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歌词是不是相对来讲在总体上优于国语歌词?为什么大陆作词人写不出像《再见二丁目》那样的歌词?

关注者
343
被浏览
353,122

145 个回答

作为一个国粤都懂的90后,可以很不客气的说,真的没有比得过香港两个“伟文”的国语词人。是的,一个都没有。

基本是填一两首,达到两个伟文的金曲奖水平。但是整个产量,质量,金曲总数,真的没有一个比得过的。

是的,就算古风方文山,精准李焯雄,情歌姚若龙也不行。大家金曲都很多,但是整体成就,真的打不过。

更何况林夕除了粤语创作,国语也是金曲无数。这两个伟文,被誉为“惯坏了”香港20年“不思进取的作曲人”。

在回答为什么大陆填词人或者其他国语填词人写不出来之前,我想先解读两首歌。说完大家就应该有一定的认识,知道香港两个伟文有多离谱。

拿黄伟文填词举例,一首《下一站天后》,一首《喜帖街》。


黄伟文填词,他可不是乱填的啊。

第一首《下一站天后》,借助了一个现实的东西——香港地铁“天后”站,和一个故事情节——一个怀有明星梦的女生在这条地铁上每天报站“下一站天后”。同时糅合了现实世界中的两个情感。

一个是twins两个人的演艺梦想,这是个人社会需求。出道几年历经坎坷,从新人到成名。下一站是不是也可以到天后了呢?

另一层感情需求则是,作为偶像明星,她们也是女人,也是想谈恋爱的。如果功成名就,没有相爱的人陪着,是不是另一种遗憾?

(ps:陈冠希与阿娇2001年结缘谈恋爱,在2003年这首歌发布的时候,应该已经分手。同专辑内也有关于这段感情经历的另一首歌《多谢失恋》。在黄伟文个人演唱会上,twins坦言《多谢失恋》这首歌是她们两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首歌。这首歌其实就是写的她们两个人的感情经历。《下一站天后》中的“那个他”,何尝不是她们曾经深爱过的男人。)

可以看到,这首歌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商业金曲,或者电影主题曲。这玩意可是带入主唱个人故事经历,结合商业电影叙事,并且结合主唱市场需求的一首360度完美无缺的作品。

市场,歌手,粉丝,三方量身定做。这可不是很多回答里面用“娱乐工业”四个字能覆盖掉的。


第二首《喜帖街》。

这首歌我可以称之为港乐有史以来最完美的填词。这篇歌词通过描绘一对爱人离婚的场景,暗喻香港城市变更,时代更替的整体环境。同时鼓励着香港人在逆境和多变的时代里坚强生存。

文笔细腻,辞藻华丽。

那句“阶砖不可拒绝磨蚀,窗花不可幽禁落霞”,优美又哀伤。

背景故事是香港城市改造,一条香港几代人结婚备置婚庆物品的“喜帖街”要被更新拆除。

黄伟文用一个故事告诉香港人,城市变迁跟爱的变化一样。本就世事无常,大家应当“终须会时辰到,别怕”。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写不出来《再见二丁目》这种歌词?

因为大多数人写歌词,写得都是“别人的故事”,或者“虚构的故事”。

两个伟文写歌,更倾向把真实的故事,把那一刻的切肤之痛写出来给大家看。

比如林夕有两张精选专辑《林夕字传》,选了几十首他最爱的歌曲。

林夕的徒弟林若宁说到《假如让我说下去》这首歌的时候,说这首歌就是林夕在半山别墅打台风,真的恐惧怕死的时候的真实感受。

包括林夕三部曲的《再见二丁目》,《约定》,《下一站天国》。都是林夕自己的故事经历。

黄伟文也是同样的,容祖儿的《黄色大门》,港独何韵诗的《红色屋顶》。写得就是两个主唱的故事。

陈奕迅的《最佳损友》和杨千嬅的《可惜我是水瓶座》,写得就是黄伟文跟杨千嬅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陈奕迅的《单车》,就是黄伟文曾经记忆中的父亲,里面全是对父亲的抱怨和默默地对父爱的渴求。

要论商业艺术结合,虚实感情交融。港乐的填词真的太离谱了。

作为一个港乐爱好者,其实我觉得自己比一般人更讨厌无脑粤语吹……香港乐坛曾经的辉煌,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资本等很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是特殊历史时期中辉煌而难以复刻的产物。

它曾经的辉煌,是各种偶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它如今的逐渐小众和没落,也是历史洪流下的注定。

然后开始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老规矩,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大陆作词人真的写不出粤语歌那样令人称道的歌词吗?

