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源氏物语中的恋母情结?

关注者
20
被浏览
8,056

2 个回答

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这一事给光源氏的恋母情结做了引子,他内心是很渴望母亲的亲近的。在他的父亲把藤壶娶进来之后他无处安放的脆弱心灵和恋母情结都转移到了这个和母亲相似的女人身上,随着成长这份天真的感情逐渐变质,成为了恋慕之情。

光源氏成人之后不得不离开藤壶,他的思念之情和欲望就越来越严重,思念的东西得不到,就会越来越想要。为了排遣寂寞以及找到一个他理想的情人他开始招蜂引蝶,寻觅各类女人……

我个人的观点其实光源氏的恋母情结并不是那么严重,有人说他追求女人都是因为她们有藤壶和母亲的影子,我觉得不是的,因为他无法定位他内心的那个母亲到底是自己的母亲还是藤壶,而且他有很多的女人身上并没有藤壶和母亲的影子。光源氏就是一个追求美的人,虽然和他幼年失去母亲的经历多少还是有关系,但是他的确是遗传了父亲的多情,皇家身份,和母亲的温柔,这注定他一生都是风流好色的。

我认为人压根没有恋母。

现在不少文章都咬定了光源氏是恋母情结,甚至在一些论文的恋母母题研究中,都会提及光源氏。

研究思路基本上都是参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童年找毛病:光源氏童年丧母→童年凄惨孤独→降为臣籍自卑难过→遇到了酷似生母的藤壶中宫→当成生母,结果爱上→爱而不得,寻求相同容貌的紫姬做替代→恋母结论get



这个思路从逻辑上讲确实不算太坑,但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原则上这种研究思路就是错的。

心理问题从原因上分析太耍流氓了,应该从表现来分析。

恋母情结不是因为一就是二,父母双全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恋母,这个真的和妈妈死没死没关系。

另,精神分析只能倒推,不能预测。

因为人在面对创伤的时候,有各种机会去修复它,也有各种更深的压抑,还有可能反向形成。

如果要思考光源氏是不是有恋母情结,正确的论证过程是:我们先发现成年的光源氏在某些行为/观念上很有问题,然后,根据光源氏的早年经历、对话内容、心理活动还有症状等进行分析,如果都有支持恋母情结的,咱们才能推测他的问题是否来自于这里。

因此,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光源氏有没有表现出所谓的“不正常”



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哪怕是按照大家比较接受的“正确思路”,在推测人物和剧情上,仍旧有一些疑点。



疑点一:光源氏的“不正常”到底是“常态”还是“变态”?

在这里我有必要提醒诸位一句:一千个人可能会有同一种行为/观念,但是形成这种行为/观念的原因并不相同,我们要客观评价,就绕不开对于原因的思考。

光源氏在我们看来不正常的做法,大致有几点(如果有别的欢迎补充):

1.喜欢寻求刺激,什么难搞定就一定要得到。

2.不停地玩女人,追逐女性,哪怕是已经有初恋和真爱。

但先不讨论这些举动的源头在哪,我们就说说,这些举动,放在当时那个社会,算不算正常



追逐女性这点就很打脸:全书里谁不花心?

光源氏好歹妥善安置所有发生过关系的女性,头中将甚至和老婆变成仇人一样。

更不用说别的男子,真的就没有光君风流?有了真爱依旧吃碗里看锅里的只有源氏?夕雾有了云居雁一样对嫂子心术不正,朱雀帝有了胧月夜依旧对秋好一见倾心。

同时,源氏并不是一个下半身思考的饥不择食的男人。

除了意外的末摘花和预知梦的明石姬以及玩笑性质的露水姻缘(比如和源典侍),其他女性基本都是高贵身份、姣好容貌、温婉的性格、上等的才学的完美结合。

可以这么说,人家是色狼,可是人家品味好啊。

另外,源氏追逐的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来自于色欲,而是政治上的考量,比如拒绝胧月夜 的联姻是政治势力的思考,迎娶三公主是复杂政治因素的结合。

