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號》@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24 09:34:40| 人氣6,38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鐵達尼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重看1997年的《鐵達尼號》仍覺該片是以偽形的海底科研(實則盜寶)和自由平等(實則明星崇拜),包裝好萊塢電影擅長的愛情災難片。

以下四部電影是根據泰坦尼克號處女航時撞擊冰山而沈沒一事改編的十多部的電影中較有名和優秀的:
  1、《泰坦尼克》,于1915年拍攝的一部意大利無聲電影,導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成片于1943年,由德國導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攝,是一部反英紀錄片
  3、《泰坦尼克》,成片于1953年,導演Jean Negulesco
  4、《冰海沈船》(《銘記的夜晚》)《A Night to Remember》,成片于1958年,導演羅伊?沃德?貝克
  5、《泰坦尼克號》,成片于1997年,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
 
1997年鐵達尼號Titanic 劇情簡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0ge4uw5y6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A9tShl58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_kDChdoyw

鐵達尼號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浩大逼真的船難場面不僅是美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也追平了奧斯卡得獎最多項(賓漢,十一項)的記錄,總共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主題歌曲、最佳剪接、最佳原著音樂、最佳視效、最佳音效、最佳錄音、最佳服裝設計,拿獎拿到手軟!
本片改編自二十世紀初鐵達尼號傳奇海難的真實事件,片中部份角色也是真有其人,由詹姆斯柯麥隆執導,李奧納多、凱特溫斯蕾、凱西貝茲等主演,李奧納多因為本片紅上了半邊天,成為世界上最令人瘋狂的偶像,〃My Heart Will Go On〃更是傳頌大街小巷,不少人一看再看,為傑克和羅絲堅貞卻悲淒的愛情落淚,儘管影評褒貶互見,鐵達尼號創下的多項記錄還是令人側目的。
1912年,愛爾蘭海岸旁,“夢之船”的鐵達尼號首次出航,年輕美貌的貴族少女羅絲隨著母親和未婚夫卡爾乘上豪華舒適的鐵達尼號巨輪。為博得羅絲的歡心,卡爾不僅許諾滿足羅絲的一切要求,而且將一條鑲有五十六克拉藍鑽石的項鏈送給了羅絲,但羅絲仍感到精神上孤獨寂寞。她常常因單調乏味的貴族生活而鬱鬱寡歡。
與之相比,同船三等艙的年輕畫家傑克就顯得興高採烈。他雖然生活窘迫,連三等艙都是從賭桌上贏得的,但他卻樂天知命。在他眼中人生如同一場幸運的遊戲,珍惜生活、珍惜自由就是他的生活真諦。
悶悶不樂的羅絲無法忍受生活的無奈,面對著滾滾的海浪欲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傑克的出現不僅挽救了她的生命,更挽救了她的靈魂。在與傑克的交往中,羅絲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妙和生活的活力。她沖破世俗觀念,不顧貪圖虛榮的母親的反對,不受卡爾財富的誘惑,毅然選擇了自己的真愛與傑克沈浸在愛情的喜悅之中。然而,隨著鐵達尼號的沈沒,這段浪漫的情感溶入了大西洋的滔滔海水……
八十四年後,尋寶探險家布克在三千英尺深處的鐵達尼號殘骸中找到了一幅完美無損的少女裸身素描畫畫中人正是年逾百歲的沈船倖存者羅絲。面對這張熟悉的畫像,飽經滄桑的老人不禁陷入了對往事的追憶之中……

幕後消息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淩晨兩點二十分,當重達四十六萬五千噸的鐵達尼號,也是當時被稱為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遊輪自英格蘭南安普敦駛向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加拿大東岸紐芬蘭附近的海面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沈沒,當時載滿2223名乘客瘋狂四處逃命,不幸的是只有七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沈沒於海底中。在經過八十五年後,這七百多名幸運的生還者只剩下七名高齡人士還存活著。
在《理性與感性》裡演出感性妹妹的凱特溫斯蕾在《鐵》片中飾演一位鬱鬱寡歡的富家女,與窮小子李奧納多在船在相遇,展開了一段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孰料卻發生了險惡致命的船難。故事開端是一名探險家在鐵達尼號郵輪沈船的殘骸中發現了一幅素描,畫中的少女戴著一件價值連城的珠寶。在她探訪生還的畫中女子時,才發現當年船上曾發生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除了這對多難的情侶是虛構人物外,其他片中生還者及金獎影後凱西貝茲所飾演的莫麗布郎都是根據真人改編而來的!

【毒舌短評】-- 鐵達尼號

真的真的真的太棒了!這是我心中永遠永遠覺得最棒的一部電影!每一次看的時候都會哭,尤其是在最後蘿絲望著自由女神的時候,音樂響起感覺就是很感人,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因為愛她所以希望她展望自己的未來,活的更好,感覺連我自己的人生都有了希望,真的很棒很棒很棒很棒,是永遠永遠的第一名電影~配樂也很棒,是我催淚的主要原因,不論是哪部電影都永遠無法抹滅鐵達尼號的地位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Tatm0874020

1997《鐵達尼號》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監製 詹姆斯?卡梅隆/喬恩?蘭多
編劇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凱特?溫斯蕾/比利?贊恩/弗朗西絲?費希爾/凱西?貝茲/丹尼?努西/葛羅莉?史都華/比爾?派斯頓
音樂 詹姆斯?霍納
攝影 羅素?卡彭特
剪接 康拉德?布夫

《泰坦尼克號》(Titanic)是一部1997年發行的美國電影,部分是根據1953年的同名電影改編。這部片的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主演有凱特?溫斯蕾、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這部電影創下了世界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的票房紀錄。其內容背景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航時觸冰山沈沒的事件,在這個背景之中,加入了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
《鐵達尼號》獲得第70屆奧斯卡11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全世界它共收入18億美元,在電影票房收入列第一位,因此被看作是曆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之一。
劇情
1996年8月:獵寶者布洛克?洛維特在考察船凱爾迪什號上,他跟他的組員在北大西洋上在沈船鐵達尼號裡尋找著名的失落的鑽石頸鏈“海洋之心”。傳說這枚項鏈在鐵達尼號沈沒時也隨之沈入大海。之後他們在海洋之星的擁有者卡爾?霍克裏在鐵達尼號中所居住的房間發現一只已十分老舊的夾萬,但裡頭卻只發現一幅裸女畫像,而畫中的女子頸上所戴的就是海洋之星。 已經101歲的羅絲?道森-卡維特在電視裏看到了新聞正在報導此事,她認識到肖像上的女子正是她自己,並讓的孫女麗西?卡維特告知考察船船長布洛克?洛維特,並告訴他她的祖母羅絲就是鐵達尼號的其中一位乘客。布洛克?洛維特在得知消息之後就立刻邀請羅絲?道森-卡維特到他的考察船上。因為她可能是唯一知道這這顆鑽石下落的人。
1912年4月10日英國南安普敦,鐵達尼號向美國紐約出發,展開了她的首航。高層乘客中有羅斯?德維特?布卡特、她的未婚夫卡爾?霍克利和她的母親盧斯,另外還有三等艙乘客傑克?道森和他的朋友法布裏奇歐?德?羅西。在船上,傑克對羅絲一見鍾情。羅絲的母親強迫羅絲與富有的卡爾結婚來保障他們家庭的社會地位。可是羅絲不愛卡爾,對自己的未來覺得非常絕望。她想從船尾跳海自殺,正好傑克在場,他成功說服羅絲,可是她不慎滑倒,幸好被傑克所救。卡爾聽說這件事後請傑克次日在一等艙共進晚餐,他的僕人卻對這件事有點懷疑。第二天鐵達尼號所屬的白星航運的董事布魯斯?伊斯梅說服船長史密斯全速航行,此行為非常不小心,因爲在晚上冰山很難被鑒別,容易發生意外,儘管當時泰坦尼克號被稱為不會沈沒的船,但仍要小心。傑克在晚餐後帶羅絲到三等艙參加一個很放肆的慶祝派對,他們跳舞,酗酒,非常開心,但卻被卡爾的僕人發現。
第二天早餐時羅絲與卡爾之間爆發了非常尖銳的爭吵,卡爾對羅絲在傑克的陪同下去三等艙非常生氣,自此卡爾和羅絲的母親都禁止她再去見傑克。傑克知道後,他必須救羅絲,因此他秘密地去找她。羅絲說他不會再跟傑克見面。但是最後她還是改變主意去找傑克,兩人在船頭首次相吻。羅絲帶傑克去她的船艙,在那裏給他看那枚鑽石。她戴上首飾,讓傑克爲自己畫一幅裸體像。傑克非常專業,對羅絲毫無非份之想,那幅裸畫像就是電影開始時在保險櫃裏被找到的那幅裸體像。隨後,他們為了逃避卡爾的僕人,躲藏在貨艙內的一輛汽車中並在車上進行性行為。
此後不久船上的瞭望員發現了一座冰山,此時該冰山已經和鐵達尼號十分接近,已經無法躲避了。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後,船的底層開始入水。船長史密斯、設計師安德魯和船主討論他們面臨的問題,安德魯告訴他們將會沈沒。船長下令所有旅客在甲板上集合,並且要求他們穿上救生衣。與此同時,卡爾的僕人將鑽石偷偷藏在傑克的衣袋裡,然後指責傑克偷了鑽石,傑克因此被扣押。另外,羅絲與她的母親發生爭吵,因為她母親認爲救生艇上裝的人太多了。羅絲一氣之下離開她母親去尋找傑克,最後她在船員休息室找到傑克,他被手銬銬在一根管子上。羅絲在船員休息室找不到鎖匙,只好在附近找到一把斧頭,並用它擊毀手銬,救了傑克,及後兩人又跑到三等艙。
由於水越漲越高,船上開始爆發驚慌。三等艙的乘客突破一道鎖著的門衝到甲板上。卡爾和他的僕人也想登上救生艇,但是一開始沒有成功。最後,當卡爾可以上救生艇時,他聽說他的僕人找到了羅絲和傑克。卡爾和傑克要求羅絲坐上救生艇,但羅絲堅拒離開傑克。卡爾把他的大衣給了羅絲,竟然沒有想到鑽石仍放在衣袋裡。卡爾說傑克和他可以在船的另一邊上的另一艘救生艇,因此羅絲只好依依不捨地上了救生艇。救生艇被放下時,她卻爬回了甲板,傑克立刻向她跑去。卡爾發現了他們,氣急敗壞向兩人開槍。他們逃過一等艙,但槍聲卻令船上的驚慌更增強了,羅絲和傑克跑到快被水淹沒的餐廳,卡爾為保自己安全只好回到甲板,他後來發現了一個小姑娘,通過她的幫助他終於上了最後一艘救生艇。
在此期間船繼續下沈,羅絲和傑克逃到經過餐廳時發現鐵達尼號的設計師,設計師打算因自己的設計不夠好令船上的客人受難。這時候,船已經竪立起來,船的中部突然斷裂,其後部落回到水中,並再次竪立起來後不久便沈沒。傑克和羅絲互相緊抓對方,但是在水裡互相被隔絕。傑克後來找到羅絲,他們找到一扇浮在水上的門,但是門只能容納一個人。因此傑克只能留在冰冷的海水裡,傑克要求羅絲一定要好好活下去。鏡頭一轉,船員洛爾劃救生艇尋找生還者。羅絲聽到他的聲音,於是她便呼喚傑克起身,可是,傑克卻在冰冷的海水裡活活凍死了,羅絲只好傷心地吹響哨子,後被發現得救。她和其他幸存的乘客被客船卡爾帕蒂亞救起。
很遺憾的是,船員洛爾只能救起8名掉下水的客人,其餘約1500人活活被凍死,當中包括傑克。羅絲很幸運地逃過一劫,在被救回上另一隻船後,她把自己的姓氏改為道森,表示她永遠都留戀傑克,此時卡爾在搜找羅絲,羅絲用毛毯包著自己,她寧願當傑克的老婆也不願意嫁給卡爾,這是她最後見到卡爾,卡爾後來跟另一個女子結婚,但因家財問題於1929年吞槍自殺。
回到1996年:羅絲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她的孫女、洛維爾和尋寶組的其他組員。洛維爾覺得自己很失敗,他為了尋找已失落的鑽石花了三年時間,但羅絲卻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去回憶永遠不會回來的傑克。當晚羅絲把珍藏多年的“海洋之心”扔進海裏,她終於把收藏在自己心中70多年的秘密告訴了大家,在之前她沒有把自己的愛情故事經歷跟任何人說過。晚上她睡覺時,她的夢中回到鐵達尼號上與傑克和其他在船沈沒時喪生的人相會,似乎又展開了新的愛情故事。

