可讲。这个连队,既参与至关重要的歼灭“北极熊团”的战斗,又有后面姜庆云所讲的“水门桥战斗”,非常具有故事性。

在央视纪录片《冰雪长津湖》里,据姜前辈回忆,他所在的27军240团7连在新兴里冲杀在前,先是以果敢动作“北极熊团”外围高地上歼灭了睡在帐篷里一个排的敌人,然后又趁敌不备,迅速冲入美31团(即“北极熊团”)第3营营部,将其捣毁。拂晓前夕,又突袭美军57炮兵营,缴获了4门105毫米榴弹炮,出色地完成了穿插敌纵深的任务。

如果姜前辈的回忆到此为止,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但他接着又讲自己所在的7连调整后编成两个排,又继续前进19公里抵达长津湖地域投入战斗。姜庆云组织敢死队在水门桥向敌阵地发起冲锋时,突然遭遇一美军士兵卡宾枪一梭子30发子弹扫射,志愿军当场牺牲3人,4人受伤。姜庆云也在这次袭击的过程中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他右胳膊肘关节贯穿射出,另一发子弹从左肩膀锁骨上方射入,从左肩后肩胛骨下侧射出,导致他大出血昏迷不醒。战后在清理打扫战场时,姜庆云被团救护队救出,发现仍有生命体征并组织抢救,才幸运地保住了生命。姜庆云伤愈归队后不久升任连长,继续带领连队投入到了激烈的战斗中。

上面说了,我军其实在水门桥压根就没有驻防,只有第20军的侦查部队负责破坏那一带的交通。后来第26军的部队也加入了这一带的狙击任务,姜前辈所在的27军80师此时的作战任务依旧是长津湖东岸地带,最多是从新兴里打到了下碣隅里,压根没有前往水门桥。从新兴里到下碣隅里的十几公里路程,也符合姜前辈所说的打完北极熊团后又前进19公里进行穿插任务。只是,他穿插到的是下碣隅里,并非水门桥。很明显的是水门桥压根不在长津湖那里,而是在更下游的地方。时间久远,姜前辈的记忆明显发生了偏差,将下碣隅里记成了水门桥。《冰雪长津湖》没有去核实这一点,就直接播放了出来,这实在是起到了太大的误导作用。

甚至,《冰雪长津湖》还将“冰雕连”的故事也位移到了水门桥附近。片中言之灼灼地讲美军深知水门桥的重要,派了一个坦克营40辆坦克一字排开死守水门桥。我志愿军第58师172团于12月3日发动突袭炸毁了水门桥,可第二天,美军用一座木桥完成了修复。12月4日,志愿军再度出击,再次炸毁水门桥。而美军又在原桥残留的桥根部架设了一座钢桥。12月6日晚,志愿军又组织了两个排的敢死队,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突破了美军的炮火,将钢制大桥和根部基座全部炸毁。按照国内战争的经验,陆战1师这下是没跑了然而,美军后勤保障部发挥重工业优势,连夜部署,在日本的三菱重工制作了8套M2型钢木标准桥梁,用8辆C-119运输机,通过巨型降落伞,空投到了千里之外的水门桥附近。不到两天,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坦克的桥梁又架好了。12月8日晚,减员万余人的陆战1师通过水门桥,仓皇逃向兴南港。

《冰雪长津湖》继续讲:眼看煮熟的鸭子从水门桥上飞了,时任58师师长兼政委黄朝天为此暴跳如雷,非要枪毙担负爆破、阻击任务的172团团长。团长对他说,先去阵地上看一看,看了再枪毙也不迟。来到俯瞰水门桥的阵地上,黄朝天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在雪坑里,枪都朝公路摆着,无一人后退,战士们一动不动,都冻成了冰雕。两个连上百名战士伏守在冰雪中,却没能等到向敌人发起冲锋的那一刻。黄朝天见状,伏地痛哭。在冰雕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单薄的衣服里,战友们找到一张薄薄的纸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烈士绝命诗)

故事讲的非常感人,但是实际上真正有记载的“冰雕连”是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而且,这几支英雄的“冰雕连”无一例外,都发生在下碣隅里附近,根本没有在水门桥,更不存在58师172团守卫水门桥的事。

真实的58师172团阵地,同样发生在12月8日,当时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在黄草岭一带与北援下碣隅里的美军遭遇,展开激战,美军又从真兴里派出接应部队,阵地分布在堡后庄一带的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80团立即发起攻击,顽强阻击由真兴里北上增援的美军。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12月9日),第20军180团派出打扫战场的人员,吃惊地发现该团 1个连的战士100余人全部被冻死在阵地上,成为了冰雕连。

看清楚没,是同一战场上,将60师180团的事迹转移到了58师172团,也将阵地从黄草岭转移到了水门桥,完全是错误的。

至于宋阿毛的绝笔诗,宋英雄实际上是第20军59师177团6连的战士,的确是“冰雕连”的烈士之一。不过,7连驻守的阵地是从柳潭里撤往下碣隅里必经之路的死鹰岭高地,与水门桥同样相隔遥远。

(宋阿毛烈士)

