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長春的奧祕 — 長榮vs.中鋼|天下雜誌

企業長春的奧祕 — 長榮vs.中鋼

世界市場停滯、國內政經情勢撲朔、優秀人才難尋……。面對日益艱難的經營環境,大多數企業都遭遇到成長瓶頸。然而,長榮、中鋼卻能在困境中成長。這二家企業如何以不同的管理模式,為企業長青扎下深根?

    其他

解嚴三年多來,現實中的企業,即使是全世界最大的貨櫃船隊─長榮海運,或是全世界經濟效率最高的大鋼廠─中國鋼鐵,都必須面臨政治環境巨變帶來的衝擊。
 長榮航空被立委指稱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
 中鋼的投資預算案,不時卡在立法院。
 
成功關鍵
 
 然而無論外在政商環境如何,這兩家在經濟不景氣的七○年代成立的公司,仍相當致力於內部管理,成為國際經濟舞台上的佼佼者。
 去年每人年平均產值高達一千八百萬元的長榮海運,是世界最大規模的貨櫃船隊;去年每人六百一十一萬元年平均產值的中鋼,則以全世界獲利能力(八九年的中鋼的稅前純益率近三○%)最高的鋼廠著名,遠遠領先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兩大鋼廠,可說是短小精悍的鋼廠。
 究竟這兩個公司成功的關鍵為何?對於身陷發展困境的台灣企業而言,又有那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這兩家以經營見長的公司,管理模式雖有部份相似處,但都有更多不同的特色與風格。
 長榮以強人式領導及建立伸展空間無限寬廣的策略見長。
 大海航行靠舵手,張榮發自創辦長榮二十三年來,一直主導著長榮的風貌與走向。他強有力地塑造企業個性,建立了能徹底執行的管理、組織督導與自我創新系統,同時他也拿了長榮統一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
 張榮發引導長榮由海上上青天、再到陸上建立重工與資訊公司,這種跨越三度空間的策略構想,在國內、外都屬罕見。
 中鋼則與長榮形成有趣的對比。中鋼沒有強人領導,強調的是制度的建立與技術的扎根。成立十九年來,中鋼已換了六位董事長,因為趙耀東等多位建廠者,都強調要建立一個「沒有人可不被取代」的制度。
 有別於國內其他一些無根的產業,中鋼也強調技術的自主掌握權。中鋼由早年向美國鋼鐵學習技術,到今天有著被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形容有著「日本人般旺盛的現場自主管理活動」,中鋼不斷自我改善當年學來的生產技術,並且能自主地移轉技術到馬來西亞,同時也研發出高科技材料的技術。
 雖然,雙方都相當強調人才養成的重要,但長榮顯然比較強調實戰訓練,中鋼則比較強調課堂上的教育。據點遍布全球、已有二十家關係企業的長榮,比較有空間讓長榮人跨部門、跨海外據點、甚至跨行業的輪調與挑戰,以琢磨出長榮人的創新與挑戰精神。
 相較之下,中鋼人輪調的可能機會就少了許多。但中鋼比長榮較著重入校進修的訓練,隨口問起任何一個中鋼人,幾乎個個都在國內外知名大學受過短期或長期的訓練。
 
企業文化
 
 然而,除了有形的規章制度之外,這兩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長榮精神強調的是團隊、創新與挑戰三大精神,中鋼則強調企業、團隊、求新、踏實四大精神。
 雙方所強調的企業精神相近,只不過是長榮人多了一項不畏艱難的挑戰精神。長榮人與中鋼人看來都有著相當實在的氣質,也多半是個個可用英語侃侃而談的國際人。
 在面對快速轉移的世界及國內經營環境,長榮、中鋼今日的成功,是否能保證未來的永續經營?
 日本最優良企業本田的「自我革命」,值得所有企業深思。在面對「成長擴張不再」的時代,今年三月,本田痛下決心瓦解自身已被公認是最優良的組織制度,重新整建,不讓昨日的光榮成為明日的包袱。
 長榮、中鋼努力在制度上奠基,本田不斷自我突破,在在說明了︰企業想要永保長青,不能有一刻懈怠!(莊素玉)
 