制作

詹姆斯?卡梅隆一向對沈船感興趣。1990年代初,他開始注意泰坦尼克號。他感覺到這個故事的潛力,說泰坦尼克號沈沒的故事是一個“偉大的、現實的小說”。
“ 很難找到一個更好的故事:窮和富的對比、從前至後不變的男士與女士的社會差異、一個早已消失的時代冷漠的安逸和可敬的行爲、大船的豪華、在黑暗中驅使它瘋狂前進的男人的大膽。最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學到的經驗:生命是一個冒險,未來不可知……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可能的。 ” —詹姆斯?卡梅隆
卡梅隆在悲劇性的災難裏編入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在這個故事裏可愛的主人翁傑克和羅絲逐漸接近——始終面臨著他們的幸福被摧毀的威脅。通過這個愛情故事卡梅隆可以把觀衆從船首到船尾帶領到船上每個有趣的地方和時間,使得觀衆“領會船上到大多數乘客無法領會到樂觀和豪華。”除此之外卡梅隆通過年老的羅絲爲這個愛情故事創造了一個現代的環境,使得這個故事對于現代的觀衆更加直接和感人。探寶者布洛克?洛維爾的形象則代表了所有沒有從個人的感受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的人。
卡梅隆與二十世紀福克斯並說服該制作公司通過對泰坦尼克號殘骸的實體攝影來加強電影的曆史真實性。他召集了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攝影師、水手和曆史學家,于1995年組織了12次潛水。他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考察船,俄羅斯的“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蒂什學院”號。船上的兩艘和平號潛艇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夠潛到約四千米泰坦尼克號廢墟的深度的五艘潛艇之二。除此之外船上還有一臺專門爲電影攝影制造的遙控潛水器,使用這些潛艇卡梅隆拍攝了泰坦尼克號的殘骸。遙控潛水器甚至可以進入殘骸內部,拍攝到泰坦尼克號沈沒後人所未達的地方。由于潛水器上的特殊攝影機每次只能拍攝12分鍾,因此每次潛水都必須精心計劃。這些實地拍攝結束後卡梅隆開始寫劇本。
1995年9月1日制片開始。制造泰坦尼克號的船廠哈蘭?沃爾夫開放了其私有檔案,攝影組得以看到本來以爲已經失落了的藍圖。藝術指導彼得?拉蒙帶領的小組爲船的內部裝潢專門收集了1912年左右的物件,而且這些物件全部必須處于全新或者至少看上去全新的狀態,因爲泰坦尼克號是在首航時沈沒的。幾乎沒有任何另外一部電影對于道具細致到這個程度。衣服、箱子、碗碟、內部裝潢和沈沒的過程全部非常仔細地按照原樣或者實際發生過程組織。雖然如此《泰坦尼克號》還是發生了一些錯誤。比如在電影中使用了有過濾嘴的香煙,但是這樣的香煙是1940年代中才上市的。
爲了拍攝真實的外景二十世紀福克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海岸購買了一塊16平方公裏大的地區,1996年5月31日在那裏設立了一個完整的電影攝影場。在四個月內在羅薩裏多的北部建造了一座規模和一座小城市一樣的攝影場,其中包括及其完整的基礎結構和多個攝影棚。
通過爆破他們制造了兩個巨大的水箱。一個可以容納6400萬升水的裏面裝有泰坦尼克號逼真的重建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旋轉270度。另一個可容納有2200萬升的水箱裏有一等艙豪華的內部裝飾。大水箱裏的模型雖然是完全成比例造的,但是拉蒙不得不做一些妥協。比如救生艇和煙囪被縮小了十分之一。部分甲板設施被省略,一個前甲板也被省略。這些被省略的部分後來被模型取代。救生艇甲板和主甲板均是電影舞臺,其它部分全部是鋼結構的外表,內部藏著能夠使得模型在拍攝沈沒景象時傾斜的裝置。旁邊還有一個可以在120米長的軌道上行走的、50米高的吊車。這架吊車不但在建造模型時作爲建築工具被使用,而且也被用來照明和攝影。在相應的場面拍攝結束後模型船被拆掉當作廢鐵賣掉,來補充一點拍攝經費。

挑選演員

下一個問題是挑選演員。尤其爲兩名主人翁傑克和羅絲必須選擇恰當的演員——他們決定電影是否成功。卡梅隆問克萊爾?丹尼斯是否願意演羅絲。但是丹尼斯覺得拍攝巴茲?魯爾曼導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已經很累了,另外她覺得這兩部電影很相似。此外卡梅隆還采訪過格溫妮絲?帕特羅。最初比利?克魯德普、斯蒂芬?多爾夫、馬修?麥康納、麥考利?卡爾金和克裏斯蒂安?貝爾被物色爲傑克的演員。最後中選的是當時還比較不知名的美國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和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溫斯萊特在英國主要因爲上演《理性與感性》而著名。對兩人來說《泰坦尼克號》使得他們的出名度都大大提高。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成爲少女的偶像。他出現在許多雜志封面商,其中包括《滾石雜誌》。在因特網開始普及時期他的名字是最多被尋找的人物名稱之一,從《泰坦尼克號》他在好萊塢走紅。此後他拍了許多暢銷的電影如《鐵面人》(1998年)、《海灘》(2000年)、《紐約黑幫》(2002年)、《我知道你是誰》(2002年)和《飛行者》(2004年)。凱特?溫斯萊特在《泰坦尼克號》後依然拍攝低預算電影如《北非情人》(1998年)和《聖煙》(1999年)。
在安排其它角色時也花費了一些時間。莫莉?布朗的角色本來計劃讓鄉村歌手芮芭?麥克伊泰演,但是麥克伊泰因時間沖突而拒絕。最後選擇了凱茜?貝茨。貝茨提出要60萬美元,二十世紀福克斯覺得這個價格太高了,但是因爲卡梅隆認爲貝茨最符合這個角色,因此他出部分自己的錢來雇用貝茨。羅伯?洛[15]或者傑克?達文波特最初計劃演卡爾?霍克利,但是後來覺得達文波特太年輕了。最後比利?贊恩獲得了這個角色。卡梅隆本來希望菲伊?雷演出年老的羅絲,但是雷覺得參加這樣一個項目太累了而拒絕。安?盧瑟福也拒絕。最後使用了當時已經86歲的格洛莉婭?斯圖亞特。大衛?華納扮演卡爾的仆人,他在1979年的電視劇《鐵達尼號遇難記》就已經扮演了角色。

 拍攝

1996年7月開始拍攝電影開始和結束時在現代的情節。這些場面是在潛水探測就已經被使用過的“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蒂什學院”號上拍攝的。在拍攝時有一個至今沒有找到的人將苯環利定摻入夥食,許多拍攝組的人,包括卡梅隆本人,被送入醫院。1996年9月開始在新的福克斯拍攝場地拍攝。
尾樓甲板的場景是使用一個特殊技術拍攝的。通過一個關節整個船尾可以直立起來。爲了保證特技演員的安全許多道具是用塑料泡沫做的。1996年11月15日拍攝上船的場景。泰坦尼克號的模型只有右舷,原因是因爲當地的風大多數從北吹過來,因此煙囪裏的煙看上去就好像船在航行一樣。但是這造成了一個困難,因爲從南安普敦啓航時泰坦尼克號是左舷停靠在碼頭上的。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拍攝組使用了一個很奇怪的方法:所有道具和服裝上寫的字都是左右相反的。假如在劇本裏寫著某人叢左往右走的話在拍攝時他從右往左走。在後期制作過程中所有拍攝的場景被鏡像反射過來。
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計劃拍攝138天,實際上使用了160天。由于他們必須數小時在冷水中拍攝,許多演員得了感冒、流感和腎傳染病,其中包括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一些演員因此退出,三名特級演員骨折。美國影視演員協會後來得調查認爲整個場地是安全的。卡梅隆本人從來沒有向他的演員道歉,因爲他這樣嚴格地要求他們。但是他承認他這次是非常嚴格:“我對我自己和我的組非常嚴格。我堅信在對付成千上萬的意外和這麽大的拍攝場地的時候,爲了保證沒有人出事,我必須采取一些軍事性的措施。我想假如您要指揮這麽多人的話您也不得不采取嚴格的措施。”溫斯萊特幾乎淹死,肘部受傷,患流感,她後來說,除非她獲得“許多錢”她不願再與卡梅隆合作。她承認卡梅隆是一個“和善的人”,但是“太易怒”。