追求刺激呢这个似乎有可能,可是也不能排除原因是他被宠坏了,毕竟在须磨之后,他的这个坏习惯也收敛了不少。

而且也不仅仅是他这么做,头中将曾和光君比较一起追求末摘花,香王爷也是看到薰君对浮舟动心至此便有意勾引。

因此,光君的“反常”很多只是因为我们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绑架古人了,搁在古代,算不上多大问题。



疑点二:失去母亲的光源氏,童年真的很不幸么?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光源氏三岁丧母后离宫独居,六岁(?)回宫,九岁和藤壶皇后相遇。

《桐壶》一章,一方面描写了桐壶更衣和桐壶帝动人的爱情之外,也在细枝末节处向大家展示了光源氏的童年。

(出了点小状况,故以下采用的是殷志俊译本,目前主流的参考译本还是丰子恺版,建议知友看此版)

一开始,因为礼仪问题,光源氏在丧母后迁出宫廷居住。失去母族的孤苦伶仃的光源氏,会不会让诸位想起那个童年凄凉、和贴身侍女相爱一生的朱见深?

我们看看周围人对源氏的态度:

太君未及讀完,已是泣不成聲。緩緩道:「妾身老朽,苟且人世是因命當受苦。如今面對松樹,已羞愧難當;何況九重宮門,豈有顏仰望?屢蒙皇恩,百般撫慰,真不知何以表達老身感激之情。但臣妾自身,不便冒昧入宮。只是暗自感到:小皇子雖然年齒尚幼,但不知緣何天資異常聰慧,近來終日想念父皇,急欲進宮。此實在是人間至情,深可為人嘉憫。這事望代為啟奏。妾身命薄,居此荒落之地尚可,可是小皇子,實在委屈他了……」

以及

伴著小皇子來的眾位年輕侍女,人人悲傷,自不待言。她們看慣宮中繁華景色,歎息此地衰落淒涼。她們念及皇上悲痛的情形,甚為同情,便勸說太君,將小皇子早日送人宮去。這太君認為自己乃不法之身,此時偕小皇子入宮,定會生出非議;而自己若不見小皇子,即使時間短暫,也覺心頭不安。小皇子入宮一事,因此擱置。

如果硬要说前半段只是客套话,那后半段呢?

不可否认,众人非常关心、同情光源氏,真心期望小皇子能够早日入宫和父亲团聚,并且努力地寻找合适的方法和时机。

至于男主人公,此处对源氏描写不多,也只在侧面点了几处:睡觉、想爸爸。

确实颇为寂寞,可很凄惨么?是否真的严重到了让一个孩子的人格发展受到损伤?仅从书中寥寥几句,我们真的无法下结论。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对母亲毫无记忆、拥有旁人关怀的情况下,入宫前的光源氏,生活虽寂寞,但不算太糟糕。

小皇子七歲開始讀書時,其聰明穎悟,已是絕世罕見。皇上見他過分機敏,反倒覺得擔心。他道:「現在誰還再去怨恨他呢?他沒有母親,就此一點,大家也該好好疼惜他。」皇上駕臨弘徽殿,也常帶他去,還讓他人簾玩耍。這小皇子確實長得可愛,面惡或有仇怨的人,一看見他可愛的情態,也禁不住面帶喜色。弘徽殿女御也不忍心恨他了。除了大星子以外,這弘徽女御還生有兩位皇女,相貌都比不上小星子的俊美。女御和更衣們見了小皇子,也都不計前嫌。人們都想:小小年紀竟這般雅致風韻、儀態羞媚,確是十分的可親可愛;可和他遊戲玩耍,還須謹慎對待才是。又兼天資聰慧,規定學習的各種學問,均能觸類旁通。就是琴笛之類,也很是精通、擁熟,演奏起來,清純悅耳的聲音響徹雲霄,其多才多藝之能,教人難以置信。

弘徽殿女御背景深厚、跋扈嚣张,怨恨桐壶更衣入骨,书中甚至借他人之口直接点出“那桐壶更衣分明就是弘徽殿女御折磨死的”。

按理来说,在小皇子回宫之后,她岂不是会想办法去虐待他?

