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饮食男女》的结局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深意?

为什么他喝了口女儿做的汤就恢复味觉了,然后再一个对视,竟然结束了,突如其来,为何是以这样一个场景为结局
关注者
322
被浏览
816,116

35 个回答

17年8月28日,无意在一篇写吴倩莲的文章中读到——

李安说:“二女儿是扛起这部电影的人,她是家庭中最聪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中虚伪,却又在家庭面临解体时承担一切。”

我们总是不喜欢面对美好事物背后的阴暗。其实《饮食男女》中也没有什么阴暗,只有些个人的小秘密、小心思和小算计。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很多行为的动机不外乎“饮食男女”,为利所驱,为性所动。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吧。

****************************************

味觉其实是一个隐喻。

电影有五场周日聚餐,全剧围绕这五场戏展开。第一场聚餐,父亲丧失味觉;最后一场聚餐(其实只有妇女二人),父亲恢复味觉。味觉这一意向贯穿电影始终,可谓一条主线。

一个丧失了味觉的厨师,依然能够以精彩的厨艺做一桌子佳肴。但是这桌菜却不好吃,也没有人愿意吃。端上来多少,撤下去多少;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彼此客客气气,每周郑重其事地聚在一起吃顿大餐。是不是令人羡慕?是不是就像那一大桌佳肴一样美好?但实际上,每次他们坐到一起,每个人都在打小算盘。归根到底,就是都想离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看上去,老大家珍最想走,但小女儿家宁的算盘打的最快,离开的也最决绝。可能是她从生下来就没有感受过母爱,没有感受过完整的家吧,所以她早早就当了母亲。

看上去是最想维持这个家的是老爷子,但他其实却是那个最先想打破平衡的人。

有一幕是他要叫女儿起床,还要给三个成年的女儿晾内衣。如果注意观察,他的表情还挺纠结。这个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家,实际上却非常病态。治病的唯一途径,就是解散这个家,让大家各自去过正常的生活。这位看上去非常靠谱的父亲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

他说,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他一辈子都在料理食材,也在照料这个家。到了这个不得不解决问题的当口,他突然想放飞自我,追求真爱,采用这种一辈子都没怎么做过的率性而为的方式。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从第一幕起,他就准备宣布和锦荣交往的事儿。当时条件非常不成熟。不提他和锦荣的年龄差距,而且三个女儿的未来都还没着落。这种方案,有点简单粗暴。但是如何妥当地解决,他其实并没有答案。

他说,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可顾忌二字,他也并没有并没做到。他没太考虑自己走后这个家怎么办,也没有充分考虑三个女儿对此的反应。对待这个问题,他可能更多是想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他还成天研究补肾秘方,估计一心一意还想生个儿子。

自从父亲有了离开的想法,这个家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他的味觉开始丧失,家也逐渐走向解体。一个人心散了的家,就像那一桌大餐,形式上无比美好,但滋味已经不对了,实际上已失去存在的意义。父亲丧失味觉正象征了家的意义的缺失。

但天时地利人和都没给他宣布的机会。没想到的是,两个女儿接连有了喜事,这其实也为他第四场家宴宣布大消息创造了条件。老爷子之前的一切顾忌其实都是为了最后憋个大招。最后,他毫无顾忌地解散了这个家。

多说一句,郎雄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但他也有个小问题,就是长得太正。戏里,观众都会感觉他是个正面人物,是一个慈父,而忽视了他的算计。他演的角色,即使性格比较复杂,也会被认为是脸谱化的“父亲”。这算是他表演的一个瓶颈。真正好的演员,得亦正亦邪,比如葛优和姜文,比如杰克·尼克尔森和阿尔·帕西诺。这样才能不断诠释各类性格复杂的角色。

这个家终于散了。电影的剧本写出了人算不如天算的意味。任凭大家怎么折腾,最后的结局还竟也算是皆大欢喜。所有人都欢天喜地地离开,最后家里只有家倩留了下来,而且一直呆到了老房子交割给新主人前的最后一刻。

家倩看上去最开放,早在那个年代就已有了炮友,但她实际上确是三观极正,成为家庭最终的守护者。她在剧中的位置很重要,但这么多年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老爷子精湛的厨艺和最后戏剧性的大反转上,多多少少忽视了她的存在。其实她才是这个家的灵魂和支柱。

在长相上,她和母亲一模一样;在厨艺上,她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但却是他唯一会做菜的女儿。李安这样设计,其实就是让她代表这个家。

