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罷工給台灣上的一課|天下雜誌

長榮罷工給台灣上的一課

長榮空服員罷工,可以說是台灣空運史上影響最大的癱瘓,在第17天勞資雙方簽訂團體協約後劃下句點。這場被認為「三輸」的罷工行動,為什麼是台灣勞工運動重要的轉捩點?

長榮航空-罷工-職業工會-勞資爭議-華航-空服員-勞工-勞動條件 圖片來源:王建棟
    其他

持續多日的長榮空服員罷工,總算在勞資雙方簽訂團體協約後劃下句點,從取消航班和影響人數來說,的確是台灣空運史上最大的癱瘓,再看耗時及企業損失,也足以稱得上是國內罷工史上最大規模。

罷工事件對於長榮航空、旅行社及消費者而言,傷害不可謂不大,「長榮等於拿一年可能面對的巨額虧損及存亡,賭上不願未來被脅持的任何風險,」一位上市旅行社高階主管觀察,長榮的虧損等於能發放4個月年終;同時他也看到同業因此賠了幾千萬、甚至好幾億。

那麼,直到尾聲才搶到輿論紅利的空服員,到底爭取到她們想要的權益了嗎?

拿勞方最後含淚投下同意票的「新6點方案」比對當初提出的「8大訴求」,沒一項照單全收,因此被認為是一場三輸的罷工。(延伸閱讀:長榮空服員罷工大逆轉 工會為什麼可能落到全盤皆輸?

但這場三輸的航空業罷工,卻是台灣勞工運動重要的轉捩點。

(黃明堂攝)

勞資雙方都該誠實面對的現實

首先,這是過去3年以來第一個政府無法強力介入的罷工運動,因為長榮航空是純民營公司,必須自負盈虧,所以這次罷工行動就是真正的勞資對決。

廣告

沒有政府的奧援和施壓,勞資雙方都必須回過頭誠實面對企業經營體質的現實。

比如說,資方必須考量獲利能否負擔勞方開出的條件、同意「禁搭便車」條款是否對不罷工員工不公平;而勞方也必須再次審視訴求,公司賺的錢是不是真的沒有分給員工、福利條件是否持續改善中。

這次發動的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罷工前就把8大訴求拉得太高,對於資方每次提出的對應方案都不滿意,希望透過罷工手段讓資方就範。

「工會發動罷工的初衷,就是想複製華航的成功模式,心態上出了問題,」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戴佐敏觀察。

(劉國泰攝)

長榮終究不是華航,企業文化就是不接受脅迫,態度強硬到底,加上工會訴求未能獲得輿論支持,時間一拉長,財力雄厚的資方可以打持久戰,工會的資本無法抗衡,又沒辦法立即幫空服員爭取到理想的結果,優勢也就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

廣告

不過,這也讓勞方體認到,不是每次罷工都能像前兩次華航那般成果斐然,未來如果有勞資爭議,應該要更斟酌訴求的合理性,以及可否受到輿論公評,累積談判桌上的籌碼,再發動罷工。

畢竟罷工權是法律明定給勞工的尚方寶劍,是公民權,有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權力。但是,罷工要求的條件必須有說服社會的正當性,如果只為加津貼或壯大工會而綁架所有人的不便,恐怕因此重創勞工形象,不顧一切損毀資方利益並不會獲得尊重。

企業工會,該如何伸張勞權?

這次罷工也給企業敲了一記警鐘。即使是20幾年透過各種方式抑制工會成立壯大的長榮,如今也不得不承認勞工擁有罷工權的事實。(延伸閱讀:從零工會到告工會 長榮罷工為什麼有可能持續很久?

廣告

尤其不管是華航3年2罷,或是長榮這次走上罷工之路,都是由所謂「外部工會」,也就是桃園市空服員或機師職業工會發起。

這代表2011年新勞動三法「工會法」、「勞資爭議處理法」、「團體協約法」施行後,外部工會和公司內部的企業工會已經形成較量、角力的競爭關係,企業別想再指望豢養一個由資方人馬把持的聽話工會,也就是俗稱的閹雞工會,斷了公司勞工透過罷工爭取權益的途徑。

(劉國泰攝)

政大勞工研究所所長成之約指出,企業工會除了談判協商之外,還能透過「勞基法」所規定、每3個月一次的勞資會議,向雇主爭取更合理的薪資待遇和福利,「但職業工會爭取勞動條件的唯一手段,就是談判和協商,一旦談判破裂,就會發動罷工。」

廣告

也就是說,企業主與其抗議外部工會干涉公司營運、分化員工,還不如讓企業工會更能代表員工伸張勞權。

當初華航就是有愈來愈多員工認定企業工會無力為會員爭取勞動權益,因此旗下分會紛紛出走,另闢新職業工會發起抗爭。

「企業不應該再把勞資會議當成一種形式或聊備一格,而是藉此增進彼此的溝通,」成之約也建議,像長榮或華航這種外部職業工會活躍的企業,可以考慮在勞資會議選舉勞方代表時,給予職業工會代表一個席次,增加彼此溝通機會,一旦他們爭取會員權益時,才有可能把企業經營情況列入考量。

勞資爭議將是社會常態

事實上,這場罷工一開始就不利於勞方,尤其當台灣社會還未能成熟地看待罷工行動,影響還衝擊超過20萬旅客時,民眾的冷漠、甚至是反對,可想而知。(延伸閱讀:罷工預告期吵3年無解,我們還有別的選項嗎?

廣告

有人說,過多的勞工運動,會妨礙國家經濟發展,然而要是勞工沒辦法行使勞權,政府可能反而得花更多力氣去調解勞資之間的爭議,如此一來,對於公共利益不見得有好處。

(劉國泰攝)

如同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邱駿彥所提及,長久以來低薪與低勞動條件,已經在勞工內心累積對雇主、政府和社會的不滿情緒,偶而發生罷工,有如普通地震般正常釋放能量,未嘗不是好事。

雖然一個勞資爭議從開始到真的罷工耗時很久,而且台灣民族性又不像歐美會頻繁發動罷工,但在勞動權意識高漲的情況下,台灣民眾未來仍必須習慣,勞資爭議將成為社會常態,而這也是進步社會的正常狀態。

即使這次工會沒有如願爭取到「勞工董事」和「禁搭便車」條款,成果不如預期,但至少飛安服勤獎金不無小補,部份過勞航班也獲得改善,每個月與董總面對面開勞資會議,人評會也能有勞工代表;算是提高了工作條件,同時將勞資溝通納入日常的管理會議。

過去3年長榮航空在薪資待遇或勞動條件的改善,像是颱風天不硬飛、日支費從2美元(60台幣)提高到3美元(90台幣)、成立企業工會等等,也都是因為3年前華航罷工,間接取得的成果。

空服員突如其來的罷工,對於長榮航空營運影響、社會的動盪不安,以及旅客的不便,可想而知。但你我都是勞工,更不能忽略每一次罷工運動對於合理化台灣勞動條件的貢獻。(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2024關鍵字Ep.13】#財富趨勢–全球經濟正反抗地心引力,2024 投資如何跟著躍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