可结果呢?源氏长得太可爱了,苏力之强以至于连最恨他的弘徽殿女御都不忍心欺负,其他因为桐壶更衣结仇的女性就更不用说了……

连他的“政敌”,都很喜爱关怀他——因为他而差点当不成太子的朱雀帝,继位之后不但没有报复光源氏,反而在母亲决心打压他的时候努力转圜,和自己的弟弟关系亲密无间,甚至光源氏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纠缠不清,他虽然伤感,但是宽容地原谅了两个人,还把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托付给了源氏。

这哪里是火影人设,明明是汤姆苏人设……



有人可能会提到,光源氏从小就获得了过大的宠爱,弘徽殿甚至怀疑他会不会被立为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不会所谓的疼爱只是笑面虎?或者说故意宠坏他?

非也,完全没有必要

過了些日子,小皇子回宮。這孩子越發長得俊美了,竟不似塵世間人,皇上自然更是憐愛有加。來年春天,冊立太子,皇上心中極欲立小皇子為太子,但苦其無顯赫的外戚作後援;而廢長立幼,又為世人所忌,恐反而對小皇子不利。遂打消了這念頭,只好不露聲色,仍立了大皇子為太子。於是世人便有評論:「對小皇子鍾愛如此,終於不立為太子,看來萬事畢竟是有分寸啊廣大皇子母親弘徽殿女御至此也覺得寬慰了。

桐壶帝不是傻子。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外戚还是世人的口舌,废长立幼都没有一丁点可能。

光源氏再优秀,也注定成不了皇帝——弘徽殿完全没必要做这套。



另外,光源氏的“幸运”,一方面源自于自身颜值太高太聪明,另一方面,他有一个有远见而且真心为自己孩子着想的父亲。

卻說朝鮮國派使臣來朝見皇上,其中有一個高明的相士。皇上召見這根土,欲令其替小皇子看相。但手多天皇時已有禁令:外國人不得入宮。皇上只好將小皇子扮作朝臣右大井的兒子。這右大並原本是小星子的保護人,他們一起來到款待外賓的鴻腫館訪問相士。相上看罷小皇子的相貌,吃驚不小,又幾度測首細看,不勝詫異。他道:「從這位公子的相貌來看,有君王之相,應該登至尊之位。但果真如此,又恐國家將有變亂,自己也多憂患。如果作為朝中大臣,輔佐治理天下,則又與其相貌不合。」這右大並原本是個富有才藝的博士,當下便和這相上海闊天空地交談起來,言語也很是投契。兩人吟詩作文,互相答謝。相士即日便要告辭返國,他此次得見如此相貌不凡的人物,已深感欣幸;如今離別在即,反生幾分悲傷。他作了許多優美詩文抒發此種心情,並贈與小皇子。小皇子也吟頌詩篇,作為答謝。相上讀罷小皇子的詩篇,讚不絕口,再次贈送種種珍貴禮品。朝廷也重重賞賜這相土。此事雖然秘而不宣,但世人早已傳遍。現太子的外祖父右大臣等得知此事,恐皇上有改立太子之意,於是心中疑忌頓起。
皇上十分賢明,也很能通曉相術,對小皇子的相貌,早就成竹在胸,也就一直不曾封他為親王。如今聽這朝鮮胡士所說和自己見解不謀而合,一方面覺得這相上實甚高明,另一方面又暗下決心:「一定不讓他做個沒有外威作後援的無品親王,以免他一生坎坷。我還能在位幾年,也難料定。倒還不如讓他做個臣子,將來輔佐朝廷。為他前程著想,也不失為兩全其美之計。」從此就教他研習輔佐朝政的種種學問。小皇子明瞭此道之後,更顯得才華橫溢了。視其才能,居臣下之位,確實十分可惜。然而封他為親王,定然招致世人疑忌,對他反而不利。讓精通命理的人為此推算,結果相同。於是皇上從此便決意將這小皇子降為巨籍,賜姓源氏。

可能有人因为影视剧的关系对光源氏降为臣籍的时间有误会,其实并不是在他成人之后才决定的,而是一早就定好了。

根据第二部分划线的段落我们可以看出来,桐壶帝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他很清楚对于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什么样的结局才是最好的。

