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大家都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性格和人生有極大的影響,尤其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無形中也決定了孩子未來在人際互動上的表現。

長大後我們才明白,爸媽雖然早就是大人,但是很多事情他們也無法妥善、成熟的處理。心理學家列舉出 9 種因為父母教養方式造就的負面心理,我們不必因此理由責怪爸媽,而是在了解原因後,努力改善這些缺陷。

(責任編輯:蔡芷庭)

跟環境的互動就好像寫程式一樣,你對著每個人跟你說的話,應對的方式,互動行為慢慢地建立一個法則,一個能夠快速回應的方案。這個方案就像一套軟體,在往後的日子你只要接收到某些訊號,你就會精確且快速的反應。這件事情尤其是在家庭裡特別如此,許多家庭的生活不是那種自然且和諧互動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慾望,所以有時候我們要學會在自己的家庭裡如何反應才是被接受的,有時候照顧你的父母會給你指導獲支持,但有時候你全然需要自己去猜測,父母雖然比你年長,但不代表心智狀態是成熟穩定的,你需要找到不會傷害到自己的互動方式,穩定且和諧地共存著

所以這個家庭互動的程式,可以說是一種協作(合作撰寫)的過程,一個彼此協助什麼樣的情緒與自我表達是合宜且適合自己生存的,小時候你沒辦法決定很多事情,至少在金錢、你所要進行的義務教育、制式的生活安排,或甚至是社會所倡導的成長歷程,你只能夠嘗試地去接受,在這些要求與規矩中長到生存的方式。許多家庭是充滿情緒的,並非理想中的公事公辦的互動,有時候彼此的要求不只是要求,可能還帶有情感上的威脅與恐嚇。

舉例來說,小時候父母會用『我不想理你了喔!』或是『你再這樣我就把你丟在這裡』,或是『直接沈默忽略不理』的方式來要求自己,他們不會好聲好氣地跟你溝通,有時溫柔有時又很兇狠地要求著你。久而久之你學會和諧共處的方式不是如何溝通交流,而是如何在變動中的情緒察言觀色,生存下來。

所以你一定會發現,你很多做事的方式、面對事情的方式都受到父母的偏好影響,你講話急躁,或許是因為父母總是不太搭理你,你總是跟人相處的時候先疏離好幾次,是因為你要如同觀察父母一樣去預測對方是不是也是不太穩定的人。這就是我們把過往的家庭生存方式過渡到自己的成年時期,當然更別說當我們出社會後,還住在家裡,那種互動的方法依然要保持著。

每個父母可能都很盡力,但不一定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最佳的養育方案。

父母在他們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的養育生活中,嘗試著找到一個與自己孩子好好互動的方式,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效地找到了這個方案。因為太多的情緒宣洩,用關係的愛來作為掌控孩子成長的方式,所以我們在這段成長過程中,也學會什麼是疏離、什麼是不要太有自信、如何不要凸顯自己,而順從著父母等各式各樣的方法,這些方法就如同程式一樣建立在我們的腦海中,揹負著我們對於兒時與父母互動時所留下的愛恨糾葛,無法逃避的虛偽與欺騙,以及如何用順從的方式在彼此之間的相處中找到解答。

心理學家 Seltzer 博士在探討什麼樣的過去折磨著我們的時候,提出了 9 種過去不良的自我狀態,即便我們慢慢脫離父母了,我們還是持續用來維繫人生中的關係與生活。而這些不良的信念,確實時常折磨著已經成年的我們。

#第一種現象是,我們總是會低估自己的潛能,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貢獻什麼,而以為很多事情之所以成是運氣。

這是為什麼呢?或許是過去父母常拿你來跟別人比較,或是用夠不夠資格來審視你的狀態,他們希望你要求你,但卻是用你怎麼沒表現好來說你,他們常常說你怎麼做成這樣,你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你怎麼那麼笨。或許他想要傳遞你現在表現真的不好,但卻總是用攻擊的方式否定你,導致你一直以為自己沒有潛能,也不相信自己還能夠超越什麼。