系列大標:長榮靠強人栽植企業巨樹

 七年前,長榮海運正要衝上世界貨櫃海運第一的前夕,天下雜誌訪問當年五十七歲的長榮董事長張榮發說︰「海運成為世界第一之後,下一步要做什麼?上天?」當時張榮發微笑著,沒有否認。
 上天?怎麼可能?七載光陰對很多人而言,可能只是浮生一夢,一眨眼就過去了。對近八千人的長榮集團而言,七年卻讓他們由海上衝向青天。今年七月,長榮航空將帶領乘客飛向東南亞四個城巿。
 當曾掀起海洋革命的西方船隊,及日本的海運,由於人才、技術、資金的缺乏而不斷沒落時,長榮卻仍不斷跨入新行業,尋找組織的自我再生。當國內其他企業由於對大環境的不確定,又掌握不住人才與技術,只能留在原地徬徨時,長榮的企圖心反而更旺。
 預計到九七年,長榮航空耗費五十億美元訂購的二十八架飛機所組成的機隊,企圖在未來台灣的國際航線佔領五○%的巿場佔有率。已營運三十年的華航至今也不過佔領二二•八%。
 問長榮下一步要做什麼?長榮下一步要造飛機?長榮航空總經理許瑞源認為,長榮日後極有造飛機的潛力,「飛機維修是航太工業的基礎,飛機維修人員將是我國未來航空工業的尖兵,」許瑞源說。
 張榮發這位本世紀後半期最大的船王(上半世紀是希臘歐納西斯),也將是第一個建立世界連鎖飯店的中國人。
 除了海運、航空(包括旅館)的二大集團外,長榮重工(包括超合金、營造、鋼鐵)與長榮資訊未來雄心也很大。目前已擁有七、八千套軟體的長榮資訊未來也有野心做硬體,而且是做國人從未做過的。
 為什麼企業可以不斷的發展?「這要看企業家有沒有動腦筋在想未來的事?有沒有信心及企圖心?」張榮發毫不猶疑地指著他的頭說。
 走進位於台北巿民生東路長榮國際公司總部,宛如走到東京某大百年長青企業總公司般的肅穆與潔淨。
 現年六十四歲,從長榮海運創立二十三年來,一直掌權的張榮發以他強人式領導風格,帶動長榮不斷成長。他的理念、宗教信仰、個性、喜好及行動力完全反映在長榮企業有形的外觀及無形的企業氣氛上。
 長榮人普遍具備長榮三大精神--團隊、創新、挑戰,長榮九九•九%以上的高級主管都信奉一貫教,新近建造遍布台灣南北的長榮大樓外觀一律是綠色;長榮的男職員一律著素色襯衫、女職員一律綠色外套;長榮集團的所有辦公室一律禁菸,連客人來也不准抽;長榮人要隨時保持廁所乾淨、清爽,有秩序地排隊等電梯,同時要能與人合作、不畏艱難、反應快、私生活規定,否則沒有升遷機會。這一切是因為張榮發喜歡潔淨、綠色與一貫教。「長榮企業個性反應張榮發的個性--率直、坦白、老實,」與父親張榮發同住一處的張國政說。
 
 
 長榮不僅企業個性像張榮發,長榮的策略也都源自他不斷轉動的腦筋與不斷地看。
 張榮發說的一句名言是︰「看沒有白看的。」張榮發年輕時在貨船上當大副,常常要巡視船上各個角落,因而培養他極尖銳的眼力。
 七年前,天下就曾寫過張榮發︰在東京前往大阪的新幹線上,望著窗外,分析日本各大建築物設計的優劣。七年後,長榮已自設營造公司,興建自己棟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綠色大樓。
 當長榮想做一個新事業時,一定用腳走出來,用眼看出來。一九八八年,張榮發偷得浮生半日閒,與太太去歐洲十幾個國家旅行,住了許多大飯店。他不時拿著量尺,量旅館房間、浴室的面積,來衡量什麼樣大小的房間是最舒適的;坐飛機時,他與部屬都分別彎下腰考量頭等艙與經濟艙座椅的間距、大小,座椅上的布套如何能套得平整。
 由對新事業的完全外行,到成為業界頂尖的內行,張榮發一定由自己先做起。他在家中常常不斷地看有關航空的專業日文書籍。有一回他在日本與全日空航空公司高級主管晤談,日本人被他對航空專業的了解嚇到了。
 「長榮最大的優點是說到做到,」許瑞源說。
 然而為什麼張榮發一個抽象的創業創意,能成為長榮一棵日益茁壯的大樹?
 