特技

2200萬升的小水箱裏有一個巨大的液壓裝置,使用它可以使得一等艙的餐廳以及其大階梯以30釐米每分鐘的速度沈入水中。在第一次試驗是大階梯從它的固定中脫離,但是沒有人受傷。長223米的泰坦尼克號船首在被沈入水中是發現這個部分太大了,在水裏它就像一個減震器一樣。為了使得它能夠被沈入水中,卡梅隆下令將裏面的東西清空,他親手打破了一些船窗。餐廳完全被淹之後拍攝組實用了三天的時間來拍攝探寶者洛維爾的遙控潛水器是怎樣在現代探索船的內部的。泰坦尼克號沈沒後的場景是在一個130萬升的水箱裏拍攝的。它是拍攝場地上最小的水箱。水裏浮著的死屍上使用了特別的粉末。這些粉末在遇到水後結晶。通過這些粉末以及在頭髮和衣服上使用蠟使得演員們看上去像被凍死了一樣。
卡梅隆想通過這部電影推進視覺效果的能力,因此他讓他自己的公司數位領域繼續發展在《深淵》和《終結者2:審判日》中已經獲得的成就。尤其是逼真地模擬水的功能。至此為止大海一般是通過拍攝小的水面來模擬的,然後通過慢動作來放大,但是其效果不是非常好[27]。卡梅隆則讓他的攝影組通過動作捕捉來拍攝一個13米長的模型。水和煙是數碼化後添加上去的。他們使用了軍事的計算演算法來進行數位類比。為了完善整個結果的真實性,還有其他的東西通過動作捕捉拍攝和添加上去。視覺效果監視羅伯•勒加托將演員、自己和他的孩子的臉數位化來加強數位模擬人的真實性。除此之外還有一座20米長的,中間可以斷開的泰坦尼克號的模型,這是唯一一座可以入水的模型。機器艙裏的景象使用的是“傑瑞米亞•歐布萊恩”號裏的機器艙,然後通過模型和在藍屏前攝影的演員補充。為了省錢,一等艙的休息室只是模型,後來加上藍屏前拍攝的演員表演。模擬的過程使用了60部電腦,這些電腦使用當時還很罕見的Linux作業系統。

修剪

粗剪結束後卡梅隆對電影的結尾不滿意。在這個結尾中洛維爾看到老羅絲走到考察船的船尾。他以爲羅絲要跳海,因此與羅斯的孫女麗西一起來救她。羅絲要把鑽石扔到海裏去,其他人嚇壞了。羅絲說明這枚鑽石對于她來說有什麽感情意義,因此洛維爾開始理解她。最後羅絲把鑽石扔到水中。卡梅隆認爲此時觀衆早已把洛維爾忘了,這時再把他扯進來沒有意義。除此之外他不想在驚險的泰坦尼克號沈沒和感人的傑克之死後再添加這麽幽默和外交式的場面。
在第一次試放的時候在場的觀衆批評當時九分鍾長的、傑克和羅絲被卡爾的仆人追逐的鏡頭。除此之外卡爾對他的仆人許願說加入他殺了傑克或者羅絲的話他就把海洋之心給他的鏡頭也受到批評,因爲觀衆覺得即使像卡爾的仆人也不會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財富。卡梅隆後來把這個鏡頭剪掉了來縮短電影。
卡梅隆最後把電影交給管理美國發行權的派拉蒙電影公司時電影的總長度爲三小時。卡梅隆知道電影公司還會自己去修剪電影,因此他說:“你們只能在我的屍體上修剪我的電影。”後來他承認他當時不敢肯定這部電影會成功。

音樂

最初卡梅隆想讓愛爾蘭歌手恩雅作曲,在一個初始版本中他甚至已經使用了恩雅的音樂。但是恩雅謝絕了。小紅莓樂隊的前歌手多麗絲?奧裏奧丹也謝絕了,原因是她兒子的出生。最後卡梅隆問電影作曲家詹姆斯?霍納。卡梅隆與霍納已經在《異形2》(1986年)中合作過,但是從那次合作後兩人關系惡化。雖然如此卡梅隆對霍納在《勇敢的心》中的工作很欣賞,而霍納則覺得《泰坦尼克號》很有潛力,因此兩人再次合作。霍納按照恩雅的風格作的曲。爲了模仿恩雅的聲音他們專門爲沒有詞語的人聲伴唱雇用了挪威歌手西舍爾(Sissel Kyrkjebø)。因此許多觀衆覺得《泰坦尼克號》中的音樂與恩雅在《大地雄心》(1992年)中的歌《時間之書》非常類似。
席琳?狄翁唱了主題歌《愛無止盡》,作曲是霍納和威爾?詹寧斯。一開始卡梅隆不想在謝幕中使用歌曲,但是霍納沒有告訴卡梅隆就已經與詹寧斯作曲。最後霍納給卡梅隆聽這支歌時卡梅隆決定把這支後來獲奧斯卡獎和格萊美獎的歌放在謝幕中。作家鮑拉?帕裏西批評卡梅隆“在電影末尾商業化”[34]。在唱片和電臺版本中使用的是樣本版,這很不尋常。但是霍納、狄翁和索尼音樂決定將樣板版當作正式版,因爲“狄翁的聲音完美”。《愛無止盡》的一個樂器版在電影中成爲羅絲和愛情的主題。
此外其他藝術家也受邀請爲《泰坦尼克號》作歌,其中包括米高?維塔克?史密夫。他在他的唱片《Live the Life》的歌《In My Arms Again》的封面上他寫道:“受電影《泰坦尼克號》啓發寫成,非常感謝你們給我給你們貢獻一首歌的機會,非常感謝你們將它收錄在唱片中。”
這張唱片在美國出售了1100萬份,成爲美國出售最多、僅樂器的電影唱片。值得注意的是唱片上只有一個流行歌曲。1998年1月這張唱片在《告示牌》的列表中從11名上升到第一名。它保持16個星期第一名。此前沒有任何一張唱片能夠保持十個星期列第一名。在英國和波蘭電影音樂唱片業非常成功。在英國它也上升到第一名,在波蘭它七次獲白金。1998年3月31日加拿大唱片工業協會因爲該唱片出售100萬份而授予它金剛石地位。
由于第一張唱片如此成功因此與錄像帶發行的同時于1998年8月25日又發行了第二張唱片。《重返泰坦尼克號》包括電影中一些歌曲的新錄音和至此爲止沒有發行的內容。其中包括包括恩雅的妹妹和愛爾蘭Clannad樂團的歌手莫雅唱的《重返泰坦尼克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摻有對話的《愛無止盡》的新版本。
電影裏船上的樂隊演奏的音樂沒有被加入這兩張唱片。這個樂隊的名稱是I Salonisti,他們發表了一張自己的唱片《And the Band Played on – Music played on the Titanic》。

發行

《泰坦尼克號》最初計劃于1997年7月2日發行,但是到這一天制作還沒有結束。二十世紀福克斯和派拉蒙電影公司的上層開始緊張。對于二十世紀福克斯來說這個計劃是有高風險性的。預算時它的經費爲1.5億美元。但是在項目進行中就已經看得出實際費用會高得多。最後總經費爲兩億美元。這其中還不包括4000萬美元的廣告費。對于當時來說它是電影史中最昂貴的電影了。
公司領導人怕《泰坦尼克號》會重演《天堂之門》。這部當時非常昂貴的電影在經濟上失敗,導致了聯美電影公司被出售。也有人對卡梅隆的導演風格表示懷疑,甚至有將他撤換的建議。但是此時項目已經進行到了一個二十世紀福克斯無法將一個中心人物撤換而不使得整個項目失敗的階段了。二十世紀福克斯擁有全世界的出租和名稱權,但是爲了保險起見它將在美國的發行權以6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派拉蒙電影公司。由于費用不斷增高卡梅隆決定放棄他800萬美元的報酬,但是在電影完成後他從二十世紀福克斯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獎金。
派拉蒙電影公司將電影發行的日期向後推了五個多月,推到1997年12月19日。首映是于1997年11月1日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遠離好萊塢。通過《深淵》卡梅隆在日本有許多愛好者,對于《泰坦尼克號》首映來說有好處。盡管《紐約時報》對《泰坦尼克號》最初的反應一般,《綜藝》雜志對它的評價非常高。對于《泰坦尼克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評。一個多月後電影開始對大衆開放。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公開放映。1998年1月7日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和瑞士,1月8日在德國,1月23日在英國公開放映。此前,1997年12月20日在臺灣,次年3月5日在韓國,8月1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一年多後,1999年7月31日在美國發行了一張單盤可變形寬銀幕DVD,盤上基本上沒有多少附加內容。此前《泰坦尼克號》就已經成爲曆史上銷售最多的錄像帶了。派拉蒙電影公司因此估計DVD會很暢銷,作爲第一批它准備了近100萬份拷貝。事實證明這個估計正確。1999年和2000年初這張DVD成爲最暢銷的電影DVD。2000年4月它就已經出售了100萬份拷貝。當時美國只有百分之五的家庭有DVD放映機。後來卡梅隆才想發行一個更好的版本。
原版DVD發行六年後,2005年10月25日在北美發行了一套三盤的DVD。可變形寬銀幕的電影分在兩個盤上。此外還有29個未發表和未使用的場景和另一個結尾,此外還有一個按照1912年風格制作的新聞。本來還計劃編輯一個兩小時長的回顧,但是卡梅隆後來決定不使用這些材料。
2005年11月7日國際性地發行了一套兩張和一套四張的DVD。兩張的DVD上有重新數據化的電影,6.1通道聲響和詹姆斯?卡梅隆、凱特?溫斯萊特和其他人的聲響評論。除此之外電影的曆史資料員肯?馬歇爾也參加評論。席琳?狄翁《愛無止盡》的音樂錄像也在上面。在四張DVD的版本中除了有三張DVD的所有特殊內容外,在第四張尚還有HBO特殊節目“海洋之心”。

視覺風格

卡梅隆盡量通過使用當時的背景、衣飾和電腦成像來産生盡量如同當時的地點。除此之外他還使用表演手段來使得觀衆能夠與他的兩位主人翁盡量接近。爲此他多次使用主觀鏡頭,比如當傑克第一次來到一等艙時鏡頭從他的觀點出發來環視大樓梯的豪華,或者在泰坦尼克號沈沒時鏡頭與主人翁一同沒入深處。
在顔色上卡梅隆進場使用紅色和藍色。馬歇爾分析道:“紅色和藍色不斷交替,就像電影的感情高峰不斷交替一樣:愛與恨、熱與冷、接近與疏遠、關懷與階層特別的高傲。”[46]尤其在船首的接吻場景中這個交替特別突出。海的顔色多次在紅色和藍色之間交替。馬歇爾認爲這是“近似(滑稽)的顔色之美”。這個交替反應出羅絲內心爲自由戰鬥和同時其中隱藏的危險之間的鬥爭。