不是。不仅不是,而且,大陆作词人优秀的歌词,丝毫不亚于林夕黄伟文等经典之作。

举几个我喜欢的作词人,给老版《三国演义》大部分音乐作曲的王健老师,比如小柯的很多流行歌曲的作词等等。这里不展开细说了。如果不仅局限大陆,加上台湾的很多国语歌作词者,就更多了。


那再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粤语歌里面,歌词好像地位非常重要?

虽然我是港乐爱好者,但必须要承认,这是由于特定历史时期港乐的局限性造成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香港乐坛,虽然有过一些优秀的创作人,但整体而言,主流上其实非常流水线化——制作公司负责搞定版权以及找人改编(基本上就是改编日本流行音乐,但注意,不是抄袭,而是大大方方买的版权。很多人黑港乐抄袭,可人家作曲者和原曲,大部分都是大大方方放在专辑里面和mv里面的,这点真的没什么好黑的);然后找优秀作词人填词(注意,这里用的是填词而不是作词);各种比赛选拔出来的优秀唱将们,打包成明星歌手来进行演绎(不是否认他们的实力,但大部分都是经过一定包装和造势的,包括我超喜欢的一些歌手,我也不得不承认)。

当然,香港乐坛除了大量引进日本优秀流行音乐(以及部分优秀韩国流行音乐)进行改编重填翻唱,也有一批本地优秀作曲人。

对音乐而言,作曲和编曲对情感的表达,要大于歌词。而且,尤其是作曲和作词同时进行的时候,其实作词的难度并没有很高(有时候是先词后曲,有时候是先曲后词,但只要是同时进行,哪怕是不同的人负责,大家总会有沟通和互相妥协迁就的过程,同一人作曲作词则更好协调)。

然而对于港乐,由于大量引进外来成曲,作词,更多意义上,变成了填词——曲调已定,几乎不存在作曲迁就作词的过程,完全需要作词人去体会原曲的感情表达,以及注重合辙押韵。而且,大家可能会发现,国语歌曲中,作词是完全不考虑声调的(作词的时候完全把各个字当做没有声调,然后唱的时候根据曲调去唱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语歌容易听错歌词的原因)。而粤语歌,填词的时候按照惯例是要考虑九调六声的(用标准粤语念一遍歌词,我们会发现,和曲调走向很接近)。所以,对于香港乐坛而言,作词的门槛远高于内地和台湾。后来,虽然港乐作曲逐渐本土化,但作词先曲后词的惯例还是保留了下来。

综上所述,由于先曲后词以及对合辙押韵的要求,粤语歌坛中,作词人门槛远高于国语歌坛(台湾和内地),这样逆向拔高了粤语作词人的水平(吃得起这碗饭的都是写的不错的;写的差的根本吃不起这碗饭);而由于早期作曲和编曲主要靠购买国外版权,所以,港乐不得不拔高对歌手唱功的重视(或者吹捧)以及拔高作词人的地位。像林夕等职业作词人,也会更加打磨自己的水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内地和台湾很少有职业作词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大部分作词人基本上也兼任很多别的角色。因为国语歌作词难度本身就比较低,再加上很多都是先词后曲或者词曲同时进行编写的,进一步降低了难度,所以很少有人单单靠作词能养家糊口的。你开价太低,自己吃不饱饭;开价太高,制作方根本不会用你——由于门槛较低,作词没有好的也有坏的,更何况一首歌火不火,词的作用远没有那么大。


所以,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1、内地作词人也有很优秀的作品,而且论质量和数量绝不低于粤语歌词;

2、由于粤语歌坛早期作曲编曲基本靠外援的历史原因,香港乐坛中,歌手的唱功和歌曲的作词被刻意拔得很高,而内地和台湾歌坛,歌曲制作中歌词的重要性相对没有那么高;

3、由于粤语歌先曲后词的填词惯例以及对歌词合辙押韵的较高要求,填词的门槛远高于内地和台湾,所以变相拔高了对作词人的文学要求;

4、题目不规范:请注意正确规范的政治用语,和港台相对的是内地;和台湾相对的是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