在权衡了多方因素之下,最终选择了让儿子“委屈”的结局。



可是,这真的是坏结局么?别忘了那时候的日本史摄关政治

所谓天皇,并无实权,真正掌权的,是摄政关白。皇帝那时候,甚至憋屈到连自己喜欢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的地步,比如桐壶帝,只能默默帮她安置一所小屋,而不是像朱见深一样一举废了王皇后。

在小皇子明显当不了皇帝的情况下,桐壶帝明面上降低了他的身份,实际上为他成为权臣铺好了道路,有意培养其能力造就了光源氏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夺目的才华。

把原本的太子妃嫁给他,壮大其羽翼。最终光源氏也确实荣耀一生,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撇开须磨之行(毕竟那时候光君也确实有点被宠坏了,这个估计桐壶帝也没预料到),真真算是顺遂无碍。



最后,还有一点:如果光君真的很孤独、很缺乏母爱,那么不用说九岁,早就该爆发了。

九岁的时候他已经算是半个小大人了,有自己的判断,假如恋母情结真的和大众脑补的一般润物细无声,如果光源氏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自卑,那么在光君幼年懵懂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呀。

然而并没有,即使是那时候他身边已经环绕着形形色色的女子。

结合上下文,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极有可能对于母爱的渴望并没那么强烈——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爱了。

此处逻辑还是很有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个研究思路就很有问题。



拥有父亲的关心、宫女的疼惜、其他妃嫔的放过——甚至也有可能喜欢、疼爱,围绕在众人宠爱之中的光源氏,童年似乎并没大家想的那么凄惨。



疑点三:虽然光源氏童年阶段缺乏母亲,可是并不缺乏女性的环绕。会不会有谁、或者是哪部分人在其中也充当了母亲的角色?

這更衣太君自女兒死後,一直悲傷抑鬱,無以自慰。她終日祈禱佛主,願早八天國,與女兒相聚。不久,果蒙佛力引渡去了西天。皇上為此又頗為悲傷。時小星子年方六歲,已懂得一些人情,哭悼外祖母,真是位借盡哀。祖孫相依多年,親情難分。彌留之際,口中唸唸有詞,反覆念及這小外孫,確是悲慼不已。小皇子自此以後也就長留宮中了。

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了光君和太君的深厚感情。前面的引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侍女、妃嫔对于光源氏,也是颇为爱护。

那时候,父亲承担了教养源氏的责任,而母亲需要做的,就是关爱孩子、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毕竟儿子不是女儿,换成女儿的话,妈妈的责任就更大了。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光源氏的童年是在关爱和肯定中长大的,或许有遗憾但是过得很快乐。试问,如果光君思念母亲思念的发疯,那他这快乐的童年又是怎么来的?

他失去了母亲,相对的,他对于太君的爱也异常深厚。


如果说那时候母亲的责任就是照顾关心孩子,那太君完全做到了桐壶更衣需要做的——这也正是我怀疑的地方,太君在照料源氏的过程中,是否也承担了母亲的部分责任,作为母亲的替代品呢?

太君死后,照顾源氏的宫女也是同理。



或许有人会说母亲是不可替代的,那如果按照这个观点,藤壶中宫和太君一样也无法取代母亲的身份啊。就算她具有和桐壶更衣相同的容貌,可别忘了——源氏对母亲基本上毫无记忆,像不像,只是听人说的。

更不用说他都九岁了,也有自己的想法了

如果光君恋母,那为什么偏偏只对藤壶大肆关注?说实话这样思考总是会发现漏洞。



疑点四:光君真的很思恋母亲么?思恋到发展成恋母?

母亲的死这里,作者这般描述:

小皇子年幼喪母,皇上很想將他留住身邊。可喪服中的是子留待御前,無此先例,只得准其出居外家。小皇子年紀尚幼,見眾宮女啼啼哀號,父皇也淚流不止,心中只是奇怪。他哪能想到平常父母子女別離,已是悲哀斷腸之事,更何況同遭死別生離呢?