戲劇性

馬歇爾認爲《泰坦尼克號》在情節上是一個“災難和愛情故事的巧妙結合,兩者在各個主題層次上直到最小的細節都結合在一起”。在“仔細結合的情節”中每個故事層次都有一個自己的伏筆。平行的敘述一直保持到最後。
通過添加一個在現代的、紀錄片式的層次使得時間和敘述的層次不斷故意地被打破。圖特貝爾格認爲年老羅絲屏幕外的聲音使得觀衆覺得自己“聽取一個個人的報道”。馬歇爾認爲這個現代的層次“將可怕的結尾相對化”,因爲觀衆始終知道,女主人翁幸存了。同時導演通過這個現代層次也結合了現代的內容。通過探寶的主題他顯示了當時導致災難的原因——盲目的科學野心和貪財——今天依然存在。
羅絲是電影故事中承受困難的人,而傑克則是解決問題的人。卡爾則代表著反面人物。他是傑克和羅絲的敵人。他導致了羅絲的困難,而敵對傑克的“解決問題”的任務,他反對傑克避免和阻止的解決方法。此外卡爾通過控制來對付羅絲的感情——而傑克則代表著反控制。

主題和內容

圖特堡說《泰坦尼克號》是“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變異,不過在這裏不是家族的,而是社會階層的隔絕是愛情的阻礙”。這個愛情故事的背景是一個堅固的階層社會。而兩位主人翁必須反抗地、幾乎革命性地克服這個階層隔閡才能聯合到一起。卡梅隆本人顯然反對通過船艙等級代表的階層結構,他本人同情下層階級。圖特貝爾格認爲卡梅隆批評“上層階級……幸存的隔閡和同情傑克這樣的愛爾蘭移民,他們希望在美國獲得同等待遇。”
羅絲必須主動地自我解放。馬歇爾說:“羅絲必須重複地在愛與富裕、冒險和安全、危險的獨立和通過金錢婚姻導致的市民賣淫的角色之間選擇。”圖特貝爾格認爲這個解放過程是這部電影尤其受少女歡迎的主要原因。所有女性在青春期遇到的困難全部被羅絲代表了。在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上她脫離了父母,發現了自己的性。
圖特貝爾格認爲在電影的敘述元素中有許多成年人的性的標志。他認爲“電影的圖解和比喻明顯地標志著性。”他認爲冰山撕破船體代表著少女的受傷恐懼。船身沒入深處代表著少男的穿透恐懼。
與這個浪漫故事相對的是導致災難的男性人物對技術的盲目信任。馬歇爾分析道:“泰坦尼克號是男人全力幻想的標志和現代社會的技術之夢。在瘋狂的自信下他們以爲能夠抵抗任何自然現象。在這艘船上電影敘述了一個女性解放的故事。”[48]馬歇爾認爲這些題目的綜合是這部電影成功的秘密:“災難、個人反抗和新生活的開始比肩繼踵。”

電影音樂

霍納和卡梅隆很快就同意“1940年代式的好萊塢大(樂隊)戲劇性音樂”對電影沒有好處,當時的音樂也不合適。《泰坦尼克號》的音樂主要是合成器和合唱音樂,古典樂隊配合。霍納主要使用女聲伴唱,比如在《世事難料》中。除此之外他通過使用愛爾蘭民族音樂來強調電影中愛爾蘭移民的內容。愛爾蘭民族音樂的活潑性與“一等艙裏高層的沙龍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電影裏有四個主題,其中最重要的主題是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碰撞的主題,此外還有傑克、羅絲以及兩人的愛情的主題。霍納在作曲時就安排到這四個主題“可以同時演奏,可以互相之間過渡”。
在沈沒的場景中電影音樂也有戲劇性的作用,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制造緊張氣氛[49]。它強調人和機器爲幸存而奮鬥。威斯康星大學歐克萊爾分校的朱麗?奧爾森寫道:“氣氛不僅使用固定低音造成,而且還使用了突然的強烈的聲響。這個聲響表明船和它的乘客不會不奮鬥就沈沒的。”霍納在這裏主要是要“強調和使得觀衆參加感情故事”。

票房收入

《泰坦尼克號》于1997年12月19日(星期六)在美國公開放映,在星期日它就已經收入了2850萬美元。在此後的一周內它的收入翻了三倍。即使在三個月後依然能夠達到滿座。一直到15個星期後每星期的收入才下降50%,一般電影在首映後就開始每周下降40%了。1998年3月《泰坦尼克號》成爲第一部收入10億美元的電影。許多人多次看這部電影。電影唱片以及書《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也非常暢銷。這本書數星期在《紐約時報》的列表上占第一位——這是第一部這麽暢銷的電影書籍。
《泰坦尼克號》總共收入18.353億美元,因此是曆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假如把通貨膨脹算進來的話它在全世界的總收入爲22.45億美元,排在《亂世佳人》(1939年)、《星球大戰IV:新希望》(1977年)和《白雪公主》(1937年)之後列第四名。在這個排行榜上值得注意的是《泰坦尼克號》是唯一當代的前列電影。在這個排行榜中只有四部不到30年老的電影進入前十名,其中排在第二名的《侏儸紀公園》(1993年)的收入(將通貨膨脹算入的話)不到《泰坦尼克號》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泰坦尼克號》近70%的收入是在美國和加拿大外獲得的[52]。在許多歐洲國家裏它列票房收入第一,包括法國(2060萬觀衆)、瑞士(190萬觀衆)、西班牙(1080萬觀衆)和英國(6850萬英鎊收入)。在德國有2060萬觀衆觀看《泰坦尼克號》,它排在《森林王子》之後列第二名。在中國的票房爲4353萬0834.3美元(按當時彙率8.27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計算),是迄今爲止中國票房最高的電影。

批評

絕大多數批評家和觀衆對《泰坦尼克號》的評價很好,不過對電影的評價差異很大。在電影制作還沒有結束前觀察家就已經批評電影的巨大制作費用。當時即使是預算中的1.5億美元制作費用就已經是非常不尋常的了。另外有人批評電影中的愛情故事似乎比災難還要重要。此外雖然卡梅隆非常注重曆史的真實性但是在電影中還是出現了曆史錯誤。此外還有人批評電影中的庸俗因素以及其故事的一般性。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次評選中《泰坦尼克號》被評爲曆史上最糟糕的電影。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次網上民意調查將《泰坦尼克號》列爲最佳電影。
最主要的批評針對由凱特?溫斯萊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主演的、描述非常詳細的愛情故事,批評家認爲這個故事只是無益地阻礙故事的發展。傑夫?米拉在《休斯敦紀事報》中寫道:“電影開始一小時又45分鍾時船與冰山相撞,但是此後我們立刻又可以看到劇本作家詹姆斯?卡梅隆的基礎敘述添加物——一個船上浪漫史。”德國電視雜志《TV Movie》認爲從這個時刻開始這部電影才真正展示出它的強處:“100分鍾後地獄終于開始了。此刻詹姆斯?卡梅隆完全進入他的精華……計算機技術的真正勝利。
《Decent Films Guide》的斯蒂芬?格雷達努斯也認爲電影過度注重愛情故事了:“也許《泰坦尼克號》最悲傷的是它這麽注重其浪漫理想,而信譽、責任和英雄氣概這些無私的美德則不被顧及。”[57]另一方面也有贊賞電影的愛情宗旨的批評。比如Janet Maslin在《紐約時報》中寫道:“卡梅隆魔術般地在他的電影中把一對由凱特?溫斯萊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扮演的愛人結合到一起。”[58]Scott Renshaw在他的評論中寫道:“這部電影可能是今年影響力最大的電影,此外它還包含著一個非常好的愛情故事。”
這部規模宏偉的電影的技術和表演實現受到好評價。批評家將《泰坦尼克號》的規模與好萊塢經典作品如《賓虛》(1959年)或者《克利奧帕特拉》(1963年)相比。著名電影批評家羅傑?埃伯特寫道:“這是一部無暇的作品,組合聰明,表演感人……拍這樣的電影不難,但是要拍好幾乎不可能。技術困難極大,電影制作者能夠將曆史和故事結合進來幾乎是一個奇迹。我既被故事也被悲傷的曆史打動。”德國電影雜志《film-dienst》也認爲這個結合成功:“盡管幾乎瘋狂的盡可能按照原樣重建船及其內部,盡管巨大的規模,其結果不僅僅是一個扮裝和災難電影:舒適的安靜的節奏,部分極好得很演員以及藝術性的攝影工作者使得這部曆史變成一個愛情故事。”詹姆斯?貝拉迪內利也這樣認爲:“精細到細節,但是總體巨大,《泰坦尼克號》是曆史電影的藝術。這樣的電影很少了。觀衆不僅僅看《泰坦尼克號》,觀衆領略它。”電影雜志《Cinema》認爲這部電影是“一個現代神話的宏偉表現”。
也有人稱《泰坦尼克號》是蔓延的商業電影的頂峰。依靠巨大的技術資源將一個簡單的內容籠罩在美麗的圖像中。Time Out Magazine的傑夫?安德魯稱沈沒周邊的故事極其庸俗:“不論一部這麽勞民傷財的電影的道德,這個沒有前例的豪華缺乏一個精心思考的,或者至少令人滿意的故事。《洛杉磯時報》的電影批評家肯尼斯?杜蘭認爲故事和對話全部位于視覺之下:“真正令人垂淚的是卡梅隆認爲他能夠寫這樣的電影。這不僅僅是一個幻想——這離現實遠著呢。”《舊金山觀察家報》的巴巴拉?舒爾加色只給了《泰坦尼克號》四顆星中的一顆。她尤其批評劇本:“兩位主人翁在這本無法思議地糟糕的劇本中互相叫對方的名字的次數說明劇本根本缺乏他們否則可以進行的有趣的對話。”
詹姆斯?霍納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音樂是他最大的成功,總的來說獲得好評。朱麗?奧爾森稱霍納寫了“當代最困難和最敏感的音樂之一”,“通過其複雜性和安逸極其恰當地造成了氣氛和解決的平衡”。另一方面有些批評家懷疑主要用合成器演奏的音樂是否真的適合電影的氣氛