 
 企劃部是長榮的發展核心。
 每當張榮發有一個創業構想,就由企劃部主導,找相關部門的人來開會。就拿籌組長榮航空的例子來說,由企劃部找長榮海運各個部門的人來參與,包括營業、輪機、資訊的相關人士來開會。再由他們組成二十幾人的專案推動小組,四處去蒐集相關情報。往往二、三個人就自成一組出國去參觀世界各國的航空公司,每個不同的專業人士各自去找尋所需的情報。
 同時,長榮的調查也是團隊進行。譬如企劃部負責蒐集各國航空站及各國航權的法規;輪機部的工程師去了解飛機的機種與維修;長榮資訊的人去了解各家航空公司的訂位、會計等的軟體系統。
 此外,隨著長榮不斷成長,辦公部分散世界各地及台灣南北,張榮發憑著什麼樣的方式,永保長榮人仍能具有長榮精神,及遵守公司的作業系統?這也是企劃部的另一功能。
 長榮每家公司的企劃部,猶如長榮的憲兵及研究發展人員,督促著長榮精神、作業系統必須常存在每個長榮企業內。張榮發形容長榮企劃部是長榮組織的核心。他輪流派遣公司各部門的優秀成員到企劃部去工作。在企劃部,每個具有不同專業經驗的長榮人沒有從屬關係,完全自己管自己。每個人職位不高,但工作權力很大,可以糾察各個專業部門的工作行為,譬如由營業部派來的管理人員可以糾察營業部協理、經理的工作,但對他們則沒有人事考核權。這就有如憲兵對軍階比他高的軍官有糾察權,但沒有管理及命令權。
 張榮發說︰「長榮到處有工廠,如何來掌握長榮系統,就是靠企劃部。」
 另外,長榮的調查不是躲在冷氣房內、閉門造車的調查。往往是有一個目標,而由各種專業人員飛到全世界的現場,做巿場調查。
 到巿場競爭者所在地去調查,往往是長榮創新的一個打前鋒的工作。
 
 
 以開闢歐洲航線為例,長榮過去調查歐洲重要貨主有那些?三番兩次去拜訪他們,如果長榮出來打破歐洲航運聯盟,他們支不支持長榮,貨要不要給長榮運?等到調查有相當把握,在張榮發的一聲「Go!」令下,長榮海運就成為有海運史以來,第一個穿梭在大西洋上的東方人船隊。
 長榮對調查相當捨得花錢。長榮海運過去還是一個小小的散裝輪船公司,想轉向貨櫃船時,就大手筆花了一百萬美元調查費;過去想成為第一個打破歐洲輪船聯盟獨佔的歐洲航線時,也花了六、七十萬美元。
 重視橫向聯繫,也是張榮發掌握組織行動力的一個關鍵。張榮發開創任何事業時,都是找各個部門一同研商。除了藉由工作需要上的凝聚之外,其他「就是要不斷教育、再教育他們要團結,」張榮發說。
 此外,為了維護組織能有效運作,一個課包括課長在內,不超過十二人,是長榮的原則。
 許多企業想要開拓新事業時,常常苦於找不到人,而不得不購併別家公司,然而購併很少成功,因為與原來企業的血液不合。
 長榮組織創新事業,必然要掌握主權,不受制於人。他相當有自信,人才是自我訓練出來的。
 凡是新事業的開創,長榮主動將人送到國外同業最頂尖的公司去學習最頂尖的技術。以籌設長榮連鎖旅館而言,長榮已在去年派了十九個新招進來、如白紙般的應屆畢業生前往新加坡一家教學旅館受訓及實習一年半。「將來這些人就是長榮旅館的儲備幹部,」長榮旅館事業部負責人張國政說。
 