别说思慕了,连母亲的脸都记不得。

另外:

母親桐壺更衣去世時,公子年方三歲,自然不曾記得她的面容。但聽那典侍說起母親,與這位籐壺女御相貌酷似,年幼的公子便心生戀慕,也時時親近這位繼母

注意,只是听说长得像妈妈,所以才亲近。

源氏物语这本书虽然体现了东方的含蓄之美,政治上也写得很隐晦,不过在心理描写上,其实算是比较直白的了。

紫式部用道听途说四个字确定了光君思慕藤壶的原因,还不连后文父皇的有意撮合。



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千多年前相信鬼神、因果轮回的平安京,紫式部的文笔又这般“朴素”,倘若紫式部真的希望用恋母来定义这段感情,光源氏真的发疯一般想念自己的妈妈,那么紫式部为什么不写一段心灵感应或者别的桥段佐证这个说法,或者是在书中描写孩子如何思念母亲?

然而并没有。

这也正是我对于光君恋母质疑的地方——书中并没有佐证光君恋母的段落,甚至连光君思念母亲的段落都没有。

如果紫式部想要让我们觉得光源氏恋母,这种写法并不是她的风格。

别说他主动亲近藤壶中宫——假如你死了妈妈,你听说你的新妈妈和亲妈一模一样,你爸爸主动撮合你俩的关系,你会不会想要亲近?这明明是人之常情好吗?难道所有人都恋母?你还指望一个九岁的小鬼能够有多少心机?



疑点五:光源氏很自卑么?

不少人说,光源氏很自卑,因为童年如何如何。可是,如果按照大众所谓的童年决定论:光源氏不应该自卑啊。

不是太子——可是他的身份本来就当不成皇帝,而且父亲还给他铺路,让他成为了不是皇帝胜似皇帝的实权掌握者。

容貌才华——另右大臣一脉惊慌的惊世之才,美得连仇人都不忍心怨恨的绝世容颜,在众人的夸奖和鼓励下长大的源氏,怎会不自信?

年幼丧母——没有人讽刺他,所有人都心疼他,最后还来了个容貌一样的小姐姐当继母。

生活环境——虽然小时候命途多舛,可是童年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护。



更不用拿出胧月夜事件和六条妃子事件做论证,这两件事,对光源氏有害无利。

倘若光源氏很自卑,按理说,他应该努力回避这件事,或者是故意为之但内心挣扎。

然而呢?他的态度明摆着就是四个字:有恃无恐。我就是要玩,我就是要折腾,我就是乐意,你们谁敢治我——你们觉得,这是源自于对自己的自卑,还是对自己综合实力的自信?


顺着童年决定论的思路,诸位真的认为,这样的童年,会让源氏自卑?成年后的做法,是自卑的体现?

综上所述,先不说这个研究思路的根本性问题,单按照主流的思路分析,光源氏童年凄惨、缺失母爱的论调也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源氏虽早早丧母,可是早年并没遭遇什么挫折,反而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关注和喜爱。

幼年时有太君的关怀、童年有宫女嫔妃的爱护,这些女性或多或少,也极有可能替代了母亲的部分角色,再加上父皇的有意栽培,自身优秀得到的肯定——可以这么说,他虽然失去了母亲颇为遗憾,但是童年相当快乐,并没什么不健康的地方。

如果按照童年不快乐有病论,那么,光君都病了,其他人只会比他疯的更厉害。

然而事实呢?

并不是这样啊。


所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我认为:在当时那个时代,光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病态,除了交好的女性都很优秀外也没什么一致性,因此给光源氏本人贴上恋母情结的标签我觉得有失偏颇。



接下来试图解决几个问题:

问题一:光源氏是如何看待藤壶的?他们的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何爱上”,是我们最关心的。