影響

由于它的規模、它巨大的制作費用以及它的成功《泰坦尼克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此外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在制作的時候達到這個規模,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昂貴,也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如此立地成功。對于此後的好萊塢作品來說《泰坦尼克號》創造了一個新的標志。從此大電影公司更加趨于批准花巨資來生産可能獲得大收入的電影。
泰坦尼克號的故事以及船上的人的故事也留下了痕迹。電影中顯示了船上的大副威廉?莫多克被賄賂以及他用槍打死了兩名乘客和最後自殺的景象。在蘇格蘭莫多克的家鄉他的侄子斯科特?莫多克因此認爲電影誣蔑了他叔叔的人格,要求正確地說明他叔叔實際上是非常認真地試圖僅可能地救人。數月後福克斯的副總裁親自去莫多克的家鄉向莫多克的親人道歉,並向莫多克的紀念基金會捐獻了8340美元。在DVD的評論音軌中後來卡梅隆親自道歉,他說,船上的確有長官開槍來保證“婦女和兒童首先”規則的實行。
即使在發表數年後《泰坦尼克號》依然在電影、電視和音樂中被提到。比如在《冒牌天神》(2003年)中一個年老的婦女問吉姆?凱瑞演的主人翁《泰坦尼克號》中的內容問題。比如她責備吉姆?凱瑞沒有讓傑克“上那扇門”,結果使得他凍死了。其它電影則影射傑克讓羅絲在船首“飛”的情節,結合上“我是世界之王”這句話,不過在《泰坦尼克號》裏這句話是在另一個情節裏說的。比如在《顫栗汪洋2/漂浮》(2006年)中。其他導演引用這句話來強調自由,比如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2004年)中。
一些電視連續劇和電視劇中也影射《泰坦尼克號》。甚至連廣告也使用類似電影裏的情節。比如美國電視裏有過一個給黃頁做的廣告。在這個廣告裏年老的羅絲如同電影中把鑽石扔到水裏。但是隨後又把它撈出來賣掉。隨後出來的口號是“選擇正確的經濟抉擇”。1998年比爾?帕克斯頓和卡梅隆在美國搞笑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中演出了一個搞笑小品。這個小品裏說羅絲假造了整個故事。卡梅隆接受了這個假造,因爲否則的話觀衆會抗議暴動。韓氏兄弟在他們的《河》的音樂錄像中對《泰坦尼克號》的故事搞笑。最後年老的羅絲(也是由格洛莉婭?斯圖亞特演的)打開她的CD放映機,把韓氏兄弟的CD扔到海裏。

獎勵
 
男主角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獲得MTV電影獎最佳演員獎雖然當時落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美國電影評議會、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和紐約影評家協會對柯蒂斯?漢森的《洛城機密》的評價更高些,但是在影院裏《泰坦尼克號》非常成功。
1998年奧斯卡獎頒發時《泰坦尼克號》尤其引起了注意。它14次被提名,獲得了11次獎,這樣它到達了1959年《賓虛》的紀錄。2004年《指環王:王者歸來》被提名11次,獲得了11次獎,從獲獎的比例來說好些。有趣的是凱特?溫斯萊特和格洛莉婭?斯圖亞特都被提名,兩人演了同一角色。2001年《攜手人生》又重複了這個情況,有趣的是這次凱特?溫斯萊特也被提名。此外格洛莉婭?斯圖亞特是至今爲止最年老的被提名的人,當時她87歲。
由于它的普及和規模《泰坦尼克號》在美國電影學會的五個最佳列比表上有名。2007年在百大電影上列83名、在百大驚悚電影上列第25名、在百大愛情電影上列第37名、在百大電影金曲上列第14名(《愛無止盡》)、在百大電影臺詞上列第100名(“我是世界之王”)。
全美民選獎授予《泰坦尼克號》最佳電影的稱號。在美國外它也獲得了許多獎勵,比如在日本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外國電影獎。《泰坦尼克號》在全世界總共獲得了近90個獎,此外還有47次提名。
 奧斯卡獲獎
在奧斯卡獲得十一個獎項,分別是: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攝影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主題歌曲
最佳剪接
 最佳原著音樂
最佳視效
最佳音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0%B5%E9%81%94%E5%B0%BC%E8%99%9F_(1997%E5%B9%B4%E9%9B%BB%E5%BD%B1)

泰坦尼克號 RMS TItanic(簡稱)/Royal Mail Steamship Titanic(全稱)

  英國皇家郵船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是奧林匹克級郵輪的第二艘郵船,20世紀初,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制造的一艘巨大豪華客輪。由位于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的哈蘭德與沃爾夫(Harland and Wolff)造船廠興建。泰坦尼克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客輪,被稱爲是“永不沈沒的船”或是“夢幻之船”。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度相當于11層樓。是當時一流的超級豪華巨輪。計劃與姐妹船 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和 不列顛尼克號(RMS Britannic)一道爲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乘客們提供快速且舒適的跨大西洋旅行。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發,途經法國 瑟堡-奧克特維爾(Cherbourg-Octeville)以及愛爾蘭 昆士敦(Queenstown),計劃中的目的地爲美國的紐約(New York),開始了這艘“夢幻客輪”的處女航。4月14日晚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大約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兩小時四十分鍾後,4月15日淩晨2點20分沈沒,由于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爲止最爲人所知的一次海難。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海難而改編。
  泰坦尼克號最後存活于世的3名生還者皆女性。2006年5月6日,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事發當時5歲。2007年10月16日,另外一位生還者逝世,終年96歲,事發當時她不足一歲,因此對事件沒有回憶。目前只有一名生還者仍然存活,但她在意外時只有兩個月大,同樣對事件沒有回憶。

"RMS Titanic"的命名

  RMS Titanic的翻譯爲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港臺譯爲鐵達尼號)。此名稱的由來是因爲在遠洋郵輪盛行時,所有英國的大型郵輪均屬于英國皇家,因此在船名前加上“Royal Mail Steamship(皇家郵船)”,而“RMS”就是“Royal Mail Steamship”的縮寫,Titanic的意思可以分成兩部分:“Titan | nic” ,“Titan”是希臘神話中的泰坦神的名字,“nic”是白星航運公司慣用的船名後綴。也許英國人的意思就是爲了表明這艘船是絕不會沈沒的。所以泰坦尼克號的官方名稱是RMS Titanic。

建造背景

  1901年英國白星公司被美國財閥朱利厄斯?皮爾龐特?摩根的IMM國際海運公司收購之後,他的目標是卡納德公司。而財政狀況窘迫的卡納德公司則被迫向英國政府尋求幫助。1907年,兩艘空前規模的快船——首次使用大型蒸汽輪機的盧西塔尼亞號和毛裏塔尼亞號加入了卡納德公司龐大的郵船隊。現在白星公司在競賽中被甩到了後面。有IMM做後盾,白星公司決定迎頭趕上。
  1908年的一天晚上,哈蘭?沃爾夫船廠老板皮爾裏勳爵和白星公司主席布魯斯?伊斯梅,在皮裏勳爵位于倫敦貝爾格萊維亞區的大宅中共進晚餐。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Harland & Wolff,HW)從1871年起就是白星公司的忠誠合作夥伴。他們談到了卡納德公司的兩艘新船。伊斯梅提出在HW船廠建造兩艘空前規模的巨輪,每艘有三座煙囪,噸位要超出卡納德公司兩艘新船15000噸左右。隨著兩人在皮爾裏的書房裏,兩艘船變成了三艘,三個煙囪變成了四個煙囪。這三艘史無前例的巨船,將成爲無可爭議的大西洋航線霸主,不光是在噸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華程度上。新船將擁有高度跨三層甲板的頭等餐廳,甚至三等艙的裝潢也將遠比其它的郵船要舒適高級。新船要達到26至27節的高速。白星公司准備在新船上安裝三副螺旋槳。爲了試驗這種新配置的可靠性,白星公司于1909年從“自治領海運公司”購買了兩艘15000噸級的客船--雙螺旋槳的梅甘尼克號和三螺旋槳的勞倫鐵克號,作對比試驗。三個螺旋槳被證明可以給郵船帶來速度上的優勢。
    奧林匹克級郵船中的第一艘“400號船”在1908年12月16日在哈蘭?沃爾夫船廠開工。與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和巨人號(RMS Gigantic,泰坦尼克號海難後改名不列顛尼克號,RMS Britannic)。由于船體尺寸太大——長達880英尺,哈倫?沃爾夫船廠的造船臺顯然不能同時開工三條船。他們決定先建造1號(泰坦尼克號)和2號船(奧林匹克號)等1號船下水之後再開工建造3號船(巨人號)。

建造概況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于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于次年的3月31日完成。泰坦尼克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裏(William Pirrie)、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以及總經理亞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資金來自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全長約269.06米(882.75英尺),寬28.19米(92.5英尺),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爲18.3米(60英尺),注冊噸位46328噸(淨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4個碩大無比的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用于排出煤煙。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實際用途是作爲主廚房的煙囪和通風。船上的25五臺雙端以及四臺單端鍋爐的動力來自159臺煤炭熔爐,強大的動力使泰坦尼克號的最大速度達到23節。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爲四汽缸往複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1000馬力。船上有891名船員,可以運載2200名以上乘客。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面。在當時,泰坦尼克號的奢華和精致堪稱空前。船上配有室內遊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家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並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爲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的居住環境和休息室都同樣高檔,甚至可以和當時許多客輪的頭等艙相比。三臺電梯專門爲頭等艙乘客服務;作爲革新,二等艙乘客也有一臺電梯使用。泰坦尼克號的面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像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莊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號。……不錯,就像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然後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擡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志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家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裏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遊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臺升降機;作爲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臺升降機。不過,三等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  
  船上最爲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杆的大樓梯一直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征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煙囪之間還有一個相對樸素的類似樓梯。詹姆斯?卡梅倫在他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盡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細節部位並不一樣。在經過奧林匹克號首航的觀察發現,A甲板的乘客會被水霧淋到,貫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這兩處缺陷都在泰坦尼克號上得到了改進,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爲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臺。
  泰坦尼克號被認爲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爲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沈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了,所以《造船專家》(The Shipbuilder)雜志認爲其“根本不可能沈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沈這艘船。”

處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處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黴的碰撞(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一切圓滿。泰坦尼克號于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等待10號那天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作爲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于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罷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點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遲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所以從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郵船煤艙裏搜刮幹淨了所有的煤塊。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永不沈沒”的泰坦尼克號啓程駛往新世界。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Award?Smith)。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臺鍋爐中的25臺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莊嚴號(不是後來德國賠償的那艘)、費城號、聖劉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這艘46000噸的大船似乎對其它船只很有吸引力。當它即將起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爲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泰坦尼克號的拖船伏爾甘號把紐約號的船身頂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郵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泰坦尼克號將乘客分爲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爲計劃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只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只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爲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泰坦尼克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只最爲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
  當天晚7點,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貨物搭乘“遊牧”號和“交通”號兩艘專用擺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美國富翁阿斯特和瑪格麗特?布朗夫人——後來被報紙稱作“永不沈沒的尊貴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一批對新世界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愛爾蘭移民登上了船。一個乘客在這裏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裏價值連城。
  爲了以比奧林匹克號更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地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幸存的船員說,他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這麽寧靜的北大西洋。
  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號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節。盡管認爲卡納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藍飄帶來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號沒有發生什麽大事。船上的電報員菲利普忙著替頭等艙乘客們拍發昂貴的私人電報,大多是報平安的和股票買賣交割的指令。