水门桥守卫战,完全是根据美军的自我夸大想象出来的虚假故事,结果美国人不仅将美国人骗了,还骗了一些国人,跟着美国人的思路去乾坤大挪移,生编乱造出了新的故事。

但是,既然《长津湖》里讲的是7连的故事,那么是否借鉴了这个姜庆云所讲的错误的7连故事,犹未可知,只能说可能性很大。如果真的借鉴了,如果真的是发生在“水门桥”的战斗,才真的是再一次弄个超级大乌龙了,也会一次彻底误导以后的观众对战史的判断了。

不管怎么样,大胆猜想下《长津湖》的故事,大概是集中了26军88师的部分原型,再加上20军负责狙击任务的部分原型,然后附会了姜庆云前辈的故事,进而改编出来的一个故事。这里面,吴京与易烊千玺还是亲兄弟,大概率会出现“冰雕连”的部分情节,会出现被冻伤甚至冻死的人,然后还有坚决狙击的故事。

还是希望《长津湖》能够比《金刚川》要好一个档次,以满足下观众饥渴的心。

PS:

《长津湖》的下集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水门桥》,从介绍上来看,就是吴京与易烊千玺兄弟在新兴里参与歼灭“北极熊团”后,又接到新的任务,前往“水门桥”去炸桥。

这一看,不就是照着姜庆云老先生的描述去演的嘛。上面说了,实际上水门桥不存在战斗,也不存在美军40辆坦克守桥,更不存在吴京所在的27军前往炸桥的事,整个都是一个超级乌龙。

实际情况下,27军在长津湖东新兴里围歼“北极熊团”的同时,20军正在湖西柳潭里围歼陆战一师。由于陶勇的抵前指挥,27军顺利干掉了“北极熊团”,然后27军南下到了下碣隅里。这时,发现柳潭里的陆战一师已经突破了20军59师最后一道防线,马上就要跑掉。于是,27师立即西进,参与打击陆战一师的作战任务,并且给予陆战一师两个团以重击。不过,各种原因,还是没能全歼陆战一师,然他们进入了下碣隅里,并继续南下逃跑。于是,27军接到新的任务,绕行仓里、德兴里,快速穿插到咸兴里,去那里进一步狙击美军,给予重大打击。20军的任务,则是黄草岭一带尽力迟滞美军步伐,已等待后援的26军赶过来,就地消灭美军。

所以,很清楚了,27军压根就不可能经过黄草岭-古土里-水门桥-真兴里一带,负责炸桥及破路任务的就是20军。

而且,志愿军当时也不傻,为何没有在水门桥重兵设防?那是因为过了水门桥,接下来的山路会有一个巨大的转弯。如果将我们剩余不多的部分来守水门桥,防止美军修桥,那么等于在那里与美军打消耗战。可是,美军有飞机,他们也有坦克,我们什么都没有,在无险可守的地方硬防,不仅无法有力打击敌人有生力量,还徒增伤亡,只是得不偿失的任务。而在接下来的1081号高地,在山上布下兵力设置埋伏,等美军进入那个大回环会,一举杀出,可以有效杀伤大量美军,这才是正确的作战方针。20军也正是这么干的。在1081高地上,20军投入了600余人的兵力,在给予美军造成重大伤亡后,最终阵地被美军拿下,我军将士全军覆没,极其悲壮。也是在1081高地,冰雕连之一的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就出现在这里,就是为了打伏击,最终全连72人全部被冻死,无一生还。9兵团一个连满编为150人,20军一直在追着陆战一师打,到此时已损耗一半兵力,全连仅剩72人,结果还全部冻死,《长津湖》中美军发现的那个冰雕连就是2连。有的说法是,美军最终冲上1081高地时,2连尚未全死,美军上来是补枪的,压根不是像影片里演的那样行军礼致敬。

180团政治部组织股干事沈肇寿曾在战斗的最后阶段上过1081高地,在这里他见证了180团1营2连全部冻死前的最后时刻。沈肇寿到达1081高地后,看到战士们都趴在雪堆成的工事里,一个个脸都冻得发紫,身上则像叫花子一样,有的用棉花捂住耳朵,有用的破烂被子包在头上,有的把破被子套在脖子上,有的用棉被裹着腿,有的没有棉被,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破布把脚裹成两大坨。沈肇寿见到了连长赵明生和指导员李克,赵明生说:“枪基本上都打不响了,只能靠手榴弹。”但随后又说:“手榴弹也没力气投,不行就把敌人引上来同归于尽。”沈肇寿听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又转头去看李克,发现他脸上已经冻出了水泡,整个人都是紫的。李克对沈肇寿说了几句,但已经含混不清,听不清楚他说什么了。沈肇寿感觉指导员快不行了,他强忍着眼泪又看向赵明生,赵明生明白他的意思,几乎是用尽力气说:“人在,阵地就在!”他下阵地的时候,只记得阵地上有一阵紧似一阵的风声,没有一点人的声音,他的心里直发紧,觉得异常沉重。在回去的路上,他还遇到了一个志愿军伤员,他的手肘和膝盖都用撕烂的棉被包着,在雪地里爬行,他的身后拖着一块木板,木板上用绳子捆着两筒罐头,沈肇寿知道,这一定是打死了敌人缴获的。两天后,他听说了2连72人全部冻死的消息。

从沈肇寿的描述也可以看出美军之冲上1981高地,很有可能是2连战士用手榴弹吸引上去的,然后美军看到还有人活着,于是进行了屠杀。战争是残酷的,《长津湖》艺术化了很多东西,距真实的战争场面差了很远,不说也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