#第二種現象是常常覺得錯都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總是想得不夠好導致別人犯錯,自己真的是很糟糕。

會這樣或許是小時候父母總是把事情不順的理由都怪罪於你,或是把你兒時的童言童語用高道德標準審視,讓你慢慢形成一種負面的自我印象。你常常會被說很懶、很糟糕,讓父母很丟臉之類的,或許父母想要的是你怎麼沒有好好表現,但不是跟你溝通怎麼做,總是用斥責你的方式傳遞訊息。

#第三種現象是你總覺得很多事情你沒資格過問,也沒資格獲得自己應得的。

父母或許掌控慾望比較強烈,當你想要出意見時,他們會用強烈的方式表達你沒有資格說話,你是小朋友你哪懂什麼,他們或許會表達要不是你是我小孩,我才不想理你之類的話語。目的是想要讓你知道現在就是要聽我的,但可能沒有想過你會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自主的權力,直到成年都是如此。

#第四種現象是你時常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你不認為自己可以融入別人。

父母有時候因為一直無法適應生活中多了一個人,因此時常會用一種你走開,不要煩我的態度面對小孩,而久而久之或許得到他們想要的,小朋友獨立自主的生活,但我們也會學著好像自己總像個局外人,不值得融入一個家庭,那種無法融入的感覺會一直延續在生活之中。

#第五種現象,我們會覺得自己或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

這種懷疑可能來自於過去一直都沒有被信任,許多事情都被中斷,也無法被放手單獨去完成,而父母又時常傳遞,你這樣不行,我信不過你的氛圍。

#第六種現象,是覺得自己很渺小,不值得被重視或疼愛。

當照顧自己的人總是忽略你的需求,也忽略你的話語時,你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也會覺得自己很渺小,沒有價值,好像沒辦法被接納。父母的這種對待,我們會歸因成自己是沒得被接受的,我們也會長時間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被重視。

#第七種現象,覺得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要對別人負完全責任。

父母也總是會希望你以家庭為重,重視父母的需求勝過於自己,你當然會學會犧牲自己的慾望來配合父母親或兄弟姊妹。但久而久之,你也會持續地讓為自己是需要依賴別人,需要對別人負責的,而時常忽略自己的需求。

#第八種現象是你總覺得自己是脆弱,沒有辦法照顧好自己的,你總是對很多事情恐懼,害怕危險。

或許是父母的過度保護,讓你無法參與很多事情,以至於你會認為自己很弱不經風,可能總是會碰到危險。

#最後一種現象是覺得自己不能輕易表達心情,覺得正常的表達情緒是不好的。

小時候你隨意地表達情緒,有時候並不被允許的,你哭或是害怕會被罵,你生氣會被罵,你笑也會被問笑什麼,你的情緒可能是被嚴格控管的,久而久之你會有一種情緒疏離的狀態,心情藏在心裡不會隨便表露出來。

回顧現在的生活,你會發現自己時常有些信念或是想法,它源自於你兒時與父母的互動嗎?你或許因為小時候要跟父母好好相處,接收了許多比較能在當時度過克服父母情緒的方案,而這一切都源自於影響你很多的父母。但回到現在的你,你還是被父母干擾著,受到他們情緒的影響嗎?還是父母已經變了,或是你其實已經可以用更好或更讓自己舒服的方式與現在自己身邊的人互動呢?

或許你會回頭怪罪父母,讓你沒有自信,低估自己,或是無法輕易表露自己情緒。但已經進入成年的你,之所以成年就是你已經獲得能解放自己從這些負面影響的權力了。

所以你可以從生活中那些讓你窒礙難行或痛苦的處境開始思考,然後喚醒自己是不是有上面的現象發生,是不是常常有這些信念來責備或限制自己,讓這些想法意識化後,我們就能選擇重新輸入新的程式,讓自己更新成新的狀態,不再複製父母為你塑造的不良世界觀。

每天聽點新知識!生活過得新穎有趣的秘訣

(本文經合作夥伴 Pinsoul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舊的自己就如同過時的程式,折磨著現在的自己….〉;圖片來源:《過度保護的加穗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