冰海沈船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甚至一點風都沒有。如果有的話,船員會發現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點點磷光。泰坦尼克號以22.3節的速度在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只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遠。但是,泰坦尼克號的船員忘記帶上望遠鏡,瞭望員不得不用肉眼觀測。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裏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臺的警鍾,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個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冰山撞擊了船體,導致船底的鉚釘承受不了撞擊因而毀壞,當初制造時也有考慮鉚釘的材質使用較脆弱,而在鉚釘制造過程中加入了礦渣,但礦渣分布過密,因而使鉚釘變得脆弱無法承受撞擊(當時鉚釘撞擊時承受壓力爲約爲1萬44磅),鉚釘斷裂後,海水湧進水密艙,但當時泰坦尼克號水密艙最大承受極限爲4個,而進水部分爲5個超過承受極限。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爲人們所熟知。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爲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爲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爲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裏。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麽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裏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余的過熱高壓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長和哈蘭•沃爾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托馬斯?安德魯一道檢查受損情況。前面的五個隔艙都湧進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條不紊地漫過H甲板。在郵件艙昏暗的燈光照耀下,成包的郵件漂浮在海水上。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平靜地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複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已經都很清楚了。15日淩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卡佩西亞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弗吉尼亞號、奧林匹克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裏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亞號的收發報員則在這時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這艘船已經被浮冰困了將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沒什麽大事,好像也不會發生什麽大事。
  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的工作則是亂七八糟,盡管婦女和兒童(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不過這也不能怪船員,當時的航海界都認爲如果救生艇滿載人員放下去的話,會造成損壞甚至傾覆。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設計得很結實,但是船員們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還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後被救上救生艇)。在船的左舷,救生船只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折疊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注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面對生死抉擇,有些人選擇象紳士一樣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禮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個紳士”。來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讓給一個孩子的母親,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則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員、他的船,在最後一刻跳進救生艇。人性的善與惡,在這裏被揭露無遺。隨著湧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來越多,船尾逐漸離開水面,高高地翹起。淩晨1點35分,海水浸入了鍋爐室。2點10分,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臺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爲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沈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沈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
  許多乘客雖然逃離了船身,但因爲未能搭上救生船,而在沈船時一起被吸進海內,或者是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失溫而死。不少乘客的屍體未能尋回,他們很有可能被困在船艙內活活淹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鍾,卡帕西亞號的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卡帕西亞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4月18日,卡帕西亞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幸存者。泰坦尼克號沈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于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吊唁電報。

海難後果和影響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産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她的沈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沈沒那天爲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沈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沈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爲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沈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污迹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曆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爲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與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撞擊示意圖和大衆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沈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沈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沈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沈。直至1985年9月1日,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爲,由于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沈沒。
  泰坦尼克號沈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沈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爲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泰坦尼克號的沈沒極大地影響了船的制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該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只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爲一種求救信號。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幾個關于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沈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于乘客數,而是基于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于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沈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還爲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衆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沈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泰坦尼克號沈沒後,制訂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規。對救生艇的要求很簡單: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各大海運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來進行改造工作。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爲在她下沈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沈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它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據專家分析,困在船尾的人在船只沈入海底後十分鍾左右因爲水壓導致船尾內爆,或立即被海水或船身壓死,或窒息致死。

泰坦尼克號日志

  1907的夏天
  皮爾裏勳爵-Harland Wolff的主席 和White Star Line 的主席布魯斯?伊斯梅決定建造奧林匹克級郵輪
  1909/3/31
  奧林匹克級郵輪的1號和2號船——奧林匹克號及泰坦尼克號建造工程開始了
  1911/5/31
  泰坦尼克號下水,開始曬裝和裝潢工程
  1911/9/
  奧林匹克號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
  1912/2/3
  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
  1912/3/31
  泰坦尼克號准備離開Belfast,駛向SouthAmpton
  1912/4/2
  泰坦尼克號在早上8:00離開Belfast,駛向SouthAmpton
  1912/4/5~10
  最後一次給泰坦尼克號上的家具刷油漆、清理地板和地毯
  1912/4/10(星期三)
  5:18 船員到了泰坦尼克號上
  6:00 托馬斯?安德魯到了泰坦尼克號
  7:00 史密斯船長到了
  9:30 伊斯梅到了船上
  9:30~11:30 旅客到了船上
  14:00 泰坦尼克號終于可以登上旅途了,因爲差點和紐約號的撞擊,拖延了一些的時間
  18:30 泰坦尼克號到了Cherbourg碼頭, 兩艘較小的白星輪船把客人、行李、信件運接走了
  20:10 泰坦尼克號駛向愛爾蘭
  1912/4/11
  11:30 泰坦尼克號到了Queens Town。
  13:55 泰坦尼克號離開Queens Town駛向New York
  1912/4/12
  泰坦尼克號收到第一封恭喜她的處女航,順便提醒了她周圍有很多冰山的信息,史密斯船長決定往南走
  1912/4/13
  23:00 無線電機器壞了, 傑克?菲利普和他的助理Harold Bride,整晚都在修機器,一定要在早上5:00前修好
  1912/4/14
  21:00 泰坦尼克號從Caronia收到了一份冰山警告,Cap. Smith把它寄給了值班的警衛
  23:40 瞭望員弗雷德裏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冰山,並敲了3下駕駛臺的警鍾
  24:00前 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1912/4/15
  0:05 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
  0:15 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認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電報
  0:45 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
  0:55 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
  1:35 海水浸入了鍋爐室
  1:40 最後一艘折疊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注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
  2:10 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
  2:13 船上29臺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
  2:17 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
  2:18 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爲兩截
  2:20 船頭部分沈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沈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
  3:30 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亞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
  4:00 卡帕西亞號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纜繩
  8:50 卡帕西亞號掉頭返回紐約
  1985/9/1
  海洋勘察人員在大西洋底終于發現了已沈睡73年的泰坦尼克號船頭部分殘骸

泰坦尼克號的凶兆

  1898年,英國作家摩根?羅伯森寫了一本名叫《徒勞無功》的小說。小說寫了一艘號永不沈沒的豪華巨輪,名爲泰坦號(Titan),從英國首航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這是人類航海史上空前巨大也最是豪華的客輪,船上裝備了當時力所能及的一切華貴設施,滿船裝載的都是有錢的乘客,人們在這巨輪上盡情地享受著。但是,這艘巨輪首次出航就在途中撞上冰山,悲慘地沈沒,許多乘客葬身海底。
  誰也沒有料到,這本小說中寫的故事,竟成了十四年後不幸的現實。1912年4月有15日夜間,當時最大的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因撞上冰山而沈沒。
  悲劇發生後,有人想起這篇小說,發現除了船的名字幾乎相同外,兩者還有衆多的極其相似之處:
  兩船都是初次出航就沈沒,其原因都是撞上冰山,肇事地點都在北大西洋。
  兩船航行的時間都是在四月份,航線都是從英國到美國。
  “泰坦號”所寫的乘客和船員人數爲三千人,“泰坦尼克號”乘客和船員人數爲近三千人。
  泰坦號設想重量爲7萬噸,泰坦尼克號實際重量爲6萬6千噸。
  泰坦號長度爲800英尺,泰坦尼克號長度略多于880英尺。
  兩船的螺旋漿數均爲三個,碰撞冰山的時速均爲23節。
  還有一點相同的是,兩船出事後乘客傷亡慘重的原因都是因爲船上的救生艇不夠。
  有人比較了《紐約時報》所刊登的“泰坦尼克號”沈沒的消息,其情節、過程與羅伯森筆下的小說極其相似。以至可以說,小說中的故事就是提前了十四年後出現的泰坦尼克號沈沒的寫照。

泰坦尼克號相關影片

  以下四部電影是根據泰坦尼克號處女航時撞擊冰山而沈沒一事改編的十多部的電影中較有名和優秀的:
  1、《泰坦尼克》,于1915年拍攝的一部意大利無聲電影,導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成片于1943年,由德國導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攝,是一部反英紀錄片
  3、《泰坦尼克》,成片于1953年,導演Jean Negulesco
  4、《冰海沈船》(《銘記的夜晚》)《A Night to Remember》,成片于1958年,導演羅伊?沃德?貝克  
  6、《泰坦尼克號》,成片于1997年,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

  《冰海沈船》(《A Night to Remember》(1958) )介紹
  冰海沈船于1958年7月3日首映,爲目前最佳的泰坦尼克號系列電影之一。
  導演:羅伊?沃德?貝克
  演員:肯尼思?莫爾 霍納爾?布萊克曼
  簡介:1958年拍攝的鐵達尼號沈船災難故事片舊版。這是一部載入史冊的影片;本片描寫了1912年號稱“世界之最”的英國豪華遊輪“泰坦尼克”號的“處航”因撞冰山沈沒的情景,真實而生動的刻畫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號沈沒過程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精神面貌。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TITANIC》(1997)介紹