 
 對長榮人而言,世界無限寬宏,到處都是老師。就連需要八、九年才能訓練出來的駕駛飛機的機長,長榮也有耐心一步步培養。長榮已招訓新人及海運轉過來的人員共二十餘位,到美國加州飛行學校去受訓一年半,再轉到羅馬接受半年的高級訓練。目前當駕駛員還來不及補充時,長榮也找了十六位外籍機長到長榮航空室工作。
 長榮始終有一套嚴格、一致的徵才系統。他們堅持招進沒有工作經驗、看來潔淨、整齊、反應快、能與人合作、有潛力的新人。這樣才能遵守長榮系統,也較有潛力培養出長榮精神。
 長榮寧願送一批完全沒有經驗的人出國學習實務,也不想讓管理顧問公司或有經驗的人來幫他經營,譬如旅館。「與其讓外人來學習、發生錯誤,不如讓自己的人來學習,」張國政說。
 長榮的管理一直在求新、求變,相當有彈性。最近三年,他們有感於外面社會風氣敗壞,招考新人時,若先筆試,再面試,可能會錯過許多有潛力具有長榮人特質的人。因而改為先面試,再筆試。每個新人也不過接受三至五分鐘的面試,可是無論他走路的姿態、談吐、外表就已被一群相當了解長榮精神的高級主管們一覽無遺。
 
 
 長榮用人不重學歷,而是重可以主動迎擊外界困難、及不斷自我成長、自我挑戰、且能與別人合作的人。隨口問任何長榮人的學歷多半是私立大學或專科畢業的。長榮想辦法藉由不斷地輪調、不斷送往企業戰場,邊戰邊學,來磨練人才。譬如東吳大學畢業、現年二十八歲的長榮海運企劃部課員張大智,進長榮海運四年多,就已調換了三個工作。不斷換工作性質,讓張大智每天都很忙碌,因為他必須不斷學習新的工作。「做同一個性質的工作做久了,容易倦勤,」張大智說。
 長榮海運在世界各國的據點,輪流調派長榮人到國外據點工作,也是長榮訓練長榮人成為國際人的重要方式。淡大畢業長榮航空總經理許瑞源本人就曾被派遣到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巿工作過。
 長榮一直將積蓄人才的水池,撘建成一有進有出的活水。長榮集團每年七月至少都考進一百五十名新人,而今年七月,光是長榮航空就要雇用四百名新人。
 長榮如何能每年不斷招進大批新人,與長榮集團能不斷成長有關。
 環繞著長榮四大公司--長榮海運、航空、重工、資訊周圍的子公司,與四大公司都有關聯。譬如長榮海運與長榮運輸、長榮貨櫃都是共生共存的關係企業,長榮航空與旅館也有關聯。
 
 
 這些關聯的產業,對張榮發而言,一方面既是他留住人才的方式,一方面也得以疏通人事管道。譬如長榮海運一些年紀比較大的高階主管往往在五十幾歲,不到六十歲的時候,就轉到長榮貨櫃及其他子公司去擔任總經理,這可保持長榮海運的長青;另一方面譬如一旦將來空姐若不能再飛行,有旅館讓她們工作。張榮發相當惜才地說:「人才到外面去,太可惜,何況他們還不見得能適應外面的環境,怎麼辦?」
 長榮企業集團能不斷成長的動力為何?張榮發歸結成一句話是︰「要有把握地信任部屬、並且授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張榮發,確實有策略並能規劃、訓練出他可以掌握的人才。
 然而未來真正的考驗是,沒有張榮發之後的長榮,如何保持「長榮」。

廣告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
#廣告企劃|愛你就是給你最好的 京華SID頂級車工鑽石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