但仔细看的话大家会发现,书讲得挺清楚了其实。

源氏公子时刻不离是上左右,日常侍奉皇上的妃嫔们对他也从不按规矩回避。妃嫔们个个都自以为美貌不逊于她人,而她们也全都妩媚窈窕。然而她们个个都比公子年长,态度也老成规矩;唯这藤壶女御年龄幼小,相貌又十分出众见了源氏公子常常含羞躲避。公子朝夕出入于宫闭,自然常常窥见藤壶女御美色母亲桐壶更衣去世时,公子年方三岁,自然不曾记得她的面容。但听那典侍说起母亲,与这位藤壶女御相貌酷似,年幼的公子便心生恋慕,也时时亲近这位继母。两人同是皇上宠爱亲近的人儿,是上便常常对藤壶女御说:“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相貌异常肖似,他亲近你,不要认为是无礼,要对他多怜爱才好呢。他母亲音容笑貌和你相象,自然他的音容笑貌也和你相象。你们两人作为母子,也是相称的。”源氏公子听到此话,童心暗自高兴。每当春花秋月、良辰美景之时,他便常去亲近藤壶女御,表现出他对藤壶女御的恋慕之情。弘徽殿女御与藤壶女御也不能相容,受此连累,也勾起她对源氏公子的旧恨,对源氏公子也很是不能容纳了。

以及

源氏公子常被皇上宣召,形影不离,便很少去妻子家里。他心中一直仰慕藤壶女御盖世无双的美貌。心想:“我能和这样一个世间少有的美人结婚,该有多好。”这葵姬也是府门千金、左大臣的掌上明珠,娇艳可爱,只可惜与源氏公子性情总是木合。少年人总是很专一,源氏公子对藤壶女御秘密的爱恋,真是无以复加。已加冠成人,便再也不能像孩提时代那般随心所欲地穿帘入幕了。惟有借作乐之时,隔帘吹笛,与帝内琴声相和,借以传达爱慕之情。有时仅只听到藤壶妃子隐约的娇声,也能使自己的恋慕之情得到须许安慰。源氏公子因此一直乐于住在宫中。每每在宫中住了五六日之后,才到左大臣邸宅住两三日,如此与葵姬若即若离。左大臣则念及他年纪尚幼,难免任性,也并不加以留意,仍旧一心地怜爱他。源氏公子身边和葵姬身边的侍女,都是世间少有的绝色美人,又常举行公子心爱的游艺,千方百计讨其欢心。

还有:

此时藤壶妃子不幸身患小恙,暂回三条院娘家调养。皇上为此忧愁叹息。源氏公子见了,心中也觉不安。但又忍耐不住,一心想乘此时机,与藤壶妃子幽会,以致整日精神恍愧,疏懒了各处恋人。到了晚上,则去找那王命妇想法。王命妇也竭忠尽智,不辱使命,竟将两人拉拢来了。相会之时,两人如在梦境,心中不胜凄凉!藤壶妃子心有余悸,想起从前那伤心事,本已决意誓不再犯,岂料如今又遭此际遇!他细一想,更是黯然神伤,愁闷满怀!但此人历来温柔敦厚,腼腆多情。尽管暗里饮恨,外表却尽力克制,雍容不失高贵之相。源氏公子怪道:“此人何以如此完美无缺呢?”一时竟有些难以忍受。无亲相逢时短,岂能畅叙?惟愿天长地久,双栖双宿于此黑夜。仅春宵苦短,黎明在即。又只得依依惜别。真乃“相见时难别亦难”!



很显然,源氏和藤壶的恋情,更像是年轻男女自然而然的情窦初开。对于源氏而言,藤壶就像每个男孩子心中初恋的女神一般,怎么看怎么完美

这可以用机能自主性分析。

所谓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或许光君一开始的动力是亲近,不过后期还是变成了爱情。



至于为何相爱,根据原文可以总结出原因有几点:

1.年龄相仿,与其说母子,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更像姐弟。

2.大家都说像妈妈,亲近感。

3.藤壶美美美呀,光源氏天生就是个颜控

4.藤壶和外头的妖艳贱货不一样,对他态度是不同的(我只是开个玩笑)

5.藤壶是他年轻时候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

6.爱而不得,感情更深了。



问题二:光源氏的感情里有没有恋母的成分?