  派拉蒙電影公司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于1997年將泰坦尼克號的事件改編爲電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轟動全球。
  該片拍攝曆時五年,耗資二億美元。影片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劃准備下,于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紮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于在1997年12月年底大功告成。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美金的預算,讓《TITANIC》成爲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並且位居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它是世界電影史的一個神話!影片更是一部展示當代電腦特效科技水平的傑作。這部影片奇迹般地、空前地賣座使它成爲好萊塢20世紀末的象征(也許就像當年的《飄》一樣),詹姆斯?卡梅隆已經登上了世界商業電影的最高峰。
  該片當時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全球票房收入爲18億3540萬美元(北美地區爲6億美元,中國三點六億人民幣),成爲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區曆史單部最賣座影片的第一名。沈沒之船上永不沈沒的愛情絕唱,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劇情簡介:
  爲了尋找1912年在大西洋沈沒的泰坦尼克號和船上的珍貴財寶-價值連城的“海洋之心”寶石,尋寶探險家布洛克從沈船上打撈起一個鏽迹斑斑的保險櫃,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著鑽石項鏈的年輕女子。這則電視新聞引起了一位百歲老婦人的注意,老人激動不已,隨即乘直升飛機趕到布洛克的打撈船上。原來她名叫羅絲•道森,正是畫像上的女子。
  看著畫像,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現在老人的眼前:1912年4月10日,准備首航的泰坦尼克號停泊在港口,碼頭上人山人海,爭相目睹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最豪華的輪船。羅絲,一位美麗漂亮而又不乏氣質的貴族小姐與她的母親及未婚夫-鋼鐵大王之子卡爾?霍克理一同登上了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年輕的流浪畫家傑克?道森靠賭博幸運地贏到了三等艙的船票,高喊著“我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他在最後一刻登上了巨輪。泰坦尼克號啓航了,早春的大西洋上風和日麗,碧波萬裏,傑克和他的夥伴站在船頭眺望前方,高聲歡呼:“我們是世界之王”,興奮不已,仿佛此時世界已屬于他們。
   羅絲在上層社會的交際圈中生活,早已厭倦了貴族們的虛僞做作,感覺自己無異于籠中之鳥,她愁眉不展地來到甲板上眺望遠方,排遣愁情。傑克一看到羅絲,就被她的氣質所深深吸引。夜幕降臨,又一場燈紅酒綠之後,羅絲對未來和婚姻感到萬分無奈;她沖向甲板,試圖跳入大海結束一生。傑克及時發現並且在關鍵時刻以自己的真誠和獨到的幽默說服了羅絲。盡管卡爾很不情願,但爲答謝傑克的救妻之恩,他只好邀請傑克到頭等艙裏進餐。卡爾本想借機寒磣傑克一番,沒想到傑克在餐桌前的坦誠之言竟博得滿堂喝彩。傑克和羅絲兩人從此相識並開始了解對方,羅絲向傑克吐露心中郁悶:"我覺得這一生不外如此,就象已經活了一輩子似的。無數的宴會、舞會、遊艇賽、馬球賽,能接觸到的都是思想狹隘、有口無心的人。我感覺就象站在懸崖邊,沒人拉我回來,沒人關心,甚至無人理會。”在傑克的開導和陪伴下,羅絲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樂,燦爛的笑容終于重新洋溢在她的臉龐。
  羅絲的未婚夫卡爾發現了傑克和羅絲的來往之後,心中十分不快,他送給羅絲一條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鏈“海洋之心”,並對她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意圖博得羅絲的歡心。然而在羅絲的眼裏,卡爾只是一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她從心底裏不願嫁給他。可是在母親與未婚夫的壓力之下,羅絲不得不有意回避傑克的感情,可正因爲這樣露絲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傑克。
  從相知到相愛,雖然只是短短幾天時間,羅絲和傑克已經無法分開。在臥室中,羅絲戴上了“海洋之心”,由傑克繪出了那張令她永生難忘的畫像。羅絲決定無視家庭和禮數的壓力在泰坦尼克號靠岸後與傑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距離這對情侶僅咫尺之遙。
  白星航運公司經理布魯斯?伊斯梅爲了讓泰坦尼克號超過奧林匹克號的首航速度記錄,不顧潛在的冰山威脅暗示船長史密斯提高船速。14日夜晚,海面出奇的平靜,泰坦尼克號仍然全速行駛。瞭望臺發現正前方的冰山後立刻通知了駕駛艙和大副,可是慣性極大的輪船已來不及躲避, 船體右舷被冰山割裂,五個水密艙進水。號稱“永不沈沒”的泰坦尼克號將在兩小時內沈沒。而此時船上的救生艇只夠一半乘客使用,船上陷入一片恐慌。
  不料,這時傑克卻被霍克利以偷竊鑽石之名栽贓陷害,並被關在下層船艙。不明真相的羅絲隨衆人一起在甲板上等候救生艇,可她終究還是相信傑克是無辜的。羅絲不顧一切回到空無一人的船艙尋找傑克,並在緊要關頭找來救生斧救出他。兩人來到甲板,羅絲在傑克的勸說下上了救生艇。救生艇徐徐放下,羅絲神情恍惚,突然她放棄了也許是最後的逃生機會跳回泰坦尼克號,這對情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夢幻之船”泰坦尼克號開始緩緩下沈,一幕悲劇開始上演。漆黑的海洋和天空連成一片,無情的吞噬著絕望的乘客。傑克帶著羅絲跑到船尾,爬上欄杆(也就是他們愛情開始的地方)堅持到最後,直到泰坦尼克號沈沒。兩人全力掙紮出巨大的漩渦之後,傑克將羅絲推上一塊漂浮的木板,自己卻浸泡在冰冷的海水裏。
  幾分鍾之後,救生艇返回救起了奄奄一息的羅絲,而此時早已凍僵的傑克卻被冰海無情的吞沒。羅絲信守對傑克許下的諾言,勇敢地活著。
  八十四年後,羅絲又來到泰坦尼克號沈沒的地方,將“海洋之心”抛入海中,讓這段愛情長眠在海底。
  
影片花絮

  制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啓用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此片成功離不開曆史學家們的指導。同時,關于搭建的泰坦尼克號中細節的錄象也曾讓泰坦尼克號曆史學會會員們目瞪口呆,連聲叫好。珍藏版DVD中收錄了由泰坦尼克曆史研究專家Ken Marschall繪制的各種泰坦尼克的圖畫,一共82張。此君曾參加過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險活動,是導演卡梅隆的好朋友。
  卡梅隆戲言自己之所以拍攝《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因爲能去探尋殘骸。整個探險隊爲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卡梅隆對DIY制作的器具贊不絕口。正是深海探險讓卡梅隆對海底神秘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才促使了他以後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以及影片的完成。卡梅隆說:我欠泰坦尼克號的。
  影片開頭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場戲是導演在剪輯工作的後期冥思苦想20個小時以後的成果,而在開頭泰坦尼克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而有一部分則是利用模型來拍攝的,區分的辦法是當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正的泰坦尼克號的殘骸。
  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時的抽煙鏡頭遭到了非議,認爲會誤導小孩子們,但卡梅隆解釋說在當時吸煙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加入抽煙的鏡頭反而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
  凱特?溫斯萊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而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羅絲這一角色。她在拍攝過程中還患上過肺炎。
  起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的綠屏前拍攝的。沈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演員對著綠屏幕表演,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導演在告訴演員們應該看什麽地方,他們必須假想那裏有Titanic在下沈。
  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是在裝滿超過350,000加侖水的大水槽內拍攝的。
  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實只有3英尺深。
  因爲全尺寸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只有右半邊是全部完工的,所以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兩套。
  造價2億多美元的《泰坦尼克號》是當時成本最爲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制作過程長達五年。拍攝結束後整個布景都被賣了廢鐵。
  片中Rose叫了80次"Jack",還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數,而Jack叫了"Rose"50次。
  Jack的臺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爲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臺詞之一。Jack站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泰坦尼克號,這短短的10余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制作技術,花了大概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當然放到現在只要10萬美元就可大功告成。
  片中Rose的畫像是卡梅隆畫的,由于他是左撇子,拍攝時特意用鏡面轉換鏡頭,使其看起來是Jack用右手畫的。肖像畫實際上是根據凱特?溫絲萊特所拍的照片臨摹而成的,當然溫絲萊特在拍攝照片時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象完成。至于說畫上Jack的簽名當然也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辦,據說影片中Jack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筆。
  拍攝過程中萊昂納多的寵物蜥蜴被卡車撞傷,但是在萊昂納多的精心照料下它又恢複了健康。
  "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Jack,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句臺詞是凱特?溫斯萊特靈感迸發,臨時想出來的。Rose朝Cal臉上吐唾沫的動作也是她建議的,劇本中設計的是Rose用發夾戳他。
  片中Jack給Rose畫像時讓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呃,我是說沙發上。)而劇本上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躺在沙發上),是萊昂納多說錯了(他很誠實)。但是卡梅隆非常喜歡這個錯誤,並把它保留了下來了。
  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
  影片中Jack和Rose比賽吐口水的場景遭到了從監制到演員,從電影公司老板到劇組成員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卡梅隆認爲自己的電影不能循規蹈矩而要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一段也成爲影片中讓觀衆記憶猶新的場景之一,對展現人物之間的性格和背景大有裨益。
  在頗有爭議的角色之一大副默多克的問題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認爲他是一個英雄,但爲了藝術的處理而把發生其他人物的事情集中在默多克一人身上來進行描寫實在是不得以而爲之。
  導演卡梅隆爲影片拍攝了另外一個結局,在這個結局中老Rose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海洋之心"丟到海中,而是和船員們有一個精神上的交流。這個原劇本上的結局被導演卡梅隆評價爲太高深莫測而被舍棄,但卡梅隆同時也聲稱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結局。
  本片的主線故事是完全虛構的,當年有類似的事件,但從其(類似的事件)發現或爲人所知時間上來看,均不是男女主人公的原型。
  
影片配樂

  這部配樂采用了交響樂、合成器樂、流行樂、愛爾蘭樂、管弦樂,可以說是四面逢源了。不過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每一樣都做的非常好。合成器配合交響樂令人坐立不安,風笛的飄渺傳出絲絲悲涼,人聲合唱在不時的點燃氣氛,到了最後Celine Dion徹底引爆感情,無數的人開始落淚。Sissel在原聲碟中退居到二線,她的吟唱仿佛默默的祈禱,空靈中引發人們無限的思緒。
  《Titanic》(影片配樂):
  01. Never An Absolution 沒有絕對
  02. Distant Memories 遙遠的記憶
  03. Southampton 南安普頓
  04. Rose 羅絲
  05. Leaving Port 起航時分
  06. Take Her To Sea, Mr. Murdoch 麥爾特先生 帶她去看海
  07. Hard To Starboard 無能爲力
  08. Unable To Stay, Unwilling To Leave 去留之間
  09. The Sinking 沈船
  10. Death Of Titanic 泰坦尼克號死亡
  11. A Promise Kept 堅守諾言
  12. A Life So Changed 世事難料
  13. An Ocean Of Memories 大海的記憶深處
  14. My Heart Will Go On 愛無止盡(亦譯《我心永恒》)
  15. Hymn To The Sea 大海的詠歎
  《Back To Titanic》(TITANIC第二張原聲發燒大碟《重返鐵達尼號》):
  01. Titanic Suite (19:05)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2.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3:49) (Gaelic Storm)
  03. Alexander's Ragtime Band (2:30) (I Salonisti)
  04. The Portrait (4:43) (James Horner)
  05. Jack Dawson's Luck (5:38)
  06. A Building Panic (8:09)
  07. Nearer My God To Thee (2:49) (I Salonisti)
  08. Come, Josephine In My Flying Machine (3:32) (Maire Brennan)
  09. Lament (4:36)
  10. A Shore Never Reached (4:27)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1. My Heart Will Go On (4:43) (Celine Dion/movie dialogue)
  12. Nearer My God To Thee (2:22) (Eileen Ivers)
 13. Epilogue - The Deep and Timeless Sea (12:37)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觀後感