第一个发现老爷子味觉失灵的人就是家倩。这象征着她首先发现这个家已经变味了。

她经历了很多,但在家里说过吗?没有。她见到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虽然另有目的),为他的衰老伤心,但从未提起;她通过和赵文瑄谈恋爱,知道了大姐的秘密,但是她却未和任何人提起,甚至还为照顾大姐的感受,放弃了这段感情;她最初还放弃了去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机会,就是为了照顾父亲。她一直默默为这个家保留着顾忌,坚守着秘密,承受着压力。她实际上是在支撑着这个家。

有一场很重要的戏。她和前男友、现炮友喝茶时,那个男的提出希望在和其他女人结婚后,仍能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她离开后竟然吐了。初看这幕戏,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真正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才明白,她是在渴望家的温暖。她给前男友满怀情意地做饭,正是在表达这种情感。而那个渣男一席话,极大地颠覆了她的三观。她之所以吐,是在为自己和这样的贱人交往过而恶心。

扯了这么多,还是得回到味觉这个主题来。

最后一场饭前,这个家已经散了。老爷子已经有了新家,甚至即将有了新的下一代,但他对家的理解仍没有什么新意,不过还是一家人心怀顾忌地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等等。所以他的味觉也没有恢复。

直到在那个已经被卖出去的院子里,喝了长得和自己发妻一模一样的女儿亲手做的汤,他看到了家倩的坚持,终于悟透了谁才是这个家的灵魂,找回了对家正确的理解,也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滋味。

这样他才恢复了味觉,才找到了家的意义。

——家是需要一个屋檐,需要顾忌,但家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同时也是内心的坚守、默默的承担、无私的付出,甚至是牺牲。

最后朱爸尝了女儿家倩做的汤,味觉回来了,内里更是女儿,亲情以及家的回归。

此前朱爸心目中的家如同味觉,到了这女大不中留的时间点,日渐消亡而逝去。借老温的话来说,就是烦恼想赶但赶不走,家想要但要不来。

二女儿家倩,最先察觉到父亲味觉变差。她是三个女儿中最像父母的一位,她有母亲的样子,如父亲一样喜欢且做得一手好菜,但却是最渴望离开这个家的一位。这种逃离与小时候朱爸为了女儿更好的前途,把她赶出喜欢的油烟轰轰的厨房,送去上学而积下怨念有很大关系。她说,她已经没法再跟父亲住下去,见了面,话也说不了两句。虽然付出了全部积蓄才够钱付房子的首期款,但能离开这个家,也是值得的。




心中有“惜”,才知道可惜。

二女儿家倩要搬出去,小妹家宁怀了富二代的小孩,大女儿家珍觅得如意郎君。

女大离家是不可避免的,朱爸固然不舍但也明白,而真正的悲哀,是家人的相互不理解,是他已经感觉不到女儿对这个家,对家人的“惜”。




“三次别离"

这是家倩由渴望离家到最后的留守回归的转变,中间重要的经历。

医院里的父亲:在医院,她看到父亲做检查,起了疑虑,在与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双目对视,以及猜测父亲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后,更是令她害怕。她望着父亲走进电梯离去,留下了泪水,是否父亲真的要离她而去了?

温伯伯的逝世:父亲的好友,跟自己如亲人一般的温伯伯,忽然离开了人世。她陪伴父亲处理温伯伯的后事,给悲痛哭泣的父亲递上纸巾...她感受着父亲的感受。

父离,家不在?:最后的家庭聚餐,当父亲公开与锦荣的恋情,老房子也将出售另觅新居,组建新家庭。所有人都震惊了,所有人抬着被气倒的梁伯母离开,朱爸领着姗姗,在出门前,朱爸与流着泪的家倩相视。家倩看着父亲转身离开,就如之前父亲目送女儿离家。她环视了一圈,这个房子,这个家。难道就这样要散了?要没了?

正是在这一连串的经历中,家倩重新思考并理解家,家人以及亲情的意义。




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的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最后。之前第一个要离开家的家倩,反而在老房子留到了最后,她在那个曾经“只属于父亲的厨房”,煮出了和母亲以前做的,一样的菜肴。

朱爸尝了汤,认为汤里的姜太多了,家倩说“跟以前妈做的一模一样啊!”,朱爸才反应到自己味觉回来了。朱爸说“家倩,我尝到了”,前面说过,朱爸的味觉如同心里的家,如今味觉回来了,家,就也回来了。而唤醒他的,正是由家倩煮出来那家的味道。

虽然老房子卖了,女儿嫁的嫁,出国的出国,父亲也有新的家庭,但不要紧,一家人住在不同的屋檐下,各自过着不同的日子,但心里有对家人的顾忌,照样是一个家。

朱爸两手捧着女儿手中的那碗带有家的味道的汤,深深地对视,伴随着那两声再普通不过,但意味深长的“女儿啊!”,“爸!”。心中有家,一切也就足够了。