有是肯定有的,但肯定在正常人的范围之内。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依恋

这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人都有。

我觉得光君对藤壶一开始的感情更像这个。



问题三: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光源氏是恋母的文学符号之一?

先说下,源氏已经成为一个恋母的文化符号了,我赞同这点的。

不过个人认为,恋母的符号和恋母情结还是有区别的

就像俄狄浦斯的故事,你如果单纯分析他的人格,也很难界定他是不是恋母情结。

因为在原作里更多的强调的还是他在命运前的无能为力,杀死父亲迎娶遗孀这两个举动在对俄狄浦斯心理的描述上也比较含糊。

俄狄浦斯在通往底比斯的路上没走多远就看见一辆马车朝他驶来。坐在马车上的人对挡道的年轻人怒不可遏,一边咒骂一边用鞭子抽打着年轻人的脸。俄狄浦斯一气之下跳上马车杀了那人。徒步跟着他们的主人的五个随从中只有一个侥幸逃生。俄狄浦斯根本没想到坐在马车里的人就是国王拉伊俄斯,他的父亲。这个年轻人很快到达了底比斯王国。就在这个时候,底比斯人正被一个长着女人头的名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困扰着,她给他们出了一个谜语,没人能破解得了。如果谁能解开这个谜,谁就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娶皇后为妻。俄狄浦斯在悬崖上遇到了斯芬克斯。对于这个怪兽出的谜:“什么动物在早晨用四条腿走路,在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在晚上用三条腿走路?”他回答到:“是人,在婴幼儿时期他爬行,长大后他直立行走,老年时他柱着拐棍。”就这样,斯芬克斯跳下了悬崖。俄狄浦斯成了底比斯的国王以及王后——他母亲的丈夫。
这件事之后很久,俄狄浦斯过着富有和受人尊重的生活。这个奇异的婚姻给他带来了四个奇异的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接着悲惨的事情发生了。瘟疫席卷了整个国土。每个家庭都被传染上了这种可怕的病,每一天都要死很多人。一个预言家告诉世人说:只有将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赶出这个国家,这场灾难才能结束。一个年老眼瞎名叫泰瑞西斯的预言家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粗鲁的言语激怒了他,他宣称俄狄浦斯自己就是凶手。国王大吃一惊。他叫来底比斯的和科林斯族牧羊人来证明这个事实。当那两个牧羊人说到国王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收养了他,真相终于搞清楚了。王后上吊自缢了。俄狄浦斯用针挖出了自己的双眼,使自己再也看不见明亮的阳光。他被赶出了王国。他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直到他在提修斯国王的雅典得到了保护,在宙斯的一次霹雷中,他神秘地结束了自己贫穷短暂的一生。

然后没了。

如果只是看俄狄浦斯本人,如果只看这个故事,你能拿出证据说俄狄浦斯是恋母情结者么?你知道作者的意图么?

并不。

就像我们现在也无法揣测紫式部的意图,只能从她书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端倪。当然前面咱们也分析过了,只看书的话更像是男女之情。



那么为什么,光源氏会成为恋母的符号之一?

我个人是这么看的:类似于俄狄浦斯的故事,此处的重点,不是他的行为算不算恋母,他是不是个恋母的人,而是他的行为的对象是母亲(父亲/替代母亲身份的人)。

是的,很难说恋母,但是具有恋母的象征意义。



问题四:一会否定一会肯定,我写这篇文章是要干啥?

在写这文的时候和 @司马丽苏 交流,她表示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和维基的恋母情结词条,却发现有所不同:

In psychoanalysis, the Oedipus complex (or, less commonly, Oedipal complex) is a child's desire, that the mind keeps in the unconscious via dynamic repression, to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the parent of the opposite sex (i.e. males attracted to their mothers, and females attracted to their fathers).[1][2]
The Oedipus complex occurs in the third—phallic stage (ages 3–6)—of the five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stages: (i) the oral, (ii) the anal, (iii) the phallic, (iv) the latent, and (v) the genital—in which the source of libidinal pleasure is in a different erogenous zone of the infant's body. The Oedipal complex originally refers to the sexual desire of a son for his mother and does not have to be reciprocated.
Sigmund Freud, who coined the term "Oedipus complex", believed that the Oedipus complex is a desire for the parent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he deprecated the term "Electra complex", which was introduced by Carl Gustav Jung in regard to the Oedipus complex manifested in young girls. Freud further proposed that boys and girls experience the complex differently: boys in a form of castration anxiety, girls in a form of penis envy; and that unsuccessful resolution of the complex might lead to neurosis, pedophilia, and homosexuality. A child'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ame-sex parent is the successful resolution of the complex.
Men and women who are fixated in the Oedipal and Electra stages of their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might be considered "mother-fixated" and "father-fixated." In adult life, this can lead to a choice of a sexual partner who resembles one's parent.

而百度百科里是这样的:

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

接下来:

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
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这种恋母情结是儿童性欲发展的高潮,也是性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在通常情况下,男孩由于害怕父亲的惩罚——阉割,而产生阉割焦虑,并对此进行压抑,恋母情结便逐渐消失。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批评,认为恋母情结的理论没有科学根据。弗洛伊德也承认许多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情结,许多儿子和父亲、女儿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无敌意。但弗洛伊德辩解道,前一种情况是由于恋母情结完全被压抑了,后一种情况是同性恋的表现。

维基百科上的恋母情结简言之就是类似于:(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名词。)我们无意识的情欲。

度娘微妙之处在于,前面急吼吼地说不是爱情只是敬仰,然后后面忽然又和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持平了。

不得不说,有强行洗白的嫌疑啊……

在源氏物语相关的论文里,也有这样的段落:“青年男子对成熟女性的偏爱。”


所以当时我俩忍不住吐槽,爱个鬼……他俩初遇、恋母情结最有可能固着的时候,藤壶自己也是个小孩好吗……

恋母情结是一种无意识的倾向,这些探讨光源氏的文章,直接把它说出来甚至说是敬仰,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主题。

这么说吧,文章里的恋母情结,和专业的恋母情结,压根不是一回事


这样给人感觉:只要是牵扯到成熟的女性,那么,哪怕只是偏爱那种具有温柔宁静关爱等气质的人,哪怕只是依恋,都成了恋母情结。


但真要这么说的话,那就很有问题了啊。

恋母情结本身只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但是,过了就试过了,有问题的人可能会固着在这个时期。

大家都经历过的、在正常范围的,没必要摘出来说的。对成熟女性的偏爱、对女性气质或者是母亲的向往,并不一定是精神分析中的恋母情结。

有一点我们讨论结束后觉得一定要反复强调:弗洛伊德针对的并不是常态的人,而是病人,病人,病人。

更不用说,每个人的动机都是复杂的。



最后总结下,就是几点:

第一:大家讨论的这个“恋母情结” 究竟是不是精神分析的恋母情结?很多人提到了心理上的依恋,以及很多关于光源氏对所谓“母亲的化身”“永恒的女性形象” 、温柔等等关键语的追求,甚至把它归结为与男女之情无关的仰慕。

但是精神分析的恋母更多牵扯到性本能、无意识。也就是说,这个恋母情结是因为母亲往往是第一个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异性。

实际上问题出在此处逻辑是反的。恋母情结的逻辑是对方是母亲这个身份,所以把部分感情压抑进无意识,并潜在地受影响。而大家分析的光源氏恋母,是他听说藤壶长得像母亲并产生亲近之意。这种爱慕已经正大光明地出现在意识里,便与“恋母情结”的本意有出入。

第二:源氏和他的父亲关系并不能佐证恋母情结的成立。

第三:病态、固着是否在源氏身上的体现。如果是在正常范围内,他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的恋母倾向都一样。何必说呢?

第四:既然要用精神分析定义就严格按方法来,不能按照字面的结论来。如果对温柔年长女性的依恋等同恋母情结的话,那么爱上一个人妻属性实际年龄又小很多的女孩子算啥?顶多就是对某类女性气质的喜欢。

第五:拿这个命名也不代表什么。和俄狄浦斯一样,就是有这个行为然后人家觉得你这个形象很经典啊然后拿去用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