  在中國“全球同步上映”的噱頭就是從《泰坦尼克號》開始的,而人們燒錢似的掏100塊往電影院擠的光景也是從那時在這片溫飽遠比小康橫行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的。這艘來自好萊烏的巨輪讓很多人都著了魔,男人爲羅絲豐滿過度的銅體瘋狂,女人爲傑克英俊的面孔癡迷,而小孩子們則因一只手出現在朦朧的玻璃上打開了青春期的潘多拉。
  那時的我很年輕。
  年輕到在傑克爲羅絲作畫時臉會發燒;年輕到會爲羅絲登船前的回眸一笑輾轉反側;年輕到看著傑克逐漸消失在黑色的大海中讓淚水恣意流淌。年輕真好,好到讓你對漂亮女孩兒的理解僅僅局限在五官上;好到只因爲愛便義無反顧的拜倒在女孩兒的石榴裙下長跪不起;好到還會爲了某種感動便讓液體從眼角肆無忌憚的噴湧而出。
  那樣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以現在的年齡,以現在的審美觀重新審視《泰坦尼克》,你會發現自己當年的100塊花的有多冤枉,你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如此轟轟烈烈的愛情,你會發現周遭內的人群寧願把真愛寄托在動物身上也不會施舍給他或者她。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笑了。他在嘲笑著把自己當作傑克、羅絲的少男少女們,他在嘲笑著親手毀掉幸福的人們即將度過的荒涼一生,他的嘲笑聲越來越像泰坦尼克沈沒後一群打撈者留在夜空中的聲音——anybody here?
  回聲過後,死一般的寂靜。
  所以,我不愛看愛情電影。即便因爲喜歡皮特看了《第六感生死戀》,即便因爲迷戀凱奇深邃的眼睛看了《天使之城》,即便因爲戲精漢克斯看了《西雅圖夜未眠》,即便因爲被炒作之聲失去判斷力選擇了《柳條公園》,但所有因愛而生的感動卻永遠留在了膠片中,有種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悲哀。
  悲哀是種被動的感情。
  沒有誰會去刻意制造悲哀,而“悲從中來”已經證明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因果關系。于是,當更多的導演將愛情變爲影片的串串香,用廉價的劇情豐富一部災難片、恐怖片、驚悚片、劇情片、喜劇片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爲什麽那麽多人頂著“崇洋媚外”的罪名徹底將大陸、港臺電影抛棄。因爲只有處在轉型期的社會才會讓夢想照進現實,只有一群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導演才會用90分鍾甚至更長的愛情片蒙蔽著年輕的一代。《獨自等待》爲什麽會受到我這種口味挑剔的族群追捧就在于伍仕賢不裝逼,但可悲的是他不是中國人。
  隨著泰坦尼克的沈沒,純粹的愛情電影也就絕迹了。隨著人們開始掏100塊走進電影院,這個社會已經被現實攻陷、徹底沈淪。對于電影劇終前的最後一秒,我們應該永遠懷念,現在還是爲石頭、爲超人、爲阿湯哥瘋狂吧。
  不要再爲情思考,畢竟那種感覺很悲哀!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14.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6,389)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誰殺了甘乃廸》
此分類上一篇:《海權》

D’Artagnan
男主角已改演"全面啟動",
不過對他的印象還是留在鐵達尼
2010-07-29 18:54:42
版主回應
李奧納多「全面啟動」 台美票房奪冠 2010.07.20中央社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驚悚片「全面啟動」(Inception)登上票房冠軍寶座。在台灣則吸金新台幣5929萬元,美國票房約新台幣19億3540萬,分別奪第一。
這部暑假強檔鉅片,描述1名小偷專精於潛入他人夢境,竊取思想。李奧納多的這部最新電影,以複雜的科幻情節構思獲得影評青睞。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維基百科

里安納度·迪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1974年11月11日-),美國加州洛杉磯好萊塢,他的爸爸是意大利裔美國人,他的媽媽是德國人。由於他母親在懷孕時在一家美術館欣賞達·文西的畫時,還未出生的迪卡普里奧就踹她的肚子,所以她想起用達文西的名字「Leonardo」來為自己的孩子命名。
私人生活
迪卡普里奧在2005年11月與前女友巴西超模吉賽兒·邦臣分手。
電影
1991年:Critters 3 (魔精3)
1992年:Poison Ivy (夜驚情)
1993年:This Boy's Life (不如重新開始/男孩的生活)
1993年: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不一樣的天空)
1995年:The Quick and The Dead (致命的快感)
1995年:The Basketball Diaries (赤子本色/邊緣日記)
1995年:Total Eclipse (全蝕狂愛/心之全蝕)
1996年:Marvin's Room (親親壞姐妹)
1996年: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 Juliet (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篇)
1997年:Titanic (鐵達尼號)
1998年: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鐵面人)
1998年:Celebrity (名人百態)
2000年:The Beach (海灘)
2001年:Don's Plum (唐的梅子餐廳)
2002年:Catch Me If You Can (捉智雙雄)
2002年:Gangs of New York (紐約風雲)
2004年:The Aviator (娛樂大亨)
2006年:The Departed (無間道風雲)
2006年:Blood Diamond (血鑽)
2007年:The 11th Hour (第十一個小時)
2008年:Body of Lies (叛諜同謀)
2008年:Revolutionary Road (浮生路)
2010年:Ashecliffe/Shutter Island (隔離島/不赦島)
2010年:Inception(全面啟動)
2011年:The Chancellor Manuscript
2011年: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
電視劇
1990年 Parenthood (溫馨家族/為人父母)
1990年 The New Lassie
1990年 Santa Barbara
1991年 Roseanne (羅斯安家庭生活)
1991-92年 Growing Pains (成長的煩惱)
製作人
2004 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2004 The Aviator (娛樂大亨)
2007 The 11th Hour (第十一個小時)
2007 Gardener of Eden
2008 Greensburg
2009 Atari
2009 Orphan (孤兒怨)
2010 Beat the Reaper
2010 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
2011 The Chancellor Manuscript
2011 Conspiracy of Fools Producer
獎項
1997年:柏林影展
最佳男主角:《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篇》
2005年:金球獎
最佳男主角:《娛樂大亨》
金球獎提名
2003:最佳男主角《捉智雙雄》
2007:最佳男主角《血鑽》
2007:最佳男主角《無間道風雲》
2009:最佳男主角《浮生路》
奧斯卡金像獎
1993:最佳男配角《不一樣的天空》提名
2005:最佳男主角《娛樂大亨》提名
2007:最佳男主角《血鑽》提名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8%8E%B1%E6%98%82%E7%BA%B3%E5%A4%9A%C2%B7%E8%BF%AA%E5%8D%A1%E6%99%AE%E9%87%8C%E5%A5%A5
2010-07-30 10:03:48
阿楨
《鐵達尼號3D版》3D電影的先驅文:帥哥:KJ

其實《鐵達尼號》我原本沒那麼喜歡的,要不是試映的話其實這部我並沒有排在要看的片單內,不過看完後對它的確是有改觀,之前是用電腦的小螢幕看的,這次配合上電影院的大螢幕跟音效真的是有加分不少,經典電影重新上映的價值立刻體現了出來。
然後這次看完之後我真的很想大叫一聲:天啊!因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這片的3D效果實在是好的不可思議!我一直認為後製的3D效果不可能好到哪去。然而詹姆斯卡麥隆不愧是影壇3D電影的先驅,立刻就打破我的執念!
光是一開頭在那個小型潛水艇─還是那是什麼東西─裡面的深景跟層次感就立體到非常驚人,單純是那段就可以直接打趴一堆世面上的3D電影!
《鐵達尼號》前半段其實我一是直都蠻愛的,可惜後半段從撞到冰山開始一直到電影結束狗血灑得多了點,想講的東西也太多有點拖到戲,逃難戲也稍嫌多了點,不過就像上面說的,配合電影院的大螢幕跟音效還有3D效果,原本我在電腦小螢幕上看覺得有點乏味的災難場面瞬間精彩了起來,也讓我對後半段沒那麼反感了。
雖然是真的覺得如果可以砍的半小時左右會更好啦。但是管它的呢!
它有著世界之王詹姆斯卡麥隆這位最強的導演、有詹姆斯霍納所譜出最無懈可擊的配樂、有著最悲壯動人的愛情故事、有我看電影看到現在所拍出最美的星空、有最震撼壯闊卻不氾濫的特效、有席琳狄翁最優美動人的歌聲。它,就是電影界永不沉沒的那艘巨船─鐵達尼號
以後所有後製3D電影都該以它為圭臬,就算是後製,也要做到這種程度才叫有誠意!!卡麥隆,別管什麼《阿凡達2》了,我要看3D《魔鬼終結者2》啊!!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8/33388159/

3D電影 另參本館: 《魔戒》
2012-04-08 09:54:44
阿楨
陸製「鐵達尼2號」 2016年首航【聯合報2013.02.19

「鐵達尼2號」確定「Made in China」(中國製)。澳洲藍星航運公司宣布,將由中國外運長航集團金陵船廠負責重現這艘100年前戲劇化沉沒的豪華郵輪,預計2016年首航,完成當年鐵達尼號未完的路線。
「中國製」的鐵達尼2號,象徵著中國郵輪技術突破過去由歐洲市場主導的局面,同時也被認為瞄準廣大的中國遊客市場。
鐵達尼號3D版(大陸翻譯「泰坦尼克號」)去年4月在中國上映,1個多月就創下人民幣9.7億元(約新台幣45.9億元)的票房,囊括該片全球總票房的40%,也是大陸去年最熱賣的電影之一。
澳洲礦業大亨、也是澳洲第5大富豪克萊夫帕爾默(Clive Palmer)為紀念鐵達尼號沈船事件百年,去年宣布出資重建鐵達尼號,其旗下的藍星航運16日在香港與金陵船廠攜手召開記者會,宣布鐵達尼2號的最新進展。
新華社報導,藍星航運亞洲區董事譚文健在記者會上表示,豪華郵輪市場一直由歐洲主導,中國船廠與之相比雖然仍處弱勢,但藍星看好中國企業愈來愈強的實力,相信雙方的合作將為中國船廠打入國際郵輪市場提供良好契機。
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是直屬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國營企業,總部位於北京。集團旗下共有3家A股上市公司、2家香港上市公司,2011年營收達人民幣1,031.13億元(約新台幣4,877億元)。

至於此次負責承包鐵達尼2號的金陵船廠創建於1952年,是中國外運長航旗下最大的造船骨幹企業。
金陵船廠廠長葛標強調,復建「鐵達尼號」確有難度,但擁有超過60年造船經驗的金陵船廠已經成立專門團隊、更新完善多項軟硬體設施,為承建鐵達尼2號做好充分準備,整個工程將約耗時3年。
譚文健表示,「安全是(鐵達尼2號)最首要的考慮」,新船的外觀會盡可能保留原有的古典風貌,但內裝會採用最先進的導航和安全系統,並配備現代化服務設施。
葛標透露,新郵輪的尺寸將與原型大致相同,有9層甲板和840間房間,配備多個健身房、游泳池、圖書室、高級餐廳和豪華艙室,約可容納900位船員及2,400多位乘客。

詳參【圖博館】:《鐵達尼號》中國造船
2013-02-19 12:43: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